Helveston综合征

Helveston综合征
Helveston综合征

Helveston综合征

【摘要】:Helveston综合征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由外斜A、交替性上斜视和双上斜肌亢进组成。治疗方法为手术。本文报告3例,并讨论了手术方法

【作者单位】: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眼科

【关键词】:外斜视上斜视上斜肌

【分类号】:R777.41

【正文快照】:

Helveston综合征甘晓玲郭静秋摘要Helveston综合征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由外斜A、交替性上斜视和双上斜肌亢进组成。治疗方法为手术。本文报告3例,并讨论了手术方法。关键词外斜视上斜视上斜肌作者单位:100034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眼科Hel

目的:Helveston综合征为DVD、A型外斜视和上斜肌功能过强组成,本文详细介绍了Helveston 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方法为对上斜肌功能过强明显者可行上斜肌断腱术,DVD 多采用行上直肌退后术,外斜视矫正基本同常规外斜视,手术原则为尽量通过一次手术矫正其复合斜视.结果:共19例病人,均行了斜视矫正术,其中5例术中同时行了上斜肌断腱术,所有术后病人消除或改善了外斜A、上斜肌功能过强和DVD,结果可以看出效果良好.结论:通过一次手术同时矫正Helveston综合征的外斜A、上斜肌功能过强和DVD,取得良好效果.

疼痛性眼肌麻痹(painful ophthalmoplegia syndrome)亦称为Tolosa-Hunt综合征,是一种可以缓解和复发的一侧性Ⅲ、Ⅳ、Ⅵ脑神经之一或同时受累,而造成眼肌麻痹,并伴有眼眶部疼痛的一组症状群。是以疼痛发病的全眼肌麻痹。考虑是病毒感染性眶上裂炎症所致。疼痛是因为累及三叉神经。疼痛性眼肌麻痹对皮质类固醇的治疗反应较好。但有复发倾向。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男、女发病率相似。1.持续性眼球后疼痛、头痛,一般出现于眼肌麻痹前,少数疼痛出现于眼肌麻痹后; 2.全眼外肌麻痹,眼球固定; 3.一般经数日或数周好转,但可复发。

疼痛性眼肌麻痹

病因:痛性眼肌麻痹(Tolosa-Hunt综合征),是海绵窦炎眼肌麻痹的一种形式,但仅少数病例得到病理证实。

第Ⅲ、Ⅳ、Ⅵ对脑神经或其起始部的神经细胞损伤导致眼肌麻痹

麻醉或腰椎穿刺等眶内病变亦可引起眼肌麻痹、眼球凸出和局部疼痛;而眶后病变所致症状与之相似。

发病机制:

眼外肌的运动受第Ⅲ、Ⅳ、Ⅵ对脑神经的支配

扩大对光反射消失,无调节能力。动眼神经或动眼神经核部分性损害按照神经纤维或神经元受累范围不同,产生上述部分症状。

滑车神经和滑车神经核病变引起上斜肌麻痹,损害眼球向下和向内的旋转能力,使眼球轻度

展神经损伤引起外直肌麻痹病人的眼球内斜视除向健侧凝视外几乎在所有眼球运动范围都

动眼神经完好者可表现为在进行眼调节会聚运动时,病人有运动内直肌的能力。

眶内病变眶后病变及各类肌病常直接影响眼外肌的正常收缩,导致的眼肌麻痹。

临床表现:

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男、女发病率相似。

1.多数是在局部受凉以后首先出现眼球后部疼痛,在数天或数周之后可出现同侧的眼肌麻痹,伴有复视症状然后逐渐好转。上述症状可反复出现,间歇期可数月或数年。

瘤样表现,使神经也可受累面神经受累者极为少见,多为海绵窦的炎症所致。

4.颅内血管造影有时可见颈动脉不规则狭窄有时也可见眶内块状影像。

并发症:

可有海绵窦炎症海绵窦侧壁的非特异性炎症胶原组织病、巨细胞性血管炎、鳞状上皮癌的周围神经转移、慢性感染性疾病等原发病表现。

诊断:

1.典型的疼痛性眼肌麻痹。

2.皮质类固醇治疗有特效。

3.无全身症状及海绵窦结构以外受侵害病变。

困难。但Tolosa-Hunt综合征的患者在发病前,多数具有患侧局部受凉的病史,疼痛的部位主要位于眼眶的后部,疼痛性质为非波动性钝痛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症状缓解期持续时间也

鉴别诊断:

疼痛性眼肌麻痹的诊断应与眼肌麻痹性偏头痛、垂体瘤卒中、痛性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以及颈内动脉瘤相鉴别。眼肌麻痹性偏头痛与疼痛性眼肌麻痹有时难以区别有人认为此两种疾病的表现为同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故而在诊断疼痛性眼肌麻痹时需非常慎重。

其他可引起眼肌麻痹的疾病简述如下:

脉、后交通动脉的动脉瘤都能导致动眼神经麻痹,但是一般不会单独导致滑车神经麻痹。其脑神经麻痹的产生机制可能是囊状动脉瘤急性扩张,压迫或牵拉神经;静脉淤血导致神经水肿;出血导致蛛网膜粘连等原因

2.感染眶内或眶后的炎症能引起眼球运动神经的麻痹而产生以下综合征。

(1)颞骨岩尖综合征:中耳炎与慢性乳突炎的患者,炎症向颅内发展破坏颞骨岩尖时,能引起该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双眼内斜视侵害半月神经节可导致面部麻木或疼痛。

(3)眶上裂综合征与眶尖综合征:垂体瘤、鼓膜炎、副鼻窦炎患者,在疾病侵犯眶上裂与视神经孔时可出现动眼、滑车、展神经与三叉神经眼支的麻痹,即眶上裂综合征,如果有视力障碍则称为眶尖综合征。

能导致动眼、滑车、展神经麻痹以及三叉神经眼支受损,因为动眼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均严重受损,由于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的作用可出现瞳孔大小正常而对光反应消失。一侧颅内血肿导致的天幕裂孔疝,出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与对侧偏瘫;睫状神经节损伤后导致眼内肌瘫痪。

4.颅脑肿瘤颅内原发与继发的肿瘤均能引起眼球运动的麻痹。原发于脑干的肿瘤是引起动眼

经麻痹。大脑半球的肿瘤能因幕裂孔疝导致同侧动眼神经麻痹与对侧偏瘫,主要是由于疝入幕下的肿块把脑干推向下方,牵拉动眼神经,也可能由于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伴随脑干下移而压迫动眼神经而致。展神经由于其在颅内的形成过长,最易被压迫在颞骨岩尖上,或

都能因为肿瘤扩大引起动眼、滑车、展神经以及三叉神经麻痹。

5.脑动脉硬化性血管病患有脑动脉硬化与高血压的病人,常突然出现眼肌麻痹,可能由于脑干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或供应神经干或者神经核的血管发生阻塞,还可以因为硬化的血管

引起展神经麻痹等。

6.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是眼肌麻痹的常见原因延髓支配的各个肌肉或肢体的横纹肌均可受累,但是眼外肌受累多见。

7.其他如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以动眼神经、展神经麻痹多见,由于缩瞳纤维位于动眼神经上方的周边部,不容易受到缺血性损害一般不会出现瞳孔改变,这与动脉瘤导致的动眼神经麻

痹出现瞳孔散大不同;眼肌麻痹性偏头痛,在发作时或发作后出现眼肌麻痹(动眼、展神经麻痹与复视);眼外肌营养不良症也可出现双眼眼睑下垂,并逐渐发展成为所有眼外肌瘫痪。检查:

必要的有选择性的检查依据可能的病因选择。

2.血糖免疫项目脑脊液检查如异常则有鉴别诊断意义。

其它辅助检查

以下检查项目如异常有鉴别诊断意义:

1.CT、MRIDSA检查、常无明显异常;也可表现为眶内软组织肿胀。

2.颅内血管造影一般无特殊发现。

4.颅底摄片、鼻旁窦摄片。

5.眼科检查。

治疗:

较多应用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强的松)等。适量应用抗生素但疼痛性眼肌麻痹有自发缓解的趋势,故疗效较难确定。

预后:

痛性眼肌麻痹(Tolosa-Hunt综合征),作为海绵窦炎眼肌麻痹的一种形式,症状容易缓解也易复发。原发病的预后则各不相同。

预防:

1.注意增强体质,预防面部及上呼吸道感染。

2.早期综合治疗减少复发。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研究

(访问人次:2442)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由Tolosa[1]和 Hunt[2]等首先报道,多认为病因与海绵窦非特异性炎症肉芽肿有关。临床较少见。以头痛及颅神经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需与伴头痛及眼肌麻痹的其它疾病相鉴别。本文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间住院的12例患者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患者,男6例,女6例,无明显性别差异。发病年龄29-77岁,平均49.7岁。其中20-40岁4人;41-50岁3人;51-60岁2人;61-70岁2人;70岁以上1人。急性起病8例,亚急性起病4例,其中3例为复发。起病前有劳累诱因的6例,受凉2

以头痛为首发症状,以同侧颞顶部痛(8例)及眶周疼痛(4例)多见。个别病例伴面部痛(2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持续性疼痛。疼痛性质多表现为胀痛(9例),个别表现为烧灼样疼痛(2例),顶钻样痛(1例)。

1.2 受累颅神经全部12例患者均为单侧受累。其中左侧8例,右侧4例。受累颅神经1-5支不等。其中第Ⅲ颅神经-动眼神经受累最多共10例;其次是第Ⅵ颅神经-展神经9例;第Ⅴ颅神经-三叉神经1、2支受累6例;第Ⅱ颅神经-视神经受累1例;第Ⅳ颅神经-滑车神经受累1例;交感神经受累1例。

1.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白细胞增高3例;脑脊液检查除2例氯离子含量轻度降低外,脑脊液压力、细胞及蛋白含量均在正常范围。

1.4 影像学检查 12例患者颅脑CT、DSA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I检查:3例海绵窦异常改变。其中1例MRI示:右蝶窦内充满等T1长T2信号影,右海绵窦见不规则等T1稍长T2信号影;1例示:左侧海绵窦增厚,提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例示:右侧海绵窦较左侧信号混杂。

1.5 治疗本组患者在排除其它疾病,确诊为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后,均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对于受累颅神经多,症状重的患者,全身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如:血糖、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20mg/日或甲基强的松龙500-1000mg/日连续3-5天,后视病情减量。对于受累颅神经少,症状轻的患者,给予强的松30-60mg/日口服治疗。同时辅以维生素族等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全部患者疼痛症状均消失,颅神经麻痹症状多数明显改善,仅个别患者遗留颅神经麻痹的后遗症。

2. 结果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常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头痛、眼眶痛为首发症状。但疼痛性质、程度表现多样。本组12例表现各异,但以同侧颞顶部持续性胀痛多见。临床报道20-70岁多见,本组最小29岁,最大77岁,以30-60岁居多。无明显性别差异。受累颅神经1-5

支不等,以第Ⅲ、Ⅳ、Ⅴ1-2、Ⅵ颅神经受累多见,尤以第Ⅲ颅神经受累最多,常几条同时受累。视神经及交感神经亦可受累。本组有一例出现Horner综合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多数正常,少数(3例)表现中性粒细胞增高。本组脑脊液未见明显异常改变。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尤以颅脑MRI检查对于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诊断有显著的意义。本组3例表现出海绵窦的异常改变。

3. 讨论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即以眶部假瘤为特征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可以解释累及眶上裂或海绵窦前部的急性炎症综合征[3]。Tolosa和Hunt分别于1954年和1961年报道了

Tolosa-Hunt综合征的临床病例。其临床诊断标准:(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一侧眼眶或眶后持续性疼痛。(2)以第Ⅲ、Ⅳ、Ⅵ颅神经损害为主,可合并第Ⅴ颅神经第1支眼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及第Ⅱ颅神经损害,有或无瞳孔改变;(3)症状可持续数天、数周,可自然缓解。但可遗留神经功能损害。亦可间隔数月、数年复发;(4)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5)除外海绵窦附近病变。

本病病因多认为是发生于海绵窦、眶上裂或眶尖部的非特异性炎症肉芽肿[4]。Tolosa E 1954年首次报道的1例THS患者,死亡尸解发现颈内动脉颅内段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为主组成的肉芽组织包绕。国内管小亭报道1例病理检查诊断亦为炎性肉芽肿[5]。且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均支持此病因。

诊断需与可同时引起头痛及眼肌麻痹的疾病相鉴别。(1)颅内动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颅底动脉环或海绵窦及后交通动脉的动脉瘤,常可引起第Ⅲ、Ⅳ、Ⅴ、Ⅵ对颅神经的损害。其机理可能是束状动脉瘤急性扩张或动脉瘤出血,压迫,牵拉神经所致。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激素治疗不敏感。(2)鼻咽癌所致的痛性眼肌麻痹:起病较为隐匿,常逐渐加重。有眼肌麻痹,但常有鼻咽癌的其它临床表现。晚期影像学检查可显示骨质破坏,鼻咽部活检可确诊。(3)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常有家族史,青年发病多见。累及颅神经以Ⅲ、Ⅵ多见,而第Ⅳ颅神经少见,一般不累及三叉神经。颅神经麻痹一般在头痛缓解期发生,激素治疗无效。其它如糖尿病性眼肌麻痹、颈动脉海绵窦瘘、颅底脑膜炎、蝶窦囊肿等均需鉴别。因此在确诊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之前,需完善必要检查。如:血糖测定,头颅X光片,颅脑CT及MRI检查,动脉造影等,予以鉴别,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治疗上根据病变程度不同,病情重、受累颅神经多的患者可给予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病情轻、受累颅神经少的患者可给予强的松口服治疗。并结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多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笔者认为恢复期辅以理疗及功能锻炼,可促进眼肌麻痹症状的恢复。

【概述】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1954年Tolosa首先报道1例具有眼眶周围疼痛、同侧眼球运动神经(Ⅲ、Ⅳ、Ⅵ)麻痹及角膜反射减弱的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末端到虹吸部的狭窄,尸检发现动脉外膜炎。1961年Hunt又报道了6例相似的患者,均表现为眼眶周围疼痛及Ⅲ、Ⅳ、Ⅵ脑神经麻痹,症状数月或数年缓解或复发,包括脑血管造影在内各种检查及手术均未发现海绵窦异常,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完全缓解,命名为“痛性眼肌麻痹”。1996年Smith 又报道5例,并称之为Tolosa-Hunt综合征。

【病因】

Tolosa-Hunt综合征的病因不明。病变仅限于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外膜及其附近的硬脑膜。病变性质为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支持本征的免疫学假说。

Tolosa-Hunt综合征的主要病变部位是海绵窦,其解剖特征主要为:①窦内神经通过的上下顺序是Ⅲ、Ⅳ、Ⅵ、Ⅴ1、、Ⅴ2。②颈内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在第Ⅲ对脑神经的内侧。③Ⅴ1在眶上裂上部,与第Ⅲ对脑神经相邻,Ⅴ2位于海绵窦后下方,不通过窦的前壁;Ⅴ3不通过海绵窦。④两侧海绵窦由环窦相连,因而海绵窦症状可扩展或两侧交替出现。

【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无性别差异,以壮年至老年多发,大约70%患者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咽峡炎、上颌窦炎、低热等病史。早期一侧性眼球后眶区周围剧烈疼痛,可放射到额部或颞部。可有恶心、呕吐。疼痛的性质多大为持续性胀痛、刺痛或撕裂样剧痛。数天后痛侧眼肌可有不同程度的麻痹。主要以动眼神经受累为主,其次是外展神经。可表现为第Ⅲ、Ⅳ、Ⅵ对脑神经全部受累,眼球固定,眼球突出,呈海绵窦综合征。眼内肌受累相当少见。

病变累及视神经可出现视力改变,少数出现视神经萎缩。病变亦可使眼球、眼眶部静脉回流受限,产生眼睑浮肿、结膜充血,也可有视乳头水肿。有些患者可损害三叉神经第1、2支出现相应部位的感觉障碍和角膜反射消失。尚有少数患者侵犯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出现Horner征,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凹陷、瞳孔缩小。病程一般为1~6个月。少数患者可呈两侧交替病变。本病的预后良好,症状可有自行缓解和再发的倾向。仅个别患者遗留有某些神经功能不全。

脑脊液可表现为蛋白和细胞计数增高,其他各项数值正常。外周血白细胞、血沉、血浆γ球蛋白、C反应蛋白可出现增高。CT、MRI检查无阳性发现。少数患者脑血管造影表现为颈内动脉末端到虹吸部狭窄。眶静脉造影可表现为眼上静脉闭塞;形成侧支静脉;同侧海绵窦显影模糊混浊。

【诊断要点】

1.亚急性起病,一侧眶后或眶上缘持续性疼痛。

2.以第Ⅲ、Ⅳ、Ⅵ对脑神经损害为主,可合并有Ⅴ1~2及第Ⅱ对脑神经损害,有或无瞳孔改变。

3.症状反复发作,可自然缓解和再发。

4.能除外其他能引起痛性眼肌麻痹的疾患。

5。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颈内动脉瘤、三叉神经痛、海绵窦血栓形成、海绵窦部肿瘤、眼肌麻痹型偏头痛等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与方案】

主要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一般每日可给予泼尼松60~80mg,症状消失后逐渐减量。同时应用抗生素和维生素。对疼痛明显的患者可给予镇痛药物。由于本病对糖皮质激素特殊敏感,用药后48h内症状缓解,1周左右症状消失。个别患者遗留眼外肌不全麻痹或视神经萎缩,视力受到严重损害。糖皮质激素的早期及彻底应用对促进炎症改善和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宣武医院疼痛科张挺杰

眶尖综合征

【概述】

眶尖综合征(orbit apex syndrome)常见于炎症、肿瘤和出血,眼眶外伤也可引起。

【症状和体征】

1. 眶压增高眶内出血或水肿引起,眼球突出。

2.视力丧失切割伤直接损伤视神经或水肿、出血使眶尖部压力增高。

3.眼睑下垂及眼球固定直接损伤眼外肌及其支配神。

4.眼部知觉障碍。

5. 眼底改变早期视乳头充血,静脉扩张;晚期视神经萎缩。

6. 穿孔伤眼睑皮肤或穹隆结膜可见穿孔伤痕。

【诊断方式】

1. 依据特征性表现诊断:

外伤史及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

2. CT扫描

眶内不规则高密度区,波及眶尖部。如损伤海绵窦,形成劲动脉-海绵窦瘘,则见眼上静脉扩张

【治疗方法】

1. 抗生素预防感染。

2. 脱水20%甘露醇静脉点滴,降低眶内压。

3. 营养、支持治疗

先天性脑神经异常支配综合症:CCDDs为一组特殊类型的斜视综合症,是由于眼外肌缺少正常神经支配或由于异常的神经支配而造成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先天性眼外肌广泛纤维化1、2、3型,先天性上睑下垂,Marcus Gunn下颌瞬目综合症,Duane眼球后退综合症,Duane 桡侧列综合症,伴有进行性脊柱侧凸的家族性水平注视麻痹和Mobius综合症,同时也包括非眼性颅神经发育的异常,如先天性家族性麻痹。

眼球后退综合症:第一眼位无斜视或代偿头位者无特殊治疗,否则手术治疗,以改善眼位和或代偿头位,对眼球运动恢复无帮助;手术衣减弱术为主,禁忌行加强手术,否则术后加剧眼球后退。

先天性眼外肌广泛纤维化(CFEOM)

手术目的是矫正或改善第一眼位的斜视和代偿头位,对眼球运动无明显改善;手术原则为受累肌肉大量后徙,不做缩短手术。

全(儿研所)ICU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临床路径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临床路径 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ICD-10:P22.0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病史:早产儿或糖尿病母亲婴儿及剖宫产儿。生后1-3小时出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并伴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青紫,严重者呼吸减慢,节律不整.呼吸暂停。由于严重缺氧和酸中毒。患儿可出现反应迟钝,肌张力低下,体温不升,心功能衰竭,休克等。病情于24-48小时达顶峰。死亡多发生于生后3天内,3天后病情可逐渐恢复。 2. 体征: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青紫,两肺呼吸音减弱。严重者呼吸减慢,节律不整.呼吸暂停。 3. 辅助检查: 1) X线表现:有持征性改变,分四级。

I级:两肺细小颗粒网状阴影,分布较均匀,心影清楚,支气管充气征不明显。 Ⅱ级:两肺见较大密集的粒网状阴影,胸廓小,呈钟形,肺透光度减低,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Ⅲ级:全肺透光度丧失,呈磨玻璃样,横膈及心影模糊,支气管充气征明显。 Ⅳ级:全肺野一致性密度增高,完全变白,膈面和心影看不见,支气管充气征不明显。 2) 泡沫稳定试验:对怀疑可能发生的病人生后3分钟之内取胃液0.5-1ml,加等量95%酒精,用力振荡15秒钟,静立15分钟后观察试管内泡沫多少。 (-)无泡沫。 (+)试管液面周边1/3有小泡沫。 (++)试管液面周边>1/3至整个管周有一层泡沫。(+++)试管周边有泡沫层。 (-)支持HMD诊断,(+)或(++)可疑、(+++)可排除HMD。(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支持治疗及护理:应按早产儿加强护理。 (1)保温:最好将患儿置于辐射式抢救台上,维持患儿

美尼尔氏综合症

美尼尔氏综合症有何危害性? 本病除了发作期旋转、呕吐、患者难忍的痛苦以外,还可以使迷路、前庭、耳蜗器官损害,造成耳蜗毛细胞死亡和前庭功能丧失,引起耳聋、共济失调等危害性,为不可逆病变,现化医学将无法治愈。另外,中老年患者,多次发作还可影响脑血管调节机能及大脑微循环,从而加重脑供血不足,诱发脑梗塞。 美尼尔氏综合症何时为最佳治疗期? 以往一般医生只是在眩晕发作期,应用脱水、镇静、止呕药暂时缓解急性症状,间歇期无药服或只限于西比灵、眩晕停,普遍感到控制再次发作不理想,即不能有效的治疗该病的原发病灶。 近年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间歇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可对该病的内耳膜迷路、前庭、半规管等原发病变,起到很好的治疗,因该阶段人体相对处于更平和状态,药物有效成分相对吸收较好,相对脑循环、内耳循环较发作期舒畅,结合有效药物综合治疗,故在临床上可取得满意疗效,远期疗效十分理想。 美尼尔氏综合症什么情况下建议手术治疗? 一般建议患者尽量保守治疗,如:①严重眩晕发作频繁,药物疗不能缓解,失去工作能力者。②每次眩晕发作均伴有显著听力减退,间歇期听力无明显恢复者。听力丧失,眩晕仍经常发作者,方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内淋巴囊切开术、前庭神经切断术、耳蜗切开术、迷路破坏术、颈交感神经切断术等。 手术治疗美尼尔氏综合症有何缺点? 首先内淋巴囊切开术后仍有30%复发率;前庭神经切除术需开颅;颈交感神经切断术需一大片手术野,创伤范围较广;超声手术需作乳突凿开术。以上手术常使人畏惧,不愿接受,除颈交感神经手术外,其它种类手术都有可能损害耳蜗功能。所以一般不建议手术治疗。 目前美尼尔氏综合症的治疗进展? 美尼尔氏综合症由于其病因复杂、病程长、反复发作或为持续性,为临床常见之慢性疑难症。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药品,如氟桂利嗪、眩晕停、敏使朗及大量的扩管药、钙离子阴滞剂,虽解除了许多患者的疾患,但多数临床医生及患者,仍感到见效慢、疗效差、服药时间长、费用高、治疗面单一,与该病相关的体症不能兼顾治疗,尤其对美尼尔氏综合症反复发作很难控制。现代手术治疗方法不断创新,但其危害性、副作用、费用高仍是易见的。中医中药在该病治疗方面,具有很大优势,采用整体辨证、综合调治,只要临床配方用药得当,治愈率应是很高的。 【美尼尔氏综合症的定位诊断】 美尼尔氏综合症按神经解剖部位可分为两大类,自内耳迷路到前庭神经核前(不包括前庭神经核)病变所致的周围性眩晕,和由前庭神经核到前庭的皮质代表区间病变所致的中枢性眩晕,以下即按周围性和中枢性对眩晕进行分类,并重点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引起眩晕的疾患 一、周围性眩晕: 眩晕重,呈发作性,起病急,持续时间短(数分钟至数天)。患者自觉周围物体围绕自己旋转(天旋地转),身体上、下、

布加综合征患病原因

布加综合征的病因种类繁多,根据病因不同,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尚有部分病例难以找到相关病因,有人称之为特发性。造成本征的原因有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栓形成,邻近脏器的病变压迫以及肝静脉、下腔静脉本身的病变,如先天性发育异常、闭塞性静脉炎等。常见病因:1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下腔静脉隔膜.2.高凝和高粘状态.3.毒素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的有一定关系.4腔静脉内非血栓性阻塞.5外源性压迫6.血管壁病变,7,横隔因素8.腹部创伤9其他. (一) 下腔静脉肝段闭塞病变可有狭窄、近乎完全闭塞或呈膜状中央有孔,膜或薄或厚,或有一长段闭塞,因此也有名为下腔静脉膜状闭塞(membranous obstruction ofIVC, MOVC)、缩窄,但是从膜的组织病理学来看认为系血栓机化所致。有证明沿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栓形成,也可在门静脉形成膜作为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儿童中也有发现,但逢年龄为30岁,有学者提出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学说。下腔静脉闭塞症位于肝静脉开口的上或下,而开口处可有或无闭塞或只有一个开口闭塞,膜也有厚薄不等,附壁血栓机化使下腔静脉收缩窄细。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局部解剖应当一致,事实上并非这样。组织学上区别正常纤维化和血栓机化很难,但在后者衬有内皮及平滑肌纤维,机化血栓常示有毛细血管增生及含铁血黄素沉着。有报道肝静脉开口部位的血栓可形成膜,而血栓机化的大小决定膜的厚薄。下腔静脉肝段阻塞症状是由于起病时阻塞尚不完全所致,在机化过程由于纤溶与纤维化可使血栓缩小,如果血栓小,所形成的膜薄其中有孔。临床研究采用B超或下腔静脉造影可见血栓形成过渡至膜完全闭塞或显著狭窄的过程。易发生血栓的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口服避孕药(外国的)、原发性骨髓增生症,可有下腔静脉阻塞和肝静脉血栓形成。然而为何血栓容易发生于下腔静脉肝段?白塞病血管炎也可发生下腔静脉血栓,其他疾病也然。有认为下列因素使下腔静脉肝段对血栓形成特别易患:①横膈的呼吸运动可损伤下腔静脉的内膜;②咳嗽可加重其机械性损伤;③肝静脉与下腔静脉相接时成直角处血流旋涡正发生于这段; ④2例创伤后高凝状态,促使未累及的下腔静脉发生膜状阻塞。 (二) 肝静脉流出道阻塞的病因有继发性与原发性两种,继发性多由于肿瘤、肝包虫囊肿、外伤、大结节、阿米巴肝脓肿压迫所产生,其治疗有别于特发性阻塞。肝静脉血栓形成即过去认为的经典的布加综合症有隐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可用骨髓培养及红细胞系集落形成检测、诊断。造血系干细胞缺陷也可产生血栓前状态。感染者中血培养阳性,插管作下腔静脉造影有时会激惹发生寒战、发热、有细胞性血栓性静脉炎,这些病员多有经济情况低下、营养差。 病理生理: 肝静脉回流受阻、压力增高,导致肝中央静脉和肝静脉窦扩张淤血。导致顽

ICU病人收治标准、范围与病种(2020修订版)

睢县人民医院 重症监护病房ICU 收治范围、标准与病种 医务科 2020/4/1 医疗安全重症监护执行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收治范围、标准与病种 为加强我院医政管理,保证安全医疗,规避医疗风险,制定此标准,各科室遵照执行。 收治范围(患者类型): 1、急性、可逆性危及生命的脏器功能不全,经过严密监测和治疗短期内 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 2、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的高危患者。 3、慢性疾病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的患者。 4、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危重患者。 收治标准(各系统病变): 1、呼吸系统: 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功能不全/衰竭,吸氧浓度>50%,需要呼吸支持(有创和无创通气)和气道管理。 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 A.呼吸频率>40次/分或>30次/分持续6小时以上或≤8次/min; B.在吸入50%氧气时SPO2<90%; C.动脉血PCO2增高并有呼吸性酸中毒; D.吸痰频率<2小时/次; E.气道严重病变。 2、需要循环支持者: 1)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动脉血压和心输出量。 2)任何原因引起的循环血容量(绝对/相对)减少所导致的循环不稳定。 3)心肺复苏后患者。 4)心脏及大血管的可逆性器质性疾病 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 A.BP<40次/min或>120次/min B.收缩压<90mmHg或舒张压>120 mmHg; C.周围循环灌注不良或持续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 D.心律失常难以纠正,影响血流动力学; E.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升压/降压)>48小时;

F.介入治疗后出现心律失常或血压下降; G.抗凝和溶栓后出现心律失常、血压下降、脑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H.失血、低血容量与全身性感染出现休克状态; I.主动脉综合征及动脉急性闭塞性疾病未彻底解除; 3、需要神经系统监测和支持者。 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 A.中枢抑制达到威胁气道通畅和痰液引流; B.突然意识丧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标准下降>2分); C.癫痫反复发作或者发作时间延长;癫痫持续状态; D.Gasgow昏迷评分<10或有继续恶化可能; E.侵入性监测(如颅内压); F.低体温<35度持续>1小时或持续高热>39度; G.脑出血、脑栓塞累及呼吸、循环中枢需支持治疗; H.脑干梗塞、脑干出血、重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严重危机生命的患者。 I.脑血管急症同时伴有其它脏器的栓塞或出血; J.需静脉溶栓治疗; K.神经介入术后需生命体征监测; L.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呼吸频率>40次/分或>30次/分持续6小时以上或≤8次/min; 4、严重感染及存在感染加重风险(qSOFA/SOFA≥2)的患者,各种原因导 致的MODS。 5、存在严重内环境紊乱及代谢异常的患者。 具有以下情况之一: A.血钠<130mmol/L或>155mmol/L; B.血钾<3.0mmol/L或>5.5mmol/L;伴或不伴心律失常; C.PH<7.35或 >7.5或正常但有双重或多重酸碱平衡紊乱; D.急性肾衰需紧急肾脏替代治疗; E.出现急性肾衰前的肾功能支持; F.由于肾衰而至多器官功能障碍; G.需要血液净化的其它情况; H.尿糖、尿酮强阳性;或伴肾损害者尿糖、尿酮减少; I.尿中检出蛋白及管型; J.血糖>16.7mmol/L; 血糖<3.3mmol/L; K.血酮>4.8 mmol/L; L.HCO3-<18 mmol/L; M.CO2-CP<20 mmol/L; N.血糖>33.3mmol/L; O.血浆渗透压>350mOsm/L P.基础代谢率下降; 6、术前存在严重手术风险,表现较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凝血

布加综合征三种治疗方法

1.介入手术治疗 因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成功率高、复发率低、重复性强等优点,已经成为布加综合征首选治疗方法。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合并血栓者,可先插管溶栓治疗,待血栓完全溶解后可行球囊扩张治疗,将狭窄段血管扩开。球囊扩张效果差者可行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治疗。 具体手术方式有: 1)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适应症是下腔静脉隔膜型阻塞者,无论是狭窄还是闭塞。 2)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与内支架植入术适应症是下腔静脉长节段闭塞者。 3) 肝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适应症是肝静脉隔膜型阻塞者,无论是狭窄还是闭塞。 4)肝静脉球囊扩张成形与内支架置入术适应症是肝静脉节段性闭塞者。 5)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S) 适应症是肝静脉广泛闭塞者以及严重肝硬化者。 6) 合并新鲜性血栓的下腔静脉搅拌溶栓与球囊扩张成形术适应症是下腔静脉隔膜型阻塞合并新鲜血栓形成者。 7) 合并陈旧性血栓的下腔静脉可回收支架置入与球囊扩张成形术适应症是下腔静脉阻塞合并陈旧性形成者。 8) 合并陈旧性血栓的下腔静脉预开通与球囊扩张成形术适应症是下腔静脉阻塞合并陈旧性形成者。 由于布加综合征病变类型复杂,涉及下腔静脉膜性阻塞、膜性阻塞合并不同性质的血栓、节段性阻塞、节段性阻塞合并不同性质的血栓、肝静脉膜性阻塞、膜性阻塞合并不同性质的血栓、节段性阻塞、节段性阻塞合并不同性质的血栓、三支肝静脉广泛闭塞,因此应根据具体病变合理选择介入治疗方案。 2.外科治疗 1)直视下膈膜切除术方法是经右前第4 肋外胸切口或经胸骨切口进入胸腔,于右膈神经前纵行切开心包,将阻塞的隔膜切除。 2) 腔房转流术适用于肝后段下腔静脉偏长的局限性阻塞或狭窄,而肝静脉至下腔静脉通畅或有明显扩大的肝右下大静脉或其它较大侧枝进人下腔静脉者;破膜术失败者。对于下腔静脉广泛性阻塞或狭窄或炎症时不应采用此法;病人肝

如何正确诊断美尼尔氏综合症

如何正确诊断美尼尔氏综合症 美尼尔氏综合症除了发作期旋转、呕吐、患者难忍的痛苦以外,还可以使迷路、前庭、耳蜗器官损害,造成耳蜗毛细胞死亡和前庭功能丧失,引起耳聋、共济失调等危害性,为不可逆病变,现化医学将无法治愈。另外,中老年患者,多次发作还可影响脑血管调节机能及大脑微循环,从而加重脑供血不足,诱发脑梗塞。以往一般医生只是在眩晕发作期,应用脱水、镇静、止呕药暂时缓解急性症状,间歇期无药服或只限于西比灵、眩晕停,普遍感到控制再次发作不理想,即不能有效的治疗该病的原发病灶。 一.听觉功能显示为典型的耳蜗性病变。 1.纯音测听早期呈低频感音性耳聋,中期多呈平坦型,发作期加重,发作后可部分或完全恢复呈波动性听力曲线,晚期呈稳定下降型曲线,发病后5~10年听力损失多在50~70dB 间。 2.语言测听语言听阈和纯音听阈有很好的相关性,由于声音畸变,语言辨别率可下降到40%~70%。据Stahle(1976年)对356例病人随访年,一般语言接受阈为62dB,分辨率为52%,纯音丧失平均在55dB。 3.阈上功能检查双耳交替响度平衡试验(ABLB)阳性。音强辨差阈(DLI)低于0.6dB,短增量敏感指数(SISI)升高达80%以上,提示有听觉重振现象。 4.阻抗测听检查鼓室力A型,无音衰及声反射衰减,镫骨肌反射阈和听阈间差在60dB 以下,称Metz阳性,亦提示有重振现象。 5.Bekesy自描测听呈Ⅱ型曲线。 6.耳蜗电图 SP/AP振幅比值>37%,Gibson报告SP-AP波宽比值增加较振幅比值增加更有意义。 二.前庭功能检查早期前庭功能可以正常,随着频繁发作其功能逐渐减退,到晚期则可完全丧失。 1.Hallpike冷热变温试验此法最常用,约有1/3的病人反应正常,1/3反应较弱,另1/3完全丧失。Cawthorne等对900例进行冷热变温检查,管轻瘫者640例,优势偏向者75例,二者合并出现者108例,记录不详者26例。可见管麻痹和优势偏向者最多。在患病的头5年里前庭功能损害最严重,而且和耳蜗功能损害是一致的。有时在门诊上为简化检查,采用冰水2ml 冲洗鼓膜后上象限处,亦能得到定性结果。 2.眼震电图检查眼震多为水平型,重者为水平旋转型,急性期向对侧,尔后转向同侧,称为恢复性眼震。Myerhoff(1981年)对211例进行ENG检查,发现反应正常者21%,管轻瘫者

布加综合征的分类介入治疗

布加综合征(BCS) 又称巴德-吉亚利综合症、柏-卡综合征、布-卡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梗阻,血液回流障碍导致的淤血性门脉高压或/和下腔静脉高压症候群。确诊的手段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其中超声检查为首选,CTA 和MRA 重建对显示病变血管的概貌有一定优势,而血管造影是诊治BCS 的金标准。 有报道说我国BCS患者肝静脉闭塞的发生率为16 %,我们早年曾对82 例BCS 行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发现近半数(40/ 82) 存在肝静脉阻塞。因此着眼于介入治疗,将肝静脉阻塞分为以下类型:肝右静脉阻塞(分膜性、节段性两种) 、肝左静脉阻塞、共干阻塞、副肝静脉阻塞、弥漫闭塞(分主肝静脉血栓形成和肝小静脉闭塞两种) 。 限于检查手段和对BCS本身认识的不足,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曾经把诊断BCS的重点放在下腔静脉的狭窄或闭塞上,目前已逐步对BCS达成了共识,即诊疗BCS时必须把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通盘考虑,在下腔静脉通畅时必须明确肝静脉的血流状态,本病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是肝静脉阻塞状况,单纯下腔静脉回流障碍极少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如果两者同时发生阻塞,应将肝静脉成形放在首位。 根据不同类型分别采用相应的治疗手段。采取经下腔静脉、经上腔静脉、经皮肝穿和经副肝静脉四种入路,方法如下: 1. 经上腔静脉肝静脉成形术:行下腔静脉造影后用破膜针逆行性破膜,此途径可使导丝通过的夹角增大,球囊便于跟进通过狭窄段。但对于肝静脉开口处闭锁者,往往无法准确定位破膜点。若下腔静脉闭塞,近心端较短,穿刺针较难支撑,使穿刺针的方向控制和刺入难度增大,甚至可造成针尖的反弹,而损伤心房壁。 2. 经下腔静脉途径肝静脉成形术:使用破膜针逆行破膜,后行球囊扩张,此方法仅在少数主肝静脉狭窄并开口处隔膜薄弱者适用。因肝静脉与下腔静脉的夹角较小,导丝硬头或破膜针无法送抵破膜点,或破膜成功后球囊却不能沿导丝通过狭窄段。 3. 经皮肝穿肝静脉成形术:经腔静脉无法准确破膜者,需行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将导丝导入扩张的肝静脉顺行破膜,再直接跟进球囊进行扩张成形,此方法路径直接,成功率高。但操作多经肝脏完成,不可忽视对肝脏的损伤,术后往往需要用明胶海绵条或弹簧钢圈栓塞肝内穿刺通道,以免胆瘘或腹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4. 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肝静脉成形术:此方法克服了上述不足。首先经皮肝穿经肝静脉顺行破膜,经下腔静脉、右房、上腔静脉、颈静脉引出导丝,置换

骨科常见12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骨科常见12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周围神经受到某周围组织的压迫,而引起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及电生理学改变,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慢性神经卡压通常是患者感觉和运动不适的根源。相对于外伤的急性周围神经卡压,此病通常为慢性表现。表现为肢体运动的无力,麻痹,感觉过敏等感觉障碍,但不包括疼痛,由周围神经引起的疼痛提示急性神经嵌压,神经营养血管的栓塞,或者全身性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受到慢性压迫,温度和痛觉是最后消失的,运动,震动,压力等感觉是最先受到损伤的。病理生理神经卡压病变的致伤因素为神经缺血和机械性损害。急性短期的压迫可使神经缺血,受压轴索轴浆流受阻,缺氧,水肿。压迫严重持久可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变化,甚至远端轴索崩解,髓鞘发生Waller变性。肢体活动时,处于狭窄通道内神经纤维在机械刺激下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并加重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但一般病理变化都在Seddon机能性麻痹阶段和Sunderland5级分类的第1、2级。大部分为可逆性损害。病因诱发神经嵌压的疾病大致可分三大类:①管内压迫:腱鞘囊肿,神经纤维瘤,神经慢性损伤性炎症。②管外压迫:骨疣、骨与关键损伤、韧带损伤。③全身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粘液水肿、肥胖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Reynaud

病、妊娠等可合并神经卡压征。周围神经相关的检查本病由于发生部位较多,且各个部位的检查方法不一,无法一一列举,从各种普遍的检查上来说,采用神经根病EMG检查,可显示纤维震颤和去神经电势,一般无传导速度减慢。周围神经受累可有传导速度减慢和远端潜伏期减慢。而X线平片则仅能发现骨增生和陈旧损伤征象。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诊断性神经阻滞的方法,主要是应用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可于怀疑发生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部位,选取主要的神经,注射1%的利多卡因2ml,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缓解,有助于诊断。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1.腕管综合征 本病又称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引起。腕管位于掌根部,底部和两侧由腕骨构成,腕横韧带横跨其上,形成一骨-纤维通道。 手和腕长期过度使用引起慢性损伤,腕横韧带及内容肌腱均可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使管腔狭窄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腕部急性损伤,桡骨远端骨折,月骨脱位可引起正中神经急性或继发受压。某些全身疾病可通过腕管内容物增大,引起自发性正中神经损害。好发年龄为30~60岁,女性为男性的5倍,一般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起病缓慢,正中神经支配区疼痛,麻木,发胀,常入睡数小时后痛醒,活动后缓解。正中神经分配区皮肤感觉迟钝,过敏。大鱼际可有萎缩,拇指笨拙无力。叩击腕部可出现Tinel征,腕关节极度

神经系统常见综合征

神经病学第六版 1.Foster-kennedy syndrome:额叶底面肿瘤(常见于嗅沟脑膜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称为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P7) 2.Gerstmann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为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P7) 3. Parinaud syndrome:帕里诺综合征。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或者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由上丘脑病变(多为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神经性聋(下丘受损);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症状多为双侧。(P13,37) 4. Wallenberg syndrome:瓦伦贝格综合征,又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表现为: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2.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3.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4.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 5.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P15) 5. Horner syndrome:霍纳综合征。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 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患侧瞳孔缩小、眼球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P15) 6.Dejerine syndrome:延髓侧综合征。主要表现:1. 椎体束受损导致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痪。2. 侧丘系损伤导致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3. 舌下神经核或舌下神经根损伤导致同侧舌肌无力,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P15) https://www.360docs.net/doc/bf8046002.html,lard-Gubler syndrome: 米亚尔-居布勒综合征,脑桥腹外侧综合征。病变位于脑桥腹外侧部,接近于延髓,损伤了外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侧丘系。表现为:1.病灶侧外展神经麻痹导致同侧眼球外展受限,面神经核损害导致同侧周围性面瘫;2.锥体束损害导致对侧中枢性偏瘫;3.脊髓丘脑束和侧丘系损害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见于小脑下前动脉梗塞。(P15) 8.Foville syndrome:福维尔综合征,脑桥腹侧综合征。病变波及脑桥侧,损伤了外展神经、面神经、脑桥侧视中枢、侧纵束、锥体束。表现为:1.病灶侧外展神经麻痹导致眼球外展受限,面神经核损害导致同侧周围性面瘫;2.锥体束损害导致对侧中枢性偏瘫;3. 脑桥侧视中枢及侧纵束受损导致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多见于脑桥旁正中动脉梗塞。(P15) 9. Raymond Cestan syndrome:蕾蒙-塞斯唐综合征,脑桥被盖下部综合征,病变 累及前庭神经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侧纵束、小脑中脚及下脚、脊髓丘脑侧束和侧丘系,见于小脑上动脉或小脑下前动脉阻塞,又称小脑上动脉综合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病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损害);③病侧面肌麻痹(面神经核损害);④双眼患侧注视不能(脑桥侧视中枢及侧纵束损害);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即同侧

美尼尔氏综合症

呼和浩特健安医院 入院记录 姓名: 单位: 性别:职务或职业: 年龄:入院日期: 婚否:病史采取日期: 民族:病历记录日期: 籍贯:病情陈述者:患者本人 主诉:眩晕、耳鸣2天 现病史:2天前患者晨起时突然出现耳鸣,继而出现剧烈的旋转性晕,自觉周围物体绕自身旋转,闭目时觉自身在空间旋转,卧床不敢稍动,动则症状加重,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颜面苍白等症状。就诊于村卫生室,诊断不详,给予强力定眩宁片(5片每日三次)口服,无效,今来我院就诊,门诊以“美尼尔氏综合症”收入院。在此病史中,患者无头痛、发热等症,大、小便如常。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性疾病,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外伤手术史。个人史:生于原籍,否认有疫区接触史,无毒物、放射线长期接触史。 婚育史:适龄结婚,G3P3,现爱人及子女均健康。 家族史:否认遗传性家族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

一般状况:T36.3℃,P64次/分R20次/分BP 130/85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位自动、扶入病房,神志清晰,查体合作。 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头颅:形态正常,无压痛,头发黑,分布均匀。 眼:轻度眼颤;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角膜透明,瞳孔双侧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灵敏。 耳:听力稍差,外耳道通畅无异常分泌物,乳突无压痛。 鼻:通畅,唇红,牙排列整齐,舌红、伸舌居中。咽无充血。 颈部:软,气管位置居中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未触及肿大。 胸廓:双侧对称无畸形;呼吸:频率20次/分,节律齐。乳房无触痛及肿块。肺:望诊:呼吸运动肋双侧均匀对称,肋间隙无增宽变窄。 触诊: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擦感,无皮下捻发感。 叩诊:肺肝绝对浊音界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 听诊:双肺呼吸音清,双肺底未闻及湿罗音。 心脏: 望诊:心前区无隆起。 触诊:心尖搏动位于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cm处,无震颤无摩擦感。 叩诊:心脏右浊音界至正中线之距离第二肋间2.5cm,第三肋间3cm ,第四肋间 3.5cm 第五肋间0cm,心脏左浊音界至正中线之距离第二肋间2 .5cm ,第三肋间4cm ,第四肋间6cm第五肋间7.0cm(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距离7.5cm) 听诊:心率64次/分,心律齐,A2大于P2 。无心包摩擦音。 桡动脉有力,脉搏频率64次/分,节律齐。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 锁定 本词条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项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提供内容。 布加综合征由各种原因所致肝静脉和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症。急性期病人有发热、右上腹痛、迅速出现大量腹腔积液、黄疸、肝大,肝区有触痛,少尿。本病以青年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2)︰1,年龄在2.5~75岁,以20~40岁为

引起全身性生理紊乱。出现少尿和无尿。胸腔容积及肺顺应性下降,心排出量减少,肺血管阻力增加,出现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3.慢性型 病程可长达数年以上,多见于隔膜型阻塞的病人,病情多较轻,但多有引人注目的体征,如胸腹壁粗大的蜿蜒的怒张静脉,色素沉着见于足靴区,有的出现慢性溃疡。虽可有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但多数趋于相对稳定。尚可有颈静脉怒张,精索静脉曲张,巨大的腹股沟疝、脐疝、痔核等。 晚期病人由于营养不良、蛋白丢失、腹腔积液增多、消瘦,可出现典型的"蜘蛛人"体态。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液学检查,急性期病例可有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增高等多血征表现,血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计数增高,但不具特征性。慢性型的晚期病例,若有上消化道出血或脾大、脾功能亢进者,可有贫血或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减少。肝功检查,急性型者可有血清胆红素增加,ALT、AST、ALP 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血清白蛋白减少,慢性型病例,肝功能检查多无明显变化。腹腔积液检查,若不伴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蛋白浓度常低于30g/L,细胞数亦不显示增加。免疫学检查,血清IgA、lgM、IgG、IgE和C3等无明显特征性变化。 2.B超检查 腹部B超可对多数病例做出初步正确诊断,其符合率可达95%以上。可在膈面顶部、第二肝门处探测肝静脉及下腔静脉阻塞的部位和长度以确定是否隔膜型。急性布加综合征时肝脏肿大和腹腔积液多是突出的表现。多普勒超声对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因此,腹部超声探查是布加综合征首选的、有价值的、非创伤性检查。 3.肝静脉、下腔静脉、门静脉及动脉造影 血管造影是确立B-CS诊断的最有价值的方法,常用的造影有以下几种:①下腔静脉造影及测压;②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PTHV);③经皮脾穿刺门静脉造影(PTSP);④动脉造影。 4.CT扫描 在布加综合征急性期,CT平扫可见肝脏呈弥漫性低密度肿大且伴有大量腹水。CT扫描的特异性表现是下腔静脉肝后段及主肝静脉内出现高度衰退的充盈缺损(60~70Hu)。增强扫描对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5.磁共振(MRI) 布加综合征时,MRI可显示肝实质的低强度信号,提示肝脏淤血,组织内自由水增加,MRI可清晰显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开放状态,甚至可将血管内的新鲜血栓与机化血栓或瘤栓区分开来;MRI还可显示肝内侧支循环呈现的蛛网样变化,同时对肝外侧支循环亦可

美尼尔氏综合症药方

美尼尔氏综合症药方 一、冬虫夏草炖猪脑:用冬虫夏草10克,洗净入砂锅内水煎后去渣留汁,再入瓷盆内,加猪脑1只(去血筋洗净)、黄酒1汤匙,冷水2汤匙,细盐少许,然后上蒸笼蒸2小时。每日分2次服。连服3—5剂。 二、黄芪炖羊脑:黄芪40克,入砂锅内水煎取浓汁,再放入羊脑1只,旺火烧开后加黄酒2汤匙,放葱、姜适量,炖煮烂熟,吃羊脑喝汤。每日1剂,连服15剂为1疗程。 三、茯苓赤小豆粥:白茯苓15克,入砂锅内水煎后去渣留汁,再加赤小豆18克,粳米60克,共煮粥服食。每日1剂,连服3—5天。 四、龙眼枣仁饮:龙眼肉、枣仁(炒)各10克,芡实12克,3样合煮成汁,随时饮之。每日一剂,连服5—8天。 五、决明麻藤烫藕粉:用天麻9克、钩藤12克、石决明15克,洗净后用布包,入砂锅水煎后去布包取汁,然后趁热冲烫藕粉20克,加白糖适量调味服用。每日1剂,连服4—7天。 六、磁石镇眩肚:用猪肚1只,洗净滤干后切1小口,内装磁石粉,生牡蛎粉各100克,(用布包入煎),茯苓100克、石菖蒲60克,黄酒2匙,冷水半碗。最后用线将切口缝好,猪肚两头也用线扎牢。再将猪肚放入大砂锅内加水浸没,上火煮炖3—4小时,至猪肚熟烂离火。再将药取出,烘干研粉盛入容器内备用。一般每日服2次,每次服3克,饭后用肚汤送服,2个月为1个疗程。 [方一] 本方平肝熄风,潜阳定惊,适用于耳性眩晕症。 —5克,绿茶1克。天麻切成薄片,干燥储存,备用。每次取天麻片与茶叶放入天麻3

杯中,用刚沸的开水,冲泡大半杯,立即加盖,5分钟后可以饮服。饭后热饮,头汁饮完,略留余汁,再泡再饮,直至冲淡,弃渣。 [方二] 本方祛风补脑,适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 (博客有人说有作用) 独活20克,鸡蛋4只。将药加水共煮,蛋熟去壳再煮15分钟,使药汁渗入蛋内,去汤及药渣,单吃鸡蛋,每次2只,每天2次,3天为1疗程,连用2——3个疗程。 [方三] 本方适用于美尼尔综合征。 五味子、酸枣仁、怀山药各10克,当归6克,龙眼肉15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方四] 本方适用于美尼尔综合征。 仙鹤草60克。水煎、频服,连续3—4天。 [方五] 本方适用于内耳眩晕日久不愈者 生南星、半夏各12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泽泻、桂枝各20克,猪苓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方六]白姜散 (治疗美尼尔氏综合症有效) 白果仁60克,干姜12克。上药烘干共研末,分成8份,每份9克每天早晚饭后以红 枣12克,黄芪20克煎水各服1份。体虚不甚者用温开水送服也可 ,:天麻,,克,猪脑,个,清水适量(放瓦盅内隔水炖熟服食(有祛风,开窍,通血脉,镇静安神的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而致眩晕( 美尼尔氏综合症偏方: 大枣,个,黄瓜蔓一把,水煎,加少许黄酒服,出汗。 苍耳子,,个(为一天量),水煎分,次服,,,,天可愈。 泽泻,,克,白术,,克,牛膝,,克。水煎,每日,剂,,次分服

布加氏综合征

精心整理1845年,Budd最早描述了肝静脉血栓形成而造成的肝肿大、腹水等临床表现;1899年,Chiari详细描述了小肝静脉闭塞所导致的类似临床症状,称之为闭塞性静脉内膜炎。后来人们将上述发现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Budd-ChiariSyndrome(BCS,布一加综合征)概念,即肝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出现肝静脉流出道受阻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经过百余年来的认识和发展,BCS的涵义已明显扩展。目前多采用Ludwig 硫唑嘌呤及乌坦、氮芥、乙醇等药物。肝区放射治疗亦可造成小肝静脉阻塞。 2.2大肝静脉阻塞及病因大肝静脉阻塞常由肝静脉血栓或肝静脉下腔静脉入口的膜性病变引起。骨髓异常增生症、抗磷脂综合征、肿瘤、妊娠等病因较常见,主要见于欧美国家。

2.3下腔静脉阻塞及病因下腔静脉阻塞主要由下腔静脉膜性狭窄/闭塞、血栓形成等因素造成,主要见于亚洲国家如日本及中国。 临床分型 由于BCS发生病变的血管部位、程度不同,导致难以对其进行统一分类/分型。目前分类方法多种多样,各有长处及短处。比较普遍被接受的是SUGIURA分型,将BCS分为4 Ia Ib 1. 中由于术者的手指长度限制,有时不能完全扩张。现已对该手术进行改良,好经股静脉插管与手指会师式破膜扩张,并置内支架术。这样减少了原右心房手指破膜术的一些缺陷。但这两种术式的缺点是5年复发率仍较高,且为以后行根治性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 根治性切除术

2.根治性切除术仅适用于局限性狭窄或隔膜型的病人。由于布一加氏综合征的病变部位在肝操区内,显露相当困难,邻近还有大量的侧支循环,术中容易大出血和损伤淋巴管。目前很多医院中尚未开展。近年在开展根治切除术方面,常用的有下列三种方法。 2.1下腔静脉隔膜或蝽切除加心包片扩大成形式:术中切开下腔静脉病变部位,切 2.2 2.3 3. 3.1腔房转流术:对于肝静脉通畅,或者有明显扩大的肝右下大静脉,或有其它较大的侧支循环的患者,可使用腔房转流术。它不仅降低了下腔静脉压力,而且可降低门静脉的压力。但因使用的人工血管长,术后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的机会多,远期通畅率低,汪忠镐[5]统计其5年通畅率在60%左右,而对于肝静脉阻塞或下腔静脉完全阻塞或炎症患者,其效果较差,但可使用肠房转流术。

ICU新规定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根据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我部印发了《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9号),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可以设置重症医学科。为指导重症医学科的设置和管理,推动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具备条件的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专科医疗服务水平。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院,要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重症医学科。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三日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重症医学科负责对危重患者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 第四条重症医学科以综合性重症患者救治为重点,独立设置,床位向全院开放。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指导和检查;医院应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持患者转入转出重症医学科的通道畅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六条重症医学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第七条重症医学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

神经系统疾病综合症

Adie氏综合征 又称,强直性瞳孔综合征;瞳孔紧张症。 【病因和机理】病因尚不清楚。其病变部位可能在:①睫状神经节以及睫状神经,或其附近的病变;②上颈髓部病变;③动眼神经核病变。但此综合征为何伴有膝腱反射消失,至今机理不明。 【临床表现】多发生于30岁以下的女性。以瞳孔紧张及膝腱反射消失为主要症状。表现为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消失。但强光持续照射半分钟以上可出现缓慢地瞳孔缩小;双眼会聚五分钟亦可显示瞳孔缓慢地收缩。此现象也称Adie氏瞳孔或强直性瞳孔。Adie氏将本综合征如下分类: (一)完全型定型的瞳孔强直与膝腱反射消失。 (二)不完全型有四种情况: 1.只有瞳孔强直; 2.非定型的瞳孔强直(虹膜麻痹); 3.膝腱反射消失伴有非定型的瞳孔强直; 4.只有膝腱反射消失。 【鉴别诊断】 Adie氏瞳孔尚见于下列疾病: (一)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paralysis)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有三个特征,即上睑弛缓性下垂,眼球处于外下斜位,瞳孔散大、对光反应丧失。头往往转向动眼神经麻痹的对侧。旷日持久的动眼神经麻痹可引起变性,出现假性Von Grafe氏征。 (二)小脑幕裂孔疝(transtentorial hernia)短期内出现Adie氏瞳孔提示小脑幕疝的发生。此系小脑幕下疝引起动眼神经牵拉和压迫所致。脑疝早期病变侧瞳孔先缩小,以后逐渐增大。当双侧钩回疝或脑干下移时,牵扯双侧动眼神

经则引起双侧瞳孔同时可相继发生散大。瞳孔散大在先,以后才出现眼外肌麻痹,眼球运动障碍及上睑下垂。此外,脑疝时还往往伴有意识障碍、偏瘫、去脑强直和生命体征的改变。 (三)其他眼球损伤、青光眼、先天性梅毒、癔病、木僵型精神分裂症,阿托品中毒等都可以出现Adie氏瞳孔,以病史和有无膝腱反射鉴别不难。 Arnold-Chiari氏综合征 又称,Arnold-Chiari二氏畸形;基底压迹综合征。 【病因和机理】本病指小脑下部或同时有脑干下部和第四脑室之畸形,向下作舌形凸出,并越过枕骨大孔嵌入椎管内。本病病因不明,有三种见解:①流体力学说:胎儿期患脑积水,由于颅内和椎管内的压力差异继发的畸形改变;②牵拉说:脊髓固定于脊膜脊髓膨出之部位,随着发育而向下牵拉;③畸形学:后脑发育过多、桥曲发育不全。 【临床表现】头痛和视盘水肿等颅压增高征、共济失调、锥体束征、后组颅神经(Ⅹ~Ⅻ)和上颈髓脊神经麻痹—高颈髓延髓综合征。 本病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在于:①脑积水的病因之一;②高颈髓压迫的病因之一;③小脑疾病的病因之一。 【鉴别诊断】 (一)本综合征需与共他颅椎连接处先天性畸形鉴别。 1.颅底凹陷(basilar invagination):是以枕大孔为中心的颅底骨内陷畸形。 主要改变为枕骨变扁,枕大孔歪曲及前后径减少,常伴寰枕融合。 2.寰枕融合(occipitalization):枕巩节未正常发育致寰枕部分或完全融合,枕骨偏移并伴有旋转使两侧寰枕融合高度不等。枢椎齿状突上升可造成延髓或颈髓的压迫。 3.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先天性寰枢椎脱位的多见原因是齿状突发育不良或缺如。寰枢椎脱位常致延髓及上颈髓压迫。

ICU常见病症

第一篇常见病症 1 心脏骤停诊疗常规 (3) 2 常见高血压意外诊疗常规 (4) 3 常见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6) 4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常规………………………………… 5 肺血栓栓塞症诊疗常规……………………………………………………… 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常规…………………………………………………… 7 危重型哮喘诊疗常规 (19) 8 消化道出血诊疗常规 (20) 9 重症急性胰腺炎诊疗常规 (21) 10 休克诊疗常规 (24) 1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疗常规 (30) 12 高渗性非酮症昏迷诊疗常规 (32) 13 低血糖昏迷诊疗常规 (32) 14 肾上腺危象诊疗常规 (33) 15 甲亢危象诊疗常规 (34) 16 甲减危象诊疗常规 (35) 17 垂体危象诊疗常规 (35) 18 有机磷中毒诊疗常规 (36) 19 镇静催眠剂中毒诊疗常规 (39) 20 癫痫持续状态诊疗常规 (39) 21 多发性创伤诊疗常规 (40) 22 脑外伤诊疗常规 (42) 23 脑出血诊疗常规 (43) 24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常规 (44) 25 脑梗塞诊疗常规 (46) 26 多器官功能紊乱综合症诊断标准 (49) (50) 27 植物生存状态诊断标准 (52)

28 昏迷程度诊断标准 (52) 29 急性左心衰诊疗常规………………………………… 30 外科术后诊疗常规 (59) 31 耳鼻喉鼾症病人术后诊疗常规 (60)

第一篇常见病症 1 心脏骤停诊疗常规 【诊断】 一临床表现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心音消失、瞳孔散大及血压测不出。 二心电图表现呈室颤、无脉室速、严重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等电位线)。 一般只要具备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颈总动脉等)二项,在院外现场即可诊断。 【处理】 一室颤 马上心脏按压,100次/分,应以最快速度给予电除颤,能量:第一次,单相波360 Jr。静注肾上腺素1mg,如为细颤,应静注1mg肾上腺素转为粗颤后再给予除颤。按以下程序进行:按压---电击---给药。肾上腺素可3~5分钟重复一次,其他药物可酌情使用,如胺碘酮150mg,10分钟以上静脉注入或利多卡因1~1.5mg/kg,3~5分钟重复静注,一次总量可达3mg/kg。复苏3~5分钟后应考虑建立人工气道,实施辅助通气。 二无脉电活动(PEA) 给予标准式心脏胺压,保证气道通畅和辅助通气,静注肾上腺素1mg/次,3~5分钟重复一次。对心动过缓所致PEA或心脏停搏可注射阿托品1mg,3~5分重复一次,直至0.04mg/kg(一般可达3mg)。尽快查明原因给予纠正,室颤恶化、心梗、低血容量、心动过缓、心脏压塞、张力性气胸、肺栓塞、药物过量、高血钾、酸中毒、低体温等均可导致PEA,应予以治疗。 三心脏停搏 给予有效心脏按压,尽快建立人工气道辅助通气,建立静脉通道;尽快通过多个导联证实心脏停搏,静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考虑下述情况是否存在:缺氧、低血钾、高血钾、低体温、中毒、酸中毒等,尽快证实并予以纠正。 四心脏复跳后处理 心脏复跳后短期内反复出现心率进行性下降,可给予肾上腺素5mg+NS 250~

格林巴利综合症是神经系统常见的急危重症病

格林巴利综合症是神经系统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是一种急性免疫性周围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对称性四肢弛缓性瘫痪,伴有感觉障碍,严重者可发生颅神经损害,延髓受累,呼吸肌瘫痪,其中呼吸肌麻痹及合并症是本病的重要死因. 心理护理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四肢无力发展为四肢弛缓 性瘫痪,呼吸困难,最后呼吸肌麻痹行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患者认为病情危重,治愈无望,对治疗丧失信心。首先,应视患者如亲人,对患者的反常态度认真对待,以耐心和忍让的态度感化患者,并主动介绍该病的有关知识,让患者知道该病是自限性的,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同时还可让即将康复出院的患者现身说教,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部分患者担心家庭经济状况时,应告诉患者只要认真配合治疗,该病恢复很快,不会过多的增加经济负担。在治疗过程中,当患者双上肢肌力恢复正常后,可给其笔和纸,把自己的要求写出来,并尽力给予满足和答复,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呼吸道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格林巴利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应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氧浓度,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7%~100%之间。在护理过程中,有5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明显紫绀,在将氧流量调到60%后, 血氧饱和度升至97%,患者呼吸情况逐渐好转。由于呼吸肌麻痹,患者咳痰能力差,可表现为呼吸道痰鸣音增加,口腔内分泌物增多,不能有效地排痰,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显得格外重要;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主要技术操作,正确的吸痰方法能够减轻及预防肺内感染,有效防止痰结痂形成,防止肺不张、畅通呼吸道、缩短病程,避免了因吸痰不当及过于频繁而造成相应并发症,如缺氧、窒息、肺不张、支气管痉挛、 心律失常、气道损伤、颅内压增高、血液动力学的异常改变及感染等;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目的是吸痰方便,维持呼吸。痰液不及时吸出,就会阻塞支气管,增加肺的负担。气管切开患者每日常规清洗内套管,保持切开部位干燥清洁,每日更换敷料。 固定外套管的绳子不宜过紧或过松,以容纳1手指为宜;气管内吸痰时加强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吸痰时,气管切开患者应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用一次性硅胶管,选用比内套管小的吸痰管,避免损伤气道出血;吸痰应由浅至深,旋转式吸痰,吸痰时间不应超过15s, 以免由于吸痰时间过长,出现缺氧症状;对于痰液粘稠的患者应该给予雾化吸入,使痰液稀释顺利吸出。病室内每天通风换气,用紫外线消毒,避免多人探视,防止交叉感染。 压疮护理 患者因四肢软瘫、生活不能自理,容易产生褥疮, 骶尾部、 肩胛部、踝部、足跟、枕部和耳廓均为易受压部位,为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应该定时翻身,一般采用2h翻身1次,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同时每日按摩骨隆突处,促血液循环。此外要保持患者的床单清洁、干燥;便后要及时清洁臀部,避免污物、潮湿 对皮肤的刺激;抬翻患者时动作要轻稳,避免拖、拉而损伤皮肤。向患者讲解活动的重要性,定期按摩,使肢体处于功能位,还可根据病情做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根据病情活动量应逐渐增加。鼓励患者只要认真锻炼,病愈后可以像以前一样走路,以增加患者的主动锻炼的积极性。 2.4营养支持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多伴吞咽困难,满足患者营养的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