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电子教材: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第四章 易燃易爆危险品

2019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电子教材: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第四章 易燃易爆危险品
2019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电子教材: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第四章 易燃易爆危险品

2019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电子教材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四章易燃易爆危险品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易燃易爆危险品的概念及分类;了解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和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等几类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火灾危险特性。

危险品(又称危险货物或危险物品)指具有爆炸、易燃、毒害、感染、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在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毁或环境污染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质和物品。目前常见的、用途较广的危险品有两千余种。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 6944-2012)和《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2268-2012),按危险品具有的危险性或最主要的危险性将其分为爆炸品、气体等九个类别,有些类别再分成项别。每种危险品通常采用一个编号,即联合国编号(UN号,由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编制的四位阿拉伯数编号,用以识别一种物质或物品)。

容易发生燃烧和爆炸的危险品即为易燃易爆危险品,具体是指九个类别中以燃烧、爆炸作为主要危险性的爆炸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资和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资、氧化性物资和有机过氧化物。这些物品不论是作为原料还是作为产品,一般都要经过加工、储存、运输等方式的输转才能供给使用。从最初生产到最终使用的整个过程中,物品受到摩擦、振动、挤压、温度与湿度变化、混触等诸多因素影响较大,因而造成燃烧和爆炸的隐患也较多。为了加强对危险品的安全管理,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对危险物品进行科学分类,特别是研究各类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危险特性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节爆炸品

爆炸品是指包含一种或多种爆炸物质或其混合物的物品。其中,爆炸物资(或混合物)是能通过化学反应在内部产生一定速度、温度与压力的气体,而且对周围环境具有破坏作用的一种固体或液体物质(或其混合物)。烟火物质或混合物(指能发生非爆轰且自供氧放热化学反应的物质或混合物,并产生热、光、声、气、烟或几种效果的组合)无论其是否产生气体都属于爆炸物质。

一、爆炸品的分类

爆炸品实际上是火药、炸药和爆炸性药品及其制品的总称。爆炸品按其爆炸危险性的大小分为以下六项:

(1)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整体爆炸是指瞬间能影响到几乎全部载荷的爆炸)。例如,爆破用的电雷管、非电雷管、弹药用雷管、叠氮化铅、雷汞等起爆药,三硝基甲苯(TNT梯恩梯)、硝铵炸药、浆状炸药、无烟火药、硝化棉、硝化淀粉、硝化甘油、黑火药及其制品等均属此项。

(2)具有迸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例如,带有炸药或抛射药的火箭、火箭弹头,装有炸药的炸弹、弹丸、穿甲弹,非水活化的带有或不带有爆炸管、抛射药或发射药的照明弹、燃烧弹、烟幕弹、催泪弹,以及摄影闪光弹、闪光粉、地面或空中照明弹,不带雷管的民用炸药装药、民用火箭等均属此项。

(3)具有燃烧危险并有局部爆炸危险或局部迸射危险抑或两种危险都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包括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物质和物品:可产生大量热辐射的物质和物品;相继燃烧产生局部爆炸或迸射效应及两种效应兼而有之的物质和物品。例如,速燃导火索、点火管、点火引信,二硝基苯、苦味酸钠、苦味酸铵、乙醇含量≥25%或者增塑剂含量≥18%的硝化纤维素、油井药包、礼花弹等均属此项。

(4)不呈现重大危险的物质和物品。该项爆炸品的危险性较小,即使被点燃或引爆,其危险作用大部分局限在包装件内部,并预计射出的碎片不大,射程也不远,外部火烧不会引起包装件几乎全部内装物的瞬间爆炸,而对包装件外部无重大危险。例如,导火索、手持信号弹、响墩、信号火炬等均属此项。

(5)有整体爆炸危险的非常不敏感物质。包括有整体爆炸危险性,但非常不敏感,以致在正常运输条件下引发或由燃烧转为爆炸的可能性极小的物资。但当船舱内装有大量该物质时,由燃烧转化为爆炸的可能性较大。该项爆炸品性质比较稳定,在燃烧实验中不会爆炸。例如,铵油炸药、铵沥蜡炸药等。

(6)无整体爆炸危险的极端不敏感物品。包括仅含有不敏感爆炸物质,并且其意外引发爆炸或传播的概率可忽略不计的物品。该项物品的危险仅限于单个物品的爆炸。

二、爆炸品的特性

爆炸品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其受到摩擦、撞击、振动、高热或其他能量激发后,能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并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热量和气体而发生爆炸性燃烧。其主要危险特性包括爆炸性和敏感度。

(1)爆炸性

爆炸物品都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作用下,能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猛烈的化学反应,产生的大量气体和热量在短时间内无法逸散开去,致使周围的温度迅速上升和产生巨大的压力而引起爆炸。

(2)敏感度

任何一种爆炸品的爆炸都需要外界供给它一定的能量——起爆能。不同的爆炸品所需的起爆能也不同。某种爆炸品所需的最小起爆能,即为该爆炸品的敏感度。不同形式的爆炸品对不同形式的外界作用的敏感度是不同的。影响爆炸品敏感度的因素很多,而爆炸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是决定敏感度的内在因素。另外,影响炸药敏感度的外来因素还有温度、杂质、结晶、密度等。

殉爆是指炸药主爆药爆炸后,能够引起与其相距一定距离的炸药从爆炸药爆炸,这种现象叫做炸药的殉爆。

第二节易燃气体

易燃气体是指温度在20℃、标准大气压101.3kPa时,与空气混合有一定易燃范围的气体。例如,氢气、乙炔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碳五以下的烷烃、烯烃,无水的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环丙烷、环丁烷、环氧乙烷,四氢化硅、液化石油气等。

一、易燃气体的分级

根据《易燃易爆危险品火灾危险性分级及试验方法第1部分:火灾危险性分级》(GA/T 536.1-2013),易燃气体分为两级。

Ⅰ级:爆炸下限<10%;或者不论爆炸下限如何,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

Ⅱ级:10%≤爆炸下限≤13%,且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

实际应用中,通常还将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归为甲类火灾危险性物质,爆炸下限不小于10%的气体归为乙类火灾危险性物质(详见第二篇第二章)。

二、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

(一)易燃易爆性

易燃气体的主要危险性是易燃易爆性,所有处于燃烧浓度范围之内的易燃气体遇火源都可能发生着火或爆炸,有的易燃气体遇到极微小能量引火源的作用即可引爆。易燃气体着火或爆炸的难易程度,除受引火源能量大小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组成,而其化学组成又决定着气体燃烧浓度范围的大小、自燃点的高低、燃烧速度的快慢和发热量的多少。综合易燃气体的燃烧现象,其易燃易爆性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比液体、固体易燃,且燃速快。

)】比复杂成分组成的气体【如(2)一般来说,由简单成分组成的气体【如氢气(H

2

)、一氧化碳(CO)等】易燃,燃烧速度快,火焰温度高,着火爆炸危险性甲烷(CH

4

大。简单成分组成的气体和复杂成分组成的气体火灾危险性见表1-4-1。

表1-4-1 简单成分组成的气体和复杂成分组成的气体火灾危险性

(3)价键不饱和的易燃气体比相对应价键饱和的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大。这是因为不饱和气体的分子结构中有双键或三键,化学活性强,在通常条件下即能与氯、氧等氧化性气体起反应而发生着火或爆炸,所以火灾危险性大。

(二)扩散性

处于气体状态的任何物质都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并且能自发地充满任何容器。由于气体的分子间距大,相互作用力小,所以非常容易扩散。气体的扩散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比空气轻的气体逸散在空气中可以无限制地扩散,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并能够顺风飘散,迅速蔓延和扩展。

(2)比空气重的气体泄漏出来时,往往飘浮于地表、沟渠、隧道、厂房死角等处,长时间聚集不散,易与空气在局部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引火源发生着火或爆炸;同时,密度大的易燃气体一般都有较大的发热量,在火灾条件下易于使火势扩大。掌握气体的相对密度及其扩散性,不仅对评价其火灾危险性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对选择通风门的位置、确定防火间距及采取防止火势蔓延的措施都具有实际意义。常见可燃气体的相对密度与扩散系数的关系见表1-4-2。

表1-4-2 常见可燃气体的相对密度与扩散系数的关系

(三)可缩性和膨胀性

任何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不例外,其体积也会因温度的升降而胀缩,且胀缩的幅度比液体要大得多。气体的可缩性和膨胀性特点如下:

(1)当压力不变时,气体的温度与体积成正比,即温度越高,体积越大。通常,气体的相对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体积却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与压力成反比,即压力越大,体积越小。如对100L、质量一定的气体加压至1013.25kPa时,其体积可以缩小到10L。这一特性说明,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可以压缩,甚至可以压缩成液态。所以,气体通常都是经压缩后存于钢瓶中的。

(3)在体积不变时,气体的温度与压力成正比,即温度越高,压力越大。这就是说,当储存在固定容积容器内的气体被加热时,温度越高,其膨胀后形成的压力就越大。如果盛装压缩或液化气体的容器(钢瓶)在储运过程中受到高温、暴晒等热源作用时,容器内的气体就会急剧膨胀,产生比原来更大的压力。当压力超过了容器的耐压强度时,就会引起容器膨胀甚至爆裂,造成伤亡事故。因此,在储存、运输和使用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采取防火、防晒、泄压、隔热等措施;在向容器内充装时,要注意极限温度和压力,严格控制充装量,防止超装、超温、超压。表1-4-3列出了各组分液化石油气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可从中看出温度的影响程度。

表1-4-3 各组分液化石油气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单位:Mpa

(四)带电性

从静电产生的原理可知,任何物体的摩擦都会产生静电,氢气、乙烯、乙炔、天

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从管口或破损处高速喷出时也同样能产生静电。其主要原因是气体本身剧烈运动造成分子间的相互摩擦,气体中含有固体颗粒或液体杂质在压力下高速喷出时与喷嘴产生的摩擦等。影响气体静电荷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1)杂质。气体中所含的液体或固体杂质越多,多数情况下产生的静电荷也越多。

(2)流速。气体的流速越快,产生的静电荷也越多。

液化石油气喷出时,产生的静电电压可达9000V,其放电火花足以引起燃烧。因此,压力容器内的可燃气体在容器、管道破损时或放空速度过快时,都易因静电引起着火或爆炸事故。带电性是评定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的参数之一,掌握了可燃气体的带电性,可采取设备接地、控制流速等相应的防范措施。

(五)腐蚀性、毒害性

1、腐蚀性

这里所说的腐蚀性主要是指一些含氢、硫元素的气体具有的腐蚀性。例如,硫化氢、硫氧化碳、氨、氢等都能腐蚀设备,削弱设备的耐压强度,严重时可导致设备系统裂隙、漏气,引起火灾等事故。目前危险性最大的是氢,氢在高压下能渗透到碳素中去,使金属容器发生"氢脆"。因此,对盛装这类气体的容器,要采取一定的防腐措施,如用含有铬、钼等高压合金钢的制造材料,定期检验其耐压强度等。

2、毒害性

一氧化碳、硫化氢、二甲胺、氨、澳甲烷、二硼烷、二氯硅烷、锗烷、三氟氯乙烯等气体,除具有易燃易爆性外,还有相当的毒害性,因此,在处理或扑救此类有毒气体火灾时,应特别注意防止中毒。

三、易燃气雾剂(气溶胶)

气雾剂是指可借助容器内压缩、液化或溶解的带压气体将容器中的液态、粉末状或糊状等状态的药剂、附加剂等以细雾状、粉末状、糊状等状态喷出的制剂。根据喷出状态的不同,气雾剂分为喷雾气雾剂和泡沫气雾剂。其中,容易燃烧的即为易燃气雾剂,并可根据其易燃成分的多少和易燃程度再进行分类。

最新修订的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已将气雾剂(气溶胶)单独划分为一类危险品,我国相关标准也已作相应修改。

第三节易燃液体

易燃液体指易燃的液体或液体混合和,或是在溶液或悬浮液中有固体的液体,其闭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0℃,或开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5.6℃。闭杯试验闪点是指在标准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在闭杯中试样的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接触火焰时,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开杯试验闪点是指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可燃液体试样装入规定的敞开杯里,蒸气与空气自由接触火焰时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易燃液体还包括液态退敏爆炸品(指为抑制爆炸性物质的爆炸性能,将爆炸性物质溶解或悬浮在水中或其他液态物质后形成的均匀液态混合物)。闪点高于35℃,但不持续燃烧的液体不属于易燃液体。

一、易燃液体的分级

根据《易燃易爆危险品火灾危险性分级及试验方法第1部分:火灾危险性分级》(GA/T 536.1-2013),易燃液体分为以下三级:

(1)Ⅰ级。初沸点小于或等于35℃,如汽油、正戊烷、环戊烷、环戊烯、乙醛、丙酮、乙醚、甲胺水溶液、二硫化碳等。

(2)Ⅱ级。闪点<23℃,且初沸点>35℃,如石油醚、石油原油、石脑油、正庚烷及其异构体、辛烷及其异辛烷、苯、粗苯、甲醇、乙醇、噻吩、吡啶、香蕉水、显影液、镜头水、封口胶等。

(3)Ⅲ级。23℃≤闪点≤60℃,且初沸点大于35℃,如煤油、磺化煤油、浸在煤油中的金属镧、铷、铈和壬烷及其异构体、癸烷、樟脑油、乳香油、松节油、松香水、癣药水、制动液、影印油墨、照相用清除液、涂底液、医用碘酒等。

以上分类中的闪点均为闭杯试验闪点。其中,初沸点是指一种液体的蒸气压力等于标准压力(101.3kPa),第一个气泡出现时的温度。

在不同使用领域,易燃液体根据需要有不同的定义及分类方法。如《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074-2014)将闪点低于45℃的液体称为易燃液体,闪点高于或等于45℃的液体称为可燃液体。《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第7部分:易燃液体》(GB 30000.7-2013)将闪点不高于93℃的液体称为易燃液体。《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2018年版)中,将闪点小于28℃的液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将闪点不小于28℃但小于60℃的液体归为乙类火险物质,将闪点不小于60℃的液体归为丙类火险物质(详见第二篇第二章)。

二、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

(一)易燃性

液体的燃烧是通过其挥发出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可燃性混合物,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明火点燃而实现的,因而实质上是液体蒸气的氧化还原反应。易燃液体燃烧的难易程度,即火灾危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们分子结构和分子量的大小。

(二)爆炸性

由于任何液体在任意温度下都能蒸发,所以,易燃液体也具有这种性质,当挥发出的易燃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浓度范围时,遇明火就会发生爆炸。易燃液体的挥发性越强,爆炸危险就越大。不同液体的蒸发速度随其所处状态的不同而变化,影响其蒸发速度的因素有温度、沸点、密度、压力、流速等。

(三)受热膨胀性

易燃液体具有受热膨胀性,储存于密闭容器中的易燃液体受热后,本身体积膨胀的同时蒸气压力增加,若超过了容器所能承受的压力限度,就会造成容器膨胀,以致爆裂。夏季盛装易燃液体的桶常出现鼓桶现象及玻璃容器爆裂现象,就是由于受热膨胀所致。

(四)流动性

流动性是液体的通性,易燃液体的流动性增加了火灾危险性。例如,易燃液体渗漏会很快向四周扩散,能扩大其表面积,加快挥发速度,提高空气中的蒸气浓度,易于起火蔓延。再如,火场中储罐(容器)一旦爆裂,液体就会四处流散,造成火势蔓延,扩大着火面积,给施救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所以,为了防止液体泄漏、流散,在储存时应备事故槽(罐),构筑防火堤,设水封井等。液体着火时,应设法堵截流散的液体,防止其蔓延扩散。

(五)带电性

多数易燃液体在灌注、输送、喷流过程中能够产生静电,当静电荷聚集到一定程度则放电发火,有引起着火或爆炸的危险。

(六)毒害性

易燃液体本身或其蒸气大都具有毒害性,有的还有刺激性和腐蚀性。易燃液体蒸发气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造成人身中毒。中毒的程度与蒸气浓度和作用时间有关。浓度低、时间短则中毒程度轻;反之则重。

第四节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和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在危险品的分类中归为一类,且均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品。

一、易燃固体

易燃固体通常指容易燃烧的固体,通过摩擦引燃或助燃的固体,这种固体一般是与点火源短暂接触能容易点燃且火焰迅速蔓延的粉状、颗粒状或糊状、块状物质。

(一)易燃固体的分类与分级

易燃固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1)易燃烧的固体和通过摩擦可能起火的固体。这类物质主要包括湿发火粉末(用充分的水湿透,以抑制其发火性能的钛粉、锆粉等),铈、铁合金(打火机用的火石),三硫化二磷等硫化物,有机升华的固体(如冰片、萘、樟脑)等。

(2)固态退敏爆炸品。固态退敏爆炸品是指为抑制爆炸性物质的爆炸性能,用水或酒精湿润爆炸性物质,或者用其他物质稀释爆炸性物质后,形成的均匀固态混合物,有时也称湿爆炸品,如含水量不少于10%( 质量分数)的苦昧酸铵、二硝基苯酣盐、硝化淀粉等均属此类。

(3)自反应物质。自反应物质是指即使没有氧气,也容易发生激烈放热分解的热不稳定物质。在无火焰分解情况下,某些自反应物质可能散发毒性蒸气或其他气体。这些物质主要包括脂肪族偶氮化合物、芳香族硫代酰肼化合物、亚硝基类化合物和重氮盐类化合物等固体物质。

在一些应用领域,易燃固体分为两级。一级易燃固体包括非晶形磷(红磷)、三硫化二磷 (不含黄磷和白磷)、亚磷酸二氢铅、氢化钛、铁铈合金等。二级易燃固体包括熔融硫黄、硝基萘、棒脑(合成的)、赛璐珞板等。

以下内容为2018版教材内容:根据燃点的高低,燃烧物质可分为易燃固体和可燃固体,燃点高于300℃的称为可燃固体,如农副产品及其制品(也称易燃货物)。燃点低于300℃的为易燃固体,如大部分化工原料及其制品,但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属可燃固体。为了不同的需要,易燃固体按其燃点的高低、燃烧速度的快慢、放出气体的毒害性的大小通常还分成二级,见下表。

(二)易燃固体的火灾危险性

1、燃点低、易点燃

易燃固体的着火点一般都在300℃以下,在常温下只要有能量很小的引火源与之作用即能引起燃烧。如镁粉、铝粉只要有20mJ的点火能即可点燃,硫磺、生松香则只需15mJ的点火能即可点燃,有些易燃固体受到摩擦、撞击等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引发燃烧。

2、遇酸、氧化剂易燃易爆

绝大多数易燃固体与酸、氧化剂(尤其是强氧化剂)接触,能够立即引起着火或爆炸。例如,发孔剂与酸性物质接触能立即起火;萘与发烟硫酸接触反应非常剧烈,甚至引起爆炸;红磷与氯酸钾相遇、硫磺与过氧化钠或氯酸钾相遇,都会立即引起着火或爆炸。

3、燃烧产物有毒

很多易燃固体燃烧后能产生有毒的物质。例如,硝基化合物、硝基棉及其制品,

)、亚硝基(—NO)、重氮基(—N=N 重氮氨基苯等易燃固体,由于本身含有硝基(—NO

2

—)等不稳定的基团,在燃烧的条件下都有可能爆炸,燃烧时还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氰化氢等有毒气体。部分易燃物质(如硫磺、三硫化四磷等)本身具有毒性,且吸入粉尘后也能引起中毒。

二、易于自燃的物质

(一)易于自燃物质的分类

易于自燃的物质主要指与空气接触容易自行燃烧的物质,包括发火物质和自热物质两类。

(1)发火物质。发火物质是指即使只有少量与空气接触,在不到5min内便会燃烧的物质,包括混合物和溶液(液体和固体)。如白磷、三氯化钛等。

(2)自热物质。自热物质是指发火物质以外的与空气接触无须能源供应便能自己发热的物质,如赛璐珞碎屑、油纸、潮湿的棉花等。

(二)易于自燃的物质的火灾危险特性

易于自燃物质的火灾危险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遇空气自燃性。易于自燃的物质大部分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具有极强的还原性,接触空气后能迅速与空气中的氧化合,并产生大量的热,达到其自燃点而着火,

接触氧化剂和其它氧化性物质反应更加强烈,甚至爆炸。例如白磷遇空气即自燃起火,生成有毒的五氧化二磷,故须存放于水中。

(2)遇湿易燃性。硼、锌、锑、铝的烷基化合物类自燃物品,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具有极强的还原性,遇氧化剂、酸类反应剧烈,除在空气中能自燃外,遇水或受潮还能分解自燃或爆炸。故该类物质起火时不可用水或泡沫扑救。

(3)积热自燃性。硝化纤维胶片、废影片、X光片等,在常温下就能缓慢分解,产生热量,自动升温,达到其自燃点而引起自燃。

三、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指遇水放出易燃气体,并且该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够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物质。根据遇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及气体释放速度,一般可分为三类。

这类物质都能遇水分解,产生可燃气体和热量,具有引起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性。引起着火有两种情况:一是遇水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出的热量能把反应产生的可燃气体加热到自燃点发生自燃,如金属钠、碳化钙等;另一种是遇水能发生化学反应,但释放出的热量较少,不足以把反应产生的可燃气体加热至自燃点,但当可燃气体一旦接触火源也会立即着火燃烧,如氢化钙、连二亚硫酸钠(保险粉)等。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类别多,生成的可燃气体不同,因此其危险性也有所不同。主要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遇水或遇酸燃烧性。遇水或遇酸燃烧性是此类物质的共同危险性,着火时,不能用水及泡沫灭火剂扑救,应用干砂、干粉灭火剂、二氧化碳灭火剂等进行扑救。其中一些物质与酸或氧化剂反应时,比遇水反应更剧烈,着火爆炸危险性更大。

(2)自燃性。有些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如金属碳化物、硼氢化合物)放置于空气中即具有自燃性,有的(如氢化钾)遇水能生成可燃气体放出热量而具有自燃性。因此,这类物质储存时必须与水及潮气隔离。

(3)爆炸性。一些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如碳化钙,即电石等)与水作用生成可燃气体,并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其他。有些物质遇水作用的生成物(如磷化物)除有易燃性外,还有毒性;有的虽然与水接触,反应不太激烈,放出热量不足以使产生的可燃气体着火,但是遇外来火源还是有着火爆炸的危险性。

第四节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都具有强烈的氧化性,且具有易燃甚至爆炸的危险性,因此,这两类物质在易燃易爆危险品中被归为一类。

一、氧化性物质

氧化性物质指本身未必可燃,但通常因放出氧可能引起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有些氧化性物质对热、振动或摩擦较敏感,与易燃物、有机物、还原剂,如松软的粉末等接触,即能分解引起燃烧和爆炸。少数氧化性物质容易发生自动分解(不稳定性),从而其本身就可具有发生着火和爆炸所需的所有成分。大多数氧化性物可与和强酸液体发生剧烈反应,放出毒性气体。某些物质在卷入火中时,也可放出毒性气体。

(一)氧化性物质的分类

按物质形态划分,氧化性物质可分为固体氧化性物质和液体氧化性物质。根据氧化性能强弱,无机氧化性物质分为两级。一级主要是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过氧化物和盐类,如过氧化钠、高氯酸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等。一些氧化性物质的分子中含有过氧基(—O—O—)或高价态元素(N5+、Mn7+等),极不稳定,容易分解,氧化性很强,是强氧化剂,能引起燃烧或爆炸。二级氧化性物质虽然也容易分解,但较一级稳定,是较强氧化剂,能引起燃烧。除一级外的所有无机氧化剂均为二级氧化性物质,如亚硝酸钠、亚氯酸钠、连二硫酸钠、重铬酸钠、氧化银等。

(二)氧化性物质的火灾危险性

多数氧化性物质的特点是氧化价态高,金属活泼性强,易分解,有极强的氧化性,本身不燃烧,但与可燃物作用能发生着火和爆炸。

(1)受热、被撞分解性。在现行列入氧化性物质管理的危险品中,除有机硝酸盐类外,都是不燃物质,但当受热、被撞击或摩擦时易分解出氧,若接触易燃物、有机物,特别是与木炭粉、硫磺粉、淀粉等混合时,能引起着火和爆炸。

(2)可燃性。氧化性物质绝大多数是不燃的,但也有少数具有可燃性。主要是有机硝酸盐类,如硝酸胍、硝酸脲等。另外,还有过氧化氢尿素、高氯酸醋酐溶液、二氯异氰尿素或三氯异氰尿素、四硝基甲烷等。这些物质不需要外界的可燃物参与即可燃烧。

(3)与可燃液体作用自燃性。有些氧化性物质与可燃液体接触能引起燃烧。如高锰酸钾与甘油或乙二醇接触,过氧化钠与甲醇或醋酸接触,铬酸丙酮与香蕉水接触等,都能起火。

(4)与酸作用分解性。氧化性物质遇酸后,大多数能发生反应,而且反应常常

是剧烈的,甚至会引起爆炸。如高锰酸钾与硫酸,氯酸钾与硝酸接触都十分危险。这些氧化剂着火时,也不能用泡沫灭火剂扑救。

(5)与水作用分解性。有些氧化性物质,特别是活泼金属的过氧化物,遇水或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能分解放出氧原子,致使可燃物质爆燃。漂白粉(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吸水后,不仅能放出氧,还能放出大量的氯。高锰酸钾吸水后形成的液体接触纸张、棉布等有机物,能立即引起燃烧,着火时禁用水扑救。

(6)强氧化性物质与弱氧化性物质作用分解性。强氧化剂与弱氧化剂接触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高热而引起着火或爆炸。如漂白粉、亚硝酸盐、亚氯酸盐、次氯酸盐等弱氧化剂,当遇到氯酸盐、硝酸盐等强氧化剂时,会发生剧烈反应,引起着火或爆炸。

(7)腐蚀毒害性。不少氧化性物质还具有一定的腐蚀毒害性,能毒害人体,烧伤皮肤。如二氧化铬(铬酸)既有毒性,又有腐蚀性。这类物品着火时,应注意安全防护。

二、有机过氧化物

有机过氧化物是一种含有过氧基(—O—O—)结构的有机物质,也可能是过氧化

COOOH)】氢的衍生物。如过甲酸【也称为:过蚁酸(HCOOOH)】、过乙酸【也称为:过醋酸(CH

3

等。有机过氧化物是热稳定性较差的物质,并可发生放热的加速分解过程,其火灾危险特性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1)分解爆炸性。由于有机过氧化物都含有极不稳定的过氧基(—O—O—),对热、振动、冲击和摩擦都极为敏感,所以当受到轻微的外力作用时即分解。例如,过氧化二乙酰纯品制成后存放24小时就可能发生强烈的爆炸。过氧化二苯甲酰含水在1%以下时,稍有摩擦即能引起爆炸。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在10℃以上时不稳定,达到17.22℃时即分解爆炸。过乙酸(过醋酸)纯品极不稳定,在零下20℃时也会爆炸;溶液浓度大于45%时,存放过程中仍可分解出氧气,加热至110℃时即爆炸。这就不难看出,有机过氧化物对温度和外力作用是十分敏感的,其危险性和危害性比其他氧化剂更大。

(2)易燃性。有机过氧化物不仅极易分解爆炸,而且特别易燃。例如,过氧化叔丁醇的闪点为26.67℃。所以,扑救有机过氧化物火灾时应特别注意爆炸的危险性。

为防止燃烧核爆炸,有机过氧化物储运时需加适量抑制剂或稳定剂。在环境温度下会自行加速分解的有机过氧化物,还必须控温储运。此外,有机过氧化物一般容易损伤眼睛,如过氧化环已酮、过氧化叔丁醇、过氧化二乙酰等,都对眼睛有伤害。因

此,应避免眼睛接触有机过氧化物。

综上所述,有机过氧化物的火灾危险性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过氧基含量和分解温度。有机过氧化物的过氧基含量越多,其热分解温度越低,则火灾危险性就越大。

思考题

1.什么是易燃易爆危险品?

2.易燃易爆危险品主要包括哪几类?

3.易燃气体按火灾危险性是如何分级的?

4.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有哪些?

5.易燃固体、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政治部.工业企业防火工程[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2]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手册(第三卷):消防规划·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防火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朱耀辉.现代消防管理实用知识问答[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消防基础知识培训内容

消防基础知识 “火”最早只被人们认为自然灾害的一种,但正是因为“火”的使用,才真正加速了我们的祖先的进化过程。然而,人们从怕火、用火至今“火”造成的灾害性事件从未停止过。时至今日,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年代,直接用火的机会愈来愈少,但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火灾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呈逐年上升之势。有精品财会,给生活赋能 些悲观主义人士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称“人类文明付出的代价”。 这种说法虽过于悲观,但有一定道理,那就是现在的生产生活条件太多的火灾的必然性。 不过,可喜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火”的认识正在不断加深,防火、灭火的技术产品也在不断完善,效率也越来越高。 一、燃烧与火灾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燃烧?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2、燃烧有几种类型? 四种类型:闪燃、着火、自燃、爆炸 3、燃烧形成的要素和条件是什么? 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4、燃烧的本质是什么? 自由基的连锁反应。 5、什么是火灾? 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对财物和人身造成一定损害的燃烧现象,叫火灾。 6、火灾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烟熏、火烧、跳楼等。 7、根据物质及燃烧特性划分,火灾可分为哪几类? A类火灾:是指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棉、毛、麻、纸张、塑料制 品、化学纤维等火灾。 B类火灾:是指液体火灾和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柴油、酒

精、植物油、变压器油、各种溶剂、沥青、石蜡等火灾。 C 类火灾:是指气体火灾。如:天然气、氢气、氨气等火灾。 D类火灾:是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铝、镁及合金材料等火灾。 电气类火灾 二、燃烧知识在消防工作中的运用 1、怎样控制火灾? 根据物质燃烧原理,消除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以及限制其影响等而采取的相应措施。 2、初期火灾怎样扑救? 使用灭火器对准火焰根部喷射,随着火势减小逐步靠近,直至火被扑灭。 3、灭火的方法有几种? 冷却法、窒息法、隔离法、抑制法。 4、常用灭火器有哪几种? 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卤代烷灭火剂等类。 三、火场逃生基本知识和技能 1、建筑物内人员安全疏散一般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疏散路线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着火房间内到房间门,第二阶段是公共走道中的疏散,第三阶段是在楼梯间内的疏散,第四阶段为出楼梯间到室外安全区域的疏散。这四个阶段必须是步步走向平安,以保证不出现“逆流”。疏散路线的尽端必须是安全区域。疏散过程中不能乘坐电梯。 2、疏散通道的要求有哪些? 疏散通道应保证其耐火性能;走道中的墙面、顶棚、地面的装修应符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要求;疏散走道内不应设置阶梯、门槛、门垛、管道、踏步等突出物,以免影响疏散;疏散走道内不应堆放物品,以免影响疏散的通畅;疏散走道内应有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 3、疏散注意事项有哪些? 疏散的人员要听从引导沿最近的消防楼梯和消防通道撤离,严禁乘坐电梯;烟雾较大时,采取低位行走,用毛巾手帕等织物捂住口鼻,减少烟气进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并避免因拥挤和人流堵塞造成人员伤害。

消防安全基础知识文字资料

消防安全基础知识 一、消防工作方针: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燃烧具备的条件: ?一定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 ?一定数量或浓度的助燃物 ?有一定能量的热源 ?火灾的定义: ?着火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并造成一定危害的燃烧现象二、报警的要求 ?任何的报警应由店上负责人同意实施。 ?发现火情后,应遵循一面报警,一面扑救的原则,火势不大,能确认火势被自己完全扑灭,也可以先行用(就近的灭火器)扑救,扑灭后再报告现场负责人。 ?火灾的特点: ?1,突发性2,严重性3,复杂性 三、常见的报警方式和方法: ?1电话报警:先拨号,说出本人的姓名、所在单位、燃烧部位、火势大小、燃烧的物质、附近的情况,(加油站、加气站、煤气罐充装站等) ?2打碎或按下破玻璃报警器报警(男、女使用区别) ?3消防墙式电话报警 四、电器用具起火后的处理措施: ?首先应切断电源,然后用干粉或1211灭火剂灭火,确定线路无电时,才可用水扑救。 ?客人遗留烟头的处理措施: ?把没有熄灭的烟头用水浸湿,然后再倒入垃圾内,不能将未熄灭的烟头直接倒入垃圾内。 五、消防工作的四不放过原则; ?事故的原因不放过; ?事故的责任人不放过; ?事故整改措施不放过, ?事故相关人员教育不放过。 ?

六、灭火器是一种可由人力移动的轻便灭火器具。它能在其内部压力作用下将所充装的灭火剂喷出,用来扑灭火灾。由于它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面广,对扑灭初起火灾有一定效果。 七、灭火器的种类很多,按其移动方式可分为:手提式和推车式;按驱动灭火剂的动力来源可分为:贮气瓶式、贮压式、化学反应式;按所充装的灭火剂则又可分为:泡沫、干粉、二氧化碳、酸碱、清水、卤代烷灭火器。 八、目前我国研制成的空气泡沫灭火器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灭火器具。它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分别充装蛋白泡沫、氟蛋白泡沫、轻水(水层膜)泡沫和抗溶性泡沫,用来扑救各种油类和极性溶剂的初起火灾。由于泡沫的密度小,所以能覆盖在易燃液体的表面上,一方面能夺液面的温度(吸热),使液体表面降温,另一方面液体完全被泡沫覆盖以后,形成一个隔绝层,隔断空气与液面的接触,火就被扑灭了。 九、发生粉尘爆炸的首要条件是粉尘本身可燃,即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如媒尘、铝粉、面粉等。其次,粉尘要悬浮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其爆炸下限),粉尘呈悬浮状才能保证其表面与空气(氧气)充足接触,堆积粉尘不会发生爆炸;再次,要有足够引起粉尘爆炸的起始能量。只要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会导致粉尘爆炸。 十、向周围群众报警。 1)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场所,如工厂车间、办公楼、居民宿舍区等,可用大声呼喊和敲打发出声响器具的方法报警。 2)向群众报警时,应尽量使群众明白什么地方什么东西着火,是通知人们前来灭火还是紧急疏散。向灭火人员指明起火点的位臵,向需要疏散人员指明疏散的通道和方向。 十一、一切灭火措施,都是为了破坏已产生的燃烧条件,根据物质燃烧原理和同火灾作斗争的实践经验,从灭火的原理分,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四种: (1)隔离灭火法。 (2)窒息灭火法。 (3)冷却灭火法。 (4)抑制灭火法。 十二、常见的点火能源可分为四大类:

(完整版)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资料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资料 目录 第一章消防法有关规定 第二章火灾常识 第三章防火工作要点 第四章消防器材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第五章发生火灾后的应急措施 第六章消防知识试题 第一章消防法有关规定 1、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和公民财产的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指定本法。 2、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 3、任何单位、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任何单位、成年公民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4、对在消防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者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以予奖励。 5、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1)制定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2)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确定本单位和所属各部门,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3)针对本单位的特点对职工进行消防宣传教育; (4)组织防火教育,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5)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检修,确保消防设施而后器材完全有效; (6)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标志。 6、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还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1)建立防火档案,确定消防安全重点部位,设置防火标志,实行严格管理; (2)实行每日防火巡查,并建立巡查记录; (3)对职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 (4)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定期组织消防演练。 7、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挪用、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不得埋压、圈占消火栓,不得占用防火间距,不得堵塞消防通道。 8、任何人发现火灾时,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严禁谎报火警。 9、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该公共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有组织引导群众疏散的义务。 10、发生火灾的单位必须立即组织力量扑救火灾。 11、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该公共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不履行组织,引导在场群众疏散的义务,造成人身伤亡,尚不构成犯罪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12、违反本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章火灾常识 1、火灾:火灾就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2、火灾事故的严重性,在于它不发生则已,一旦发生,极可能演变成不同于一般灾害的恶性火灾。

员工消防安全基本知识培训内容

员工消防安全基本知识培训内容 1、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内容是什么? 答:“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和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2、每名员工应做到“四懂四会”,“四懂四会”的内容是什么? 答:懂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懂预防火灾的措施;懂扑救火灾的方法;懂逃生的方法。 会使用消防器材;会报火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疏散逃生。 3、什么是第一、第二灭火应急力量和疏散引导员? 答:发生火灾时,在火灾现场的员工为第一灭火应急力量,应在1分钟内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火灾确认后,单位按照本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组织员工形成的灭火应急力量为第二灭火应急力量,应在3分钟内开展火灾扑救;发生火灾时,单位各楼层疏散通道、安全出口部位负责组织引导现场人员疏散的工作人员为疏散引导员。 4、第一灭火应急力量应如何处置初起火灾? 答:1、靠近火灾报警按钮或电话附近的员工,立即摁下按钮或拨电话通知消防控制室或单位值班人员;2、靠近消防设施、器材附近的员工使用现场消火栓、灭火器等设施器材灭火;3、现场员工迅速引导人员疏散。 5、第二灭火应急力量应如何组织开展火灾扑救? 答:1、消防控制室或单位值班人员启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同时,报告单位负责人; 2、单位负责人迅速展开指挥,召集各行动小组按程序实施火灾扑救和人员疏散; 3、通讯联络组迅速通知员工赶赴火场,并与公安消-防-队保持联络,向火场指挥员报告火灾情况,将火场指挥员的指令下达有关员工; 4、灭火行动组根据火灾情况使用本单位的消防设施、器材扑救火灾; 5、疏散引导组按分工组织疏散现场人员; 6、安全救护组协助抢救、护送受伤人员; 7、现场警戒组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火场,维持火场秩序。 6、疏散引导员设置要求及如何引导人员疏散? 答:单位应在每个楼层、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明确疏散引导员(佩戴荧光袖标或马夹,手持灾光棒),负责组织引导在场人员安全疏散。火灾发生时,疏散引导员应通过喊话、广播等方式,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要求通知、引导火场人员正确逃生。 7、怎样打火警电话? 答:1、火警电话119打通后,应讲清楚着火单位,所在区县、街道、门牌号码等详细地址;2、要讲清什么东西着火,火势情况;3、要讲清起火的具体部位,燃烧物质和燃烧情况; 4、报警人要讲清自己姓名、所在单位和电话号码; 5、报警后要派专人在路口等候消防车的到来,指引消防车去火场的道路,以便迅速、准确到达起火地点。发现火警应及时报警,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8、各岗位员工如何查改身边的火灾隐患?

儿童消防安全基本知识

儿童消防安全基本知识 【消防安全知识】 1、基本要求:不得玩火。一是不得带火柴或打火机等火种;二是不得随意点火,禁止在易燃易爆物品处用火;三是不得在公共场所燃放鞭炮,更不允许将点燃的鞭炮乱扔。在火灾现场,小学生等未成年人要坚持先逃生的原则。 2、火灾的处理办法 家中起火,不要慌张,应根据火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果炒菜时油锅起火,迅速将锅盖紧紧盖上,使锅里的油火因缺氧而熄灭,不可用水扑救。房间内起火时,不能轻易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形成大面积火灾。纸张、木头或布起火时,可用水来扑救,而电器、汽油、酒精、食用油着火时,则用土、沙泥、干粉灭火器等灭火。若火势已大,必须立即报火警。被火围困时,应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脱离险境。如俯下身体,用湿布捂鼻。 3、发生火灾应如何报警? 如果发现火灾发生,最重要的是报警,这样才能及时扑救,控制火势,减轻火灾造成损失。火警电话的号码是119。这个号码应当牢记,在全国任何地区,向公安消防部门报告火警的电话号码都是一样的。格根据这个号码,每年的11月9日,被确定为消防安全日。不能随意拨打火警电话,假报火警是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在没有电话的情况下,应大声呼喊或采取其他方法引起邻居、行人注意,

协助灭火或报警。 4、遭遇火灾如何正确脱险?遭遇火灾,应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自救逃生,减少人身伤亡损失: (1)、一旦身受火灾危胁,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地确定自己所处位置,根据周围的烟、火光、温度等分析判断火势,不要盲目采取行动。 (2)、身处平房的,如果门的周围火势不大,应迅速离开火场。反之,则必须另行选择出口脱身(如从窗口跳出),或者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水淋湿衣服、用温湿的棉被包住头部和上身等)以后再离开火场。 (3)、身处楼房的,发现火情不要盲目打开门窗,否则有可能引火入室。 (4)、身处楼房的,不要盲目乱跑、更不要跳楼逃生,这样会造成不应有的伤亡。可以躲到居室里或者阳台上。紧闭门窗,隔断火路,等待救援。有条件的,可以不断向门窗上浇水降温,以延缓火势蔓延。 (5)、在失火的楼房内,逃生不可使用电梯,应通过防火通道走楼梯脱险。因为失火后电梯竖井往往成为烟火的通道。并且电梯随时可能发生故障。 (6)、因火势太猛,必须从楼房内逃生的,可以从二层处跳下,但要选择不坚硬的地面,同时应从楼上先扔下被褥等增加地面的缓冲,然后再顺窗滑下,要尽量缩小下落高度,做到双脚先落地。 (7)、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将绳索(也可用床单等撕开连接起来)一头系在窗框上,然后顺绳索滑落到地面。

员工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内容

员工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内容 1、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内容是什么? 答:“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和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2、每名员工应做到“三懂三会”,“三懂三会”的内容是什么? 答:“懂基本消防常识、懂消防设施器材使用方法、懂逃生自救技能;会查改火灾隐患、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 3、什么是第一、第二灭火应急力量和疏散引导员? 答:发生火灾时,在火灾现场的员工为第一灭火应急力量,应在1分钟内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火灾确认后,单位按照本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组织员工形成的灭火应急力量为第二灭火应急力量,应在3分钟内开展火灾扑救;发生火灾时,单位各楼层疏散通道、安全出口部位负责组织引导现场人员疏散的工作人员为疏散引导员。 4、第一灭火应急力量应如何处置初起火灾? 答:1、靠近火灾报警按钮或电话附近的员工,立即摁下按钮或拨电话通知消防控制室或单位值班人员;2、靠近消防设施、器材附近的员工使用现场消火栓、灭火器等设施器材灭火;3、现场员工迅速引导人员疏散。 5、第二灭火应急力量应如何组织开展火灾扑救? 答:1、消防控制室或单位值班人员启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同时,报告单位负责人; 2、单位负责人迅速展开指挥,召集各行动小组按程序实施火灾扑救和人员疏散; 3、通讯联络组迅速通知员工赶赴火场,并与公安消-防-队保持联络,向火场指挥员报告火灾情况,将火场指挥员的指令下达有关员工; 4、灭火行动组根据火灾情况使用本单位的消防设施、器材扑救火灾; 5、疏散引导组按分工组织疏散现场人员; 6、安全救护组协助抢救、护送受伤人员; 7、现场警戒组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火场,维持火场秩序。 6、疏散引导员设置要求及如何引导人员疏散? 答:单位应在每个楼层、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明确疏散引导员(佩戴荧光袖标或马夹,手持灾光棒),负责组织引导在场人员安全疏散。火灾发生时,疏散引导员应通过喊话、广播等方式,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要求通知、引导火场人员正确逃生。 7、怎样打火警电话? 答:1、火警电话119打通后,应讲清楚着火单位,所在区县、街道、门牌号码等详细地址;2、要讲清什么东西着火,火势情况;3、要讲清起火的具体部位,燃烧物质和燃烧情况; 4、报警人要讲清自己姓名、所在单位和电话号码; 5、报警后要派专人在路口等候消防车的到来,指引消防车去火场的道路,以便迅速、准确到达起火地点。发现火警应及时报警,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8、各岗位员工如何查改身边的火灾隐患?

消防安全基础知识

消防安全基础知识 安全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是( C )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B(安全第一,综合管理 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D.安全第一,防消结合 2、我国将每年的几月份定为“安全生产月”( B ) A(3月份 B(6月份 C(9月份 D.12月份 3、安全生产管理的目的主要是( C ) A(增加经济效益 B(提高管理质量 C(减少和控制危害 D. 规避法律风险 4、新工人入厂的三级安全教育通常指的是哪三级,( C ) A(厂级,工会,车间级 B(厂级,工会级,班组级 C(厂级,车间级,班组级 D. 工会级,车间级,班组级 5、劳动防护用品分为一般劳动保护用品和( B ) A(职业工装 B(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C(劳动防护用具 D.防护装置 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20分) 1、以下哪些需要进行复工安全教育( AB ) A(工伤愈合后 B(半年以上假期 C(出差后 D. 旅游后 2、“四不放过”:是指( ABCD ) A(对发生的事故、事故原因没有查清的不放过, B.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的不放过

C.广大职工群众没有受到教育的不放过 processing procedures, documents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system back, determined to streamline and squeezing too many files, enhances the relevance and operability of document. Third, improved document reading mode feedback system established the system of official forms and documents, document work D.安全防范措施没有落实的不放过。 3、事故控制的方法有哪些,( ABCD ) A(隔离 B.设置薄弱环节 C.个体防护 D.避难与救援。 4、安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 ABCD ) A(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B.工伤事故案例 C. 岗位危险源护 D.安全操作规程 5、工伤事故的主要分为( ABC ) A(轻伤 B.重伤 C. 死亡事故 D.未遂事故 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21分) 1、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可根据部门的需求随意发放。 ( X ) 2、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避免发生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而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和投术措施,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丛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 ? ) 3、员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或急性中毒事故可认定为工伤事故。 (? ) 4、伤亡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部门应立即抢救伤员,并及时处理现场恢复生产。

物业管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材料

物业管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1.“一知”、“三能”、“三会”:一知消防工作的方针,“预防为主,消防结合”;三能是:“能检查发现隐患,能宣传防火知识,能扑救初起火灾”;三会是:“会使用消防器材,会维修保养器材及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自救,会报警”。 2.事故处理“四不放过”原则是: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干部和周围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也不能放过。 3.火险隐患:是指生产,生活过程中可能造成火灾危害的不安全因素。 4.电路火灾最基本的原困是:短路、超负荷、接触电阻过大、电火花和电弧。 5.日光灯起火:主要是镇清器,如果散热条件不好或与灯管配套不合理,其内部温度逐渐增高,线圈绝缘温度遭到破坏,造成区间短路,产生高温或因接触不良产生火花,造成周围可燃物燃烧起火。 6.电视机起火:电视机放木箱(柜)内或用布罩围着收看,其热量散发不出去,时间过长,温度点逐渐升高而起火。 7.烟头的中心温度一般在700-800度左右,蚊香的燃烧温度也达700度,

均属于纹帐、木材及棉、麻等许多物品的燃点。 8.燃烧的必要条件是: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 A.可燃物按物理状态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 B.助燃剂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在分子结构中含有氧元素,卤素,无机酸根及过氧化物等。 C.着火源: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能、光能、核能等。 10、着火源温度:火柴焰:500-600;机械火星:1200;煤炉火焰:1000;烟囱飞火:600;碳与水反应:600-700;气体灯焰:1600-2100;酒精灯焰:1180;煤油灯焰700-900;植物油灯焰:500-700;蜡烛焰:640-940;焊割火星:2000-3000;汽车排气管火星:600-800。 11、着火:可燃物质与空气共存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着火源接触,即引起燃烧,并在火源离开后仍能继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叫着火。 12、燃气: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燃点或着火点。 13、义务消防队的任务(职责)

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材料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培训材料 消防培训目的: 通过培训提高参训人员的消防意识,使大家认识火灾的危害, 懂得预防火灾的基本措施,和扑救火灾的基本方法,及组织人员疏 散逃生的相关技能,即所谓的“四个能力”。 一、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1.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 2.组织扑救初期火灾能力 3.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 4.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1)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 1.单位应建立防火检查、巡查队伍; 2.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管理人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防火检 查; 3.单位实行每日防火巡查,并建立巡查记录; 4.部门负责人每周至少开展一次防火检查; 5.员工每天班前、班后进行本岗位防火检查。 6.做到“十查十禁” 一查设施器材,禁损坏挪用;二查通道出口,禁锁闭堵塞;三查照明指示,禁遮挡损坏;四查装饰装修,禁易燃可燃;五查电气线路,禁私拉乱接;六查用电设备,禁违章使用;七查吸烟用火,禁擅用明火;八查场所人员,禁超员脱岗;九查物品存放,禁违规存储;十查人员住宿,禁三合一体。 2)组织扑救初期火灾能力 火灾发生时,起火部位员工1分钟内形成第一灭火力量火灾确认以后,单位在3分钟内形成第二灭火力量 3)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 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管理人和员工要做到“四熟悉”:1、 熟悉本单位疏散逃生路线;2、熟悉引导人员疏散程序;3、熟悉避难逃生设施使用方法;4、熟悉火场逃生基本技能第一诀:

熟悉环境,牢记出口5、疏散逃生十诀第一诀:熟悉环境,牢记出口;第二诀:保持镇静,迅速撤离第三诀:正确引导,有序疏散;第四诀:不入险地,不恋财物第五诀:简易防护,蒙鼻匍匐;第六诀:善用通道,莫入电梯第七诀:火已及身,切勿惊慌;第八诀:避难场所,固守待援第九诀:发出信号,寻求援助;第十诀:缓降逃生,滑绳自救 4)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和员工要做到“六掌握”:一要掌握消防法律法规和安全操作规程;二要掌握本单位、岗位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三要掌握消防设施器材使用方法;四要掌握报警、灭火及疏散逃生技能;五要掌握安全疏散路线及引导疏散的程序方法;六要掌握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内容及操作程 序; 员工上岗、转岗均应经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合格,在岗人员每半年一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二、消防基础知识 1.消防工作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2.消防工作的基本原则:“谁主管,谁负责”和“专门机关与群众 相结合”。 3.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造成的损失。 4.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发生的一种氧化放热反应,通常伴有 光、烟、或火焰。 5.燃烧的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及着火源。 防火的主要措施就是:控制可燃物、隔绝助燃物、消除着火源。 火灾的种类: GB/T4968-2008《火灾分类》国家标准新规定的六类火灾如下: 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C类火灾:气体火灾。 D类火灾:金属火灾。

消防安全基础知识文字资料

共享知识分享快乐 消防安全基础知识 一、消防工作方针: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燃烧具备的条件: 一定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 一定数量或浓度的助燃物 有一定能量 火灾的定义: 着火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并造成一定危害的燃烧现象 二、报警的要求 任何的报警应由店上负责人同意实施。 发现火情后,应遵循一面报警,一面扑救的原则,火势不大,能 确认火势被自己完全扑灭,也可以先行用(就近的灭火器)扑救,扑灭后再报告现场负责人。 火灾的特点: 1,突发性2,严重性3,复杂性 三、常见的报警方式和方法: 1电话报警:先拨号,说出本人的姓名、所在单位、燃烧部位、 火势大小、燃烧的物质、附近的情况,(加油站、加气站、煤气罐充装站等) 2打碎或按下破玻璃报警器报警(男、女使用区别) 3消防墙式电话报警 四、电器用具起火后的处理措施: 首先应切断电源,然后用干粉或1211灭火剂灭火,确定线路无电时,才可用水扑救。 客人遗留烟头的处理措施: 把没有熄灭的烟头用水浸湿,然后再倒入垃圾内,不能将未熄灭的烟头直接倒入垃圾内。 五、消防工作的四不放过原则; 事故的原因不放过; 事故的责任人不放过; 事故整改措施不放过, 事故相关人员教育不放过。

共享知识分享快乐 六、灭火器是一种可由人力移动的轻便灭火器具。它能在其内部压力作用下将所充装的灭火剂喷出,用来扑灭火灾。由于它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面广,对扑灭初起火灾有一定效果。 七、灭火器的种类很多,按其移动方式可分为:手提式和推车式;按驱动灭火剂的动力来源可分为:贮气瓶式、贮压式、化学反应式;按所充装的灭火剂则又可分为:泡沫、干粉、二氧化碳、酸碱、清水、卤代烷灭火器。八、目前我国研制成的空气泡沫灭火器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灭火器具。它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分别充装蛋白泡沫、氟蛋白泡沫、轻水(水层膜)泡沫和抗溶性泡沫,用来扑救各种油类和极性溶剂的初起火灾。由于泡沫的密度小,所以能覆盖在易燃液体的表面上,一方面能夺液面的温度(吸热),使液体表面降温,另一方面液体完全被泡沫覆盖以后,形成一个隔绝层,隔断空气与液面的接触,火就被扑灭了。 九、发生粉尘爆炸的首要条件是粉尘本身可燃,即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如媒尘、铝粉、面粉等。其次,粉尘要悬浮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其爆炸下限),粉尘呈悬浮状才能保证其表面与空气(氧气)充足接触,堆积粉尘不会发生爆炸;再次,要有足够引起粉尘爆炸的起始能量。只要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会导致粉尘爆炸。 十、向周围群众报警。 1)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场所,如工厂车间、办公楼、居民宿舍区等,可用大声呼喊和敲打发出声响器具的方法报警。 2)向群众报警时,应尽量使群众明白什么地方什么东西着火,是通知人们前来灭火还是紧急疏散。向灭火人员指明起火点的位置,向需要疏散人员指明疏散的通道和方向。 十一、一切灭火措施,都是为了破坏已产生的燃烧条件,根据物质燃烧原理和同火灾作斗争的实践经验,从灭火的原理分,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四种:(1)隔离灭火法。 (2)窒息灭火法。 (3)冷却灭火法。 (4)抑制灭火法。 十二、常见的点火能源可分为四大类: 共享知识分享快乐 (1)机械火源:如摩擦、撞击、绝热压缩等。 (2)热火源:高温表面、热射线(包括日光)等。 (3)电火源:电气火花、静电火花、雷电等。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目的

[标签:标题] 篇一:消防知识的培训目的和方法 消防知识的培训目的和方法 为进一步做好学校防火安全工作,增强师生员工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师生员工安全防范及 自救能力,针对学生公寓、图书馆和人员聚集场所的特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XXXX大学消防安全管理规定》、《X XXX大学突发事件总体应急管理预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组织师生进行消防知 识培训以及灭火演练。为确保演习安全、顺利进行,特制定安全疏散演习方案如下: 一、演练目的:为了让广大师生深入地了解消防逃生常识,切实树立起消防意识,真正掌 握好消防安全知识,并具备自救互救的能力,提高抗击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能有组织、迅速地引导学生安全、快速地疏散,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以及掌握逃生的方法。 二、基本情况 1、演习时间:新生入学军训期间、11.9消防宣传日 2、演习地点:东、西校区操场 3、参加单位:保卫处、学生处、宣传部、后勤管理处、校医院 4、组织单位:保卫处、学校办公室、学生处、宣传部、武装部。 5、各学院主管学生领导及辅导员和部分学生 三、任务分工 1、指挥组: 组长:保卫处长XXX 成员:XXX、XXX 2、安全保卫组: 组长:陈建平, 成员:保卫处干部及校卫队员 职责:负责现场周围区域道路口警戒,交通疏导, 3、救护组:校医院。 职责:负责突发事件的发生并备急救用品待命? 四、消防安全知识以及逃生自救培训 聘请消防专业人员讲解 五、灭火演练 (1)灭火扑救组: 组长:XXX,校卫队义务消防队数人。 (2 )部分学生进行现场灭火演练。 六、安全注意事项 (1)参加灭火演示的学生,要按照灭火器使用操作步骤,正确使用灭火器和消防水带灭火(由保卫处对学生提前进行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培训) 。 (2)观看现场灭火演练的教师和学生应距火点保持一定距离,要站在距离火点8米以外。篇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内容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内容一、课程项目:

消防安全基础知识

消防安全基础知识 一、燃烧与火灾 (一)什么是燃烧 一)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或发烟现象。 二)燃烧的条件 燃烧需要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我们称之为燃烧的三要素。这三要素同时存在时才能发生燃烧。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均不能引起燃烧。 1、可燃物:是指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其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如汽油、木材等。 2、助燃物:主要指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如空气、氧气。 此外,还有氧化剂(氯酸盐、过氧化物)等易释放氧的物质也是助燃物。 3、引火源:指供给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 除烟火外,电火花、摩擦、撞击产生的火花及发热,造成自然起火的氧化热等许多物理或化学现象都能成为引火源。 (二)什么是火灾 一)火灾的定义 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二)火灾的分类 1、按燃烧物分类 分为A、B、C、D四类:

(1)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固体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 (2)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乙醇、沥青、石蜡等。 (3)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液化气、石油气等。(4)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镁、钛、镁铝合金等。 (三)火灾中的燃烧产物 由燃烧或热解作用产生的全部的物质,称为燃烧产物。通常指燃烧生成的气体、热量、可见烟等。 1、气体 燃烧生成的气体,一般指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碳、氯化氢、二氧化硫等。 2、热量 大多数物质的燃烧是一种放热的化学氧化过程。从这种过程放出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表现,形成热气的对流与辐射。热量对人体具有明显的物理伤害。 3、烟 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和(或)液体颗粒总称为烟。其颗粒直径一般在0.01-10微米。 这种含碳物质中大多数物质是在火灾中不完全燃烧所生成的。 燃烧产物的数量、组成等,随着物质的化学组成以及温度、空气的供给情况等的变化而不同。(四)灭火原理 根据燃烧的基本条件要求,任何可燃物质产生燃烧或持续燃烧必须具备燃烧要素。因此,所谓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终止的过程。 灭火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冷却、窒息、隔离和化学抑制。

最新医院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资料资料

医院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一、医院的一般防火要求 (一)医院的火灾危险性 1.人员密集,患者较多,不易管理。公安部107号令将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确定为重要的人员密集场所之一,主要原因就是门诊楼、病房楼内医护人员、患者密集,病员较多,而且大多行动困难,兼有大批陪护和探视病员的家属、亲友,人员复杂,消防安全意识程度不同,消防安全知识掌握有很大差距,一旦发生火灾伤亡大,影响大。2005年12月15日,辽源市中心医院火灾死亡人当中大多为住院病人。 2.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品多,用火用电多,致灾因素多。医院内大量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品,如酒精、氧气、二甲苯等,且有存储。此外,病房因医疗消毒,必须使用电炉、煤气炉、酒精灯等加热工具消毒加热;还有的病人或家属防火意识淡薄,违章在病房或走廊内吸烟,烟头到处乱扔,这些明火若遇可燃物极易引发火灾。因此必须加强对医院的用火、用电、易燃易爆物品以及病人及陪护人员的管理。 3.重点防火部位多,火灾危险性大。医院的危险品库、易燃药品库、氧气瓶库、锅炉房、变电室等要害部位,都是重点防火部位。这些重点部位在日常维修施工作业常需动用明火,不仅火灾危险性大,而且一旦出现事故会燃烧甚至爆炸,直接危及病人生命安全。同时医院内贵重仪器多,价值昂贵,设备移动困难,一旦发生火灾,将会给国家财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将直接影响病人治疗,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4.消防设施不完善,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现在许多医院的部分建筑还都是五六十年代建造的老建筑,建筑面积狭小,消防设施不完善。随着社会对医疗的需求逐年增加,门诊量日趋增大。几十年来,有的医院建筑没有扩大,但门诊量增加了许多倍,床位也增加许多。一旦发生火灾,只依靠消防队扑救,将错过扑救初期火灾的最好时机,后果不堪设想。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的医疗仪器设备也在逐年递增,而这些医院往往只重视设备的投资,而忽视保护这些设备的消防设施的投资,由于仪器增加,用电量增大,也使得有的医院常年超负荷用电,存在重大火灾隐患。 5.医院内的高压氧舱,火灾危险性大。医院的高压氧舱,不仅是抢救煤气中毒、溺水、缺氧窒息等危急病人必需的设备,而且是治疗耳聋、面瘫等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因此,一些大型医院或专科医院均设有高压氧舱。高压氧舱发生火灾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此类伤亡事件,国内外都时有发生。舱内人员死亡的原因,一是由于舱内氧浓度高而造成极其严重的烧伤;二是由于舱内氧浓度高使燃烧非常充分,会很快将舱内氧气耗尽而造成急性缺氧使人窒息死亡。

消防安全基础知识

消防·安全基础知识 一、消防知识: 1、消防工作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2、消防工作的宗旨: A,人人必须遵守消防规章制度; B,爱护消防设施和器材,学会灭火器的使用,; C,把消防工作与生产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D,加强消防意识,时刻保持警惕; E,预防为主。 3、消防工作的基本原则: “谁主管,谁负责”和“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 4、消防工作的性质? 消防工作是保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 5、消防工作的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我国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6、什么是61号令? 61号令指的是由公安部部长贾春旺签发的关于颁发并施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公安部令。 7、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造成的损失。 8、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发生的一种氧化放热反应,通常伴有光、烟、或火焰。 9、燃烧的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及着火源。 10、防火的主要措施就是:控制可燃物、隔绝助燃物、消除着火源。 11、建筑物耐火等级分几级? 根据建筑物各部位燃烧性能及耐火时间一共分四级,一级最高,四级最低。 12、整改火灾隐患的原则? 隐患查不清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不彻底整改不放过。

13、短路: 电气线路中,由于裸导线或绝缘导线的绝缘破损后,相线与相线、相线与零线或大地在电阻很小或没有通过负载的情况下相碰,产生电流突然大量增加的现象叫短路。 14、过负荷: 电气线路中允许连续通过而不至于使电线过热的电流量,称为电线的安全载流量或安全电流。如电线中流过的电流量超过了安全电流值,就叫电线过负荷。 一般电线的最高允许工作温度值为65℃。 15、接触电阻过大: 在电气线路与母线或电源线的连接处,电源线与电气设备连接的地方,由于连接不牢固或者其它原因,使接头接触不良,造成局部电阻过大,称为接触电阻过大。 16、闪燃、阴燃、爆燃、自燃、闪点: 1)、在液体(固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火焰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2)、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现象称为阴燃。 3)、以亚音速传播的爆炸称为爆燃。 4)、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明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续热所产生的自行燃烧现象称为自燃。 5)、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固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17、热传播的途径: 火灾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热传导: 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高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部位的过程,叫做热传导。 2)、热对流: 热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的一处传播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做热对流。 3)、热辐射: 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热量的现象,叫做热辐射。 18、火灾的分类: 根据《火灾统计管理规定》,按一次火灾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受灾户数合财物损失金额,火灾可分为特大火灾、重大火灾、一般火灾。

医院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基本常识

医院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基本常识 一、火灾预防基本观念 1、火的形成需要下列三丧要件:即可燃物、空气和火源,三者缺一火即无法形成。 2、对火灾扑救,通常采用窒息(隔绝空气),冷即(降低温度)和拆除(移去可燃物) 等三种。 二、火灾的种类依我国国家标准(GB4351)的规定可分为四类 1、普通火灾(A 类):凡由木材、纸张、棉、塑胶等固体物质所引起癿火灾。 2、油类火灾(B 类):凡由引火性液体及固体油脂物体所引起的火灾,如汽油、石油、煤油等。. 3、气体火灾(C 类):凡是由气体燃烧、爆炸弓[起的火灾都称为气体火灾,如天然气、煤气等。 4、金属火灾(D 类):凡钾、钠、镁、锂及禁水物质引起的火灾。 5、电器火灾:凡是由电器走火漏电打火引起的火灾称为电器火灾。 三、灭火器癿种类及使用方法 l、泡沫灭火器:适用A8 类火灾,分为化学泡沫和机械泡沫两种,其中化学泡沫使用时颠倒使用,现已淘汰,而机械泡沫使用斱法同干粉灭火剂。缺点:造成污染,不可使用亍C 类火灾,每四个月检查一次,药剂一年更换。 2、二氧化碳灭火器适BC 类火灾,使用方法:

a)拔出保险插销; b)握住喇叭喷嘴和阀门压把; c)压下压把卲受内部高压喷出。每三个月梱查,重量减少需重新灌充。缺点:使用人员极易冻伤。 3、干粉灭火器:分为ABC 和BC 干粉两种,其丨适用ABC 类火灾,使用方法: a)拔掉保险销; b)喷嘴管朝向火焰,压下阀门压把卲可喷出。三个月检查压力表(1.2Mpa)药剂有效时限三年。 四、火源和气体癿管理注意事项有哪些? l、天然气皮管道是否破损或漏气,使用后阀门应切实关闭和关紧。 2、营业性的餐厅、厨房、浴室癿锅炉间,要求单位负责人挃定与人负责安全检查和维护。 3、大楼内部工程斲工丨癿用火,须挃定斲工期间癿负责人明确责任和范围。 4、厨房癿尘垢油污应常清洗,烟囱及油烟通风管应加装铁丝铁罩。 5、燃放爆竹,丌可自窗口点燃,以免发生火灾。 6、丌可乱丢烟蒂戒床上吸烟。 7、未经许可,非法经营戒使用藏置危险物品者应立卲通报当地消防部 门戒公安机关。 8、家长外出,勿将小孩反锁在家,以免发生火灾时无法逃出。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资料全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资料 1、目的 学习消防安全常识,提高员工消防安全意识。 2、适用围 全员。 3、培训资料 消防工作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综合治理。 第一部分:火灾与燃烧及灭火的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一种放热发光的剧烈化学反应。 火灾: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3.1.1火灾的成因 3.1.1.1发生火灾的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技术上的缺陷; 3.1.1.2火灾成因的分析 依据消防部门的统计: 吸烟引起的火灾占15%;电器火灾占31%;违章操作占8%;用火不慎占21%;其它因素如:自燃、雷击、不明等占25%。 3.1.1.3燃烧条件 燃烧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燃烧,而且三个条件必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否则也不会产生燃烧。

3.1.1.4燃烧的类型 闪燃:一闪即灭燃烧。 着火:持续不断燃烧。 自燃:受热或本身反应燃烧。 爆炸:物理性爆炸与化学性爆炸 3.1.1.5火灾的分类。火灾分为A、B、C、D、E五类(GB4968-85)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火灾等。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指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E类火灾:指电气火灾。 3.1.2火灾发展的基本规律 3.1.2.1火灾蔓延的主要方式 (1)热传导:从高温部位传到低温部位。 (2)热对流:气体和液体热量传到另一处。 (3)热辐射: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 3.1.2.2火灾蔓延的主要途径 门、窗、走道、井道、墙体、孔洞等。

消防安全基本知识大全(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必备)

消防安全基本知识大全 最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必须掌握) 一、自觉维护公共消防安全,发现火灾迅速拨打119电话报警,消防队救火不收费。 二、发现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可拨打96119电话,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举报。 三、不埋压、圈占、损坏、挪用、遮挡消防设施和器材。 四、不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五、不在严禁烟火的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动用明火和吸烟。 六、购买合格的烟花爆竹,燃放时遵守安全燃放规定,注意消防安全。 七、家庭和单位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八、每个家庭都应制定消防安全计划,绘制逃生疏散路线图,及时检查、消除火灾隐患。 九、室内装修装饰不宜采用易燃材料。 十、正确使用电器设备,不乱接电源线,不超负荷用电,及时更换老化电器设备和线路,外出时要关闭电源开关。 十一、正确使用、经常检查燃气设施和用具,发现燃气泄漏,迅速关阀门、开门窗,切勿触动电器开关和使用明火。 十二、教育儿童不玩火,将打火机和火柴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 十三、不占用、堵塞或封闭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消防车通道,不设置妨碍消防车通行和火灾扑救的障碍物。 十四、不躺在床上或沙发上吸烟,不乱扔烟头。 十五、学校和单位定期组织逃生疏散演练。 十六、进入公共场所注意观察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记住疏散方向。 十七、遇到火灾时沉着、冷静,迅速正确逃生,不贪恋财物、不乘坐电梯、不盲目跳楼。十八、必须穿过浓烟逃生时,尽量用浸湿的衣物保护头部和身体,捂住口鼻,弯腰低姿前行。 十九、身上着火,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覆盖,压灭火苗。 二十、大火封门无法逃生时,可用浸湿的毛巾衣物堵塞门缝,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消防安全基本常识 一、基本知识 1.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可燃物.有助燃物.有着火源。 2.常见的火源有:明火.高温物体.火星.电火花.强光等。 3.生活中的因素引起的火灾主要包括:用火不慎.用电不慎.用油.用气不慎.吸烟不慎.玩火.燃放烟花爆竹等。 4.家庭易燃物品有:木制家具.被褥窗帘.衣物.沙发.书籍.煤气罐等等。 二、学校及公共场所防火常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