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十三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山西十三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山西十三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山西省“十三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制造业的脊梁,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对于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六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优化我省装备制造产业结构,培育装备制造业新兴业态,实现装备制造业稳步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以来,我省装备制造业面对国际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以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冲击,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投资力度,加快优化产品结构和对外合作步伐,全行业实现了稳定、持续、较快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566家,从业人员24.3万人,资产总计2313亿元,工业增加值占我省工业增加值的10.44%,成为我省继煤炭、冶金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

(一)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

2010年—2015年,我省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从256.49亿元增长到441.6亿元,年均增长11.48%;资产总额从1452.47亿元增长到2313.1亿元,年均增长9.75%;主营业务收入从1074.8

亿元增长到1479.4亿元,年均增长6.6%;利润总额从43.21亿元增长到60.9亿元,年均增长7.1%;利税总额从72.52亿元增长到99.2亿元,年均增长6.47%。

(二)产品技术水平大幅提高

国内首台套大功率井下智能千万吨级煤炭综采成套装备、当前全球最大的WK-75型矿用挖掘机、520吨大型铸造起重机、360吨核电环行起重机、6400吨液压复式起重机、JWF1681型全自动转杯纺纱机、JWF1276型精梳机、JWF1285型精梳机、JWF1581型细纱机、F1520型细纱机、轨道交通装备变流器的“核芯”――6500V/200AIGBT模块、HXD2F型30吨轴重大功率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ZXF-3685/7香蕉型直线振动筛等产品达到了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并大量替代进口。

(三)市场竞争能力日益增强

重型机械和特色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绝对优势。300吨以上大型冶金起重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标准斗容从4立方到75立方全系列矿用挖掘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5%以上,其中35立方高达95%以上;800~12500吨特大型挤压机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轧辊油膜轴承达到了80%以上;机车牵引变压器和动车车轮、车轴和轮对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另外,轨道交通电机、变流器国内市场占有率50%以上;HXD2型电力机车国内市场占有率20%以上;棉纺环锭细纱机国内市场占

有率35%以上;石油钻铤国内市场占有率60%以上;高性能液压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45%以上。

(四)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初步构建起以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分层技术管理体系。2015年末,我省装备制造业共拥有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行业技术中心;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数量达到7户;全行业拥有3个中国名牌产品,9个中国驰名商标。8家煤机企业联合攻关研制成功了国内首套智能型千万吨级综采成套装备,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52项,带动了整个煤机行业的技术进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太重集团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考核评价的第一批55家中,排名第一。

(五)对外经济合作步伐加快

太重集团同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在轧钢、挖掘、起重、锻压、油膜轴承等项目上进行了技术合作,并与西门子等世界知名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太重煤机并购澳大利亚威利朗沃集团、金鼎煤机加强与澳大利亚GDS公司合作,使我省煤层气钻机研发制造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永济电机在印度设立分公司,开展与南非合资项目。加大技术、资本合作的同时,轨道交通、重型机械、纺织机械、液压件和微型汽车及精密零部件的出口量不断扩大。中白I、II型电力机车出口独联体约占其

市场39%的份额;起重机产品远销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挖掘机出口到印度、巴基斯坦、南非等10余个国家。2015年,我省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达332.3亿元,同比增长5.79%,较2010年91.2亿元,年均增长29.5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以来,我省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总体规模不大

我省作为国家重要能源重化工基地,在保证国家能源供应的过程中,长期依赖煤炭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产业结构“一煤独大”的格局,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占比偏小。到2015年底,我省装备制造业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44%,远低于全国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近1/3的平均水平。我省装备制造业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达57.56%的机械工业,只占全国机械工业的0.37%,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第23位,在中部六省排在末位。

(二)产品盈利水平偏低

省内缺少带动性强的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集团,煤机产品、金属制品业的同质化竞争激烈,重型机械、汽车和电器等转型产品规模支撑不足,是造成衡量工业产品盈利水平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和总资产利润率等三大指标明显偏低的

主要原因。2015年,我省装备制造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25%、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12%、总资产利润率为2.63%,其中机械工业相对应的是3.18%、3.11%、1.63%。而全国机械工业对应的平均值为7.48%、6.96%、8.3%;中部六省对应的平均值为7.12%、6.66%、8.35%。

(三)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目前除少数大型骨干企业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外,我省装备制造业基本还处于引进技术、模仿制造阶段,高附加值的大型成套设备和高精尖产品的集成创新能力明显不够。长期以来形成的“引进型”技术发展模式,抑制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现在我省装备制造业32%的重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不足销售收入的 2.5%,而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这一比例达到2.5%时企业方可维持生存,达到5%以上时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

(四)产业集聚水平较低

到2015年末,主营业务年收入超百亿的企业不足5家,优势产品煤机、轨道交通、纺织机械等没有形成产业链向上下延伸的集聚发展;汽车产业还没有形成由整车带动配套件、协作件的专业化协作发展的配套能力。9大分行业中主营业务收入贡献率高于企业数量占比的只有铁路制造业(9.53%、4.77%)和电子制造业(42.44%、3.89%),销售收入贡献率15.84%排第二位的

专用设备制造业大大低于企业数量占比25%。可见,除了电子和铁路运输制造业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外,其他分行业集中度普遍低。

(五)改制重组服务滞后

我省装备制造业企业与发达地区相比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国有控股企业2015年有101家,占企业总数的17.8%,远高于全国机械工业国有控股企业占比的 3.6%。改制重组滞后造成的条块、地域、部门分割,产品趋同,重复建设,资源分散和浪费的现象比较明显。另外,我省装备制造业中传统加工制造比重过高,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走在前列的太重通过成套化发展服务业,产值也只占到16%,低于发达省市的水平。

三、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进入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面临着与以往显著不同的内外部环境,我省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

(一)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目前世界经济正处在重新洗牌过程中,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产能过剩、中等收入陷阱、新经济增长点薄弱等因素制约着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金融危机以来,各主要发达国家为了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

业竞争新优势。2011年以来,美国发布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日本发布了《2014制造业白皮书》,英国发布了《英国制造2050》。同时,新兴经济体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正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新兴经济体“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

(二)国内挑战与机遇并存

“十二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各项经济指标高速增长,一些行业生产已接近或达到历史峰值。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趋势没有改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雄厚积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当前正在推进的全面改革,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破解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和技术资源瓶颈,为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提供动力支持和体制保障。随着四化同步发展的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也将为装备制造业创造巨大的需求空间。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我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这些

都将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创造重要战略机遇。

(三)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大有作为

省委十届六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按照集群化、园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建设轨道交通、煤机等装备制造基地;按照标准化、智能化、高端化和集成化的要求,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煤层气探采储用装备等新兴产业;以数字化、精密化、成套化为导向,提升改造重型机械、电力装备、煤化工装备、液压件、纺机等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业。”这为我省装备制造业“十三五”发展指明了方向。省政府发布的《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三年推进计划(2015年~2017年)》,力促我省装备制造业大发展。

四、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装备制造业战略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要求,以转型升级为中心,以提质增效为导向,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夯实产业基础,突破重点领域,促进装备制造业向“集聚、智能、绿色、服务”方向转变,为山西新型工业化进程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省装备制造业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

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新兴领域加快布局,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国际化水平取得明显提高,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产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5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 1.8%,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1.3,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到10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到100户。

——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积极推进制造业智能化,重点骨干企业智能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2%以上,关键工序数字化率达到50%以上。

——装备制造服务业初具规模。现代装备制造服务业不断壮大,重点骨干企业服务业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总额达30%以上。

——国际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在传统优势领域培育3~5家创新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的装备制造企业,跨国经营水平居行业领先水平,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五、发展重点

以重点产品为龙头,通过企业重组、技术创新、园区基地和项目建设等途径,重点优化六大传统产业、培育六大潜力产业和

提升五大特色产业。

(一)优化六大传统产业

加大对重点产业链有效投入,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装备技术水平,推动轨道交通装备、煤机装备、重型机械、汽车、纺织机械、液压系统及元器件等六大传统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轨道交通装备全力发展与高速列车配套的电机、车轴、车轮、轮对、电机和传动系统等产品,打造完善电力机车、载重货车等从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到整车全产业链;煤机装备加快推进联合重组,降本增效、产业升级,全面提升核心产品“三机一架”为基础的煤机成套设备集成和智能化技术,打造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煤机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重型机械以工程成套为方向,提升起重设备、挖掘设备、冷轧设备、挤压设备和特种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延伸服务链条,带动配套产业,向提供集成总承包发展,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汽车加快发展小排量和中级微车、乘用车,构建多品种产品系列,拓宽专用汽车和重型卡车品种系列,大力推进汽车配套零部件的集聚发展;纺织机械加大自主创新,以智能制造为重点,以工艺流程自动化、过程控制数据化、业务单元模块化为抓手,实现产品生产柔性化制造,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和高品质产品性能要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端细纱机、织机、气流纺、化机及专件依赖进口的局

面;液压产品不断提升产品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开发突破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高压液压元器件及系统、高效智能化液压部件与机电一体化集成系统,延伸产业链,打造国家级液压产业基地。

(二)培育六大潜力产业

大力挖掘产业潜力,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煤层气装备、电力装备、煤化工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通用航空装备六大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形成新的产业支撑。

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电动、甲醇和燃气汽车,推进电动汽车整车及电机控制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创新,研发替代燃料汽车发动机冷启动技术、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技术,加快引进知名汽车生产企业落户山西的步伐,尽快批量化生产;煤层气装备重点突破煤层气勘探、开采、储运三大关键技术,鼓励发展高精尖勘探、抽取、提纯和液化气化装备,打造全产业链的智能化排采系统成套装备生产基地;电力装备利用我省现有基础积极引入战略合作方,重点发展低温余热发电装备、低热值煤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风力发电机组、大功率煤层气发电机组,智能电网用输变电设备等;煤化工装备重点研发制造劣质煤制烯烃、天然气及煤制油成套设备,并不断提升合成氨、合成尿素、复合肥生产设备及煤焦油深加工设备设计水平和制造能力,培育发展大型、高压、高效化工设备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节能环保装备大力发展余热、余压和余能回收利用及高效清洁燃烧锅炉等设

备,发展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变频器等高效节能电器设备,新型污水和垃圾处理成套设备。通用航空装备重点发展农林植保作业小型无人机,鼓励发展系列通用直升机及固定翼飞机,由组装向配套生产发展。

(三)提升五大特色产业

重点利用我省能源、原材料及军工企业的产品优势,提升电子智能装备、基础工艺装备、材料深加工产品、特色军工产品、农业机械等五大特色产业,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电子智能装备集成创新一批以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冶金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加快发展搬运、装配等智能装备、机器人;基础工艺装备整合晋城、临汾、吕梁、运城、长治等铸造资源,以国家紧缺的大型和精密铸件为方向,发展重型机械、汽车铸件、铸管等配套件;材料深加工产品充分利用不锈钢、钕铁硼磁材、铝合金、镁合金等材料优势,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性能钕铁硼磁钢、不锈钢及铝镁合金汽车零部件和铝镁合金压铸件及其深加工产品;特色军工产品充分发挥军工企业优势,发展军民共用技术和军民两用装备,重点推进柴油机、石油钻具、涡轮增压器、压力容器等特色军工产品;农业机械重点发展玉米收获机械、排灌机械、家用搬运机械、耕整地机械、可再生能源利用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等特色农机产品,打造太原、晋中、运城和长治等农

机产品集群。

六、主要任务

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贯彻落实国务院“互联网+”行动计划,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市场机遇,结合我省特色,从解决我省装备制造业的主要问题入手,重点推进十大战略任务。

(一)创新引领,构建产业研发体系

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用,不断推进企业研发能力建设。鼓励企业改善科研仪器设备及中试设施,建设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加强行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发,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发挥装备制造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人才、实验设备等优势,联合开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积极鼓励企业参与高校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学科群建设,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申报“院士”工作站和国家“博士后工作站”,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促进企业与高校技术交流,探索建立基于利益相关方共赢的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协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统一行业技术标准,共享技术成果,并建立完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保障运行机制。同时,围绕研发创新成果转化,鼓励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通

过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生产、六西格玛和现场管理等质量管理方法,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国内外知名的行业品牌,提高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二)协同集聚,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以优势产品和新兴支柱产品为龙头,延伸产业链,打造整机和零部件协同集聚发展的产业基地。在逐步形成的产业集聚区域,强化市场对原材料、产品、技术的动态调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集聚区域内企业竞争能力。以龙头企业为中心整合省内资源依托工业园区和集聚区建设新型产业示范基地,全力打造太原、大同、运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晋中、晋东、晋北三大煤机装备制造基地;太原重型机械制造基地;太原、大同、长治、运城汽车制造基地;晋中纺织机械和液压机械制造基地。培育发展太原、晋城、长治、晋中、运城、大同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太原、晋城煤层气装备制造基地;太原、长治电力装备制造基地;太原煤化工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太原、吕梁、晋中通用航空装备制造基地。构建太原、长治电子智能装备制造基地;晋城、临汾、吕梁、运城、长治铸造基地;太原、临汾、忻州锻造基地,运城材料深加工制造基地,太原、临汾、长治军民结合制造基地,太原、晋中、运城、长治农用机械制造基地。

(三)互联融合,提升产业智能水平

落实国家“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推进我省“互联网+制造”

的生态体系的建设,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把握“中国智造”带来的时间窗口和发展机遇,着力发展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传感器、电子专用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智能设备。同时,并行推进智能研发、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系统的建设,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引导创建互联网+高端人才、创新驱动、企业战略、商业模式、先进技术、智能研发、智能管理、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业务重组和信息集成为一体的智能工厂,促进一个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作用和效益,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制造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四)绿色低碳,实现产业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节能减排工艺与技术,加快淘汰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完善我省再制造行业标准,积极发展再制造产业。重点攻克煤炭高效清洁燃烧;锅炉自动控制技术、锅炉系统能效诊断、燃料品种适应、高效换热;余热余压回收利用;低浓度瓦斯安全利用等关键技术。在高效锅炉、电机系统、余热余能利用等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并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设备。

同时,倡导清洁生产,推广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和清洁生产企业经验。鼓励企业建立能源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准入相关政策,完善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实施能源动态监控和优化管理,强化装备制造企业绿色监管,开展装备制造企业绿色评价,把好行业准入的绿色关口。

(五)延伸服务,提高产业增值能力

发展产品制造与增值服务相融合的产业形态,即未来发展趋势的服务型制造。开展试点示范,引导和支持我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延伸产业服务链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服务型制造在装备制造业的贡献率。同时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面向我省装备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服务对我省装备制造业的贡献。

(六)强基固本,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将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研发制造能力作为破解我省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基础零部件重点围绕重大装备、重

点领域整机的配套需求,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发展生产液压元件及系统、阀门、轴承、齿轮及传动装置和高强度紧固件等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重点推进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及特种加工工艺的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应用提高产品可靠性、稳定性的先进基础工艺,有效突破大型、精密铸锻件瓶颈。提升我省重型机械、汽车、机床、发电设备配套件及管材、法兰的铸、锻件产品的工艺水平和生产能力及装备水平。基础材料重点研发高效节能电机、高端精密机床、高档汽车、轨道交通等装备关键零部件用钢材、高温耐热合金材料、轻量化发展用材等,突破动车组车轴、轮对、齿轮、汽车、电机、航空航天、电子通讯、军工等领域专用材料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不断提高我省不锈钢、钕铁硼、铝镁合金及粉末冶金材料深加工能力。产业技术基础重点围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试验验证、标准制修订、技术成果转化、信息与知识产权运用服务等方面的共性需求建设,完善技术基础公共服务体系。

(七)培育人才,积蓄产业发展后劲

重点培养打造优秀的管理人才、研发技术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三支队伍。通过搭建招聘选拔体系、职业发展体系、薪酬福利体系并学习和借鉴国际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使企业人力资料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强化岗位体系建设,分别设计适合不同人才发展的职业路径,

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创新环境,形成长久持续的创新能力,保障产业长远健康发展。促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育平台建设,推动我省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优势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建立与重点工程及学科建设相关的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积极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技能交流和技能提升。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建立技师研修制度,根据重点工程建设工艺改造及产品研发等项目需要,选派急需技能人才与省内外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优秀企业开展技能研修活动。优化激励机制,推动实施以业绩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推进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骨干人才尝试开展包括股权激励、技术入股等在内的多种激励方式等,实施科技强企和人才强企战略,培养和壮大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作用。

(八)创新金融,拓展产业融资渠道

强化金融对装备制造实体经济的支持,着力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形式筹措资金,鼓励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融资。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专利、技术秘密等无形资产向金融、股权等有形资产的转变,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积极引导创投机构面向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展创投业

务;鼓励支持保险、担保机构开展面向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创新保险产品和担保业务;推进面向中小型现代装备业企业的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工作。搭建“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利用第三方支付、P2P贷款模式、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为省内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九)改制重组,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引导装备制造业骨干龙头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结合自身发展战略,以产品、技术和资本为纽带,加大整合调整和兼并重组。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等战略合作方,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我省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改组,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协同效应。促进生产企业与用户企业风险共担,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刺激引导资源整合置换出来的民间资本通过各种合作方式进入装备制造业,推动我省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进一步转变体制机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十)交流合作,实现产业开放共赢

巩固国内外技术合作交流基础,实施开放共赢战略。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开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新合作及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国外同类先进技术或资本进行合资合作,并支持企业同具有品牌、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国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鼓励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在有条件

的国家投资建厂等。鼓励与国内兄弟省市的产业对接和项目合作,并充分发挥我省军工企业装备和技术优势,完善我省军民互惠的体制机制,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加速军民两用技术的相互转化。通过合作交流提高优势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我省轨道交通装备、煤炭机械、重型机械、纺织机械等主机产品,以及铸件、锻件、液压元器件等配套产品的国外市场,提高我省装备制造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服务水平。

七、组织实施

(一)加强规划组织落实

统筹组织规划实施的日常组织、工作分解、监控分析、目标考核及相关协调工作。加强与各市规划主管部门协调配合,上下联动,对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等进行分解,建立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体系,制订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切实将规划的组织实施落到实处。

(二)转变政府服务方式

对于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中涉及的生产、研发等项目,各地市要主动与省直有关部门沟通对接,要从立项、审批、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减少行政手段配置生产要素资源,规范行业准入和公告管理,抑制体制性和结构性产能过剩。加强对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有效落实国家和我省装备制造业节能节地节水、环保、

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西安现代物流产业进展规划 现代物流产业是西安着力培育和进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加快进展现代物流业,关于西安实现“建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的奋斗目标、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安物流业进展现状 目前,西安现代物流业正处于起步进展时期,总体规模较小,进展水平较低,但进展潜力巨大。据统计,交通运输、仓储和批零商业,对西安经济的贡献(物流增加值)从1993年的16.1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11 亿元。物流业占GDP的比重也从1993年的 7.98 %提高到2002年的13.5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带动下,物流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和迫使企业探究降低经营成本、开发新的利润源的途径,。一些传统物流企业和商业批发零售企业都对原有的购、销网络进行改造和完善,提升和强化了服务社会的功能;特不是新兴商业业态(如连锁业、大型综合超市、货运代理企业等)发挥其信息传递快、网点分布广的优势,利

用建立配送中心拓展了服务范围。西安石油公司、西安十九粮贸公司、陕西邦家食品营销公司还被列为“全国进展物流配送重点企业”。中储等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专业化改造差不多开始启动现代物流的营运。现代物流产业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进展动力差不多形成;建立以西安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区域性物流服务体系的时机差不多成熟。 目前,西安也存在一些制约现代物流业进展的因素,诸如: 1、条块分割,自成体系,传统的行业治理制约着现代物流业的规模进展。受长期打算经济的阻碍,物流被分割成多个部门治理,物流体系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分割,造成了物流资源重组和整合困难,物流设施社会服务水平不高。 2、观念陈旧、自我封闭,造成物流专业化水平较低。部分企业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不愿将物流业务托付给专业性企业完成,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第三方大型龙头物流专业企业难以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实力无法增强。

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附件 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现代物流业是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大力推进成都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利于增强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保障作用,对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运行效率、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四川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成都市现代物流业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1.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我市物流产业发展提速增效,产业规模和质量显著提高,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率进一步下降,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2015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比2010年增长 2.13倍,年均增长16.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

比2010年增长2.19倍,年均增长17%,;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比重为16.6%,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 2.物流枢纽功能不断增强。目前,成都已通航城市198个,开通航线257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88条(国际定期直飞航线41条),2015年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4224万人次和55.7万吨,继续巩固国内航空第四城地位。“蓉欧+”战略深入实施,全面启动国际铁路港规划建设;“蓉欧快铁”双向稳定加密开行,班列干线逐步向欧洲腹地延伸,库特诺海外办事处挂牌成立;中亚班列和成都至国内枢纽城市互联互通班列稳定开行;成都集装箱中心站吞吐量继续保持全国首位。累计开通300余条公路货运班线,形成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快速公路货运班车网络。 3.口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空、铁、公立体口岸开放体系,双流机场口岸吞吐量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一,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7×24小时通关,青白江铁路口岸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口岸,为国际货运量大幅度增长奠定基础,龙泉公路口岸完成搬迁,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海关特殊监管区快速发展,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包括高新、双流园区)进出口总额在全国排名前列,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投入运行,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国家立项批复并正在加快建设,为沿海产业转移和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口岸功能不断完善,双流空港已具备进口药品、植物种苗、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资格,正在加快建设进口水果指定口岸,国际铁路港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健康服务规划(-)》精神,按照《陕西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为加快我市中药产业发展,依据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全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按照“科技引领、龙头带动、市场运作、项目支撑、突出优势、循环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六大工程和推进两大体系建设,我市中药产业总体实现增规模、调结构,促进中药产业产值稳步增长的规划目标。 . 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结构稳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药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业链逐步壮大,调结构成效显著。我市中药材种植规模和标准化工程建设居全省首位,汉中天麻、汉中猪苓规范化种植技术全国领先,天麻、元胡、附子个单品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以上,“强力定眩片”实现单品药品销售过亿元。年,中药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是年的倍,年均增长。我市中药产业优势与特色更加凸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 中药材种植业稳步发展,推动农业倍增贡献明显

“十二五”末,我市中药产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较“十一五”增加个百分点;中药材种植业收入亿元,较年增长;中药材种植户超过万户,药农户均收入万元,比“十一五”增加万元。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万亩,其中天麻、附子、元胡、猪苓等草本菌类品种种植面积约万亩,山茱萸、杜仲、银杏、厚朴等木本品种种植面积约万亩,采收面积万亩。建成山茱萸、天麻、西洋参、杜仲、猪苓、元胡、附子等优势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个,规范化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企业达家。中药种植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增收途径之一。 . 中药加工工业进一步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年,我市中药加工企业个,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年均增长。其中药品制剂生产企业家,个剂型、条生产线通过认证;国药准字批准文号个,中药保护品种个;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家。“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医药工业园区累计投入资金约亿元,已有汉王药业等余户制药企业进驻医药园区,生产药品剂型种、品种个。年实现销售额约亿元,利税亿元。中药加工工业比较效益明显,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汉王药业生产的“天麻片”获全国银奖,“强力定眩片”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汉王”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汉江药业合作研发二类新药“肾炎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丙酰奋”通过了认证。城固振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开发皂素中间体产品种,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甾体激素医药中间体生产和供货商,

物流行业发展规划

2017年物流行业发展规划 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局遵循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律,在对我县现代物流行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原阳县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落实县委、县政府加快原阳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服务原阳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逐步发展”的路子。通过积极培育物流市场,整合各类物流资源,构建技术支撑平台,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体系,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规划原则 1、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按市场需求确定发展重点,推进资源的优化重组。 2、企业为主体。企业是物流业务经营主体、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建设和经营要落实到企业,行业管理部门侧重

于引导、推动和扶持。 3、协调发展。物流发展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一致,与城镇总体规划的功能、布局相协调,与产业布局规划相配套,服务于商贸带动和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 4、信息化带动。物流的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重要区别之一。建设好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实现与社会公共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相连接,做到内部互联、外部互通,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以信息化带动物流业的现代化。 5、物流连锁化。物流发展要立足本地,面向全省,走向全国。积极顺应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潮流,运用好省内物流资源,加快与省内、外物流大公司的合作,提高竞争力。 三、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交通、资源和商贸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尽快构建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形成多层次、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到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物流成本占全县GDP的比重比“十二五”末降低4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县生产总值增长幅度3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市场主体。“十三五”期间,基本建成一个综合物流园区和一个专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形成城乡现

2022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行业发展规划发布 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出游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 2、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对餐饮、住宿、民航、铁路客运业的综合贡献率达到85%以上,年均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0万人以上。 3、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旅游交通更为便捷,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带薪休假制度加快落实,市场秩序显著好转,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环境更加优美。 4、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健康发展,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在全球旅游规则制定和国际旅游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二)旅游需求持续增长 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正处于旅游消费需求爆发式增长时期,大众旅游时代刚刚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升级加快,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消费群体都将大幅度持续增长。 目前旅游消费者主要是中、青年旅游者。随着老年群体数量的增加,中国开始向老年社会转化,相当多的老年人由于身体好、收入稳定、闲暇时间充足,纷纷产生了出国旅游、飞机旅行、外出度假和参加各种专题旅游活动的愿望。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广大农民出游的势头非常强劲。无论是出游人数还是出游消费,都保持着高速增长。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45%,农村旅游市场是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巨大客源市场。 (三)公共服务更加完善 以“515战略”为引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抓手,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与治理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以大数据、旅游扶贫、文明旅游与旅游厕所革命为重点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更讲法制与规范的治理准则,更加多元与专业的治理同盟,更为科学与合理的治理架构,成为2016年我国旅游治理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标志。 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国已完成新改建旅游厕所43,663座,累计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共5.7万座)的76.6%。以“综合协调+专项保障”为特征的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1+3”旅游治理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截至2016年年底,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省区市达到20个,超过了全国省区市的半数以上;13个设区市、34个县成立了旅游警察,5个设区市和9个县成立了旅游工商分局,5个设区市和44个县成立了旅游巡回法庭。目前国家旅游局先后公布了2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共计500个,逐步建立全域旅游示范的全国布局,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四)成为投资热点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许多行业投资增长乏力。在巨大的消费需求推动下、有利的宏观政策引领下、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撑下,旅游投资逆势上扬,成为社会投

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新乡市现代物流业进展规划(2011-2015年) (征求意见稿)

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第一节规划总则 (1) 一、规划目的 (2) 二、规划期限 (2) 三、规划范围 (2) 四、规划依据 (2) 第二节现代物流业进展现状 (4) 第三节现代物流业面临的形势 (5) 一、面临的机遇 (5) 二、面临的挑战 (7) 第二章进展目标和任务 (9) 第一节指导思想 (9) 第二节战略定位 (9) 第三节进展原则 (10) 第四节要紧任务 (11) 第五节战略布局 (12) 第六节进展目标 (13) 一、总量进展目标 (13) 二、结构优化目标 (14) 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14) 四、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目标 (14) 第三章构建主导服务产业体系 (15)

第一节主导服务产业 (15) 一、产业筛选原则 (15) 二、制造产业筛选 (16) 三、商贸产业筛选 (18) 四、主导服务产业 (20) 第二节大力进展汽车物流 (21) 一、进展重点 (21) 二、要紧任务 (21) 三、进展目标 (23) 第三节加速进展医药物流 (25) 一、进展重点 (25) 二、要紧任务 (25) 三、进展目标 (26) 第四节做大做强家电物流 (26) 一、进展重点 (26) 二、要紧任务 (27) 三、进展目标 (30) 第五节积极进展钢铁物流 (30) 一、进展重点 (30) 二、要紧任务 (30) 三、进展目标 (32) 第六节重点培育冷链物流 (32) 一、进展重点 (32) 二、要紧任务 (33)

三、进展目标 (33) 第七节强力开发煤炭物流 (35) 一、进展重点 (35) 二、要紧任务 (35) 三、进展目标 (35) 第八节全面推动粮食物流 (36) 一、进展重点 (36) 二、要紧任务 (36) 三、进展目标 (37) 第九节稳步进展化肥物流 (38) 一、进展重点 (38) 二、要紧任务 (39) 三、进展目标 (39) 第四章打造核心物流功能组团 (40) 第一节全力打造新乡国际物流区 (40) 一、明确国际物流区功能定位 (40) 二、加快专业物流园项目建设 (40) 三、推进新乡货运东站扩能升级 (42) 四、加快地点铁路专用线建设 (43) 五、积极助推综合保税仓建设 (43) 六、全力打造内陆无水港项目 (43) 七、努力拓展国际物流业务 (44) 第二节重点建设平原新区物流高地 (45) 一、明确平原新区物流区功能 (45)

大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

大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 目录 一、发展基础 (5) 二、机遇与挑战 (9) (一)面临的机遇 (9) (二)面临的挑战 (12) 三、总体要求 (13) (一)规划范围与期限 (13) (二)指导思想 (13) (三)基本原则 (14) (四)发展定位 (15) (五)发展目标 (16) 四、节点布局 (18) (一)国际物流枢纽港 (18) (二)枢纽物流园 (20) (三)专业物流中心 (23)

五、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27) (一)突破发展航空物流,助力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27) (二)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升流动经济发展效率 (30) (三)加快物流通道建设,扩展门户经济发展空间 (32) (四)着力发展智慧物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4) (五)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发展新引擎 (36) (六)不断深化产业融合,提升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 (37) (七)统筹城乡物流发展,提升民生保障能力 (40) (八)持续强化绿色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42) 六、保障措施 (43) (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43)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 (44) (三)优化政策环境 (45) (四)加强行业统计与监测 (46) (五)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46) 附表:重点建设项目表 (47)

附图:大西安物流骨干节点布局图 (52) 大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 为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和市委“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的战略部署,抢抓“一带一路”、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机遇,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助力“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以下简称“三个经济”)发展,打造万亿级现代服务业,根据《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陕西省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大西安立体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大西安(西安市—西咸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7—2021)》等,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西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物流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物流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龙头企业规模快速壮大,物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全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支柱产业地位初步形成。近年来,西安现代物流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7年,全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728亿元,较上年增长14.7%,物流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9.7%;全市公路货运量达2.45亿吨,铁路货运量达1.35亿吨,

“十三五”中国物流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十三五”中国物流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对我国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高速增长的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重心将从追求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物流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物流业发展的总基调。 二是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转型的新要求 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我国逐步从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突出特点是从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型制造的重要转型方向,中高端的产业链需要中高端的物流服务相配套。 三是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的新要求 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快速发展区间,将释放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潜力。消费升级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增加,也对物流服务的精细化、响应度和一体化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物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十三五”时期,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解决方案需求旺盛,城乡物流一体化、末端服务体验将成为竞争焦点。 四是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转移的新要求 国家“三大战略”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新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发展空间格局正在形成,将对物流设施、运输方式和交通网络的连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区域物流大通道建设、战略性物流枢纽节点的布局调整,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必备条件。 五是创新驱动和科技革命的新要求 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国务院出台“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物流业态深度融合,已经和正在带来物流领域的深刻变革。“十三五”时期,创新将摆在物流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重点是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六是开放型经济和全球化的新要求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 为认真贯彻《“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全国旅游信息化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形势与要求 一、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从粗放型旅游大国向比较集约型旅游大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信息化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一)信息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信息化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发展方向,“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全球信息化已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近年来,我国信息化产业体系已逐步完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互联网+”异军突起,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

显。 (二)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走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前沿,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将呈现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竞争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旅游业发展对信息化有了新的需求,需要用信息技术推进旅游生产方式、管理模式、营销模式和消费形态的转变,全面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经济稳步增长、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的目标。 (三)旅游信息化加快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近年来,特别是旅游“515”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旅游信息化取得长足进展,旅游信息化管理初见成效,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旅游在线市场初具规模,全覆盖式旅游宣传营销格局基本形成,旅游电子政务稳步推进,旅游信息化对旅游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为“十三五”时期旅游信息化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发展要求

大庆市现代物流业年度发展规划报告

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2003--2020年) 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供销服务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随着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经济运行规模的逐步扩大,货运量不断增加,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改善全社会物流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大力促进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所谓物流,是指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费地之

间,有效率和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移动与储存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运输、储存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目前,我市现代物流处于快速增长的起步阶段,物流基础设施具备一定规模,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建成,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业仍居主要地位,代表现代物流组织形式的第三方物流正在兴起。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应对国外宏观环境的新变化,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完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产品覆盖全国各地。2002年全市实现国生产总值1030.7亿元,全社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42.5亿元(不含中石油销售分公司销售收入),交通运输货运量2605万吨,货物周转量33亿吨公里。全市巨大的物流量决定了对现代物流有着强大需求,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为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虽然地处东北陆,“不沿海、不靠边”,但距离省会较近,距离俄罗斯不远,肇源松花江大桥建成后又可与省直接相连,且铁路、公路运输发达,完全可以成为东承接、西辐射省西部、南连接吉辽、北呼应俄罗斯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几年,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区之间道路畅通,境铁路总长度305公

北京十三五物流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 (修改稿) 北京物资学院 2010年12月

目录 序言 (1)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 (2) 一、北京市“十一五”期间物流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2) (一)物流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 (二)物流产业规模增长快速,物流效率不断提升 (3) (三)城市物流体系逐渐完善,城市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5) (四)对外经济数量质量同步发展,国际物流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5) (五)物流企业主体不断壮大,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 (5) 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国际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6) (六)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良好,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6) 二、“十二五”时期北京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 (7)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物流需求显著提升 (7) (一)国际化进程加快,迫切需要面向国际贸易、服务世界城市建设的国际物流系统 (7) (二)新兴和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供应链物流支撑系统 (8) (三)消费型城市特征显现,迫切需要面向高效运行的末端物流保障系统. 9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1) (一)统筹规划促进协调发展 (11) (二)科技引领实现创新发展 (11) (三)功能提升增强保障能力 (11) (四)结构调整带动高端发展 (11) 三、发展目标 (12) (一)总体目标 (12) (二)预期指标 (12) 第三部分空间布局 (13) 一、布局依据 (13) 二、“立体化、多组团”的布局 (15) 第四部分发展任务 (17) 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17) 二、大力发展面向国际贸易、服务世界城市建设的国际物流系统 (18) 三、大力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供应链物流及物流总部基地 (19) 四、大力发展面向商贸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城市配送物流 (19) 五、强化区域物流合作,拓展首都物流圈服务功能 (19) 第五部分重点工程 (20) 一、共同配送试点工程 (20) 二、电子商务物流工程 (20) 三、农产品物流配送工程 (20) 四、食品冷链物流工程 (20)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转变发展 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期。为明确“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目 标任务和方向重点,进一步夯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根据 **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对接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制定《**市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现实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 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 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 争创**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万吨,油料总产万吨,种植中药材万亩,生姜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发展“一 村一品”特色水果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 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 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 证种植业基地面积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省级重点家、**市级家,产值过亿元的家,农民专合社家,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业产业

康乐县现代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康乐县现代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 康乐县商务局 2015年4月30日

目录 一、康乐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现状………………………………………………(一)发展成效……………………………………………………………………………………………………….. 1、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2、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建设取得新进展……………………………………… 3、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助推并拓展了物流市场需求……………………………………………. 4、各级政府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二)存在的问题……………………………………………………………………………………………………… 1、对现代物流的认识有待提高……………………………………………………………………….. 2、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现代物流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4、物流企业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5、从事物流技术与管理的高端人才缺乏………………………………………………………… 二、康乐县“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环境条件……………………………(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二)交通区位优势的不断凸显与提升………………………………………………………………….. (三)新型产业、新型城市化及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旺盛物流需求……………………. (四)群众良好的经商传统为康乐县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五)与周边省份的紧密合作为康乐县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信息基础……..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 1、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 2、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3、整合物流资源,提升现有物流设施的功能……………………………………………………. 4、创新物流服务方式,促进物流业协调发展……………………………………………………. (三)发展定位………………………………………………………………………………………………………….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等战略,全面打造“幸福旅游、美丽旅游、智慧旅游、信用旅游”,冲刺万亿元产业,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旅游新路。 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我省将统筹推进皖南示范区、合肥都市圈休闲旅游区、大别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和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四大板块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景区,打造一批国际化旅游精品线路,创造一批顺应世界潮流的旅游业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经营实力的领军企业。培育5个至10个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力争2020年,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突破8.8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 为实现《规划》目标,我省将实施“1+1”(一计划一工程)旅游强省决策部署,“一计划”即:5年累计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万亿元,打造山地旅游、湿地旅游、农业旅游、旅游装备制造、会议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温泉旅游、中医药养生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等10大类产业集聚区,实现省旅游总收入达1万亿元的“111计划”;“一工程”即:重点推进一批国际和国内旅游示范工程,具体包括黄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万里茶道”旅游兴农、遗产文化旅游等3个国际典范工程和“四个旅游”特色化、黄山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试点、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大别山旅游精准扶贫、皖北塌陷区生态旅游、全球孔子学院研学体验基地、“幸福安徽”大众游、中国新型城镇化旅游、乡村旅游分类施策全域推进、生态旅游试点、低碳全域旅游、旅游商品品牌建设、中医药养生旅游等13项国内试点示范工程。 “十三五”时期,我省将打造系列重点旅游项目,建立5A级景区备选名单遴选制度,推动巢湖中庙景区、亳州古城景区、皇藏峪景区、寿州古城-八公山旅游区、焦岗湖风景区、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调整的主要作物为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及饲草作物,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性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促进了粮食和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过5.5亿吨,连续三年超过6亿吨,综合生产能力超过5.5亿吨。同时,果菜茶等园艺作物稳定发展,棉油糖等工业原料作物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已建成一批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米袋子”“菜篮子”的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6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新建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有所改善。科技支撑水平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生产集约程度不断提高。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03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4%;农民专业合作社128.88万家,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功能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推动我市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更好地服务X三省交界区域和支撑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X政〔X〕11号)和《X 市城市总体规划(X—X年)》等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成绩 1.物流业规模水平不断提升。我市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领域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十二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由X年的40.1亿元扩大到X年的66.8亿元,年均增速10.7%;全市公路完成货运量7.4亿吨、货运周转量2890.5亿吨公里。 2.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市是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297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到148.2公里。目前,我市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由X高铁、X铁路和X铁路组成的“二纵一横”铁路枢纽;形成了由X、X、X高

速公路与正在建设和推进的X、西北绕城高速公路构成的“二纵二横一环”高速公路网,由X、X、X等组成的“三纵二横一联”国道干线和由X、X、X等组成的“五纵四横四联”省道干线路网;X通用航空机场、X机场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通用航空优势独特。 我市是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是X经济区5个区域物流枢纽之一,已被纳入X协同发展战略联动城市,成为“一带一路”、环渤海经济圈、X五大国家战略辐射带动的重要节点。X交通物流园、X 物流园、X物流园、X国际物流港、国药X物流中心、X果蔬城等一批重大物流项目加快实施,呈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态势。X年以来,全市在建占地300亩以上的物流园区8个、100亩以上的11个,其X 国际物流港被评为X年X省示范物流园区。 3.物流技术装备条件有所改善。货运车辆逐步向多元化、规模化、绿色节能方向发展。全市货车总量达到8.2万辆,重型牵引车14943辆,半挂车15962辆,大中型集装箱货车118辆,厢式货车4689辆,液化天然气货车1317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标签、跟踪追溯、路径优化等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大多数物流企业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八挂来网”“X农资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和“运的易”移动互联等物流智能化服务模式不断涌现。 4.产业物流发展较快。“十二五”期间,我市已初步形成了能够与工业、商贸、农业等产业相融合的物流服务体系。在工业物流方面,随着我市钢铁、煤化工、冶金建材、新能源、纺织、装备制造、医药等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生产性物流需求得到充分释放,X物流

济南市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计划研究

济南市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尹清忠 【摘要】: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研究制定适应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物流业空间布局规划,对于增强济南市物流业的总体竞争能力,促进全市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济南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条件、总体战略构想、空间布局规划和建设运营方案等方面,对济南现代物流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进行了研究。 (1>从区位交通条件、发展基础等方面,分析提出了济南市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对当前物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客观分析。 (2>通过对济南市的区位条件、交通网络条件、产业发展基础的综合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济南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最适宜发展现代物流的城市之一,完全有条件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和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枢纽,济南市应着力把现代物流产业培育成为重要的主导产业之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 (3>按照一级物流节点和二级物流节点分层次进行合理布局的总体思路,通过对济南市城市发展、经济布局和交通条件的分析研究,提出在济南市建设位于担山屯附近的西部物流园区、位于郭店附近的东部物流园区和位于盖家沟附近的北部物流园区的主骨架布局选址方案,并根据空间和产业发展需求,研究提出了物流中心布局规划方案,以及各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规模方案和投资规模。并从建设条件、功能定位和建设思路与重点等方面,研究提出三大物流园区和四个重点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方案。 (4>从投融资模式、建设发展模式、开发模式和经营模式等方面研究提出了济南市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建设运营建议方案。 【关键词】:现代物流物流业规划布局[济南]【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59.27 【DOI】:CNKI:CDMD:2.2008.189752 【目录】: ?摘要9-10 ?ABSTRACT10-11 ?第1章绪论11-27 ? 1.1 现代物流基本概念11-13 ? 1.1.1 物流的定义11-12 ? 1.1.2 现代物流的定义和内涵12 ? 1.1.3 现代物流的基本功能12-13 ? 1.2 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历程及趋势13-19 ? 1.2.1 国外现代物流发展历程13-15 ? 1.2.2 国外现代物流发展趋势15-17 ? 1.2.3 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17-19

十三五物流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十三五物流行业发展方 向和发展重点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十三五”中国物流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对我国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高速增长的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重心将从追求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物流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物流业发展的总基调。 二是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转型的新要求 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我国逐步从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突出特点是从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型制造的重要转型方向,中高端的产业链需要中高端的物流服务相配套。 三是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的新要求 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快速发展区间,将释放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潜力。消费升级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增加,也对物流服务的精细化、响应度和一体化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物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十三五”时期,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解决方案需求旺盛,城乡物流一体化、末端服务体验将成为竞争焦点。 四是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转移的新要求 国家“三大战略”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新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发展空间格局正在形成,将对物流设施、运输方式和交通网络的连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区域物流大通道建设、战略性物流枢纽节点的布局调整,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必备条件。 五是创新驱动和科技革命的新要求

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浙江省率先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支撑引领农业发展的能力,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需求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十二五”期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农业科技工作成效显著,为“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双双提升。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成果转化率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62%、59%和97%;选育具有新品种保护权和生产技术标准的新品种(系)180个,其中100多个成为生产主导品种。农业传统产业、农业高新产业快速发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升至67%,多个产业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粮食种植面积、单产与总产量均保持稳定;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技术装备、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设施农业、蓝色(海洋)农业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正加速形成。农业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政策更加健全。涉农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不断深化,农业高新园区、涉农省级

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农业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业与农村科技政策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显著。 当前,世界经济和科技发生重大变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浙江省提前迈入依靠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出现新的趋势。 农业科技孕育新的突破。前沿基础性研究正在加速推进,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正在广泛展开,科技创新将深度融合并广泛渗透到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四化同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主导力量。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态环境技术、纳米科技和新材料等领域的突破将催生一大批农业新业态,形成竞争新优势。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成为当务之急。农业产业面临重大变革。农业生产从单功能、低效益和高资源依存型向多功能、高效益和高科技依托型转型。农业领域从农产品生产向食品营养与健康、动植物生物医药、生物质能源与生物基材料、微生物资源应用、智能化海洋农业技术与装备、农业工程与装备等拓展。农业的使命从保障食物安全向缓解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优美环境等延伸。农村经济进入崭新阶段。传统农村进入新型城镇化(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协同推进期。传统农民进入城镇市民转换期。经营主体向集约化、规模化、商业化的新型经营主体转变。生产主体向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农民转变。生产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