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

右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
右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

右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

提到右肝内胆管结石,大家不免一阵发怵。这么长的专业词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其实它和我们口中所说的结石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治疗方法也是大同小异。所以大家不必过多的担心,为避免大家误解,下面就为大家解释一下右肝内胆管结石是什么类型的病痛,病因是什么以及它的治疗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并发胆管梗阻;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本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原因与胆道的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及胆汁滞留有关。此外,胆汁中的黏蛋白、酸性黏多糖、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炎性渗出物,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寄生虫、胆汁中的金属离子等,均参与结石的形成。

它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微创保肝取石术

微创保肝取石是在ERCP内镜基础上,采用十二指肠大乳头球囊扩张胆管出口,将ERCP内镜送入胆总管内,通过胆总管直达肝内胆管,通过肝内胆管球囊扩张肝内胆管,扩开肝内胆管内径,通畅取石通道,可以一次性彻底清除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全程在视频可视下内镜操作,无痛、无创伤、无出血,一次彻底治愈肝内胆管结石,保住正常的肝脏组织。

2.手术治疗

手术的方法主要有:①高位胆管切开取石;②胆肠内引流;

③消除肝内感染性病灶。

3.残石的处理:一旦患者在术后经T管造影被发现有胆道残

留结石时,可在窦道形成后拔除T管,经窦道插入胆道镜,在直视下用取石钳、网篮等取石。如结石过大可采用激光碎石、微爆破碎石或其他方法将残石碎裂成小块后再取出。

总结:如果得知自己得了右肝内胆管结石不要过多的惊慌,平常心对待,积极的治疗即可,不要被他过长的名字所吓到。

肝内胆管结石早期的症状,肝内胆管结石最佳治疗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早期的症状,肝内胆管结石最佳治疗方法很多病人出现肝内胆管结石前期症状时不知道是患有此病,也不在意,往往拖到病症明显时才到医院就诊,花费增多也使身体受到更大伤害。据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三医院外一科介绍:肝内胆管结石是指结石分布在肝内胆管的某一分支内,也可分布在某一区域肝叶、肝段的胆管内,但在临床上发现是左侧多于右侧。无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当一侧或一叶的肝内胆管结石造成半肝或某一肝段的肝内胆管梗阻,并且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感染的症状,甚至在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等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表现时,病人仍可无明显的腹痛和黄疸。在体检可扪及肝脏不对称性肿大和压痛,常易误诊为肝脓肿或肝炎。这种周期性的间歇发作症状是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在无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当一侧或一叶的肝内胆管结石造成半肝或某一肝段的肝内胆管梗阻,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甚至在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等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表现时,病人仍可无明显的腹痛和黄疸。体检可扪及肝脏不对称性肿大和压痛,常易误诊为肝脓肿或肝炎。这种周期性的间歇发作是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很不典型。在病程间歇期,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上腹轻度不适。但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多数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胆管结石所造成。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急性胆管炎,包括胆道梗阻三联症(疼痛、寒战发热、黄疸)重症胆管炎的五联症。 肝内胆管结石最佳治疗方法——无创保肝取石手术 由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三医院外一科率先引进的无创保肝取石手术是最新一代无创伤、无出血的肝内胆管结石治疗技术,在ERCP内镜的基础上研制出的一种高新胆管内镜系统,在ERCP内镜基础上,采用十二指肠大乳头球囊扩张胆管出口,将ERCP纤维内镜送入胆总管内,通过胆总管直达肝内胆管,通过肝内胆管球囊扩张肝内胆管,扩开肝内胆管内径,通畅取石通道,可以一次性彻底清除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全程在视频可视下内镜操作,无痛、无创伤、无出血,一次彻底治愈肝内胆管结石,保住正常的肝脏组织。 无创保肝取石手术还具有以下四点优势: 1、取石干净:高新胆管内镜系统的运用使手术全程在视频可视下内镜操作,可以一次性彻底清除肝内胆管结石,避免了取石不净的情况。

肝内胆管结石诊疗方案

胆石病(肝内胆管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 以右上腹胀闷或痛,检查发现胆道结石为主要表现的结石类疾病,可归纳为胆石病。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 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不但要求明确结石部位、数量、大小的分布,还应了解肝内胆管和肝脏的病理改变。 (1)临床表现:反复发作胆管炎、肝区疼痛、肝肿大和黄疸。 (2)实验室检查:急性感染期与肝外胆管结石的化验结果相似。慢性期可有血浆蛋白偏低、血清碱性磷酸酶、Y-谷氨酞胺转肽酶升高或血转氨酶偏高。晚期多有肝功能损害。 (3)影像学检查肝内胆管结石的确切诊断和了解肝胆管系统的病理状况,最终需要依靠现代影像学检查。 ①B超和CT检查:有助于了解结石的大体位置、数量和胆管扩张情况。B超准确率在70%左右。CT准确率平均80%左右。两者均难准确了解具体的位置、数量和胆管病理改变。不易与肝内钙化灶区别。 ②经皮经肝穿刺胆系造影(PTC)和经内镜胆胰管逆行造影(ERCP):成功的PTC和ERCP影像清晰,能明确结石的具体部位、大小、数量和胆管病理现状。准确率可达95%以上。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需注意预防。目前仍为术前诊断的主要方法。 ③磁共振胆系成像:可以显示结石和胆管系统的影像状况,无创,有逐渐替代PTC和ERCP的趋势。但不如PTC和ERCP清晰。 ④术中胆管造影和胆管镜检查:可进一步确定诊断和了解结石是否取净。 (二)证候诊断

(完整版)肝胆管结石诊治指南

肝胆管结石诊治指南 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其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为了适应临床工作需要,规范我国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基于我国肝胆管结石病40余年诊治经验的总结,并借鉴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肝胆管结石病诊断和治疗指南》。需要指出,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最合理的诊疗措施。因此,该指南旨在指导医师对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治疗作出合理的决策,而并非强制性标准。未来,随着肝胆管结石病研究的深入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本指南将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 1 概念与定义 肝胆管结石病(hepatolithiasis)即原发性肝胆管结石(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特指始发于肝内胆管系统的结石,不包括胆囊内排降并上移至肝内胆管的结石,也不包括继发于损伤性胆管狭窄、胆管囊肿、胆管解剖变异等其他胆道疾病所致胆汁淤滞和胆道炎症后形成的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在华南、西南、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广大区域尤为多见。由于其病变复杂、复发率高且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此病成为我国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胆管结石病多属于胆色素结石。临床上也可见到原发于肝内胆管的胆固醇结石。由于其成石机制及临床病理特点有别于胆色素性肝内胆管结石,故应将其作为一独立的疾病对待。本指南是针对色素性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2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和基本病理改变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肝内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慢性炎症、细菌感染、胆道蛔虫、胆汁淤滞、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胆管内慢性炎症是导致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胆汁淤滞是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胆流滞缓并有胆道慢性炎症最易形成肝内胆管结石。 肝胆管结石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胆道梗阻、胆道感染和肝实质破坏。受累区域的肝胆管扩张、胆管呈环状或节段性狭窄;管壁增厚、胆管壁及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并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汇管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细胞增生,伴有肝实质损害,严重者形成肝段或肝叶的纤维化萎缩和功能丧失。合并胆道感染时可造成胆源性脓毒症、肝脓肿、膈下脓肿、胆管支气管瘘及胆道出血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约2.0%~9.0%的肝胆管结石病例在病程后期可并发肝胆管癌。 肝胆管结石病的重要临床病理特点是: (1)结石沿肝内病变胆管树呈区段性分布。 (2)结石多并存不同程度的肝胆管狭窄,胆管狭窄是引起结石形成和复发的重要因素。肝胆管结石合并一级分支以上肝管的狭窄时易导致受累肝段或亚肝段萎缩;合并双侧肝门部肝管狭窄者,晚期常发生胆汁性肝硬化及胆源性门静脉高压症。 (3)由于长期反复发作的胆道梗阻和/或感染可导致肝胆管结石病变区域内胆管树、伴行血管及肝实质弥漫而不可逆性损害,包括胆管壁结构破坏、多发性胆管狭窄和不规则性胆管扩张、胆管积脓、门静脉及肝动脉小分支狭窄、肝实质纤维化和萎缩、慢性肝脓肿、继发性肝内胆管癌等毁损性病变,这类病变是只有手术切除才能得到有效治疗的病灶。

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及护理

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及护理 目的:对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及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患者手术治疗和护理的方法,为了比较不同手术方法的效果,按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其护理方法。结果:Ⅰ组患者手术治疗疗效优的比例高于Ⅱ组(P<0.05),Ⅰ组患者手术治疗疗效差的比例低于Ⅱ组患者(P<0.05);两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术后随访结石残留率和再手术率低于Ⅱ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方法上,部分肝切除术优于胆总管切开术,且积极有效的护理能提高患者对手术成功的信心,并促进患者的康复。 标签:肝内胆管结石;肝切除术;护理 肝内胆管结石(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s,PIS)是指位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特点是病变广泛、病情复杂而且并发症和复发率都非常高。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9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例,女56例;年龄26~76岁,平均(46.00±5.12)岁;病程3~25年,平均(10.00±5.21)年;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1.00±10.21)d。选取标准:符合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标准[1],并且均为初发肝内胆管结石。其中37例患者为左肝内胆管结石,34例患者为右肝内胆管结石,其余19例为双侧肝内胆管结石,90例患者中有24例存在肝内胆管狭窄现象。在和患者进行沟通的前提下,将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Ⅰ组为肝部分切除术组38例;Ⅱ组为胆总管切开治疗组5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不同的组别分别选用部分肝切除术和胆总管切开术,具体方法为:Ⅰ组38例患者中,14例行左半肝行切除术,13例行肝左外叶行切除术,4例行肝后叶行切除术,5例行肝右前叶行切除术,2例行肝右后叶行切除术。术后均采用T管引流。Ⅱ组52例患者,均采用胆总管切开术进行取石操作,之后对肝管进行冲洗,并采用T管引流。两组患者在术后若发现胆囊结石,则切除胆囊,同时采用胆道镜进行取石操作。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 1.3 疗效评价标准

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

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 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其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为了适应临床工作需要,规范我国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基于我国肝胆管结石病40余年诊治经验的总结,并借鉴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肝胆管结石病诊断和治疗指南》。需要指出,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最合理的诊疗措施。因此,该指南旨在指导医师对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治疗作出合理的决策,而并非强制性标准。未来,随着肝胆管结石病研究的深入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本指南将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 1 概念与定义 肝胆管结石病(hepatolithiasis)即原发性肝胆管结石(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特指始发于肝内胆管系统的结石,不包括胆囊内排降并上移至肝内胆管的结石,也不包括继发于损伤性胆管狭窄、胆管囊肿、胆管解剖变异等其他胆道疾病所致胆汁淤滞和胆道炎症后形成的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在华南、西南、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广大区域尤为多见。由于其病变复杂、复发率高且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此病成为我国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胆管结石病多属于胆色素结石。临床上也可见到原发于肝内胆管的胆固醇结石。由于其成石机制及临床病理特点有别于胆色素性肝内胆管结石,故应将其作为一独立的疾病对待。本指南是针对色素性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2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和基本病理改变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肝内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慢性炎症、细菌感染、胆道蛔虫、胆汁淤滞、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胆管内慢性炎症是导致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胆汁淤滞是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胆流滞缓并有胆道慢性炎症最易形成肝内胆管结石。 肝胆管结石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胆道梗阻、胆道感染和肝实质破坏。受累区域的肝胆管扩张、胆管呈环状或节段性狭窄;管壁增厚、胆管壁及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并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汇管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细胞增生,伴有肝实质损害,严重者形成肝段或肝叶的纤维化萎缩和功能丧失。合并胆道感染时可造成胆源性脓毒症、肝脓肿、膈下脓肿、胆管支气管瘘及胆道出血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约2.0%~9.0%的肝胆管结石病例在病程后期可并发肝胆管癌。 肝胆管结石病的重要临床病理特点是: (1)结石沿肝内病变胆管树呈区段性分布。 (2)结石多并存不同程度的肝胆管狭窄,胆管狭窄是引起结石形成和复发的重要因素。肝胆管结石合并一级分支以上肝管的狭窄时易导致受累肝段或亚肝段萎缩;合并双侧肝门部肝管狭窄者,晚期常发生胆汁性肝硬化及胆源性门静脉高压症。 (3)由于长期反复发作的胆道梗阻和/或感染可导致肝胆管结石病变区域内胆管树、伴行血管及肝实质弥漫而不可逆性损害,包括胆管壁结构破坏、多发性胆管狭窄和不规则性胆管扩张、胆管积脓、门静脉及肝动脉小分支狭窄、肝实质纤维化和萎缩、慢性肝脓肿、继发性肝内胆管癌等毁损性病变,这类病变是只有手术切除才能得到有效治疗的病灶。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发表时间:2016-09-12T14:59:26.16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0期作者:肖奎 [导读] 研究目的总结总结外科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经验。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中心医院 164095 【摘要】研究目的总结总结外科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经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2月-2015年11月外科治疗的30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结果没有手术患者死亡,全组都顺利完成手术。在手术后残余结石45例,胆漏12例,肠漏1例,腹腔严重感染1例,切口感染35例。结论患者的结石复发和外科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胆管狭窄,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肝切除术为主的联合手术,这样的手术可以有效的降低残石率和复发率。 【关键词】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狭窄;肝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68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155-01 胆石病根据结石在胆道内的位置和结石成分的特点,可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胆固醇为主的结石和胆色素结石;我们将胆管结石再分为继发性胆管结石(指结石来源于胆囊内结石排出)和原发性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是指位于肝管汇合部以上的肝管内结石,故与肝胆管结石代表相同的含义,实际上是通用的. 常见的胆道疾病就是肝内胆管出现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率在我国占胆石症的10%-25%。一般来说,肝内的胆管结石很难一次取尽,并且在手术后结石又极容易复发,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一直是一个难题,因此,关系病人远期治疗的关键就是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现就我院2008年2月-2015年11月外科治疗的30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15年11月我院外科治疗30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15例,女性患者185例。患者的年龄在20-75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在55岁。本组有128例初次胆道手术,再次胆道手术有68例,第三次手术有25例,第四次手术有5例。这些患者都有胆管炎病史,其中240例有黄疸病史。 1.2手术方式 在本组的病例中,有108例患者切除了左肝外叶,胆总管T管引流术;50例行左半肝切除,胆总管T管引流术;40例行右肝后叶切除,胆总管T管引流术;21例行右半肝切除,胆总管T管引流术;23例行高位胆管切开胆道镜取石,胆肠Roux-Y吻合术;12例行左肝外叶切除,右肝后叶切除,胆总管T管引流术;41例行肝门部胆管切开成形,胆道镜取石,胆肠Roux-Y吻合术;13例行胆肠吻合口切开胆道镜取石,肝门部胆管成形,T管引流胆肠吻合术(其中7例为胆囊切除术时损伤胆总管行了胆肠Roux-Y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 2结果 本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切口感染37例(其中27例为再次或者多次胆道手术),腹腔严重感染2例,胆漏15例,胆道出血3例,肠梗阻伴胆肠吻合盲襻肠漏2例(均为胆肠吻合口切开取石后再次行胆肠吻合术),胸腔积液5例,以上并发症除1例肠梗阻伴肠漏患者行肠粘连松解术,余患者均保守治疗成功。本组病例术后残余结石51例(其中13例行胆肠吻合口切开胆道镜取石,肝门部胆管成形,T管引流胆肠吻合术后均出现残余结石,12例行高位胆管切开胆道镜取石,胆肠Roux-Y吻合术和11例行肝门部胆管切开成形,胆道镜取石,胆肠Roux-Y吻合术出现残余结石),其中31例随访行了一次或多次纤维胆道镜取石。 3讨论 研究表明,肝内胆管狭窄是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病理改变,也是导致结石复发的主要因素,是影响肝内胆管结石治疗的主要原因。黄志强等综合全国4197例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资料,发现肝内胆管结石平均有24.28%合并肝胆管狭窄。胆管结石常伴反复发作胆管炎,结石与炎症互为因果,病程越长对肝脏的毁损越严重。长期反复发作急或慢性胆管炎,胆管壁纤维组织增生。过去对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主要是针对胆道结石引起的胆道梗阻和胆道感染,而造成梗阻和感染的中心环节是肝门部胆管狭窄。 狭窄是外科治疗失败和结石复发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CT、MRI、MRAP、ERCP在胆道外科中的广泛应用,为我们提供了肝内胆管结石定位的明确影像学资料。胆肠吻合术曾经被认为是解决胆道通畅引流的最佳方法,但是吻合口以上的胆管梗阻不解除,胆肠吻合非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引流作用,甚至还会加重胆道感染及引发严重并发症[5]。本组病例术后残余结石51例中有36例行了胆肠吻合而未行肝切除。Kazuhiro等[6]报道85.2%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采用肝切除时狭窄完全解除为81.8%,表明肝切除是解决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本组病例有235例行了肝切除,其中残余结石仅有15例。从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病人的远期疗效观察可以看出,肝切除术既能解决一叶或段的肝内结石,又能去除胆管狭窄及其相应病变的肝叶,因此能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由于结石,狭窄病变,相应胆管树及肝叶或段全部切除,常不需附加行胆肠吻合,从而不改变胆道系统的生理环境。4结论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原则是尽可能取尽结石,清除病灶,纠正胆管病变,建立通畅的胆汁引流。狭窄是外科治疗失败和结石复发的主要原因。肝切除是解决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降低了残余结石率和再手术率。 肝叶切除术虽可以去除肝内的局灶性病变而获得最好的结果,但肝叶切除术尚不能根除在余下的肝脏再发生结石的可能,如香港玛丽医院报告的63例肝切除术,于中位数47个月的随访期内,发现16%再生结石,结石在新的部位形成,所以肝叶切除术后仍需要进行针对肝胆道系统的持续性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效果虽然已有明显提高,然而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残留结石、残留肝管狭窄的问题仍不容忽视,如结合手术后的内镜治疗,有望将治疗结果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志强.应重视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研究[J].中国实用科杂志,1998,18(2):65-66. [2]黄志强,刘永雄.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志,1997,17(3):140-144. [3]彭民浩,陈希纲,陈滨,等.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选择(附407例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3,9(12):719-722.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 胆结石是常见的胆道疾病,若发生在肝内胆道则由于结构复杂,在治疗上相对较困难。肝内胆管结石具有术后残石率较高、再手术率高并且复发率高的特点,由于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变复杂,往往伴有胆道狭窄,所以需要手术治疗,最大限度的将结石取净而降低残石率,解除胆道狭窄而降低复发率,去除病灶而降低再手术率。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切除肝脏的手术中从非规则、规则以及解剖性切除,逐步向精准方面切除。为了追求更精准的手术切除,在手术中采用腹腔镜与纤维胆道镜的联合应用,已经成为了治疗肝胆结石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具有取石率高、痛苦少的优点。笔者对本院收治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2021年于本院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85例,其中男39例,女46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0.9±9.8)岁。初次手术患者49例,再次手术患者30例,三次手术患者6例,分布在左肝胆管结石患者41例,右肝胆管结石患者13例,肝门胆管结石9例,左右合并胆管结石22例,合并胆道狭窄患者44例。既往手术进行胆道空肠吻合术7例,胆囊切除术8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21例。所有患者经B超、CT、MRI、胆道造影、胆道镜、腹腔镜检查确诊为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寒战、黄疸等。 1.2 方法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引流术17例,肝部分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引流术15例,肝部分切除术+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21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胆囊切除术+肝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8例,肝胆切开整形术+肝胆盆式空肠Roux-y吻合术24例。术中胆道造影与纤维胆道镜检查,在腹腔镜

肝内胆管结石可以吃什么来治

一、肝内胆管结石概述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内的结石,结石的性质大多为含有多量胆红素钙的色素性混合结石,胆囊内一定存在结石。在我国,胆管结石多数属于这一类。继发性胆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形成的结石,结石的形状和性质多与胆囊内的结石相同,多数呈多面形的胆固醇混合结石。继发于胆道感染的结石的外层带有胆红素钙沉着。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不仅是常见病,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内胆管结石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与肝内感染、胆汁淤滞、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发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在临床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症状一般不很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黄疸、畏寒、发热等)。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比较复杂,除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可通过B超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以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和肝胆管的狭窄及扩张情况。此外,CT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也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特别是对于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和癌变者。肝内胆管结石常并发胆管梗阻,容易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二、肝内胆管结石吃什么药 苗寨石清方为黔东南州雷山县江医师师传秘方,其根据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特点,方中主用强效“溶石”的苗地药材,药材均源自“天然药库”雷公山,采用饮片水煎内服,即有消炎止痛、疏肝利胆、益气活血等功效,强效溶酸、化石、排石,无需开刀,不伤肝胆,天然绿色苗药饮片,安全高效,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且在排清结石的同时,亦平衡血液酸碱度,中和患者的酸性体质,从而标本兼治肝内胆管结石。 苗寨石清方采用黄芪、茯苓、鸡内金、金钱草等黔东南州雷山县当地,有“天然药库”之称的雷公山天然药材入药,由江医师亲自采药,以独法炮制而成,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卓著! 黄芪: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 茯苓: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阴干,切片。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使肝脾疏泄有序。 鸡内金:杀鸡后,取出鸡肫,趁热立即剥下内壁,洗净,干燥。疏肝理气,健胃消食,化瘀消石,生肌收口,止尿血、尿痛,溶结石。 金钱草: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清利湿热,通淋排石,化石消肿。肝胆结石常用之方。 三、其他治疗手段 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与溶石、溶石与排石相结合的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与单纯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的确存在着许多难题,如结石无法彻底取净、肝内胆管狭窄易使胆汁引流不畅、结石重新形成等。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的偏方

肝内胆管结石的偏方 一、肝内胆管结石概述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内的结石,结石的性质大多为含有多量胆红素钙的色素性混合结石,胆囊内一定存在结石。在我国,胆管结石多数属于这一类。继发性胆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形成的结石,结石的形状和性质多与胆囊内的结石相同,多数呈多面形的胆固醇混合结石。继发于胆道感染的结石的外层带有胆红素钙沉着。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不仅是常见病,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内胆管结石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与肝内感染、胆汁淤滞、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发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在临床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症状一般不很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黄疸、畏寒、发热等)。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比较复杂,除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可通过B超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以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和肝胆管的狭窄及扩张情况。此外,CT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也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特别是对于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和癌变者。肝内胆管结石常并发胆管梗阻,容易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二、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 苗寨石清方为黔东南州雷山县江医师师传秘方,其根据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特点,方中主用强效“溶石”的苗地药材,药材均源自“天然药库”雷公山,采用饮片水煎内服,即有消炎止痛、疏肝利胆、益气活血等功效,强效溶酸、化石、排石,无需开刀,不伤肝胆,天然绿色苗药饮片,安全高效,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且在排清结石的同时,亦平衡血液酸碱度,中和患者的酸性体质,从而标本兼治肝内胆管结石。 苗寨石清方采用黄芪、茯苓、鸡内金、金钱草等黔东南州雷山县当地,有“天然药库”之称的雷公山天然药材入药,由江医师亲自采药,以独法炮制而成,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卓著! 黄芪: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 茯苓: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阴干,切片。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使肝脾疏泄有序。 鸡内金:杀鸡后,取出鸡肫,趁热立即剥下内壁,洗净,干燥。疏肝理气,健胃消食,化瘀消石,生肌收口,止尿血、尿痛,溶结石。 金钱草: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清利湿热,通淋排石,化石消肿。肝胆结石常用之方。 三、其他治疗手段 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与溶石、溶石与排石相结合的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与单纯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的确存在着许多难题,

肝内胆管结石症状

肝内胆管结石症状 一、什么是肝内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内的结石,结石的性质大多为含有多量胆红素钙的色素性混合结石,胆囊内一定存在结石。在我国,胆管结石多数属于这一类。继发性胆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形成的结石,结石的形状和性质多与胆囊内的结石相同,多数呈多面形的胆固醇混合结石。继发于胆道感染的结石的外层带有胆红素钙沉着。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不仅是常见病,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内胆管结石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与肝内感染、胆汁淤滞、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发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在临床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症状一般不很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黄疸、畏寒、发热等)。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比较复杂,除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可通过B超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以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和肝胆管的狭窄及扩张情况。此外,CT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也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特别是对于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和癌变者。肝内胆管结石常并发胆管梗阻,容易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二、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 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相对较多,分三种情况表现: 1、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表现:常表现为急性胆管炎、胆绞痛和梗阻性黄疸。有些患者在非急性炎症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隐痛,偶有不规则的发热或轻、中度黄疸,消化不良等症状。 2、不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表现:其临床表现除黄疸轻微或无黄疸外,其余与急性胆管炎相似。严重者亦可发生疼痛、畏寒、发热、血压下降、感染性休克或神志障碍等重症急性胆管炎的表现。急性炎症控制后,亦常遗留长时间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或向肩背放散痛等慢性胆管炎症的表现。 3、腹部体征:非急性肝胆管梗阻、感染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多无明显的腹部体征。部分患者可有肝区叩击痛或肝大。肝内胆管急性梗阻并感染患者,多可扪及右上腹及右肋缘下明显压痛、肌紧张或肝大。 三、治疗 (1)中医治疗 再手术和其他治疗的同时,患者可配合针灸,服用“苗寨石 清方”,促进结石的排出。 “苗寨石清方”根据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特点,方中主用强效“溶 石”的苗地药材,药材均源自黔东南天然药库雷公山,采用饮片水 煎内服,即有消炎止痛、疏肝利胆、益气活血等功效,强效溶酸、化石、排石,不伤肝胆,天然绿色苗药饮片,安全高效,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且在排清结石的同时,亦平衡血液酸碱度,中和患者的酸性体质,从而标本兼治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及治疗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及治疗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不仅是常见病,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胆管结石以发病率高、排石不通、溶石困难等为特点。 肝内胆管结石几乎全是胆红素钙石,由胆红素、胆固醇、脂肪酸与钙组成。可为双侧肝内胆管结石,也可限于左肝或右肝,左肝内胆管结石较右肝多见。 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内胆管狭窄、扩张并存,因此有胆汁的滞留。狭窄于两侧肝管均可见到,以左侧多见,也可见于肝门左、右肝管汇合部。少数病例仅有肝内胆管结石无胆管狭窄。 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与溶石、溶石与排石相结合的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与单纯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的确存在着许多难题,如结石无法彻底取净、肝内胆管狭窄易使胆汁引流不畅、结石重新形成等。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1)中医治疗 再手术和其他治疗的同时,患者可配合针灸,服用“苗寨石清方”, 促进结石的排出。 “苗寨石清方”根据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特点,方中主用强效“溶石”的 苗地药材,药材均源自黔东南天然药库雷公山,采用饮片水煎内服,即有消炎 止痛、疏肝利胆、益气活血等功效,强效溶酸、化石、排石,不伤肝胆,天然 绿色苗药饮片,安全高效,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且在排清结石的同时,亦平 衡血液酸碱度,中和患者的酸性体质,从而标本兼治肝内胆管结石。 (2)手术治疗 目的是尽量取净结石,解除胆道梗阻和狭窄,消除肝内感染性的病灶,从而使胆汁的排出畅通。手术的方法主要有: ①位胆管切开取石; ②胆肠内引流; ③消除肝内感染性病灶。 (3)手术治疗危害 传统手术治疗:医学上对于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十分极端,要么尽量熬着,要么直接切除肝胆,让病人望而却步。而切除肝胆对身体的危害极大! 体外震波碎石: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风靡一时的体外碎石,让很多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欣喜若狂。但是,经临床证明,体外碎石的危险性极高,稍不慎,就会造成碎石堵塞胆管,落入食道等诸多严重后果。 1、尽量减少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的 食用量,不吃肥肉、油炸食物,尽可能地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 2、有相当一部分胆囊炎和胆石症的形成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过高和代谢障碍确有关,因此要限制鱼子、各种蛋类的蛋黄及各种食肉动物的肝、肾、心、脑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3、烹调食品以蒸、煮、炖、烩为佳,切忌大量食用炒、炸、烧、烤、熏、腌制食品。 4、增加鱼、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富含优质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的食品食用量,以保证热量供应,从而促进肝糖元的形成,保护肝脏。 5、多吃西红柿、玉米、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以保持胆囊上皮细胞的健全,防止上皮细胞脱落构成结石核心,从而诱发结石,或使结石增大、增多。 6、若条件许可,平时可多饮新鲜蔬菜或瓜果汁,如西瓜汁、橘子汁、胡萝卜汁等,并增加饮水、吃饭

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 第一、肝内胆管结石概述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不仅是常见病,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胆管结石以发病率高、排石不通、溶石困难等为特点。 肝内胆管结石几乎全是胆红素钙石,由胆红素、胆固醇、脂肪酸与钙组成。可为双侧肝内胆管结石,也可限于左肝或右肝,左肝内胆管结石较右肝多见。 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内胆管狭窄、扩张并存,因此有胆汁的滞留。狭窄于两侧肝管均可见到,以左侧多见,也可见于肝门左、右肝管汇合部。少数病例仅有肝内胆管结石并无胆管狭窄。 第二、肝内胆管结石症状 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相对较多,分三种情况表现: 1、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表现:常表现为急性胆管炎、胆绞痛和梗阻性黄疸。有些患者在非急性炎症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隐痛,偶有不规则的发热或轻、中度黄疸,消化不良等症状。 2、不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表现:其临床表现除黄疸轻微或无黄疸外,其余与急性胆管炎相似。严重者亦可发生疼痛、畏寒、发热、血压下降、感染性休克或神志障碍等重症急性胆管炎的表现。急性炎症控制后,亦常遗留长时间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或向肩背放散痛等慢性胆管炎症的表现。

3、腹部体征:非急性肝胆管梗阻、感染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多无明显的腹部体征。部分患者可有肝区叩击痛或肝大。肝内胆管急性梗阻并感染患者,多可扪及右上腹及右肋缘下明显压痛、肌紧张或肝大。 第三、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 传统手术治疗:医学上对于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十分极端,要么尽量熬着,要么直接切除肝胆,让病人望而却步。而切除肝胆对身体的危害极大! 体外震波碎石: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风靡一时的体外碎石,让很多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欣喜若狂。但是,经临床证明,体外碎石的危险性极高,稍不慎,就会造成碎石堵塞胆管,落入食道等诸多严重后果。 普通药物治疗:而药物治疗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只能起到消炎止痛的辅助效果,无法消融结石。因此,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问题,仍然存在。 中医特效方剂——苗寨石清方 苗寨石清方为黔东南州雷山县江医师师传秘方,其根据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特点,方中主用强效“溶石”的苗地药材,药材均源自“天然药库”雷公山,采用饮片水煎内服,即有消炎止痛、疏肝利胆、益气活血等功效,强效溶酸、化石、排石,无需开刀,不伤肝胆,天然绿色苗药饮片,安全高效,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且在排清结石的同时,亦平衡血液酸碱度,中和患者的酸性体质,从而标本兼治肝内胆管结石。 第四、易混淆病症 1、肝胆管结石与病毒性肝炎的区别:该病可表现右上腹胀痛不适、黄疸,故易误认为胆石症。但血液检查可发现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B超检查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胆管内无结石性强回声,故鉴别并无困难。 2、肝胆管结石与肝脓肿的区别:肝脓肿有类似肝胆管结石的上腹部疼痛、发热等症状。但B超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3、肝胆管结石与肝内钙化灶及肝组织局部坏死后的纤维化瘢痕。随B超检查技术在各级医院的普及和开展,不少健康人群查体时发现肝内有类似结石的强回声团及声影,不少人误认为患了肝内胆管结石。其实肝内的钙化灶和肝组织局部坏死的纤维化瘢痕可呈现与结石相似的强回声团及声影,但一般不引起肝胆管扩张。而结石在阻塞部位以上的小胆管有扩张,而且结石的强回声团具有沿左右

肝内胆管结石怎么样治疗最好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内的结石,结石的性质大多为含有多量胆红素钙的色素性混合结石,胆囊内一定存在结石。在我国,胆管结石多数属于这一类。继发性胆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形成的结石,结石的形状和性质多与胆囊内的结石相同,多数呈多面形的胆固醇混合结石。继发于胆道感染的结石的外层带有胆红素钙沉着。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不仅是常见病,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内胆管结石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与肝内感染、胆汁淤滞、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发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在临床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症状一般不很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黄疸、畏寒、发热等)。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比较复杂,除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可通过B超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以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和肝胆管的狭窄及扩张情况。此外,CT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也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特别是对于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和癌变者。肝内胆管结石常并发胆管梗阻,容易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最好治疗方法: 苗寨石清方为黔东南州雷山县江医师师传秘方,其根据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特点, 方中主用强效“溶石”的苗地药材,药材均源自“天然 药库”雷公山,采用饮片水煎内服,即有消炎止痛、疏 肝利胆、益气活血等功效,强效溶酸、化石、排石,无 需开刀,不伤肝胆,天然绿色苗药饮片,安全高效,对 身体无任何副作用,且在排清结石的同时,亦平衡血液 酸碱度,中和患者的酸性体质,从而标本兼治肝内胆管 结石。 苗寨石清方采用黄芪、茯苓、鸡内金、金 钱草等黔东南州雷山县当地,有“天然药库”之 称的雷公山天然药材入药,由江医师亲自采药, 以独法炮制而成,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卓著!黄芪: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 茯苓: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阴干,切片。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使肝脾疏泄有序。 鸡内金:杀鸡后,取出鸡肫,趁热立即剥下内壁,洗净,干燥。疏肝理气,健胃消食,化瘀消石,生肌收口,止尿血、尿痛,溶结石。 金钱草: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清利湿热,通淋排石,化石消肿。肝胆结石常用之方。 其他治疗手段: 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与溶石、溶石与排石相结合的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与单纯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的确存在着许多难题,如结石无法彻底取净、肝内胆管狭窄易使胆汁引流不畅、结石重新形成等。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的术后护理

肝内胆管结石的术后护理 发表时间:2010-08-10T14:19:04.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1期供稿作者:王淑杰 [导读] 观察了解病人家属对手术的心理反应,有无烦躁不安、焦虑、恐惧的心理。 王淑杰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杏五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黑龙江大庆 16300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1-0266-02 肝内胆管结石(hepatolithiasis)占胆石病的16%~30.5%,属于原发性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几乎都是胆色素结石,左侧较右侧多,其中左外叶及右后叶为好发部位,与胆道蛔虫和华支睾吸虫感染有密切关系。肝内寄生虫导致了肝内细菌感染和胆汁淤滞,因而形成胆色素结石,但也有无任何胆道梗阻因素而发生肝内外胆管结石者。 1 心理护理 观察了解病人家属对手术的心理反应,有无烦躁不安、焦虑、恐惧的心理。耐心倾听病人及家属的诉说。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详细解释,说明手术的重要性、疾病的转归,以消除其顾虑,积极配合手术。反复手术的病人要和他们一起制定应对措施,告诉病人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应对是恢复健康的关键。 2 改善和维持营养状态 术后肠功能恢复后,给予低脂流质饮食,以糖类为主,添加促进食欲的辅食。术后1周后可增加瘦肉、蒸蛋的摄入,半月后增加牛奶、豆浆等优质蛋白质,保证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必要时辅以胰酶等帮助消化。 3 胆瘘的预防和护理 胆管损伤、胆总管下端梗阻、T管引流不畅等均可引起胆瘘。 (1)加强观察:术后病人若出现发热、腹胀和腹痛等腹膜炎的表现,或病人腹腔引流液呈黄绿色胆汁样,常提示病人发生胆瘘。应及时与医师联系,并配合进行相应的处理。 (2)妥善固定引流管:无论是腹腔引流管还是T管均应用缝线或胶布将其妥善固定于腹壁,避免将管道固定在床上,以防病人在翻身或活动时被牵拉而脱出。对躁动及不合作的病人,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脱出。 (3)保持引流通畅:避免腹腔引流管或T管扭曲、折叠及受压,定期从引流管的近端向远端挤捏,以保持引流通畅。 4 预防感染 (1)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病人病程长,饮食摄入不均衡,大多有营养不良,术后易发生感染,要严密观察每位病人体温变化曲线,术后3天内体温超过39℃,警惕肺部感染。3天后体温升高,要注意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和隔下脓肿的发生。对糖尿病人监测血糖,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 (2)采取合适体位:病情允许时,应采取半坐或斜坡卧位,以利于引流和预防腹腔内渗液积聚于膈下而发生感染;平卧时引流管的远端不可高于腋中线,坐位、站立或行走时不可高于腹部手术切口,以防止引流液和(或)胆汁逆流而引起感染。 (3)加强皮肤护理:每日清洁、消毒腹壁引流管口周围皮肤,并覆盖无菌纱布,保持局部干燥,防止胆汁浸润皮肤而引起炎症反应。 (4)加强引流管的护理:定期更换引流袋,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保持引流通畅,避免T管扭曲、受压和滑脱,以免胆汁引流不畅、胆管内压力升高而致胆汁渗漏和腹腔内感染。 5 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术后早期出血的原因多由于术中结扎血管线脱落、肝断面渗血及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应加强预防和观察。 (1)卧床休息:对于肝部分切除术后的病人,术后应卧床3~5天,以防过早活动致肝断面出血。 (2)改善和纠正凝血功能:遵医嘱予以维生素K1肌内注射,以纠正凝血机制障碍。 (3)加强观察:胆道探查取石,Ⅱ、Ⅲ级胆管切开取石术后,24小时内T管内胆汁可能有少量血性液体,注意捏压T管,防止血凝块堵塞。术后早期若病人腹腔引流管内引流出血性液体增多,每小时超过l00ml,持续3小时以上,或病人出现腹胀、腹围增大,伴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表现时,提示病人可能有腹腔内出血,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医师进行相应的急救和护理。 6 健康教育 从流行病学和病因学角度分析,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仍是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缺乏所致的营养不良,以高蛋白饮食为主的欧美国家肝内胆管结石非常罕见,国内农村人口发病率远高于城市人口,亦与营养不良有关。因此,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缺乏是肝内胆管结石的重要病因。而在我国,传统观念认为,胆结石的病人特别是伴有黄疸者,应严格限制肉、鱼、蛋等所谓油腻(高蛋白)饮食,正是这一观点使一些虽经过较为彻底手术后的病人仍有一定的结石复发率。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尽地讲述结石复发的病因,破除忌嘴恶习,尽可能在术后加强营养,多进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并做饮食种类的指导,生活应有规律。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回访复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