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我国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我国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形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目前我国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形式

生物技术2班第三小组

组长:徐超平 20126220

组员:杨立峰 20126222

周子琪 20126225

孟庆阳 20126229

徐圆伟 20126217

刘伦 20122011

2014年5月27日

具体分工: 组长徐超平策划,统计数据;

组员杨立峰编写论文

周子琪进行问卷调查

孟庆阳设计调查问卷

徐圆伟ppt演讲

刘伦设计ppt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矛盾显著,恐怖主义活动不断增多,贫富差距日见增大,官员贪污腐败日渐猖獗,群众不满呼声日益高涨,社会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最有活力最有知识文化的大学生,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势调查社会矛盾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大学生对于改革的观点,并且也希望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势引起学生对社会矛盾的重视。

关键词:社会矛盾;物质需求;产业结构;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

前言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解释,矛盾就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目前人类进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每个社会阶段都有其固有属性,每个形态都有其矛盾。比如封建主义社会,大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推动着封建主义社会的进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社会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讲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在马克思理论主义学说中,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更高级阶段,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们跨越了资本主义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不可避免的积累了大量矛盾。而这些矛盾急需解决,不然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及中华民族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小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势进行社会调查,深入群众生活,了解普通群众的真实想法,把大家的想法绘制成表格呈现在大家面前。同时在调查过程中,进

行自我反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在建国初期,我国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之间的矛盾。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通过公有制以及集体劳动和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通过对外开放,发展经济使得我国的生产力日益提高,对外出口不断增加,目前以及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落后的生产力与物质需求的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进入新世纪,国内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一些新的形势的出现使得国内的矛盾也悄然发生改变。

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份面对在校师生的调查问卷,在调查问卷中发现,有60%的同学认为目前国内矛盾已经非常严重,并且认为矛盾的主要根源在于收入差距扩大和政府腐败,分别占到41%和36%。【表1】【表2】

中国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曾经刊文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势。

1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不仅仅有数量需求,而且更加关注质量提高以及结构升级。[1]

以钢铁工业为例,中国的钢铁产量早已成为世界第一,然而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的钢材,2011年1-7月份,我国生产钢铁总量410360.4万吨,进口钢材仍就达到927.27万吨。这其中绝大部分是特种钢材。[2]普通钢材和特种钢材的价格往往相差数倍,由于我们只有数量没有质量,浪费了大量外汇,这是血的教训。

在来以食品安全为例,我国的粮食年年高产,以及解决了自给自足的温饱问题。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仍触目惊心。从染色食品到神奇羊肉,从苏丹红鸭蛋到假鸭蛋,从地沟油到石蜡米,从避孕虾到激素蟹,我们成为人造毒食最为先进的国家,国人的餐桌变成了化工原料的填埋区,如今我们可以上天入海,可是最基本的食品安全问题都不能解决是多么的悲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对老百姓来说是天大的事,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因此政府必须在强调数量的同时注重质量。正是像这样切身关系老百姓的事情存在大量问题,所以才使得民怨沸腾。在调查中发现,有超过20%的同学认为身边出现的能反应社会矛盾的事件很多,另外有38%的人认为社会矛盾事件较多。【表3】正如中国的钢铁工业,钢铁产量早已成为世界第一,然而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的钢材,就是由于我们只有数量没有质量,血的教训。

2 当前我国的生产落后主要表现为科技水平、管理水平、与企业素质比较低,不能适应人们需要的结构变化。

以国有企业说明我国当今所存在的矛盾。大多数国有企业虽然有各项配套的制度,单没有严密的各项细则,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必然是管理粗犷松懈以及次序混乱。而且国企的管理者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的管理者又是国家干部。政绩与晋升都与政府密切相关,容易形成家长式领导,这种领导关系中,管理权过分集中,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会阻碍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企业关联过分陈旧,没有竞争意识,缺乏市场观念、顾客观念,还有些学习西方文化的企业仅仅是生搬硬套。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同时历史也证明,只有先是自己的,然后才能是世界的。一味的照抄别人的经验必定画虎不成反类犬。还要坚持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同步配套进行,先进的技术在先进的制度下才能发挥优势,才能在现实中形成生产力。

3人口增长及老龄化加速加剧了社会主要矛盾,控制人口合理增长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前期。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滞后成

为中国当今发展的重大阻碍。一批批青年老去,而年轻的一代未能成长起来,将来谁来养活中国?计划生育已经执行了30多年,尽管这个政策为人口减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老龄化的今天是否还有必要执行值得探讨。目前部分省市开放单独二胎,正是考虑到老龄化对国家社会的影响。据统计,北京逾1200万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近两成,远高于全国平均13.26%的老龄化比例,外来人口的涌入减缓了北京常住人口的老龄化,也减少了北京市的养老压力。[2]然后当全国老龄化人口超过20%时,依靠人口流动难以缓解劳动力缺乏的症状。人口老龄化讲带来一系列问题,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影响家庭结构和赡养功能。

我国人口基数大是基本国情,短时间内人口难以减少,然而继续维持计划生育政策将使问题走向另一个极端。国家政策方面应该逐步开放二胎,社会层面应该大力建造敬老院等养老机构,经济市场方面应该积极发展老年产业,开拓老年人市场。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广大农村,由于家庭规模逐步萎缩,子女数量持续下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动态速度也在加快。由于农村老人数量极大,农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权,因此从主体来说,农村养老应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提倡老人自养,树立自我养老意识。

4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及生活成本增高老百姓难以提高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

目前物价飞涨,老百姓普遍感受到钱越来越不值钱。在很多的学者研究中也发现,高昂的生活成本成为民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也是我国目前主要矛盾的一般表现形式。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绝大多数人认为目前贫富差距相当悬殊,这个比例占到调查总人数的55%,而且有近20%的人认为比较悬殊,只有不到2%的人认为贫富差距不大。【表4】

最为普遍的例子是很多百姓为了一套房一辈子省吃俭用,这显然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其次高昂的教育成本也让百姓承受巨大压力。在发达国家,国家对教育的公共支出为7%,世界平均水平为4%,而我国目前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就是世界平均水平也未能达到。由此造成教育成本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加大,然后资源分布不平整,难以惠及普通民众。再者,因病致贫,有病不敢医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更让贫苦百姓雪上加霜。特别是部分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现象严重影响了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例如,“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糖高宗”等等,在少部分人的投机炒作下,价格如过山车一样的疯涨,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

4.1居民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其一为就业机会的不均等。

收入分配不平等既有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原因,也有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带来的后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升级给“富者”带来了增收的机会,却减少了“穷者”的就业和收入机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推行的一些体制改革带来了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引起了收入分配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分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所实行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富者”增加收入,但“穷者”增收的环境没有大的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在三方面的政策安排上对收入分配的平等性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是全国各地兴起的城市化浪潮给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积极影响不大;二是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过程中,政府为“穷者”和“富者”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三是我国金融制度和政策的不当安排,也是“穷者”和“富者”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4.2收入高低与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密切相关。

就劳动者自身而言,较高的工资收入是和熟练地掌握较高的劳动技能密切相关的,而熟练的技能又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连?因此,从受教育程度和收入高低的

关系看,劳动者由于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劳动技能不同而形成收入差距?一些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收益进行了经验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年限与他所获得的收入成正比变动关系?就是说,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比只受过中学教育的人在收入上要高得多,而中学毕业的劳动者的收入要比小学毕业的劳动者的收入高得多?而在同一年龄组内,文盲的收入水平是最低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收入水平基本上反映了劳动生产率水平,这样,从教育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中又一次看到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熟练劳动和复杂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多倍于简单劳动和非熟练劳动?能从事复杂劳动的人才短缺和不足,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力大量过剩,使收入拉开差距?

4.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除外负增长,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4.3.1近些年经济增长缓慢,不能容纳大量富有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不能转移到大城市,因此农业成为部分农民的唯一出路。然而农业上的投入和产出都是很低的,必然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是极其缓慢的。人均耕地减少,一定程度是影响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阻碍了农民的收入增加。还有农用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农产品的滞销等等,都在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一方面原因。

4.3.2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人认为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将影响社会稳定。要减少社会矛盾可以从减少贫富差距入手。坚持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相结合的分配原则?在收入分配调节中,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效率,机会均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在再次分配中注重公平,统筹安排,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提高社会再分配能力?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大额财产税?特别消费税;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通过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即劳务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应主要从工资性收入入手,尤其是外出就业的现金收入?农民外出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当前和今后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除此之外,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开拓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等,都是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严厉打击以各种方式获取非法收入和不正当收入的竞争行为,对垄断企业建立资格审查及事后监督机制;加强对垄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力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规范收入分配行为?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为市场竞争主体提供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积极营造一种使人们通过知识?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来致富的社会环境?

5百姓渴望政治清明与政府严重腐败之间也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纵观世界,即使是美英日法等世界先进国家,腐败也是这些国家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由于过去法制的不完善,目

前我国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一些腐败分子,而且也发生了一些严重的腐败案件,比如前铁道部部长不顾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贪污受贿。但这绝不应该是我们政府能容忍腐败的理由。如果暴力能阻挡向往自由民主的心,柏林墙就不会倒塌。如果靠维稳能守住腐败的权利,大清就不会灭亡。如果靠洗脑能一直奴役人民,苏联就不会垮塌。如果靠封锁就能阻挡世界潮流,多数国家就不会走向民主。

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一个政党一个政府必须有人敢讲真话,就好像面对一个病人,隐瞒他的病情怎么能治好他的病呢?只有对执政能力、腐败程度、经济好坏有一个正确的评估,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走群众路线的根本所在。关于腐败,我们应该避免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是:腐败可以被根除。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只要有政府的存在,就一定会有伴生的寻租行为。不过,不同国家的腐败是有着形态上和规模上的区别的。它与一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无论是中国、美国还是以腐败著称的南美诸国,其政府的寻租行为在性质上并无区别,区别在于寻租的规模以及与这个规模相关的政府结构。然而,“中国式腐败”的最显著特点在此之外还体现为,商业常常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或者说腐败问题常常被政治化。腐败在这个国家已经不再是一种潜规则,“反腐”反而成为了一种新的潜规则。据说,广东某市委书记在被双规以后,面对审查他的纪委官员怒吼道:“你们以为我是贪官,关键问题,谁不是贪官,你们能说出一个我这个级别的不是贪官的吗?中国不就是腐败提拔腐败,贪官查贪官,腐败分子反腐败吗?这个还要我告诉你们?”当每个人都腐败的时候,选择杀其中的哪一个示众,这无疑是一种“政治风向”的标志。

不过,人们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反腐败才有效?反腐败早已经不是新鲜事。改革开放以来,每一届新领导层和新政府都是反复强调反腐败的,反腐败运动也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同时,中国也一直在向世界所有清廉的国家和社会学习,学习它们如何有效反腐败。到今天,能学的,已经学了;能做的,也已经做了。但为什么腐败还是继续变本加厉呢?这才是需要人们深刻思考的。一句话,中国并没有根据中国体制本身的特点,来设计反腐败体制或者机制。那么中国体制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呢?如果说多党制国家的主要特征是外部多元主义,中国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内部多元主义。曾经多次强调,中国内部多元主义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内部多元主义过度。这种内部多元主义如何表现在反腐败方面的制度特征上呢?又如何对反腐败产生着负面的影响呢?[3]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很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注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百姓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软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易发多发,反腐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这些问题,也只有在前进中才能解决。

最后在这次调查实践活动中,我们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帮助我们学校到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我们参与与其他同学的互动,在互动中我们了

解了很多和自身不一样的想法,也听取了很多意见,对我们调查的主题我国社会矛盾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互动中也有不少同学认为调查使他们更加重视身边出现的矛盾,以更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它们。我想这就是我们进行调查的意义了。【表5】

参考文献:

[1]郑志国,中国社会矛盾表现的五种形式2003-09-08

[2]中国行业研究网,2011年我国主要钢铁产品进出口概况分析 2011-11-08

[3]林韵诗,关于人口老龄化调查,财新网,2012-10-24

[4]孙晓骥,中国式腐败是最恶劣的腐败,凤凰网,2012-08-06

附录

附录调查问卷

关于目前我国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形式的问卷调查

1.您现在所从事的职业岗位是()

A.教师

B.学生

C.工人

D.农民

E.其他

2.您对我国社会社会矛盾关心程度()

A.十分

B.一般

C.不太

D.不清楚

3.您认为我国社会矛盾严重吗()

A.不严重

B.严重

C.不知道

D.无所谓

4.您身边切身体验到我国社会矛盾的人多吗()

A.很多

B.一般

C.很少

D.几乎没有

5.您认为对社会矛盾最敏感的人群是哪些()

A.农民

B.工人

C.政治家

D.学生

E.其他

6.您身边是否出现过社会矛盾()

A.是

B.否

7.您身边出现社会矛盾纠纷数量如何()

A.很多

B.较多

C.一般

D.很少

E.基本没有

8.您身边出现社会矛盾纠纷程度如何()

A.很严重

B.较重

C.一般

D.较轻

9.您认为我国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A.公共资源的配制和公共秩序管理

B.各项政策落实

C.劳资纠纷

D.婚姻家庭,干群关系

10.您认为这个贫富差距的矛盾会造成()

A.社会不稳定

B.人民购买力减少

C.社会治安恶劣

D.以上都是

11.您认为我国的社会财富分配如何?

A.相当悬殊

B.很大

C.一般

D.较好

E.很好

12.您如何看待收入差距大这个矛盾?

A.挺好的,先富带动后富

B.正常,社会发展必经之路

C.不好,对许多人不公

D.无所谓

13. 您认为我国社会矛盾主要表现是()

A.基层与基层之间

B.基层与上层之间

C.上层与上层之间

D.都有

14.基层是社会的“细胞”,基层的社会矛盾是整个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和社会矛盾的主体。基层的社会矛盾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A.矛盾多由小事引起

B.矛盾类型复杂化

C.矛盾的非理性因素增强

D.干群矛盾增多

E.矛盾调处难度加大

15.综观基层社会矛盾,它们的成因错综复杂,涉及社会根源、政治根源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根源。您了解到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社会根源

B.政治根源

C.思想观念根源

D.以上都是

16.研究社会矛盾的主要意义()多选

A.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B.丰富执政党的理论基础

C.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

D.打击一切反动势力

17.你认为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

A.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B.政府腐败

B.C.生活成本增高 D.没有崇高信仰

18.当代大学生在改善社会矛盾所能起到的作用()

A.加强思想道德宣传

B.完善监督机制

C.维护社会正义 C.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19.您是否想过通过自身努力改善我国社会矛盾()

A.想过

B.没想过

C.不知道

D.与我无关

20.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A.分配制度不公平

B.国家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C.就业机会不均等

D.历史原因如东南沿海开放早发展快

21.社会矛盾对就业形势的影响()

A.阻碍社会发展,降低就业率

B.用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出现

C.损害某些职业的正面形象

D.无影响

22.社会矛盾的基本内容()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C.国家和民族分裂分子的矛盾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23.国家政策对缓解社会矛盾的影响()

A.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B.会激化社会矛盾

C.视政策本身内容及社会环境而定 D无影响

24.您认为政府解决社会矛盾的措施有无实际效果?

A.有,效果明显

B.一点点,治标不治本

C.没有作用

25.你认为哪两类人容易爆发社会冲突()

A.官员与百姓

B.群人与富人

C.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D.雇主与雇员

26.你认为社会矛盾中的受益群体是()

A.党政干部

B.私营企业家

C.农民

D.工人

27.您是否了解政府解决社会矛盾的措施?

A.很了解

B.略有了解

C.不了解

28.您觉得要想较好地改善社会矛盾,主要依靠()

A.国家领导人的决策

B.政府机关的贯彻落实

C.人民群众积极配合

D.以上都是

29.就您而言,您觉得我国社会矛盾这一问题()

A.可以改善

B.较难改善

C.无法改善

D.可以根治

30.填写完这份问卷,您对我国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形式是否会更加重视()

A.会的

B.不会

C.可能会

D.不知道

和谐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

和谐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妥善处理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从矛盾性质上来说这些矛盾是我国社会蓬勃发展中的人民内部矛盾。具体来讲主要有: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这些矛盾涉及的方面多种多样,从经济建设中人民的民生保障到法制建设中健全法制,从道德建设中的防腐倡廉到敌对势力的冲突破坏。这些冲突和矛盾是难以避免的,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看待它。冲突和矛盾有它利于社会发展的一方面,它可以转化为社会动力,揭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但也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高社会发展的代价和成本。 我们应认识到,真正绝对的和谐是不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冲突时难以避免的,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冲突。关键是我们如何解决和面对,化冲突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控制社会冲突的强度和烈度,保证社会相对和谐。 准确定位冲突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往往会讲冲突与矛盾人为地政治化,其实,现阶段我国社会中许多矛盾和冲突的内容本质是很简单的,就是利益的问题,例如农民工讨要工资等等。同时也有一些敌对势力制造动乱事件的冲突,例如7·5事件,拉萨事件等等。 我们要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 第一,学会做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 要做好群众工作,首要的是要解决好把群众摆在什么位置上的大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反复强调党员的宗旨意识。对群众的评价,就是检验宗旨意识的试金石。 要做好群众工作,要“理顺社会情绪”,必须先要了解社会情绪。调查要深入,要沉到底。有时甚至要与群众同劳动,群众才会跟你掏出心里话。要做好群众工作,跟群众交流,一定要运用群众语言,千万不能打官腔。 要做好群众工作,需要运用群众组织。群众在想什么,群众组织,即社会组织最先知道。最先知道,因此更容易最先到达,才更容易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也只有“最先到达”,才不会把局部矛盾扩大为全局性的矛盾。因此,遇到棘手难题时,有时借助群众组织的力量更容易在第一时间找到矛盾焦点、化解矛盾。 第二,学会用“问计于民”来化解社会矛盾

“四风”具体表现和突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四风”具体表现和突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有: 1、学习风气不正。主要是有的地方和单位学习抓得不紧,学习氛围不浓,学习制度坚持的不好,政治理论学习严重不足,学习应付差事,导致有的干部政治上不清醒、行动上摇摆不定。有的干部学风不正,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存在感觉良好不愿学、工作繁忙不勤学、碌碌无为不爱学、装点门面不真学、急功近利不深学等问题,导致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能力不适应。有的学习不扎实,对政策领会不深,对业务不求甚解,特别是对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阶段性工作重点不理解、不掌握,在落实中打了折扣。有的对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党员讲党性、干部讲标准、用人重导向,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等施政、发展、维稳理念的认识不深刻。 2、文会质量不高。主要是有些地方和单位会议多、文件多,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对工作推进和落实效果少有过问、少有检查。有些对文件、会议材料把关不严,文件大话套话空话多,实际可操作内容少,导致基层没法执行和落实。有的对基层情况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不顾客观条件层层加码、提过高目标。有的不顾基层实际要求紧急上报,逼得基层造假应付。有的地方和单位的文件、简报多且无实质内容。 3、工作作风不实。主要是有的地方和单位作风飘浮不实,工作落实不力,存在对上负责多、对下负责少,服务领导多、服务群众少,向上跑动多、深入基层少,闭门造车多、调查研究少,工作安排多、检查落实少,追求形式多、注重实效少,图虚名多、务实功少等问题。有的干部对分管工作心中无数、情况不明,贯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 设 2011-08-12 08:29:47 陆学艺 【作者简介】陆学艺,(1933-),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取得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生活新的主要矛盾,这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加强社会建设,调整社会结构,是进入发展新时期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建设主要矛盾和谐社会 一、对中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分析 当前中国的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矛盾凸显,文化繁而未荣。总的形势很好,2002年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进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就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经济总量增长15倍,年均递增9.8%,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2倍,年均增长8.6%,2009年,人均GDP达到3268美元,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普遍改善,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这是巨大的成就,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在经济方面捷报频传的同时,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大量增加。1978年,全国刑事犯罪55.7万件,2008年为488.5万件,增长8.77倍;1978年社会治安事件123.5万件,2008年为741.2万件,增长6倍。群体事件

1994年开始统计,有1万多起,2008年9万多起。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此起彼伏,负面的消息也是频传。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这种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采取有效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又好又快地前进,这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我们已经习惯用经济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用经济手段和政策来解决问题,这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而且也确有实效,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当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报喜、社会报忧的矛盾和问题时,就有必要同时运用社会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采取必要的社会政策来解决问题。 二、对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主要矛盾的认识与定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大潮中,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当今中国,活力四射,光彩夺目,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农业连续六年丰收,经济坐三望二,改革发展成就辉煌;在另一方面,群体事件、民工跳楼等负面消息很多。国内主流媒体一片光明,大会小会齐声颂扬,但网络、短信、私家聚会、民间谚语多半消极,令人担忧。上月某文摘报头版载两个消息,一则是福建偷渡民工,在欧洲被截;另一则是富豪们到北美买豪宅定居。为什么国家发展得这样好,不少人赞扬为盛世的时候,还有这么多人要向国外跑? 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是许多人没有预料到的。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也是许多人没有预料到的。如何认识和分析这种复杂而又相互矛盾的形势?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居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不管任何过程,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使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的启示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科目考查卷 专业:土木工程班级:土木13-2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绩: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与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并且普遍性原理是指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对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简单来说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人的成长是以现实的社会关系为起点,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本矛盾关系,对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矛盾运动变化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本矛盾关系,人们不断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必然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中展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理论形成的逻辑主线,揭示了人生活动一般的特征,也揭示了人生运动的基本矛盾:第一,个人与社会矛盾是规定人生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人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人生也就不复存在;第二,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贯穿人生发展过程的始终,是人生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个体的活动必须依赖社会,并创造着社会,个人只有造就社会,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又是个体活动的总和,个体必须不断改造、创造社会,社会在不断满足个体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进步;第三,人生的各种矛盾归根到底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如何解决基本矛盾,决定了解决具体矛盾的基本态度的结果。 如在面对欢乐与苦难时,如果一个人由自己的欢乐想到人民、民族的欢乐,由自己的苦难想到人民、民族的苦难,他就会以积极、正确的心理思想状态,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来指导自己面对和改变社会生活,认为人生是在为人民创造幸福中而体现意义,并在人生学习、工作、实践中以顽强的精神毅力克服一切困难,不断超越自己,努力成为对人民、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最终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如果人认为人生的欢乐是理所应当的来看待人生,他所体验到的就可能尽是苦难,特别是由于社会条件的制约和人生发展出现挫折等情况时更是如此,而且人生充满失败的经历,这渐渐使社会到处布满黑暗和消极,则阻碍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这无疑是谁都不想见到的结果。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矛盾。人总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遇到各种不同的困难或挫折,保持科学理性的头脑,客观地正视人生事实,承担责任,分析原因,理性对待现实与结果,付出应付出的代价,超越错误、痛苦和个人利益的损失,积极地评价和调整人生目标,使人生需求合理化,提高对人生目的的理解能力,对困难、挫折等的忍受能力,对情绪的调控能力,战胜困难的毅力和追求人生高善境界的能力,刻苦努力,人生才能一步一步地达到更高境界,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只有深刻理解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社会矛盾;社会和谐 和谐与矛盾是哲学的一对范畴,因此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也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二者互相依存、相互斗争。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中包含了若干个子系统。社会和谐就是要使整个社会系统达到全面的和谐,而社会和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社会内部诸矛盾的融洽整合和协调发展。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体现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因此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党十八大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仅要深刻理解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深刻内涵,还要进一步认识和处理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统一于社会这个总体中。 首先,社会矛盾包含着社会和谐的因素。矛盾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指的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推动事物发展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和谐是矛盾的特殊形式,所以社会矛盾包含社会和谐。但是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其次,社会矛盾是绝对的,社会和谐是相对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社会矛盾也是存在于任何社会之中,并且每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自始至终存在着社会矛盾。即使旧的社会矛盾得到了暂时地解决,还会有新的社会矛盾出现。因此说,社会矛盾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社会和谐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社会要发展进步,就意味着不断打破原有的和谐,在更高一级上形

规划概念知识

规划概念知识汇总 (一)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种专门用于管理地理空间分布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它使用直观的地理图形方式来录入、管理、显示和分析与地理空间相应的各种数据,在数字地球的构想中发挥极重要的作用。它是建立在地球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上的边缘科学,在当今社会面临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强烈的应用需求下应运而生。 近30年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已进入了实用的阶段并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它将空间信息的处理与属性信息结合起来,使人们不仅知道存在什么样的信息,而且知道其发生在什么地方,及其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变化。目前它正向与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一体化的方向发展。GIS是处理和分析应用空间数据的一种强有力的技术保证,而遥感是GIS的重要信息源,它只有输入GIS,才能发挥遥感信息的最大作用。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成为政府部门、科技人员的一种重要的技术工具。 地理信息系统从其应用功能划分,包含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区城性地理信息系统和综合性(含RS与GIS一体化)地理信息系统;从使用对象来划分,有应用于政府部门的公用事务GIS和应用于企业部门的商业性GIS两类。 地理信息系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如自然资源的管理利用、农业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军事、交通运输、工业布局、环境保护、人口普查、国家海洋等。 通常,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要求较大的存储空间,可能会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局域网上。 (二)城市交通规则 城市交通规则是了解城市地区内现有的交通形态和土地的使用情况,研究目前的交通路线及设施是否合理,是否足够,应如何加以改进,以配合将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走向预定的目标。 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有关部门负有监督实施城市交通规划的职责,因此,城市交通规划的制定是政府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城市交通规划分两个阶段进行,即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阶段和城市交通项目规划阶段(或道路交通网络规划阶段)。 城市交通战略规划是长期的方向性规划,它主要确定土地使用、交通网络和交通政策的重大发展方向,包括根据各种性质的用地、建筑和人口分布等,确定未来的城市客、货交通需求和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

政治社会和谐与矛盾的关系

政治社会和谐与矛盾的 关系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1、一。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1)社会科学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对问题意识的自觉,也就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承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种面向本体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种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因此它是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突破口,也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2)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2、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只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强烈的问题意思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3、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思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真呢更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 2.二、社会系统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 3三、谈谈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1)要在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建设和谐社会。具体方法P42-44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社会主义从 本质上讲应当是和谐的社会,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社会矛盾。如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同样是不存 在的。一是要善于分清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我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出解 决矛盾的方法,其中内因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内因就是我们内部的矛盾。二是依据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 对立和统一是事物矛盾所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和谐与不和谐就是社会 矛盾运动的两个对立面。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矛盾的斗 争性与统一性辩证关系原理的辩证把握和运用,对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 素在量上变化的激励与控制,把不和谐因素控制在一个社会矛盾可以接 受的限度和范围内,在矛盾运动中寻求积极的动态平衡,在相对平衡中 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使整个社会始终处于一种健康、良好的发展状 态。科学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之间相互 依存又相互斗争的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三是依 据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唯物辩证法 认为,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和起着不同的作用。构建和谐 社会理论,通过对我国社会复杂矛盾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强调,在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把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注重发展 社会事业,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区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次矛

四风的表现形式

“四风”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聚焦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此,广大党员干部和专家学者认为,“四风”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现将其主要观点归纳整理如下: 1、“四风”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1)形式主义误事伤民 有些党员干部和专家学者说,在有些地方,形式主义已经成为一种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比如,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工作浮在面上,活动此起彼伏,声势浩大,就是做不到基层去,做不到群众中去;抓几个典型,做几个景点,供领导考察调研时使用,其他地方不闻不问;制定规划、制度和规章时认真征求意见,反复研究讨论,但对于是否贯彻执行却很少关心;每逢重大节日,找一些贫困家庭、下岗职工、残疾人等,前呼后拥登门看望,送慰问品,电视报纸一报道,关注困难家庭的工作就算做过了;等等。 许多同志认为,形式主义只注重表面工作,没有深入实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党的事业具有很大危害。 一是形式主义妨碍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形式主义不注重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心中没数,崇尚空谈,工作中处于盲目状态,必然影响党和国家政令畅通,影响实际工作,导致信息失灵,决策失误。

二是形式主义败坏社会风气。形式主义蔓延,势必助长不说真话、弄虚作假之风,助长思想懒惰、工于应付上级的不良倾向,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干部健康成长。同时,破坏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势必助长歪风邪气。 三是形式主义导致官僚主义猖獗。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共同生长,互为支撑。形式主义同官僚主义有同源性,即不深入基层,不搞调查研究;布臵工作拉架子造声势,远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一切工作讲套路,拿出一些数字应付上级。这样势必贻误工作,贻误事业,对党的事业造成损害。因此,解决形式主义问题刻不容缓。只有求真务实,才能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2)官僚主义脱离群众 有些党员干部和专家学者说,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官僚主义表现为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拍胸脯决策,凭想象办事;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只当官,不做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衙门作风严重;不负责任、遇事推诿,不给好处不办事;作风粗暴、颐指气使,搞“一言堂”,独断专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瞎指挥等等。官僚主义是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之一。 许多同志认为,如果官僚主义盛行,在经济上必然阻碍健康快速发展,降低运行效率,甚至导致垄断。在政治上,必然损害社会公平,危害社会稳定。因此,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官僚主义,加大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力度,认真落实党中央的八项规定。 (3)享乐主义导致追求享受、理想信念动摇 有些党员干部和专家学者说,享乐主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

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 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黄河出现断流、淮河遭污染、云南丽江自然景观遭破坏等等问题,虽然投入了巨额经费进行治理,但收效仍然不大。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表明了中央政府解决好生态环境的决心。 第二,要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实现社会环境和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越来越强,对我们党和政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否维护和实现好社会公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重要。 一是要坚持兼顾公平促进和谐。不公平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受到不公平待遇,大都是要抗争的。如(作者注:此处为一集中上访的例子,集中反映的问题分类及分析)现在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差别扩大,分配不公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不解决收入分配差别过分悬殊的问题,社会矛盾也会越积越多,社会冲突就不可避免。因此,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解决好分配收入不公的问题,创立较为完善合理的三次分配体制。一次分配主要考虑效率,二次分配重点兼顾公平,三次分配进行社会救济。运用体制、机制、政策、税收多种手段,依法保

护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形成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分配机制。 二是要努力创造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现象中,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出在法治上,有些地方执法人员不能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办案,有的漠视法治,法律意识淡薄。因此,要实现和谐,必须加强法治建设。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要不断加强法制宣传,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三是要实现和谐相处,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当前,我国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会存在各种形式的利益纠纷和矛盾,这是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冲突,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由于当前社会上利益差距引起的不满增多,矛盾的冲突时有发生,(作者注:此处为一起成功化解矛盾的例子)由此可见,要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疏导、协调、分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体制机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政治环境和谐 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及时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让群众安定和谐地享受发展的成果。不要让人民内部矛盾“滚成雪球”、“聚成火山”,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影响到执政党的基础。

四风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风题目指的是:情势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糜之 风。 情势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糜之风四风的主要表现: 情势主义表现方面: 一、用哗众取宠代替实事求是;二、用投机取巧代替实干苦干;三、用粗枝大叶代替一丝不苟;四、用走马观花代替深进实际;五、用潦草应服代替严谨作风;六、用高喊口号代替实际工作;七、用三心二意代替全心全意;八、用虚张声势代替雷厉盛行;九、用欺上瞒下代替求真务实;十、用表面文章代替表里如一。情势主义的主要本源是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和官本位思想。 1、弄虚作假,不求实效。情势主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弄虚作假、作表面文章,以赢得上级肯定和领导满意。有的单位展开大型活动,既不认真领会上级唆使精神,也不深进实际**研究把握实情,为寻求轰动效应,预备工作不充分,匆匆忙忙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层层鼓动、全面展开,重情势、轻实效;有的抓工作,满足于开会布置,领导强调了,要求也提了,至于工作是不是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则全然漠不关心,只做上篇文章、忽视下篇文章;有的哗众取宠,欺上瞒下。 2、好大喜功,欺上瞒下。有的在领导眼前,不报实情、不讲真话,报喜躲忧,讲成绩夸夸其谈,长篇大论,讲题目轻描淡写,避重就轻;有的一味取悦领导,把领导的喜好做为行事的准则,更有甚者当本单位发生事故案件时,首先斟酌的是对个人升迁的影响,不是严厉查处,举一反三,吸取教训,而是在要不要上报、怎样上报上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把客观的、偶然的因素强调的多一些,把主观因素讲少一些,以减轻或推辞责任。 3、脱离实际,照搬照套。有的把上级的唆使当教条,不吃透主要精神,不重视结合本单位实际贯彻执行,而是照本宣科,机械地照搬照套。有的抓工作,片面以为想到就是做到、能写就是会做,计划措施很周到,却不重视深进实际抓落实。 官僚主义的表现方面: 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如不深进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餍饫整天,碌碌无为,遇事不负责任;独断专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观主义地瞎指挥等。有命令主义、文牍主义、事务主义等表现情势。官僚主义是剥削阶级思想和旧社会衙门作风的反映。一些领导干部,只要能安坐办公室,就尽不愿下基层受苦;喜欢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盲目展摊子、上项目,留下一堆后遗症;对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对下喝五吆六、横眉立眼,门难进、脸丢脸、事难办;思惟僵化,机械执行上级决定,生搬硬套,完全不顾实际情况;官气十足、独断专行,总觉得自己高明、他人不行,容不下他人,听不能不同意见,做官心理浓厚,惰政思惟盛行,权利观念错位,映照出官僚主义的病症和丑态。 享乐主义的表现方面: 在精神状态上,思想空虚,精神委靡,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在价值取

论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论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 的关系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论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在持续高速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引起了广泛而快速的社会变化与结构变化。中国的转型过程中,人口规模大、变化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社会矛盾的复杂程度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当前,我国各种关系基本协调,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改革路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留新旧并存的双轨制,旧的社会结构和体制己经被打破,而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新旧两种社会体制、秩序规范和机制的并存交替局面将会在一个较长时期持续存在。而各种结构性要素都处于变化之中,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过渡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利益关系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不稳定性。社会内部各类关系和矛盾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新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在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同程度地普遍得到实惠的情况下,社会内部一些关系与矛盾趋于复杂与紧张,存在某种不安定的隐患、不和谐的因素,影响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需要正确处理社会和谐和社会矛盾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化解社会矛盾是前提和基础;化解社会矛盾,和谐社会是标的和价值归属,二者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试图排除和谐社会中的社会矛盾的存在,希图谋求一种无矛盾的和谐社会。这种观点只是从善良意志出发,忘记了和谐是以差别、差异为前提,是和而不同的。和谐是一种发展,一种对立统一的发展。社会和

谐的构建不是仅仅停留在社会表层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或排除各种社会矛盾,而是要努力建成一种稳定协调的社会秩序,为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找到一个合理有效的机制或制度化的保障,使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有序的状态下得到不断地调整和解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绝不是要消除任何差异和矛盾,而是要使各种差异形成一种内在的合力,实现一种良性的互动,这样才能真正产生协调与和谐。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以何种机制和秩序来让社会矛盾有序产生和化解。从和谐社会的自生性和能动性角度来理解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科学发展观实质上就是解决此矛盾的有效理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不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任何社会都存在矛盾,只有准确把握矛盾、积极化解矛盾,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同时,我们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仅要深刻理解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深刻内涵,还要进一步认识和处理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明确和谐与矛盾是哲学的一对范畴,社会和谐是与社会矛盾相对应而存在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如果不能正视社会矛盾,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化解矛盾,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和谐社会;只有善于发现社会矛盾,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社会矛盾具有绝对性,而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和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 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20 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最突出的特征,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率先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落后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进行艰难的探索,在把社会主义运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过程中寻找适合本国、本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由于各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一问题采取不同的做法,导致了社会主义事业成功与失败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为了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认真总结社会主义运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回顾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历程,这些经验主要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不同于以往的革命,它高度自觉地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改造社会,这种自觉的能动来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共产党正是有了这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武器,才站得高、看得远,取得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胜利。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四个主要时期(即苏联的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中国的毛泽东时期和邓小平时期)之所以能取得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各项成绩,首先是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总结,也是对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史的科学总结。以任何理由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只能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反复证明,如果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或者借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名词,把杜撰的理论随意贴上马克思主义的标签,都会使马克思主义受到伤害、歪曲,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教条主义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它把马克思主义变成片面的、僵死的东西,割断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时代以及客观实际的联系,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要坚持就必须发展,与时俱进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创新。正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等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不同的时代发展特点,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使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南。 (二)科学把握时代变化和各国国情,立足各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社会主义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像的乌托邦,而是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现实中依据现实条件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运动和实践。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人们往往忽略了社会主义立足于现实的本质,不是在实践中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及时修正和发展已有的

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3 .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毛泽东:“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 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 (1)基本动力、直接动力、一般动力 (2)建设性的方式推动社会发展 (3)破坏性的方式推动社会发展 (4)负功能、正功能 例如:民主与矛盾。维权问题。化解这些矛盾和摩擦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4.研究社会矛盾应当注重矛盾的复杂性。 第一,非线性。第二,不确定性。第三,动态性。第四,开放性。 二、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方法论意义。 ●解释经济社会形态的变迁 ●确定整个社会制度的性质 ●理解和说明政治活动、立法活动和各种意识形态现象 ●研究经济结构和上层建筑变革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决定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的战略与策略 ●解释一切历史冲突 ●评判一定社会的制度和政策及一定政党的主张和行为 ●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经济改革、政治改革以及其他领域改革的任务 ●分析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选择 三、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 毛:“矛盾是永远存在的,一万年以后还是有的。一个矛盾克服了,又一个矛盾产生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总是有矛盾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它揭示的是矛盾着的双方在发展特定阶段普遍存在的关系”,即矛盾双方的斗争处于没有发展到彼此不能共存而出现的可能状态。” ●自觉认识和自觉解决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表现,社会主义改革正是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为前提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领域的特殊矛盾构成某一门科学的特殊研究对象。 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1.不同过程和阶段的矛盾具有特殊性。(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2.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注重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计划概述--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计划概述--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本章掌握的主要概念和问题 计划计划的性质计划工作的重要性 计划的类型计划编制的过程和方法战略计划 滚动计划法 核心知识 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一、计划的概念 计划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本章中主要使用的是狭义的计划概念。 计划就是预先决定要去做些什么,如何做,何时何地做和由谁做。计划是在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之间铺路搭桥。它使那些本来不一定发生的事情变成有可能发生。虽然准确地预计未来是不容易的,人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可能会干预拟订得很好的计划,但如果不去做计划,许多事情就只能听之任之了。计划工作是一种需要运用智力的过程,它要求高瞻远瞩地制定目标和战略,严密地规划和部署,把决策建立在反复权衡的基础之上。所以,为了把计划工作做好,使编制的计划能够顺利实现,计划职能和其他管理职能一样,必须按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去执行。实践表明,计划工作中的许多失误,就是因为对这些基本的东西缺乏了解所致。 二、计划的性质 计划的性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目的性 每一个计划及其派生计划都是旨在促使企业或各类组织的总目标和一定时期目标的实现。当然,在计划工作开始之前,这种目标可能还不十分具体,计划就是起始于这种不具体的目标。具体地说,计划工作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并预测和确定哪些行动有利于达到目标,哪些行动不利于达到目标或与目标无关,从而指导今后的行动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可以说,没有计划和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 (二)首位性 计划工作在管理职能中处于首要地位,这主要是由于管理过程中的其他职能只有在计划工作确定了目标之后才能进行。没有计划工作,其他工作就无从谈起。 计划工作在管理职能中处于首要地位,不仅因为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来看,计划工作先于其他管理职能,而且还因为计划工作影响和贯穿于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中。计划工作对组织工作的影响是,可能需要在局部或整体上改变一个组织的结构,设立新的职能部门或改变原有的职权关系;也可能是需要委任新的部门主管,调整和充实关键部门的人员以及培训员工等。而组织结构和员工构成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领导方式和激励方式。计划工作和控制工作更是密不可分。未经计划的活动是无法控制的,因为控制就是纠正脱离计划的偏差,以保持活动的既定方向。没有计划指导的控制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人们如果事先不了解自己要到哪里去(这是计划工作的任务),那么也就无法知道是否正在走向要去的地方(这

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

[论述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减贫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根据古特雷斯的讲话,并结合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100分) 说明:资料为2020春期国开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卷一试题及答案;考试时间:2020年5月18日0时至2020年6月21日24时。 参考答案: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例如,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等各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就是由各自的特殊矛盾规定的。一个系统的矛盾的展开和逐步解决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阶段。过程和阶段有长有短,但都有其特殊矛盾。而且在矛盾群中又存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认识一般到认识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激烈而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