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屈原
屈原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和通假字;正确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梳理文章,学习并归纳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句。

2、研读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课文简析】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也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读《屈原列传》,我们必会被屈原那种为了国家而置个人利益荣辱于度外、存君爱国之情生死以之的伟大爱国精神所深深感动,更会被他出淤泥而不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所深深折服。而这些正是当前的社会和青少年应继承和弘扬的。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长,疑难字词较多,因此本文应在老师的指导讲读下进行;同时让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解决力所能及的一些问题,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就屈原身上所体现的和被作者寄寓的一些精神和感情,着眼于建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大段的夹叙夹议之文。

【教学难点】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文中作用以及文中所蕴含的作者感情的理解为难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讲读

【教学准备】

请学生提前预习并尝试翻译文句。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1—3段,梳理文言字词句,理清该部分的行文思路。

一、导入新课:

由曾学习过的《离骚》一文导入,请学生介绍屈原生平及作品,老师稍作补充。

二、结合课前预习,梳理文章,解决文言字词句。。

(一)研习第一段: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封号得氏的。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

明于治乱偏义复合词,偏在“治”

以 ( 之 ) 出号令省略句

(二)研习第二段:

(1)文言字词句: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

屈平属草稿未定连缀,引申为写作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更改

屈平不与同意

平伐其功自夸、夸耀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认为

(2)行文思路: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正直的品格,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三)研习第三段:

(1)文言字词句: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判断力

谗谄之蔽明也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

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方正之人

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人穷则反本处境困窘,走投无路通“返”

故劳苦倦极疲困

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

治乱之条贯条理

靡不毕见通“现”,表现,表达

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深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

举类迩而见义远事物近通“现”,表现,表达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泥浆

蝉蜕于浊秽名作状,像蝉脱壳那样形作名,黑暗社会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洁净同“涅”,名作动,染黑污浊

(2)行文思路: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因此,写创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是主旨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乱之条贯”,最终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三部分所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四部分所写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最终自沉汩罗江。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尝试翻译下面的文章。

2、背诵第三段,思考: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4—13段,梳理文言字词句,理清该部分的行文思路。

一、导入。

二、检查背诵情况。

三、梳理文章,解决文言字词句。

(一)研习第四、五、六、七、八、九段:

(1)文言字词句:

屈平既绌通“黜”,罢免官职

齐与楚从亲通“纵”,合纵

厚币委质事楚名作状,用丰厚的礼物通“贽”,见面礼

遂绝 ( 于 ) 齐省略句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快意

如楚,又因厚币(赂)用事者臣靳尚到……去省略句

而(靳尚)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状语后置

顾反通“返”

时秦昭王与楚婚名作动,结为婚烟

秦,虎狼之国名作状,像虎狼一样

奈何绝秦欢友好

亡走赵,赵不内逃亡跑内:同“纳”,接纳,收留

复之秦动词,到。

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眷念挂念通“返”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侥幸希望一旦,一经全部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思念使动,使…兴翻转过来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忠、贤,形作名,忠诚的人贤能的人

自为、自佐:为自、佐自,宾语前置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使动,使…灭亡,使…破败连着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作状,在朝内,在国外。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名作状,像客那样表被动

(2)行文思路:四、五、六、七、八、九段写屈原被放逐后,仍关心朝政,系心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且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聩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汩罗江。

(二)研习第十、十一、十二段:

(1)文言字词句: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作动,说短处,诋毁

被发行吟泽畔通“披”

颜色憔悴脸色

形容枯稿形体容貌

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变化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尔通“长”,长流即江水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表反问,怎么……呢?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效法,模仿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2)行文思路:前两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即宁赴清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第三段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这一段的写法实际上是寓议于叙。(三)研习第13段:

(1)文言字词句:

悲其志痛惜

适长沙到、去

同生死意动,认为…相同

轻去就意动,以…为亲轻,轻视

被贬在野在朝为官

(2)行文思路:(关于司马迁的政治遭遇)全文中的议论部分都寄托着作者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内,而以这段议论最突出。

四、小结。

五、作业。

1、总结本文的文言现象,理清本文的层次脉络。

2、找出文中出现的一些成语或典故。

3、背诵第11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1、梳理文章层次脉络;

2、研读重点语段,了解屈原的志向,品味作者寄寓的情感。

一、导入。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1、背诵。

2、总结文中出现的一些成语或典故。

a、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手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b、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c、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d、弹冠振衣: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e、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二、梳理文章层次脉络。

1、文章结构:

课文内容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简介屈原以及楚王对他的信任。

第二部分(2—3):英才遭谗被疏,穷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第三部分(4—9):屈原遭罢黜后楚国日衰。

第四部分(10—12):屈原的放逐和自杀,以及屈原死后楚国被秦所灭。

第五部分(13):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2、感受文章,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第一部分(1)任

第二部分(2—3)疏

第三部分(4—9)黜——迁

第四部分(11)投

3、重点研读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段(11)。

【明确】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而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对比,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A、承上启下,紧承“顷襄王怒而迁之”, 也为后面屈原的投汩罗江自尽埋下了伏笔。

B、表现屈原“志洁行廉”.

三、艺术特色。

和前面刚刚学习地《高祖本纪》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后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附:关于史传“变体”:

我们读完《屈原列传》之后总觉得和一般的传记不同,这篇传记用了大量的议论,和前面《高祖本纪》相比较就能明显地感觉得到,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来写呢?

A、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士”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

B、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焚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四、小结。

五、作业。

1、就屈原的最后地自杀发表自己的观点,写一篇小文章,要求言之成理,

2、预习《项羽本纪》,划出疑难字词句,尝试翻译。

话剧《屈原》简介

话剧《屈原》简介 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陈鲤庭导演。此后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1979年在日本第四次公演时,演出500余场。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剧情:屈原给弟子宋玉讲自己的《桔颂》一诗,赞美桔树“独立不倚”、“至诚一片”的品格,告诫宋玉在这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的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这实际也是屈原光明磊落、爱国爱民伟大襟怀的诗意概括和自我抒发。秦为破坏楚齐联盟派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以商于六百里之地与楚,条件是楚齐绝交。左徒屈原识破秦国虎狼之心,从维护楚国独立和关东六国人民利益出发,力劝楚王坚持联齐抗秦。张仪阴谋受挫,转而与楚王宠姬南后勾结。南后郑袖是个狠毒自私的女人,楚王长子正在秦国作为人质,南后为了固宠便接受张仪奸计,以离间楚王与屈原关系,破坏楚齐联盟换取秦国对立稚子子兰为王位继承人的支持,二人共同设下宫廷“构陷”的阴谋。南后以帮助指导“九歌”为名,把屈原骗入宫廷,当面吹捧屈原:“文章又好,道德又高,又有才能,又有操守”,待见到楚王回宫时,便诈作头疼,倒入屈原怀中,反诬屈原调戏她。昏庸暴戾的楚王,不辨真伪,便以“淫乱宫廷”的罪名,免去屈原左徒官职逐出宫廷,并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屈原悲愤满腔,告诫国王:“要多替楚国的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痛斥南后:“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楚国呀!”“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屈原被贬,谣诼四起。无耻文人宋玉叛离屈原,投靠贵族集团。屈原愤而出走,路遇楚王、南后、张仪,情不可遏,痛骂张仪,怒责南后。楚王大怒,下令把屈原关进东皇太乙庙。侍女婵娟坚信屈原是纯洁和正义的,不为南后威逼和宋玉、子兰利诱所动,也被囚禁。屈原身陷囹圄,眼见祖国陆沉,一腔悲愤喷涌而出。他呼唤雷、电、风,“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他渴望雷电化作他胸中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壮美的“雷电颂”把屈原光辉品格升华到最高峰。这时庙祝郑太卜受南后之命,以毒酒与屈原,婵娟和救她的卫士赶到,婵娟误饮毒酒代屈原而死。卫士刺杀郑太卜,焚庙。熊熊火光中,屈原展读《桔颂》,祭奠婵娟,并随卫士潜往汉北,和人民一起继续坚持斗争。 该剧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把屈原一生放在一天来表现,剧情紧张激烈,波澜起伏。风格刚健悲壮,酣畅淋漓。 赵丹曾主演过话剧《屈原》。 京剧有赵循伯据郭沫若话剧的改编本,奚啸伯在北京曾演出。 芳华越剧团于1954年5月22日首演了该剧的移植本,冯允庄编剧,司徒阳导演,尹桂芳饰屈原、徐天红饰张仪、许金彩饰南后、戴忠桂饰婵娟、尹瑞芳饰宋玉。1954年,该剧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婵娟改由戚雅仙扮演,剧中“诬陷”和“天问”两折已为越剧经典。

屈原全面介绍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文学成就 著作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

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理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

有关屈原的高考优秀作文,励志名言和经典语段

2005年高考全国卷二作文话题“位置与价值”。 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 云南考生 在一个有月的深夜里,我的思想悄悄地起身,开始了历史中的漫游。 穿过世事浮华,走过凄凉无奈,跨过沧海桑田,来到了一望无边的汨罗江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好奇地回过头,见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柔弱得弱不禁风的老人,手里端着一杯水酒。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还有颗颗的泪滴。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径直走到他的跟前,望着他那历尽沧桑的脸庞:“你已经被昏庸的怀王放逐汉北,还指望再报效国家吗?你还是安心去隐居吧!”他笑了笑,三分的愉悦七分的苦涩:“你以为我现在不是左徒了,位置不高了,就不能实现价值了吗?就不能报效祖国了?你错了,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是左徒还是庶民,我那颗心永远不会改变!” 我又飞快地跑到那群得势后无比猖狂的小人身后,看见上官大夫靳尚的身影,那身影正像幽灵般环绕在楚怀王左右。他像一只哈叭狗,在楚王面前摇头摆尾…… 瞧,人家靳尚的位置多高啊!自然“价值”也无法估量啊!哪像屈原你啊,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等待,等待艳丽的桃花再开…… “你说我没有实现价值吗?这要看‘位置’了。”不知何时,屈原站在了我身边。 我激动地说了下面一段话: 您误解了,我无限崇敬您。 您被贬,但您的诗作《离骚》却流芳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您被眨,但您的心一直牵挂着国家社稷、黎民百姓,惦念着国家的存亡。 您在政治上没有实现价值,但在文学上,您留下一座高峰,浸透了人格魅力的文学高峰。 您的诗作是文学上的珠穆朗玛峰,您的精神是文学史上的万里长河。时间飞快地流逝,却带不走您留下的《离骚》,它绵亘千古而不衰,历经百代而不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您,在政治的位置上,没有实现价值;在文学的位置上,您价值巨大,千古流芳。 梦醒了,枕边湿湿的一片。 【评点】 作者使用了虚拟的梦境笔法,将梦境所见所说统一在2005年高考全国卷二作文话题“位置与价值”之下。立意改换为“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价值”。 在政治的位置上,屈原没有实现价值,落了个投江的结局;但是,在诗人的位置上,屈原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文学史上千古流芳。以话题的要求为标准切入材料,用话题的透境,透视所占有的材料的一角、一面,使材料的一角、一面与话题要求相吻合。 文章中间部分的“这要看‘位置’了”,是出彩之笔,它承上“政治的位置及其价值”的铺垫而来,过渡到“艺术的位置及其价值”写开去。 2005年高考全国卷三作文话题“忘记与铭记” 你好傻啊,屈原 贵州考生 汨罗江畔,冷风凄凄。 一个峨冠博带、腰配长剑的人,缓缓地走着。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但是,他的心在激荡,激荡如这眼前不息的波涛。 你有着贵族的血统,还有出众的才华、挺立的傲骨,更有拯救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和不畏强暴、为民做主的高尚情操……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你活得光明磊落,活得心安理得……

屈原的文化意义

屈原的文化意义 屈原以其不朽的人格魅力,当之无愧地获得世界文化名人的殊荣。有人说:屈原的精神是由汨罗江的江水缔造的,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他以自己的瘦弱之躯溅起了微弱的浪花,同时也激起了后人心中永久不息的波澜,我们无时不感受到一种水的精神在洗涤着我们的思想,冲刷着我们的灵魂。屈原那拒绝污染,拒绝诱惑的精神让后人仰止,站在两千多年前的屈原,真真切切成了统领了世世代代民族精神的灵魂,成了丰碑式的符号。 构建了士大夫的精神人格 李白这样评价屈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包含着对屈原人格的美学向往;淡泊极致的陶渊明也“于世事未能忘情”,无不是被屈子精神冲洗的结果。屈原是中国的第一诗人,他的出现,唤起了文人清醒的自我意识;屈原也是中国士大夫第一人,他用自己辅助楚怀王的经历、政治举措、清高的操守为后世的士大夫构建了完美的精神人格体系。 确立价值标准。 屈原一生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献身理想。身为贵族的他,极力排斥外在权势、物质的诱惑,具有抗污染的持久耐力;屈原的眼光超越时代,具有宇宙意识,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为“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争光”,即用时间的刻度来度量人的价值,对后世的士大夫影响极大,宋人王安石锐意改革,推行变法,表现出的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就是屈原所传下的衣钵。 构建道德体系。 屈原身体力行儒家的道德伦理,“竭诚以事君兮”(屈原《惜诵》),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一颗诚心来待君,为后来的士大夫创立了行为标准,构建了道德自律的体系;“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屈原《怀沙》),树起士大夫仁义之操守;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立忠正清高之典范。 孔子从人性的角度,为士大夫的忠君观念确立了理论依据;屈原身体力行,忠心为楚王,为楚国,为士大夫的忠君观念演绎了实践的可能,开启忠君意识之风。从此君王以君临天下的姿态,傲视天下,脚下匍伏着忠心耿耿的臣民。 成为历史隧道中的“路标”。 屈原是一个典型的殉道者,屈原心中的“道”是辅佐楚王,捍卫楚国的荣誉。当“道”不立时,屈原经过心灵的抉择之后,以身殉道。 屈原的为中国失意文人的价值取向制造了永久的尴尬:沿着屈原的足迹而前行;或改路异道,寻找新的出口,屈原自杀的行为成为中国历史隧道中的“路标”。 开启“绿色”通道。 在汨罗江水文化的滋润下,中国的传统文学从此有了明确的载体,而屈原的自杀,也为中国文人开创了自毁的先河。 历史上有很多文人,有着与屈原相同或相似的无法向人诉说的哀伤,从屈原那里继承了洁身自好的品质,继承了屈原以死来成全自己的政治理想、保全清高人格的方式。当自己的完美人格遭受破坏与侵犯时,采取自戕的方式,毁掉自己的肉身。国学大师王国维,出于对他身处其中的文化精神的失望,不仅主动地选择,而且平静地走向死神,把自己的生命毫不留恋地交给了颐和园的湖水,没有任何情绪的波动。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平静,只有一个对自己的精神意义世界寻觅无着的人,才会如此安详地从容走向地界。王国维的临水情结,为自己在文化史的坐标系上圈定了一个独特的位置。 划上红色警戒线。 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毕竟不是人生最好的出路,汨罗江里浸泡的灵魂,让封建士大夫们不得不对生命的终极目标进行思考,屈子之死成了他们眼中触目惊心的“红色警戒线”,他们从屈子身上看到了人生的别一种意义之所在。

论屈原爱国情感与楚辞爱国主义理想

论屈原爱国情感与楚辞爱国主义理想 中国历代以来,文人往往因其忠君忧国的高尚品德而提升其文学作品的价值含量及受欢迎的程度。相反奸臣的文学造诣就难免因其道德品质受到的非议而为人所不齿。这里不妨举一二例作为佐证。 曹操在文学上的作为在东汉末年鲜有人能及,很多诗句至今也耳熟能详。“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这里我们不能否认曹操这些诗词写的也很美,可是这种文学上的美感因后人对他道德行为的评价而打了折扣。“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些处世的准则与国人褒扬的忠义二字背道而驰。“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作品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这首《过零丁洋》,这首诗流传之广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作者自身的气节与高尚的爱国情感。因此可以说高尚的品德往往赋予文学作品在文学之外的更多光辉,而道德卑劣的人即使写得一手好文章,也难免少有读者。我们对屈原的熟知首先便是出于对他气节上的尊崇,其次便源于对他文学作品的喜爱与赞赏。在下文中将着重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感与《楚辞》审美意象相得益彰的关联。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正月十四日(公元前340年12月21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楚国丹阳,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楚怀王大怒,派大将军屈丐率军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魏章及樗里疾、甘茂率军迎战,韩国也派兵相助。两军于丹阳交战。秦施计离间楚将关系,使其互不配合,大败楚军,俘屈丐及裨将逢侯丑等70余将领,斩首8万人。随后,秦又遣军攻取楚地汉中(今陕西汉中)600里地,置汉中郡。楚怀王十分愤怒,就动用国内全部兵力又一次袭击秦国。两军在蓝田交战,楚军又大败。韩国、魏国听到楚国受困,就都南下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楚国听到消息后,就率军撤出秦国。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屈原的著作《国殇》即是对这场战争中楚国阵亡将士“封尸”而作的追悼词。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两年后客死异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译文: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懂得治理乱局,熟悉外交辞令。对内同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译文: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平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 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

译文: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他远古称颂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事。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他的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很重大;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所述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屈原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屈原 屈原,姓芈mǐ,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 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 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 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 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 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 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 囚死于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 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市 秭归县,自称颛顼的后裔。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 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 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 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 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 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 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 屈原名言: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饮露餐英,只爱高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坚定信念,奋斗不懈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屈原上下求索的执著,也能看出他漫长求索过程中的艰辛。这句诗 之所以著名,大概还因为它几乎写出了人生的普遍状态和必然命运: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 条艰苦而漫长的道路,完成征程需要不断在迷茫中探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谈屈原

谈屈原,韵离骚 -------物工1701张赵艳摘要:《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历年来,对它的分段,有着不同的看法,以我而言,分为两段,第一段从开头到“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先叙述世系,次叙出生年月和名字,再叙自己的人格,学识,才干,最后叙怀王的昏庸,党人的斗争以及女嬃的教诲,第二段从“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庸娱以自纵”至结尾,主要是借理想的事实来表情。离骚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句子,像“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其中所富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又能看出屈原一直坚持真理,为理想而献身。“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又能看出他刚正不阿,一生正气.‘朝饮木兰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表现出他洁身自好,不断完善自己。 关键词:屈原离骚忠君爱国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高杰的志向与人格。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从此出现了骚体诗,即以《离骚》为代表。

正文: (一)离骚作品分析 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战国时期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的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使。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元湘江流域。秦将白起破楚都郢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他的作品《离骚》《九歌》《九章》《招魂》等篇,从不同的方面艺术地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怀,而他的一生是悲催的一生,既有“存国兴君”的志向,又有治乱的能力,但却因为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累,缠绵悱恻的情绪。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

2013年度屈原文化工作总结

全国各地区信息咨询QQ及各地区考友QQ交流群     2013年度,本人结合党校工作,致力于屈原研究、宣讲与活动策划,收到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有突破 作为党校教员,作为屈原故里人,研究屈原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但要出一定的研究成果却不是一日之功。本年度,本人在研究上有了突破。 照片名称:端午划龙船 照片描述:火炉子沟大桥前的劈波斩浪,其东即楚国始封地鲇鱼山。 一是认真研究屈原廉政文化。将“深固难徙”与“独立不迁”作为屈原廉政内容的突破口,梳理出屈原廉政文化的总体脉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宣讲材料,先后为县纪委、县教育局、文化旅游局等单位宣讲,收到一定效果。 照片名称:始建于公元820年的屈原祠 照片描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岳父、右神策大将军王茂元任归州刺史时主持修建。注意“孤忠”与“流芳” 二是初步理清屈原法制思想相关内容,并先后为县法院、县司法局等单位宣讲。 三是对秭归祭祀屈原的历史进行回顾与梳理并提出屈原祭祀未来的路径。此文在宜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文艺理论家协会首届民间文艺理论研讨会上获奖并作大会交流;宜昌市委党校《三峡学刊》、三峡宜昌网等刊用。 照片名称:屈原墓内红吊棺 照片描述:屈原端午习俗三峡秭归 四是撰写调研报告《将屈原打造成宜昌旅游开发的文化名片》,获宜昌市委党校立项。在此基础上形成宣讲报告《宜昌旅游开发的文化名片--屈原与端午习俗》。先后两次在宜昌市委党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专题培训班上宣讲,受到学员与市委党校专家、领导好评。 照片名称:为一中学子传授屈原文化与端午习俗 照片描述:给母校的孩子们讲讲屈原及端午 五是针对屈原获“湖北形象代言人”受质疑一事,撰写“屈原何以代言湖北”?“屈原足以代言湖北”等文章,先后被“中国旅游网”、“江苏旅游网”、“荆楚旅游网”等转载。 二、宣讲有提升 作为党校教员,充分借助县委党校讲坛宣讲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深受组织培养的连续三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县委党校领导支持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我以不断提升自己来回报组织的错爱。 照片名称:壬辰端午少不了的诗会 照片描述:把握一位老者的诗,实属不易 一是走出去宣讲有突破。先后为台湾大学、国立中正大学等七所太晚地区高校师生宣讲屈原文化,受到东华大学副校长刘莹三教授等人高度评价;为中国地质大学音乐、公共管理等专业学生宣讲屈原文化;为湖北组工干部学院120名学员分两批宣讲屈原文化;为武警黄金部队教导大队官兵宣讲屈原文化;为宜昌市新录用副科级研究生班学员宣讲《宜昌民俗与屈原文化》;为市委党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钻提班授课两次。作为县里的同志,赴市委党校授课,既是难得的荣誉也是对我有所突破给予的鼓励与挑战。 照片名称:建东花鼓戏 照片描述:父亲的朋友为沈虹光主席和地大艺术传媒学院专家演出《情姐姐住在凤凰台》

屈原简介3则完美版

《屈原简介》 屈原简介(一):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用心影响。 生平介绍: 屈原,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死于前283年前269年),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群众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理解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m)罗江自杀。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定于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关于端午节其中的一种说法)。对于屈原的忠而见疏,后世诗人阵志岁遥为郁结,其诗《屈原》云: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此不仅仅对爱国者屈原,也是对历代王之荩臣(《诗大雅文王》)的由衷忾惜;不只对当时楚王,也是对其他昏暗君王的一种深刻批判。

屈原·渔父·理想作文【高中高二800字】

屈原·渔父·理想 历史的波涛,会卷走河底的沙尘,但深沉巨大的磐石却稳稳地沉淀下来供后世瞻仰。我似乎又听到屈原在吟诵着《渔父》向我走来…… ——题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渔父》中,屈原这样向渔父也向我们解释着他被无情流放的原因。此时他已颠沛流离多时,身心潦倒不堪,却仍然骄傲地诉说着自己的“清”、“醒”。他难道还不明白正是自己孤行到底的“清醒”把他推向了潦倒的边缘吗?他当然知道!面对渔父的善告,他再次激昂愤慨地大呼:安能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实际上,这是坚守理想的他在告诫疲惫不堪的自己,在鼓励几近崩溃的自己!这不能不让人以之动容啊!屈原,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美政”的理想奔走呼喊,即使遭人排挤,即使被贬流放,即使失意一生,也不改初衷。也许有人会像“渔父”一样,认为他这样做有些不值。可是,如果人人都为了享乐苟活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世界将变成怎样?这世上将没有《史记》了———如果司马迁没有因为坚守理想,受刑之辱早已将他吞噬殆尽;这世上将没有“戊戌六君子”了———如果谭嗣同他们没有因为坚守理想,他们将不至喋血市口;这世上将没有《日心说》了———如果哥白尼慑于教会而放弃理想,他将不会落得葬身火海!可这些假设全部不成立!因为他们无一放弃理想,无一不是为了理想愤然前行,完成了为人的涅磐,书写了

人类灿烂光辉的历史,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坚守理想,于他们自己本就是一种幸福快乐,于整个人类更是伟绩卓著!所以,“渔父”们,请你们别再为屈原坚守理想不值。相反,我们都应该为了理想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我们的困难挫折与伟人们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他们尚能为理想奉献一生,我们有什么理由因挫折困苦放弃理想?心怀理想。让我们再次瞻仰那吟诵着《渔父》的屈原,就让深厚的古典蕴藉深刻我们的理想……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屈原之死

李国文,1930年8月生于上海。1957年发表小说。经历文革,辍笔多年,但是再拾笔著文仍很见功底。有评论家认为“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的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 我个人觉得那个评论家描述的好准确,他的散文见功底,真性情,见解又很有趣。他全书共十七卷,我有三散,散文《淡之美》,随笔《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和《中国文人的活法》 李国文先生随笔:《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屈原之死 在中国非正常死亡的文人名单上,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屈原。 可有史以来,文人能够享受到将其忌辰列为全国性节日,全民为之年年纪念,获此殊荣者,只有屈原。 中国老百姓对于文人的敬重,以此为最,这也说明中国文化传统精神之根深蒂固,之历史久远。也许某一个朝代,某一段岁月,灭绝文化的沙尘暴,会刮得乌天黑日,万马俱喑,然而,值得我们为之额手称庆的,中国文化生命力之顽强,世所罕见。即使书梵尽,儒坑尽,即使四旧毕除尽,然而云消雾散,霁天空阔,春风润泽,万物复苏,依旧是朗朗乾坤,文化中华。至了端阳这天,高悬艾叶,遍洒雄黄,龙舟竞渡,米粽飘香。 这就是中国文人的历害了,死了,还活着。而且活得会比所有皇帝加在一起的年纪更长久。皇帝,总是要去他妈的,但是屈原,中国人都记得住。 “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也。”这是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的第一句。所谓“楚之同姓”,因为他和楚王一样,原先都姓芈。这个稀见字读mi(音米),字典上的解释为“羊的叫声”和“姓氏”。芈姓,熊氏,后来改为昭、屈、景三姓,为楚国三大族。管理这三姓事务的官,就是三闾大夫。屈原被免掉左徒以后,一直到死,担任着这个类似清朝宗人府的长官。第一,绝对的闲差,第二,绝对的清水衙门,这使出身于贵族门第,担任过政府要职,操作过国家大事的屈原,有点郁闷。 文人分两种,一种得意,一种不得意。得意者,怕郁闷,不得意者,无所谓郁闷。屈原相当得意过,所以感到相当郁闷。 其实,“左徒”,不过是谏议国政的高官而已,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类似于现在的纪检委。但屈原的实际权力还要更大一点,国事,外交一身挑,做到类似美国国务卿那样重要的职务,起到左右楚怀王的作用。所以,为左徒时的屈原,很牛,很抖。那时楚国都城在郢(今湖北江陵),城不大,人不多,前呼后拥的屈原,出现在街头,这个既风流,又潇洒,领导时代潮流的明星人物,很引人瞩目。何况他是一个如兰似芷、洁身自好的男子汉呢!连

屈原《楚辞》经典句子

屈原《楚辞》经典句子 2017-03-141.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楚辞》2.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屈原《楚辞》3.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屈原《楚辞》4.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楚辞》5.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楚辞》6.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楚辞》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楚辞》8.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屈原《楚辞》9.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屈原《楚辞》10.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屈原《楚辞》11.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楚辞》12.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屈原《楚辞》13.虎啸而谷风至兮,龙举而景云往《楚辞》14.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屈原《楚辞》15.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屈原《楚辞》16.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楚辞·离骚》17.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楚辞·离骚》18.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楚辞》19.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楚辞·九章·哀郢》20.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楚辞·九章·橘颂》2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22.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楚辞》23.悯晨夜之摧挫,感春秋之欲暮。 征夫辍而在位,御者局而载顾。 《楚辞》

屈原写了哪些古诗

屈原写了哪些古诗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你认识多少屈原的励志诗句?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励志诗句,希望能帮到你。 1、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3、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楚辞》 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5、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屈原《楚辞》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7、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楚辞》 8、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楚辞》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10、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1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2、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13、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楚辞》

14、少司命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 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愁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带,修而来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 与女沐兮咸池,希女发兮阳之阿;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祝⑨兮好歌; 孔盖兮翠旌,登九天兮抚慧星; 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屈原《九歌》 15、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楚辞》 屈原经典励志名言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屈原《楚辞》 3、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屈原《楚辞》 4、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屈原《楚辞》 5、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

屈原文化

谁,站在屈原文化与时代的边缘? 秭归职教中心谭国灿 默然回首,惊奇发现:我初知屈原,是在中学时代的备考资料中,死记硬背的将屈原与《离骚》、《橘颂》捆在一起,其文如何?其人如何?皆不知晓。了解屈原,是在教书时代的“橘颂课堂”,因一无所知而被迫去大海捞针,浅尝辄止的解了燃眉之急。这算是我对屈原所有的、原始的积累吧。一切的一,一的一切都是无意识的,都是被逼无赖的。倒不是“生不逢时”、“见而无遇”,在屈乡三年的教书的生涯中,就有幸住在屈原庙中,有幸与守庙的徐老同甘共苦,然而“人在曹营心在汉”,徐老的教导没有深入我的骨髓,屈原文化没有触动我的灵魂。原本以为就这样与屈原擦肩而过,没想到在屈子骚人的熏陶中,我重新步上了寻找屈原以及屈原文化的路。重进乐平里,众人皆乐,唯我独忧。乐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冲塞我心灵的尽是一片片的失落——交通不便、八景荒凉、经济落后、屈原的遗失,满载我身

心的是一个沉甸甸的思索:谁,站在了时代与屈原文化的边缘? 一、屈原,你的家乡在哪里? 谁都知道,乐平里是你屈原的诞生地,一个原本与县城相距里的景色绮丽的地方,可是随着三峡大坝的新建,库区的蓄水,新县城的搬迁,你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与县城相距里,那唯一与外界联系的便道——七里峡已经成了龙宫的大道,往昔的“曲泾通幽”、“七里画廊”皆随波荡漾而灰飞烟灭。无奈啊,我们只得舍近求远的寻找道路。我们随着大巴钻山洞,耐着性子等渡船,大巴时而象跳瘙在溪石上跳跃,时而象怒狮向山尖奋爬,时而象甲虫沿山巅迂回,时而象猛虎向山涧猛冲。屈原,你的家乡在哪里?足够摇荡颠簸了三个多小时方能把你遥望。其实你也应该是十万移民中的一员。屈原啊,你可曾看见,别人已在锣鼓声中扬帆起航,在鞭炮声中搭起新宅,而你却被滔滔洪水断了归路,毁了出路;屈原啊,你可曾看见呼唤你回的幺妹站成了山岗。还有你的村庄——香炉平的那条山间小

最新屈原英雄事迹简介五篇精选800字

屈原英雄事迹简介五篇精选800字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屈原的英雄事迹范文,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屈原的英雄事迹范文一 我站在浑黄的汨罗江边。 今天艳阳正好,又恰巧是端午。雄黄抹额,虎符系臂,五彩的龙舟浩荡在江上,软白的粽子在别人口中,翠绿的艾叶如利剑戟立在广袤的原野上,只为纪念战国的一位故人…… 残阳如血,汨罗江畔。屈原一袭白衣,披头散发,形销骨立,憔悴不堪的脸上泪迹斑斑。他边走边吟唱道:“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常,虽体解吾尤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恁?”声音嘶哑,闻着悲怆,似是一个绝望的人拼尽全力发出最后的心声。 她双眼空洞死寂,是在望着无边无际的滚滚江水?是望见自己当年怀瑾握瑜,意气风发?还是望见朝野之上小人得志的丑恶嘴脸?有还是望见自己日日夜夜魂牵梦萦的楚国被敌军践踏,血流成河,尸骸遍野?…… 有人心易变,三头五年就面目全非:也有人心如止水,十万八千里走过,初心不改。而屈原属于后者。他“直言砥美,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抛头颅,洒热血,毫无保留将自己全身心献给楚国大地。

可楚怀王不解,听信谗言,一而再,再而三的将他贬谪、放逐。但屈原仍矢志不渝,一面将自己的爱国热情全寄托于香草、美人,写下惊世之作——《离骚》,一面又四处辗转,救亡图存。他国仰慕屈子圣贤,纷纷许下高官厚禄,但其皆一一拒绝。屈原心中只有唯一的楚国。 当盛世将倾,当深渊在侧,当国破山河在,当城春草木深。敌军兵临城下,楚国覆灭已不可扭转,现实中的美好国度已化为泡沫。于是屈原毅然决然选择怀抱大石,纵身一跃投入江中。芙蓉泣露香兰笑,昆仑玉碎凤凰叫。有人说比起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屈原的死是怯懦,是逃避。可我觉得,宁为玉碎的他是选择以死殉,保其浩然正气。他在逶逶迤迤的汨罗江中找到了理想国。他虽身死,却精神永存。 我徘徊又徘徊,走着千年前他曾走过的路。、 阴阳潜移,春秋代序。当年“随其波,逐其流”的渔夫还在,但屈原又在哪儿?他把他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生命长河之中,激励后世千千万万个“屈原”出现在华夏舞台上。 故何时没有屈原?何处没有汨罗江?陶潜的汨罗江是一片灼灼桃花林;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刎颈的大刀;张玉滚的汨罗江是一根挑书的扁担挑起了大山孩子的梦……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汨罗江,那是他终身溯洄以求的。 关于屈原的英雄事迹范文二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本名屈平,字原,是楚国的贵族,曾担任过三闾大夫,不过在上官大夫、郑袖、张仪等人的陷害下,一步步远离楚王,当郢都被攻破时,他选择了抱石投江自尽以殉国,大家被他的这

论屈原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一位伟大的诗人,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万古传颂。屈原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诗人赤诚的爱国心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通过对春秋中叶以来,对当时楚国的屈原生活的时代环境,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分析评论。本文主要就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的原因及表现作分析。 关键字: 屈原美政以民为本爱国精神

目录 摘要 (1) 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原因 (3) (一)屈原身世 (3) (二)社会背景 (3) 二、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 (4) (一)美政理想 (4) (二)以民为本,忧国忧民 (6) (三)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7) 三、小结 (8) 四、参考文献 (9)

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原因 (一)屈原身世 屈原的少年时代充满着浪漫色彩。他诞生在山水灵秀的巫峡附近,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便养成个性高洁,好奇服,爱花草的品格。屈氏家族虽然与楚国同姓,但与楚国的王公贵族比较,只能属于远离王族的疏族。屈原的父亲伯庸一生不得志,他深居僻壤。靠世袭的“食邑”过日子,早已从贵族显赫的地位上跌落下来。屈原出生时,家道已中落,但也在一般人之上,过着丰衣足食,不忧冻馁的生活。屈原从小聪颖过人、开卷过目成诵,提笔作文为诗。在乐平里,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书,他几乎都读过。如晋《乘》、楚《木寿杌》、鲁《春秋》等正史,《论语》等儒家经典,以及广为流传的诸子学说等。屈原更喜欢山歌、渔歌和祭祀歌曲,每得到一首,便如获至宝,从中汲取营养。 屈原出身贵族,但到屈原出生时,家道中落。因此,谋求政治地位是屈原振兴家族的唯一出路,屈原虽然出身于家道中落时期,但是他仍然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进步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社会背景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与当时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春秋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在此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各诸侯国争相兼并,改革活动和战争十分活跃。到了战国时期,过百的诸侯国只剩下七个。每个诸侯国都想兼并其他国家而完成统一大业,屈原生在楚怀王和倾襄王时期,各国的兼并战争不断,而楚国又在慢慢的衰落,面对着西边秦国的慢慢强大,楚国岌岌可危。在这一背景下.屈原挺身而出,希望用一系列的政策来改变楚国的现状,同时屈原也希望楚国的统治者能从日酣宴饮的享乐中清醒过来。屈原抱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试图来改变楚国的命运,他提倡以民为本,并且一直坚持着他的“美政”理想。在楚王信任他时,他表现得更有信心,更有激情。当屈原的思想受到当朝恶势力的抵制和迫害时,他不计个人得失,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思想,置生死于度外,誓死不渝地忠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