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太空一日预习导学案

22太空一日预习导学案
22太空一日预习导学案

22.太空一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炽热、千钧重负、惊心动魄、俯瞰、屏息凝神”等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航天英雄在科学探索上严谨的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负荷.( ) 载.人( ) 屏.息凝神( ) 无虞.( ) 炽.热( ) 弧.度( ) 轮.廓( ) 俯瞰.( )模.拟( ) 遨.游( ) 稠.密( ) 烧.灼( )

千钧.重负.( )( ) 舷.蜀( )

3、解释下面词语。

(1)无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屏息凝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炽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轮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俯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千钧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耐人寻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惊心动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读课文】

1.整体感知,划分段落。

2.请说说小标题的作用?

3.杨利伟在太空一日的过程中遇到哪些意外?他是如何应对的?

【合作探究】

1.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试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体会宇航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紧张和意外?会不会有损他的英雄形象?

【拓展延伸】

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详尽地叙述了“我”(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之旅,表现了航天英雄的沉着、冷静和严谨、科学的崇高精神。

1.假如杨利伟到你们的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课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炽.热()负荷.()赫兹

..()聂.海胜()

轮廓.()舷.窗()褐.色()砰. ( )

步骤.()遨.游()稠.密()拽.()

生命无虞.()

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隐约晃悠折磨五脏六腑

B.磨难茏罩迟钝惊心动魄

C.剥落守侯障碍耐人寻味

D.轨道绵絮确凿千钧重负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22课。

【课后反思】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答案

高二语文YW-15-02-001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编写人:柯有明审核人:编写时间: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本文的结构特点,知道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能识别主体部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能学会写新闻。 【方法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 【知识链接】 1.新闻通讯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2.文体知识 新闻、通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常见的结构:金字塔式结构、倒金字塔式结构、车轴式结构、菱形式结构、并列式结构。 3.中国的航天事业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升空开始,17年的中国航天研发历程,是艰苦而卓绝的。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这已经是中国的第十一艘太空飞船,也是中国第六艘载人飞船,已与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中国基本掌握了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卫星、运载火箭、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空间站,中国航天正走向世界走向宇宙。 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1、试一试,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年横亘.橘.红角.落直刺九霄. 酝酿 ..诞.生乾坤 ..着.陆摘星揽.月 借鉴.苛.刻轨.道嫦娥 ..复辟. 2、多音字注音 载.歌载舞载.客刊载.一年半载. 记载.载.人飞船千载.难逢 3、掌握字词书写,并解释其意思。 不同凡响: 扭转乾坤: 尘封: 一鼓作气: 横亘: 翌年: 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词填空 ⑴A、披露B、透露 ①今天,已经可以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 ②10月22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任季莫申科保镖的谢尔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了女总理日常生活交往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⑵A、竖立B、树立 ①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②近日,县地税局召开“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形象”专项教育培训动员大会,正式拉开了地税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专项教育培训活动的序幕。 ⑶A、震动B、振动 ①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②铁甲突击是一种国产游戏,支持physx物理加速技术,通过GPU的计算,我们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爆炸、破坏和等物理效果。 【归纳小结】 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把中国航天辉煌事业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准确,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当堂训练】 一、作者 贾永、曹智、白瑞雪是。新闻稿一般由 五部分组成。 二、课本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假jiǎ暑假假嗓子假以辞色假模假式 B.供gòng 口供供销社供认不讳供不应求 C.角jiǎo 角膜唱主角钩心斗角凤毛麟角 D.冠guān 皇冠冠心病衣冠楚楚冠盖相望 2.选出错别字最少的一项() A.趁心如意行踪鬼秘鬼鬼崇崇弱不禁风 B.奋发图强言简意该英雄气慨羽扇纶巾 C.动辄得究莫不关心毛骨悚然刚愎自用 D.事过景迁前倨后恭书写潦草浏览一遍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他平时省吃俭用,把全部都捐给了灾区和希望工程。 (2)你这番话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我得好好一下。

2020年 22.《太空一日》导学案

22.《太空一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概括课文内容。 2.品读文字,跟随杨利伟的经历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3.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重点·难点: 1.概括内容要点,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2.品读描绘太空生活的精彩语句,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杨利伟,特级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天地九重》,讲述了杨利伟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2.背景资料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由13个分系统组成。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截至到2016年12月,神舟飞船载人飞行概览: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16日(乘组)杨利伟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17日(乘组)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28日(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17日(乘组)搭载模拟人 神舟九号 2012年06月16—29日(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 神舟十号 2013年06月11—26日(乘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神舟十一号 2016年10月17日—11月18日(乘组)景海鹏、陈冬 3.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炽.热()舷.窗()确凿.()亲眼目睹.() 俯kàn()负hè()共zhèn()五脏六fǔ() 4.课外查阅有关“神舟”的知识并与同学交流。 5.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 1.速读课文,本文讲述了杨利伟在“太空一日”中经历的哪些事? 2.文中有许多句子可能与你之前对太空的认识不同,你能摘录几句推荐给你的同学或者家人吗? 示例: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空气占据空间吗-导学案-湘科版(2017)

空气占据空间吗 【学习目标】 1.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空间。 2.能够对看不见的物体是否占据空间设计实验和做出假设。能够根据间接的实验现象,推理空气占据空间。 3.意识到科学结论需要客观证据来说明。感悟科学知识对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学习重点】 空气占据一定空间。 【学习难点】 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思考引学 乌鸦喝水的故事中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上升?乌鸦用什么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把水挤上来喝到水的? 二、问题探究 (一)问题类探究 1.在刻度的量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描述水占据了杯中哪些地方,继续倒水,水位高度会怎样变化?水占据的空间又有什么变化? 2.接着用这杯满满的水,将一块石头轻轻放入杯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水和石块都能占据空间,空气也占据空间吗? (二)活动探究:听话的乒乓球 1.实验材料:盛有适量水的水槽,有盖子但去了底的矿泉水瓶,乒乓球。 2.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以下情况水槽中水位的变化。 ①水瓶底部罩住乒乓球 ②竖直向下扣入水中

③松动瓶盖然后堵住 ④完全松开瓶盖 3.总结实验结论。 (三)理解与应用 1.把纸巾塞到杯子底部,杯口朝下慢慢把杯子压到水槽底部,请问杯子里的纸巾会湿吗? 2.一位阿姨用漏斗往瓶子里倒酱油的时候,酱油怎么也流不进瓶子里。该怎么办呢? 3.除了课本中的方法,你是否有其他的方法证明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 【学习小结】 通过提出问题到做出假设,通过实验操作进行验证,得出结论——空气也能占据空间。【精练反馈】 一、判断题 1.空气有时占据空间,有时又不占据空间。() 2.我们看不见周围的空气,所以空气不占据空间。() 3.喝牛奶时,只要用力挤压牛奶盒,牛奶就会从吸管里流出来,说明空气占据空间。()4.蜡烛之所以能在水面之下继续燃烧是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 二、实验题 吹不大的气球 1.实验目的:瓶中吹气球的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 间。 2.实验材料:空饮料瓶、气球。 3.实验步骤: ①将气球放在塑料瓶中,将气球口套在塑料瓶口。 ②手握住塑料瓶的下半部,用力吹塑料瓶里的气球。 4.实验现象: 5.实验分析: 6.实验结论: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点拨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预习提纲 1、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2、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3、筛选新闻主体部分的重点内容。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2、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 3、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4、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5、分析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问:本文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明确:时间顺序。 问:作者用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表现出当时人们紧张、激动的心情。 在那一刻,梦想将变为现实,传达出一种无法自制的激动和欣喜 6、学生展示自己列出的各时间段的重要事件。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1999年11月20日,“神州”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00年1月9日,“神州”二号发射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州”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神州”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完整word版)《太空一日》导学案(教师用)

22、《太空一日》导学案(教师用) 课型:精读主备人:王艳杰课时:两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重、难点) 3、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预习法、快速浏览法、讨论法、归纳法。 【导学流程】 一、自主预习(第一课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搜集资料,拓展视野。 1、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视频资料观看。(注:教师也下载一份视频材料以备上课使用)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杨利伟及本文写作背景。 杨利伟,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身高1.68米,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 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弧()蚀()炽热()负荷()轮kuo( ) 俯瞰()稠密()烧灼()ao( )游 无虞()本末倒置()屏息凝神()() 2、解释词语。 炽热:极热俯瞰:俯视无虞:不用忧虑。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千钧重负: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除了这些字词,我认为有些字词也很重要,如: (二)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关键词句。 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示: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出题人:孙德贤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首尾圆合的结构特点。 2.学习本文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 3.学习我国航天人知难而进﹑勇于进取的精神。 自主预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喷.( ) 射乾坤 ..() ..()苛.()刻酝酿 亘.()古供.()给供.()认不讳打场.() 一场.()雨记载.()装载.()着.()陆着.()凉开辟.()复辟.()肖.()像 2.根据注音,填写课文中的汉字。 Sǒng( )入云天jú( )红色直刺九xiāo( ) 元xiāo()cuī( )化剂摘星lǎn()月 预定guǐ( )道无jiāng()jiāng( )绳 jiāng( )硬惊huáng( )失措辉huáng( )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语境意义。 乾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苛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惊天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凡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考辨析下列几组近义词语并填空。 【关注﹑关切】

《太空一日》导学案

《太空一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概括课文内容。 2.品读文字,跟随杨利伟的经历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3.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重点;难点】 1.概括内容要点,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2.品读描绘太空生活的精彩语句,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杨利伟,特级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天地九重》,讲述了杨利伟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2.背景资料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由13个分系统组成。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截至到2021年12月,神舟飞船载人飞行概览: 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16日(乘组)杨利伟 神舟六号2005年10月12—17日(乘组)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2008年09月25—28日(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八号2021年11月01—17日(乘组)搭载模拟人

神舟九号2021年06月16—29日(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

宇宙和微观世界

龙坡中学有效教学讲学稿 学科:物理课题:宇宙和微观世界课型:新授课(集体备课)负责老师:授课周次:第二周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理解物体三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教学重点:三种物态的微观模型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的原因 导入方式:自主阅读 有效精讲: 知识点1:宇宙的组成 阅读教材第4页完成下列题目 1.宇宙是由____组成的,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组成的. 2.银河系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星系,描述它的大小最好用____做单位. 教师讲述太阳系的结构 太阳周围有八大行星绕它运行,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的是 知识点2:物质的组成 1.物质是由____组成的 2.什么叫分子?(教材中划线记忆) (练习)分子是保持___ _的微小粒子。 知识点3:原子及其结构 1.物质是由组成,分子是由组成。 2.原子的结构与很相似,它的中心是 3.原子核由和组成 知识点4:三种物态的微观模型

学生猜想:(教材第6页想想议议) 1.物质的状态变化时会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 学生阅读第6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2.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分子间有强大的。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和 3.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具有 4.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容易被,具有 科学世界(了解) 纳米是一个____单位,1纳米=____米, 有效精炼: 1.一般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时,体积变____,粒子间的作用力变____. 2.多数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要变小,主要是由于 . 配套练习第2页上半部分(3、4、6、7) 配套练习第3页(3、4、5) 有效拓展: 配套练习第2页自主演练(2、4、5、6、8、9)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完美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

太空一日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22太空一日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 一、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祖国儿女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明确: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在太空中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2.读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作者“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明确:(1)看到的地球只是一段弧;(2)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3)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4)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因为“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个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现象? 明确:(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明确: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1.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明确: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们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学习方法】 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一、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整体把握 1.试分析全文的写作思路。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和(),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第二部分(第4~26段),主体。 叙述()。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

22《太空一日》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22《太空一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标注好词好句,概括故事情节。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航天员的高大形象。 【学习重点】 学习航天员敢于探索,严谨勇敢,热爱祖国,勇于奉献的精神。 【学习难点】 体会语言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段感动中国颁奖词:“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他就是杨利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杨利伟的航天世界。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弧.(hú)炽.热(chì)轮廓.(kuò)模拟.(nǐ)遨.游(áo) 严禁.(jìn)稠.密(chóu)瞬.间(shùn)概.率(gài)烧灼.(zhuó) 舷.窗(xián)俯瞰.(kàn)释.然(shì)确凿.(záo)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屏息凝神:暂时抑制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3.作者简介 杨利伟(1965—),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特级航天员,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4.背景链接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神舟五号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导学案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学习目标】 1.空气能占据空间。 2.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 【学习难点】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学习准备】透明水槽、透明塑料杯、A4纸一张、泡沫漂浮物、毛巾、排球打气筒、球针,实验记录表。 【学习过程】 1、教师出示一杯水,提问: 是谁占据了杯子里面的空间?( ) 2、把这杯水倒掉,杯口朝下。提问: 现在是谁占据了杯子里面的空间?( ) 3、演示:把一张纸捏成团,塞到杯底,提问: 现在是谁占据了杯子里面的空间?( )和( )。 4、预测:如果把装着纸团的杯子,竖直压入水底,纸会湿掉吗? 我的发现: 活动一 压杯入水 1、活动指导: (1)在塑料杯底粘上一个纸团。 (2)在水槽的水面上撒一些泡沫塑料,方便观察水位的变化。 (3)把杯子慢慢地竖直倒扣在水里。 (4)一直将杯子全部压入水中。 2、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我的发现: 3、用记号笔在水槽上划线进行比较,观察水位有什么变化。 活动二 扎孔观察 1、活动指导: (1)在杯底用球针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压入水中。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 (2)用打气筒连着球针,从杯底的小孔向杯子中打气,空气能将水挤出杯子吗? (3)在《活动手册》上画图进行记录,试着用简要的文字进行说明。 2、我们的解释: 小组成员议一议,在组内交流,做好汇报准备。

、在上面的实验中,杯子中的水和空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杯口与水面水平接触,杯子里的空气好像被关在杯子里。水进不到杯子里,杯底的纸团也是( )[干/湿] 的。水槽中的水位是( )[上升/下降]。当我们用球针扎一个小孔后,空气被释放出来,水慢慢进入到杯子里。水槽中的水位是( )[上升/下降];再用打气筒向杯子中打气,我们又可以看到,水被挤出杯子,水槽中的水位是( )[上升/下降]。 2、这些现象说明了空气能占据( )。 1、在杯子的底部扎一个小孔,用手指抵住这个小孔, 将杯子压入水中,手指有什么感受?放开手指,观察 有什么变化? 2、小挑战 有半瓶水、一块橡皮泥和两根吸管。在不倾斜的情况下,你能利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来吗? 橡皮泥用来封住瓶口,两根吸管一根用来吹气,另一根伸入水中,在不倾斜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向瓶中吹气的方法,也可以将水挤出来。 一、判断: 1、一杯水喝完以后,杯中什么物质也没有了。( ) 2、打气筒中的空气可以被压缩不需要多大的力气。( ) 3、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 ) 4、用打气筒向篮球中打气的次数越多,篮球越重。( ) 5、空气有一定的体积,也有一定的形状。( ) 6、瓶子中装满了水,一点空隙也没有,就没有空气了。( ) 7、吹肥皂泡、看红旗飘扬,我们也能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 8、我们应该经常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 9、乌鸦喝水的故事也能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 二、选择: 1、下面不是空气的特点的是( ) A 、不会流动 B 、容易被压缩 C 、无色无味 2、向水中扔一块较粗糙的石头,我们看到冒气泡,是因为( ) A 、石头将水中的空气挤出来了 B 、水将石头中的空气挤出来了 C 、石头丢入水中产生了气体 参考答案: 一、1、× 2、× 3、√ 4、√ 5、× 6、× 7、√ 8、√ 9、× 二、1、A 2、B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doc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知识链接】走近人物 钱学森讲“万户飞天” 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而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看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於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來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儿千年。2003年,中国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一一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 【教学过程】 |基础落实 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辉映朝晖挥舞浑蛋谭 号 B.翌年翠绿淬火憔悴精 粹 C.漫步漫骂藤蔓烂漫帐 幔 D.响彻清澈圻裂撤走掣肘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导学案

22 太空一日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明确: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在太空中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2.读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作者这种想法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明确:看到的地球只是一段弧;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因为“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个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现象? 明确:(1)失重状态下人产生的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 2、准确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4、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梳理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朝末年有个叫万户的人,他饱读诗书却无心功名。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在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他的仆人在即将点火时犹豫了,万户说道:“飞

天,乃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命令。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飞车发生了爆炸。这就是万户飞天的故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开拓精神的探索精神激励了后代很多人。600多年后的2003年,另一位飞天勇士杨利伟登上神舟五号,终于圆了这一飞天梦。今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整体感知 1、根据新闻的基本结构,为本文划分层次。(小组交流2分钟)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主体(背景)(4-26):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结语(27-30):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2、观察结构,看看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首尾圆合型。 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发射的场景,中间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两者很自然地衔接,不同于一般新闻。

《太空一日》名师教案(2课时)

《太空一日》名师教案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强化对拟声词在不同环境运用的理解。 2.思维发展与提升 练习对课文的快速默读,学习提取课文的主要信息的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课文具有说明性质语言的准确性,理解语言当中所蕴含的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航天勇士探索的精神,增强祖国的自豪感,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二)教学建议 紧扣单元目标,做到“有效教学”,“长文”“短教”,让孩子们在快速浏览文本的过程里,紧紧抓住文本的四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就透出了一个主要信息,因为这些小标题都为“内容式”标题,它揭示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跳读”。 然后紧跟小标题,逐层提问,多问“为什么”。 (三)教学示例 炎黄子孙杨利伟,天空探险应点赞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默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能力目标:强化对拟声词在不同环境运用的理解,学习提取课文的主要信息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航天勇士探索的精神,增强祖国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 快速浏览全文,如何提取主要信息。 2. 杨利伟与外国航天员在给“新人”传授航天经验时,有何不同?体现出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具体是什么差异呢?

教学方法: 1.知识链接教学法。孩子们对于航天知识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好奇,通过对航天科普知识的阅读,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对祖国航天探索的自豪。 2.默读教学法。默读是对“长文”最为有效的阅读方式,能快速高效,能在最短的时段内筛选、提取最主要的信息。 3.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搜集有关杨利伟及“神舟五号”的资料(含视频),并阅读老师提供的“航天知识小链接”。 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准备有关杨利伟“飞天”视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浏览全文,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教学重点:快速浏览全文,如何借助小标题,提取课文主要信息。 教学难点:默读扫视法的培训。 (一)导入新课 师:(开场白)毛主席说:“可上九天揽月”,杨利伟就是“揽月”第一中国人,请看那次激动人心的“飞天大戏”!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入情地观看“神五”发射视频) (二)问题探讨:宏观整体把握 这一板块主要是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扫除生字词的障碍,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具体上安排了两遍默读,一次讨论归纳。 一读:运用逐句逐行法,边默读边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解决。 二读:让孩子们“跳读”,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抓住小标题,筛选、提取、整合文本主要信息。 三讨论归纳:紧紧抓住文本的四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就透出了一个主要信息,因为这些小标题都为“内容式”标题,它揭示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跳读”。

《太空一日》导学案(教师用)

《太空一日》导学案(教师用)

22、《太空一日》导学案(教师用) 课型:精读主备人:王艳杰课时:两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重、难点) 3、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预习法、快速浏览法、讨论法、归纳法。 【导学流程】 一、自主预习(第一课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搜集资料,拓展视野。 1、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视频资料观看。(注:教师也下载一份视频材料以备上课使用)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杨利伟及本文写作背景。 杨利伟,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身高1.68米,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 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弧()蚀()炽热()负荷()轮kuo( ) 俯瞰()稠密()烧灼()ao( )游 无虞()本末倒置()屏息凝神()() 2、解释词语。 炽热:极热俯瞰:俯视无虞:不用忧虑。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千钧重负: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除了这些字词,我认为有些字词也很重要,如: (二)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关键词句。 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