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
1、主要成就:启蒙主义 包括:法国启蒙运动、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2、(掌握)18世纪文学的特征。
在18世纪,古典主义仍占重要地位,但启蒙文学成就最高。欧洲各国启蒙文学共同的特征是:
① 有鲜明的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它与17世纪古典主义同属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学思潮,但古典主义拥护国王,启蒙主义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② 启蒙文学自觉地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情感。
③ 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如正剧、哲理小说等等。
3、术语解释:正剧。
① 18世纪由法国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
② 戏剧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其特点是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③ 采用散文的形式,描写现实社会斗争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戏剧的主人公,语言通俗易懂。
④ 主要作品有狄德罗《私生子》、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
4、术语解释:哲理小说。
① 18世纪由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② 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多方面的内容,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③ 主要作品有孟德斯鸠《波斯人的信札》、伏尔泰《老实人》、卢梭《爱弥儿》。
5、(识记)英国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① 笛福(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英国小说之父、现代新闻报道之父)
《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鲁滨逊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
② 斯威夫特(激进的民主派,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讽刺传统)
《格列佛游记》(儿童幻想剧小说)对英国政治、法律、议会、党争和哲学进行讽刺和抨击)。
③ 理查生(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克拉丽莎》(书信体小说)
④ 菲尔丁(英国现代小说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
《汤姆·琼斯》欧洲文学中的一流小说,代表了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被誉为18世纪英国社会的散文史诗。
6、术语解释:感伤主义文学。
① 18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在英国出现了感伤主义文学。
② 感伤主义开辟了一种以心理感觉为载体掺和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述方式。
③ 因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在哥尔斯密斯的小说《威克菲牧师传》及“墓园诗派”的诗歌中,感伤主义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7、哥特式小说: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小说多以中世纪阴森神秘的城堡为背景,充满神秘、怪诞、刺激。
8、(识记)法国启蒙主义文学。
①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书信体哲理小说,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主人公:郁斯贝克和黎加。
②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老实人》描写了一个神话般的世界——黄金国。
③ 狄德罗:三部哲理小说
《修女》(揭露教会罪行的书信体哲理小说);《拉摩的侄儿》(对话体哲理小说);《宿命论者雅克》
④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提出“返归自然”的理论。
《民约论》(又名《社会契约论》):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许多国家的“福音书”
《爱弥尔》(哲理小说):法国第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小说。
《忏悔录》:晚年自传体小说
《新爱洛绮斯》:文学代表作。书信体哲理小说;主人公:尤丽、圣·普乐
⑤ 博马舍(18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喜剧作家):《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姻》
⑥ 勒萨日:《吉尔·布拉斯》《瘸腿魔鬼》(承袭流浪小说)
9、(识记)德国民族文学。
① 莱辛(德国民族戏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完成了德国文学的转变”。)主要贡献:
美学理论:《拉奥孔,论绘画与诗的界限》探讨诗与画的界限。
戏剧理论:《汉堡剧评》
戏剧创作:《明娜·封·巴尔赫姆》(喜剧代表作);《萨拉·萨姆逊》(第一部市民悲剧代表作);《爱米莉娅·迦洛蒂》(悲)
② 席勒(剧本始终贯穿反暴政、争自由的主题)
《强盗》:“歌颂一个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主人公:卡尔)
《阴谋与爱情》:被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恩格斯);主人公:斐迪南,露易丝
《堂·卡洛斯》:狂飙突击向古典主义过渡时期的作品“席勒式”
晚年与歌德合作共迎来德国文学的古典时期:《奥尔良姑娘》、《威廉·退尔》等剧本。
美学著作:《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通信》):探讨用审美来改造社会。
《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首次提出并区分两种基本创作方法。
10、术语解释:狂飙突进运动。
18世纪德国发生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范围的文学运动,狂飙突击运动。这一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一大群德国文学青年,在英法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强烈要摆脱封建束缚和压抑,

要求个性解放。他们大喊大叫,崇尚天才和叛逆;强调民间文学和民族风格,推崇自然和自我。
11、(掌握)席勒的《阴谋与爱情》被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
作者通过斐迪南与露易丝的爱情悲剧,写出了第三等级的平民与特权贵族的矛盾和冲突,剧本勇敢的把德国的黑暗现实搬上了历史舞台。席勒以超人的胆量揭露了庸俗鄙陋的黑暗现实,令人敬佩。作者公开站在平民一边,维护平民的尊严,谴责达官贵人。
12、术语解释:魏玛古典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史称“魏玛古典主义时期”,德国文学达到顶峰。德国古典主义在政治上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激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陶冶性情,培养完整和谐的个性;在艺术上,以古希腊艺术为典范,把“高贵的单纯、宁静的伟大”视为最高理想,追求庄严肃穆、完整和谐,代表人物是晚年席勒和歌德。
13、(识记)意大利:喜剧大师哥尔多尼《女店主》、《一仆二主》
14、(识记)歌德:德国伟大的民族诗人。德国古典主义和民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剧本:《葛兹》(历史悲剧)。葛兹实有其人,是个争自由,反封建的英雄;诗剧片段:《普罗米修斯》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篇书信体小说);诗剧:《浮士德》的部分初稿。
在意大利期间创作的三个古典主义悲剧:《哀格蒙特》、《伊菲格涅亚的陶里斯》、《塔索》
晚年:《威廉·迈斯特》(上下部、德国第一部教育小说)通过威廉从童年到老年发展的记述,展示了他道德完善的过程。
15、(理解)《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第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品。
歌德的中篇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维特是时代的觉醒者和庸俗环境的反抗者。他以孤傲来对抗德国现实的丑恶,但也正因此注定形成了他性格的软弱性,总是以不合作――逃避的方式来反抗,缺乏战斗性。他的性格是社会铸造的,从根本上看,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正因为此,它感染了世界各国不同时代的同病相怜的青年。他们不但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甚至也学他自杀。
16、(掌握)《浮士德》的取材、创作过程和主题内容。
取材:《浮士德》取材于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以浮士德博士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生。
创作过程: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故事进行了全面改造,一方面强调了浮士德形象的特点,另一方面改变了原故事中的悲剧结局,赋予浮士德传说以全新的意义。
主题内容:《浮士德》的基本情节可归结为:

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身追求、五幕悲剧。
① 《天上序曲》是剧作的开端,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同时也预示着全部作品的故事线索;五幕悲剧:
② 第一个赌赛是天帝和魔鬼关于“对世界和人的看法”的赌赛——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第二个赌赛是魔鬼梅非斯特关于“浮士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的赌赛;
③ 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
20、(掌握)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浮士德又是普通人类的代表,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腐朽王权的支持者。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浮士德形象的意义:向人们指出了一条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21、(掌握)浮士德与梅非斯特的辨证关系。
梅非斯特在诗剧中是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出现的。是生自学成才中玩世不恭的虚无主义者典型,是情欲的化身,“恶”的代表,同时也是一个象征、寓意型的形象。他对于浮士德探索人生的过程,客观上起着推动的作用:他把浮士德引入尘世,主观目的是要诱惑浮士德堕落,实际上却帮助他摆脱了阴暗的书斋,投身于社会实践;他多次诱惑浮士德作恶,客观上却使浮士德从错误和挫折中猛醒,向更高的境界迈进;他忠实地完成了天帝赋予他的使命:鞭笞人们精神中的懈怠和贪图安逸的惰性,激发人们更加努力。
梅非斯特在诗剧中的调侃、讥笑,不可否认构成了对社会邪恶的批判,虽然他主观上是冷眼旁观,幸灾乐祸,站在魔鬼邪恶的立场上来看待社会现实中的邪恶的。可也正因

为如此,他的嘲讽就格外辛辣,他的批判就更切中要害,产生了以毒攻毒的奇妙效果。同浮士德一样,在梅非斯特身上,也同样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法思想。
22、(掌握)《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风采:
① 诗剧以幻想为主,将写实和幻想结合。
天上地下、现实古代、人类魔鬼,作者用幻想的情景和真实的生自学成才,交织出一副瑰丽奇异的艺术图画,使《浮士德》既成为资产阶级理想的激越颂歌,同时又是当是德国现实生活的深刻概括。
② 在人物塑造上,用辩证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浮士德灵与肉的对立统一,梅非斯特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也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作品还用矛盾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群像。天帝与魔鬼是理性于情欲的对比;浮士德与梅非斯特是人类与魔鬼的对比;浮士德与玛加蕾特是知识者与自然人的对比。比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征更为鲜明。
③ 在表现手法上,歌德根据内容需要进行选择,作品形式多样化。
诗剧开头用自由韵体,写玛加蕾特用民歌体;写海伦部分则用古希腊悲剧的诗体。叙事、抒情、议论糅为一体,使作品丰富多彩,班斓多姿。诗剧大量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如人造人、海伦、魔女之厨都是象征,批评教会则常用暗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