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及答案

《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及答案
《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及答案

《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函数的概念,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2.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3.了解简单的复合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二、知识梳理

(一)函数的概念

1.函数与映射的概念

注意:判断函数图象的常用结论:与x轴垂直的直线和一个函数的图象至多有1个交点。

2.函数的三要素

(1)函数由、和三个要素构成。

(2)对函数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3.相等函数

如果两个函数的和完全一致,则这两个函数相等,这是判断两函数相等的依据。

(二)函数的表示法

表示函数的常用方法:、、。

1. :就是把变量x,y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关系式y=f(x)来表示,通过关系式可以由x的值求出y的值。

2. :就是将变量x,y的取值列成表格,由表格直接反映出两者的关系。

3. :就是把x,y之间的关系绘制成图像,图像上每个点的坐标就是相应的变量x,y的值。

(三)分段函数

若函数在其定义域内,对于定义域内的不同取值区间,有着不同的,这样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

说明:分段函数虽然由几部分组成,但它表示的是一个函数。处理分段函数问题时,首先要确定自变量的取值属于哪个区间段,从而选取相应的对应关系;画分段函数图像时,应根据不同定义域上的不同解析式分别作出。当自变量不确定时,需分类讨论。

(四)复合函数

如果函数y=f(t)的定义域为A,函数t=g(x)的定义域为D,值域为C,则当A

C?时,称函数))

f

y=

g

(x

(

为f(t)与g(x)在D上的,其中t叫做中间变量,t=g(x)叫做内层函数,y=f(t)叫做外层函数。三、典例分析

【题型一】函数的基本概念

【例1】若函数y=f(x)的定义域为M={x|-2≤x≤2},值域为N={y|0≤y≤2},则函数y=f(x)的图象可能是()

【变式训练1】对于集合A={x|0≤x≤2},B={y|0≤y≤3},则由下列图形给出的对应f中,能构成从A到B的函数的是()

【题型二】相等函数的判断

【例2】下列四组函数中,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 .f (x )=|x |,g (x )=x 2

B .f (x )=lg x 2,g (x )=2lg x

C .f (x )=x 2-1

x -1

,g (x )=x +1

D .f (x )=x +1·x -1,g (x )=x 2-1

【变式训练2】下列各组函数中,两个函数是同一函数的组数有( ) ①||

()x f x x =

与1,0()1,0

x g x x >?=?

-

②2

46y x x =-+与2

(2)2y t =-+

③()2f x x =-,()21

31

x g x x -=--

④()f x x =,()2

g x =

⑤()1f t t =-,()1,1

1,1x x g x x x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题型三】函数的表示方法

【例3】已知函数)(x f =4x+3,g(x)=x 2

,求f[f(x)],f[g(x)],g[f(x)],g[g(x)].

【变式训练3】设f ,g 都是从A 到A 的映射(其中A ={1,2,3}),其对应关系如下表:

则f (g (3))等于( )

A .1

B .2

C .3

D .不存在

【题型四】分段函数

角度一:分段函数求值

【例4-1】 (1)已知函数f (x )=?????

log 12x ,x >0,

3x ,x ≤0,

)则f (f (4))的值为( )

A .-19

B .-9 C.1

9 D .9

(2)已知

??

??

?=+∞∈??? ??-∈)

,0[,0,2,sin 21

)(x x x x x f π若f (a )=1

2

,则a =________。

【变式训练4-1】(1)设函数f (x )=?

????

3x -b ,x <1,

2x ,x ≥1。若

465=???

?

????? ??f f ,则b =( ) A .1 B.78 C.34 D.1

2

(2)设函数f (x )=???

x ,x ∈(-∞,a ),

x 2,x ∈[

)a ,+∞。若f (2)=4,则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角度二:分段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应用

【例4-2】对任意实数a ,b 定义运算“?”:a ?

b =?

????

b ,a -b ≥1,

a ,a -

b <1。)设f (x )=(x 2-1)?

(4+x ),若函数y =f (x )+k 的

图象与x 轴恰有三个不同交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 .(-2,1)

B .[0,1]

C .[-2,0)

D .[-2,1)

反思归纳 1.对于分段函数给定自变量求函数值时,应根据自变量的范围,利用相应的解析式直接求解;若给定函数值求自变量,应根据函数每一段的解析式分别求解,但应注意检验该值是否在相应的自变量取值范围之内。

2.由分段函数的函数值相同求自变量或参数的范围问题,一般画出分段函数的图象,观察在相应区间上函数

【变式训练4-2】已知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满足f (x +2)=2f (x ),当x ∈[0,2]时,f (x )=?

????

x ,x ∈[0,1),

-x 2+2x ,x ∈[1,2],则

函数y =f (x )在[2,4]上的大致图象是( )

【题型五】复合函数

【例5】指出下列函数的复合过程。

(1)y=2-x 2 (2)y=sin3x (3)y=3cos 2

x -1

【变式训练5】①已知 ,1)(2

+=x x f 求)1(-x f ;

②已知 1)1()1(2++=-x x f ,求)(x f .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每日一练

《函数及其表示》学案答案

六、学习目标

1.了解函数的概念,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2.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3.了解简单的复合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七、知识梳理

(一)函数的概念

1.函数与映射的概念

注意:判断函数图象的常用结论:与x轴垂直的直线和一个函数的图象至多有1个交点。

2.函数的三要素

(1)函数由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三个要素构成。

(2)对函数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定义域,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3.相等函数

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则这两个函数相等,这是判断两函数相等的依据。

(二)函数的表示法

表示函数的常用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1.解析法:就是把变量x,y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关系式y=f(x)来表示,通过关系式可以由x的值求出y的值。

2.列表法:就是将变量x,y的取值列成表格,由表格直接反映出两者的关系。

3.图像法:就是把x,y之间的关系绘制成图像,图像上每个点的坐标就是相应的变量x,y的值。

(三)分段函数

若函数在其定义域内,对于定义域内的不同取值区间,有着不同的对应关系,这样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

说明:分段函数虽然由几部分组成,但它表示的是一个函数。处理分段函数问题时,首先要确定自变量的取值属于哪个区间段,从而选取相应的对应关系;画分段函数图像时,应根据不同定义域上的不同解析式分别作出。当自变量不确定时,需分类讨论。

(四)复合函数

如果函数y=f(t)的定义域为A,函数t=g(x)的定义域为D,值域为C,则当A

C?时,称函数))

f

y=

(x

(

g

八、典例分析

【题型一】函数的基本概念

【例1】若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M ={x |-2≤x ≤2},值域为N ={y |0≤y ≤2},则函数y =f (x )的图象可能是( )

【解析】 A 中函数定义域不是[-2,2],C 中图象不表示函数,D 中函数值域不是[0,2]。故选B 。 【答案】 B

【变式训练1】对于集合A ={x |0≤x ≤2},B ={y |0≤y ≤3},则由下列图形给出的对应f 中,能构成从A 到B 的函数的是( )

解析 对于B ,C 两图可以找到一个x 与两个y 对应的情形,对于A 图,当x =2时,在B 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元素。故选D 。

答案 D

【题型二】相等函数的判断

【例2】下列四组函数中,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 .f (x )=|x |,g (x )=x 2

B .f (x )=lg x 2,g (x )=2lg x

C .f (x )=x 2-1

x -1

,g (x )=x +1

D .f (x )=x +1·x -1,g (x )=x 2-1

【解析】 A 中,g (x )=x 2=|x |,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相同,是同一函数;B 中,两个函数的定义域

不同,故不表示同一函数;C 中,f (x )=x 2-1

x -1=x +1(x ≠1)与g (x )=x +1两个函数的定义域不同,故不表示同一函数;

D 中,f (x )的定义域为[1,+∞),g (x )的定义域为(-∞,-1]∪[1,+∞),所以不是同一函数。故选A 。

【答案】 A

【变式训练2】下列各组函数中,两个函数是同一函数的组数有( )

①||

()x f x x =与1,0()1,0x g x x >?=?

-

②2

46y x x =-+与2

(2)2y t =-+

③()2f x x =-,()21

31

x g x x -=--

④()f x x =,()2

g x =

⑤()1f t t =-,()1,1

1,1

x x g x x x -≥?=?

-+

B.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 C

【题型三】函数的表示方法

【例3】已知函数)(x f =4x+3,g(x)=x 2

,求f[f(x)],f[g(x)],g[f(x)],g[g(x)]. 【解析】f [f (x)]=4f (x)+3=4(4x+3)+3=16x+15;f [g (x)]=4g (x)+3=4x 2

+3;

g [f (x)]=[f (x)]2

=(4x+3)2

=16x 2

+24x+9;g [g (x)]=[g (x)]2

=(x 2

)2

=x 4

.

【变式训练3】设f ,g 都是从A 到A 的映射(其中A ={1,2,3}),其对应关系如下表:

则f (g (3))等于( ) A .1 B .2 C .3

D .不存在

解析 由表格可知g (3)=1,∴f (g (3))=f (1)=3。故选C 。 答案 C

【题型四】分段函数

角度一:分段函数求值

【例4-1】 (1)已知函数f (x )=?????

log 12x ,x >0,

3x ,x ≤0,

)则f (f (4))的值为( )

B .-19 B .-9 C.1

9 D .9

(2)已知

??

??

?=+∞∈??? ??-∈)

,0[,0,2,sin 21

)(x x x x x f π若f (a )=1

2

,则a =________。

【解析】 (1)f (4)=log 124=log 12????12-2=-2,所以f (f (4))=f (-2)=3-2

=19

。故选C 。

(2)若a ≥0,由f (a )=12得,21

a =12,解得a =14;若a <0,则|sin a |=1

2

a ∈????-π2,0,解得a =-π6。综上可知,a =14或-π

6。 【答案】 (1)C (2)14或-π

6

【变式训练4-1】(1)设函数f (x )=?

????

3x -b ,x <1,

2x ,x ≥1。若

465=???

?

????? ??f f ,则b =( ) A .1 B.78 C.34 D.1

2

(2)设函数f (x )=???

x ,x ∈(-∞,a ),

x 2,x ∈[)a ,+∞。

若f (2)=4,则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解析(1) f ????56=3×56-b =5

2-b , 当52-b ≥1,即b ≤3

2时,f ????52-b =252-b , 即252-b =4=22,得到52-b =2,即b =12

当52-b <1,即b >32时,f ????52-b =152-3b -b =15

2-4b , 即

152-4b =4,得到b =78<3

2

,舍去。 综上,b =1

2。故选D 。

【解析】(2) 因为f (2)=4,所以2∈[a ,+∞),所以a ≤2,则a 的取值范围为(-∞,2]。 【答案】 (-∞,2]

角度二:分段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应用

【例4-2】对任意实数a ,b 定义运算“?”:a ?

b =?

????

b ,a -b ≥1,a ,a -b <1。)设f (x )=(x 2-1)?

(4+x ),若函数y =f (x )+k 的

图象与x 轴恰有三个不同交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 .(-2,1)

B .[0,1]

C .[-2,0)

D .[-2,1)

【解析】 解不等式x 2-1-(4+x )≥1,得x ≤-2或x ≥3。

所以f (x )=?

????

x +4,x ∈(-∞,-2]∪[3,+∞),

x 2-1,x ∈(-2,3)。)其图象如图实线所示,由图可知,当-1<-k ≤2,y =f (x )与

y =k 恰有三个交点,即当-2≤k <1时,函数y =f (x )+k 的图象与x 轴恰有三个不同交点。故选D 。

【答案】 D

反思归纳 1.对于分段函数给定自变量求函数值时,应根据自变量的范围,利用相应的解析式直接求解;若给定函数值求自变量,应根据函数每一段的解析式分别求解,但应注意检验该值是否在相应的自变量取值范围之内。

2.由分段函数的函数值相同求自变量或参数的范围问题,一般画出分段函数的图象,观察在相应区间上函数图象与相应直线相交的交点横坐标的范围,列出函数满足的不等式,从而解出参数范围。

【变式训练4-2】已知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满足f (x +2)=2f (x ),当x ∈[0,2]时,f (x )=?

????

x ,x ∈[0,1),

-x 2+2x ,x ∈[1,2],则

函数y =f (x )在[2,4]上的大致图象是( )

又x ∈[0,2]时,f (x )=?

????

x ,x ∈[0,1),

-x 2+2x ,x ∈[1,2],

所以x ∈[2,4]时,f (x )=2f (x -2)=????? 2(x -2),x ∈[2,3),-2(x -2)2+4(x -2),x ∈[3,4]=?????

2(x -2),x ∈[2,3),

-2(x -3)2+2,x ∈[3,4],

结合选项知A 选项正确. 方法二:因为f (x +2)=2f (x ), 所以f (x )=2f (x -2),

所以当x ∈[2,4]时f (x )的图象可看作由f (x )=?

????

x ,x ∈[0,1)

-x 2+2x ,x ∈[1,2]的图象沿x 轴方向向右平移两个单位,再把

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得到.

【答案】A

【题型五】复合函数

【例5】指出下列函数的复合过程。

(1)y=

2-x 2 (2)y=sin3x (3)y=3cos

2x -1

解:(1) y=√2-x 2是由y=√u,u=2-x 2复合而成的。 (2)y=sin3x 是由y=sinu,u=3x 复合而成的。

(3)y=3cos√1+x 2是由y=3cosu,u=√r,r=1-x 2复合而成的。

【变式训练5】①已知 ,1)(2

+=x x f 求)1(-x f ;

②已知 1)1()1(2++=-x x f ,求)(x f .

解:①)1(-x f =222

+-x x

②)(x f =542+-x x

九、课堂小结

十、课后作业

每日一练

《消息二则》第二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01 《消息二则》第二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难点】 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2、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学习准备】 1、查字典,给下列字词注音 荻.港( ) 锐不可当.( ) 泄.气( ) 要塞.( ) 溃.退( ) 签.订( ) 督.战( ) 歼.灭(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锐不可当: 溃退: 要塞: 业已: 歼灭: 3、知识回顾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 【初读感知】 4.听一听,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5.读一读,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 【精读品味】 6、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拓展探究】 7.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本篇报 道的主 体是写

《新闻两则》导学案概论

第1课 《新闻两则》 教学重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第一则新闻。 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 2、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 溃〈ku ì〉退 要塞〈s 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 āng 〉 歼〈ji ān 〉 灭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4、我不理解的词语还有 5、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1、2) (二)、交流质疑 1、各小组展示生字词,并要求学生识记。 2、小组指定发言人口头展示词语解释 3、各小组交流新闻的有关知识。 4、教师点拨新闻知识:(幻灯片3、4)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 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 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二、整体把握课文 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五单元 荷专题 爱莲说 导学案

五单元荷专题 爱莲说导学案(一课时) 学校:天星二中姓名:范厚强年级:七编制:审核:【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 2.朗读背诵课文。 【重、难点】 1.理解文意。 2.背诵课文。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周敦颐,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哲学家。“元公”是周敦 颐的谥号。说,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2.背景介绍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 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闲暇时,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自主学习】 1.古今异义 (1)亭亭净植 古义: 今义:种植 (2)宜乎众矣 古义: 今义:合适,应当 答案: 2.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枝:名词用作动词,) (2)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 3.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 2 ) 【合作探究】 走进文本 (1)作者写莲的同时,为什么还写菊与牡丹? 答案: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答案: 总结归纳 【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晋陶渊明独.爱菊( ) (2)自.李唐来( ) (3)陶后鲜.有闻( ) (4)宜.乎众矣( ) (5)濯清涟而不妖.( )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一、掌握作者信息,了解“说”的特点;识记文言词汇,掌握本文运用的 拟人、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品析课文,体味文章内涵。学习以莲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全力以赴,激情投入,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学习重点】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理解以花喻人的含义。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1.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芙蕖、菡萏……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2.说,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一般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爱莲说》。 二、预习自测: 1、《爱莲说》,作者 (1017-1073) ,字,(朝代)哲学家、文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世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把本课自己认为重要的生字写下来并抄写2遍) 蕃.淤泥 ..濯.清涟.不蔓.不枝亵.玩噫.鲜.有闻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结合课下注释,弄懂重点词的解释并掌握) 可爱者甚蕃.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亵.玩焉隐逸 .. 君子 ..噫.菊之爱 ...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1. 听老师范读,要求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个别示范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二)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三)作者是从和两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对于这一篇文章有什么作用? 2、“中通外直”仅仅是描写莲花的外形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

一、导入新课。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 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播放录音】 二、预习检测。 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 溃.( )退荻.( )港鄂.()豫.()绥靖 ..() 阻遏.()管辖.()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负隅顽抗: 悍然拒绝: 锐不可当: 业已: 3. 关于作者: 作者介绍: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军事家。

【设计理由】(1)通过预习积累相关的生字词。(2)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 【使用说明】个人整理——二人交流——以组汇报——教师点拨 三、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照书上的示意图,标出三路大军渡江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2.完成后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3.叫一位同学起来复述,其他同学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设计理由】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总结: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二)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课文其余部分。 (明确新闻的结构特点——必须具备标题、导语和主体,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 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是新闻的眼睛(板书眼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的核心(板书核心)。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 消息二则 教案兼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 消息二则教案及导学案

1.朗读课文,指出该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 开头的“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渡过长江”是导语部分,导语以下是主体部分。 2.默读课文,找出本则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我三十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纷纷溃退 经过: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结果:到21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 ..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大约”表示大概数字,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则变成了确切数字,不够严谨。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 ...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形象地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的情况,满含讽刺之意;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预示着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3.不到二十四小时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不到二十四小时”写出了人民解放军速度之迅猛,突出了渡江时间很短。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则新闻的主旨? 本文通过简要报道渡江战役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迅猛的战斗节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本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新闻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百万是实数。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 3.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来总领了全文。 【品味亮点词语】 1.西起九江(不含 ..) 不包括,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2.不料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3.人民解放军百万 ..敌阵,横渡 ..长江。 ..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 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锐不可当和无坚不摧的气势。 4.我已歼灭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一切抵抗之敌,占领 ..及击溃 并控制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 ..江阴要塞,封锁 连用六个动词,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感悟精彩句子】 1.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现在 ...二十三..,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 日可渡完。

爱莲说导学案答案(2)知识讲解

爱莲说导学案答案(2)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题解:《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一、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1、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 2、加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蕃:(2)香远益清益: (3)亭亭净植植:(4)陶后鲜有闻鲜: (5)濯清涟而不妖濯:妖:(6)宜乎众矣宜: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亵: (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9)出淤泥而不染染; 3、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探究交流,展示合作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是全文的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2.“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独”字写出了什么? 一个“独”字写出了陶渊明绝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

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盛”字写出了什么? 强调喜爱牡丹的人数之多。暗含趋炎附势之风之盛和作者对此的鄙视。 4. “予独爱莲”中“独”字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自己既不同于陶渊明也不同于世人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分别找出对应的句子,并说明其象征意义。 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扬,芳名远播 气质风度:亭亭净植:象征君子清高的美好姿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6.第一段中,作者如何运用了衬托手法衬托对莲的喜爱? 用“晋陶渊明独爱菊”正面衬托“予独爱莲”,用“世人盛爱牡丹”反衬“予独爱莲”。以表达对莲的喜爱之情。 7.作者把“莲”和“牡丹”对比,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8.作者分别以三种花比喻哪三种人? 菊比喻隐士;牡丹比喻追逐功名富贵的人;莲比喻君子。 9.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了当时怎么一种社会现象? 趋炎附势、追名逐利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0. 结尾三句话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之爱”句包含了作者对像陶渊明一样能够保持独立人格的人日益稀少的惋惜。 “莲之爱”句包含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牡丹之爱”句包含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和批判。11.作者在文章结尾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藤野先生拓展阅读新人教版精品教学案

第5课《藤野先生》拓展阅读 每个人在求学生涯中,都会遇到很多老师,但总有一位会留在心灵深处,成为一道挥之不去的风景。阅读 下文,说说“我”为什么会对这位老师的印象如此深刻。 漫漫人生路,谢谢遇见你 我一直很想念一个老师。 小学时,我并不明白启蒙这个词。后来知道,就是启蒙老师。 她年纪很轻,二十岁出头,娇小玲珑,面容清秀,皮肤略黑,齐耳短发。怎么看,都给人一种清爽的 感觉。现在回忆起来,她身上总有一种民国女知识分子的味道。 她是喜欢笑的,微笑,眼睛像是蓄着秋水,但是略带一丝病容。 我的语文是她教的。小学四年级,她要求我们写日记,每天一篇。每天她都改,写评语。她将自己的 日记抄在黑板上,然后一句一句地讲解。她确实是我见过的最尽职的一位老师。如果不是因为她教语文, 或许我便不会到现在还在写字。 那时,我们校外有座小桥,桥下有浅水,从不断流,总是清澈。中午吃完饭,我从桥上过,偶尔坐一 坐。她从远处走来,喊我一声。她采一捧野花归来,抽出一朵,说:“来,给你。” 她常哭,我们不听话,她就哭;我们考得不好,她也哭。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女人是这么爱哭的。 那时候读唐诗,我坐在窗边,高声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忽 有声音接道:“牧童遥指杏花村。”我转头,看见她。她的肘撑着窗台,托着脸,歪着头,朝我俏皮地笑。 阳光在她的短发后形成一层毛茸茸的、灿烂明亮的光晕,她的脸在逆光里显得那么秀雅。她就在那个 起风的早晨微笑,短发轻轻拂动,很美,很美。 我一直忘不了那帧画面。 后来,隔了好些年,我大学毕业不久,听老同学说,她离开了。是永远离开的那种离开。 那晚,我大哭。我知道,我失去了心里最美好的象征。 弗洛伊德经常说,一个人成年后所做的所有事,都跟童年有关。我一直觉得,在我的童年里,是她在 我的脑海里根植了一种我说不清的真善美。以至于未来诸多的负能量和黑暗,永远无法真正渗透到我的内 心深处。她像是在我的心里布下了一个结界,极乐净土一般,外来的纷纷扰扰,到这里,总要归于平静。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感谢漫漫人生路,曾真真切切遇见你。 奋斗是照亮梦想的火把 巴赫·约翰·塞巴斯蒂是德国18世纪著名的作曲家和管风琴演奏家,也是近代奏鸣曲的奠基人。 巴赫在十来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靠给贵族家庭打零工挣饭吃,受尽欺凌。巴赫家附近有一座音乐厅, 每次有表演,巴赫都会躲在音乐厅的窗户外面聆听,他梦想将来自己也要成为一名音乐家。 一年夏天,一个名叫克劳斯的管风琴演奏师来到这里开音乐会,巴赫拉着克劳斯的衣襟,恳求克劳斯 收自己为徒,克劳斯笑笑说:“如果你真的想学,就到汉堡来找我吧!”汉堡离巴赫的家乡有400多公里,为了实现梦想,巴赫觉得承受任何苦难都是值得的,他准备了几件干净的旧衣服和一些干粮就出发了。当 时只有13岁的巴赫一路跋山涉水,历尽了千辛万苦,走了半个多月终于抵到了汉堡。 克劳斯被打动了,他破例免学费收下了这个徒弟,而巴赫也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非常刻苦地学习 作曲和演奏各种乐器,进步非常快。 几年后,克劳斯觉得自己能教给巴赫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就建议巴赫去100公里以外的撒勒音乐学院学习,巴赫又步行来到撒勒音乐学院,并成功地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旁听席位。 两年后,巴赫再也不满足于练习老师教给他们的几套曲子,就向校长借阅他私人的珍藏乐谱,校长拒 绝他说:“从这里毕业后的人,在五年内都根本不敢碰这些曲子,你现在就想演奏?好好练习你手中的曲子 吧!” 巴赫还不甘心,趁校长晚上回家睡觉的时间,溜进办公室找出那些乐谱,用白纸抄下来。为了避免被 校长发现,他就爬到屋顶上借着月光抄写,或者带上油灯跑到野外去,在天亮前又把这些乐谱重新放回到

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

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消息二则》导学案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结构和特点,把握消息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把握消息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 、 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 、 ______。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内容、报道______、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注音: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摧枯拉朽()荻港()芜湖() 解释:经营: 摧枯拉朽:

《爱莲说》导学案

湘波中学 七 年级 语文 科导学案 课题: 爱莲说 课型: 预、展、反 备课日期: 20120220 班级: 小主人姓名: 爱莲说【周敦颐】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课【我的农场我经营】 一、交流引读(5分钟) 1、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2、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3、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 “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 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38分钟) 1、读一读: ①诵读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 妖. ( ) 蔓.( ) 枝.( ) 益.( ) 亭亭.( ) 净植.( ) 亵.玩( ) 焉.( ) ②朗读指导: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 、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 、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 濯( ) 谓( ) 隐逸( ) 君子( ) 噫( ) 鲜( ) 宜乎( ) 者也( ) 3、小组朗读,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4、试着口头翻译全文。 三、归纳小结(2分钟) 第二课时 展示课【我的精彩我做主】 一、抽测(6分钟) 字词积累 二、背诵(6分钟) 小组背诵接龙 三、展示(30分钟) 1、问题情景一: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读一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1): 、 、 (2):

《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完整资料).doc

《消息二则》导学案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结构和特点,把握消息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把握消息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预习导学】 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 、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 、______。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内容、报道______、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注音: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摧枯拉朽()荻港()芜湖() 解释:经营: 摧枯拉朽: 溃退: 【合作探究】 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七年级下册语文 《爱莲说》复习导学案

《爱莲说》复习导学案 1、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和特点。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讨论、交流式 1、走近作者周敦颐,字,著名哲学家。著有《》 2、字词积累番()淤()濯()亵()噫()颐()逸()鲜()释义:独:予:染: 益:宜:众: 3、整体感知:(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为什么作者独介绍莲花呢? (2)作者对莲花是赞美?是为了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的?(3)“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那么本文的“说”又台何理解呢? (4)本文写莲,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头其用意是什么? 4、探究(1)写莲之前,先写菊,再写牡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分析这些语句的比喻意义 5、作者极力赞美莲之后,将菊、牡丹、莲拟人,分别说它们是隐逸者,富贵者,君子的化身,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言志,那么作者言的什么志? 作业,1、《爱莲说》一文托物言志,赞美莲的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2、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又点明了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比喻君子在污浊环境中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从体态、香气上突出了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君子美名远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写莲清高、比喻君子态度严肃不可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文章中的哪一句?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7、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哪些美好品质 8、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而写句话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9、作者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而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10.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也可()。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 11.出淤泥而不染象征() 12.作者写莲,为何从“水陆草木之花”写起? 13.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从中可以看出两人处事有何不同? 14.分析“‘菊之爱”有那两层含义? 15.归纳本文主旨: 16.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早《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用(),()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诗中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个献身精神。 最佳答案推荐答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芜湖() 【合作探究】 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

《爱莲说》导学案 编写谢明贵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莲花欣赏,交流导入。 图片展示: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图片展: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交流引读: 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3、题解: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诵读课文,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f di yum zhu 6 q in cn ye man 蕃淤泥濯清涟妖蔓 t in g j in gzh 1 xi e w(ti y ai 亭 净植 亵玩焉 2、译一译: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三、合作探究,文句品析。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 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 敢轻侮 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3、 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 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4、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 烈讽刺 5、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作者对这三种花 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讨论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谁爱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 同于世zh 1 y I 益 t ing

1 消息二则

1.《消息二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手段 提前一周准备好教学导案案,课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先完成课前预习案。收集资料、图片制作PPT课件。课堂上将导学案与PPT配合进行教学。 五、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说新闻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新闻成了我们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美国著名的报业人士霍2格里利曾经这样说过:“为新闻欢呼吧!它是精选的自由卫士,是正义的利剑,是真理的灿烂阳光!”那么新闻值不值得被如此高地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新闻,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

(二)预习展示:学新闻 学生根据多媒体提示了解相关内容。 1.消息的概念: 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3.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4.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5.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的“六要素”。 (三)多媒体展示,检测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荻.港:dí 2.解释词语。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三)自主学习:析新闻 1.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该问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年级时间教学时数课时使用人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结构及特点。 2、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学习重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资料参考 1、简介“新闻”: (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五部分: 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补充:电头: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有时还会有报道的记者) 2、背景简介: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3、《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自主预习: 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B.特点:、、简明性。 C.要素: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事件的原因、、。D.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其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2、查阅有关解放军渡江作战和南阳解放的背景资料。(学生了解) 3、字词积累: (1) 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荻.()港芜.()湖溃.()退歼.()灭要塞.()锐不可当.()星宿.()绥靖 ..()阌.()乡杜聿.()明阻遏.()(2)解释词语意思 锐不可当:溃退:阻遏:。气势磅礴: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新闻内容 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