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鲁科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鲁科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鲁科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电解原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原理,电解池的形成条件。

2.能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

3.知道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4.知道非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的放电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方法:边实验,边有目的地观察实验现象。

(2).推理方法: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和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化学学科特点,学生的起点能力,教学中始终坚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相结合,故此,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电解原理和以电解CuCl2溶液为例得出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的电解的一般规律。

难点:理解电解原理以及非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电解产物的判断。

三.教学媒体的选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多数同学来说,不太好理解。为了强化形象思维,使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本节课采用的教学媒体有电流计,稳压电源,小有机玻璃水槽,两根碳棒,一条铁片,一条铜片,若干导线等仪器和CuCl2溶液,电脑动画以及投影仪和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以前我们学习了原电池,什么叫原电池?

: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原电池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就是通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例如,氢氧燃料电池就是把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产生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如果要把水转化为H2和O2,需要什么条件?

:通电电解.

:请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2H2O ===== 2H2↑+ O2↑

:电解水就是在通电的条件下,使难以分解的水转化成H2和O2,也就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那么,电能又是如何转化为化学能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电解原理

:在每一张台面上,有一些仪器(包括一个稳压电源,一个电流计,一个小有机玻璃水槽,两根碳棒,一条铜片,一条铁片,导线若干)和CuCl2溶液,请大家利用已有的仪器和试剂组成原电池,最多能组成几个不同的原电池?它们的电极和电解质溶液是什么?

:两个。它们的电极分别是用铁棒和碳棒或用铁棒和铜棒,电解质溶液都是氯化铜溶液.

:这两个原电池的现象如何请写出电极反应式。

:现象相同,都是铁棒逐渐溶解,碳棒或铜棒上有红色的固体―铜析出,溶液的蓝色逐渐变浅。负极:Fe —2e—= Fe2+正极:Cu2+ + 2e—= Cu

:为什么不用两个碳棒做电极来组成原电池呢?

:因为两个电极的材料相同不符合原电池的组成。

:如果用两个碳棒做电极,并在两个电极之间连接一个直流电源和一个电流计进行实验,该装置与你们以前见过的哪个实验装置相同会不会有电流通过电流计呢?

:与电解水以及比较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实验装置相同,可能有电流通过电流计。

请大家做(实验4―1),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1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碳棒上有一层红色的固体析出,说明有铜生成。

2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碳棒上有气泡产生,并有刺激性气味,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说明有氯气生成。

3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电解质溶液导电。

4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浅,说明的浓度逐渐减小。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CuCl2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生成了Cu和Cl2,电流的作用是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大家知道,即使加热CuCl2也不会分解,为什么给CuCl2溶液通电,CuCl2会分解生成铜和氯气呢?请大家讨论下列问题.讨论后用语言表达出来。

1通电前,氯化铜溶液里有哪些离子?这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怎样?

2通电时,这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3当离子定向移动到电极表面时,发生的是什么类型的反应?

4电子的流动方向如何?外电路上的电流方向怎样?

(投影一个问题,讨论一个.教师要积极参与讨论,并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点拨,最后由一个学生回答)。

:由于氯化铜溶液中存在着CuCl2的完全电离以及H2O的部分电离,所以,氯化铜溶液中有Cu 2+,Cl—,H+,OH—,通电前,它们在溶液中自由移动;通电时,溶液中的阳离子Cu2+,H+向阴极移动,阴离子Cl—,OH—向阳极移动,这是因为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碳棒上有带负电自由电子,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碳棒带正电;与正极相连的碳棒上:氯离子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生成氯气。与负极相连的碳棒上:铜离子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单质铜;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沿导线流入碳棒(与负极相连),又从碳棒(与正极相连)流出,沿着导线流回电源正极,所以,外电路上的电流方向是由电源正极出发→碳棒(与正极相连)→碳棒(与负极相连)→回到电源负极。

模拟该装置通电前后离子的运动情况,阴,阳两极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电子的流动方向,电流方向。

:为了与原电池的两个电极区别,这里的两个电极分别叫做阴极和阳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电极是阴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电极是阳极。

1.电极名称:

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电极。

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电极。

:学习原电池时,我们用电极反应式表示负极和正极所发生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现在,我们也能用电极反应式来表示阳极和阴极发生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请大家写出上述变化过程的的电极反应式。

阴极:Cu2+ + 2e—== Cu (还原反应)

阳极:2Cl——2e—== Cl2↑(氧化反应)

:由上述讨论可知,CuCl2溶液是在电流的作用下阴,阳两极分别发生了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这就是电解.而借助于电流的作用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装置就是电解池。

2.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电解池: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对于任何一个概念,我们都必须明确它的内涵和外延,请大家讨论下列问题,讨论完后回答。

1电解的本质属性是什么?2电解研究的对象是什么?3电解的条件是什么?4阴,阳离

子是哪里来的?

:电解的本质是阴,阳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解研究是对象是电解质,条件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有电流通过,阴,阳离子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来的。

:电解质还能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电离?

:在熔状态下也能发生电离。

:可见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通电时也能发生电解,工业上冶炼K,Na,Ca常常是电解它们的熔融盐,冶炼Al是电解熔融的Al2O3。所以电解质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都可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通电时,自由离子作定向移动.阴离子移向阳极,在阳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阳离子移向阴极,在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这就是电解原理。

3.电解原理:电解质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通电时,自由离子作定向移动,阴离子移向阳极,在阳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阳离子移向阴极,在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电解池与比较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实验装置相同,那么,电解质溶液的电解与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有什么关系呢?

1.有人说电解质溶液电解的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过程,你觉得对吗?

:对,因为电解质溶液电解的过程就是阴、阳离子定向移动到阳,阴极分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而导电就是阴、阳离子在电流的作用下定向移动。

:

除了电解质溶液能够导电外,金属也能导电,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2.从作定向移动的微粒有什么不同和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角度讨论金属导电与电解质溶液导电有什么区别?

:金属导电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电解质溶液导电是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金属导电是物理

变化;电解质溶液导电是化学变化。

:电解和电离又有什么关系呢?

3.电解和电离有什么关系(填写下表)

:(略)

:电解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请大家想一想,要组成一个电解池,至少应该包括哪几个部分。

:电源,电极,电解质溶液,用导线连接成闭合电路。

4.电解池的组成:

1有两个电极(活泼性同或不同)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2两极连接外接电源。

3构成闭合回路。

:以前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现在请大边家以锌铜原电池和用碳棒作电极电解CuCl2溶液为例对电解池和原电池进行比较,并填写下表。

:(略)

:除了用电极反应式表示原电池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外,还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能否用化学方程式甚至离子方程式表示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这一过程呢若能,请写出电解CuCl2溶液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CuCl2= Cu + Cl2↑Cu2+ + 2Cl—= Cu + Cl2↑

1,写出用碳棒作电极电解熔融的NaCl的电极反应式和电解的化学方程式。

2,目前人们正在研究开发一种高能电池――钠硫原电池,它是以熔融的钠硫为电极,以Na+导电的β—Al2O3陶瓷作固体电解质,反应式为:2Na + xS ===== Na2S x.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放电时,钠作正极,硫作阴极。(B)放电时,钠极发生还原反应。

(C)充电时,钠极与外接电源正极相连。

(D)充电时,阳极发生的反应为S x2——2e—=XS。

小结: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本节课内容。

布置作业:

1,氢镍电池是近年开发出来的可充电电池,它可以取代会产生镉污染的镉镍电池.氢镍电池的总反应是1/2H2+ NiO(OH )== Ni(OH)2.根据此反应式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电池放电时,电池负极周围溶液的pH不断增大。

B.电池放电时,镍元素被氧化。

C.电池充电时,氢元素被还原。

D.电池放电时,H2是负极。

2,阅读本节课文,并思考:CuCl2溶液中既存在着CuCl2的完全电离,还存在着H2O的部分电离,因此,溶液中除了有Cu2+,Cl—,还有H+,OH—,为什么H+,OH—没有得,失电子呢?如果上述实验电解的不是CuCl2溶液而是NaCl溶液,那么阴,阳两极的电解产物又是什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张丽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 使学生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初步认识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初步认识电极反应式及原电 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式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原电池原理,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2、利用多媒体将微观、抽象的理论转为具体、直观的形象。 学习方法: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结论——应用。 教学用品:铁丝、铜丝、锌片、铜片、镁条、铅笔芯、火柴梗、西红柿、稀硫酸、无水乙醇、导线、烧杯、电流计、实物展台、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由实验: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并串联一个电流计,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导出什么叫做原电池。 【板书】第三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 一、原电池 1、概念: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工作原理:氧化还原反应 [投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一、原电池 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2、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负极(锌片):Zn-2e-=Zn2+正极(铜片):2H++2e-=H2↑ 原电池总反应: Zn + 2H+ = Zn2+ + H2↑ 3、电子方向: 由负极经导线到正极电流方向:正极到负极 4、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氧化剂。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并讨论) 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注意观察指针是否偏转,若偏转,方向如何?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若不偏转,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鲁科版化学教案选修四1.2.2《电解原理的应用》

第二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以电解熔融的氯化钠为例,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极和阳极。 ⑵了解氯碱工业、精炼粗铜及电镀铜的电解原理,能准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解反应式;掌握惰性材料作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体会电解原理的应用及计算。 ⑵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钠、观看氯碱工业的模型、精炼粗铜及电镀铜等,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迁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由表及里”的分析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同时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以电解熔融的氯化钠为例,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一般电解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 学习难点:了解氯碱工业、精炼粗铜及电镀铜的原理,体会电解原理的应用。(阴极和阳极以及电极反应的概念、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1.2.2《电解原理的应用》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 1、电解的工作原理 2、采用何种装置完成电解? 【板书】课题电解原理的应用 【设疑】 1 工业上冶炼金属的方法有哪些? 2、工业上如何冶炼钠、镁、铝? 下面我们进行第1个小活动,以饱和NaCl溶液和熔融的NaCl为离子导体设计电解池。 【交流研讨1】请选用合适药品和仪器画出你设计的电解池装置并写出电解熔融的NaCl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化学方程式。 阳极:2Cl--2e-=Cl2↑

阴极:2H ++2e-=H 2↑ 总反应:2NaCl=====通电 Cl 2↑+2Na 【点拨】刚刚我们设计的第一个电解池就是工业上冶炼金属钠的原理。 【讲述】电解是最强有力的氧化还原手段,电解法是冶炼金属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冶炼像Na 、Ca 、Mg 、Al 这样活泼的金属我们常选用电解其熔融态的化合物的方法。这就是电冶金。 【板书】1、电冶金,冶炼活泼金Na 、Mg 、Al 等。 【投影】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氯化镁的方法制取镁,电解熔融氧化铝的方法制取铝。 【讲述】我们设计的第二个电解池就是工业上制取烧碱的原理,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获得烧碱的同时还得到了H 2和Cl 2,习惯上把这种工业叫做氯碱工业。 【板书】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氯气和氢气 —(氯碱工业) 【演示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 【观察、思考】 (1)电解池的两极各产生什么现象?若在两极附近均滴加酚酞试液,会有什么现象? (2)怎样初步检验两极产物的生成? (3)结合教材,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总结】 现象: 阳极:有气泡产生,使湿润的淀粉-KI 溶液变蓝 阴极:有气泡产生,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阳极:2Cl --2e - =Cl 2↑ 阴极:2H ++2e - =H 2↑ 总式:2NaCl +2H 2O=====通电2NaOH +H 2↑+Cl 2↑ 【讲述】这就是氯碱工业的核心原理,具体生产工艺则属于化学与技术范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 【知识拓展】氯碱工业:离子交换膜法制烧碱 (1)生产设备名称:离子交换膜电解槽 阴极:碳钢 阳极:钛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全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学会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写法。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周期划分的原因,族的划分与原子中价电子数目和价电子排布的密切关系。 2、了解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3、明确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的建立使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有了理论依据。 二、学习重点、难点 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族划分的关系。 三、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探索新知](1—18号) 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a.以H为例 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结论:

b. 以He为例 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结论: c. 以C 为例 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结论: [活动探究](1—18号) 书写下列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 N 、 O、 Ne 、 Al、 Mg 、 Si 、 [学无止境](19—36号) a.书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 Sc Fe 结论: b.再书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 Cr Cu 结论: 练习:V、As 第2、3课时 (二)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 1.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

[看图·思考] 仔细观察图1-2-7鲍林近似能级图回答下面问题: 鲍林近似能级图中分为几个能级组?每一能级组中共有多少个原子轨道,最多能容纳多少个电子? [交流·研讨] 请根据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参照鲍林近似能级图,尝试分析原子中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划分的内在联系,回答下题。 (1)周期的划分与什么有关? (2)每一周期(前4周期)各容纳几种元素?这又与什么有关? (3)周期的序数与什么有关?(从原子中电子排布式分析)[同步检测1] 已知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34s2,根据这一排布式可知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划分。 [练习]书写19号钾原子,24号铬原子,30号锌原子和35号溴原子的价电子排布。 [共同分析]主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与过渡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有什么区别? [观察讨论]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价电子排布,从中找出核外电子排布与族划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教案)

§1.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原 小 梅 蒲城县尧山中学 二OO九年十二月

§1.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2)初步认识原电池地反应原理及形成条件,并能利用生活中地常见物品制作简易原电池. (3)能准确判断原电池地正负极,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原电池形成条件进行探究地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地意义,学习科学探究地一般过程,提高科学探究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化学学习地过程中体验并探究带来地快乐,感受化学世界地奇妙. (2)增强联系实际学习化学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地意识. (3)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热点问题和科技前沿问题,增强环保地意识,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地思想. 二、教学重点 原电池地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电极反应及电池反应方程式地书写.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地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

学能向电能转化地本质及原电池地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验发现法、引导探究法、实践巩固法 五、教学过程 〔引言〕经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着能量地转化,能量地转化具有多样性.生火取暖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地过程,电解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地过程,而使用电池则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地过程,这一节课我就来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板书〕§1.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过渡〕原电池地工作原理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地主要内容. 〔板书〕一、原电池地工作原理 〔讲述〕阅读P19页活动探究1,完成Zn与CuSO4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地实验. 〔教师活动〕:请各小组长负责分工,组织成员做好实验,记录相关现象. 〔学生活动〕: 〔小组代表发言〕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倾听,组织学生 〔思考问题〕由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温度升高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实验活动6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 2.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己的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形成正确能源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概念与构成的条件。 难点:用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条件和装置。 【教具准备】 多媒体、烧杯、导线、电流表、铜片、锌片、石墨棒、稀硫酸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动画展示:热电厂生产的过程】 [板书]一、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原理与装置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教师播放投影片) 1.当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进行反应时,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才能转化为电能。 2.把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开,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两个不同区域进行。 3.需要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架设桥梁使电子从氧化剂区域流向还原剂区域。 4.考虑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环境,化学物质的选择。 5.从电学角度考虑仪器选择和组装问题

[师生互动]: 1.学生活动形式:组成课堂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建立思维模型。 2.挖掘学生已有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来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电子转移中的能量转化。 3.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拆开的有关问题(怎样实现上述想法?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选择什么物质?它们怎样给出和接受电子?)。 师:能否将氧化反应区域和还原反应区域拆开?这样在氧化反应区域和还原反应区域之间可能有电子流动,从而完成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板书] 实验设计: 1.Cu-Zn原电池实验: ①Cu、Zn分别插入稀硫酸中。②Cu、Zn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但不接触。③将Cu、Zn 用导线连接起来。④在Cu、Zn导线之间接电流表。⑤将Cu、Zn导线互换再接电流表。 [板书] Zn片发生氧化反应,Zn:Zn-2e=Zn2+负极 H+在Cu片上发生还原反应,Cu:2H++ 2e=H2↑正极 师:很好,总的离子反应方程式:Zn2+ + 2H+=Zn2++H2↑ [板书]实验探究2: 2.Zn-Zn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3.Cu-石墨与稀硫酸进行实验。(在短时间内,不考虑氧气的作用) 4.Zn-石墨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5.Fe-Zn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上述实验及现象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呈现出来。 ①两极材料不同的各种现象。 ②不同溶液的各种现象。 ③电极在同一容器和不同容器中的现象。 化学用语化:将上述成功转化实验中的反应,用氧化反应式、还原反应式和总化学方程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同一容器不同容 器 实验 序号 电极材料溶液现象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总反应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 第二节盐类水解 测试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第三章 第二节盐类水解 测试 选择题 (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B 、升高温度可以抑制盐类的水解 C 、正盐水溶液pH 均为7 D 、硫酸钠水溶液pH 小于7 2、在pH 都等于9的NaOH 和CH 3COONa 两种溶液中,设由水电离产生的OH - 离子浓度分别为 A mol ·L -1与B mol ·L -1,则A 和B 的关系为 A 、A > B B 、A =10-4B C 、B =10-4A D 、A =B 3、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其中属于盐类水解反应的是 A 、NH 4+ +2H 2O NH 3·H 2O + H 3O + B 、HCO 3- + H 2O H 3O + + CO 32- C 、HS -+H + === H 2S D 、Cl 2+H 2O H ++Cl -+HClO 4、向0.1 mol ·L —1醋酸中加入少量醋酸钠晶体,会引起 A 、溶液的pH 增大 B 、溶液中c (CH 3COO — )减小 C 、溶液中c (H +)增大 D 、溶液中c (H +)·c (OH —)增大 5、pH=1的HClO 溶液与0.1 mol ·L —1的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 A 、c (Na +) = c (ClO —) B 、pH>7 C 、pH=7 D 、pH<7 6、下列过程或现象与盐类水解无关的是 A 、纯碱溶液去油污 B 、加热氯化铁溶液颜色变深 C 、铁在潮湿的环境下生锈 D 、浓硫化钠溶液有臭味 7、0.1 mol/L NaHCO 3溶液的pH 最接近于 A 、5.6 B 、7.0 C 、8.4 D 、13.0 8、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下列既能跟NaOH 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溶液反应的溶液中,pH 最大的是 A 、Na 2CO 3溶液 B 、NH 4HCO 3溶液 C 、NaHSO 4溶液 D 、NaHCO 3溶液 9、下列各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0.1 mol/L Na 2CO 3溶液:c (OH —)=c (HCO 3—)+c (H +)+2c (H 2CO 3) B 、0.1 m o C 、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醋酸,得到的酸性混合溶液:c (Na +)>c (CH 3COO —)>c (H +)> c (OH —) D 、向硝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得到的pH =5的混合溶液:c (Na +)>c (NO 3- ) 10、有①Na 2CO 3溶液、②CH 3COONa 溶液、③NaOH 溶液各25 mL ,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推荐文档)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组林秉珠 一、设计意图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一种重要理念是学习生活中的化学,学习有用的化学。而能源是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本单元把化学能与电能转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能源科学的发展与化学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学生已经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化学反应中存在的能量的变化和转化,这是学习本单元重要的知识基础。我所在的学校释厦门六中,学生普遍思维活跃,想法大胆又创新,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经验和能力。 本单元安排3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重点是第一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而原电池的原理和应用又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首先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往。其次,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学习,设计到较多需要想象的抽象思维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费力。可先设计四个操作简单、对比性强、现象明显的实验,引导学生也能够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产生电能。再借助动画演示形象地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更加快更深刻地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且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1、制作水果电池,以巩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引出原电池的应用:制作电源。2、对比实验:粗锌和纯锌分别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喜获新知:利用原电池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为认识钢铁腐蚀及防止金属腐蚀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对原电池的原理和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二、教案 (一)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②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③了解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三)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 2、了解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1、化学电源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 教法:试验法、讲授法、探究法、阅读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模块综合测评.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人们通常将在同一原子轨道上运动、自旋方向相反的2个电子,称为“电子对”,将在某一原子轨道上运动的单个电子,称为“未成对电子”。下列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 ) A.1s22s22p63s23p6 B.1s22s22p63s23p63d54s2 C.1s22s22p63s23p63d54s1 D.1s22s22p63s23p63d104s1 【解析】根据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可知,A项中未成对电子数为0;B 项中未成对电子数为5;C项中未成对电子数为6;D项中未成对电子数为1。 【答案】 C 2.下列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电子层序数越大,s原子轨道的形状相同,半径越大 B.在同一电子层上运动的电子,其自旋方向肯定不同 C.镁原子由1s22s22p63s2→1s22s22p63p2时,释放能量,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D.杂化轨道可用于形成σ键、π键或用于容纳未参与成键的孤电子对 【解析】s原子轨道是球形的,电子层序数越大,其半径越大,A项正确;根据洪特规则,对于基态原子,电子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上排布时,将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且自旋方向相同,B项错误;由于3s轨道的能量低于3p轨道的能量,基态镁原子应是吸收能量,C项错误;杂化轨道可用于形成σ键和容纳

未参与成键的孤电子对,不能形成π键,D错。 【答案】 A 3.下列化合物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 ①CaC 2②N 2 H 4 ③Na 2 S 2 ④NH 4 NO 3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③④ 【解析】CaC 2是由Ca2+和C2- 2 构成的,C2- 2 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N 2 H 4 中含N —H键(极性键)和N—N键(非极性键),属于共价化合物;Na 2S 2 是由Na+和S2- 2 构 成的,S2- 2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NH 4 NO 3 含离子键和极性键。 【答案】 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中一定存在化学键 B.分子中若含有化学键,则一定存在σ键 C.p和p轨道不能形成σ键 D.含π键的物质不如只含σ键的物质稳定 【解析】A项,分子中不一定存在化学键,如稀有气体分子由单个原子构成,不存在化学键。B项,如果分子中存在化学键,则一定有σ键。C项,若两个原子的p轨道“头碰头”重叠,就能形成σ键。 D项,如氮气中就有π键,氯气中只含有σ键,但氮气比氯气稳定。 【答案】 B 5.下列物质所属晶体类型分类正确的是( ) C 选项中氯化铯为离子晶体。 【答案】 D 6.某物质熔融状态可导电,固态可导电,将其投入水中水溶液也可导电,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探究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板书】1、燃煤发电的过程 【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如果要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要知识点──原电池,这种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储存起来,类似于水库的蓄能。 【板书】3、原电池 原电池实验探究

【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1.2《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第2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熔融氯化钠电解体系的分析,使学生掌握电解、电解池概念,清晰地建立起电极 反应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判断阴极和阳极; 2.通过运用电解的原理分析食盐水的电解、铜的电解精练,了解这些较复杂体系中所发生 的反应以及电解的实用价值; 3.通过学习电镀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另一种电解原理的应用方法,并 进一步体会电解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 4.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5.从能量的角度理解化学科学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方法,经联想质疑中熟知的反应切入提出问题,将学生引入本节学习;以已知离子在电场中的定向移动为起点,从而分析具体反应中阴阳离子的移向,在渐进的学习中明白电解、电解池,并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在电解原理的应用中,要让学生明白规律是有条件限制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化学的魅力,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了解方法的重要意义,明白将来实现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点:电解原理、电极反应 教学难点:阴极和阳极以及电极反应的概念、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课时安排:共5课时(新课3课时,复习练习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联想?质疑】已知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Na(s)+Cl2=2NaCl(s) △H= —822.3kJ?mol—1如果要真个反应反方向进行,则需 要外界提供能量,那么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外界能量。 【学生】电能。 【提问】那么这样的反应是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 【学生】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教师】对,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中重要方法就是电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电解。首先我们来以电解熔融NaCl了解一下电解的原理 【板书】一、电解的原理 【阅读交流】 1)、通电前,熔融氯化钠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怎样? 2)、通电后,外电路上的电流方向怎样? 3)、接通电源后,熔融氯化钠中Na+、Cl-各向那个方向运动?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课时1 原子结构 1.主族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主族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填充在最外层形成阴离子。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A.Ca2+:1s22s22p63s23p6B.O2-:1s22s22p4 C.Cl-:1s22s22p63s23p6D.Ar:1s22s22p63s23p6 解析:氧离子(O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B选项是氧原子(O)的电子排布式。 答案:B 2.下列电子排布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元素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的是() 解析:A、B两项不符合洪特规则;C项,原子处于激发态,不是能量最低状态;D中能够表示该元素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 答案:D 3.下列各组原子中,彼此化学性质一定相似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的Y原子 B.原子核外M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N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Y原子 C.2p轨道上只有一个电子的X原子与3p轨道上只有一个电子的Y原子 D.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的X、Y原子 解析:A中1s2结构的原子为He,1s22s2结构的原子为Be,两者性质不相似;B项X原子为Mg,Y原子N 层上有2个电子的有多种元素,如第四周期中Ca、Fe等都符合,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C项为同主族的元素,化学性质一定相似;D项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碱金属元素可以,过渡元素中也有很多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故性质不一定相似。 答案:C 4.具有下列电子层结构的原子和离子,其对应的元素一定属于同一周期的是() A.两原子其核外全部都是s电子 B.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6的原子和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6的离子 C.原子核外M层上的s、p能级都充满电子,而d能级上没有电子的两种原子 D.两原子N层上都有1个s电子,一个原子有d电子,另一个原子无d电子 解析:氢原子和锂原子都只有s电子但不在同一周期,A错;2s22p6的离子如果是阳离子的话,对应的元素就和2s22p6的原子对应的元素不在同一周期,B错;虽然M层上的s、p能级都充满电子,即使d能级没有电子,但4s上可能有电子或没有电子,C错。 答案:D 5. 已知X、Y是主族元素,I为电离能,单位是kJ·mol-1。请根据下表所列数据判断,错误的是() 元素I1I2I3I4 X 500 4 600 6 900 9 500 Y 580 1 800 2 700 11 600

最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必修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案例 厦门集美中学化学组韩冬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2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本单元知识内容在必修1中,讲到了很多的电解的生活实例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知识概念。教材利用活动与探究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出两极的反应方程式,通过上面知识的构建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提出原电池的概念。最后设计了交流与讨论钢铁的吸氧腐蚀来巩固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 2. 教学思路与设计 本节课属于电化学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理论会接受起到会比较困难。根据课标要求:要学生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并能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要求从知识角度上不高,在化学选修中还会继续学习。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主要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不拓展太多内容。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提出原电池理论前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对电的感性知识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 在课的引入时,我用“借实验用品”的方式来完成第一个环节也就是借用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很多的不同面值的硬币和面巾纸来完成。通过用灵敏电流表来测试硬币原电池的电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和提高参与度,同时也为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解释电流产生的原因。为下一个环节提供了铺垫,为了更好的解释电流产生的原因给学生提供铜锌原电池的材料让学生按照发给学案内容完成书上的实验内容,并记录现象。做完实验交流结果,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及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通过投影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练习来巩固原电池的概念理解通过习题讲述原电池的应用。实验探究分析课前硬币发电实验中如何利用电流表确定正负极,及哪种材料更为活泼,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身边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交流钢铁的腐蚀完成吸氧腐蚀的内容,这部分以了解为主不拓展太多。 二. 三维目标

鲁科版高中化学目录(最新整理)

(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1、走进化学科学 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3、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2、电解质 3、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1、碳的多样性 2、氮的循环 3、硫的转化 4、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第四章元素与材料世界 1、硅、无机非金属材 2、铝、金属材料 3、复合材料 必修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2、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3、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1、认识有机化合物 2、石油和煤、重要的烃 3、饮食中的有机化合 4、塑料、橡胶、纤维 选修一 主题一呵护生存环境 1、关注空气质量 2、获取安全的饮用水 3、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 主题二摄取益于健康的食物 1、食物中的营养素 2、平衡膳食 3、我们需要食品添加剂吗 4、正确对待保健食品 主题三合理利用化学能源

1、电池探秘 2、家用燃料的更新 3、汽车燃料清洁化 主题四认识生活中的材料 1、关于衣料的学问 2、走进宝石世界 3、如何选择家居装修 4、金属制品的防护 5、几种高分子材料的 主题五正确使用化学用品 1、装备一个小药箱 2、怎样科学使用卫生 3、选用适宜的化妆品 选修二 主题一空气资源、氨的合成 1、空气分离 2、氨的工业合成 3、氨氧化法制硝酸 主题二海水资源、工业制碱 1、海水淡化与现代水处理技术 2、氯碱生产 3、纯碱制造技术的发展 主题三矿山资源硫酸与无机材料制造 1、“设计”一座硫酸厂 2、陶瓷的烧制 3、金属冶炼和金属材料的保护 主题四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1、从石油中获取更多的高品质燃油 2、源自石油的化学合成 3、煤的综合利用 主题五生物资源、农产品的化学加工 1、由大豆能制得什么 2、玉米的化学加工 主题六化学·技术·社会 1、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制 2、药物的分子设计与化学合成 3、化学·技术·可持续性发展  选修三 第一章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模型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1、共价键模型 2、共价键与分子的立体构型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20

第3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课时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正确书写简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3.了解原电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三、设计思路 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本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学生根据物理对电流的认识,提出假设:有电子的流动,因此可能在电池里发生了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验证这一假设。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展示图片: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我们平时所用的手电筒、计算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表等都需要用到电池。这些电池是怎样产生电流的呢? 【板书】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电能转变为化学能教案

第3单元课时2 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电解原理;能正确区分原电池和电解池,能从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应等方面区别电解反应和原电池反应。 2.了解电解池的形成条件,能正确书写简单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 3.初步了解电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电解原理,电极反应式。 教学难点: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分,电解池电极反应式。 三、设计思路 在上一节了解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形式——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之后,学生对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已有所了解,知道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所用。因此在本节提出能否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疑问,利用已有知识,生产实例,引出对电解工作原理的分析讨论。通过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现象,得出电解的概念,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极反应。同时把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两种装置——原电池和电解池进行比较,进一步巩固对有关原理的认识。最后介绍电解原理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促使学生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引入] 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不但要利用化学反应,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时还要利用电能,使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一般通过电解的方法来完成。你了解哪些利用电解反应来制取新物质的例子?

[讨论与交流]电解水能够制得氢气和氧气,电解食盐水能够制取烧碱、氢气和氯气,用于制造日常生活中各种铝制品的铝,是通过电解熔融氧化铝获得的。 [设问]电流怎样使水、食盐水、氧化铝发生反应,转化为各种产物的? [演示实验]电解氯化铜溶液。 [实验现象观察和记录](PPT3) [分析](PPT4)(利用动画模拟)在氯化铜溶液中,存在Cu2+和Cl—,接通电源后,Cu2+和Cl-定向移动,阴极周围的Cu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Cu2++2e=Cu;在阳极Cl-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2Cl--2e-=Cl 2 ↑。在这一电解过程中,水中电离的H+和OH-。都没有被氧化或还原。 所以电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Cl 2电解 Cu+ Cl 2 ↑阴极产物阳极产物 [归纳与小结] 电解原理(PPT5) 1.电解:使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2.电解池: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3.电解池的形成条件 ①直流电源; ②阴、阳电极; ③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 [课堂练习]原电池、电解池的区分(PPT6、7) [观看投影资料]电解原理的应用:电解饱和食盐水(氯碱工业);电解制金属钠、镁、铝;铜的电解精炼。 [交流与讨论]工业上铜电解精练的基本原理 [介绍]电解反应的应用(PPT8、9) 1.氯碱工业 2.电冶金 3.铜的电解精炼 4.电镀 利用电解的方法把一层薄金属覆盖在一件物品表面的过程叫做电镀电镀的作用是防止物品受侵蚀或使物品外表更美观。(在电镀过程中,把清洁后的待镀物品作为阴极,拟镀金属作为阳极,以含有拟镀金属阳离子的溶液作为电解质)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测试

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测试 姓名_________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7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一定条件下反应N 2(g)+3H2(g) 2NH3(g )在10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测得2min 内,N2的物质的量由20mol减小到8mol,则2min内N2的反应速率为A.1.2mol/(L·min) B.1mol/(L·min) C.0.6mol/(L·min) D.0.4mol/(L·min) 2.已知450℃时,反应H 2(g)+I2(g) 2HI(g)的K=50,由此推测在450℃时,反应2HI(g) H 2(g)+I2(g)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A.50 B.0.02 C.100 D.无法确定 3.用酸滴定碱时,滴定前读酸式滴定管读数时视线低于水平线,滴定结束时读数正确,这样会使测得的碱溶液的浓度() A.偏高 B.偏低 C.不受影响 D.不能确定 4.汽车的启动电源常用铅蓄电池,放电时的电池反应如下:PbO2 + Pb + 2H2SO4= 2PbSO4↓+ 2H2O,根据此反应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PbO2是电池的负极 – 2e – = PbSO4↓ B.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Pb + SO 2 4 C.PbO2得电子,被氧化 D.电池放电时,溶液酸性增强 5.在25℃、101kPa下,1g乙醇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9.72kJ,下列热化学方 程式正确的是()A.CH3CH2OH(l)+3O2(g)=2CO2(g)+ 3H2O(l);△H=+1367kJ/mol B.2CH3CH2OH(l)+6O2(g)=4CO2(g)+ 6H2O(l);△H=-2734kJ/mol C.2CH3CH2OH(l)+6O2(g)=4CO2(g)+ 6H2O(l);△H=-1367kJ/mol D.2CH3CH2OH(l)+6O2(g)=4CO2(g)+ 6H2O(l);△H=+2734kJ/mol 6.1gH2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KJ的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H2(g)+O2(g)=2H2O(l);ΔH=-142.9kJ·mol-1 B. 2H2(g)+O2(g)=2H2O(l);ΔH=-571.6kJ·mol-1 C. 2H2+O2=2H2O ;ΔH=-571.6kJ·mol-1 D. H2(g)+1/2O2(g)=H2O(g);ΔH=--285.8kJ·mol-1 7、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因保存不当,吸收了少量的二氧化碳,若有1%的NaOH转变为Na2CO3,以此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盐酸浓度的测定结果会()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教案-新版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案 第三课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电解池形成的基本条件。 2. 能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极和阳极,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解化学方程式。 3.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电解装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电解时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具准备:幻灯片、两个石墨电极、导线若干、直流电源一个,烧杯两个,氯化铜溶液一瓶、淀粉碘化钾试纸、蒸馏水一瓶、镊子一个。 教学方法: 1. 通过实验,提高分析、探讨、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 2. 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化学能和电能可以相互转化,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那么电能如何转化为化学能呢? 首先请大家回忆已经学过的有关电解的反应,完成教材“你知道吗?”中的表格。 推进新课程:这上面涉及的都是电解的反应,那电解是怎么发生的呢? 讲述:这首先需要一个装置——电解池 板书:一、电解装置——电解池 1. 定义: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2. 组成:

(1)外加直流电源,形成闭合回路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 (2)电极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 (3)电解质:水溶液或者熔融电解质 过渡:具体这种电解池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一起看书本44页 观察与思考 演示:44页观察与思考 补充:播放电解氯化铜的微观模拟。 问题: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 阴极的现象是什么?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2. 阳极的现象是什么?发生的电极反应为什么? 3. 电解反应的方程式? 4. 在上述电解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是什么?被还原的物质呢? 5. 电解过程中能量发生什么变化? 讲解: 1. 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石墨棒上有一层红色的固体析出,说明有铜生成。 Cu2+ + 2e━=Cu 2. 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石墨棒上有气体生成,呈黄绿色,这气体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说明生成氯气。 2Cl━-2e━=Cl2↑ 通电 3. 总反应:CuCl2 Cu +Cl2↑ 4. 被氧化和被还原的物质都是氯化铜 5. 电解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讲述:以氯化铜为例我们一起分析电解的原理是什么?在原电池中我们把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称为阳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称为阴极 板书:二、电解池的原理 阴极:Cu2+ + 2e━=Cu 阳极:2Cl━-2e━=Cl2↑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牟平一中高二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练习 1. 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 + B2(g)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AB B. 容器内的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C. 单位时间生成2n mol的AB同时生成n mol的B2 D. 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B2 2.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叙述不是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是(1)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2)单位时间内amol A生成,同时生成3amol B;(3)A、B、C的浓度不再变化;(4)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5)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6)单位时间消耗amol A,同时生成3amol B;(7)A 、B、C的分子数目比为1:3:2。 A (2)(4)(5). B.(2)(7) C. (1)(3)(4) D.(5)(6)(7) 3.已知:xA(g)+yB(g ) zC(g);△H=a。将x molA和y molB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在不同温度(T1>T2)及压强(P1>P2)下,C的物质的量n(C) 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x+y=z;a>0 B.x+y>z;a<0 C.x+y0 4. 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mA(g)+nB(s) 3C(g)达到平衡时,测得C(A)为0.5 mol/L在温度 不变的情况下,将容积增大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测得C(A)为0.3 mol/L,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混合气体密度一定减小 B.平衡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化学计量数:m+n<3 D.物质C的体积分数减小了 5. 可以判断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正、逆反应速率的改变 B.加入催化剂 C.增大压强 D.反应转化率的改变 6.可逆反应aX(g)+bY(g)cZ(g)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内达到平衡后,t0时改变某一外界条件,化学反应速率(v)—时间(t)图象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a+b=c,则t0时只能是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 B.若a+b=c,则t0时只能是加入催化剂 C.若a+b≠c,则t0时只能是加入催化剂 D.若a+b≠c,则t0时只能是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 7.反应A2(g)+2B2(g)2AB2(g)的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加,逆反应速率减小 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知X 2 、Y 2 、Z的起始浓度分8.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已 别为0.1mol/L、0.3mol/L、0.2mol/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A. Z为0.3mol/L B. Y 2 为0.4mol/L C. X 2 为0.2mol/L D、Z为0.4mol/L 9.在一定温度下将1mol CO和3mol水蒸气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 达到平衡后,测得CO 2 为0.75mol,再通入6mol水蒸 气,达到新的平衡后,CO 2 和H2的物质的量之和为 A.. 1.2mol B .1.5mol C. 1.8mol D . 2.5mol 10.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SO2+O22SO3,下列叙述能够说明反 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 容器中SO2、O2、SO3共存 B. SO2与SO3的浓度相等 C. 容器中SO2、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 D. 反应容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11. 一定条件下的反应:PCl5(g)PCl3(g)+Cl2(g)(正反应吸热)达到平衡后,下列情况使PCl5 分解率降低的是 A. 温度、体积不变,充入氩气 B. 体积不变,对体系加热 C. 温度、体积不变,充入氯气 D. 温度不变,增大容器体积 CO g H O g CO g H g ()()()() ++ 222 X g Y g Z g 22 2 ()()() + A g B g C g ()()() +32 桑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