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上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案设计

苏教版科学五上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案设计
苏教版科学五上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案设计

心脏和血液循环

教材简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呼吸和血液循环》单元中的第三课。

本课引导学生围绕心脏的跳动问题来展开探究活动。本课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主要解决“心跳是什么的问题”,即认识心脏的跳动。通过皮球这样一个富有弹性的模型,指导学生松压,帮助学生把手上的感觉迁移到思维上,认识心脏是由肌肉构成的,从而理解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

第二、主要是解决“心脏不停的跳动是在干什么”的问题,即认识心脏的功能。组织学生利用塑料瓶泵水的模拟试验,通过在水中反复挤压和放松塑料瓶所观察到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人体血液在全身的不断流动,引出脉搏这个概念,指导学生测出自己或他人一分钟脉搏与心跳数,通过测量比较知道心跳与脉搏一致。

第三、讨论血液为什么要不停的流动,了解循环的意义。通过观看光盘,让学生进一步血液循环的意义,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运动时,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又回到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存在于过程之中,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补充,去伪存真,从而获得对呼吸与血液循环比较完整的认识。

第四、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心脏,即进行保护心脏的教育。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经常运动的合理、健康的饮食对保护心脏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

过程与方法

1、会利用模型来研究心脏的功能。

2、能准确的测定自己的脉搏。

科学知识

1、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2、认识血液循环器官和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意识到坚持锻炼有益于心脏健康。

教具准备

皮球、塑料瓶、输液管、塑料盆、录像资料、人体半身模型、计时钟、记录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

1、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关于心脏你知道多少?

2、学生汇报: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心脏的知识。

3、出示人体半身模型:你看心脏的形状像什么?你知道它的大小和位置吗?

4、看图片教师小结:心脏位于左胸部,在胸骨的后面,肋骨的内侧。形状像个桃子,大小和人自己拳头接近。

(评析:实物材料必不可少,心脏我们摸不着,看不到。本课借助图片和模型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二、探究活动。

(一)心脏的跳动。

1、师:我们的心每时每刻都在跳动。那么,心跳是什么?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呢?

2、学生猜测。

3、小活动:把你的耳朵贴在同伴的左胸心脏的位置,听一听,看你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咚咚,咚咚,心跳的声音。很有节奏!)

5、你们想知道心脏跳动的情况吗?让我们来做一个模拟试验吧!

实验要求:用手握住皮球,有节奏的反复挤压与松开,或把拳头握紧与松开,连续做20次,模拟心脏的跳动,体会手上的感觉。

6、学生实验。

7、学生汇报实验体会。

8、播放光盘,学生观看动态的心跳情况。

9、教师小结: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的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评析:让学生把耳朵贴到同伴的胸口听一听心跳的声音,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深刻的体验,当听到很有节奏的咚咚、咚咚的声音时,学生被震撼了!亲自体验很重要。)

(二)心脏的跳动与血液循环。

1、师:心脏不断地跳动是干什么?

2、学生猜想。可以把学生的猜想记录在黑板上。

3、谈话:心脏不停地跳动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来研究一下。

4、指导学生利用挤压塑料瓶的实验来模拟心脏的跳动。

要求:在水中反复挤压和放松塑料瓶,观察发生的现象。(医用的输液管,在中间的塑料小瓶子两端各保留适当长度的管子,截掉多余部分。赵两个培养皿,其中一个倒入适量的红水,挤压小瓶子,可以看到红水被泵到另一个培养皿中。)

5、学生实验,并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汇报实验的发现。

6、问:心脏把血泵到哪里去了?

7、说一说:观察53页人体血管图,说说人体的血管是怎样分布的?

8、找一找:在身体的那些地方能摸到动脉的跳动?(颈动脉、桡动脉。)

9、教师讲“搭脉技巧”。

10、实验:测量同伴一分钟的心跳与脉搏次数,看看能发现什么?教师计时,学生测量。并把测得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11、汇报:你发现了什么?心跳与脉搏之间有什么关系?

12、出示人体血管分布图,讲解:心脏就象一个泵一样,借助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来压出血液,同时又抽进血液,把血液泵到全身各处的的血管中。血管也跟着收缩与舒张,这就是脉搏。血液就这样在全身不停地流动。

(评析:心脏的功能相对比较抽象,教学中主要利用模型来研究再水中反复挤压和放松塑料瓶,观察在水中瓶子里水的变化。通过这样一个简易的泵,想象心脏在人体中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和推理能力,也突破了难点。)

(三)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1、提问:血液为什么要不停地流动?

2、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

3、教师小结:心脏是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循环流动,心脏和血管是人体血液循环器官。血液相当于运输兵,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肺吸进的氧气、小肠吸收的的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同时把身体各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交给肺和其它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4、小组讨论:为什么运动之后,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

5、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播放资料,解释血液循环的作用。

(四)讨论:怎样关爱自己的心脏?

1、心脏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

2、观看资料。

3、小结:经常运动、合理饮食、师保护心脏的最主要方法。良好情绪也有利于心脏健康。

(评析:利用录像等资料帮助学生完整地理解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等问题,把抽象认识的变成具体的体会。)

片段赏析:

师: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关于心脏你知道多少?

生:心脏像桃形吧,卡通图中是这样画的。

生:它在不停地跳,如果它停止了跳动,人就会死亡。

师:对!

生:当我跑完步时,我就会觉得心跳得特别快。

生:当我紧张或害怕时,我也会觉得心跳得特别快。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能够感觉到心跳,但是心脏在我们身体里面,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半身人体模型,看心脏的形状像什么?它的大小和位置?

生:原来是这样,它被骨头包围着,形状象个桃子,上面还有管……

师:心脏位于左胸部,在胸骨的后面,肋骨的内侧。形状像个桃子,大小和人自己拳头接近。

(评析:实物材料必不可少,心脏我们摸不着,看不到。本课借助图片和模型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师:我们的心每时每刻都在跳动。那么,心跳是什么?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呢?

生:(猜测)心跳是心脏在不停地动。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帮着动。跳动有一定的速度。…….

师:我们看不到心脏的跳动,我们听一听它的声音好吗?把你的耳朵贴在同伴的左胸心脏的位置,听一听,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活动后汇报)

哇!我听到了咚咚,咚咚心跳的声音。很有节奏!还很有劲!

我觉得很奇妙!

……

(评析:让学生把耳朵贴到同伴的胸口听一听心跳的声音,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深刻的体验,当听到很有节奏的咚咚、咚咚的声音时,学生被震撼了!亲自体验很重要。)

……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案

二,心脏在不断地跳动是在干什么呢? 三,血液是怎样流动的(血液循环)1.心脏的跳动会停止吗?它不断跳动是在 干什么? 让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吧! 把心脏模型的这一端放入红色的血液中后, 模拟心脏跳动,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导 收缩的时候,血液从心脏流出去。舒张 的时候,血液又流进心脏里来了。 那么,如果心脏在不断地跳动,血液就 会怎么样? 那血液在人体中到底是怎样流动的呢? 1.实验 让我们继续模拟实验。你觉得要做成这 个模拟实验,还缺什么?【板书】 血液是在血管里流动的,老师为大家准 备了乳胶管,把它当做血管,血管a和血管 b。还有一个用来连接血管和心脏的金属接 口(这两样东西就在桌肚里,组长可以拿出 来) 应该怎么做这个实验呢?认真看步骤。 看懂了吗?有疑问可以提出来,或者你有提 醒大家注意的地方也可以说一说。 1).先将这个金属端口连接上(图1) 2).将血管a和金属端连接,血管b与 蓝色端连接(图2) 3).再拔出金属端,吸入部分血液,再 重新安装上。(图3) 4).请注意,为了防止大家用力过猛导 致蓝色端飞出去,我们可以稍稍用力,像这 样,抵住它。(图4) 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肌肉的收缩和舒 张引起了心脏的跳动,所以,待会儿大家模 拟心脏跳动的时候,既要让它收缩,又要让 学生实验 水就会不断地流 出心脏,又流回心 脏。 血管 组长拿出乳胶 管和金属接口。

它舒张,慢慢地用力。否则蓝色端容易飞出 去的。我们可以捏住这里,抵住。 一边做一边仔细观察,血液在a、b管之间是怎样流动的。PPT 请你画下来。PPT 教师指导 2.交流 快好时,叫一组画得比较好的一组上黑板画箭头: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 心跳时,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呢?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 交流 那一次又一次的心跳来临的时候呢? 就这样,血液在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这样一个封闭的管道中,沿着同一个,固定的方向,不断地循环流动着。 【板书】心脏血液循环 总是通过血管a负责把心脏的血液运送出去,总是通过血管b负责把血液运送回心脏,那么,血管a我们就叫它:动脉血管,:血管b叫静脉血管。 【板书:动脉血管静脉血管】 3.当然,人体血管的分布比较复杂的, 出示图,看!为了更好的区分,特地给血管涂上了颜色,红色的代表动脉血管,蓝色的代表静脉血管。仔细看!人体的血管真的是遍布全身啊!你能看着图,说一说,血液在人体内是怎么循环流动的吗? 你可以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谁能上来说说? 还有谁能说得更好吗? 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有关血液循环的视频。 4.血液循环的意义 那血液为什么要不断地循环流动呢? 查阅资料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查一下书上的资料看看呢! 书上第54页的第2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 教师适当小结:学生实验 收缩的时候,血液从心脏流到血管a,舒张的时候,从血管b流回心脏 血液就不断地从心脏流到血管a,从血管b流回心脏。 学生交流 你补充得很好,学生回答 阅读

血液循环教案

第一节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 生:由于心脏的作用。 师:对,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二)、进行新课 【展示模型】揭开人体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脏,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心脏的位置、形状、

大小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 【学生总结】人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与本人拳头差不多。 【结构展示】把心脏模型解剖开,让学生观看。 师:心脏的内部结构到底怎样呢?引入正文。 【观察讨论】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学生体验】取一个新鲜的猪心脏,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与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这与心脏的功能有何关系。观察连接心 房和心室的血管,联系所学动脉、静脉的知识,了解其特点。有的女生胆子小,不敢用手摸,应鼓励。对学生的疑问注意引导分析,不要盲目地进行解释。有异议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观察血管时,可对学生适当提示,以巩固动脉、静脉概念。 【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 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 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 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学习成果评价 层次1:学生不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但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3: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探究能力: 层次1:不会比较、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但不能抓住本质进行比 较。 层次3: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也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教学材料起子、刀、蔬菜、盒子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 的 集中话题1、问学生提到机械,想到了 什么? 2、学生交流。 3、出示一个有螺丝的盒子。 4、问学生,有人可以帮我打 开吗?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机械。

5、出示起子。 6、出示一根蔬菜,让学生帮 忙弄成小片。 7、出示刀。 探索和调查1、师告知,其实刚才我们用的 起子、刀就属于机械。 2、出示P2的图,让学生说说, 哪些是机械。 3、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 为机械? 4、出示机械的概念。(降低工作 难度) 5、再看P2图,哪些是机械。 6、讲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概 念。 7、请同学说有区分图中的简单 机械和复杂机械。 8、你还知道哪些机械。 9、这些机械大约是在什么年代 发明和使用的。 10、讲古人的机械。(P3) 1、首先眼降低大 家对机械的神秘 感,不要觉得机械 离生活很遥远。 2、分几步理请机械概 念。并巩固。 3、从年代上体现机械 的不断进步。 回顾和解释1、回忆家里用过哪些机械? 2、在使用过的机械中,哪些是 简单机械,哪些是复杂机械。 在这里主要是建立一 个大致的概念,不可 能通过一节课把机 械、简单机械、复杂 机械的概念都弄清。

血液循环教案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 【教学课题】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也知道氧气会通过呼吸作用进入血液。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 (2)知道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两条循环的途径; 2.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 【能力目标】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情感目标】 1.在合作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及实验能力; 2.通过血液循环的学习知道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观察小鱼心脏的实验; 2、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变化及位置。 【教学策略】 1.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动产生感性认识。 2.PPT演示:更直观反映人体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以及血液循环的路径。 3.课时安排 本节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为1课时。 【教学用具】 实验用品、多媒体设备、人体心脏模型 【教学板书】 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网 上腔静脉 肺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左心房 右心室左心室 主动脉 身体毛细血管网 体循环肺循环 【教学进程】 教学程序 (包括时间 进程) 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1.5min 提问: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 了人体输送血液的泵——心 脏以及运输血液的通道—— 血管,也了解了血液中有许多 物质,如血浆、血细胞,那你 学生讨论 (有的认为是朝着 一个方向运动的, 有的则认为不是; 有的认为总是朝着 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让他们对血液的 流动产生自己的 认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 1-1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重点:知道什么是机械。 难点: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大力士”赛事1:请三名学生做如图滑轮拔河的比赛,同学预测结果,之后通过观看比赛结果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机械”。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机械: 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搜集到各种机械。 2.教师出示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二)说明机械的含义: 1.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记录并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三)揭示机械的作用: 1.“大力士”赛事2:请两位学生进行如图转球棒比赛。请学生预测结果,并尝试讨论教学导入环节中的比赛与这次赛事中的机械所起的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用机械的对比活动,体会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讨论机械的哪些部分降低了工作难度,进一步揭示机械的作用。 (四)介绍古代机械: 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讲解古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 三、拓展活动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装置也属于简单机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第 1 单元神奇的机械1-1 什么叫机械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 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 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重点:知道什么是机械。 难点: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大力士”赛事1:请三名学生做如图滑轮拔河的比赛,同学预测结果,之后通过观看比赛结果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机械” 。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机械: 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搜集到各种机械。 2.教师出示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 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二)说明机械的含义: 1.学生达成共识, 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 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 记录并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 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三)揭示机械的作用: 1.“大力士”赛事2:请两位学生进行如图转球棒比赛。请学生预测结果, 并尝试讨论教学导入环节中的比赛与这次赛事中的机械所起的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用机械的对比活动,体会机械给人类带来 的益处。讨论机械的哪些部分降低了工作难度, 进一步揭示机械的作用。 (四)介绍古代机械: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 讲解古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 久历史。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 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 三、拓展活动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装置也属于简单机械, 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中我要紧紧围绕机械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在材料准备方面, 我为学生准备一些他们知道但并不了解的用具, 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这些工具分别给人们带来怎样的益处。同时, 我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简单机械的信息资料, 为分析、对比认识机械的特点、作用做好准备。 本课的重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讨论归纳出机械的特点、作用,进一步说明什么 是机械。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我安排了学生使用瓶起子、指甲刀、刀 具、钳子,螺丝刀的活动以及通过转球棒、滑轮拔河比赛来达到教学目的。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面的探究活动中。在教学充分体现了一个“玩”字。引导学生在有趣的竞赛中发现、总结机械的作用,化难为易,掌握知识于无形之中。我认为科学教育强调让儿童亲自参与对自然现象、规律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心脏和血液循环 科学知识: 1 、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2 、认识血液循环器官及其作用。 科学探究: 1 、会利用模型来研究心脏的功能。 2 、能准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科学态度: 1 、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 、意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健康。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体会模型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模型地设计技术。 教学重点: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心脏模型、小橡皮球、水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活动:把手放在胸口感受心脏的跳动,说说你的感受。 2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心脏的跳动”。 二、自主学习: 1 、认识心脏。 ( 1 )提问:心脏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它的形状像什么?它有多大?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 学生试着回答。 ( 2 )讲述:大家回答的都不是很准确,让我们通过心脏模型来认识心脏。(出示模型)心脏共分为 4 个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上面还布满了各种血管,它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 ( 3 )提问: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什么是心跳吗?你觉得

心跳是什么? 学生汇报。 ( 4 )讲述:我们做一个实验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心跳。演示并讲解:一只手握住皮球,有节奏地反复挤压与松开皮球,连续做 20 次,来模拟心脏的跳动。请仔细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指名演示实验,谈体会) ( 5 )要求:我们换个方法再做模拟实验。每个同学反复地把拳头握紧与松开,连续做 20 次,模拟心脏的跳动,体会手上的感觉。(分组实验、交流)全班汇报。 ( 6 )讲述:通过模拟实验,大家感觉到手有节奏地握紧与张开,感觉到手臂上的肌肉也随着一起紧张、放松。这只是模拟实验,我们再来看一段真实的录像,看看心脏究竟是怎样跳动的? 学生汇报。 ( 7 )小结:心脏也是由肌肉构成的,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2 、探究心脏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 1 )讲述:我们的心脏始终处于跳动状态的,这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可是心脏为什么要不分日夜地跳动呢?下面,我们通过几组实验来看一看。 ( 2 )演示实验 1 ,反复挤压塑料瓶,你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水被挤压到另一个瓶子里了) ( 3 )提问:谁知道心脏把血液运输到哪里去了?(全身) ( 4 )提问:为什么血液能被运输到全身呢?通过什么来运输的? (全身分布了很多血管) ( 5 )讲述:我们来看人体的血管是怎样分布的。 出示血液循环模型,讲述:人除了依靠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引起心跳外,全身分布了动脉和静脉供血液流动,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在第 1 课中,我们已经学会测量 1 分钟内脉搏的方法,是怎样测量的?今天我们要测量 1 分钟内心跳的次数。你们会测量吗? (把手放在胸口,有力地跳动)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并记录。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脉搏次数,并记录。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1、什么叫机械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 3、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二)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2、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 3、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4、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 2、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 3、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2、教学难点: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一些机械工具,教学碟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研究主题 1、(出示各种机械)提问:在老师的讲台上有一些东西认识吗?(笤帚、叉子、筷子、起子、锤子、镊子……) 知道他们的用途吗? 2、讨论:人类为什么要制造这些工具?(引导学生明确:降低工作难度、省力) 你们能具体说说在生活中怎么给人类带来好处的? 3、讲述:这些工具在生活中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所以他们被统称为——机械。(板书) 今天我们就是来研究机械的。(板书完整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1)提问:以前听过机械这个词吗?在你的脑海中认识的机械有哪些?为什么筷子、笤帚……这些小东西也被称为机械?(再次明确机械的概念) (2)讲述:工厂的那些制造物品的大机器是我们所认识的机械,因为他们为人类制造物品提供了方便,省力、降低了工作难度。但是他们的内部构造也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被称为复杂机械。而像筷子、镊子等这些比较小巧、简单的工具由于也为人类提供了方便、省力等益处,所以也是机械类,由于简单所以被称为简单机械。而复杂机械其实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机械构成。 (3)阅读P2概念 (4)观看教学碟片 (5)填写习作对应作业 2、揭示机械的作用 (1)教师出示一块木板上面有钉子,请同学帮忙用手将钉子拔出来。询问拔钉子同学的感受。 (2)提问:有什么好方法解决? (3)教师请刚才的同学用起钉锤将钉子拔出,再说说感受。(对比感受让学生再次明确机械的益处) (4)讨论:在生活中你们使用过哪些机械?为你带来了什么帮助?(分组讨论并进行记录) (5)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适当记录 (6)假想:如果没有这些机械帮助人类,会出现什么情况?(由此让学生想到木工室里的那些机床为大家做木工活带来的方便) (7)进行安全使用机械的教育 3、了解机械由来已久 (1)提问:古代的时候有工具吗? (2)教师介绍:我们知道人类的祖先是猿人,而人类真正的进化的标志其实就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学会制造各种简单的机械,帮助人们狩猎、生产,在水上航行……这些工具里面都包含着简单机械的原理。 (3)看书P3工具图片。 提问:认识书上的这些工具吗?有什么用?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节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1.1 对教材的认识 “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液、血管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血管的跳动,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更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教材将“血液循环”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血液循环系统的完整“路线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1.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血液循环的概念;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视频,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②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4 课型与时间 ①课型新授课 ②时间一课时 2. 学生分析 2.1学生一般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心理上较不成熟,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对不足,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指导需要具体化,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以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 2.2学生特殊特征分析 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和血管以及心脏的结构普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可采用多媒体指导其观察。本节应有足够时间用在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的学习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3.教学策略 3.1教学方法以实验法、问题法和讨论法为基本方法。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前导,提问、讲解、演示、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3.2教具和媒体应用视频资源、PPT课件等。 3.3课程资源开发组织学生学习测量血压的方法。

血液循环专题复习课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

生物科《血液循环》专题复习课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 镇安镇中学林勇华 《血液循环》是《生物课程标准》北师大版《第四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生的废物也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这一节教学以血液循环为中心介绍了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循环途径以及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课堂目标:血管、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等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有很大的难度,而这些内容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所以,把以上内容列为难点。在教学中, 利用编制顺口溜和简图帮助学生轻松记忆突破了难点。 一、血管复习中难点的突破 1.识记概念,分清知识点 根据概念认识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教学中,提示学生,三种血管是根据血液流动方向(以心脏做区分点)来区分的,其中动脉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离开心脏,相接直不并脉静和脉动而,脏心回流是向方动流液血的内管血脉静. 通,两者通过毛细血管相连通。实际运用中,这是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就是:“动离静回毛连通”。将顺口溜多读几次,学生很容易就分清楚了。 2.简图强化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 A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送到传身各器官的血管,所以,动脉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是从大血管流向小血管(分散型血管); B 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会心脏的血管,所以,静脉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是从小血管流向大血管(汇聚型血管); C 毛细血管处的血液流动情况是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根据血流方向可以判断毛细血管两端各是哪一种血管);由于毛细血管管腔非常小,只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D 在相同级别的血管中,血液流动速度各有不同,具体情况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以上四点理解后,马上进行解题训练(借助简图)如下图: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部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共分六个单元,总课时28课时。本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关于“简单机械”和“形状与结构”的内容,重点体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突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在孩子们生活的周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的相互组合形成的神奇机器,无时无刻不在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就是要引导、鼓励孩子们对生活中一些典型的简单机械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活动,探索简单机械的秘密,发现应用它们的规律,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别有洞天”的探究活动,形成形状与结构的初步认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觉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围绕“怎样延续后代的”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人的繁殖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产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情。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原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昼夜与四季》在小学不再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通过看图讨论、阅读资料,初步了解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还要让学生了解矿物的特征,知道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另外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岩石与矿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破坏着环境;岩石与矿物资源在日益枯竭,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们。 第五单元《交流与质疑》,属于新编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内容,本单元教学首先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交流与质疑,接着让学生通过图片阅读、范例示范以及讨论交流明白如何与同伴去交流,怎样去质疑。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 2、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学技术制作的初步技能。

苏教版科学五上心脏和血液循环备课教案

姓名:张亮 学校:扬州市梅岭小学 手机: 地址:扬州市史可法路2号 邮政编码:225002 电子邮件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科学 √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知道心脏的大致位置,会测量心跳。 二、能在自身找到脉搏,会测量脉搏。 二、教学课题 本课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心脏,了解血液循环,感受到血液循环器官与组织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懂得怎样保护心脏。 1、知道心脏的位置、大小、构成、运动方式与作用。 2、了解血液循环的路线,了解血管的分类。 3、了解呼吸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4、意识到健康生活习惯对于心脏的重要性。 三、教材分析 《心脏和血液循环》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中的第三课,学生在学习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肺和呼吸》之后,了解了心脏的大概位置,能模糊地感觉到心脏与肺很接近,有着一定的关联性。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心脏及其作用,了解血液循环的路线,解开呼吸与血液循环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借鉴已有知识探讨对于心脏的保护。 教学重点:学习心脏的作用以及血液循环的路线。 教学难点:认识脉搏与心跳的关系以及呼吸与血液循环的联系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一些教案、教学实录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搜索到“心脏运动”的视频,现场放给学生观看,启发学生分析心脏的作用。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从而正确地认识心脏的情况,血液的循环路线,心脏的保护等问题。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法、讨论法、讲解法及多媒体辅助法 在教学的导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心脏的作用、心脏的保护、呼吸与血液循环的关系等问题,主要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交流与质疑,建构科学概念。 对于血液循环的路线,结合心脏的构成以及血管的分类作简要的讲解,以便学生大致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心脏的运动使人感到心跳,学生不怎么了解。运用多媒体手段,借助视频资料,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相关情况,有助于学习与认识的深入。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百度搜索】心跳的声音下载 播放心跳的声音,问:你听到了什么? 2、你了解心脏吗?

血液循环(教案)

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三、教学过程 大家知道,当人手上不小心划破一个小伤口,就会流血,那么血液在人体内是流动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血液循环 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其中英国的科学家哈维贡献最大。下面请大家讨论并完成活动一。 活动一哈维实验 (即用绷带将上臂扎紧) 1、现象: 1)上臂肘和腕处的摸不着了。 2)前臂的静脉鼓起来了。 2、哈维猜想: 血液在血管内是,并且在动脉和静脉之间一定有一种血管,这种血管把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液连通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3、讨论:哈维的猜想正确吗? 过渡:哈维猜想,血液在血管内是流动的,在动脉和静脉之间有一种血管,即我们所说的毛细血管。下面请大家通过实验来验证哈维的猜想。 活动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 1、实验方法: 将如图所示将培养皿中的小鱼,放在显 微镜下观察。 2、实验现象: 血液由血流速度快的血管 (即),流向小鱼尾部分支多、 数量大的血管(即),该 血管内血细胞一个一个通过,血流速度很 慢,再流出小鱼尾部,流向血流速度较慢的血管(即)。 3、实验结论: 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是: 。 过渡:血液有动脉血和静脉血之分,下面请大家讨论并完成活动三。

活动三动脉血和静脉血 1、动脉是指把血液从输送到的血管。 静脉是指把血液从送回的血管。 2、动脉血是指含氧浓度,血液呈的血液。 静脉血是指含氧浓度,血液呈的血液。 3、判断: 动脉血管内一定流的是动脉血吗?() 静脉血管内一定流的是静脉血吗?() 过渡:通过观察鲫鱼尾鳍血液流动实验,我们了解了血液在人体内是流动的,那么它在人体内又是怎么流的呢?下面请大家完成活动四。 活动四人体的血液循环 组织 O CO 细胞 2 营 养物 质 细血管网 CO 2 O 2 肺泡2 废物 血液循环示意图 1、人体的血液循环可以和。 2、体循环的路径:(即从左心室身体各部分右心房) 左心室(1)(2)(3)右心房 (1)是、(2)、(3)。(提示:体循环就是将心脏内血液流入身体各部分的循环) 3、肺循环的路径:(即从右心室肺部左心房) 右心室(1)(2)(3)左心房 (1)是、(2)、(3)。(提示:肺循环就是将心脏内血液流入肺部的循环) 4、心脏内的血液流动方向: 。(填“心房”或“心室”) 5、血液流至人身体各部分时,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血液流至肺部时,成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各自流的是什么血?(即动脉血还是静脉血)

心脏和血液循环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三课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杨士岗九年一贯制学校 科学教师:王晓飞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生命科学领域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根据课标要求、《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建构主义原则及?以儿童立场关照教学?的思想,以学生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知识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体验、模拟等实践操作,注重交流对经验概括的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中建构新知。 2.英国哲学家K.R.波普尔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设置?输液的药物到哪里去了?的问题情境,从生疑到到释疑,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加工的过程、脑力激荡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 3.刘默耕老师说过?要为儿童精心设计所要认识的实际事物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亲密接触师生共同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以便有效突破教材重难点,提高探究效率。 4.?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努力创设一种师生、生生良好互动的环境,信赖、接纳每位

学生,把赏识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可以评价他人,也可以被他人评价,在互评中共同发展。 二、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教学内容:《心脏和血液循环》是苏教版《科学》五上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的第三课。是在学习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肺和呼吸》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也是本单元的结束课和总结课,将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身体。 这课是在学生学会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认识了人体的肺等呼吸器官的基础上,认识人体的血液循环及其意义。来认识人体的心脏、心跳;心脏的功能及血液循环的意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身体,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 教学方法:对于人体的心脏和血液循环,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是很清晰,这些内容不便于学生直接研究和学习,所以要用?解暗箱?的方法来探究人体内部的秘密。 1.以描述、讨论、体验、触摸、模拟等方式,充分探究事物的外部表象,由此来推测事物内部的结构、功能,揭开人体内部的秘密。 2.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过程的整合,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

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下册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 苏教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分析】 《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三课时。在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的结构功能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难点】 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和理解,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高度的有序性。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利用生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展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学法分析】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四、教学过程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日益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打造具有生命力的阳光课堂,成为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本质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达到学习效果,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苏教版生物七下10.2《人体的血液循环(4)血液循环》经典教案设计

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4)——血液循环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对照插图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 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科学,热爱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 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观察、讨论、实验,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到的有关哈维的资料;教师制作课件,一杯凝固的猪血,两根止血带、听诊器、血压计。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心脏结构图,提问: ①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 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 2、导入 教师活动: 展示哈维研究血液循环的资料(学生提供),进一步提出问题:心脏为何不停的跳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协作完成书本P18的两个讨论和课堂练习(一);②带着问题,观看哈维研究血液循环的资料,并模拟哈维的实验;③血液循环的概念。整合点二:实物展示台便于展示学生的作业,且便于批改,让学生印象深刻。3、新课 活动一 教师活动:出示血液循环图片。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P17的图14-13血液循环示意图,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活动二 教师活动: 资料1显示: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资料2显示:在心脏的结构中,左心室壁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的功能相适应。 展示血液循环动画,结合书本P17图,指导学生观察,记录血液流动的路径,体循环和肺循环各自的路径,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及发生部位。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小组成员合作写出血液循环途径(名称间用“→”连接)。 整合点三:对于人体的血液循环学生无法观察活体的循环过程,借助于动画,课件结合白板,便于学生反复观看,便于教师讲解时进行圈点。 活动三 教师活动:教师呈现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分析为何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会不同。分析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组织细胞 氧气↑↓二氧化碳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利用复习提问②解释,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反之则分离。毛细血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利于气体扩散。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鲜红的动脉血→暗红的静脉血。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学生活动:学生尝试分析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学设计

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在学习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 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难点: 1.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五、教学工具和手段 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五年级科学下册 大脑5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 1.大脑 教学资源开发 《大脑》一课是小学科学第十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第一课。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虽然对大脑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神经系统是人体里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一个系统,揭示自然界中最复杂的系统——脑的奥秘是自然科学的一项艰巨的任务。随着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对脑的研究已远远超出神经、精神科学的范围而涉及心理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和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从而产生了一个综合性的前沿学科——脑科学。因此不仅是学生,即使是教师对于大脑的认识也是有限的。在这一前提下,考虑到现阶段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应该尽量做到深浅适度,因此将本课定位在体验“大脑是指挥中心”上,而不涉及过多的科学名词和概念。比如“小脑和脑干”只是在介绍脑的组成时出现。重点放在“脑的形态、结构、功能”上,在“大脑是指挥中心”这一知识层面上,引领学生在大脑的大小、构成和功能方面进行探究。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情况下,对大脑的功能给予充分的认识。继而在学生明确“大脑确实是人体的指挥中心,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大脑来指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保护自己的大脑。这样既完成了对这部分知识的阶段性认识,又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感性认识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首先通过与学生聊天“谁最聪明”引出大脑,在了解学生对大脑的认识后介绍脑的基本组成:大脑、小脑、脑干。之所以要介绍脑的组成,是因为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脑袋里装的都是大脑。然后进入对大脑形态、结构的认识环节。对大脑的认识其实属于解暗箱,如果在这个环节有大脑的实物模型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在小学我们的大脑模型仅仅有半个,而且这半个模型无论从颜色、硬度、形状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所以我摒弃了通过实物模型认识大脑,而是通过课件来认识大脑的形态结构。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学习过通过形状、颜色、大小、硬度等方面来描述一个事物的样子,但是不通过提醒就让他们直接来描述一个事物的形态结构是有困难的,所以在观察前我有意提醒“我们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一个物体的样子呢”。其后的教师小结是对学生回答的肯定以及对学生观察不准确地方的补充修正。 对于“认识大脑功能”,我是通过一个游戏来展示大脑的六大功能。这里如果直接来通过游戏就让学生说出“听、说、运动、感觉、看、思考”是大脑的六大功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游戏中听、看等功能是通过耳朵、眼睛等不同器官来完成的。如果直接把他们说成是大脑的功能似乎太牵强了些,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我通过“在游戏过程中你们使用了哪些器官?这些器官发挥了什么作用?这些器官都是在谁的指挥下完成任务的?”这样的提问作为一个桥梁让学生理解“听、说、运动、感觉、看、思考”其实都是大脑的功能。但是在这部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听、看也是感觉,上面的感觉特指躯体感觉”当然这个游戏可以分成六个活动来进行,只是这样一来课堂就零散了,而且对学生了解大脑具有的这些功能也没有太大的帮助。随后在学生猜测“六大功能是大脑整体指挥还是分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