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医病案分析总结

临床中医病案分析总结
临床中医病案分析总结

病案1:

一.姓名:xx 性别:xx 年龄:xx 职业:儿童婚姻状况:未婚

家住:xx 就诊时间:xxxx 电话:xxxxx

主诉:咳嗽,吐痰5天。

现病史:5天前因在外面跑得太久,晚上在家即开始出现咳嗽,无发烧,出汗,而开始感觉恶寒发热,鼻塞,头疼,咳嗽,无汉。在家自己服用三九感冒灵2次无效,遂来就诊,衣服包裹严实,咯少量痰,咳嗽时可闻及喉间痰响音,鼻塞,无流涕,汗多。查体:咽喉部稍充血,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问诊:恶寒轻重,头疼部位,有汗无汗,咳嗽有痰无痰,痰质严实形状,家族史,婚姻史,经带产,有无接触病死家禽,有无就诊。

辨症分析:早晨受寒,风寒以过口鼻,皮毛侵袭而入内伤及于肺,以致卫表不和而见恶寒轻发热重,身体疲乏,头痛。肺失宣降而见,鼻塞,咳嗽,咽喉疼痛.脉浮紧。所以此证为风寒表实证。

诊断:感冒(风寒表实证)

治法:解表驱寒

方药:麻黄汤加减麻黄10g 桂枝10g 杏仁10g枳壳10g 桔梗15g 紫菀10g 陈皮10g 荆芥10g防风15g 白芷10g 甘草5g 生姜15g 水煎温服。

服药一日好转,加服用一剂,遂桂枝六君子汤加减桂枝10g 白芍10g 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20g 生姜15g 大枣15g 炙甘草5g 蝉蜕10g 黄芩10g 治愈。

医嘱:休息保暖,忌辛辣,忌油腻食物,服药期间不能服用滋补药物。

医师签全名:彭双全

主诉:

现病史:咳嗽5天,咯少量痰,咳嗽时可闻及喉间痰响音,鼻塞,无流涕,汗多。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体格检查:咽喉部稍充血,扁桃体无肿大。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咳嗽

西医诊断:上呼吸感染

治法:

处方:

复诊:

处方:

三诊:患者诉已无症状。

儿童咳嗽咳嗽5天,辨证:风热咳嗽

处方:银翘散加减

甘草2g 黄芩10g 紫菀8g 百部8g

牛蒡子6g 杏仁6g 连翘6g 薄荷8g

金银花8g 桑叶15g 枇杷叶6g 竹茹10g

蝉蜕6g 桔梗6g 麻黄3g 芦根10g 2付

复诊:鼻塞流涕明显,咳痰减少,干咳,无恶心呕吐,汗出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上方去竹茹、连翘、紫菀,加辛夷6g、罗汉果0.5个 2付

三诊:昨日受凉后咳嗽加重,咳黄脓痰,量多,汗多,鼻塞,流涕。甘草3g 黄芩10g 胆南星10g 百部10g

牛蒡子6g 杏仁10g 连翘6g 薄荷8g

金银花10g 桑叶15g 枇杷叶10g 鱼腥草15g

蝉蜕10g 桔梗6g 连翘10g 芦根10g

辛夷6g 罗汉果0.5个 2付

鼻塞流涕好转,现症见:汗多,咳嗽有痰,黄粘痰,舌淡红原方去薄荷加金荞麦15g、竹茹10g 2付

病案2 老年女性受凉后出现咽喉干,怕冷,鼻塞,咳嗽咯痰,口服西药后咳嗽咯痰好转,鼻塞好转,易半身汗出,受压部位明显,咯少量黄痰。舌淡苔薄白,脉浮稍弱。

辨证为气虚感冒

处方:参苏饮加减

党参30g 紫苏梗15g 陈皮15g 枳壳15g

前胡15g 法半夏15g 葛根15g 甘草6g

桔梗15g 茯苓15g 白芍15g 桂枝10g

竹茹10g 胆南星30g 杏仁15g 紫菀15g 3付

复诊:咳嗽咳痰好转,咳痰不利,咯少量黄粘痰,饮冷水后咳嗽明显,纳可,大便不成形

党参30g 甘草6g 白芍15g 法半夏15g

紫菀15g 麻黄6g 杏仁15g 陈皮15g

枳壳15g 细辛6g 紫苏梗15g 竹茹10g

桂枝10g 茯苓15g 胆南星30g 桔梗15g 3付

病案3 咳嗽

咳嗽3月余,于本地乡镇医院行胸片无异常。口服西药无明显缓解。

咳嗽频繁,干咳为主,白天夜间均咳嗽,闻刺激性气味咳嗽,咽喉无

疼痛,背心不冷。咳后汗出,自觉身疲乏。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辨证为外感咳嗽,表邪未尽

处方:三拗汤加止嗽散

麻黄6g 杏仁15g 紫菀15g 款冬花15g

百部15g 白前15g 牛蒡子15g 蝉蜕15g

五味子10g 黄芩30g 甘草6g 仙鹤草30g

诃子10g 桔梗15g 徐长卿15g 南沙参30 g 3付二诊:咳嗽时间缩短,咳嗽频率无改善,仍感乏力,精神差,咳嗽后

汗出明显,无咯痰,干咳为主,1天咳嗽10余次,闻及刺激性气味

及咽痒时咳嗽明显,睡眠差,舌淡有齿痕,苔薄白,咳嗽时伴有流清

涕。

南沙参30 g 甘草6g 黄芪30g 黄芩30g

白前15g 紫菀15g 黄精30g 百部15g

五味子10 g 牛蒡子15g 杏仁15g 款冬花15g

僵蚕15g 蝉蜕15g 桔梗15g 仙鹤草30g

徐长卿15g 儿茶15g 3付

咳嗽好转,痰难咳,易感疲乏,睡眠差,无流涕,原方去徐长卿,儿茶加陈皮15g,法半夏15g 3付

随访咳嗽基本缓解,偶有咳嗽,干咳为主。

病案4:咳嗽儿童

诉咳嗽5天,干咳,食则宜干呕,夜啼,大便偏稀,带泡沫,精神较差,近2日轻微发热,家属自测体温波动37.2-37.8℃。舌红苔薄白,指纹紫。

辨证:风热咳嗽处方:桑菊饮加减

杏仁3g 甘草2g 黄芩6g 桔梗3g

菊花6g 连翘3g 桑叶6g 法半夏2g

竹茹3g 建曲6g 焦山楂6g 陈皮3g

2付

复诊:药后咳嗽减轻,夜间明显,纳食差,汗出减少,大便不成形,睡眠可

蝉蜕3g 苦杏仁3g 建曲6g 陈皮3g

中医诊断学病案分析

1.女,32岁,3天前出现呕吐清水,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畏寒肢冷,舌淡,苔少,脉沉细。宜诊断为 A.寒饮停胃证 B.胃阳虚证 C.胃气虚证 D.寒滞胃肠证 E.胃阴虚证 答案:1.B 2.女,40岁。失眠3年余,面唇淡白无华;入睡困难,多梦健忘,心烦心悸,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临床辨证是 A.心阴虚证 B.肝阴虚证 C.心血虚证 D.肝血虚证 E.胆郁痰扰 答案:2.C 3.女,52岁。心悸胸闷已2年。近日心悸加剧,且胸部闷痛,入夜加重,伴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迟。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证 C.心脉痹阻证 D.气虚血痰证 E.心血虚证 答案:3.B 4.男,22岁。心烦失眠1周,近因面临分配工作,心情烦躁,近1周入夜难眠,手足心自感发热,入夜咽干欲饮,舌红苔薄而干,脉细数。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阴虚证 B.肝阴虚证 C.肝火上炎证 D.心血虚证 E.心火亢盛证 答案:4.A 5.男,70岁。患有“冠心病”10年。今上午突然心痛剧作,面色青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淡苔白润,脉微欲绝。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阳虚证 B.心脉痹阻证 C.心气虚证

答案:5.E 6.女,60岁。患“高血压”8年余,近来,自感心前区闷痛,时有心悸,短气,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沉弦。临床辨证是 A.心脉痹阻证 B.痰阻心脉证 C.肝气郁结证 D.血瘀心脉证 E.心气虚证 答案:6.B 7.女,55岁。心悸,胸闷,气短已3年,活动后加剧,面包淡白,神疲乏力,语声低微,入夜不能安睡,舌淡苔自,脉弱。临床辨证为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证 C.气虚证 D.血虚证 E.心阴虚证 答案:7.A 8.女,50岁。近来因工作劳累过度,时感气短乏力,近日与他人争吵后感到心前区胀痛,且放射到左肩 背部,伴心悸失眠,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临床辨证为 A.心气虚证 B.肝气郁结证 C.气滞血瘀证 D.气滞心脉证 E.寒阻心脉证 答案:8.D 9.男,60岁。心前区疼痛多年,每逢秋冬季加重,今年入冬以来时感心前区刺痛,且放射至左肩背部,经 常心悸,胸闷,舌质紫黯,脉沉涩。临床床辨证为 A.痰迷心窍证 B.血瘀心脉证 C.心阳虚证 D.气滞心脉证 E.痰阻心脉证 答案:9.B 10.男,74岁,一年前出现喘哮痰鸣,咳痰清稀,量多易咳,形寒肢冷,舌淡,红苔白滑,脉沉迟,宜诊断 为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 绪论 【学习要点】 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 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 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 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 第一章问诊 【学习要点】 一、问寒热 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 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 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 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 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七、问饮食与口味 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

中医诊断学实验指导大纲

《中医诊断学》 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基础 学时学分:总学时:90 总学分:实验学时:9 实验学分: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 适用专业:中医专业本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 本大纲主笔人:胥筱云、鲁法庭、杨梅、何丹 一、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及基本要求 (一)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

中医诊断学实验是一门以中医诊断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发展中医诊断学的实验性学科。 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综合采用有关的方法技术对中医学实验对象进行检测和观察,以最大程度地揭示其内在机制、作用原理,其目的在于: 1、达到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巩固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知识。 2、通过实验让学生熟悉中医诊断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操作和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及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中医诊断素质,激励学生发现知识的局限性,主动自学、积极思考,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4、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素质,包括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他人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协作精神,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医医疗、科研、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中医学实验的操作实施方法,掌握相关实验内容的目的要求。 2、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保持安静和良好的课堂秩序,尊重指导教师。 3、爱护实验设备、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 4、学生实验前要充分预习实验内容及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5、实验课后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工作。 6、注意安全,严防触电、火灾等事故发生。 二、中医诊断学课程简介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

中医诊断学

二、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 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疒咅)、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 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 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疫痛、掣痛和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类型及其表现。 (4)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和乏力等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问睡眠:失眠的概念及常见原因,嗜睡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中医诊断学病案分析

1. 女,32岁,3天前出现呕吐清水,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畏寒肢冷,舌淡,苔少,脉沉细。宜诊断为 A. 寒饮停胃证 B. 胃阳虚证 C. 胃气虚证 D. 寒滞胃肠证 E. 胃阴虚证 答案: 1.B 2. 女,40 岁。失眠3年余,面唇淡白无华;入睡困难,多梦健忘,心烦心悸, 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临床辨证是 A. 心阴虚证 B. 肝阴虚证 C. 心血虚证 D. 肝血虚证 E. 胆郁痰扰 答案: 2.C 3. 女,52 岁。心悸胸闷已2年。近日心悸加剧,且胸部闷痛,入夜加重,伴畏寒肢冷,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迟。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 心气虚证 B. 心阳虚证 C. 心脉痹阻证 D. 气虚血痰证 E. 心血虚证 答案: 3.B 4. 男,22 岁。心烦失眠1周,近因面临分配工作,心情烦躁,近 1 周入夜难眠,手足心自感发热,入夜咽干欲饮,舌红苔薄而干, 脉细数。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 心阴虚证 B. 肝阴虚证 C. 肝火上炎证 D. 心血虚证 E. 心火亢盛证 答案: 4.A 5. 男,70岁。患有“冠心病” 10 年。今上午突然心痛剧作,面色青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淡苔白润,脉微欲绝。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 心阳虚证 B. 心脉痹阻证 C. 心气虚证 D. 亡阳证 E. 心阳暴脱证 答案: 5.E 6. 女,60岁。患“高血压” 8年余,近来,自感心前区闷痛,时有心悸,短气,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沉弦。临床辨证是 A. 心脉痹阻证 B. 痰阻心脉证 C. 肝气郁结证 D. 血瘀心脉证 E. 心气虚证 答案: 6.B 7. 女,55岁。心悸,胸闷,气短已 3 年,活动后加剧,面包淡白,神疲乏力,语声低微,入夜不能安睡,舌淡苔自,脉弱。临床辨证为 A. 心气虚证 B. 心阳虚证 C. 气虚证 D. 血虚证 E. 心阴虚证 答案:7.A 8. 女,50 岁。近来因工作劳累过度,时感气短乏力,近日与他人争吵后感到心前区胀痛, 且放射到左肩背部,伴心悸失眠,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临床辨证为 A. 心气虚证 B. 肝气郁结证 C. 气滞血瘀证 D. 气滞心脉证 E. 寒阻心脉证 答案:8.D 9. 男,60岁。心前区疼痛多年,每逢秋冬季加重,今年入冬以来时感心前区刺痛,且放射至左肩背部,经常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中医诊断学病案分析

中医诊断学病案分析

1.女,32岁,3天前出现呕吐清水,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畏寒肢冷,舌淡,苔少,脉沉细。宜诊断为 A.寒饮停胃证 B.胃阳虚证 C.胃气虚证 D.寒滞胃肠证 E.胃阴虚证 答案:1.B 2.女,40岁。失眠3年余,面唇淡白无华;入睡困难,多梦健忘,心烦心悸,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临床辨证是 A.心阴虚证 B.肝阴虚证 C.心血虚证 D.肝血虚证 E.胆郁痰扰 答案:2.C 3.女,52岁。心悸胸闷已2年。近日心悸加剧,且胸部闷痛,入夜加重,伴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迟。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证 C.心脉痹阻证 D.气虚血痰证 E.心血虚证 答案:3.B 4.男,22岁。心烦失眠1周,近因面临分配工作,心情烦躁,近1周入夜难眠,手足心自感发热,入夜咽干欲饮,舌红苔薄而干,脉细数。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阴虚证 B.肝阴虚证 C.肝火上炎证 D.心血虚证 E.心火亢盛证 答案:4.A 5.男,70岁。患有“冠心病”10年。今上午突然心

痛剧作,面色青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淡苔白润,脉微欲绝。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阳虚证 B.心脉痹阻证 C.心气虚证 D.亡阳证 E.心阳暴脱证 答案:5.E 6.女,60岁。患“高血压”8年余,近来,自感心前区闷痛,时有心悸,短气,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沉弦。临床辨证是 A.心脉痹阻证 B.痰阻心脉证 C.肝气郁结证 D.血瘀心脉证 E.心气虚证 答案:6.B 7.女,55岁。心悸,胸闷,气短已3年,活动后加剧,面包淡白,神疲乏力,语声低微,入夜不能安睡,舌淡苔自,脉弱。临床辨证为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证 C.气虚证 D.血虚证 E.心阴虚证 答案:7.A 8.女,50岁。近来因工作劳累过度,时感气短乏力,近日与他人争吵后感到心前区胀痛,且放射到左肩背部,伴心悸失眠,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临床辨证为 A.心气虚证 B.肝气郁结证 C.气滞血瘀证 D.气滞心脉证 E.寒阻心脉证 答案:8.D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01.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24.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25.乳蛾——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如乳突者,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结而成。 26.斑——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 27.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 28.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如鳞,抚之涩手者,是血虚挟瘀所致。 2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3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六、问答题 01.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及诊法合参的理由。 01.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资料。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

中医诊断学病案分析

1.女,32岁,3天前出现呕吐淸水,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胶痞,畏寒肢冷,舌淡,苔少,脉沉细。宜诊断为 A.寒饮停胃证 B.胃阳虚证 C.胃气虚证 D.寒滞胃肠证 E.胃阴虚证 答案:1.B 2.女,40岁。失眠3年余,面唇淡白无华;入睡困难,多梦健忘,心烦心悸,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临床辨证是 A.心阴虚证 B.肝阴虚证 C.心血虚证 D.肝血虚证 E.胆郁痰扰 答案:2.C 3.女,52岁。心悸胸闷已2年。近日心悸加剧,且胸部闷痛,入夜加重,伴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 脉沉弦迟。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证 C.心脉痹阻证 D.气虚血痰证 E.心血虚证 答案:3.B 4.男,22岁。心烦失眠1周,近因面临分配工作,心情烦躁,近1周入夜难眠,手足心自感发热,入夜咽干欲饮,舌红苔薄而干,脉细数。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阴虚证 B.肝阴虚证 C.肝火上炎证 D.心血虚证 E.心火亢盛证 答案:4. A 5.男,70岁。患有“冠心病” 10年。今上午突然心痛剧作,而色青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淡苔白润,脉微欲绝。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阳虚证 B.心脉痹阻证

C.心气虚证 D.亡阳证 E.心阳暴脱证 答案:5.E 6.女,60岁。患“髙血压”8年余,近来,自感心前区闷痛,时有心悸,短气,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 脉沉弦。临床辨证是 A.心脉痹阻证 B.痰阻心脉证 C.肝气郁结证 D.I血瘀心脉证 E.心气虚证 答案:6.B 7.女,55岁。心悸,胸闷,气短已3年,活动后加剧,而包淡白,神疲乏力,语声低微,入夜不能安睡, 舌淡苔自,脉弱。临床辨证为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证 C.气虚证 D.血虚证 E.心阴虚证 答案:7. A 8.女,50岁。近来因工作劳累过度,时感气短乏力,近日与他人争吵后感到心前区胀痛,且放射到左肩背部,伴心悸失眠,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临床辨证为 A.心气虚证 B.肝气郁结证 C.气滞血瘀证 D.气滞心脉证 E.寒阻心脉证 答案:8.D 9.男,60岁。心前区疼痛多年,每逢秋冬季加重,今年入冬以来时感心前区刺痛,且放射至左肩背部,经常心悸,胸闷,舌质紫黯,脉沉涩。临床床辨证为 A.痰迷心窍证 B.I血瘀心脉证

中医诊断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痞、痈、疽、疔、

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 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 义。里证辨 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病案病机分析

病机分析 病案1: (1)患者入寐困难、时寐时醒、失眠、头昏、健忘、面色少华、舌淡苔白,可见其心血亏虚。 (2)患者气短神疲乏力,纳食呆滞、肢体困重、大便溏烂,可见其脾气虚。脾虚生湿,故肢体困重、舌胖。脾气虚,不能升散水谷精微,上不得精气滋养,则头昏、神疲乏力、面色少华;精微不升反而下流,则见便溏。 病案2: (1)患者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近赤月经闭止,伴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是明显的气滞血瘀症状。气能行血,气郁则血瘀。 (2)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患者急躁易怒,正是肝火上炎的症状。 病案3: (1)患者面色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手足发麻,月经量少、色淡,可见其肝血亏虚。 (2)心血与肝血在运行方面密切相关,有见患者头晕眼花,心悸多梦,可知其心血亏虚。总的来说,患者是“心肝血虚”。 病案4: (1)患者畏寒肢冷,腰酸乏力,大便溏,小便清冷,可见其脾肾阳虚。 (2)患者痛经,经量少,色黑多血块,面色乌暗,眼周及环唇色黑,舌边布满瘀斑,脉沉紧,是血瘀所致,又“伴冷汗淋漓,肢冷如冰”,可知其属寒。阳气亏虚,虚寒内生,是寒凝血及气虚所致的血瘀。 病案5: 患者恶风寒,无汗身痛,发热,痰清稀,是表寒症的表现,风热犯肺。但后来高热,咳喘,胸闷,痰多色黄而粘,口渴思饮,烦躁不安,小便短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是热症的表现。寒极生热,转为里实热证。 病案6: 患者恶寒发热二天,咳嗽,痰稀白,周身酸痛,头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淡红,苔薄白,为风寒犯肺证。鼻为肺窍,肺气失宣,则鼻塞流涕。 病案7: 腰膝酸软疼痛,耳鸣,健忘,失眠,月经量逐渐减少,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为肾阴虚证。阴不制阳导致五心烦热。肾阴不足导致口燥咽干。

中医诊断学实验 实验指导

《中医诊断学实验》 指导书

目录 一、中医诊断综合应用实验 实验一中医四诊、辨证训练及数字模拟诊断 (1) 实验二实体模拟教学实验 (7) 实验三病案讨论教学实验 (13) 二、诊脉训练及中医脉图描记及脉象分析 (19) 1

实验一 中医四诊、辨证训练以及数字模拟诊断 【实习目的和原理】 目的:通过随机组合临床常见症状以供实验学生应用中医四诊、辨证理论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中医临床诊断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和技能。 2 原理:本软件包括学习篇、测试篇、训练篇。 学习篇:基本覆盖了中医诊断学的诊法与辨证,适于学生了解中医的诊断知识、方法和技能。 测试篇:采用仿真试卷界面,收集各种题型的标准试题3529个,并设有答案,卷面分析等功能,有助于学生检测自己学习效果。 训练篇:采用仿真诊断思路,模拟临床实习情境,虚拟诊断过程的方法,把覆盖400多病证的189个临床成功病例制作成训练环境,可以提高学生掌握中医临床辨证思路和技能。 【实验对象】 配备“中医诊断学电脑辅助教学系统”的计算机。 【实验器材与药品】 中医诊断学电脑辅助教学系统软件、计算机

【实验步骤及观察项目】 1.打开计算机,双击桌面“中医诊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快捷图标志,进入中医诊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2.点击进入“学习篇”,根据系统提示,点击复习本次实验课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3.点击右上角“关闭”图标,退出基础知识复习。 4.点击“学习篇”下的“测试篇”,进入相关知识的系统测试,进入系统“测试篇”后,点击左侧第六个按钮“定制”,选择所要测试的章节和测试内容的认知层次为“中”,或选择按测试内容的难易程度为中,并按实验老师的要求输入需要测试的试题的数量。 5.点击右下侧的“确定”按钮进行测试,完成所选试题后,点击右上侧按钮“交卷”,得出本次测试结果分析。 6.记录测试章节、试题总数、答错试题数、答对试题数。

中医诊断学第6章

第六章病因辨证习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的目的是 A.辨别病因 B.辨别邪正盛衰 C.辨别病位 D.辨别性质 E.辨别病因与病性 2.下列哪项不是风邪的基本表现 A.恶风汗出 B.咳嗽咽痒 C.皮肤瘙痒 D.筋脉挛急 E.口渴喜饮 3.伤寒证是指 A.太阳表实证 B.里寒证 C.内寒证 D.虚寒证 E.寒邪客肺证 4.患者出现头重如裹,胸痞口腻, 肢体困重属 A.火热证 B.暑证 C.燥证 D.湿证 E.寒证 5.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寒证 A.寒滞胃肠证 B.寒邪束表证 C.寒滞肝脉证 D.寒滞心脉证 E.寒凝胞宫证 6.下列除哪项外,均是食积证的主要表现 A.脘腹痞胀疼痛 B.纳呆厌食 C.大便腐臭 D.脉滑有力 E.脘腹隐痛 7.下列何种病证无内外之分 A.风证 B.湿证 C.暑证 D.寒证 E.燥证 8.下列哪项不是湿邪为病的主要表现 A.困重 B.闷胀 C.痠楚 D.无汗 E.舌苔腻浊 9.内燥与外燥致病的共同点是 A.气候干燥少雨 B.燥邪外袭 C.干燥不润(证已删除) D.血虚不润 E.多见于秋季 10.暑邪最易与下列哪种病邪合而致 病 A.风 B.寒 C.湿 D.燥 E.火 11.证见发热,恶风,汗出,咳嗽,喉 痒,鼻塞,脉浮缓,应辨为 A.风寒 B.风湿 C.风水 D.风热 E.伤风 12.下列哪项不是虫积证的特有表现 A.吐蛔便蛔 B.多食易饥 C.蛴周腹痛 D.嗳腐吞酸 E.腹部虫团 13.除哪项外,均是火邪致病的基本表 现 A.壮热 B.便秘 C.颧红 D.口渴 E.尿黄 14.七情伤人的主要病位是 A.伤人上部 B.伤人下部 C.直伤气机 D.伤人脏腑

中医诊断学病案分析题改

中医诊断学病案分析题 1、薛某,男,38岁,军人。患者于抗洪抢险中突然昏倒,发热,汗出不止。经抢救神识已清,但觉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脉虚数。【要求】①病情分析;②提出证名。 参考答案: ①本证中,因在夏令时劳作过久,暑热炎蒸,暑闭心神,引动肝风,故见突然昏倒;暑性炎热升散,灼气伤津,顾发热,汗出不止;虽神识已清,但精液为炎热所伤,故口渴,尿黄;暑病汗多,气随汗泄,故疲乏而脉虚数。 ②辨为暑淫证。 2、王某,女,15岁,学生。患者3天前出现发热、咳嗽。现症见发热,咳嗽,咳吐黄痰,伴头痛、恶风、汗少、口渴、咽痛,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要求】①病情分析;②提出八纲辩证结论。 参考答案: ①患者发热恶风、头痛、汗少、舌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为外感风热之表热证。肺合皮毛,外邪袭表犯肺,肺失宣降而发咳嗽。热邪灼津,则口渴咽痛、尿黄。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传与大肠,则大便干。 ②综上诸症,证属外感风热,肺卫失宣之表热证。 3、魏某,男,48岁,干部。脘腹腰胁坠重酸痛、乏力气2年。患者胃、肾等内脏下垂已有2年余,现脘腹、两胁及腰部坠重酸痛、活动后加重,神疲乏力,气短懒言,不欲饮食,食后腹胀,大便稀溏,小

便少,下肢轻度浮肿,舌质浅淡、苔薄白,脉缓弱。 【要求】①病情分析;②脏腑辩证结论。 参考答案: ①患者食少、腹胀、便溏,可知其病位在脾;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弱,其病性为气虚;脾气亏虚是其病因。由于脾气亏虚,中气下陷,升举无力,致使胃、肾等内脏下垂,故见脘腹腰胁坠重酸痛;脾虚不运水湿,故见尿少而轻度浮肿。 ②辩证为脾虚气陷证。 4、马某,女,35岁,家庭妇女。痛经3年。患者自诉既往月经规则,无痛经。3年前出现经前1周左右乳胀,经期第1~2天出现小腹胀痛、拒按,伴月经量减少、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脉弦紧。 【要求】①病情分析;②提出证名。 参考答案: ①足厥阴肝经循小腹,布胸胁,绕乳房,肝气调达则血海通调。因情志抑郁等因素导致冲任气血郁滞,不通则痛,故经期小腹疼痛;经血淤滞故量少不畅、色暗有块,拒按;气滞则肝经循行部位发生疼痛,故经前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脉弦紧,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②综上所述,可辩证为气滞血瘀证。 5、姚某,女,8岁,学生。发热、咽痛10天,全身浮肿1天。近10天来,患者恶寒,发热,咳嗽,咽痛,经服用西药“复方新诺明”和“APC”等已治愈。昨晨起目窠浮肿,入暮则足踝亦肿。现全身浮肿,

中医诊断学题库单选题(精装)

1.确立辨证论治理论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诸病源候论》 D.《景岳全书》 E.《瘟病条辨》 2.第一部中医脉诊专著是() A.《难经》 B.《频湖脉学》 C.《脉经》 D.《脉诀》 E.《三指禅》 3.我国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成书于 ( )。 A.汉代 B.晋代C.元代 D.明 代 E.清代 4.首创“诊籍”的作者是( )。 A.扁鹊 B.淳于意 C.张仲景 D.华佗 E.张景岳 5.《脉经》的作者是( )。 A.扁鹊B.王叔和 C.李时珍 D.滑寿 E.张景岳 6.《濒湖脉学》的作者是( )。 A.张仲景 B.张景岳 C.叶天士 D.李时珍 E.孙思邈 7.伤风表证病人常表现为( )。 A.恶寒重,发热轻 B.发热重,恶 寒轻C.发热轻而恶风 D.发热与 恶寒并重 E.寒热往来 8.患者素体阳虚,不温肌表,故见 ( )。 A.但热不寒 B但寒不热 C.恶寒发 热 D.寒热往来 E.并无寒热 9.若风热内传,正盛邪实,常可见( )。 A.潮热 B.微热C.壮热 D. 郁热 E.虚热 10.患者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属于 ( )。 A.湿温潮热 B.阴虚潮热 C.阳明潮 热 D骨蒸潮热 E气虚发热 11.外感风邪所致中风表虚证,常见( ). A.无汗出 B.有汗出 C.大汗出 D.冷汗出 E.热汗出 12.患者蒸蒸汗出,兼壮热口渴者,属 ( ) A.战汗 B.绝汗 C.自汗 D. 大汗 E.盗汗 13.患者关节疼痛,沉重不移者,属( )。 A.行痹 B.着痹 C.痛痹 D.热痹 E.虚痹 14.消渴患者口渴饮水的特点是( )。 A.口不渴饮 B.渴不多饮 C.大渴引 饮 D饮不欲咽 E.饮人即吐 15.食少纳呆,兼消瘦,腹胀,便溏者, 属( ) A.脾胃气虚 B湿邪困脾 C.肝胆湿 热 D食滞内停 E.脾阳虚弱 16.妇女带下黄臭,多因( )。 A.脾虚生湿 B.冲任损伤 C.带脉不 固 D.肝郁化火E.湿热下注 17.大便时干时稀,多见于( )。 A.胃气亏虚 B.脾气亏虚 C.中气下 陷 D.肝郁乘脾 E大肠湿热 18.下列何项与发热性疾病无关( )。 A.恶风 B.恶寒 C.寒战D.畏 寒 E.肢厥 19.患者寒热往来,发无定时,见于 ( )。 A.表证B.半表半里证 C.少阴病 D.厥阴病 E.疟疾病 20.患者前额部疼痛,属何经头痛( )。 A.太阳经 B.少阳经C.阳明经 D.气血两虚 E.阴虚 21.患者病中兼见口甜,多因( )。 A.脾胃气虚 B.脾胃湿热 C.肝胆湿 热 D.肝胃郁热 E胃阴亏虚 22.患者盗汗的原因多为( ) A.气虚 B.血虚 C.气血两虚 D. 阴虚 E.阳虚 23.亡阴患者出汗,多为( ) A.自汗 B.盗汗C.热汗 D. 冷汗 E.战汗 24.自觉怕冷,加衣盖被或近火取暖不能 缓解者, A.恶风B.恶寒 C.畏寒 D. 寒战 E.肢厥 25.初病即出现恶寒发热并见,多为 ( )。 A.半表半里证 B疟疾 C外感表 证 D里证 E.表证人里 26.患者便秘,兼见面色苍白、渴喜热饮 者,属( ) A.阴液亏损B.阴寒内结 C. 气阴两亏 D.气血不足 E.血虚不 润 27.妇女带下清稀,量多色白,多因 ( )。 A.湿热下注B.脾虚湿注 C.肝经 郁热 D.寒湿困遏 E.肾阳亏虚 28.肝阳上亢患者头痛的特点是( )。 A.隐痛 B.重痛 C.掣痛 D. 刺痛 E.胀痛 29.下列各项中,与“渴不多饮”无关的 是( A.湿热内蕴 B.热入营血 C痰饮内 停 D阴虚内热E阳气虚弱 30.疼痛独见于足跟部,应考虑( )。 A.肝血瘀滞 B肝血不足 C脾虚精 亏D肾虚精亏 E寒凝肝脉 31.患者大便先干后稀,应属( )。 A.邪热伤津 B肝郁乘脾C脾胃虚 弱 D胃阴亏损 E寒湿困脾 32.痢疾患者的大便特点是( )。 A暴注下泄,色黄而臭 B排便不爽, 溏结不调 C里急后重,便下脓血 D.腹泻不爽,便溏如糜 E.滑脱不禁, 下利清谷 33.胃脘灼痛,饥不欲食,证属( )。 A.胃火炽盛 B胃阴亏虚 C肝气犯 胃 D胃肠气滞 E食滞胃脘 34.患者困倦易睡,头目昏沉者,多属 ( )。 A.脾气虚弱B痰湿困阻 C心肾阳虚 D心脾两虚 E邪人心包 35.小便黄赤,伴尿频、尿急、尿痛者, 为( A.膀胱湿热 B热盛伤津 C肾气不 固 D下焦虚寒 E心火亢盛 36.胸痛,潮热,咯痰带血,盗汗者,属 ( )。 A.肺热壅盛B肺阴亏虚 C痰湿阻肺 D痰热壅肺 E燥邪犯肺 37.患者视物不清,模糊不明者,多属 ( )。 A.目眩B.目昏 C.雀目 D. 歧视 E.眼花 38.察神,突出地表现于( )。 A.面色B.目光 C.言语 D.表 情 E.脉象 39.患者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 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属于 A.得神 B.失神C.少神 D.假 神 E.神乱 40.阳热亢盛的患者,其面色常见( )。 A.红黄隐隐 B两颧潮红 C泛红如妆 D满面通红 E白里透红 4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为( )。 A.苍黄B.萎黄 C.黄胖 D.阳黄 E.阴黄 42.颜面白光白虚浮,其病因多属( )。 A.血虚 B.寒凝 C气虚 C.阳 虚气滞 43.小儿囟门迟闭,骨缝不合,是( )。 A.囟陷且囟填C.解颅 C. 大头瘟 E.小儿先愚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 例1.潘晓春,女,30 岁.已婚。主诉:带下量多半年余。因工作繁忙,近半年来出现白带绵绵不断,曾服清热除湿方药十余剂,未效。现症见面色萎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腹胀,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味,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分析:本证因劳累过度,耗伤脾气而致脾气虚。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输精、散精无力.水湿不运,故见腹胀纳少;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流注肠中,则便溏,水湿下渗,常脉失约,则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化源不足,肌体失养,面都失荣,故见神倦乏力,面色萎黄;中气不足则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均为脾气虚弱之征。中医诊断:脾气虚证. 方药:四君子汤。人参18g、白术15g、茯苓12g、炙甘草6g。 例2 .任苏平,女,60 岁.工人。年轻时产多乳众,工作及家务较劳累。八年来主诉:常感神疲乏力,腹胀便溏,未经系统治疗,病情时好时犯。半个月前又因劳累而诱发,现自觉阴户中有物突出,并有下坠感,气短乏力,头晕目眩,纳少便溏,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分析:本证因孕产过多,失于调护而导致脾虚气陷所致。脾气虚弱,升举无力,中气下陷,故见子宫下垂。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少便溏,化源亏乏,机能活动衰退,故气短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为脾气虚弱之征。中医诊断:中气下陷证. 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升麻10g、柴胡12g、当归12g、陈皮6g、肉桂6g、泽泻8g、甘草6g。 例3 .王海生,男,47 岁,农民.主诉;腹痛五年,加重一周。自述五年前因过食生冷而腹痛,温熨热敷可自行缓解,病情时重时轻,未系统治疗.一周前不慎着凉、腹痛加重而来就诊。现腹痛喜按,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四肢不温,肢体困重,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中医诊断:脾虚寒证. 方药:参苓白术散。党参18g、白术15g、茯苓12g、山药15g、扁豆12g、陈皮6g、砂仁6g、薏苡仁15g、鸡内金10g、黄芪15g、神曲10g、炙甘草6g。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中医病案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中医病案 病案,古称“诊籍”、“脉案”和“医案”,近又发展成“病历”,是医生诊治疾病经过的实录。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既往病史和家属病史,以及诊断治疗过程,病的结果等都一一如实记录下来。它不仅是复诊和转诊或病案讨论的资料,也是疾病统计和临床研究的重要资料。另外,在发生法律纠纷时,还能作为原始记录,为法律提供重要依据。 一、内容 病案的主要内容,应以四诊、辨证、立法、处方等为重点。 1、四诊:应如实记录四诊资料,按辨证的要求分清主次,有系统,有重点,扼要地填写,避免主次不分或有重复,遗漏。 2、辩证:必须把四诊的记述,加以综合研究,找出病因,病机、脏腑经络、阴阳虚实……及其可能的变化等等,从而阐述疾病的病理本质,务求明确、中肯、详尽,避免粗略草率,或理论空泛而与实际脱节。 3、立法:是根据辩证而来,根据辨证提出治疗法则。立法必须与辨证紧紧相扣。如患者为痢疾病,属虚寒痢,则立法应是温中散寒,健脾化湿。若除了主病,还有兼症,更应按辨证的标本先后缓急而立法。务使立法与辨证,丝丝入扣而不相矛盾,或有所遗漏。 4、处方:应根据立法而定处方,处方包括各种治疗方法,如药物、针灸、按摩等。既可用成方加减,也可以自己化栽、制定新方。

不论古方、今方,必须在辩证立法的指导下,精确的处方用药。 除以上四个主要方面外,患者的一般情况,辅助检查,医嘱,医生鉴名,日期及其他有关情况,都应详细准确地记录。 二、要求 1。书写病案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准确、及时,住院病案要求在入院的24小时内完成,门诊病案要求当时完成。 2。症状描写要详细,一般要求使用中医名词术语,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 3。病案内容要求完整,精炼,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注意前后病情演变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4。文字要通顺、简洁,不能涂改,剪贴、挖补。书写一律用钢笔。 5。最后要签全名,以示负责。 三、中医病案的书写格式 住院病案格式: 住院号 姓名性别 年龄婚否 民族籍贯 职业工作单位 家庭住址入院日期 病史陈述者病史采集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