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大题基本原理

马原大题基本原理
马原大题基本原理

马原大题基本原理

唯物论

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

1.总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可以能动的认识世界,还可以能动的改造世2.相互区别

物质不依赖与人的意识,只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物质相对于人的意识而言具有客观实在性

意识不是客观存在的不等同也不能代替物质

&

3.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

意识与物质的对立,超出一定的范围,物质与意识就是相对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根源是物质

意识能能动的反映物质

意识和物质能相互转化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内容:

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一元论

世界统一于物质,客观实在性

是多样性的统一

方法论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

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

1.相互区别:

从定义上讲: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和普遍存在方式

静止是物质运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

从特点上讲: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相互联系:

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相互统一

(工作与休息的关系)

四.主观能动作用原理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为:

1.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2.能动的创造

3.能动的对客观物质改造

4.…

5.对其他生理活动的调节控制

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1.正确估计能动性: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意识的能动性有限

2.前提: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途径:实践

4.条件:一定的物质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五.意识的主观与客观统一原理(意识的本质)

1.意识的形式是主观,内容是客观的

2.对于同一种客观物体,主体的反映能力有差异,但都有客观根源,反映由主体的实践状态有关

`

3.意识的主观特征不同,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对客观原型的反映六.主观能动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谈环境问题)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遵循客观规律

2.社会的发展是合乎目的性和合乎规律性的统一

3.正确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处理人和自热的关系,对自然的

改造既不能对自然造成危害,又能为人类自身造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

七.实践观原理

实践的作用和地位

1."

2.实践中人得以生存,实践中把人和动物相区别。实践是人生存的方式

3.实践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相互转化

4.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联系的中介

5.实践是人与自热关系的基础(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不同实践造就不同关

系)

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

1.联系的观点: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实物本身固有的(揠苗助长)

|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系统,要用整体的、全面的、开放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多样性: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内部外部、必然偶然等,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最主要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规律。

联系的条件性:联系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

2.发展的观点:新的事物必定取代旧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存在的,

要用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3.矛盾的观点: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事物的发展

二.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避免机械整体观)

1.不同事物之间有联系

2.同一事物内部有联系

3.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4.]

5.各个事物的联系通过中介来实现

方法论意义: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解决问题时要用整体的、开放的、全面的眼光看问题。辩证的整体观,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当今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坚持对外开放,与

世界各国交流沟通,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紧跟世界潮流,把握机遇,在相互合作竞争中发展自己。

三.发展的过程原理

发展是事物向上的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不断推动事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1.任何事物都要经过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都有过去、现在、未来。

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存在和发展的

2.方法论:要用发展过程的观点看待问题,用历史的、动态的眼光看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改变。

四.关于度的原理(适度原理)

度是量和质的统一,维持质的量的范围和幅度

'

坚持适度原则,反对过和不及,处理问题时注意把握分寸,掌握尺度

五.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坚持、积累)

相互区别:

1.量变:指的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化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2.量变:连续的、渐进的、不显著的

质变:间断的,飞跃的、显著的

3.量变:在度的范围内

质变:超越度的范围

相互联系:

1.·

2.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

3.量变中有局部的质变,质变后又引起新的量变,不能分离,是辩证统一

方法论意义:在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坚持不断革命论和革命阶段论相统一,把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统一,把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相统一,把握好发展、稳定和改革的关系

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相互区别:

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倾向。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离异的性质倾向

2.矛盾的同一性:相对的,有条件的。

矛盾的斗争性: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互联系:

辩证统一,不可割裂和分离。矛盾的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方法论意义:

1.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2.任何事物的关系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3.在当今全球化和平发展的趋势下,强调各国之间求同存异,和平发展,取长

补短,双赢共赢,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原因(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原理)

1.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条件

2.矛盾的同一性促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我的因素,促进矛盾事物的发

3.¥

4.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只能向着对立面转化

八.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原理

相互区别:

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发展的依据

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事物发展的条件

相互联系:

内因和外因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外因影响事物发展的趋势,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意义:

`

坚持外因和内因相统一的观点,坚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

中国的发展既离不开本国人民,也离不开世界

认识矛盾时:

九.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含义:

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的世界,体现了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面对任何事物就是面对矛盾,解决矛问题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

方法论意义:

面对任何问题时要承认矛盾,面对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

十.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含义:

时时有矛盾,但时时的矛盾不同;事事有矛盾,但事事的矛盾不同

解决不同矛盾的方法也不同

方法论意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理论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矛盾特殊性的最好体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一把锁

十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相互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

相互联系: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个性中包含共性,共性离不开个性,个性离不开共性

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1.提供了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个别,一般,个别

2.共性个性相结合,马克思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

解决矛盾时:

·

十二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相互区别:

主要矛盾:占主导,支配地位

次要矛盾:被主导支配

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

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

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中心,关键

,

十三矛盾主次方面原理

面对矛盾,分清主次方面,抓住矛盾主要方面,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世界的主流

十四辩证否定观

内容:

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事物内部自我否定引起的

2.辩证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

\

反对形而上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反对否定是外部矛盾引起的

对待文化遗产应该批判的继承,去粗取精,既克服又保留

十五否定之否定规律

内容:

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事物内部自我否定引起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经历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两次否定为一个周期

3.要经历两次扬弃

形式: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波浪式前进,螺旋性上升

?

十六现象和本质关系原理

1.相互区别:

现象:事物外部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本质:事物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现象:外部的,感性把握,个性,易变

本质:内在的,理性把握,共性,稳定

2.相互联系: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方法论意义:

科学认识的任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区别,所以科学认识的必要性;因为联系,所以有科学认识的可能性。用科学逻辑思维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

十七必然和偶然原理(事物发展两种不同趋势)

1.相互区别:

必然:由本质决定,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外在影响的不确定趋势

2.相互联系:

偶然中有必然,任何偶然受必然制约

必然中有偶然,偶然是必然的表现、补充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抓住必然,也有强调偶然,不能割裂。反对宿命论和唯心主义

|

认识论

一.认识论中两个根本对立

1. 认识的两条根本不同的路径:

唯物主义反映论:物——感觉——思想

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感觉——物

2. 旧与新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把实践,辩证法运用的认识中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脱离实践和辩证法

>

二.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

相互区别:

实践:主体能动的改造客体的物质性活动

认识: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相互联系: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要到实践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4.认识理论指导实践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这种反映是一个能动创造的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3.实践是实现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的中介

如何认识

四认识的辩证过程及规律(认识的总过程3句话)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不断反复,无限发展

实现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辩证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认识的特点:

1.反复性:(失败错误总是难免的)

主观条件的制约:实践、心理、认识能力

(

客观条件的制约:事物内的本质,总有一个逐步显露的过程

2.无限性:客观世界无限的

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具体的:实践是具体的,是不同的,认识与不同的事物和实践相统一(入乡

随俗)

2.历史的: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不能超越实践,也不能落后实践(左

倾右倾思想)

五认识辩证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原理

1.相互区别:

感性认识:对外部联系、现象的反映

理性认识:对内部联系、本质的反映

感性认识:直接的,具体的

理性认识:间接的,抽象的

2,相互联系: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唯物论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辩证法

3,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是指导,以概念来表达

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感性是基础,借助语言表达

{

是辩证统一的,不可以割裂

如何实现第一次飞跃:

1.作为基础的感性材料要尽可能丰富、正确、充足、全面

2.科学的逻辑思维: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第二次飞跃:认识到实践

为什么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理论需要到实践中去检验

如何实现第二次飞跃:

1.^

2.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把合乎规律性和合乎目的性相统一

4.把理论的目的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相统一

5.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现实的力量

六认识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理性因素:指导、解释、预见

非理性因素:动力、诱导、激发

七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真理含义: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主观把握客观,主观与客观的一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只要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就拥有了真理,不因其他因素而改变)

真理的特点:

客观性:内容客观,检验标准—实践客观,一元论

八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原理(失败和成功的关系)

1.相互区别:

真理: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正确反映,主观与客观相一致

!

谬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错误反映

2.相互联系:

真理在与谬误的相对中存在,斗争中发展(真理发展的规律)

3.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

真理——超出范围——谬误

真理——不发展——谬误

真理——不全面——谬误

谬误——回到范围——真理

谬误——不断被批判——真理(错误是成功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

/

九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原理

1. 相互区别:

A、绝对真理:

内容客观、体现了其是无条件、绝对的

就整个人类认识而言,真理可以对物质世界无限反映

体现人类认识的至上性、无限性

B、相对真理:

相对性,有条件性

一定条件下,人类的具体认识,受到具体条件的制约

~

体现了人的认识的非至上性,有限性

所以,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体现了人的认识是至上的和非至上的、无限的和有限的统一

2. 相互联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

相对之中有绝对

绝对之中有相对

真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方法论意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他们作为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作为绝对真理,要坚持

'

作为相对真理,要发展

十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原理

1. 相互区别:

真理尺度:要求遵循客观规律

价值尺度:要求以人为本

真理原则:从客体出发,受客观制约的,体现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

价值原则:从主体出发,有主体目的的,体现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既要合乎客观规律,又要合乎人的主观要求

2. 相互联系:

|

真理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真理的目的和归宿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它们相互统一,相互引导,相互渗透3. 方法论意义: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既要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

十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它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表明: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相一致的哲学范畴,只有能把主观与

客观相联系的中介——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2.实践的特性表明:实践是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把主观与客观相联系的活动。

|

十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原理

1.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

实践是具体的,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活动,受到具体条件的制约,一时无法检验某些理论的正确性。

2.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

实践是历史的,随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所以最终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所以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唯物史观

一环境问题

[

地理因素人口问题作用原理:(环境问题)

1.内容:任何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影响因素(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方式

发挥作用,不决定社会的性质、面貌)

2.方法论意义: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

使得环境、资源、人口与社会发展相和谐

使得人与自然相和谐,解决环境问题。构建生态文明

二加强三大建设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由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可以促进或者阻碍社会的发展

1.、

2.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3.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4.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凝聚人心

三科技问题

科技革命和科技作用的双重性原理(谈全球问题:人口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

1.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出现: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

能源技术

2.作用:引起了人类各个方面的变化

生产方式:工业化生产——知识化、信息化

生活方式:网络

思维方式:信息化、系统化、整体化

3.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

具有双重作用,既能造福人类,又能带来危机

全球问题的产生不是科技本身带来的,科技本身是中性的

全球问题是取决于——社会制度,体制,组织管理和人类的意识,是否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社会环境

四群众史观(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受一定条件的制约:政治、经济、精神

3.方法论意义:

走群众路线——毛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邓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端正党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一切为了人民——习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五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重大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放到一定的具体历史环境中

六人的本质的理论

1.定义:人的本质从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内容:

人的本质依赖与它所处的社会

最根本依赖与他所处的社会的生产关系

人会随着他所处的社会的不同而不同——具体的;会随着他所处的

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历史的

如果脱离了社会,社会关系谈人,人就变成抽象的,空洞的,永恒

不变的——抽象人性论

政治经济学纲要

经济理论:

1.商品经济理论

2.剩余价值理论(重要)

3.资本理论

4.垄断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原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①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②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 ③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①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②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③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①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看,世界仍处于马克思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 向社会主义的大阶段 ②人类的未来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①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上 ②从意识的起源来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 展的产物,实践活动,尤其是劳动,对一时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③从意识的本质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 像。意识的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能动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与目的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④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⑤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实践是基本途径, 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手段 ④从社会历史领域说,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社会历史趋向和主 体选择 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容与形式是反映事物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的一对畴。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形式是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容的式 ①任事物都是容与形式的统一,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容 ②形式反作用于容,合适的形式…不合适的… (2)本质与现象是反映事物在联系与外在表现的一堆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要素的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与表面 特征。 ①本质与现象相互区别。本质一般、普遍,现象个别、具体;本质相对

马原名词解释最新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名词解释汇总(大全)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主要是从事物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宇宙间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基本方面,他们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冲突和相互斗争。事物内部的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拓展: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必须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把握同一性,在矛盾的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对立和同一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相互联系,不能分离。没有对立就没有同一,同样,没有同一也就没有对立。对立和同一作为两种相反的属性,失去其中任何一种,事物就不成其为事物。同一之所以不能脱离对立而存在,这是因为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差别和对立中的同一;对立之所以不能脱离同一而存在,这是因为对立是统一体内的对立,如果对立面之间没有了联系,毫不相干,也就谈不上对立。脱离对立的同一是绝对的同一,脱离同一的对立是绝对的对立,这在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 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贯穿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是矛盾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不仅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一,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在二者的相互结合中实现的。

2017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矛盾

2017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矛盾 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 矛盾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原理: 提。 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一个矛盾的双方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 稳定的心态:在考研的复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自己总是看着别人的复习进度,这样往往自己的复习计划被打乱。看着别人复习的进度比自己快了,心里就会很焦急,进而产生烦躁的情绪。对于这种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按照自己事先制定的计划来,按部就班的复习。对于别人的复习进度,可以参考和借鉴,但是千万不能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原则。如果考生在复习中出现一段时间看不进去书的状态,拿起书来就感到非常烦躁。出现这样的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在感到烦躁时,可以由这门课换为另一门。如果还是不管用,干脆,合起书本,找到要好的知心的朋友,一起到校园里走一走,聊一些大家都开心的事,看看校园中匆忙的身影,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缓解这种状况。其实只要做到全力以赴,然后中间不徘徊、不彷徨,认定目标,心 松。 祝大家考研顺利!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 基本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会受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不同。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2、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既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 基本原理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二、因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2、方法论要求: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三、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局部,全局高于局部。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1)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包含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只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而忽视绝对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贵辩论的泥潭。 ?相对静止是是衡量运动的尺度,是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割裂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把时间空间看成是感觉的产物,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把时间空间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凝固不变的东西,必然陷入形而上学。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它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任何物质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无一例外。

2020年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一):唯物辩证

2020年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一):唯物辩 证 原理: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的关系。 (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 (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每一事物和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网上的环节,每一事物通 过自身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中介是事物普遍联系的环节和媒介。 (3)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 是多样的。 方法论:(易考分析题) 理应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点,从 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方法 论基础。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观点“全面、协调发展”的哲学基础。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

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 正是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具体体现。 二、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2)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3)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联 系在运动变化中体现出来;变化能够是上升运动,也能够是下降的运动,而发展则是前进性的变化。 (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转化 成其他事物的历史。 方法论:(易考分析题) 坚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如实的把事物看作是一个持续发展变 化的过程,既要了解它的过去,又要分析它的现在,预测其未来。也 就是防止用静止的观点去看问题。

2017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十)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2017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十)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两次飞跃过程) 原理: 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 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①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反映。 ③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②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 第一,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第二,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①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②运用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飞跃) (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因为: ①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2)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③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行动。 {C}④{C}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 三、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在认识活动中,理性的因素起主要作用,但人的非理性因素,即情感、意志、欲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汇总--必须掌握的-(1)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汇总--必须掌握的-(1)

————————————————————————————————作者:————————————————————————————————日期: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包含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只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而忽视绝对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贵辩论的泥潭。 ?相对静止是是衡量运动的尺度,是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割裂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把时间空间看成是感觉的产物,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把时间空间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凝固不变的东西,必然陷入形而上学。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它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任何物质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无一例外。

马原原理方法论(整理稿)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 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会受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不同。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2、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既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五、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六、因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2、方法论要求: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七、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局部,全局高于局部。 2、方法论要求: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 八、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

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知识点:矛盾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①二者是有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普遍性方法论: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意义在于,它既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如实的分析矛盾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采取正确方针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原理: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①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第一,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的解决也制约、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一个矛盾的双方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马原必备20个原理与50个知识点

马哲必背20条原理与50个知识点 一、20条原理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3、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5、辩证的否定观; 6、否定之否定规律; 7、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8、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9、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1、事物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1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17)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9、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原理(包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0、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原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 二、50个知识点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6、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7、物质与运动; 8、运动与静止; 9、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0、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1、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2、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13、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4、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5、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16、规律及其客观性; 17、现象和本质; 18、必然性和偶然性; 19、原因和结果; 20、可能和现实; 2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2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2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24、对立统一规律; 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2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 28、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9、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30、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 31、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 3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3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35、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知识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重点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本质 5、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6、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6、实践的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7、实践过程中人和自然的关系 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意义。 10、发展的实质。 11、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意义。 15、度的含义及意义 16、量变和质变含义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17、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8、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9、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 ▲20、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二章 1、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3各派哲学对认识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4、能动反映论的特点 5、认识运动的一般发展规律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7、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8、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 ▲9、真理客观性

▲10、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3、价值的本质、特征 14、价值评价的功能。 ▲15、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及意义。第三章 1、唯心史观及其缺陷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关系及意义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5、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及意义 7、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 8、国家的实质、国体与政体 ▲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行规律及意义 ▲10、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1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2、科技的社会作用及其两重性

马原基本原理

第一专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专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第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4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5.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 简述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马原课程启示

3. 课 程 的 学 习 启 示 动物科技学院 动科146班 张雨琛 2014010795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我的思想认识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此,我谨以两个感受较深的知识点来阐明学习马克思原理对我的启示。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环节的展开,包含并体现为一系列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辩证法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方法论。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回想起大一时的许多不愉快,其实都是自己钻牛角尖的结果。有些事情从另一面或者换一个另外的角度去认识就会很容易理解,也就不会有那许多的不愉快。还有这个学期关于教学计划调整的问题,从我们的角度可能会出现许多的不适应,但是如果每一级都是一成不变的,那谈何发展呢?学院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机会来发掘自己的潜力,我们就为了少睡一点懒觉和少看几部电视剧而抱怨吗,这显然是不对的。 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作为一种客观物质力量,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决定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和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任何社会革命都是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并且是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的。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纵观人类历史,随着社会生产力由石器工具到金属工具,再到机器生产。人类社会相继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各种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更替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以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及其他各种需要。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因此,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狭义指再生生产力,即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从横向来看,生产力分为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从纵向来看,生产力分为短期生产力、长期生产力;从层次来看,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生产力是生产系统的功能,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社会文化制度体制环境,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就是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劳动者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生产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劳动互助、合作关系就是生产关

马原基本原理(重点)

2011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 绪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①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 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 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 ④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 a 、德国古典哲学b 、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 、英国古典经济学d 、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 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p35 答:①唯物主义形态: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 、近代形而上学C 、现代唯物主义D 、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A 、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B 、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 、可知论b 、不可知论 ②唯心主义形态:A 、主观唯心主义B 、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 题 4.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在世界统一问题上唯心主 义和唯物主义有何不同? p36 ①一元论:指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观点。--承认世界统一 二元论:指认为世界有两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的哲学观点—否认世界统一 ②在统一问题上,一元论有两种: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统一于精神 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5.唯物主义的局限性:①机械性: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②不彻底性:不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去 ③形而上学性:不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④直观性:缺乏实践、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p40 答: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义:①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7.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A ,物质离不开运动。 B ,运动离不开物质。 8.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指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和运动不可分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物质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2)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主体,一切运动的都是物质的运动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 ,动中有静。 B ,静中有动。 9.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相对静止:一、一个事物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物质相对稳 定。 ②二者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0.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2.时间是物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13.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逆性)如:时光不可倒流。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 A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B ,时空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一 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 (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包含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只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而忽视绝对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贵辩论的泥潭。 ?相对静止是是衡量运动的尺度,是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割裂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把时间空间看成是感觉的产物,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把时间空间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凝固不变的东西,必然陷入形而上学。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它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任何物质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无一例外。这就表

(完整版)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p29)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意义:(p29)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p32)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意识的本质 (p31)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p4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p32—3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