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精品】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精品】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精品】

1.易错字

忧郁(yōu) 瞬息(shùn) 伫立(zhù) 萋萋(qī) 幽寂(yōu)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

欺骗用虚伪的言行隐瞒真相,使人上当。侧重指用虚假的言行骗人。言行骗人用“欺骗”;

恶劣欺骗用“诈骗”。

诈骗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侧重指用恶劣的手段进行骗人。

5.词语释义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普希金(1799-1 37),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该篇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成为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出处:】

弗罗斯特(1 74-1963),美国诗人。他曾当过新英格兰的鞋匠、教师和农场主,从农村生活中吸取题材,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代表作品有诗集《波士顿以北》,还有《林间

空地》《雪夜林边小驻》等。

【文题解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假想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为题,从劝慰的角度,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以此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未选择的路》:用“未选择的”修饰“路”,揭示了诗歌的切入点--他虽然写了已走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1 25年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普希金在流放期间为邻居家的小女孩写的,题在她的纪念册上。

《未选择的路》首次发表在1915年月的《大西洋月刊》上。第二年作者又把它作为首篇编入诗歌集《山间低地》。诗的内容与诗人的经历有关。弗罗斯特读高中时就开始写诗,17岁发表了处女作。以后一直坚持写诗,但很少能发表,2 年中仅在小刊物上发表了6篇。他抱着当诗人的梦想打算去英国发展。那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还是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未选择的路》一诗借自然界的路来写人生之路,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教育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以普普通通的句子,通过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感受,向女孩提出慰藉。这首诗以劝告的口吻和平等的娓娓动听的语言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表达了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实,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诗歌的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通过设计分明的朗读教学层次,突出让学生在朗读感受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情趣。

《外国诗两首》应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区分诗中的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在

反复诵读中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从而自觉接受思想教育。

本课为1课时。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基调。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朗读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

2.诵读诗歌,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练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体验人间的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难点】

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练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导入方法引领研学《假如……》自读《未选择的路》

导入一:音频型

[设计意图] 让学生听歌曲,解大意,明事理,引出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播放歌曲】“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这首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导入二:文常型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诗歌这一文学常识,让学生在了解中外主要诗歌的基础上,导入新课,丰富学生的认知,启发学生热爱诗歌,喜欢诗歌。

大家已经接触到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丑恶的事物,也

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俄国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国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一、方法引领

[设计意图] 通过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白如何鉴赏诗歌,学会方法。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

【教师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二、研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按照上面介绍的方法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品悟诗歌,理解诗意,获得丰富的诗歌学习体验。

(一)读。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2.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4.了解作者。

普希金,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国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抨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两次被流放,但始终不渝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限的艺术魅力。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惨一生】

5.了解背景。

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不朽的诗篇的?

〔明确〕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二)品。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明确〕特指在生活中遭遇的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但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怀恋。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悟、背。

学生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明清小说

第19课明清小说 、教学设想 明清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在我国文学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伴随着现代学生视野的开拓,许多学生对明清时期的四部古典小说的内容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对于明清四部古典小说基础知识的掌握可引导学生从作品名称、作者、所处时期以及作品的特点等来列表归纳,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由于现在关于四大名著方面的影视作品非常多,在教学中可穿插相应的录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明清四大古典小说的作者、时代以及主要内容。 (2)了解四大小说反映的时代特点。 (3)要求学生将四大小说的相关知识点制成表格,培养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明清四大古典小说现均以被搬上荧屏,学生比较熟悉。剪辑某部小说中的一段精彩内容播放,以激发学生兴趣。 ⑵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小说自由发表意见,并绘制表格进行比较,掌握小说的思想内涵,分析其反映的时代特点。 ⑶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期,这些小说多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得我们骄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清古典小说 难点: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这时期的文化特点。 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自主学习与分组协作学习法相结合。

3.师生一起搜寻邮票、报刊上的有关资料或历史信息,并相互交流、介绍。 教学资源 1.录像资料:《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领略了明朝建筑、科技成就,我请同学介绍一下。 师: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明清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师:我先放几段录像片段,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哪部小说中的片断?同时你能否介绍一下这里面塑造的人物?你最喜欢里面哪一部?为什么? 师:我们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这四部小说的内容呢?(给学生的提示:这部小说是谁在何时写的?主要写了什么故事?)可请学生举几个熟悉的故事(如三顾茅庐、赤壁大战、桃园三结义、逼上梁山等)。生:看录像,把看到的人物记在书上或笔记本上,然后介绍给同学,各抒己见。 介绍人物时,了解“自由阅读卡”小常识:名、字、号、三者的区别。 生:可结合课文的介绍来概述。可由四位同学作中心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说明(介绍略)。复习上一课内容,导入新课,使同学能对明清文化总体认识。 由于以上这几部小说为题材的影视剧很多,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他们会被电视剧中生动的场景、人物感染,兴趣大增。 从同学喜欢的画面入手,到让他们自己介绍喜欢的人物角色,再介绍小说的主要内容提要,再提示小说的思想性,欣赏它的文学性,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大发挥。 师:在学生讲到《三国演义》时,请同学看书上“动脑筋”──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师:所以,历史小说是根据历史记载或民间传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或重新虚构而成的小说,我们不能误认为是历史,强调以后假如写历史论文,不可用历史小说中的史实来证明你的观点。 师:请同学继续介绍《水浒传》主要写的什么? 师:导言框中有一则《水浒传》的故事,看谁能把这个故事给讲一讲。 师:《西游记》大概是同学们最喜欢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了,书中塑造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去天竺(古印度)取经,不畏艰难,克服重重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取回佛经,你最喜欢里

2017年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24课知识点总结

2017年春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24课知识点总结第19课明清经济繁荣与清前期盛世辉煌 一.科技进步与制度变革 1.科技进步:明末《农政全书》和《齐民要术》两部科技著作中涉及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经济发展 (1)清前期在江南一带大面积推广双季稻 (2)明代引进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种植。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3.制度变革 (1)明清两代对服役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二.新生产关系的萌发 1.原因 (1)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2)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广泛使用,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 (3)明中后期以来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 2.表现 (1)民营手工工场扩大了分工协作规模,采用计时或计件发给“工价”的雇佣劳动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乾隆,嘉庆年间,个别行业甚至出现带有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 3.特征:显露出新旧冲突,带有向近代文明演进的取向。 三.康乾盛世 1.出现

(1)15世纪—18世纪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从康熙到乾隆年间的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表现 (1)农业:粮食高产,农产品丰富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粮食加工,纺织,制瓷,采矿,冶铁,造船等行业都超过前代。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质大量出口。 (3)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 (4)市镇行省:19世纪初,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6个。 第20课晚明科技成就 一.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作者: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 2.内容:《本草纲目》全书共收集1892种药物,1.1万多则药房,1160幅插图。 3.地位: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二.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1.作者:明末,徐光启 2.农业巨著《农政全书》 3.地位:引进西学第一人,被后世誉为划时代的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三.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1.作者: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 2.内容:《天工开物》包含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 3.地位: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四.明清科技特点 1.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2.总体来看,和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20课知识点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要点] 1.西晋的兴亡 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 “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316年西晋灭亡(匈奴人所灭) 317年司马睿建东晋,定都建康 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东晋灭亡 2.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 作用: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3.淝水之战(前秦----东晋) (1)时间:383年。 (2)结果:东晋大败前秦。 (3)意义: 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5)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4.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北方人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成就:(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2)大量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3)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4)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难点解析] 1.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第一,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皇帝智力低下;第二,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利用西晋内乱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2.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来看,前秦的军队成份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它民族不满前秦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氏族贵族的统治.秦军中的汉人更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3.《宋书》里描写的南朝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精品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精品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过程与 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耕织图》(局部)、《清代纺织图》 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 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 的原因和影响 情感态 度 与价值 观 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 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晋商,通常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起初由资本雄厚的商人出资雇佣当地土商共同经营,成为较松散的商人群体,后来发展为东伙制,类似股份制,这是晋商的一大创举,也是晋商能够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山西商人作为地方性集团组织虽然出现在明代,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则在清代。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有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 晋商的发展折射出了清朝经济的繁荣景象,那么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 提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读教材,总结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清朝开荒执照 提示: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3.读教材,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产的表现和影响。 提示:(1)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2)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图片展示 清代纺织图 2.教师简要介绍清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提示: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3.图片展示 《盛世滋生图》局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9《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9《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型:新授共2课时 一、认知学习目标 1.了解普希金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预习成果展示 1.导入新课: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2.了解作者(先由学生认读,然后一一指正,最后出示答案)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国文学的始祖”;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1817年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30年12月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三、课堂学习研讨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课文的朗读节奏。 2.诗的两部分各表现了什么内容?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4怎样理解“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独学:学生默读课文,分析、勾画并标注,学习完成后,告诉学科组长。(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紧盯每组B层学生的自学情况,但不得打扰学生的自学) 对学:两人一小组互相交流,一看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二看不理解的地方是否相互之间可以理解。(教师紧盯各组B层学生的学习情况) 群学:组内同学在学科组长的主持下,相互讲解补充。 学生展示、汇报,教师点拨: 参考答案: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 来临。

湖北省武汉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

《外国诗二首》【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背景介绍】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1912年弗罗斯特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1、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具体朗读步骤如下 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劝告)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希望) 3、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问题 记 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两 首》导学案 1.易错字 忧郁(yōu)瞬息(shùn)伫立(zhù)萋萋(qī)幽寂(yōu) 2.多音字 假 将 更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 欺骗用虚伪的言行隐瞒真相,使人上当。侧重指用虚假的言行骗人。言行骗人用“欺骗”; 恶劣欺骗用“诈骗”。 诈骗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侧重指用恶劣的手段进行骗人。 5.词语释义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该篇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成为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出处:】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他曾当过新英格兰的鞋匠、教师和农场主,从农村生活中吸取题材,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代表作品有诗集《波士顿以北》,还有《林间空地》《雪夜林边小驻》等。 【文题解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假想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为题,从劝慰的角度,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以此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未选择的路》:用“未选择的”修饰“路”,揭示了诗歌的切入点——他虽然写了已走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1825年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普希金在流放期间为邻居家的小女孩写的,题在她的纪念册上。 《未选择的路》首次发表在1915年8月的《大西洋月刊》上。第二年作者又把它作为首篇编入诗歌集《山间低地》。诗的内容与诗人的经历有关。弗罗斯特读高中时就开始写诗,17岁发表了处女作。以后一直坚持写诗,但很少能发表,20年中仅在小刊物上发表了6篇。他抱着当诗人的梦想打算去英国发展。那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还是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1.下列属于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的是() A.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量增加 C.江南地区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 D.商帮活动日益频繁 2.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乾隆末年全国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大约增加了( ) A.1亿亩 B.2亿亩 C.3亿亩 D.4亿亩 3.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反映了“四民”的社会地位。到了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崛起,雍正皇帝发现,山西人中最聪明能干的都去做商人,稍次一点的才去官府里当差。商人地位的提高反映出当时( ) A.商业的发展 B.社会的倒退 C.人们观念的陈旧 D.具有反抗精神 4.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著名城市是( ) A.北京 B.扬州 C.杭州 D.苏州 5.乾隆末年中国人口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 A.三分之一 B.四分之一 C.五分之一 D.八分之一 6.《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着明清时期苏州机工的状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B.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7.据统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和“陡绝之地”。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铁制农具的发展 B.水利灌溉的进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3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3、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二)预习要点 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三)达标练习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答: 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答: 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答: 6、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答: 二、探究案 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答: 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答: 9、《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0、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带答案)(最新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带答案)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2.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3.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5.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6.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著名的有晋商和徽商。 7.清朝前期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8.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 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1.简要说明陈亮的观点。陈亮的观点说明了农工商业之间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将它们割裂开来,这也是两宋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情况。材料二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2.清雍正帝在农工商的关系上持何观点?他持此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重本抑末(重农抑商)。他认为,农业为国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国富民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材料三明末清初思想实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精品导学案新人教版(1)

4.《外国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背诵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理解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学习诗人从不同角度抒发爱国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领略诗歌浓厚的文化 底蕴。 【学习重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2?欣赏诗歌语言,抓住关键语句仔细品味。 【学习难点】 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能深入诗歌的意境。 【自主预习案】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 ①莱蒙托夫被尊为_______ 文学史上“ _________ ”。他一生充满忧患意识,素以忧国忧民 著称于世。他别具一格的抒情诗人的气质使他的全部创作都饱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 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兰斯顿?休斯(1902 —1967)是著名的___________ 诗人。黑人文艺复兴时的领袖,被誉为 “________________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______________ ,想到林肯总统为 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 的其他河流一一 ________________ 。诗就这样产生了。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黑人的苦难和 斗争,但却可以激起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唤起他们争取自由的热望,可以增强 他们为美好未来而斗争的信心。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虔信() 慰藉()惦念() 颤抖() 镶嵌()深邃() 晨曦()沐浴() 潺潺() 河畔()瞰望() 浑浊() 黝黑()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 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 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1. 诗歌诵读。 2.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济慈(1795 —182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 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 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

园生活, 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 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 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虔( ) 信颤( ) 抖深邃( ) 昏晕( ) 2. 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二、理解探究 1. 《蝈蝈和蛐蛐》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2. 读《夜》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三、合作释疑 1. 《蝈蝈与蛐蛐》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 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3. 感情品读《夜》,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推荐】2020春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精品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过程与方法 1.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2.通过设疑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3.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织图》图)《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南宋时的楼俦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为什么讲述清朝的经济课本使用南宋时期的农耕画作呢?因为这几百年年我国的农耕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朝的前期经济发展的概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多媒体出示图片,回答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看图,读教材,总结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答案提示: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多媒体出示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

七年级历史第19课活动课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 漯河十一中张广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2.通过针对性地收集有关图片或实物资料,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培养查阅整理史料以及学科间互相渗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按要求查阅和收集有关的历史、文献、图片以及实物。 2.通过对照古今地图,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懂得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今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丝绸之路的作用,认识对外开放能使祖国繁荣与富强。 2. 通过丝绸之路的寻访,培养集体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激发对大自然、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借助于这一课所具有的史地学科的交叉特点,,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学生课前做精心的准备上(包括单独准备、小组按分工准备等),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丝绸之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作用进行归纳总结,突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情分析 对于刚刚由六年级升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切都那么新奇,富有吸引力,适合于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相信他们,支持他们,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活力,将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重点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探求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古代名人、民族、文化物产和山脉河流。 五.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丝绸之路是商路,经济文化交流之路和友谊之路六.教学过程 1.课前探究,兴趣学习:

(1)分一分: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是地理组、历史组、文学组和民族风情组。 (2)找一找:通过对网络、书籍、报刊杂志等媒体的查找及浏览,收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3)集一集:分类和整理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在我国的西部边疆,浩瀚的沙漠,茫茫的戈壁滩上,我们的祖先开拓了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商路。通过这条古道,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连接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你们知道这条国际商路吗? 学生:丝绸之路 在这条瑰丽的丝绸之路上,戈壁沙漠的荒凉与豪放,天高云低的广袤无垠,美仑美奂的异族风情,如凄如诉的历史古迹,……无不向我们昭示着历史曾有过的繁荣。而今,丝绸之路已随漫漫黄沙一起淹没于历史的烟波浩淼之中。然而,昔日的辉煌,依然在我们脑海中唤起美好的遐想。今天,让我们重新踏上丝绸之路,领略丝路风光,探古寻幽。 3.重踏丝路,探古寻幽 第一组:丝路探幽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24课知识点归纳

(新)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24课知识点归纳 第19课明清经济繁荣与清前期盛世辉煌 一.科技进步与制度变革 1.科技进步:明末《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两部科技著作中涉及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经济发展 (1)清前期在江南一带大面积推广双季稻 (2)明代引进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种植。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3.制度变革 (1)明清两代对服役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二.新生产关系的萌发 1.原因 (1)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2)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广泛使用,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 (3)明中后期以来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 2.表现 (1)民营手工工场扩大了分工协作规模,采用计时或计件发给“工价”的雇佣劳动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乾隆,嘉庆年间,个别行业甚至出现带有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 3.特征:显露出新旧冲突,带有向近代文明演进的取向。 三.康乾盛世 1.出现

(1)15世纪—18世纪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从康熙到乾隆年间的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表现 (1)农业:粮食高产,农产品丰富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粮食加工,纺织,制瓷,采矿,冶铁,造船等行业都超过前代。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质大量出口。 (3)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 (4)市镇行省:19世纪初,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6个。 第20课晚明科技成就 一.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作者: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 2.内容:《本草纲目》全书共收集1892种药物,1.1万多则药房,1160幅插图。 3.地位: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二.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1.作者:明末,徐光启 2.农业巨著《农政全书》 3.地位:引进西学第一人,被后世誉为划时代的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三.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1.作者: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 2.内容:《天工开物》包含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 3.地位: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四.明清科技特点 1.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2.总体来看,和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4. 外国诗两首 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虔.()信慰藉.()晨xī( ) 瞰.()望黝.()黑河水chán( )chán 2.下列字词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A.颤抖慰籍浮雕瞰望 B.凄清汹涌深邃高傲 C.冷漠奔腾掂念沐浴 D.河衅白桦苍茫幻梦 3.填空。 (1)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_______国伟大的诗人,被公认为普希金当之无愧的继承者,被誉为__________。 (2)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________国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是20世纪20年代黑人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被誉为__________。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一)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 (二)问题探究

1.《祖国》一诗中,使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黑人谈河流》中,诗中反复出现“我的灵魂已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话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自我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黑人谈河流 〔美国〕休斯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1. 诗中的河流具有什么特点? 2. 诗中的“我”实指某个具体的黑人吗? 3.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练习(课外链接,直击中考)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帆 莱蒙托夫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新人教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层层设问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重难点。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 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老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北魏孝文帝召开大臣会议,讨论议题:要不要迁都。参考课本中的正文及小字部分,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指导二: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方法指导三: 可采取情景剧或者百家讲坛的形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可以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可以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淝水之战 自主阅读课本P86~87内容,完成第1~2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清朝前 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过程与方法1.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2.通过设疑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3.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织图》图)《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南宋时的楼俦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为什么讲述清朝的经济课本使用南宋时期的农耕画作呢?因为这几百年年我国的农耕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朝的前期经济发展的概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多媒体出示图片,回答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看图,读教材,总结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答案提示: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2.(多媒体出示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读教材,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发展农业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导学案

《未选择的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文学常识;进一步掌握诗歌朗读节奏,要求背诵此诗;体会自由诗的特点,把握诗歌主旨。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品读现代诗的方法;初步学写现代诗,以写促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朗读节奏、自由诗特点。 学习难点:品读方法、学写现代诗。 课前预学 一.查资料,识记弗罗斯特及其作品。 上网查阅有着弗罗斯特生平及其作品的资料,做好笔记,并完成下面填空。 弗罗斯特(1874-1963)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其代表作有诗集有《》、《白桦树》等。二.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可惜我不能同时去shè足(意思是人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2.我在那路口久久zhù立。 3.它荒草qī 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十分幽寂。 4.但我知道路径yán mián 无尽头。 三.继续认知短语类型。 各种短语与词性的关系如下: 主谓短语←名词或代词+动词或形容词 并列短语←名词+名词、代词+代词、动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数词+数词 偏正短语←形容词+名词、数量短语+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动词、介宾短语+动词、副词+形容词 动宾短语←动词+名词或代词 后补短语←动词+形容词、动词+介宾短语、动词+数量(动量词)短语、形容词+副词 根据这些规律,辨别并指出下列短语的类型。 1.黄色的树林() 2.分出两条路() 3.我不能() 4.同时去涉足() 5.久久伫立() 6.极目望去() 7.消失在丛林深处() 8.选了另外一条路() 9.荒草萋萋() 10.十分幽寂() 11.延绵无尽头()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3.清朝商业的繁荣,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和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 4.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材料题 5. 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因此大力 ( B )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屯田 D.改进生产工具 6.文物承载着历史,清朝开荒执照(右图)是清朝政府将州县卫所无主荒地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并发给垦荒者的印信执照,它说明清朝( B ) A.商业发达 B.重视农业的发展 C.手工业发展 D.商帮兴起 7. 下列粮食品种中在清朝前期被大力推广种植的是( A ) A.玉米、甘薯 B.玉米、水稻 C.小麦、水稻 D.棉花、茶叶 8.下列不属于清朝前期经济繁盛局面的是( D ) A.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较大的发展

B.兴修水利,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C.形成了一些商业资本雄厚的商帮 D.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9.清朝时期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是( D ) A.南京B.松江C.广州D.景德镇 10.清朝前期,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各种商品行销海内外,四方流通联系更加密切。其中,“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反映的繁荣市镇是( C ) A.佛山镇 B.汉口镇 C.盛泽镇 D.景德镇 11.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D ) ●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 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 工商业市镇兴起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2.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有( D )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④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导致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不包括 ( A ) A.八股取士 B.经济发展 C.粮食产量提高 D.社会稳定 14.清朝时期的手工工场主要集中在那个行业( A ) A.纺织业 B.印刷业 C.采集业 D.采矿业 15.19世纪上半叶,直隶宁津县( 今山东宁津县 )大柳镇的统泰升记杂货店 兼营的轧花工场,雇佣工人100多人。江宁( 今南京 )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万人。这充分表明 ( 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