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治疗概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概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概述

冠状动脉造影术

一.概念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通过影像学方法确定冠状动脉有无病变以及为冠心病的诊治和研究提供可靠依据的介入性诊断技术。

二.适应症

?㈠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

⒈病人胸痛不适或憋闷,与劳累等因素无关,不能随硝酸盐制剂或休息等措施缓解

⒉上腹部症状,无食道、胃与胆道疾患, 或经治疗不能缓解,需与心绞痛鉴别

⒊有缺血性心绞痛症状,但运动试验或同位素心肌断层显像无缺血客观指征者

⒋Holter动态心电图或运动试验有心肌缺血客观指征,但无临床症状者

⒌高通气综合症(过度换气综合征)病人有心肌缺血指征者

⒍T波异常或非特异ST-T改变需排除冠心病者

⒎为安全或职业特殊需要,需除外冠心病者,如飞行员或高空作业人员有胸部不适

?㈡指导治疗的冠状动脉造影

对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各种无创性检查证实有心肌缺的冠心病病人,冠脉造影可提供确切的冠脉病变和范围以及左室功能情况,为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㈢明确病因诊断的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造影还可应用于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患者以明确病因诊断,除外冠心病的可能性。此类病人需同时进行左室造影和左室舒张未压测定。

?㈣非冠脉、疾病重大手术前的冠脉造影

⒈中年以上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前,年轻患者若有胸痛症状也应于术前作冠脉造影

⒉钙化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前,若同时有冠脉严重病变者应同时作冠脉搭桥术

⒊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前,尤其是法鲁氏四联症,大血管转位等可能合并先天性冠脉畸形者

⒋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术前

⒌其它非心血管疾病,肿瘤或胸腹部大手术前,需排除冠心病

三.冠脉造影术的禁忌症

⒈不明原因发热,尚未控制的感染。

⒉严重贫血、血红旦白<8g/dl。

⒊严重的电解质紊乱。

⒋严重的活动性出血。

⒌尚未控制的高血压。

⒍洋地黄中毒。

⒎对造影剂过敏及脑血管意外急性期

四.冠脉造影前病人的准备

㈠术前24小时应完善各项检查包括:⒈心电图

⒉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生化全项(电解质和肾功能)及肝炎全项、HIV

⒊所有药物包括阿斯匹林术前不可停服,冠脉造影前2 天停止服华法令

㈡术前谈话并签署手术同意书

㈢备皮

㈣碘过敏试验

㈤需介入治疗病人术前6-12小时服用波立维300mg

五.冠状动脉造影器械

?动脉穿刺针

?短指引导丝0.035”

?动脉扩张套管

?长指引导丝0.035”或0.038”外经

?三联三通注射系统

?造影导管

六.冠状动脉插入技术

㈠股动脉径路(常规):常规消毒,1%利多卡因局麻,穿刺右股动脉,置入动脉鞘管,分别行左、右冠及左室造影,并测量左室、主动脉压力,术后拔出动脉鞘管,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小时,右下肢制动,卧床24小时。(注意监测伤口有无渗血及足背动脉搏动)。

㈡桡动脉径路 (选择)

㈢肱动脉径路

七.冠状动脉造影期间药物应用

?镇静药:安定术前给药

?肝素

?阿托品

?硝酸甘油

?β-阻滞剂

?心痛定

?对有造影剂过敏史的病人,冠脉造影前应给予地塞米松

八.冠状动脉造影期间辅助设备的应用

?除颤器

?呼吸复苏设备:气管插管, 负压吸引器,呼吸机及麻醉机

?供氧系统:包括鼻管吸氧面罩给氧和高压氧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装置

?心电和压力监护

九.心血管造影影像系统

?X线球管

?影像增强器

?电影摄像机

?录像系统或影蝶

?高分辨的透视荧光屏?导管床和支持系统

?高压注射器

十.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

㈠急性冠状动脉并发症

⒈急性心肌梗塞

⒉持续心绞痛

⒊冠状动脉气体栓塞

⒋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心脏停搏、窦性停搏、Ⅱ-Ⅲ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房扑动、心房纤颤等)

⒌死亡

㈡非冠状动脉并发症

⒈穿刺局部动脉血栓形成、栓塞

⒉重要脏器栓塞

⒊动脉夹层

⒋局部血肿及出血

⒌假性动脉瘤

⒍动静脉瘘

⒎血管穿孔

㈢血管迷走反应

㈣心腔内和血管内心导管打结伙折断

正常冠状动脉

左冠

右冠

冠心病介入治疗简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PCI)自1977年第1例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打破了药物和外科手术的治疗格局,至今仍处在上升势头。冠脉内支架的诞生和应用,将拓宽适应证、提高成功率、处理并发症和降低术后再狭窄率等技术集优势于一身,为介入治疗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0多年来适应证发展主要表现在:从稳定性心绞痛到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各种类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从单支血管病变到多支血管PTCA;从择期PTCA到急诊PTCA;从简单病变(A型)到复杂病变(B、C型)和不稳定斑块;从非完全闭塞病变到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从被保护左主干病变到未被保护左主干病变,一言道之,从过去的禁忌证变成今日的适应证,从绝对禁忌证发展为相对禁忌证,使更多病人可从中受益。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冠心病介入治疗新的里程碑,近年来冠脉内支架术发展迅猛、多姿多彩,由初期作为PTCA并发症的紧急救援措施(bail-out stenting)发展成为当今对一些重要病变的首选介入措施, 引人瞩目。

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操作要点在于指引导管、导引导丝、球囊、支架的选择以及扩充压力和时间的掌握。此外还应做好治疗效果的判断。

PCI的并发症除前述冠状动脉造影的并发症外,还可出现急性心包填塞,冠状动脉穿孔,无再流现象,分支闭塞等情况,特别是再狭窄问题,随着药物涂层支架等新技术的使用,再狭窄率已明显降低。

PCI术前、术中及术后用药除前述冠脉造影用药外,还应注意:1术前需用氯吡格雷300mg (术前6小时);2术中应用肝素10000U;3如植入支架术后应使用氯吡格雷75 mg每日一次,连续3-6月。

PCI术后除应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有无血肿,血管杂音,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外,还应注意监测心电图、心肌酶、肾功能以及心脏彩超等。此外,术后患者还应坚持服药,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并应建议患者术后6月复查冠脉造影。

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诊疗规范

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诊疗规范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 适应证: 1有不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临床疑诊冠心病。 2?有不典型的胸痛症状需排除冠心病。 3.Ho It e r、运动试验提示有客观缺血证据而无临床症状。 4?不明原因的心脏增大、心功能不全或室性心律失常。 5.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起病6-1 2h )或并发心源性休克拟行急诊PC I;或心肌梗塞患者梗塞部位有存活心肌宜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 I 治疗。 6 ?不稳定性心绞痛,经常规药物系统治疗仍不能控制症状,宜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以选择性P C 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禁忌症: 1?重症心功能不全,如不能平卧1 h以上,则不宜行选择性冠状动脉 造影,内科药物治疗症状改善后再行冠状动脉造影。 2.严重全身感染。 3.精神病等不能配合手术。 4.有碘过敏所致的休克者不宜行冠状动脉造影。 5.严重肾功能不全。 6 .出血性素质。 术前准备: 1.术前用药:术前规范化应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般化验包括血、尿常规和肝肾功检查,以及血电解质、凝血四项、

病毒系列。 3.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必要时ECT心脏检查。 4.碘过敏试验。 5 .局部清洁和备皮,选好准备穿刺的血管,选择桡动脉作为入径时行 术前Allen试验。 6?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顾虑,手术单签字。 7?术前4小时禁食。 8?必要时术前注射地西泮10mg,或给予口服苯巴比妥0.0 6 -0. 1g。 9?准备好必要的器械。 操作步骤: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步骤: 1?多选择右侧桡动脉为穿刺插管部位,患者仰卧导管床上,手臂平伸外 展3 0O,手腕过伸位,常规消毒铺巾,消毒区域为手掌至肘关节以上。 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桡骨茎突上1.5-2.0C m处桡动脉搏动最 强处采用穿透法穿刺,当带鞘穿刺针见回血,继续向前推送2-3cm,撤出针芯,,缓慢回撤塑料套管见针芯喷血后放入导丝,将导丝送入一 定长度后推出针芯,,用刀尖切开穿刺点处皮肤,沿导引钢丝插入 5 F桡动脉鞘管。成功后经桡动脉鞘内注入硝酸甘油2 00ug,以防血 管痉挛;注入肝素3 00 0 u。 2.用肝素盐水冲洗泥鳅导丝和造影导管,将泥鳅导丝插入TI G造影导 管,尖端与导管尖端平行,进入血管鞘后将泥鳅导丝探入,尖端在导管前方4-5cm,然后将导管与导丝一起送入,直到将造影管送至主动

冠心病介入治疗和护理

冠心病介入治疗和护理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由于发生严重粥样斑块增生或合并血栓形成造成管 腔阻塞,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根据受阻血管的情况不同,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有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心脏骤停等。 凡是在体力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有胸部闷痛,休息几分钟后可缓解者,都应做冠脉造影,以确定是否有冠心病存在,并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冠脉造影是将特殊的导管经大腿股动脉或上肢桡动脉穿剌后插至冠状动脉开口,选择性地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记录显影过程,用以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病变。 冠脉造影确诊存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后,根据情况进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即所谓的PTCA治疗,是经股动脉或桡动脉,在X线透视下,将前端带有球囊的导管送至冠状动脉的病变部分,加压充盈球囊将狭窄病变扩张,从而达到改善心肌血供、缓解症状的目的。狭窄病变由气囊扩张后,40%的病变会发生再狭窄,部分病人会发生急性冠脉闭塞而导致急性心梗发作或死亡,所以在扩张血管完毕后,需再用冠脉内支架将病变处永久撑开。植入支架术是为了减少斑块撕裂后塌陷及急性闭塞,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再狭窄。 手术前病人应由家属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手术前夜根据医嘱用药并充分休息,手术当天早晨禁食,术前要排空尿液。手术是在装有血管造影机的

DSA室完成,病人只需躺在手术台上并适时根据医生的嘱咐调整呼吸就可以了。病人本身无痛苦感觉,手术时,医生会在病人的大腿根部或手腕处,先局部麻醉后作穿刺,并通过该处将各种导管插入直达心脏进行造影或治疗,手术时出血很少,病人不会感到导管在身体内的移动。在做造影时病人有时会有心前区不适或发热感,进行治疗(扩张血管或放支架)时可能会有类似心绞痛发作的胸痛感.这些是正常的,但一有这些感觉就立即向医生说明。 术后病人应多喝水以利造影剂排出,24小时内尽量不吃高蛋白饮食,24小时内尽量勿移动做手术的腿并自已注意观察穿剌压迫的地方有无血 液渗出。术后务必遵医嘱口服抗凝药如阿斯匹林,用阿斯匹林时要注意随访白细胞水平。一般术后1周可以正常活动,1月内避免做核磁共振检查,出院后根据医生的医嘱回院随访。同时一定继续控制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治疗相关疾病。

冠心病介入治疗应急预案及程序

3月的北京已是春意盎然,,每年的CIT(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会议的已经成为中国心血管医生心目中的必不可少的学术大餐,2010年也如同着充满绿意的春天一样,在这个耳目一新的国家会议中心欢迎来自国内外的心脏病学专家。每年会议组织者都会给刚刚从事介入治疗的医生提供一个由介入专家面对面传授介入治疗的基础知识的教程,对规范化介入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由来自国内的具有丰富介入治疗经验的专家参加了今年的培训教程,上海中山医院葛雷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沈珠军教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珏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和宋现涛教、河北医科大学傅向华教授均强调了从事介入治疗,完成基础冠状动脉造影及对结果判读的重要性,这是进行介入治疗之前至关重要的一个训练过程。几位专家从冠状动脉解剖和生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及稳定心绞痛的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相对禁忌证和禁忌证,不同介入途径的选择,介入治疗路径中的变异情况的处理,完成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冠状动脉造影方法,以及如何选择造影导管及介入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向与会的医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从冠状动脉入路选择上,几位专家共同观点是根据患者基础病变、年龄、心功能等综合因素考虑,此外对于术前需要完成的必要检查如Allen试验,动脉搏动情况、患者基本情况及术前与患者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日渐普及和成熟,规范化操作更为重要,无论是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及尺动脉仅是操作路径,在考虑能够完成介入治疗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从上肢路径完成,但是对于复杂病变介入治疗股动脉无论从操作角度还是术中出现应急变化可给医生以更多的支持。

冠心病介入诊疗对比剂应用专家共识

冠心病介入诊疗对比剂应用专家共识 ㈠引言 随着血管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IC)技术的发展,对比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其安全使用和合理选择也日益受到关注。 ㈡对比剂的分类 第一代(高渗对比剂)、离子型单体 第二代(低渗对比剂)、非离子型单体、(碘海醇、碘帕醇、碘普罗胺、碘佛醇) 第三代(等渗对比剂)、非离子型二聚体、(碘克沙醇) ㈢ PCI术中碘对比剂使用的基本原则 1. 对比剂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⑴绝对禁忌证:有明确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的患者不能使用含碘对比剂。 ⑵慎用碘对比剂的情况:①肺及心脏疾病:肺动脉高压、支气管哮喘、心力衰竭。对这些患者,建议使用等渗或低渗对比剂,避免大剂量或短时间内重复使用碘对比剂;②分泌儿茶酚胺的肿瘤;③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④骨髓瘤和副球蛋白血症;⑤重症肌无力;⑥高胱胺酸尿; ⑦有含碘药物、食物过敏史。 2. 碘过敏试验 本共识不建议在注射对比剂前进行碘过敏试验。 3. 签署知情同意书 4. 对比剂用量 应尽量减少对比剂的用量以减少毒副作用。冠脉造影术时尽量采取合适的投照体位和减少每次推注量,避免短时间内大量快速和连续推注对比剂。对慢性闭塞性或复杂多支血管病变的PCI程序应尽量简化,减少对比剂用量,总量最好控制在300~400ml以内。 5. 对比剂处理 建议用前将对比剂加热到37℃,便于推注。 6. 预防性水化 如果患者不能通过口服方法水化,则应考虑在对比剂给药前6~12小时。给药后4~12小时给予水化,即采取静脉输注0.9%生理盐水100ml/h。 ㈣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处理原则 1. 发生机制: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可分为特异质反应及物理—化学反应。 ⑴特异质反应(细胞释放介质、抗原抗体反应、激活系统,胆碱能作用)。 ⑵物理—化学反应(渗透压、电荷、黏度、化学毒性)。 2. 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处理:常见的有荨麻疹、恶心/呕吐、面色潮红、低血压、一过性肾功能下降。 ①对于轻微的不良反应,根据情况给予对症治疗。②对于需要使用药物 1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通过前面的章节我们可以了解到,为心脏输送养份的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脏表面。 直径只有2-5mm,不仅从体表上看不见、摸不着,就连具有一定穿透能力的超声波也“鞭长莫及”。只有通过注射造影剂,在X光的照射下方能“一睹尊容”。 那么,当我们发现了冠状动脉发生了严重的病变,甚至于完全阻塞,我们该如何才能把狭窄的血管重新打开呢? “搭桥”治疗法 有人说:此路不通换边走。正是确如此,遇到有些严重的病变,我们可以另外搭建一座路桥绕过阻塞处,同样能达目标之地。 “搭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正是来自于这样一个朴素的观念。 冠状动脉的“桥”主要取材于自身的血管(胸部内乳动脉、下肢的大隐静脉、腹部的胃网膜右动脉、手臂的桡动脉等)。

“桥”的一端连接于主动脉,另一端连接于冠状动脉病变的远端,通过引流主动脉的血液滋养心脏。 对于左侧主干血管、同时存在多支需要处理的病变血管,搭桥是一种安全而高效的治疗方法。 但不可否认的是,“搭桥”是场“大规模战争”,需要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心脏停跳,体外循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需要更多天数住院康复。 “放支架”治疗法 因此,“撑球囊、放支架”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创伤小、恢复快、时间短、效率高”的治疗方法,目前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可以看到,“放支架”造成的身体损伤非常小,没有切口、没有失血,仅有针尖大小的穿刺点,创伤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同时,整个过程几乎无痛,患者处于完全清醒的状态,避免了全麻带来的风险。

另外,目前90%的介入治疗可以通过位于手腕处的桡动脉完成,术后仅需要血管压迫器局部压迫6小时。 穿刺点就可以愈合、止血,患者几乎一完成手术就可以正常行动,不仅术中无痛苦,术后也轻松自如,如果手术顺利,第二天就可以出院。 在国外及国内一些治疗中心,患者甚至无需住院。因此,介入治疗是名副其实的“微创手术”。 目前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 1)经皮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 2)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3)冠状动脉内球囊切割术; 4)冠状动脉内球囊切割术。 现在让我们主要来认识一下前二项。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完整版)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完整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报道,我国居民冠心病现患人数约1100万,且死亡率继续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据统计,2017年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例数为753142例。近年来,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不断开展,相应的指南和推荐也不断更新。现将2018年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取得的主要新进展总结如下。 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心源性休克的新策略 1.新诊治策略成为了标准 在血管入路选择方面,RIFFLE ACS、STEMI RADIAL、MATRIX 以及RIVAL研究亚组分析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STEMI患者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此外,RIFFLE ACS和RIVAL研究亚组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STEMI的死亡率。是否经桡动脉入路适合所有的STEMI病例?其实不然。再灌注的时间是STEMI治疗的关键,导管的直径也影响血管

入路的选择。在心源性休克、动静脉瘘、老年患者等情况下,经股动脉入路是更好的选择。 在支架选择方面,第一代药物涂层支架(DES)远期血栓发生率增加;第二代DES比金属裸支架(BMS)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生物可吸收支架(BRS)的研究结果令人失望。2018年DES成为直接PCI的标准选择。 抗血小板药物P2Y12拮抗剂的应用,ATLANTIC研究发现,早期使用P2Y12拮抗剂获益更大。TRITON STEMI和PLATO STEMI研究结果建议使用强效的P2Y12拮抗剂。PEGASUS研究建议在特定患者延长 P2Y12拮抗剂的使用时间。 2.新诊治策略改变了标准 血栓抽吸的应用:既往共识推荐在直接PCI时常规进行血栓抽吸。2008年发表的TAPAS试验结果显示,PCI术中进行常规血栓抽吸可改善STEMI患者的再灌注;而2013发表的TASTE试验结果显示,常规血栓抽吸并没有降低患者30天或1年死亡率;2015年发表的TOTAL试验结果显示,血栓抽吸术并没有减少180天内发生死亡、再发栓塞、心源性休

浅谈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浅谈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 随着介入医学应用范围的扩展,介入医学以安全、有效、便捷、微创等特点,越来越被广大患者接受。介入护理学对介入医学的辅助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介入护理人员除需要掌握介入手术室基本的护理配合外,还必须熟悉疾病的术前、术后护理理论及危急情况下的抢救知识。 1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倾诉自己的感受,针对患者的担忧详细解释介入治疗的过程、所需时间、需做的配合等,并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进行病友间的交流,解除疑虑、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1.2术前准备 1.2.1完善术前检查 全面了解患者情况,如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时间、HIV、胸部X线胸片、心脏彩超等,重点是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检

查。 1.2.2术前用药 认真询问过敏史,做青霉素、碘过敏实验,术前一天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按医嘱给予抗凝、扩冠、控制心衰、调节血压等药物;术前晚酌情给予镇静剂,术前半小时根据医嘱使用术前针。 1.2.3皮肤准备 双侧腹骨沟周围和双侧手掌至腕关节上10CM处清洁皮肤并备皮,标记股动脉、桡动脉波动点。 1.2.4详细了解并记录双侧股动脉、足背动脉、及桡动脉的搏动情况,以便术后对比。 1.2.5术前晚8:00禁食、术前4小时禁水、注意保暖、避免感冒。提前行床上排便训练,指导患者术中有效咳嗽。 2术中护理 2.1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大致过程,可能出现的不适,手术室环境及医护人员,及时与患者交谈转移注意力,鼓励患者倾诉自己的感受并指导患者运用深呼吸等放松方式,缓解恐惧紧张心理,取得患者合作。 2.2仪器及药品准备抢救器材如除颤仪、监护仪、主动脉内反搏仪、氧气、吸痰器、临时起搏器处于备用状态。备齐抢救药品、造影剂、盐水、术中用药等。备齐一次性材料如:各型号鞘管、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等。 2.3患者准备调节导管室内温度,摆好手术体位,局部常规消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安徽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一、我国冠心病的现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 (一)患病率: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地区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15.9‰,农村地区为4.8‰,城乡合计为7.7‰,较2003年第三次调查结果大幅度升高。 (二)冠心病死亡率:2002~2011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三)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2002~2011年急性心梗死亡率呈上升态势,2005年起,农村急性心梗死亡率快速上升,至2011年已连续3年超过城市,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梗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四)冠心病住院情况及费用:2012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院数为504.74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29.52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次均住院费用为16802.4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5.78%。 (五)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数据(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数据):根据原卫生部规定,2009年起安徽省实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 2009年3827例、2010年5372例、2011年7022例、2012年8668例、2013年10137例、2014年11814例,数据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年手术例数逐年增加,由

此推断安徽省冠心病的发病率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是一致的,冠心病规范化防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毋庸置疑。 86681013711814537238277022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例数 二、冠心病的定义及分类: (一)冠心病定义: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二)冠心病分类: 按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发表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可将本病归类为以下五种:1.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近年来,从提高诊治效果和降低死亡率出发,临床上提出两种综合征的分类:⑴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

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指用经皮穿刺动脉的方法,经股动脉或桡动脉将带有球囊的扩张管插入到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然后充气加压,使球囊扩张,通过对冠状动脉壁上粥样斑块的机械挤压及牵张作用,使狭窄血管腔扩张,减少血管狭窄的程度,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局部心肌血液供应,从而使心肌缺血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胸痛和/或胸闷减轻或消失,达到治疗的目的。狭窄血管被扩张后,在病变部位再放置一个支架(stent) 以免被扩张的冠脉血管弹性回缩及减少重新发生狭窄(称再狭窄)。近年来研制出一种减少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的所谓“药物涂层支架”。该类支架的表面涂有一种特殊药物,可防止或减少支架内再狭窄。“药物涂层支架”虽然价格比较昂贵,但由于临床上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而且方法较为简便、安全,患者也乐于接受。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包括:心绞痛经积极药物治疗,病情未能稳定;虽心绞痛症状轻微,但有明确大面积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狭窄病变显著;介入治疗或心脏搭桥术后心绞痛,冠状动脉管腔再狭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以内,若超过12小时则1-2周后进行介入治疗。 禁忌证包括缺血性心肌病、极低的心功能EF<20%、肾功能不全及低肾小球滤过率等,介入治疗后部分存在的有焦虑、腹胀、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穿刺部位出血、术后低血压、造影剂反应、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心脏压塞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并与适应证和技术水平有密切关系。 单支血管病的患者总体来说预后是好的,远期存活率很高(年死亡率<1%),但这些患者同时也存在心绞痛发作活动能力和工作状况下降,而且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等问题。关于多支血管病的血运重建问题,尤其要考虑的是患者的伴随疾病,与左室功能状况。总之,倾向选择PCI的主要因素是:年轻、脑血管病、严重慢阻肺、患有限制生存的疾病、适合植入支架的病变、非LAD近端病变、不愿进行CABG的患者而愿意接受20-30%再狭窄的患者。倾向选择CABG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较大、严重二尖瓣返流、糖尿病、身功能不全、病变不适合植入支架、严重LAD近端病变和倾向最少手术次数的患者。 介入手术后通过造影判断TIMI血流恢复程度,症状改善状况。心血管介入病例完成后,通过运动平板,冠脉内血管超声,FFR,心肌灌注现象等措施评估冠脉介入疗效,坚持术后抗血小板治疗,降脂等措施,必要时半年后复查冠脉造影。 医院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严格按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规定执行,定期对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进行现场

冠心病介入治疗概述

冠状动脉造影术 一.概念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通过影像学方法确定冠状动脉有无病变以及为冠心病的诊治和研究提供可靠依据的介入性诊断技术。 二.适应症 ?㈠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 ⒈病人胸痛不适或憋闷,与劳累等因素无关,不能随硝酸盐制剂或休息等措施缓解 ⒉上腹部症状,无食道、胃与胆道疾患, 或经治疗不能缓解,需与心绞痛鉴别 ⒊有缺血性心绞痛症状,但运动试验或同位素心肌断层显像无缺血客观指征者 ⒋Holter动态心电图或运动试验有心肌缺血客观指征,但无临床症状者 ⒌高通气综合症(过度换气综合征)病人有心肌缺血指征者 ⒍T波异常或非特异ST-T改变需排除冠心病者 ⒎为安全或职业特殊需要,需除外冠心病者,如飞行员或高空作业人员有胸部不适 ?㈡指导治疗的冠状动脉造影 对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各种无创性检查证实有心肌缺的冠心病病人,冠脉造影可提供确切的冠脉病变和范围以及左室功能情况,为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㈢明确病因诊断的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造影还可应用于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患者以明确病因诊断,除外冠心病的可能性。此类病人需同时进行左室造影和左室舒张未压测定。 ?㈣非冠脉、疾病重大手术前的冠脉造影 ⒈中年以上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前,年轻患者若有胸痛症状也应于术前作冠脉造影 ⒉钙化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前,若同时有冠脉严重病变者应同时作冠脉搭桥术 ⒊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前,尤其是法鲁氏四联症,大血管转位等可能合并先天性冠脉畸形者 ⒋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术前 ⒌其它非心血管疾病,肿瘤或胸腹部大手术前,需排除冠心病 三.冠脉造影术的禁忌症 ⒈不明原因发热,尚未控制的感染。 ⒉严重贫血、血红旦白<8g/dl。 ⒊严重的电解质紊乱。 ⒋严重的活动性出血。 ⒌尚未控制的高血压。 ⒍洋地黄中毒。 ⒎对造影剂过敏及脑血管意外急性期 四.冠脉造影前病人的准备 ㈠术前24小时应完善各项检查包括:⒈心电图 ⒉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生化全项(电解质和肾功能)及肝炎全项、HIV ⒊所有药物包括阿斯匹林术前不可停服,冠脉造影前2 天停止服华法令 ㈡术前谈话并签署手术同意书 ㈢备皮 ㈣碘过敏试验 ㈤需介入治疗病人术前6-12小时服用波立维300mg 五.冠状动脉造影器械

冠心病介入治疗原则和适应证

冠心病介入治疗原则和适应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 冠心病介入治疗在我国的发展 在过去的30年,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国家从1984年第一例冠心病介入治疗以来,每年的例数都以10%、20%的速度在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冠心病介入治疗已经完成了超过百万例。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在2010年一年,中国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例数已经达到了284936例。应当说,我们国家是在世界上除了美国以外冠心病介入治疗例数最多的国家。 随着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据的不断积累,我们对冠心病治疗技术,它的使用和它的价值,逐渐地摸索出一条规律,能够看到冠心病的介入治疗适用在哪些人群,让哪些人群得益。我在这儿给大家列出来了从2000年以后,美国、欧洲,包括中国在2009年公布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指南。 冠心病基本分型 尽管我们知道,冠心病是否需要介入治疗是根据冠状动脉狭窄不狭窄,根据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的多少来决定的。 稳定的斑块,稳定性的心绞痛,尽管这些病人有症状,但是他未必产生严重的或者致死性的临床后果。但是不稳定斑块,尤其是这些不稳定斑块已经发生了这种破裂,就像右手边的这两个图,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 冠心病的患者首先要进行稳定不稳定进行分型,所以我们先从稳定性心绞痛说起。

介入治疗对稳定性心绞痛的适应证 非常多的证据告诉我们,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介入治疗仅仅能够改善这些患者的心绞痛的症状,提高运动的耐量,但是确实不能改善愈后,尽管对于严重的病人,比如说多支血管病变或者左主冠病变,冠状动脉搭桥,它实际上也是一种血运重建的方法,在生存率上也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对于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规范的合理药物治疗,包括控制危险因素,生活方式综合干预是治疗这类患者的基础治疗,或者是唯一的治疗。《指南》里面也明确的告诉我们,对于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要进行介入治疗,只对哪一部分病人做呢?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的患者中间,如果能够进一步的再确认有比较大范围的心肌缺血,而且这些患者冠状动脉的病变是可以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可以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介入治疗。 当然了,对于那些外科手术高风险的患者,这些患者又需要进行血管的血运重建,那可以考虑介入治疗,而不能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一些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或者对于那些多支血管病变,有或者没有糖尿病,这些都可以把介入治疗作为二类的推荐,也就换句话说尽管不是最优先的推荐,但是也可以考虑介入治疗。 对于左主干的病变,尤其是糖尿病合并三支血管的病变,要采取介入治疗一定要慎重。 不稳定心绞痛和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ST段不抬高的急性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对这类患者的改善作用在长期以来是有争议的。因为在长期以来就有一个早期介入治疗的策略和早期保守治疗的策略,早期介入治疗的策略就是早期来了以后就赶快给病人做介入,另外一个策略就是病人来了先进行药物治疗,根据病人的情况如果需要再去做介入治疗,不需要就不做。 一系列的循证医学证据告诉我们,对于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的介入治疗对于中危险或者高危险的患者能够有明显的优势。现在的《指南》告诉我们,对于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应当采取早期介入治疗的策略,这个是没有争议的。但要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要进行准确的临床分型。 如果这些患者是中危险或者高危险,当然也包括极高危险这些危险度高的患者,那应当建议这些患者要早期的介入治疗。如果这些患者是低危险的,那当然早期保守治疗就可以了,不需要早期的介入。《指南》推荐对于高危险的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在72小时以内,对于那些极高危险的,所谓极高危险的就是说有明确的定义,就是对于那些尽管是ST段不抬高的综合征,但是这些患者发作的时候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有严重的心律失常或者这些病人有持续发作的心绞痛,有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那这些极高危险的患者也提倡更早期的就是在2.5个小时以内进行介入治疗。 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应当说,在过去的30年间,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最有效的降低病人死亡率是指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简称叫STEMI。对于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患者,我们有两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这两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一个就是用药物溶栓,开通梗死血管。另外一个方法是直接的干预,这里面既包括早期的介入治疗也包括早期的外科搭桥手术。一种是药物的,一种是机械方法的早期血运处理,这两种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被足够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早期的开通梗塞血管能够非常有效的降低病人早期的死亡率。所以对于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患者要早期的再灌注治疗,应当成为这部分患者整个治疗的核心。 但是遗憾的是在现实世界中,就在相对发达的欧洲你也能够看到,绿的表示早期的介入治疗,红的表示早期的溶栓治疗,这个黑的是表示既没有做介入治疗也没有溶栓,那就是早期什么都没做,就是早期的保守治疗。你能够看到像土耳其、保加利亚这种欧洲以及东欧的这些国家,早期的保守治疗没有做任何的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比例还是很高的,达到一半以上,百分之

2011美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

2011美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吕树铮,汪国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内科,北京 100029) 自1982年撰写的第1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指南问世以来,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新型器械、药物及研究结果的涌现,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HA/ACCF)适时组织专家进行指南的更新[1]。为反映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2011版指南无论是阐述方式还是涉及内容均具有鲜明的特点:①阐述方式更加简洁、明晰:如在表述相关研究结果时,仅对临床研究结果进行汇总性阐述,而不再对各个研究结果进行解读。在进行诊疗策略推荐时,遵循适应证选择、术前准备、术后处理等临床治疗流程,有利于临床医师解读和在实践中遵循;②所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本指南涵盖了新型药物、成像技术、支架及手术入路等最新进展,同时还首次对特殊解剖特征的病变[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分叉病变、钙化病变等]治疗策略的选择进行了阐述。③在进行推荐级别描述时,首次将Ⅲ类推荐分为无效(无获益)和有害两种,这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制定治疗决策。此外,基于新的临床实践特点及新型临床试验结果,本版指南对左主干病变、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的应用、血管入路选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现试将相关要点阐述如下。 1 冠心病血管重建方式的选择 2011版指南首次将冠心病血管重建的获益分为提高生存率及改善症状。基于既往研究,本指南指出对于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含前降支近段的双支病变、疑为缺血诱导的室速所致猝死患者复苏成功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Ⅰ类推荐)。而对于有大面积心肌缺血的双支病变、前降支近段的单支病变及合并心功能不全(35%~50%)的冠心病,CABG可能改善患者生存率(Ⅱa类推荐)。 本版指南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关于无保护左主干患者的PCI治疗,基于冠脉支架置入术与冠脉搭桥术治疗严重冠心病的对比研究(SYNTAX)认为对于SYNTAX积分小于22而CABG风险高[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危险积分预期死亡率>5%]、左主干作为罪犯血管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选择PCI可改善患者的生存率(Ⅱa类推荐)。对于SYNTAX积分小于33而CABG风险较高(STS预期死亡率>2%)的患者,选择PCI治疗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Ⅱb类推荐)。对于三支病变、含前降支近段的双支病变,选择PCI治疗有可能改善生存率(Ⅱb类推荐)。而对于非前降支近段的单支病变及无缺血证据的患者,CABG及PCI均是有害的(Ⅲ类推荐)。 就改善心肌缺血症状而言,如予以指南指导性药物治疗(GDMT)而症状无法控制或无法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CABG及PCI治疗均是合理选择,但CABG可能优于PCI治疗。惟一例外的是CABG后再发心绞痛患者,应优先选择PCI治疗而非再次CABG治疗。 应当指出的是,指南中关于CABG相对于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生存率的推荐意见是基于20世纪70~80年代的研究结果,由于现代药物 通讯作者:吕树铮 Email:shuzheng@https://www.360docs.net/doc/c15444796.html,

浅谈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浅谈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 随着介入医学应用范围的扩展,介入医学以安全、有效、便捷、 微创等特点,越来越被广大患者接受。介入护理学对介入医学的辅助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介入护理人员除需要掌握介入手术室基本的护理配合外,还必须熟悉疾病的术前、术后护理理论及危急情况下的抢救知识。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倾诉自己的感受, 针对患者的担忧详细解释介入治疗的过程、所需时间、需做的配合等,并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进行病友间的交流,解除疑虑、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1.2 术前准备 1.2.1 完善术前检查 全面了解患者情况,如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时间、HIV、胸部X线胸片、心脏彩超等,重点是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查。

1.2.2 术前用药 认真询问过敏史,做青霉素、碘过敏实验,术前一天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按医嘱给予抗凝、扩冠、控制心衰、调节血压等药物;术前晚酌情给予镇静剂,术前半小时根据医嘱使用术前针。 123 皮肤准备 双侧腹骨沟周围和双侧手掌至腕关节上10CM处清洁皮肤并备皮,标记股动脉、桡动脉波动点。 124 详细了解并记录双侧股动脉、足背动脉、及桡动脉的搏动情况,以便术后对比。 125 术前晚8:00禁食、术前4小时禁水、注意保暖、避免感冒。提前行床上排便训练,指导患者术中有效咳嗽。 2 术中护理 2.1 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大致过程,可能出现的不适,手术室环境及医护人员,及时与患者交谈转移注意力,鼓励患者倾诉自己的感受并指导患者运用深呼吸等放松方式,缓解恐惧紧张心理,取得患者合作。 2.2 仪器及药品准备抢救器材如除颤仪、监护仪、主动脉内反搏仪、氧气、吸痰器、临时起搏器处于备用状态。备齐抢救药品、造影剂、盐水、术中用药等。备齐一次性材料如:各型号鞘管、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等。 2.3 患者准备调节导管室内温度,摆好手术体位,局部常规消毒、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指导患者有效咳嗽。

冠心病及冠脉介入手术的健康教育

冠心病及冠脉介入手术的健康教育 【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血管,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表现为在寒冷、劳累、情绪激动或静息时发作心绞痛,心绞痛症状主要包括:胸闷、胸痛、心悸、出汗、气短、呼吸困难等,心绞痛一般持续3-5分钟,持续时间超过半小时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同时应警惕非胸痛性心绞痛及不典型心绞痛。 【哪些人易患冠心病?】 冠心病五大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另外肥胖、高脂肪饮食、具有冠心病家族史者也容易罹患冠心病。 【哪些患者需要行冠脉造影检查?】 1.不明原因的胸闷、气短、胸痛或心脏不适,临床怀疑冠心病。 2.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如顽固室性心律失常或新发传导阻滞。 3.不明原因的心衰,冠脉造影鉴别扩张型心或缺血性心肌病。 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复发心绞痛。 5.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病等重大手术前,明确是否合并冠心病。 6.无症状但伴危险因素,疑诊冠心病或运动平板试验阳性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 不需开胸和全身麻醉,通过导管微创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进行治疗,使血管通畅。手术创伤小,恢复迅速,可有效改善心肌供血,减轻胸闷、胸痛症状,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改善近期远期预后。 【术前准备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1.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紧张。

2.术日不需禁食,术前一餐以六成饱为宜,清淡易消化饮食。 3.病人及家属留在病房需与医生签手术同意书。 4.术前更换病员服,不穿内衣,去除假牙及饰品。留置针在左手(桥血管 右手),排空大小便。 【术中应该注意什么?】 1.动脉穿刺时,部分患者有穿刺处轻微疼痛或酸胀感,不必担心。 2.术中大部分人没有不适感,在球囊扩张或支架撑开时,因短暂阻断血流,少数病人可有轻微胸闷,胸痛,但时间很短,不适症状很快就会消失。 3.个别情况下,放置支架可能挤压分支小血管,患者有胸闷,胸痛症状, 医生采取相应措施后可很快缓解。 4.若术中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即告诉医生,以便及时给予治疗。 【术后应该注意什么?】 1.适量饮水以利于造影剂排泄,术后6小时饮水1000-2000毫升。 2.压迫止血:基本都采用桡动脉穿刺,术后局部加压包扎,每2小时放松 一次,6小时后解除绷带加压。个别为大腿股动脉穿刺,局部需要压迫止血,右侧下肢制动24小时,不能弯曲和移动患侧大腿,以免穿刺处出血。 3.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的改变,是否有剧烈疼痛。注 意穿刺压迫的地方有无渗血和血肿。 4.术后给予心电监护及药物治疗,一定要遵医嘱用药,不要擅自减药停药。【冠心病患者出院后的规范化治疗】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支架置入仅是对冠脉阻塞最严重的地方进行疏通,并不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介入治疗只是冠心病治疗的一部分,应遵循指南,按照ABCDE原则,规范治疗冠心病。 A指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RAAS抑制剂和抗心绞痛药物;

冠心病介入培训12月答案

1. 小血管病变的定义小血管病变与再狭窄的关系 答:小血管病变的概念来源于STRESS试验和BENESTENT试验,将通过QCA确定的参照血管直径<3mm的病变规定为小血管病变。但也有较多研究将其定义为参照血管直径<的病变。临床上倾向于将≤的病变定义为小血管。 小血管病变PCI再狭窄率高,主要冠脉事件发生率高。再狭窄率较大血管高(32% VS 20%),具有再狭窄高危因素(糖尿病、复杂病变及长病变)的小血管病变支架术后再狭窄率高达55%。PCI后即刻管腔面积越大再狭窄率越低,因此IVUS指导对小血管病变意义较大。 2. 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技术要领 答:导管管腔小易造成嵌钝,需要6F的指引导管甚至带侧孔指引导管,保证同轴性和支撑力; 导丝在小血管内操作导丝难度增加,导丝前端的J形变头应短,以适应较小的管腔,增进导丝控制能力;应采用头端较软导丝,最好不用中硬导丝或更硬的导丝;硬杆导丝支撑力好,有助于支架放置;球囊选用小直径球囊以提高通过病变能力,小血管病变常常较硬,需要高压扩张,宜选用半或非顺应性球囊以减少并发症;小血管长病变两端直径差别较大,有时需选用不同直径的球囊分段扩张;症状许可下球囊扩张时间尽量长球囊扩张理想结果的标准:无明显撕裂、残余狭窄<20%、远端血流好和无弹性回缩; IVUS 可准确判断是否是真正的小血管;“假小血管”与大血管同,根据IVUS测的血管直径选择球囊(B/A=1:1)和支架;无IVUS时仍

应根据QCA选择B/A=1:1球囊,盲目选择较大球囊会增加撕裂及其所致的急性闭塞率,真小血管根据QCA测的直径选择球囊(B/A=1:1),根据扩张结果可增加球囊直径; 其它对较硬的病变采用去斑术或切割球囊会减少撕裂及急性闭塞的发生率;高压球囊不能扩张的病变如果无严重夹层可换用旋磨,但是对长的小血管病变旋磨后“无血流”并发症发生率高。 支架不同支架对小血管病变结果会不同,以下特性与之有关,柔顺性、小的截面积、支架两端与球囊交界处移行光滑、在高压球囊上(>16atm)捆绑牢固、支架之外的球囊不宜过长以减小对非支架覆盖血管的损伤;QCA支架/血管直径比1:1;长病变和小血管病变往往伴随,曾经提倡支架长度应尽量短,以能覆盖列余狭窄>30%的血管段为标准,即“点支架”(spot stenting)技术;支架通过病变用力适中,避免长时和过度用力操作,如果支架不易通过病变可采用deep sitting技术,但deep sitting后能过分操作指引导管;球囊扩张13atm以上或对远端变细的血管用相对较大的短球囊在支架近端扩张有助于获得最佳支架结果;扩张之前多体位透视支架位置准确;对小血管病变支架后不能有扩张不充分和支架远端残余狭窄及撕裂,如果支架以远有狭窄,应选用与血管直径1 :1的球囊和低压力时间扩张。 3.长病变的定义 答:冠状动脉长病变是指单个冠脉血管病变长度大于等于20mm;弥漫性病变是长病变的一种,是指单个血管病变长度大于等于40mm;当多个阶段病变间距小于5mm时,视为单个病变。1998年ACC/AHA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最全版)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最全版) 关键词: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心血管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心血管系统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2009年版)如下: 一、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806)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 (二)诊断依据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ACC/AHA与2006年ESC 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短暂的胸痛(<1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使之迅速缓解。 2.心电图变化: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0.1mV,胸痛缓解后ST段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CK、CKMB)不升高。 4.临床症状稳定在1个月以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ACC/AHA与2006年ESC相关指南 1.危险度分层:根据临床评估、对负荷试验的

反应(Duke活动平板评分)、左心室功能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情况综合判断。 2.基础药物治疗: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调脂药物。 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适应证为:(1)严重心绞痛(CCS 分级3级或以上者),特别是药物治疗不能缓解症状者;(2)经无创方法评价为高危患者(不论心绞痛严重程度);(3)心脏停搏存活者;(4)有严重室性心率失常的患者;(5)血管重建(PCI 或CABG)的患者,有早期的中等或严重的心绞痛复发;(6)伴有慢性心力衰竭或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低的心绞痛患者。 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药物难以控制的心绞痛,或无创检查提示较大面积心肌缺血,且冠状动脉病变适合PCI者,可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包括药物洗脱支架)治疗。 5.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糖尿病伴多支血管复杂病变、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者,CABG疗效优于PCI。 6.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20.806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疾病编码。 2.除外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疾病。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4.适用于择期PCI 者,不适用于STEMI发病<12小时患者。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潜血;(2)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

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参考模板

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目录 一、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简介 二、心血管内科及相关科室情况简介 三、心血管内科介入指导医师简介 四、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申报材料幻灯片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简介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暨柯棣华中印友好医院,是河北省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医院始建于1918年。现设有临床、医技科室53个,编制床位1280张,实际开放床位1820张,年门诊量87万人次,年住院病人3.9万人次。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泌尿外科、眼科、妇产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普外科、神经外科、医学影像科为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是河北省特色学科。 目前拥有职工195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60人,副高级职称29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省管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6人,河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2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215人。4个学科16个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8个学科33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附设各级各类科研机构19个。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是河北省心脑血管研究院/所合一研究科室,心内科专业建于1958年,是河北省最早建立的心血管病专业科室。也是河北省唯一的心血病博士培养授予权科室,肩负着河北省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疗、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等重任。 1993年被河北省教委/教育厅确定为河北省教委重点学科之一,现为省重中之重科室。

1996年被河北省卫生厅确定为河北省医学重点发展学科。 1997年经国家卫生部专家组实地考核、评估和人才培训,授予国家临床药理基地。 1998年成为河北省心血管病专业唯一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心血管内科由三个临床病区、三个心脏导管室、心脏超声室、心电生理室、动态血压监测室等组成。现有床位127张,其中CCU/ICU 16张。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85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16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1人(博士后2人)。 我院著名心血管病老前辈都本洁教授、黄希正教授、王玉芳教授都曾先后担任过我省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 河北省心脑血管研究所、河北医科大学心脏介入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河北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学会起搏电生理分会副主任委员所在科室。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领先技术曾经创造了国内、省内多个第一。神经内科“格林—巴利课题组”和脑出血后脑损伤机制的研究与临床治疗新策略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眼科“眼底荧光造影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神经外科在国际首次证实脑血管上存在着三叉感觉神经纤维,并成功开展了国际领先的神经导航手术;河北省首例试管婴儿、首例冷冻胚胎试管婴儿、第二代双胞胎单精子注射试管婴儿在该院诞生;肝脏移植、活体肝脏移植、肾脏移植、活体肾移植、心脏移植及多种类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多项技术填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