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学笔记

网络传播学笔记
网络传播学笔记

网络传播学笔记

网络中各个节点的交织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社会。

各种评论相继出现:

“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言论多样化的舞台,以及信息自由流动的机会”(胡泳、范海燕, 1997:356 )

“互联网络,这是个最民主的地方”(王小东,1997:22)

“传播权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真正的普及”(苏克军,1998:5)

网络所具有的“虚拟实在开创了人类一个崭新的生存空间,也存在把人类带到与真实世界更远的地方的危险”(严耕、陆俊,1998:36)。

作为网络交际主体的人在网络交际中则是“由语言构成的虚拟主体”(孟建、祁林,2002:24 )。★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

(1)自由性

(2)开放性

(3)虚拟性

虚拟实在是指在效果上,而不是在实质上。

(4)非人性化

★互联网的雏形是阿帕网(ARPAnet)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确认网络是“第四媒体”。

★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网络传播的优点:

(一)更具经济性。

(二)更具保存性。

(三)更具检索性。

(四)更具互动性。

★网络传播细可分为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

网络人际传播是指个体间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以文字和网络符号为主要手段所进行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传播活动。

★网络人际传播主要可分为同步与非同步的两大类型。

(一)、非同步网络人际传播

非同步(nonsynchronous)交流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E-mail)、电子公告牌(BBS)进行的。

(二)、同步网络人际传播

同步(synchronous)即通过网络实时的交流空间进行的人际交流。其基本形式有Web聊天、聊天软件(ICQ、OICQ)和互动游戏等形式。

网络作为人际传播平台时,受众的心理包括:

1、要求被认同的心理;

2、渴望交流的心理;

3、代入的心理(指受众无力实现却又想获得虚幻满足的心态);

4、逃避心理;

5、自我表露与隐匿;

6、网上印象与表演;

7、求“异”思维与情感诉求。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1.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既挑战语言文字,又挑战交际策略。

2.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3.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4.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

5.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

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1.网上积极的人际交流,能扩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与能力,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机会。

2.网上人际交流如E-mail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网上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人们的现实生活压力,调节心情。有时可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但滥用则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

(二)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

1.E-mail或聊天,可以成为一种采访手段。

2.通过E-mail这种方式,来加强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交流。

3.通过聊天室来加强读者之间、读者与专家之间、读者与名人之间、读者与报道对象之间或读者与记者编辑之间的交流。

4.传统媒介可以利用网络人际传播,加强传播效果。例如在广播电视直播节目中,开通聊天室或BBS。

★网络群体的形成途径:

(1)将物理世界已经存在的群体复制到网上:班级

成员相对固定、交流模式变化不大、稳定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排外性等等

(2)通过网络形成的新群体:红客联盟、论坛里面、网络同居等

来源面宽、流动性大、稳定性不够、易消失等

★网络群体传播的特点:

1、成员身份公开性与匿名性并存

2、重新赋权

3、群体压力程度与成员对群体的认同度有关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分类:

(1)内联网:主要实现组织内的传播

(2)互联网:主要实现组织外的传播

★内联网与组织传播

1、内联网可以实现的功能主要有:

Web、电子邮件、公告板、论坛、短信、ftp等

2、内联网给传统组织传播带来的影响:

(1)内联网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结构,实现了信息的共享

使组织的结构由“金字塔”式变为“网络式”。

(2)内联网改变了组织成员间的交流方式

在互联网上,组织宣传活动主要是以建立网站的形式展开。

与传统的宣传活动相比,网络宣传具有以下特点:

1、组织在宣传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2、组织的网络宣传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网站的影响力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网络的特点:

1、信息发布的低“门槛”

2、资源的无限性

3、传播的跨国界

4、传播的灵活性

传统媒介的传播一般特点是点对面,而在网络中,传播可以几种方式存在:点――点,点――面,面对面。

从传播的时间性来看,网络传播可以是同步传播,也可以是异步传播。

5、传播的互动性

6、传播信息的多媒体化

7、信息呈现方式的非线性

8、大众传播与其他形式传播的进一步融合

9、网络不仅仅是媒介

网络不仅是媒介,它还是一种虚拟空间,一种生活平台,一种商业平台。

10、小众化

11、提供完全个性化的服务

RSS服务等

网络对传统媒体的挑战:

新兴媒体出现以后,旧媒体都会面临一个生存问题。

目前,人们对此的认识有以下几种:

1、旧媒体不会灭亡

2、网络媒体必然代替传统媒体

3、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

4、网络媒体将成为一种主流媒体,传统媒体将让位于网络媒体而边缘化、非主流化。

★互联网对报纸的冲击:

1、读者被分流,发行量下降。

2、报纸的广告开始被分流。

3、由于信息越来越多地通过无纸化传递,印刷品也将不断减少,很多报社的对外承揽的印刷业务将受到网络的影响。

国内报纸电子版的现状与缺陷

现阶段一个比较成熟的报纸电子版有以下的内容:

提供报纸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全部内容,提供同一集团其他媒体的内容,提供繁体字版和英文版,提供为读者服务的相关数据库,提供旧报查阅服务,提供读者信箱以方便双向交流,设立广告栏目吸引广告客户,提供热门的站点方便读者等。

★报纸如何面对网络时代

1、报道思维:由平面到立体

建立新报道模式,充分发挥报纸的优势,应对网络的挑战。

强化综合报道,应对网络信息的散碎化特征。因为经过思考和分析的新闻具有深度,具有网络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互联网时代,报纸除了刊载新闻外,将报道重点逐步转到跟踪报道、连续报道、专题报道、系列报道等深度报道上来,无疑是一种有力的竞争手段。

2、版面编排:由线性到感性,强化新闻图片的作用活跃版面。

文字具有线性特征,在阅读时需要读者充分调动思考。网络媒体集中了各种传播符号,拥有比旧媒介更全面的符号系统,既有文字、图表,也有大量的“感性符号”,如声音、图片、动画等,报纸在版面编排过程中,对“感性符号”更加重视。

首先,新闻图片在版面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数量增多,篇幅加大,大量采用成组照片。

其次,标题字号普遍加大,在版面上更加突出、醒目,读者完全可以按照网络阅读习惯,先浏览标题再有选择地详读。

第三,线条、色块、色彩的运用更加频繁。

第四,稿件的排列越来越多地采用模块式结构,模块式编排已经取代穿插式编排,成为当代报纸版面设计的主流。各组新闻犹如各个网页,之间少有交叉,组成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版面系统,帮助读者在简洁的环境下接受信息,从而改变以往容易使人疲劳的阅读环境和线性阅读习惯。

3、区别于网络媒体信息繁杂、良莠不齐的特点,增强自身可信度,固守纸质媒体的权威形象。

4、报纸要以自身特色求生存。

发展地区性新闻,个性化报道,平民化报道,加强时效性。

5、报业须朝社会公众媒体方向发展。

加强受众地位的研究,报业应当把满足社会公众信息需求、创办更多的社会公共媒体作为发展的方向。

6、利用互联网把“短腿”加长,提高竞争力,促进事业发展。

利用网络提高新闻发现能力。

利用网络增加新闻采访手段。

报网联动扩大新闻效果。

可以考虑与网站之间交换稿件、交换栏目、共建栏目等。

7、学会利用时间差,加强早间报道。

★传统的广播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挑战之一:新型媒介崛起带来的受众分流。

挑战之二:来自广播传输的技术限制。

挑战之三:是网站的廉价传播成本对传统广播的大投资构成的威胁。

挑战之四:广播的转变对为其服务的新闻从业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挑战之五:是在媒介的整合兼并中如何保持广播特色。

挑战之六:是从业人员的观念冲突。

★广播如何应对挑战

1、融入网络,通过进入互联网,弥补广播的缺陷,拓展广播的功能,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地位。

2、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广播节目生产和播出手段。

3、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

4、发挥广播之所长,巩固既有的听众群。

5、办出特色,办出精品节目。

6、媒体结合,资源共享,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数字电视(DTV),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把电视节目转换成为数字信息(0,1),以码流形式进行传播的数字形态,综合了数字压缩、多路复用、纠错掩错、调制解调等多种先进技术。

“网络电视”(IPTV),是集互联网、流媒体、通信等技术于一体的,利用宽带互联网和互联网协议传送流媒体数据,以电视机加机顶盒或电脑为电视接收端,为用户提供交互功能的一种崭新的数字电视业务。

★网络时代的电视传播新趋势

1、电视传播网络化

2、电视内容多样化

3、传播方式双向化

4、电视服务商业化

★网络新闻与电视新闻

网络新闻的比较优势

1、话语权的解放与互动式信息传播

2、舆论的非中心化与个性信息传播

3、全天候新闻报道与滚动式信息传播

★电视新闻的比较优势

1、公信力、权威性

2、主持人的人格魅力

3、电视新闻报道的形象可感性

4、强大的人才资源优势

★电视新闻的发展态势

1、创建电视新闻频道

2、“网上造浪”,新闻栏目上网

3、互动电视时代的信息互动

4、更新信息传播形式

5、构筑信息平台,传播特色新闻

首先,电视新闻要成为高密度的信息场。

其次,就是电视新闻内容与形式要生动鲜活。

6、确定电视新闻节目定位及文化品味追求

7、实施品牌战略

8、建立具有特色的电视新闻传播形式

9、注重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10、突出电视新闻独有的语言特色

11、贴近受众生活,体现人文关怀

受众地位的改变:

1、受众本位意识增强。

受众的这种本位意识主要表现在:

第一,自主意识增强、个人独立性增强。

第二,平等意识加强:网络受众在信息面前人人平等。

第三,维权意识渐浓。

2、新型的传受关系和角色转换。

★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

1、个性化

网络传播意义上的“受众”,不再是一个只有一种性格的整体(单数),而是无数个个体的相加(复数)。

2、主动性

网络受众的主动性也体现在使用新闻的方式上的很大转变。受众成长为独立的理性个体,网络中的受众开始思考了。

网络受众的主动性还体现在受众与媒体的即时互动上。

此外,受众接受指向更明确.

3、权利化

4、虚拟化

网络传播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

接近权,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网络对于受众接近权实现的积极意义:

1.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

2.网络使个人意见获得有力传播。

3.网络使传统媒介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网络正在实现受众接近权

1.信息传播的另一种渠道。

2.弱势信息获得沟通交流的机会。

3.网络与传统媒体的联动效应。

★网络受众对网络传播过程的参与

(一)以新的方式获取信息

(二)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

(三)对网络议题的重构与制定

★网络受众新闻观念的转变

(一)追求新闻的软化和泛化

(二)追求新闻的“全时性”

(三)对新闻深度的更高要求

加强网络把关的必要性:

⒈信息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导致“噪音”掺杂其中

⒉受众所拥有的主动性增大了不良信息的点击率

⒊网络的交互性和迅速及时大大加速了不良信息的传播

★“把关”理论的新特点:

1、“把关”标准更趋向于市场化,尺度逐步放开。

商业网站新闻的成功使新闻媒体网站审度自身,纷纷为新闻选择重定“关卡”,抛弃过份政治化的宣传导向,力求走受众路线,向市场化过渡。

2、“把关”难度日益增大。

首先,网络的海量降低了“把关”面。

第二,十分强调速度的网络增加了“把关”的难度。

第三,网络的操作简单导致“把关”非组织化。

3、“把关人”角色泛化。

随机变换的传受定位、无集权的管理机制,造成互联网空间的“把关人”角色不断变化。把关人也变得复杂,参差不齐。

★把关的层次:

一种是微观的,即个别的媒体网站对于自己站点内容的把关;

另一种是宏观的,即在整个网络传播环境中的“把关”。

实际上,在网络传播中,被削弱的主要是政府的“把关”功能而不是专业新闻机构的“把关”功能。

大众传播理论中的“把关人理论”实际上是指媒体所从事的把关。以上关于“把关”层次的区分,实际上也表明,在网络中,传统的“把关人”还是存在的,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

尽管从数量上看,受众可选择的余地大得多,但这并没有改变传播者的先导地位。受众最终仍可能会进入某一个微观的“把关人”的“势力范围”中。

★网络中如何把关

宏观层面的把关,仍会是政府的直接把关,这方面的方式包括:

(1)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来实现,例如,“封杀”某些网站。当然,技术的控制往往容易挣脱,人们可以通过代理服务器来绕过关卡。

(2)通过扶持重点网站来贯彻自己的意图。

(3)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本国在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以改变本国在网络中的不利地位,从而使本国声音在网络中得到加强。

微观层面的把关,即一个网站的把关,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1)通过对内容的选择来把关。

(2)通过网站结构与页面的设计来把关。

(3)通过“推送”技术,例如,电子邮件、RSS、将来可能出现的相应技术,把符合自己价值观并认为是最重要的信息,送给受众。

网络新闻“把关人”的变化:

1、“案头”程序由平面、单一、线性变为立体、多元、网状;

2、“把关”永远没有终结,甚至没有“休止符”,始终处于信息流动、持续、审视状态;

3、从信息下载到筛选后的上载,“把关人”的自主意识更强,主动权更大,个性的体现也更突出,于是对学识修养、非智力因素的要求更高;

4、“把关人”的工作量更大,连续性更强,脑力与体力的消耗更多,因而健康犹显重要;

5、纠错亦是“把关”的形式之一,“删除”也是一种尽责。

★网络是否也存在议程设置的功能?

目前的理论与实践,基本上对此都做出了正面回答。

从理论上看,网络的以下特点决定了它会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

(1)在网络里,某些信息的传播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可以飞快地繁殖。议程设置假设认为,人们对某些议题的关注程度,主要来源于这些议题被报道的频率与强度。而无疑,网络传播可以轻易地做到提高对某些事件的报道频率与强度。

(2)在网络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相互交织的,而在议程设置方面,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3)利用互动技术,报道对象与受众可以建立直接联系,因此,当事人的影响会更直接地传递给受众,这对于提高—个事件的受注目程度,也是非常有利的。

网络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的:

第一,网络媒体为网上讨论设置议程。

首先,网络媒体报道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感知,是网络实现议程设置功能的第一阶段。

其次,网络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对少数“议题”突出强调,引起受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最后,网络媒体对一系列议题按一定的优先顺序,给予不同程度的报道。

第二,公众自我设置议程并为传媒设置议程。

大众传媒不是设置公共议程的唯一机构,在互联网上,传统新闻媒介失去了对第一手材料的专有权,任何网络用户都可以对网络信息进行加工、修改和重新组合,成为信息操作的主体。★与传统相比,网络的议题设置至少在以下三方面呈现新的特色:

第一,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形成议题的功能。

首先,议题的设置权下放,设置者泛化。

其次,网络能及时反映来自受众的意见和事实性信息,便利了受众对议题发展方向的左右。第二,议题本身具有特色。

首先,议题内容多元化发展。

其次,议题衍生能力强。

最后,议题影响的范围受到限制。

第三,新技术给议程设置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网络中的BBS在设置议题特别是社会形成议题上发挥着特殊作用。

其次,数字化技术使议题在网络上得以具象化。

最后,国界限制被逐渐打破。

★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

(1)有价值议题的流失。

(2)议题的失真。

(3)色情信息泛滥,与“性”相关议题过多。

★网络传播导致“沉默的螺旋”现象极大地减少:

1、网络传播使大众传播媒介对舆论的影响力降低。

2、在“沉默的螺旋”假设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心理”也可能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

3、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它更承认人们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所以相对来说,传统的从众心理可能会表现得较弱一些。

网络广告是以互联网为媒体发布、传播的商业广告。

★1994年10月14号,美国的Hotwired杂志在其网络版(https://www.360docs.net/doc/c15814102.html,)上发布了AT&T 公司等14家客户的旗标广告,开创了网络广告的先河。

★中国的第一个商业性的网络广告出现在1997年3月,传播网站是Chinabyte,广告主是Intel,广告表现形式为468×60像素的动画旗帜广告。Intel和IBM是国内最早在互联网上投放广告的广告主。

网络广告的特点

1、无时间、地域限制,传播范围极大

2、形式多样,多媒体广告日益增多

3、内容种类繁多,信息面广

4、及时更新,长期保留

5、交互性与主动性

6、受众数量可准确统计

7.针对性

8.多对多的传播过程

9.迅捷性

10.检索便捷

网络广告存在的问题:

1、网民构成不尽理想

2、电子商务有待进一步发展

3、网络广告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4、自身信誉度有待提高,传播手段有待改进

5、网络广告的形式缺乏创新与想象力

★网络广告的计费标准:

CPM(Cost Per Thousand):按照每千人次访问次数作为收费单位。

计算公式:

CPM=(广告费用/受众人数)*1000

★网络新闻发展简史

1987年,美国的《圣何赛信使报》率先将它的文字内容上网,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基于国际互联网的电子报纸。

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文摘性新闻周刊)转入互联网,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份上网的中文电子刊物。

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电子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开播演示。这是国内第一家正式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报纸电子版。

1996年10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率先走上互联网,这是国内第一个上网的广播电台。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挺进互联网。

第一个走上互联网的官方网络新闻平台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建立的“中国互联网络新闻中心”(1997年1月1日)。

2000年2月15日,台湾第一家网络原生报纸(即网络新闻媒体)《明日报》诞生,这是中国第一家网络新闻媒体,也是全球化视野之下华语文化圈的第一家网络新闻媒体。

2000年5月8日北京千龙新闻网正式推出,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家网络新闻媒体。

★网络新闻采访的概念具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为互联网媒体新闻发布而进行的采访

其二,是在互联网上进行采访

★网络新闻采访的特点

1、来源的广泛性

2、形式的多样性

3、采写的即时性

4、容量的无限性

5、过程的交互性

网上采访的方式

1、了解最新信息,把握最新动态

2、拓展新的新闻来源,寻找新的新闻线索

3、在网上进行调查

4、搜集背景资料

5、通过电子邮件采访

6、用QQ等聊天软件采访

网络新闻稿件来源分析

一、职业传播者采写的新闻稿

(一)通讯社来稿

(二)传统媒体的稿件

(三)网络媒体职业记者稿

二、网站约稿

三、自由来稿

四、网站整理稿

(一)“粘贴”稿

(二)电子论坛整理稿

筛选网络新闻信息的意义

新闻选择规律的内涵和要求在于:对新闻信息的容量要强中选强;对新闻传播的范围与社会效果要好中选好。

一、减除信息传播中的多种矛盾

(一)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与网民有限时间的矛盾

(二)虚假信息的泛滥与网民求真心理的矛盾

(三)受众价值论与网络新闻传播的矛盾

二、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

三、提升网站竞争力

(一)形成新闻报道特色的重要保证

(二)提升新闻报道水准的重要保证

(三)提升网站公信力、创建名牌网站的重要保证

★筛选网络新闻的原则

一、真实又新鲜的原则

二、及时又适时的原则

三、精练又准确的原则

四、全面又平衡的原则

选择稿件注意事项:

1、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2、网络新闻具有多媒体符号特征,要求编辑选择稿件的时候注意选择不同的符号,如音频、视频新闻、图片、图表等等,根据具体需要、稿件特点选择报道形式。

3、调整报道方式。

新闻网站报道方式要尽量借鉴对外报道中的成功经验。因此有人提出媒体网站要从宣传主导型转向报道主导型,要减少宣传味,增加新闻性和信息量。

★网络新闻写稿、改稿应注意的问题

1、注明消息来源。

新闻网站标明新闻来源常用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在新闻标题后面标注来源,正文中不再提及,这种方式有助于网络用户根据消息来源判断消息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帮助作出“阅读”选择;

一是在新闻报道正文前面或者后面标注来源。

2、动态新闻应尽量简短。

3、对于一段时期的热点、难点问题应有相应的深度报道。

4、处理长消息和专稿的三种方法。

非事件消息和线索较多的事件消息以及专稿往往篇幅较长,不符合网络新闻用户“扫描式”阅读状态要求。编辑必须对这类稿件进一步加工。常见处理办法有三种:

一是在报道中增加小标题或关键词,使网络用户能迅速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快速读完整篇报道,或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详细阅读。

二是采用分层报道方式,给较长稿件写一个摘要,并加入链接;网络用户可以随时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三是提供简讯和详细报道两种形式,网络用户通过阅读简讯以决定是否继续阅读全文报道。第一级页面是标题或标题加摘要,网络用户如果感兴趣可以进入二级页面看到详细的报道。

5、文中不要有大量的链接。

6、新闻报道相关链接的选择。

新闻报道的相关链接应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新闻网站提供的相关链接与新闻报道内容关联性不大,而且链接的相关报道多是自己网站的报道。

7、适应多媒体报道要求。

★网络新闻标题的主要功能

一、完整传播信息

二、索引选择信息

网络新闻标题的索引选择功能主要是针对标题对网民的作用而言的。标题成为他们选择所需新闻的向导。

索引功能还表现在众多的新闻网站都将新闻标题作为搜索引擎的一个方面。

三、评价引导信息

从内容意义上说,标题对新闻的评价作用可以分为两种: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

从形式上说,标题对新闻的评价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手段实现的:

(一)对标题页面的选择

(二)对标题顺序的排列

(三)使用一些技术手段

四、说明报道形态

在一般的网络新闻中,对于有附图的新闻报道,编辑一般在标题的后面标注出如“图”、“附图”、“多图”、“组图”的字样。

五、丰富美化页面

标题在丰富美化页面方面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使页面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是使页面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六、体现编辑风格

★网络新闻标题,一般可以由以下几种元素构成:

一、主题与小标题

二、准导语

准导语通常是指位于主标题之后的一段文字,它一般用于比较长或者比较重要的新闻中,以一段较为具体的话对标题作出解释或者提纲挈领地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做法、经验或问题等,作用类似于导语。

三、题图

网络新闻标题的题图,主要包括新闻照片、新闻图表、新闻漫画、新闻动画等几种形式四、附加元素

(一)随文部分

指在新闻主标题下标明新闻的来源、发布日期、发布时刻等内容

(二)主观标记

(三)效果字符

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1、一行实题为主

2、措辞的简洁化

网络标题制作的“维纳斯原则”:在单列的一行标题里,紧扣关键却又极具个性的一两个新闻要素,断裂其因果关系,其余的要素统统都留给新闻的正文。

3、题文分离

4、超文本链接的分布方式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原则

一、突出亮点

(一)突出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

(二)突出新闻事件中最新鲜的事实

(三)突出新闻事件中最具有冲突性的内容

(四)突出新闻事件中最显著的内容

(五)突出新闻事件中最反常的内容

(六)突出新闻事件中最有趣的内容

二、具体准确

标题应以“何人”和“何事”为主,尤其以“何事”为中心。

网络新闻标题的准确性原则包括四个方面:

1. 对新闻事实的概括要准确。

2. 对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新闻要素的展现要准确。

3. 对新闻事件的评述要掌握分寸和度。

4. 用词准确。

三、简洁凝练

四、新颖生动

立意要新、角度要新、语言要新。

五、亲切贴近

六、题文一致

题文一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基本内容一致

(二)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证据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

一、内容的提炼与润色

(一)长短适中

网络新闻标题一般不使用标点符号,常常以空格来断句,因而必须把握好标题的长度,将表意复杂的长句化作短句。

(二)一行实题

(三)赋予标题文采

1. 活用词语

2. 借用各种古诗词、俗语、流行歌曲等

3. 翻译科技词汇

4. 借用形象、化静为动

5. 吸取口语化、大众化的语言

6. 用数字、符号说话

7. 标题有“戏”

8. 巧用各种修辞手法

二、形式的编排与美化

(一)字体、字号多种变化

(二)美术手段辅助变化

1.有效运用色彩

2. 合理运用题花、线条

(三)区分主页标题与网页内标题

(四)当日最重要的新闻标题应作特殊处理

1. 加大加粗标题+准导语的形式。

2. 新闻照片+新闻标题的形式。

3. 新闻图片+新闻标题+准导语的形式。

4. 准导语+新闻图片的形式。

★网络新闻评论一般是就某个重要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借助网络媒体所发表的评论。

★网络新闻评论的类型

1、从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来分

(1)编辑评论

(2)专家评论

(3)网民评论

2、从网络新闻评论的载体来分

(1)网络新闻评论专栏

(2)网民即时评论

(3)网络论坛

网络新闻评论的基本特点

1、网络新闻评论的交互性

2、网络新闻评论的开放性

3、网络新闻评论的时效性

4、网络新闻评论的表达民意性

5、网络新闻评论的全面性

网络新闻评论的作用

(一)树立品牌并扩大网站的影响力

1. 新闻评论能重点体现新闻网站的个性

2. 新闻评论能扩大网站的影响力

(二)满足网民需求的有效途径

★网络媒体评论一般是指就某个重要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代表网站编辑部发表的评论。

★网络媒体评论类型

(一)网站评论

1. 评论员评述

2. 新闻短评

3. 编者按语

4. 新闻述评

(二)专家评论

指由网站特邀的专家对某个事件发表的评论。从形成的方式来看,包括独立式与互动式两种。★网络媒体评论的功能

(一)解疑释惑

(二)表明态度

(三)引导舆论

(四)深化内涵

★网络媒体评论的要求

对网站评论的要求

1. 观点鲜明

2. 评点有力

3. 突出时效

网络新闻评论一定要注重时效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新闻评论内容切中时事,是针对近期发生的国内外新闻而撰写的评论;

另一方面评论文章要实时上网发布。

4. 选题要注重效果、讲究方法

对专家评论的要求

1. 注意对专家的遴选

2. 注意评论选题的确定

3. 注意评论方式的选择

从时机来看,互动式专家评论适合于事件的初始阶段,在一个事件已经发生很久之后,采用独立式的专家评论更为有效。

网民新闻评论的形式

(一)网民新闻点评

(二)网友言论集

(三)网络新闻论坛

★网民新闻评论的特点

(一)网民新闻评论的自发性与自助性

(二)网民新闻评论的群发性与互动性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新)

教育学 一、教育与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 六、中学课程 七、中学教学 八、中学德育 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米丁斯基、凯洛夫 4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 动效率)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 (二)教育与科学技术 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三)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 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 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 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 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 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 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 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 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 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 “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 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 二、网络传播 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3、低成本全球传播 4、检索便捷 5、多媒体 6、超文本 7、互动性 三、“新媒体”的界定P10 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 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 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类似“150”法则(MSN) 三、公共领域理论:通俗地说,它是一个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民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发表言论,而不受国家的干涉。在这个空间内,公民间的交往是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以公共事务为话题的“公共交往”。 人类活动的现实世界区分为三个领域: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 网络论坛、博客、贴吧等都是构成网络公共领域的具体形式。 例如: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响着美国总统的政治营销手段。 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与收音机; 60年代约翰.肯尼迪与电视; 2008年的奥巴马与Web2.0。 四、后现代主义思潮: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为媒介主导传播、消费主义蔓延、大众文化盛行。90年代以后,网络大规模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使后现代主义思潮成为全球主导的文化模式。非中心性、平面性、无深度性、商品性和大众化是这种文化模式的主要形式。 在其功用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个认为其专讲摧毁和否定;另一个认为其还蕴含着积极、肯定、建构性的内涵。 其建设性功用表现为: 1.倡导创造性, 2.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重构世界的多样性; 3.倡导对世界的关爱; 4.主张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真正关心人,教化人。 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有着鲜明的后现代性,其社会意义也体现出多重性。 第一,表现形态的虚拟性与“超现实” 第二,传播主体的个人化与“去中心化” 第三,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内爆 第四,传播语境的“超时空” 第五,表现形态的多媒体化与“视觉快感” 第四课、网络传播方式(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 一、网络人际传播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市场营销学重点知识自己整理的

市场营销重点 第一章市场和市场营销 1、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及价值,从而使个人或群体满足欲望和需求的社会过程和 管理过程。 要点:1最终目标:使个人或群体满足欲望和需求 2核心:交换 3交换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营销者创造的产品和价值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以及交换过程管理的水平。 2、现代市场营销学包括宏观和微观,微观市场营销的主要活动有市场营销研究,产品开发,购买者行为, 市场计划,渠道开发,产品实体分销,定价,促销(广告,人员推销等) 第二章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贯彻 1、市场营销管理哲学演变: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销售)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等 五个阶段。 具体如下: ●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 (1)生产观念:基本观点:定价合理的产品无须努力推销即可售出,企业工作以生产为中心。 经济基础:市场上产品供小于求。这里的需求不是指有货币购买力的需求,而是指 一种欲望或者说是一种潜在需求。 (2)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会欢迎质量最优、性能最好和特点最多的产品,并愿意支付更多的钱。 企业管理中心是致力于生产优质产品,并不断精益求精。在设计产品时只依赖工 程技术人员,极少让消费者介入。 (1 2观念最终导致“营销近视症”。最终结果,产品被市场冷落,经营者陷入困境甚至破产) (3) 推销观念:认为只要努力推销,商品都可售出,因而营销管理的中心是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 此类企业,称为推销导向企业。建立在以企业为中心,“以产定销”,而不是满足 消费者真正需求的基础上。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又称市场营销观念) (4) 市场营销观念:核心为以顾客为中心,达到顾客满意。 四个支柱:目标市场,整体营销,顾客满意和盈利率。 ●以社会长远利益为中心的观念: (5) 社会营销观念:企业和组织应该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然后向顾客提供超值的产 品和服务,以维护与增进顾客和社会的福利。 五种观念的比较: 2、对于市场营销观念的四个重点(顾客导向,整体营销,顾客满意和盈利率),社会营销观念都做了修 正:1,以消费者为中心,采取积极的措施 2.整体营销活动,即视企业为一个整体,全部资源统一运用更有效的满 足消费者的需要 3.求得顾客的真正满意,即是利润为顾客满意的一种报酬,视企业的满 意利润为顾客满意的副产品。 4,决策程序先考虑消费者与社会的利益,寻求有效地满足与增加消费者 利益的方法,然后再考虑利润目标,看看预期的投资报酬率是 否值得投资。 3、顾客认知价值包括顾客购买总价值(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 具体P37 和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市场营销知识点汇总

市场营销学 第一章市场营销学与市场营销 一、市场的概念: 1、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市场是买卖的场所 2、从经济实质的角度: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商品内在矛盾的表现,是供求关系,是商品交换的总和,是通过交换反映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市场是供需双方在共同认可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商品或劳务的交换活动。 4、从营销的角度:市场是指某种产品的实际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的集合。 二、市场存在的条件: 1、消费者(有某种需要&欲望,拥有可供交换的资源) 2、生产者(能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3、有促成交换双方达成交易的各种条件 三、市场营销的概念: 1、市场营销是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及价值,从而使个人或群体满足欲望和需求的社会过程和管理过程。 2、概念要点:⑴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是“使个人或群体满足欲望和需要”;⑵市场营销的核心是“交换”;⑶交换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营销者创造的产品和价值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以及对交换过程管理的水平。 四、市场营销的相关概念: 1、需要、欲望、需求 ⑴需求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某些基本满足的感受状态。 ⑵欲望指对能满足基本需要的具体满足物的愿望。 ⑶需求是指有购买能力并愿意购买某个具体产品的欲望。 2、产品和服务 ⑴产品是获得服务的载体。⑵产品是指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事物。 ⑶产品的价值在于它给人们带来对欲望的满足。 3、效用、费用和满足 ⑴效用是指消费者对产品满足其需要能力的主观评价。⑵费用就是指成本(机会成本)。 4、交换、交易和关系

⑴交换是指从他人处取得所需之物,而以自己的某种东西作为回报的行为。交换是一个过程。 ⑵交易是交换双方的价值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如果双方达成一项协议,就称发生了交易。 ⑶关系营销:是市场营销者与顾客、分销商、经销商、供应商等建立、保持并加强合作关系,通过互利交换及共同履行诺言,使各方实现各自目的的营销方式。(建立在交易基础上的营销叫做交易营销,为使企业获得较之交易营销所得到的更多,就需要关系营销) 五、宏观与微观市场营销: 1、宏观市场营销:资源配置者。 2、微观市场营销是指某一组织为了实现其目标而进行的这些活动:预测顾客和委托人的需要,并指引满足需要的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转流到顾客或委托人。 第二章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贯彻 一、市场营销管理的概念: 1、市场营销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目标,创造、建立并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关系而进行的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过程。 2、市场营销管理的本质:需求管理。 二、市场营销管理哲学的概念: 1、市场营销管理哲学是指企业对其营销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2、市场营销管理哲学的核心:正确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三、市场营销管理哲学的演进: 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 旧观念(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新观念(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以社会长远利益为中心的观念) ※推销观念和市场营销观念的对比 1、生产观念(对应的是“生产导向企业”)

新闻传播学考研笔记专题整理——舆论

专题:舆论 舆论: 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物为指向,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具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等许多独特个性。它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 舆论的本质和特点: (一)本质: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二)特点: ①公共性。具体体现为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②公开性。舆论对社会生活现实直接或间接干预,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 ③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舆论的急迫性 ④广泛性,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⑤评价性。它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舆论的功能和主要目的: 一功能 (一)、主要功能: 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即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其主要表现为:1、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2、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 控制作用体现在: 1、体现在: (1)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制约。表现为监督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程度;是否符合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规范。最主要的是监督决策目的的朝向是否在于维护公众的共同利益。 (2)对政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表现为实践过程是否遵从国家既定的法律和制度,是否伤害公民正当权益,实践结果是否维护或促进了社会公益。 (3)对决策和执行人物的监督。主要是对国家公务人员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促使其在合法的范围内,在维护公众利益前提下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正当地、规范地形式权力,履行职责。2、体现在: (1)鼓舞公众或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行为的发生。 (2)鼓舞公众或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或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二)、社会功能: 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所规定的。 (三)、舆论常常在社会改革和革命中担当思想启蒙、争取群众的作用,为改革和革命赢得人心,获取正确的社会评价铺路,这时它又成为先行者和启蒙者。 二、目的: 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舆论的两面性及其衡量标准: 两面性:

网络新闻传播复习提纲(题型版)

网络新闻传播复习提纲 一、填空 1. 新闻传播学一般划分为理论新闻传播学、应用新闻传播学、历史新闻传播学。 2. 1.1969年,美国国防部资助一个有关广域网络的项目,开发出一个运用包交换技术的网络,称为ARPANET 3.互联网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 (1)略具雏形的ARPANET(1969-1986) (2)在科研教育中发展的NSFNET(1986-1992) (3)在商业化运做中飞跃的互联网阶段(1992-) 4.世界上第一家报纸网络版: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中国第一家网络电子日报:《中国贸易报》 5.新闻价值的要素及各要素的含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6.新闻与宣传的区别:传播职能、出发点、归宿点传播方式均不同 7.网络新闻价值判断的新标准是:实时性、重要性、趣味性、实用性。 8.记者使用互联网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信息获取型、人际联络型、信息获取与人际联络结合型 9.新闻工作者需要经常访问的网站:权威传媒网站、商业综合门户网站、与自己的报道领域有关的网站一些政府和机构网站 10.搜索引擎的种类:严格意义上的搜索引擎、目录索引引擎、元搜索引擎 我国新闻工作者常用的一些搜索引擎:Google搜索、百度、雅虎中国、新浪网搜索引擎、搜狐、网易搜索、天网中英文搜索 11.新闻工作者常用的数据库:文献摘要数据库、书籍与名录数据库、法规与政府文件数据库、人物查询与公众记录数据库 我国的数据库存在问题:资源缺乏保证,更新频率低,服务范围窄。 12. 电子邮件采访的局限性:互动性较差、采访的真实性难以把握、安全性较差 13.网络寻呼机即ICQ,以及由此衍生的OICQ,CICQ,PICQ等。网络寻呼机的功能:在线提醒、网上闲聊、发送消息 13.网络BBS的分类(六种):校园BBS,商业产品BBS,小型局域BBS,兴趣BBS,商业网站BBS,网络新闻媒体建立的BBS 14.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人类处理的信息分为五种形式: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15. 新闻报道策划的要求:创新性、动态程序和稳定性、适应性与反馈性 16. 新闻的筛选:标准是新闻的真实性、新鲜性、全面性与平衡性 二、名词解释 1. 网络新闻传播 就是以互联网作为媒介而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 广义上,互联网在传播新闻和信息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和功能,可以较笼统的称为“网络媒体”。严格来说,网络媒体是指由报刊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传统新闻机构创办的媒体网站和从事新闻传播的商业网站,以及其他发布新闻信息的各种网站。 2. 多媒体 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两大领域。这种技术可以集文字、图像、录像、动

教育学笔记整理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学任务: 孔子的教育思想收录于《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育理论的专著是我国战国末期的《学记》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6年)《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第一部教育论著。 《师说》(韩愈)是中外教育史上出色的一篇教师专论。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仅依附于其他思想而存在,理论水平较低。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中国教育起源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3. [诲人不倦]。 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笃实,不耻下问”;学习态度要端正“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产婆术】又叫苏格拉底法,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用语,指帮助他人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问答揭露对方的矛盾,使之逐步达到所谓普遍性的认识。它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为讽刺,使人自知其无知;第二步为定义,即通过反复诘难与归纳,得出明确的定义与概念;第三步为助产术,即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如同产婆一样能催生出新生命。 亚理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办了“吕克昂”哲学学校。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办过“学园”,他的教育思想宏伟博大几乎涉及教育的所有领域。其中,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国家建立统一的学制、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学前教育、妇女教育、身心和谐教育、德育等都有独到见解。其教育思想主要在其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阶段 ?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教育学的学科水平有所提高。 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

广告学概论 期末考试笔记整理(详)

第一章广告概论 一广告概念的定义 1广义的广告,包括经济广告和非经济广告 经济广告又称商业广告,它所登载的是有关促进商品或劳务销售的经济信息,尽管内容多样,表现手法不一,但都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 非经济广告是指除了经济广告以外的各种广告,如社会各团体的公告、启事、申明、寻人广告、征婚启事等 2一种由广告主付出某种代价的,通过传播媒介将经过科学提炼和艺术加工的特定信息传达给目标受终,以达到改变或强化人们观念和行为的目的的,公开的,非面对面的信息传播活动。 现代广告的四大特征: (1)广告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公开的、非面对面的方式传达特定信息到目标受众的信息活动,而且这种特定信息是付出了某种代价的特定信息 (2)明确了广告是一种通过科学策划和艺术创造的将信息符号高度形象化、带有科学性和艺术特性的信息传播活动 (3)指出了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 (4)说明了广告是为了实现传播者的目标而带有较强自我展现特征的说服性传播活动,通过改变和强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来达到其特定的传播效果 二广告的构成要素 1,以广告活动的参与者为出发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代理商),广告发布者(广告媒介),广告的目标受众,广告文本。 2,以大众传播理论为出发点,广告信源(广告信息的传播者),广告信息(广告传播的核心),广告媒介,广告信宿 三广告的分类 1 按诉求方式分:理性诉求,感性诉求 2 按媒介使用分:印刷媒介广告(平面媒体广告),电子媒介广告,户外媒介广告, 直邮媒介广告※(通过邮寄途径将传单、商品目录、订购单、产品信息等形式的广告直接传递给特定的组织或个人), 销售现场广告※(也称pop广告、售点广告,就是在商场或展销会上等场所,通过实物展示、演示等方式进行广告信息的传播), 数字互连媒介广告, 其他媒介广告 2针对目标受众的活动区域分:家中媒介广告,途中媒介广告,购买地点广告 3 按广告目的分:产品广告(商品广告),企业广告(企业形象广告),品牌广告,观念广告 4 按传播区域分:国际性广告,全国性广告,区域性广告 5 按传播对象分:消费者广告,经销商广告,工业企业广告(生产资料广告),专业广告 6 按广告的最终目的: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 7 按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产品导入期、产品成长期、产品成熟期、产品衰退期 8 按广告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分:经济广告、文化广告、社会广告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性质:广告学是在许多的边缘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社会学科 广告的本质不是经济性的而是一种广泛的信息传达。广告实际上在做三件事:传播一种信息、提供一种服务、倡导一种理念 2 研究对象:广告活动和广告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论网络传播学(一)

论网络传播学(一)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 〔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 Abstract:Thisthesisdiscussesthecharacteristicofnetworkcommunication.Theauthorpointsoutthatthetraditio nalcommunicationtheorycan'tproperlyexplainthenetworkcommunicationphenomenonandtheref oreanewnetworkcommunicationmustbefounded.Theresearchobject,researchactualityandfutureof thenetworkcommunicationtheoryhavebeendiscussedinthisarticle. Keyword:Networkcommunication,Internet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代码:010122 二、课程类别及性质: 1.网络传播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新闻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新闻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是我院文学与新闻系新闻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为适应学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新闻专业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2.开设、教课时间及学分:第三年级开设,本课程学习一学期。总时数为36课时(周2课时,18周)。每学期2学分。 3.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 4.课程教材:《网络传播学概论》.匡文波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4.开设系(部):文学与新闻系。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网络传播学认识该课程的学科性质及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掌握现代网络传 播学的特点,基础理论,传播模式等,并将有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网络传播活动中,分析网络传者、受 众的点面关系,行为模式,基本规律等问题。通过学习,从多元视角探索网络传者和受众关系的变化,掌 握网络议程设置,推广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业对现代人素质的全面要求,同时还应努力实践网络 内容传播,提高实际网络传播活动的能力和效率。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网络传播学的发展(4课时) 第一节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介绍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了解互联网的发展,介 绍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理解)。 第二节网络传播给传播学理论带来的冲击:介绍网络传播的模式和其对传统理论的挑战(理解), 网络中的“议程设置”(难点,重点讲述),网络传播的界限,面临的新问题和其对新闻价值实现的影响(理解)。

市场营销学重点笔记学习资料

市场营销学重点笔记

市场营销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市场和市场营销 1、什么是市场/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角度的市场认识: 市场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为实现产品或服务价值,满足需求的 交换关系、交换条件和交换过程。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及价值,从而使个人或群体满足欲望和需求的社会过程和管理过程。(定义) 根据菲利普·科特勒此定义,将市场营销概念归纳为: 1、市场营销的最终目标:使个人或群体满足欲望和需要 2、核心:交换,满足需求的社会和管理过程 3、关键要素:产品或价值能否满足顾客需求 2、需求产品服务(特征) 需求:是指人们有支付能力并愿意购买某个具体产品的欲望。在营销角度看来,需求就是对某特定产品及服务的市场需求。 产品和服务:在营销学中,产品特指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事物。产品的价值在于它给人们带来对欲望的满足。产品实际上只是获得服务的载体。这 种载体可以是有形物品,也可以是不可触摸的、无形的“服务”,如人员、地 点、活动、组织和观念。 第一章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贯彻 1、市场营销管理 概念:市场营销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目标,创造、建立并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关系而进行的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过程。 本质:是需求管理(估计会出填空题) 基本目标:建立和维系与顾客的互惠关系。 2、需求的认知

需求的实质:对现状不满,为更好延续生命,以一定方式寻求适应环境所必须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需求产生的原因:自然驱动产生;功能驱动产生;自身经验总结产生;人际交往引发;营销活动激发。 3、常见的需求状况 (1)、负需求。绝大多数人不喜欢,(如:高脂肪食品)甚至愿意花一定代价来回避某种产品的需求状况。解决:分析原因,重新设计,降价,积极促销 改变观念,转负为正。 (2)、无需求。目标市场对产品缺乏兴趣或漠不关心的需求状况。(如:陌生产品)解决:把产品好处和人的自然需要及兴趣联系起来。 (3)、潜伏需求。现有产品或劳务尚未满足的隐而不现的需求状况。(如:无害香烟、节能汽车和癌症特效药)。对潜伏需求,营销管理的任务就是致 力于市场营销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有效满足这些需求。 (4)、下降需求。市场对一个或几个产品的需求呈下降趋势的情况。解决:分析衰退原因,通过开辟新的目标市场,改变产品特色,采取新的促销手段刺 激需求。 (5)、不规则需求。市场对某些产品(服务)的需求在不同季节、不同日期,甚至同一天的不同时段呈现出很大波动的状况。解决:市场营销管理者要通 过灵活定价,大力促销等改变需求时间模式。 (6)、充分需求。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水平和时间与预期相一致的需求状况。此时,营销管理的任务是密切注视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和竞争状况,常测 试顾客满意度,提高产品质量。 (7)、过量需求。某产品(服务)的市场需求超过企业所能供给或愿意供给水平的需求状况。此时,营销管理的任务是实施“低营销”,通过提价、合理分 销产品、减少服务和促销手段。 (8)、有害需求。市场对某些有害物品或服务(如:烟酒毒品等)的需求。对此类需求,营销管理的任务是“反市场营销”,运用宏观营销从道德和法律 约束或杜绝。 4、各种市场营销管理哲学理论演进

网络传播学答案

课程网络传播学考试形式口试 一.简单题(共30题,现场每人抽5题作答,每题15分。) 1.互联网价值方程有哪些?请选择一个具体谈谈讲的是什么。(1摩尔 定律2马太效应——主流效应3梅特卡夫法则4吉尔德定律) 2.传播模式中的5W模式是谁提出的?拉斯韦尔。对这个模式的评价是什 么??? 3.如何在图书馆进行文献检索?手工检索。文献检索,是以文献(包括题录、 文摘和全文)为检索对象的检索。可分为全文检索和书目检索两种。你知道哪些我校可以访问并下载的电子资源??? 3.“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指的是哪种传播方式?人际传播“多媒体传播” 具体来说包括哪些??? 4.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有哪些?E-mail。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 1971年。电子邮件的优点:价格低廉。收发快速。跨越地域。多媒体表现手法。免费获得额外信息。缺点:大大削弱背景信息。B.网上聊天。聊天室(私聊)。即时通讯(例如QQ、MSN等)。ICQ源自以色列特拉维夫的Mirabils 公司。几种主要即时通讯工具:ICQ、QQ、MSN、Gtalk、飞信…… 5.网络中实现群体传播的方式有哪些?讨论组、BBS、论坛、博客圈、SNS、 QQ群 6.这个模式图的名称是什么?基本和总体模式有什么优缺点?这个模式都将影 响和制约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因素考虑了进去。把网络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结果。

7.这个模式图的名称是什么?香农-弗模式对它有什么评价?“噪音”表明了 传播过程的复杂性。缺点:缺少反馈,直线传播 8.上图中,球面P1代表什么?大众传播平 台,“一对多”形式的大众传播A代表什么?网络传播范围(AN代表无数的受众)O代表什么?控制核心,行政、技术、法律、道德 9.A公司发传真给B公司:“希望和贵公司商讨合作事宜。”B公司同样用传 真回复,同意了。请分析一下这个场景中传播的基本要素分别是什么。10.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三个理论是什么?1)“媒介即是讯息”——媒介形式的任 何进展都会引起人类社会规模、步伐或类型上的变化;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2)“媒介是人的延伸”——每一种媒介工具都变成了人类感觉器官或身体功能的巨大延伸。(3)“热媒介”和“冷媒介 11.请说出四种社交媒体的类型?分别列举出一个代表网站或应用。Wiki:维基 百科。博客和微博客:BLOG、新浪微博。内容社区:优酷网。社交网站:SNS,人人网。 12.Web2.0与Web1.0相比有哪些特点?用户上:1.0只是浏览者2.0可自由读写。 中心上:1内容。2用户本身。服务特色上:1广播文化。2.个性化服务。互联上:1.数据互联。2.人的互联。文化上:1.精英文化。2.草根文化。理论上: 1.没有。 2.长尾理论,六度分隔。 13.Web2.0的核心词汇有哪些?Blog、Wiki、RSS 、SNS

市场营销学-重点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市场营销重点 市场营销学-重点知识(精选汇总整) 第一章市场和市场营销 1、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及价值,从而使个人或群体满足欲望和需求的社会过程和 管理过程。 要点:1最终目标:使个人或群体满足欲望和需求 2核心:交换 3交换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营销者创造的产品和价值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以及交换过程管理的水平。 2、现代市场营销学包括宏观和微观,微观市场营销的主要活动有市场营销研究,产品开发,购买者行为, 市场计划,渠道开发,产品实体分销,定价,促销(广告,人员推销等) 第二章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贯彻 1、市场营销管理哲学演变: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销售)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等 五个阶段。 具体如下: ●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 (1)生产观念:基本观点:定价合理的产品无须努力推销即可售出,企业工作以生产为中心。 经济基础:市场上产品供小于求。这里的需求不是指有货币购买力的需求,而是指 一种欲望或者说是一种潜在需求。 (2)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会欢迎质量最优、性能最好和特点最多的产品,并愿意支付更多的钱。 企业管理中心是致力于生产优质产品,并不断精益求精。在设计产品时只依赖工程技 术人员,极少让消费者介入。 (1 2观念最终导致“营销近视症”。最终结果,产品被市场冷落,经营者陷入困境甚至破产) (3) 推销观念:认为只要努力推销,商品都可售出,因而营销管理的中心是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 此类企业,称为推销导向企业。建立在以企业为中心,“以产定销”,而不是满足消 费者真正需求的基础上。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又称市场营销观念) (4) 市场营销观念:核心为以顾客为中心,达到顾客满意。 四个支柱:目标市场,整体营销,顾客满意和盈利率。 ●以社会长远利益为中心的观念: (5) 社会营销观念:企业和组织应该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然后向顾客提供超值的产 品和服务,以维护与增进顾客和社会的福利。 五种观念的比较: 2、对于市场营销观念的四个重点(顾客导向,整体营销,顾客满意和盈利率),社会营销观念都做了修 正:1,以消费者为中心,采取积极的措施 2.整体营销活动,即视企业为一个整体,全部资源统一运用更有效的满 足消费者的需要 3.求得顾客的真正满意,即是利润为顾客满意的一种报酬,视企业的满 意利润为顾客满意的副产品。 4,决策程序先考虑消费者与社会的利益,寻求有效地满足与增加消费者 利益的方法,然后再考虑利润目标,看看预期的投资报酬率是否值得 投资。 、顾客认知价值包括顾客购买总价值(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