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2.1 曲线与方程

知识点一 直接法求曲线的方程

已知线段AB 的长度为10,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x 轴、y 轴上滑动,

则AB 的中点P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

解析 设点P 的坐标为(x ,y),则A 点坐标为(2x,0),B 点坐标为(0,2y).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2x)2+(2y)2=10,即(2x)2+(2y)2=100,

整理、化简得x 2

+y 2=25.

答案 x 2+y 2

=25

知识点二 代入法求曲线的方程

已知△ABC 的两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A(0,0)、B(6,0),顶点C

在曲线y =x 2+3上运动,求△ABC 重心的轨迹方程.

分析 由重心坐标公式,可知△ABC 的重心坐标可以由A 、B 、C 三点的坐标表示出来,而A 、B 是定点,且C 在曲线y =x 2+3上运动,故重心与C 相关联.因此,设出重心与C 点坐标,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代入曲线方程y =x 2+3即可.

解 设G(x ,y)为所求轨迹上任一点,顶点C 的坐标为(x′,y′),则由重心坐标公式,得

?????

x =0+6+x′3

y =0+0+y′3

∴??

?

x′=3x -6,y′=3y.

∵顶点C(x′,y′)在曲线y =x 2+3上, ∴3y=(3x -6)2+3,① 整理,得y =3(x -2)

2+1,

故所求轨迹方程为y =3(x -2)2

+1.

知识点三 定义法求曲线的方程

设A(1,0),B(-1,0),若动点M 满足k MA 2k MB =-1,求动点M 的轨

迹方程.

解 如图所示,设动点M 的坐标为(x ,y).由题意知:MA⊥MB.

所以△MAB 为直角三角形,AB 为斜边. 又因为原点O 是AB 的中点, 所以,|MO|=

12

, |AB|=1,所以,动点M 在以O(0,0)为圆心,|MO|为半径的

圆上.

根据圆的方程的定义知:方程为x 2+y 2=1.

又因为动点M 不能与点A ,B 重合,所以,x ≠±1, 所以,动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2+y 2=1 (x ≠±1).

知识点四 参数法求曲线的方程

已知定点P(a ,b)不在坐标轴上,动直线l 过点P ,并分别交x 轴,

y 轴于点A ,B ,分别过A ,B 作x 轴,y 轴的垂线交于点M ,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

解 设M(x ,y),并设l :y -b =k(x -a),由题意知k 存在,且k≠0,则得A(a -b k ,0),B(0,b -ak),又AM ,BM 分别是x 轴,y 轴的垂线,得M(a -b k b

-ak).

即??

?

x =a -b k ,

y =b -ak ,

消去参数k ,

得xy -ay -bx =0.

所以动点M 的轨迹方程是xy -ay -bx =0.

知识点五 交轨法求曲线的方程

如果两条曲线的方程是f 1(x ,y)=0和f 2(x ,y)=0,它们的交点是

P(x 0,y 0),证明:f 1(x ,y)+λf 2(x ,y)=0的曲线也经过P 点(λ∈R ),并求经过两条曲线x 2+y 2+3x -y =0和3x 2+3y 2+y =0的交点的直线方程.

解 ∵P (x 0,y 0)是两曲线的交点, ∴f 1(x 0,y 0)=0,f 2(x 0,y 0)=0, ∴f 1(x 0,y 0)+λf 2(x 0,y 0)=0.

即方程f 1(x ,y )+λf 2(x ,y )=0的曲线经过P 点.

???

x 2+y 2+3x -y =0, ①3x 2

+3y 2

+y =0, ②

①33-②得9x -4y =0.

即过两曲线的交点的直线方程为9x -4y =0.

考点赏析

1.(福建高考) 如图,已知点F (1,0),直线l:x=-1,P 为平面上的动点,过P 作直线l 的垂线,垂足为点Q ,且QP 2QF =FP 2FQ . 求动点P 的轨迹C 的方程.

解 方法一 设点P(x ,y),则Q(-1,y), 由PQ →2QF →=FP →2FQ →

得:(x +1,0)2(2,-y )=(x -1,y )2(-2,y ), 化简得C :y 2=4x . 方法二 由 QF →2QF →=FP →2FQ → 得:(PQ →2(PQ →+PF →) =0, ∴ PF →-PF →)2(PQ →+PF →)=0, PQ →

2-PF →2-PF →2=0,

∴ |PQ →|=|PF →|.

所以点P 的轨迹C 是抛物线, 由题意,轨迹C 的方程为: y 2=4x .

2.(陕西高考)如图所示,三定点 A (2,1) ,B (0, -1),C (-2,1);三动点D ,E ,M 满足AD =t AB ,BE = t BC , DM =t DE ,t ∈[0,1].

(1)求动直线DE 斜率的变化范围; (2)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

解 (1)设D (x D ,y D ),E (x E ,y E ),M (x ,y )

由AD =t AB , BE =t BC ,知(x D -2,y D -1)= t (-2, -2),

∴??

?

x D =-2t +2,

y D =-2t +1.同理??

?

x E =-2t ,y E =2t -1.

∴k DE =y E -y D x E -x D =2t -1-(-2t +1)

-2t -(-2t +2)

=1-2t . ∵t ∈[0,1],∴k DE ∈[-1,1].

(2)∵ tDE

→=tDE →,

∴(x +2t -2,y +2t -1)

=t (-2t +2t -2,2t -1+2t -1)

=t (-2,4t -2)=(-2t,4t 2-2t ). ∴???

x =2(1-2t ),y =(1-2t )2

.

∴y =x 2

4

,即x 2=4y .

∵t ∈[0,1],

∴x =2(1-2t )∈[-2,2].

所求轨迹方程为x 2=4y ,x ∈[-2,2]

1.如果命题“坐标满足方程f (x ,y )=0的点都在曲线C 上”是不正确的,那么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坐标满足f (x ,y )=0的点都不在曲线C 上

B .曲线

C 上的点的坐标不都满足方程f (x ,y )=0

C .坐标满足方程f (x ,y )=0的点有些在曲线C 上,有些不在曲线C 上

D .至少有一个不在曲线C 上的点,其坐标满足f (x ,y )=0 答案 D

解析 对于命题“坐标满足方程f (x ,y )=0的点都在曲线C 上”的否定是“坐标满足方程f (x ,y )=0的点不都在曲线C 上”,即至少有一个不在曲线C 上的点,它的坐标满足方程f (x ,y )=0.

2.△ABC 中,若B 、C 的坐标分别是(-2,0)、(2,0),中线AD 的长度是3,则A 点的轨迹方程是( )

A .x 2+y 2=3

B .x 2+y 2

=4

C .x 2+y 2=9(y ≠0)

D .x 2+y 2=9(x ≠0) 答案 C

解析 易知B 、C 中点D 即为原点O ,所以|OA |=3, 所以点A 的轨迹是以原点为圆心,以3为半径的圆,

又因△ABC 中,A 、B 、C 三点不共线,所以y ≠0.所以选C. 3.已知A (-1,0),B (2,4),△ABC 的面积为10,则动点C 的轨迹方程是( ) A .4x -3y -16=0或4x -3y +16=0 B .4x -3y -16=0或4x -3y +24=0 C .4x -3y +16=0或4x -3y +24=0 D .4x -3y +16=0或4x -3y -24=0 答案 B

解析 由两点式,得直线AB 的方程是y -04-0=x +1

2+1

,即4x -3y +4=0,线段

AB 的长度|AB |=(2+1)2+42=5.设C 的坐标为(x ,y ),则12353|4x -3y +4|

5

10,即4x -3y -16=0或4x -3y +24=0.

4.在下列图中方程表示图中曲线的是( )

答案 C

解析 对于A ,方程x 2+ y 2=1表示一个完整的圆.对于B ,x 2-y 2=(x+y)(x -y)=0,它表示两条相交直线.对于D ,由lgx+lgy=0知xy=1,x>0且y>0.

5. 设过点P (x ,y )的直线分别与x 轴的正半轴和y 轴的正半轴交于A 、B 两点,点Q 与点P 关于y 轴对称,O 为坐标原点,若BP =2PA ,且OQ 2AB = 1,则P 点的轨迹方程是 ( )

A .3x 2+3

2y 2=1(x >0,y >0)

B .3x 2

-32y 2=1(x >0,y >0)

C.3

2x 2-3y 2=1(x >0,y >0) D.3

2

x 2+3y 2=1(x >0,y >0) 答案 D

解析 如图所示,若P (x ,y ),则A ? ??

??

32x ,0,B (0,3y ),

AB =? ????-32x ,3y ,OQ →=? ????-32x ,3y ,OQ →

=(-x ,y ),

AB →

=? ??

??-32x ,3y ,OQ →=1,∴32x 2+3y 2=1(x >0,y >0),

即为点P 轨迹方程.

6.设动点P 是曲线y =2x 2+1上任意一点,定点A (0,-1),点M 分PA 所成的比为2∶1,则点M 的轨迹方程是( )

A .y =6x 2-13

B .y =3x 2+1

3

C .y =-3x 2-1

D .x =6y 2-1

3

答案 A

解析 设点M 的坐标为(x 0,y 0),因为点A (0,-1),点M 分PA 所成的比为2∶1,

所以P 点的坐标为(3x 0,3y 0+2),代入曲线y =2x 2+1得y 0=6x 20-1

3

,即点M 的轨

迹方程是y =6x 2-1

3

.

7.点P (a ,b )是单位圆上的动点,则Q (a +b ,ab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x 2-2y -1=0

解析 设Q (x ,y )则??

?

x =a +b ,

y =ab .

因为a 2+b 2=1,即(a +b )2-2ab =1.所以

x 2-2y =1.所以点Q 的轨迹方程是x 2-2y -1=0.

8.平面上有三个点A (-2,y ),B (0,y

2

),C (x ,y ) 若AB ⊥BC ,则动点C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

答案 y 2=8x

解析 AB =? ??

??-32x ,3y ,OQ →=(0,y 2)-(-2,y )=(2,-y

2),

BC

=(x ,y )-(0,y 2)=(x ,y

2

因为AB ⊥BC ,所以AB 2BC ,

所以(2,-y 2)2(x ,y

2

)=0,即y 2=8x .所以动点C 的轨迹方程为y 2=8x .

9.过点P (2,4)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 1、l 2.若l 1交x 轴于A 点,l 2交y 轴于B 点,求线段AB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

解 方法一 设点M 的坐标为(x ,y ). ∵M 为线段AB 的中点,

∴A 的坐标为(2x,0),B 的坐标为(0,2y ). ∵l 1⊥l 2,且l 1、l 2过点P (2,4), ∴PA ⊥PB ,k PA 2k PB =-1.

而k PA =4-02-2x (x ≠1),k PB =4-2y

2-0,

∴21-x 22-y 1

=-1(x ≠1). 整理,得x +2y -5=0(x ≠1).

∵当x =1时,A 、B 的坐标分别为(2,0)、(0,4), ∴线段AB 的中点坐标是(1,2), 它满足方程x +2y -5=0.

综上所述,点M 的轨迹方程是x +2y -5=0. 方法二

设M 的坐标为(x ,y),则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是(2x,0)、(0,2y),连结PM. ∵l 1⊥l2,∴2|PM|=|AB|.

而|PM|=,

|AB|=,

∴=化简,得x+2y -5=0,为所求轨迹方程. 方法三 ∵l 1⊥l 2,OA ⊥OB , ∴O 、A 、P 、B 四点共圆, 且该圆的圆心为M , ∴|MP|=|MO|,

∴点M 的轨迹为线段OP 的中垂线. ∵kOP==

204-- = 2,OP 的中点坐标为(1,2),

∴点M 的轨迹方程是y -2= -2

1(x -1),x+2y -5=0.

方法四 设点M 的坐标为(x ,y),则A(2x,0),B(0,2y), ∵PA ⊥PB ,即PA ⊥PB ,∴ PA 2PB =0. ∴(2x-2,-4)2(-2,2y-4)=0, 即-2(2x-2)-4(2y -4)=0, 化简得:x+2y-5=0.

10. 设F (1,0),点M 在x 轴上,点P 在y 轴上,且MN =2MP , PM ⊥PF .当点P 在y 轴上运动时,求N 点的轨迹C 的方程.

解 设 M (a,0),P(0,b),动点N (x,y ),

则MN =(x-a,y ),MP =(-a,b), PF →

=(1,-b ).因为MN →=2MP →, PF →⊥PF →, 所以??

?

x -a =-2a ,y =2b ,

且-a -b 2=0.上述方程组消去a ,b ,

得y 2=4x .所以动点N 的轨迹方程为y 2=4

讲练学案部分

2.1.1 曲线与方程

对点讲练

知识点一 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

如果曲线C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方程F(x,y)=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C的方程是F(x,y)=0

B.方程F(x,y)=0的曲线是C

C.坐标不满足方程F(x,y)=0的点都不在曲线C上

D.坐标满足方程F(x,y)=0的点都在曲线C上

答案 C

解析直接法:原说法写成命题形式即“若点M(x,y)是曲线C上的点,则M 点的坐标适合方程F(x,y)=0”,其逆否命题即“若M点的坐标不适合方程F(x,y)=0,则M点不在曲线C上”,此即说法C.

特值方法:作如上图所示的曲线C,考查C与方程F(x,y)=x2 1=0的关系,显然A、B、D中的说法全不正确.

【反思感悟】“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阐明曲线上点的坐标没有不满足方程的,也就是说曲线上所有的点都符合这个条件而毫无例外,“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阐明符合条件的所有点都在曲线上而毫无遗漏.

设方程f(x,y)=0的解集非空,如果命题“坐标满足方程f(x,y)=0的点都在曲线C上”是不正确的,则下面命题中正确的是( ) A.坐标满足f(x,y)=0的点都不在曲线C上

B.曲线C上的点的坐标都不满足f(x,y)=0

C.坐标满足f(x,y)=0的点有些在C上,有些不在曲线上

D.一定有不在曲线上的点,其坐标满足f(x,y)=0

答案 D

解析“坐标满足方程f(x,y)=0的点都在曲线C上”不正确,就是说“坐标满足方程f(x,y)=0的点不都在曲线C上”是正确的,这意味着一定有这样的点(x0,y0),虽然f(x0,y0)=0,但(x0,y0)?C,即一定有不在曲线上的点,其坐标满足f(x,y)=0.故应选D

知识点二判断方程是否为曲线的方程

(1)过P(0,-1)且平行于x轴的直线l的方程是|y|=1吗?为什么?

(2)设A(2,0),B(0,2),能否说线段AB的方程是x+y-2=0?为什么?

解(1)如图所示,过点P且平行于x轴的直线l的方程为y=-1,因而在直线l上的点的坐标都满足|y|=1,但是以|y|=1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不会都在直线l上.

所以|y|=1不是直线l的方程,直线l只是方程|y|=1所表示曲线的一部分.

(2)由方程x+y -2=0知,

当x=4时,y= -2.

故点(4,- 2)的坐标是方程x+y -2=0的一个解,但点(4,- 2)不在线段AB上.

∴x+y -2=0不是线段AB的方程.

【反思感悟】判断方程是否是曲线的方程,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检验点的坐标是否适合方程;二是检验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是否在曲线上.

下列命题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说明原因.

(1)过点A(2,0)平行于y轴的直线l的方程是|x|=2;

(2)到两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是y=x.

解(1)

错误.因为以方程|x|=2的解为坐标的点,不都在直线l上,直线l只是方程|x|=2所表示的图形的一部分.

(2)错误.因为到两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有两条直线l1和l2,直线l1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y=x的解,但是直线l2上的点(除原点)的坐标不是方程y=x的解.故y=x不是所求的轨迹方程.

知识点三证明方程是曲线的方程

证明与两条坐标轴的距离的积是常数k(k>0)的点的轨迹方程是xy =±k.

证明(1)

如图所示,设M(x0,y0)是轨迹上的任意一点.因为点M与x轴的距离为| y0|,与y轴的距离为|x0|,所以| x0 |2| y0|=k,

即(x0,y0)是方程xy=±k的解.

(2)设点M1的坐标(x1 ,y1)是方程xy=±k的解,则x1y1=±k,

即| x1|2| y1|=k.

而| x1|、| y1|正是点M1到纵轴、横轴的距离,因此点M1到这两条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k,点M1是曲线上的点.

由(1)(2)可知,xy=±k 是与两条坐标轴的距离的积为常数k(k>0)的点的轨迹方程.

【反思感悟】 要证某轨迹的方程为f(x ,y),由曲线的方程的概念可知,既要证轨迹上的任意一点M(x0,y0)的坐标都是f(x ,y)=0的解,也要证明方程的任一解(x1,y1)对应的点都在轨迹上.

已知两点A (0,1),B (1,0),且|MA |=2|MB |,求证:点M 的轨迹方程为? ????x -432+? ????y +132=8

9

.

证明 设点M 的坐标为(x ,y ),由两点间距离公式,

得|MA |=(x -0)2+(y -1)2 |MB |=(x -1)2+(y -0)2 又|MA |=2|MB |, ∴(x -0)2+(y -1)2

=2(x -1)2

+(y -0)2

.

两边平方,并整理得3x 2+3y 2+2y -8x +3=0, 即? ????x -432+? ????y +132=89

① 所以轨迹上的每一点的坐标都是方程①的解; 设M 1的坐标(x 1,y 1)是方程①的解, 即?

????x 1-432+? ????y 1+132=89.

即3x 21+3y 2

1-8x 1+2y 1+3=0,

|M 1A |=(x 1-0)2+(y 1-1)2=x 21+y 21-2y 1+1

=x 21+y 21+3x 21+3y 2

1-8x 1+3+1

=2(x 1-1)2+(y 1-0)2=2|M 1B |

即点M 1(x 1,y 1)在符合条件的曲线上. 综上可知:点M 的轨迹方程为 ? ????x -432+? ????y +132=89

. 课堂小结: 1.称曲线C 的方程是f(x,y)=0(或称方程f(x,y)=0的曲线是C)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曲线C 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 f(x , y)=0的解(纯粹性);(2)以方程f(x,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 上(完备性).

2.设曲线C 的方程是f(x , y)=0,则点P(x 0 , y 0)在曲线C 上 f(x 0 , y 0)=0.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已知曲线C 的方程为x 3+x +y -1=0,则下列各点中在曲线C 上的点是( )

A .(0,0)

B .(-1,3)

C .(1,1)

D .(-1,1) 答案 B

解析 点P (x 0,y 0)在曲线f (x ,y )上?f (x 0,y 0)=0.

2.已知直线l 的方程是f (x ,y )=0,点M (x 0,y 0)不在l 上,则方程f (x ,y )-f (x 0,y 0)=0表示的曲线是( )

A .直线l

B .与l 垂直的一条直线

C .与l 平行的一条直线

D .与l 平行的两条直线 答案 C

解析 方程f (x ,y )-f (x 0,y 0)=0表示过M (x 0,y 0)且和直线l 平行的一条直线.

选C.

3.已知圆C 的方程f (x ,y )=0,点A (x 0,y 0)在圆外,点B (x ′,y ′)在圆上,则f (x ,y )-f (x 0,y 0)+f (x ′,y ′)=0表示的曲线是( )

A .就是圆C

B .过A 点且与圆

C 相交的圆 C .可能不是圆

D .过A 点与圆C 同心的圆 答案 D

解析 由点B (x ′,y ′)在圆上知f (x ′,y ′)=0. 由A (x 0,y 0)在圆外知f (x 0,y 0)为不为0的常数, 点A (x 0,y 0)代入方程f (x ,y )-f (x 0,y 0)=0成立. 所以f (x ,y )-f (x 0,y 0)=0表示的曲线过A 点. 因此选D.

4.下列各组方程中表示相同曲线的是( )

A .y =x ,y x

=1 B .y =x ,y =x 2 C .|y |=|x |,y =x D .|y |=|x |,y 2=x 2 答案 D

解析 A 中y =x 表示一条直线,而y x

=1表示直线y =x 除去(0,0)点;B 中y =x 表示一条直线,而y =x 2表示一条折线;C 中|y |=|x |表示两条直线,而y =x 表示一条射线;D 中|y |=|x |和y 2=x 2均表示两条相交直线,故选D.

5.“以方程f (x ,y )=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C 上的点”是“曲线C 的方程是f (x ,y )=0”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 B

解析 f (x ,y )=0是曲线C 的方程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①以f (x ,y )=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 上;②曲线C 上的点的坐标都符合方程f (x ,y )=0,故选B.

二、填空题

6.求方程|x |+|y |=1所表示的曲线C 围成的平面区域的面积为________. 答案 2

解析

方程|x|+|y|=1所表示的图形是正方形ABCD(如图),其边长为2. ∴方程|x|+|y|=1所表示的曲线C 围成的平面区域的面积为2.

7.到直线4x +3y -5=0的距离为1的点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x +3y -10=0和4x +3y =0 解析 可设动点坐标为(x ,y ), 则|4x +3y -5|5

=1,即|4x +3y -5|=5.

∴所求轨迹为4x +3y -10=0和4x +3y =0.

8.若方程ax 2+by =4的曲线经过点A (0,2)和B ? ??

??

12,3,则a =____________,

b =________.

答案 16-8 3 2 三、解答题

9.已知直线l 1:mx -y =0,l 2:x +my -m -2=0. 求证:对m ∈R ,l 1与l 2的交点P 在一个定圆上.

证明 l 1与l 2分别过定点(0,0)及(2,1),且l 1⊥l 2,∴l 1与l 2的交点P 必在

以(0,0),(2,1)为端点的直径的圆上,其方程为x 2+y 2

-2x -y =0.

10.曲线x 2+(y -1)2=4与直线y =k (x -2)+4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求k 的范围,若有一个交点呢?无交点呢?

解 由???

y =k (x -2)+4,

x 2+(y -1)2

=4,

得(1+k 2)x 2+2k (3-2k )x +(3-2k )2

-4=0,

Δ=4k 2(3-2k )2-4(1+k 2)[(3-2k )2-4]=48k -20.

∴Δ>0,即k >5

12

Δ=0,即k =5

12

Δ<0,即k <5

12时,直线与曲线没有交点.

2.1.2 求曲线的方程

.

对点讲练

知识点一 直接法求轨迹的方程

设动直线l 垂直于x 轴,且与椭圆x 2

+2y 2

=4交于A 、B 两点,

P 是l 上满足PA 2PB =1的点,求点P 的轨迹方程.

解 设P 点的坐标为(x ,y ),

又由方程x 2+2y 2=4得2y 2=4-x 2, ∴y =±

4-x 2

2

, ∴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

4-x 2

2

),(x ,-4-x 2

2

) PA 2PB →

=1.

∴(0,

4-x 2

2

-y )2(0,-4-x 2

2

-y )=1, 即y 2

-4-x 22=1,∴x 26+y 2

3

=1

又直线l 与椭圆交于两点, ∴-2

∴点P 的轨迹方程为x 26+y 2

3

=1(-2

【反思感悟】 直接法:根据条件、直接寻求动点坐标所满足的关系式,或依据圆锥曲线定义直接确定曲线类型.

已知△ABC 的一边AB 的长为定值4,边BC 的中线AD 的长为定值

3,求顶点C 的轨迹方程.

解 方法一

以A 为原点,AB 为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B 点坐标为(4,0).设C 点坐标为(x ,y).

∵D 为BC 边中点,

∴D 点坐标为(

2

4+x ,

2

y ).

又∵|AD|=3,∴(

2

4

+x )2 + (2

y )2 = 9

化简得(x+4)2+y2=36,即为C 点的轨迹方程(点(2,0),(-10,0)除外). 方法二 如图,作CB ′∥OD 交x 轴于B ′ ∵D 是BC 中点,则OD 为△BCB ′的中位线 ∴B ′(-4,0)且|B ′C|=6,|AD|=3,

故C 在以B ′(-4,0)为圆心,6为半径的圆上. 其方程为(x+4)2+y2=36 (y ≠0).

知识点二 代入法(相关点法)求轨迹方程

已知△ABC 的两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A (0,0)、B (6,0),顶点C 在曲线y =x 2+3上运动,求△ABC 重心的轨迹方程.

分析 由重心坐标公式,可知△ABC 的重心坐标可以由A 、B 、C 三点的坐标表示出来,而A 、B 是定点,且C 在曲线y =x 2+3上运动,故重心与C 相关联.因此,设出重心与C 点坐标,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代入曲线方程y =x 2+3即可.

解 设G (x ,y )为所求轨迹上任一点,顶点C 的坐标为(x ′,y ′),则由重心坐标公式,得

?????

x =0+6+x ′3y =0+0+y ′3

∴??

?

x ′=3x -6,

y ′=3y .

∵顶点C (x ′,y ′)在曲线y =x 2

+3上,

∴3y =(3x -6)2+3,整理,得y =3(x -2)2+1, 故所求的轨迹方程为y =3(x -2)2+1.

【反思感悟】 代入法求轨迹方程就是根据条件建立所求动点与相关动点坐标间的关系式,用所求动点坐标表示相关动点的坐标,并代入相关动点所在曲线的方程,从而得到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此法也称相关点法.

已知一条长为6的线段两端点A 、B 分别在x 、y 轴上滑动,点M

在线段AB 上,且AM ∶MB =1∶2,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

(代入法)

设A(a,0)、B(0,b)、M(x 、y),

一方面:∵|AB |=6,∴a 2+b 2=36.①

另一方面:M 分AB 的比为1

2

∴?

??????

x =a +12

30

1+12

=23a ,

y =0+1

2b

1+12=13b .

????

a =32x ,

b =3y .

将②式代入①式化简为:x 216+y 2

4

=1.

知识点三 参数法求轨迹方程

已知∠AOB =π

3

,P ,Q 分别是∠AOB 两边上的动点,若△POQ 的面积

为8,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线段PQ 中点M 的轨迹方程.

以O 为原点,∠AOB 的平分线所在直线为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射线OA 的方程为y=

3

3x( x >0)射线OB 的方程为y= -

3

3x( x >0)

设P{x 1 , 3

3 x 1}, Q{ x 2 , -

3

3x 2}

M(x ,y).由题意得x= 2

1( x 1+x 2),

又S △POQ=

2

1|OP|2|OQ|sin60°

=

2

1

2

3

2 x 123

2 x 22

2

3 =

3

3 x 12x 2

∴2121212,x x x x x x x +=??

-=??

?=? 由(x 1+x 2)2 - (x 1 -x 2)2=4x 1x 2, 消去x 1,x 2得x 2 -3y 2=83 由于x 1>0,x 2>0,故x>0,

动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2 -3y 2

=83 (x>0). 【反思感悟】 参数法:根据条件,将所求动点的坐标用恰当的参数(如角度、直线斜率等)解析式表示出来,再利用某些关系式消去参数得到轨迹方程.

过点P 1(1,5)作一直线交x 轴于点A ,过点P 2(2,7)作直线P 1A 的

垂线,交y 轴于点B ,点M 在线段AB 上,且BM ∶MA =1∶2,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

解 设P 2B 的直线方程为:y -7=k (x -2),

则P 1A 的方程为:y -5=-1

k

(x -1),

则有A (5k +1,0)、B (0,-2k +7).

设M (x ,y ),则由BM ∶MA =1∶2,得?????

x =5k +13

,y =-4k +14

3

.

消去k ,并整理得12x +15y -74=0.

∴动点M 的轨迹方程为12x +15y -74=0. 课堂小结:

1.坐标系建立的不同,同一曲线的方程也不相同.

2.一般的,求哪个点的轨迹方程,就设哪个点的坐标是(x ,y ),而不要设成(x 1,y 1)或(x ′,y ′)等.

3.方程化简到什么程度,课本上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一般指将方程f(x,y)=0化成x,y 的整式.如果化简过程破坏了同解性,就需要剔除不属于轨迹上的点,找回属于轨迹而遗漏的点.求轨迹时需要说明所表示的是什么曲线,求轨迹方程则不必说明.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已知点A (-2,0),B (2,0),C (0,3),则△ABC 底边AB 的中线的方程是( ) A .x =0 B .x =0(0≤y ≤3) C .y =0 D .y =0(0≤x ≤2) 答案 B

解析 直接法求解,注意△ABC 底边AB 的中线是线段,而不是直线.所以选B.

2.与点A (-1,0)和点B (1,0)的连线的斜率之积为-1的动点P 的轨迹方程是( )

A .x 2+y 2=1

B .x 2+y 2=1(x ≠±1)

C .y =1-x 2

D .x 2

+y 2

=9(x ≠0) 答案 B

解析 设P (x ,y ),则k PA =y x +1

,k PB =

y x -1

所以k PA 2k PB =

y

x +1y

x -1=-1.

整理得x 2+y 2

=1,又k PA 、k PB 存在,所以x ≠±1.

所以所求轨迹方程为x 2+y 2

=1 (x ≠±1),所以选B.

3. 设动点P 是抛物线y=2x 2+1上任意一点,定点A (0,- 1),点M 分PA 所成的比

为2∶1,则点M 的轨迹方程是( )

A .y =6x 2-13

B .y =3x 2+1

3

C .y =-3x 2-1

D .x =6y 2-1

3

答案 A

解析 设点M 的坐标为(x,y),点P 的坐标为(x 0 , y 0),因点P 在抛物线上,

即y 0=2x 02 +11

2

所以 PM PM =2MA ,

即(x - x 0 , y - y 0)=2(-x, -1 -32y + y),

所以002,22,x x x y y y -=-??-=--?即003,32,x x y y =??=+?

因此有 :32y += 2?9x 2 +1,即y=6x 2 - 3

1

.

4.自圆x 2+y 2

=1外动点P 作该圆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 ,B .若∠APB =π

2

,则动点P 的轨迹方程是( ) A .x 2+y 2=4 B .x 2+y 2

=2

C.x 2

4+y 2

=1 D.x 2

2+y 2

=1 答案 B

解析 四边形PAOB 为正方形,故|OP |= 2.

5.已知点A (2,0)及原点O ,动点P 满足(|PA |+|PO |)2(|PA |-|PO |)=1,则点P 的轨迹方程是( )

A .x =14

B .x =12

C .x =34

D .x =3

2

答案 C

解析 设P (x ,y ),条件即|PA |2-|PO |2=1,

故[(x -2)2+y 2]-(x 2+y 2)=1,化简得x =3

4

.

二、填空题

6.方程(x +y -x -1=0表示的曲线是________. 答案 射线x +y -1=0(x ≥1)与直线x =1

解析 由(x +y -x -1=0得:

??? x +y -1=0,

x -1≥0,或???

x -1≥0,x -1=0. 即x +y -1=0(x ≥1),或x =1.

所以,方程表示的曲线是射线x +y -1=0(x ≥1)和直线x =1.

7. 已知两点M (-2,0),N (2,0),点P 为坐标平面内的动点,满足|MN |2|MP |+ MN 2NP = 0,则动点P(x,y)的轨迹方程为. ________. 答案 y 2=-8x

解析 由题意知 MN =(4,0), MP →=(x +2,y ),NP →=(x -2,y ),

所以|MN →|=4,|MP →|=(x +2)2+y 2,MN →2NP →=4(x -2),

根据已知条件得4(x +2)2+y 2=4(2-x ),整理,得y 2=-8x , 所以点P 的轨迹方程为y 2=-8x . 8.两条直线ax +y +1=0和x -ay -1=0(a 为参数且a ≠±1)的交点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x 2+y 2-x +y =0

解析 设两条直线的交点为(x 0,y 0).

则有???

ax 0+y 0+1=0,x 0-ay 0-1=0.

求出(x 0,y 0)的方程即为轨迹的方程. 当a =0时,交点为(1,-1). 当a ≠0时,由ax 0+y 0+1=0,

∴a =-y 0+1

x 0

代入x 0-ay 0-1=0,

得x 20+y 2

0-x 0+y 0=0,

即交点的轨迹方程为x 2+y 2

-x +y =0.

同时,点(1,-1)也适合方程x 2+y 2-x +y =0,

综上可知所求方程为x 2+y 2

-x +y =0.

三、解答题

9.设圆C :(x -1)2+y 2=1,过原点O 作圆C 的任意弦,求所作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解 方法一 直接法:如图所示,设OQ 为过O 的一条弦,

P (x ,y )为其中点,则CP ⊥OQ .设OC 中点为M (1

2,0),

则|MP |=12|OC |=12,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方程(x -12)2+y 2=1

2

,考虑轨迹

的范围知0

4

(0

方法二 定义法:如图所示,设OQ 为过O 的一条弦,P(x ,y)为其中点,则CP ⊥OQ ,即∠OPC=90°,设OC 中点为M(2

1,0),所以|PM|=

2

1|OC|=

2

1,所以动点

P 在以M(

2

1

,0)为圆心,OC 为直径的圆上,圆的方程为(x-)2+y 2=.1

4

因为所作弦的中点应在已知圆的内部,所以弦中点轨迹方程为(x-

2

1

)2+y 2=1

4

(0

方法三 代入法:如图所示,设OQ 为过O 的一条弦,P(x ,y)为其中点,设Q(x 1,

y 1),则

11,2

,

2

x x y y ?=???

?=???112,2,x x y y =??=? 又因为点Q(x 1,y 1)在⊙C 上, 所以(x 1-1)2+y 12 =1. 将112,2,

x x y y =??

=?代入上式得:(2x-1)2+(2y)2=1, 即(x -

2

1

)2 + y 2 =

4

1,又因为OQ 为过O 的一条弦,所以0

≤1,所以所求轨迹方程为(x - 2

1)2 + y 2 =

4

1 (0

方法四 参数法:如图所示,设OQ 为过O 的一条弦,P(x ,y)为其中点,动

弦OQ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y=kx ,代入圆的方程得(x -1)2+k 2x 2=1,即(1+k 2)x 2

-2x=0.

设方程(1+k 2)x 2-2x=0.的两根为x 1,x 2,所以

2

12

x x x +=

=

2

1k k

+,y = kx =

2

1k k

+.

消去参数k 得:x 2 -x+y 2=0,

所以,所求轨迹方程为x 2+y 2 -x=0(0

10.点A (3,0)为圆x 2+y 2=1外一点,P 为圆上任意一点,动点M 满足|AM ||MP |1

2

求点M 的轨迹方程.

解 设M (x ,y ),P (x 0,y 0).

(1)若AM =12MP →,则(x -3,y )=1

2

(x 0-x ,y 0-y ),

∴?????

x -3=12

(x 0-x )y =1

2(y 0

-y )

∴??

?

x 0=3x -6y 0=3y

又∵P (x 0,y 0)在圆x 2

+y 2

=1上

∴(3x -6)2+(3y )2=1即(x -2)2+y 2

=19

.

(2)若AM =-12

MP →

,则

(x -3,y )=-1

2

(x 0-x ,y 0-y )

∴???

??

x -3=x -x 0

2

y =y -y 0

2

,∴??

?

x 0=-x +6

y 0=-y

.

又∵P (x 0,y 0)在圆x 2+y 2=1上,

∴(-x +6)2+(-y )2=1,即(x -6)2+y 2=1. ∴M 点的轨迹方程为

(x -2)2

+y 2

=1

9

或(x -6)2+y 2=1.

求轨迹方程的几种常用方法

求轨迹方程的几种常用方法 求轨迹的方程,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求轨迹的方程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1直接法: 若命题中所求曲线上的动点与已知条件能直接发生关系,这时,设曲线上动点坐标为( x, y )后,就可根据命题中的已知条件,研究动点形成的几何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几何或代数的基本公式、定理等列出含有x,y 的关系式。从而得到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称作直接法。 例1 :在直角△ ABC中,斜边是定长2a (a 0),求直角顶点C的轨迹方程。 解:由于未给定坐标系,为此,首先建立直角坐标系,取AB所在的直线为X轴,AB的中点0为坐 标原点,过0与AB垂直的直线为y轴(如图).则有A ( a,0), B (a,0)。 设动点C为(x, y), ??? | AC |2 |BC |2 |AB|2, a)2y2]2h(x a)2y2]24a2, 即x2 由于C点到达A、B位置时直角三角形ABC不存在,轨迹中应除去A、B两点, 故所求方程为x2y2a2( x a )。 2?代入法(或利用相关点法): 即利用动点是定曲线上的动点,另一动点依赖于它,那么可寻求它们坐标之间的关系,然后代入定曲线的方程进行求解,就得到原动点的轨迹。 例2 :已知一条长为6的线段两端点A、B分别在x、y轴上滑动,点M在线段AB上,且AM : MB 1:2,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 解:设 A (a,0) , B (0, b), M (x, y), 一方面,. 另一方面, 36 , M分AB的比为 1 , 2

评注:本例中,由于 M 点的坐标随着 A 、B 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动点 M 的坐标(x, y)可以用A 、B 点 的坐标来表示,而点 M 又满足已知条件,从而得到 M 的轨迹方程。此外,与上例一样,求曲线的方程时, 要充分注意化简过程是否完全同解变形,还要考虑曲线上的一些特殊点。 3.几何法: 求动点轨迹问题时,动点的几何特征与平面几何中的定理及有关平面几何知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 系,且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得到包含已知量和动点坐标的等式,化简后就可以得到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 求轨迹方程的方法称作几何法。 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解:设P (x, y),由题 APO BPO ,由三角形角平分线定理有 L P A | ^A 0-1 |PB| |BO| ..(x 6)2 y 2 3 3 , (x 2)2 y 2 整理得x 2 y 2 6x 0,当x 0时,y 0, P 和O 重合,无 意义,??? x 0, 又易知P 落在x 轴上时,除线段AB 以外的任何点均有 APO BPO 00 , ? y 0 ( x 6或x 2)也满足要求。 综上,轨迹方程为 x 2 y 2 6x 0 ( x 0)或y 0 (x 6或x 2 )。 评注:本例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理进行解题) ,方便了求轨迹的方程。 4.参数法: 有时很难直接找出动点的横、纵坐标之间关系。如果借助中间量(参数) 联系,然后再从所求式子中消去参数,这便可得动点的轨迹方程。 0 -b _2_ 1 - -b 3 a x 2 b 3y ②代入①得: 3 2 2 (評(3y) 2 36,即一 16 例3 :如图,已知两定点 A ( 6,0 ), B ( 2,0 ), O 为原点,动点 P 与线段AO 、BO 所张的角相等, ,使(x, y)之间的关系建立起

轨迹方程的求法及典型例题(含答案)

" 轨迹方程的求法 一、知识复习 轨迹方程的求法常见的有(1)直接法;(2)定义法;(3)待定系数法(4)参数法(5)交轨法;(6)相关点法 注意:求轨迹方程时注意去杂点,找漏点. 一、知识复习 例1:点P(-3,0)是圆x2+y2-6x-55=0内的定点,动圆M与已知圆相切,且过点P,求圆心M的轨迹方程。 { ]

例2、如图所示,已知P (4,0)是圆x 2+y 2=36内的一点,A 、B 是圆上两动点,且满足∠ APB =90°,求矩形APBQ 的顶点Q 的轨迹方程. $ 解:设AB 的中点为R ,坐标为(x ,y ),则在Rt △ABP 中,|AR |=|PR |. 又因为R 是弦AB 的中点,依垂径定理:在Rt △OAR 中,|AR |2=|AO |2-|OR |2=36-(x 2+y 2) ) 又|AR |=|PR |= 2 2)4(y x +- 所以有(x -4)2+y 2=36-(x 2+y 2),即x 2+y 2-4x -10=0 因此点R 在一个圆上,而当R 在此圆上运动时,Q 点即在所求的轨迹上运动. 设Q (x ,y ),R (x 1,y 1),因为R 是PQ 的中点,所以x 1=2 ,2 41+= +y y x , 代入方程x 2+y 2-4x -10=0,得 2 4 4)2()24( 22+? -++x y x -10=0 整理得:x 2+y 2=56,这就是所求的轨迹方程. |

例3、如图, 直线L 1和L 2相交于点M, L 1 L 2, 点N L 1. 以A, B 为端点的曲线段C 上的 任一点到L 2的距离与到点N 的距离相等. 若 AMN 为锐角三角形, |AM|= 17 , |AN| = 3, 且|BN|=6. 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曲线段C 的方程. 、 解法一:如图建立坐标系,以l 1为x 轴,MN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点O 为坐标原点。 依题意知:曲线段C 是以点N 为焦点,以l 2为准线的抛物线的一段,其中A ,B 分别为C 的端点。 @ 设曲线段C 的方程为)0,(),0(22 >≤≤>=y x x x p px y B A , 其中x A,x B 分别为A ,B 的横坐标,P=|MN|。 ) 2(92)2() 1(172)2(3||,17||)0,2 (),0,2(22=+-=++==- A A A A px p x px p x AN AM p N p M 得 由所以 由①,②两式联立解得 p x A 4= 。再将其代入①式并由p>0解得??????====2214A A x p x p 或 因为△AMN 是锐角三角形,所以A x p >2,故舍去???==2 2A x p ∴p=4,x A =1

(完整版)轨迹方程的五种求法例题

动点轨迹方程的求法 一、直接法 按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求,其过程是建系设点,列出几何等式,坐标代换,化简整理,主要用于动点具有的几何条件比较明显时. 例1已知直角坐标平面上点Q (2,0)和圆C :,动点M 到圆C 的切线长与的比等于常数(如图),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 【解析】:设M (x ,y ),直线MN 切圆C 于N ,则有 ,即 , .整理得,这就是动点 M 的轨迹方程.若,方程化为,它表示过点和x 轴垂直的一条直线;若λ≠1,方程化为,它表示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 二、代入法 若动点M (x ,y )依赖已知曲线上的动点N 而运动,则可将转化后的动点N 的坐标入已知曲线的方程或满足的几何条件,从而求得动点M 的轨迹方程,此法称为代入法,一般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动点的情况. 例2 已知抛物线,定点A (3,1),B 为抛物线上任意一点,点P 在线段AB 上,且有BP :PA =1:2,当点B 在抛物线上变动时,求点P 的轨迹方程,并指出这个轨迹为哪种曲线. 【解析】:设,由题设,P 分线段AB 的比,∴ 解得.又点B 在抛物线上,其坐标适合抛物线方程,∴ 整理得点P 的轨迹方程为其轨迹为抛物线. 三、定义法 若动点运动的规律满足某种曲线的定义,则可根据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此法一般用于求圆锥曲线的方程,在高考中常填空、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例3 若动圆与圆外切且与直线x =2相切,则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是 12 2 =+y x MQ ()0>λλλ=MQ MN λ=-MQ ON MO 2 2λ=+--+2 222)2(1y x y x 0)41(4)1()1(222222=++--+-λλλλx y x 1=λ45= x )0,4 5 (2 222 222)1(3112-+=+-λλλλy x )-()0,12(2 2-λλ1 3122-+λλ12 +=x y ),(),,(11y x B y x P 2== PB AP λ.2121,212311++=++= y y x x 2 1 23,232311-=-=y y x x 12+=x y .1)2 3 23()2123( 2+-=-x y ),3 1 (32)31(2-=-x y 4)2(2 2 =++y x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例题及变式)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题型一 直接法 此法是求轨迹方程最基本的方法,根据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将几何条件)}(|{M P M 直接翻译成y x ,的形式0),(=y x f ,然后进行等价变换,化简0),(=y x f ,要注意轨迹方程的纯粹性和完备性,即曲线上没有坐标不满足方程的点,也就是说曲线上所有的点适合这个条件而毫无例外(纯粹性);反之,适合条件的所有点都在曲线上而毫无遗漏(完备性)。 例1 过点)3,2(A 任作互相垂直的两直线AM 和AN ,分别交y x ,轴于点N M ,,求线段MN 中点P 的轨迹方程。 解:设P 点坐标为),(y x P ,由中点坐标公式及N M ,在轴上得)2,0(y M ,)0,2(x N ),(R y x ∈ ∴12 0322230-=--?--y x )1(≠x ,化简得01364=-+y x )1(≠x 当1=x 时,)3,0(M ,)0,2(N ,此时MN 的中点)2 3,1(P 它也满足方程01364=-+y x ,所以中点P 的轨迹方程为01364=-+y x 。 变式1 已知动点(,)M x y 到直线:4l x =的距离是它到点(1,0)N 的距离的2倍。 (1) 求动点M 的轨迹C 的方程; (2) 过点(0,3)P 的直线m 与轨迹C 交于,A B 两点。若A 是PB 的中点,求直线m 的斜 率。 题型二 定义法 圆锥曲线定义所包含的几何意义十分重要,应特别重视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解题,包括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例2 动圆M 过定点)0,4(-P ,且与圆08:2 2=-+x y x C 相切,求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 解:根据题意4||||||=-MP MC ,说明点M 到定点P C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故点M 的轨迹是双曲线。 ∴2=a ,4=c 故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为112 42 2=-y x 变式2 在ABC △中,24BC AC AB =,,上的两条中线长度之和为39, 求ABC △的重心的轨迹方程.

参数法求轨迹方程

参数法求轨迹方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深入理解曲线的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掌握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掌握运用参数求轨迹方程的方法,了解设参的基本原则和选参的一般依据,能顺利消参并讨论轨迹的纯粹性和完备性,培养多向思维的流畅性. (三)学科渗透点 通过学习选参方法,学会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哲学思想方法. 二、教材分析 1.重点:运用参数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2.难点:选择参数应遵循的一般依据,消参的技术与轨迹的纯粹性完备性讨论. 3.疑点:设参的基本原则. 三、活动设计 1.活动:问答、思考. 2.教具: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点题和明确任务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如果动点坐标x、y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那么可以用直接法,也就是建系、列式、化简.如果动点坐标x、y之间的关系比较隐蔽,但动点在运动过程中符合某种二次曲线的定义,那么可以用定义法,也就是定型(曲线类型)、定位(曲线位置)、定量(曲线几何量),然后直接运用二次曲线的方程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如果动点坐标x、y之间的关系很隐蔽并且很难判断动点符合某种二次曲线的定义,那么就可以引进一些参数,用这些参数把x、y之间的那种隐蔽关系间接地连起来,然后消掉参数,这就是所谓的参数法求轨迹方程.

同学们常用的交轨法、换标法,实际上也是消去一些元,留下动点坐标x、y的方法,都可以叫参数法.在实践中大家已经知道,参数法求轨迹方程的步骤是:首先根据运动系统的运动规律设参,然后运用这些参数列式,再从这些式子中消参,最后讨论轨迹的纯粹性和完备性,我们称之为议参.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设参,参设得不同,整个思维和运算过程不同,参设得不好,运算量增大,甚至根本就算不出来;最畏难一步是消参,经常遇到参消不了而越消越复杂的情况;最易错的一步就是轨迹的纯粹性完备性讨论.如何做到设参合理、列式简易、消参顺利、议参严密,大家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来思考和总结. (二)讲例1,设参基本原则 请看屏幕(投影,读题). 例1 矩形ABCD中,AB=2a,BC=b,a>b,E、F分别是AB、CD的中点,平行于EC的直线l分别交线段EF、FC于M、N两点,求直线AM与BN交点P的轨迹(图3-9). 首先需要建立坐标系,请考虑,建立直角坐标系一般应选择什么位置? 学生1答: 选择边界、中心等特殊位置. 那么,这一题如何建立坐标系? 解:以E为原点,EB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各点坐标如图(投影换片,加上坐标系与相关点坐标). 运动系统中,l主动,M、N从动,P随之运动,请思考,在这一运动系统中有几种设参方法? 学生2答: (1)l的纵截距c, (2)|OM|=t,

高考动点轨迹方程的常用求法(含练习题及答案)

轨迹方程的经典求法 一、定义法:运用有关曲线的定义求轨迹方程. 例2:在ABC △中,24BC AC AB =,,上的两条中线长度之和为39,求ABC △的重心的轨迹方程. 解:以线段BC 所在直线为x 轴,线段BC 的中垂线为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1,M 为重心,则有 2 39263 BM CM +=?=. M ∴点的轨迹是以B C ,为焦点的椭圆, 其中1213c a ==, .5b =∴. ∴所求ABC △的重心的轨迹方程为 22 1(0)16925 x y y +=≠. 二、直接法:直接根据等量关系式建立方程. 例1:已知点(20)(30)A B -,,,,动点()P x y ,满足2PA PB x = ·,则点P 的轨迹是( ) A .圆 B .椭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 解析:由题知(2)PA x y =--- ,,(3)PB x y =-- ,,由2P AP B x = ·,得22(2)(3)x x y x ---+=,即26y x =+, P ∴点轨迹为抛物线.故选D . 三、代入法:此方法适用于动点随已知曲线上点的变化而变化的轨迹问题. 例3:已知△ABC 的顶点(30)(10)B C -,,,,顶点A 在抛物线2y x =上运动,求ABC △的重心G 的轨迹方程. 解:设()G x y ,,00()A x y ,,由重心公式,得003133x x y y -++? =????=?? ,,00323x x y y =+??=?, ①∴. ② 又00()A x y ,∵在抛物线2y x =上,2 00y x =∴. ③ 将①,②代入③,得23(32)(0)y x y =+≠,即所求曲线方程是24 34(0)3 y x x y =++≠. 四、待定系数法:当曲线的形状已知时,一般可用待定系数法解决. 例5:已知A ,B ,D 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且(20)A -, ,(20)B ,,2AD = ,1()2 AE AB AD =+ . (1)求E 点轨迹方程; (2)过A 作直线交以A B ,为焦点的椭圆于M N ,两点,线段MN 的中点到y 轴的距离为4 5 ,且直线MN 与E 点的轨迹相切,求椭圆方程. 解:(1)设()E x y ,,由1()2 AE AB AD =+ 知E 为BD 中点,易知(222)D x y -, . 又2AD = ,则22(222)(2)4x y -++=. 即E 点轨迹方程为221(0)x y y +=≠; (2)设1122()()M x y N x y ,,,,中点00()x y ,. 由题意设椭圆方程为22 2214 x y a a +=-,直线MN 方程为(2)y k x =+.

轨迹方程的 几种求法整理(例题+答案)

轨迹方程的六种求法整理 求轨迹方程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类问题.本文对曲线方程轨迹的求法做一归纳,供同学们参考. 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 1. 直译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规律是否合乎我们熟知的某些曲线的定义难以判断,但点P 满足的等量关系易于建立,则可以先表示出点P 所满足的几何上的等量关系,再用点P 的坐标(x ,y )表示该等量关系式,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2. 定义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规律合乎我们已知的某种曲线(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先设出轨迹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待定方程中的常数,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3. 参数法:如果采用直译法求轨迹方程难以奏效,则可寻求引发动点P 运动的某个几何量t ,以此量作为参变数,分别建立P 点坐标x ,y 与该参数t 的函数关系x =f (t ), y =g (t ),进而通过消参化为轨迹的普通方程F (x ,y )=0。 4. 代入法(相关点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是由另外某一点P'的运动引发的,而该点的运动规律已知,(该点坐标满足某已知曲线方程),则可以设出P (x ,y ),用(x ,y )表示出相关点P'的坐标,然后把P'的坐标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可得到动点P 的轨迹方程。 5. 交轨法:在求动点轨迹时,有时会出现要求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问题,这种问题通常通过解方程组得出交点(含参数)的坐标,再消去参数求得所求的轨迹方程(若能直接消去两方程的参数,也可直接消去参数得到轨迹方程),该法经常与参数法并用。 6. 待定系数法:已知曲线是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等 一、直接法 把题目中的等量关系直接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基本步骤是:建系。设点。列式。化简。说明等,圆锥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1. 已知点(20)(30)A B -,, ,,动点()P x y ,满足2PA PB x = ·,求点P 的轨迹。26y x =+, 2. 2.已知点B (-1,0),C (1,0),P 是平面上一动点,且满足.||||CB PB BC PC ?=? (1)求点P 的轨迹C 对应的方程; (2)已知点A (m,2)在曲线C 上,过点A 作曲线C 的两条弦AD 和AE ,且AD ⊥AE ,判断:直线DE 是否过定点?试证明你的结论. (3)已知点A (m,2)在曲线C 上,过点A 作曲线C 的两条弦AD ,AE ,且AD ,AE 的斜率k 1、k 2满足k 1·k 2=2.求证:直线DE 过定点,并求出这个定点. 解:(1)设.4,1)1(||||),(222x y x y x CB PB BC PC y x P =+=+-?=?化简得得 代入 二、定义法 利用所学过的圆的定义、椭圆的定义、双曲线的定义、抛物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所求的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定义法.这种方法要求题设中有定点与定直线及两定点距离之和或差为定值的条件,或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分析得出这些条件. 1、 若动圆与圆4)2(2 2 =++y x 外切且与直线x =2相切,则动圆圆心的轨迹 方程是

解析几何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解析几何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 1. 定义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规律合乎我们已知的某种曲线(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先设出轨迹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待定方程中的常数,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2. 直译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规律是否合乎我们熟知的某些曲线的定义难以判断,但点P 满足的等量关系易于建立,则可以先表示出点P 所满足的几何上的等量关系,再用点P 的坐标(x ,y )表示该等量关系式,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3. 参数法:如果采用直译法求轨迹方程难以奏效,则可寻求引发动点P 运动的某个几何量t ,以此量作为参变数,分别建立P 点坐标x ,y 与该参数t 的函数关系x =f (t ), y =g (t ),进而通过消参化为轨迹的普通方程F (x ,y )=0。 4. 代入法(相关点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是由另外某一点P'的运动引发的,而该点的运动规律已知,(该点坐标满足某已知曲线方程),则可以设出P (x ,y ),用(x ,y )表示出相关点P'的坐标,然后把P'的坐标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可得到动点P 的轨迹方程。 5:交轨法:在求动点轨迹时,有时会出现要求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问题,这种问题通常通过解方程组得出交点(含参数)的坐标,再消去参数求得所求的轨迹方程(若能直接消去两方程的参数,也可直接消去参数得到轨迹方程),该法经常与参数法并用。 一: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例1:已知ABC ?的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4,0),(4,0),C 为动点,且满足,sin 4 5 sin sin C A B =+求点C 的轨迹。

例2: 已知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b c a ,,依次构成等差数列,且b c a >>, 2=AB ,求顶点C 的轨迹方程. 【变式】:已知圆 的圆心为M 1,圆 的圆心为M 2,一动圆与这两个圆外切,求动 圆圆心P 的轨迹方程。 【变式】:⊙C :22(3)16x y ++=内部一点(3,0)A 与圆周上动点Q 连线AQ 的中垂线交CQ 于P ,求点P 的轨迹方程. 二:用直译法求轨迹方程 例3:一条线段两个端点A 和B 分别在x 轴和y 轴上滑动,且BM=a ,AM=b ,求AB 中点M 的轨迹方程?

解析几何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讲解

解析几何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 1. 定义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规律合乎我们已知的某种曲线(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先设出轨迹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待定方程中的常数,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2. 直译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规律是否合乎我们熟知的某些曲线的定义难以判断,但点P 满足的等量关系易于建立,则可以先表示出点P 所满足的几何上的等量关系,再用点P 的坐标(x ,y )表示该等量关系式,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3. 参数法:如果采用直译法求轨迹方程难以奏效,则可寻求引发动点P 运动的某个几何量t ,以此量作为参变数,分别建立P 点坐标x ,y 与该参数t 的函数关系x =f (t ), y =g (t ),进而通过消参化为轨迹的普通方程F (x ,y )=0。 4. 代入法(相关点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是由另外某一点P'的运动引发的,而该点的运动规律已知,(该点坐标满足某已知曲线方程),则可以设出P (x ,y ),用(x ,y )表示出相关点P'的坐标,然后把P'的坐标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可得到动点P 的轨迹方程。 5:交轨法:在求动点轨迹时,有时会出现要求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问题,这种问题通常通过解方程组得出交点(含参数)的坐标,再消去参数求得所求的轨迹方程(若能直接消去两方程的参数,也可直接消去参数得到轨迹方程),该法经常与参数法并用。 一: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例1:已知ABC ?的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4,0),(4,0),C 为动点,且满足,sin 4 5 sin sin C A B =+求点C 的轨迹。

例2: 已知ABC ?中,A ∠、B ∠、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b c a ,,依次构成等差数列,且b c a >>,2=AB ,求顶点C 的轨迹方程. 【变式】:已知圆的圆心为M 1,圆 的圆心为M 2,一动圆与这两个圆外切,求动圆 圆心P 的轨迹方程。 【变式】:⊙C :22(3)16x y ++=内部一点(3,0)A 与圆周上动点Q 连线AQ 的中垂线交CQ 于P ,求点P 的轨迹方程. 二:用直译法求轨迹方程 例3:一条线段两个端点A 和B 分别在x 轴和y 轴上滑动,且BM=a ,AM=b ,求AB 中点M 的轨迹方程?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例题及变式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题型一直接法 此法是求轨迹方程最基本的方法, 根据所满足的几何条件, 将几何条件{M | P(M )}直接翻 译成x, y 的形式f(x, y) 0 ,然后进行等价变换,化简 f (x,y) 0,要注意轨迹方程的纯 粹性和完备性,即曲线上没有坐标不满足方程的点, 也就是说曲线上所有的点适合这个条件 而毫无例外(纯粹性);反之,适合条件的所有点都在曲线上而毫无遗漏(完备性) 。 例1过点A(2,3)任作互相垂直的两直线 AM 和AN ,分别交x,y 轴于点M , N ,求线段 MN 中点P 的轨迹方程。 解:设P 点坐标为P(x, y),由中点坐标公式及M,N 在轴上得M (0,2y), AM AN k AM k AN 所以中点P 的轨迹方程为4x 6y 13 0。 变式1 已知动点M (x, y)到直线l : x 4的距离是它到点 (1) 求动点M 的轨迹C 的方程; (2) 过点P(0,3)的直线m 与轨迹C 交于A, B 两点。若A 是PB 的中点,求直线 m 的斜 率。 题型二定义法 圆锥曲线定义所包含的几何意义十分重要, 应特别重视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解题, 包括用定 义法求轨迹方程。 2 2 例2 动圆M 过定点P( 4,0),且与圆C :x y 8x 0相切,求动圆圆心 M 的轨迹 方程。 解:根据题意|| MC | |MP || 4,说明点M 到定点C 、P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 N(2x,0)(x,y R) 0 3 2y 2x 2 0 2 3 1 (x 1),化简得 4x 6y 13 0 (x 1) 当x 1时,M(0,3),N(2,0),此时MN 的中点 P(1,|)它也满足方程4x 6y 13 0, N (1,0)的距离的2倍。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方法例题习题答案)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例题,习题与答案) 在中学数学教学和高考数学考试中,求动点轨迹的方程和曲线的方程是一个难点和重点内容(求轨迹方程和求曲线方程的区别主要在于:求轨迹方程时,题目中没有直接告知轨迹的形状类型;而求曲线的方程时,题目中明确告知动点轨迹的形状类型)。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有:直接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与 交轨法等;求曲线的方程常用“待定系数法” 求动点轨迹的常用方法 动点P的轨迹方程是指点P的坐标(X, y)满足的关系式。 1.直接法 (1)依题意,列出动点满足的几何等量关系; (2)将几何等量关系转化为点的坐标满足的代数方程。 例题已知直角坐标平面上点Q(2,0)和圆C: x2+y2=1,动点M到圆C的切线长等与MQ 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 解:设动点M(x,y),直线MN切圆C于NO 2 2 依题意:MQ=IMN ,即MQl = MN 而MNl=Mo — NO ,所以 2 2 MQ =IMO -1 2 2 2 2 (x-2) +y =X +y -1 化简得:X= 5。动点M的轨迹是一条直线。 2.定义法 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得出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由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可以判断出动点的轨迹满足圆(或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依题意求出曲线的相关参数,进一步写出轨迹方程。 例题:动圆M过定点P (- 4,0 ),且与圆C:X2+y2—8χ = 0相切,求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解:设M(x,y),动圆M的半径为r。若圆M与圆C相外切,则有∣ MC I =r + 4

若圆M与圆C相内切,则有∣ MC ∣ =r-4 而∣ MP ∣ =r,所以 ∣ MCl - ∣ MP ∣ =± 4 动点M到两定点P(-4,0),C(4,0)的距离差的绝对值为4,所以动点M的轨迹为双曲线。其中a=2, C=4。 动点的轨迹方程为: 2 2 4 12 3. 相关点法 若动点P(X,y)随已知曲线上的点Q(χ0,y0)的变动而变动,且χ0、y0可用x、y表示,则将Q点坐标表达式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得点 P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称为相关点法。例题:已知线段AB的端点B 的坐标是(4,3),端点A 在圆C :(x 1)2y^4 上运动,求线段AB 的 中点M的轨迹方程。 解:设M(x,y), A(X A V B),依题意有: 4 X A 3 y A X= , y= 2 2 则:X A=2X-4, y A =2y-3,因为点A(X A V B)在圆C: (x 1)2y^4 上,所以(2X-4)2 (2y -3)2=4

求曲线轨迹方程的五种方法

求曲线轨迹方程的五种方法 一、直接法 如果题目中的条件有明显的等量关系,或者可以利用平面几何知识推出等量关系,求方程时可用直接法。 例1长为2a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分别在x轴、y轴上滑动,求AB中点P的轨迹方程。 解:设点P的坐标为(x, y), 则A( 2x,0),B(0,2y),由|AB|=2a 得 (2x 0)2(0 2y)2=2a 化简得x2+y2=a,即为所求轨迹方程 点评:本题中存在几何等式|AB|=2a,故可用直接法解之。 二、定义法 如果能够确立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用曲线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方法称为定义法。 例2动点P到直线x+4=0的距离减去它到M (2, 0)的距离之 差等于2,则点P的轨迹是( ) A、直线 B、椭圆 C、双曲线 D、抛物线 解法一:由题意,动点P到点M (2, 0)的距离等于这点到直线 x=-2的距离,因此动点P的轨迹是抛物线,故选D。 解法二:设P点坐标为(x,y),贝S |x+4卜(x 2)2 y2=2

当x>-4 时,x+4- , (x 2)2 y2=2 化简得

当时,y 2=8x 当 X V -4 时,-x-4- .. (x 2)2 y 2 =2 无解 所以P 点轨迹是抛物线y 2=8x 点评:解法一与解法二分别用定义法和直接法求轨迹方程, 明显, 解法一优于后一种解法,对于有些求轨迹方程的题目,若能采用定义 法,则优先采用定义法,它能大量地简化计算。 三、代入法 如果轨迹点P (x ,y )依赖于另一动点Q ( a , b ),而Q ( a, b ) 又在某已知曲线上,则可先列出关于 x 、y 、a 、b 的方程组,利用X 、 y 表示出a 、b ,把a 、b 代入已知曲线方程便得动点 P 的轨迹方程, 此法称为代入法。 2 仝1上运动,则厶F 1F 2P 9 的重心G 的轨迹方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设 P (X 。,y 。),G (x ,y ),则有 由于G 不在F 1F 2上,所以卄0 四、参数法 x 1(x 4 X 。) y 1(0 0 y o ) x 2 2 y 1得 9x 2 16 9 16 即9x2 2 y 1 16 即x 3x ,代入 y 。3y 磴1 9 P 在以F i 、F 2为焦点的双曲线 2 x 16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经典)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一)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 1. 待定系数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规律合乎我们已知的某种曲线(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先设出轨迹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待定方程中的常数,即可得到轨迹方程,也有人将此方法称为定义法。 2. 直译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规律是否合乎我们熟知的某些曲线的定义难以判断,但点P 满足的等量关系易于建立,则可以先表示出点P 所满足的几何上的等量关系,再用点P 的坐标(x ,y )表示该等量关系式,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3. 参数法:如果采用直译法求轨迹方程难以奏效,则可寻求引发动点P 运动的某个几何量t ,以此量作为参变数,分别建立P 点坐标x ,y 与该参数t 的函数关系x =f (t ),y =g (t ),进而通过消参化为轨迹的普通方程F (x ,y )=0。 4. 代入法(相关点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是由另外某一点P'的运动引发的,而该点的运动规律已知,(该点坐标满足某已知曲线方程),则可以设出P (x ,y ),用(x ,y )表示出相关点P'的坐标,然后把P'的坐标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可得到动点P 的轨迹方程。 5.几何法:若所求的轨迹满足某些几何性质(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等),可以用几何法,列出几何式,再代入点的坐标较简单。 6:交轨法:在求动点轨迹时,有时会出现要求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问题,这灯问题通常通过解方程组得出交点(含参数)的坐标,再消去参数求得所求的轨迹方程(若能直接消去两方程的参数,也可直接消去参数得到轨迹方程),该法经常与参数法并用。 (二)求轨迹方程的注意事项: 1. 求轨迹方程的关键是在纷繁复杂的运动变化中,发现动点P 的运动规律,即P 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因此要学会动中求静,变中求不变。 )() ()(0)(.2为参数又可用参数方程表示程轨迹方程既可用普通方t t g y t f x ,y x ,F ???=== 来表示,若要判断轨迹方程表示何种曲线,则往往需将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 3. 求出轨迹方程后,应注意检验其是否符合题意,既要检验是否增解,(即以该方程的某些解为坐标的点不在轨迹上),又要检验是否丢解。(即轨迹上的某些点未能用所求的方程表示),出现增解则要舍去,出现丢解,则需补充。检验方法:研究运动中的特殊情形或极端情形。 4.求轨迹方程还有整体法等其他方法。在此不一一缀述。 课前热身: 1. P 是椭圆5 92 2y x +=1上的动点,过P 作椭圆长轴的垂线,垂足为M ,则PM 中点的轨迹中点的轨迹方程为:( )【答案】:B A 、159422=+y x B 、154922=+y x C 、12092 2=+y x D 、5 3622y x + 【解答】:令中点坐标为),(y x ,则点P 的坐标为()2,y x 代入椭圆方程得15 4922=+y x ,选B 2. 圆心在抛物线)0(22 >=y x y 上,并且与抛物线的准线及x 轴都相切的圆的方程是

圆锥曲线之轨迹方程的求法

圆锥曲线之轨迹方程的求法(一) (制卷:周芳明) 【复习目标】 □1. 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 □2. 会用直接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坐标代换法)求方程。 【基础练习】 1.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的动点的轨迹方程是( ) A .y x = B .||y x = C .22y x = D .220x y += 2.已知点(,)P x y 4,则动点P 的轨迹是 ( ) A .椭圆 B .双曲线 C .两条射线 D .以上都不对 3.设定点1(0,3)F -、2(0,3)F ,动点P 满足条件129(0)PF PF a a a +=+>,则点P 的轨迹( ) A .椭圆 B .线段 C. 不存在 D .椭圆或线段 4.动点P 与定点(1,0)A -、(1,0)B 的连线的斜率之积为1-,则P 点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_. 【例题精选】 一、直接法求曲线方程 根据题目条件,直译为关于动点的几何关系,再利用解析几何有关公式(两点距离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夹角公式等)进行整理、化简。即把这种关系“翻译”成含x ,y 的等式就得到曲线的轨迹方程了。 例1.已知ABC ?中,2,AB BC m AC ==,试求A 点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 练习:已知两点M (-1,0)、N (1,0),且点P 使MP MN ,PM PN ,NM NP 成公差小于零的等差数列。点P 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二定义法 若动点轨迹满足已知曲线的定义,可先设定方程,再确定其中的基本量,求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例1.⊙C :22(3)16x y ++=内部一点(3,0)A 与圆周上动点Q 连线AQ 的中垂线交CQ 于P ,求点P 的轨迹方程. 例2.设动点(,)(0)P x y x ≥到定点1(,0)2F 的距离比它到y 轴的距离大12 。记点P 的轨迹为 曲线C 求点P 的轨迹方程; 练习.若动圆与圆1)2(:2 21=++y x C 相外切,且与直线1=x 相切,则动圆圆心轨迹方程是 . 三代入法 有些问题中,其动点满足的条件不便用等式列出,但动点是随着另一动点(称之为相关点)而运动的。如果相关点所满足的条件是明显的,或是可分析,这时我们可以用动点坐标表示相关点坐标,根据相关点所满足的方程即可求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这种方法是一种极常用的方法,连续好几年高考都考查。 例1、已知定点A ( 3, 0 ),P 是圆x 2 + y 2 = 1上的动点,∠AOP 的平分线交AP 于M , 求M 点的轨迹。

求轨迹方程题型全归纳

求轨迹方程题型全归纳

2 求轨迹方程的六种常用方法 1.直接法 根据已知条件及一些基本公式如两点间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直线的斜率公式等,直接列出动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式,从而求得轨迹方程。 例1.已知线段6=AB ,直线BM AM ,相交于M ,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4 9,求点M 的轨迹 方程。 解:以AB 所在直线为x 轴,AB 垂直平分线为y 轴建立坐标系,则(3,0),(3,0)A B -,设点M 的坐标为 (,) x y ,则直线 AM 的斜率 (3)3 AM y k x x = ≠-+,直线BM 的斜率(3)3 AM y k x x = ≠- 由已知有4 (3)339 y y x x x ?=≠±+- 化简,整理得点 M 的轨迹方程为 22 1(3)94 x y x -=≠± 练习: 1.平面内动点P 到点(10,0)F 的距离与到直线

4 x=的距离之比为2,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 2.设动直线l垂直于x轴,且与椭圆2224 x y +=交 u u u r u u u r的点,求于A、B两点,P是l上满足1 ?= PA PB 点P的轨迹方程。 3. 到两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的距离相等的 点,在过其中一条直线且平行于另一条直线的平面内的轨迹是()A.直线B.椭圆C.抛物线D.双曲线 3

4 2.定义法 通过图形的几何性质判断动点的轨迹是何种图形,再求其轨迹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定义法,运用定义法,求其轨迹,一要熟练掌握常用轨迹的定义,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二是熟练掌握平面几何的一些性质定理。 例2.若(8,0),(8,0)B C -为ABC ?的两顶点,AC 和AB 两 边上的中线长之和是30,则ABC ?的重心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____。 解:设ABC ?的重心为(,)G x y ,则由AC 和AB 两边上的中线长之和是30可得 2 3020 3 BG CG +=?=,而点(8,0),(8,0)B C -为定点, 所以点G 的轨迹为以,B C 为焦点的椭圆。 所以由220,8a c ==可得2 2 10,6a b a c ==-= 故ABC ?的重心轨迹方程是 22 1(0)10036 x y y +=≠ 练习: 4.方程2 2 2(1)(1)|2|x y x y -+-=++表示的曲线是 ( ) A .椭圆 B .双曲线 C .线段 D .抛物线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高二(上)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姓名________ (一)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 1. 定义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规律合乎我们已知的某种曲线(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先设出轨迹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待定方程中的常数,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2. 直译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规律是否合乎我们熟知的某些曲线的定义难以判断,但点P 满足的等量关系易于建立,则可以先表示出点P 所满足的几何上的等量关系,再用点P 的坐标(x ,y )表示该等量关系式,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3. 参数法:如果采用直译法求轨迹方程难以奏效,则可寻求引发动点P 运动的某个几何量t ,以此量作为参变数,分别建立P 点坐标x ,y 与该参数t 的函数关系x =f (t ), y =g (t ),进而通过消参化为轨迹的普通方程F (x ,y )=0。 4. 代入法(相关点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是由另外某一点P'的运动引发的,而该点的运动规律已知,(该点坐标满足某已知曲线方程),则可以设出P (x ,y ),用(x ,y )表示出相关点P'的坐标,然后把P'的坐标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可得到动点P 的轨迹方程。 5:交轨法:在求动点轨迹时,有时会出现要求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问题,这种问题通常通过解方程组得出交点(含参数)的坐标,再消去参数求得所求的轨迹方程(若能直接消去两方程的参数,也可直接消去参数得到轨迹方程),该法经常与参数法并用。 一: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例1:已知ABC ?的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4,0),(4,0),C 为动点,且满足 ,sin 4 5 sin sin C A B = +求点C 的轨迹。 【变式】:已知圆的圆心为M 1,圆的圆心为M 2,一动圆与这两个圆外切,求动圆圆心P 的轨迹方程。 二:用直译法求轨迹方程 此类问题重在寻找数量关系。 例2:一条线段两个端点A 和B 分别在x 轴和y 轴上滑动,且BM=a ,AM=b ,求AB 中点M 的轨迹方程?

求曲线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高考数学专题:求曲线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昕 省潼关县潼关高级中学 714399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其实质就是利用题设中的几何条件,用“坐标化”将其转化为寻求变量间的关系.这类问题除了考查考生对曲线的定义、性质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充分考查了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及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因此要分析轨迹的动点和已知条件的在联系,选择最便于反映这种联系的形式建立等式.其常见方法如下:(1)直接法:直接法就是将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或者等量关系,直接坐标化,列出等式化简即得动点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 的方法就称为直接法,直接法求轨迹经常要联系平面图形的性 质. (2)定义法:若动点轨迹的条件符合某一基本轨迹的定义(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圆等),可以设出其标准方程,然后用待定系 数法求解.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称为定义法,利用定义法求方 程要善于抓住曲线的定义特征. (3)代入法:根据相关点所满足的方程,通过转换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这就叫代入法. (4)参数法:若动点的坐标(x,y)中的x,y分别随另一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以这个变量为参数,建立轨迹的参数方 程,消去参数来求轨迹方程. (5)几何法:根据曲线的某种几何性质和特征,通过推理列出等式求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的方法叫做几何法.

(6) 交轨法:在求动点轨迹方程时,经常遇到求两动曲线的交点轨 迹方程问题,我们列出两动曲线的方程再设法消去曲线中的参数即可得到交点的轨迹方程. 典型例题示讲解: 设圆C :22(1)1x y -+=,过原点作圆的弦0A ,求OA 中点B 的轨迹方程. 【解】:法一:(直接法) 如图,设B (x ,y ),由题得2OB +2BC =2OC , 即x 2+y 2 +[22(1)x y -+]=1 即OA 中点B 的轨迹方程为2211()24 x y -+= (x ≠0). 法二:(定义法) 设B (x ,y ),如上图,因为B 是OA 的中点 所以∠OBC= 90?, 则B 在以OC 为直径的圆上, 故B 点的轨迹方程是2211()24 x y -+=(x ≠0). 法三:(代入法) 设A (1x ,1y ),B (x ,y ),

高中数学求轨迹方程的六种常用技法

求轨迹方程的六种常用技法 轨迹方程的探求是解析几何中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近几年来高考中的常见题型之一。学生解这类问题时,不善于揭示问题的内部规律及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动辄就 是罗列一大堆的坐标关系,进行无目的大运动量运算,致使不少学生丧失信心,半途 而废,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总结和归纳探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法,对提高学生的解 题能力、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很有帮助。本文通过典型例子阐述探求轨迹方程的常用 技法。 1.直接法 根据已知条件及一些基本公式如两点间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直线的斜 率公式等,直接列出动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式,从而求得轨迹方程。 4 例 1.已知线段AB 6,直线AM ,BM 相交于M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求点M 9 的轨迹方程。 解:以AB所在直线为x轴,AB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坐标系,则A( 3,0), B(3,0) ,设点M 的坐标为(x, y),则直线AM 的斜率k AM y (x 3) ,直线BM 的斜 AM x 3 率k AM y (x 3) x3 由已知有y?y 4(x 3) x 3 x 3 9 x2y2 化简,整理得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y1(x 3) 94 练习: 1.平面内动点P到点F(10,0)的距离与到直线x 4的距离之比为 2,则点P的轨 迹方 程是。 2.设动直线l 垂直于x轴,且与椭圆x2 2y2 4交于A、B两点,P是l上满足PA PB 1的点,求点P 的轨迹方程。 3. 到两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 , 在过其中一条直线且平行于另一条直 线的平面内的轨迹是 ( ) A .直线B.椭圆 C .抛物线 D .双曲线2.定义法 通过图形的几何性质判断动点的轨迹是何种图形,再求其轨迹方程,这种方法叫做 定义法,运用定义法,求其轨迹,一要熟练掌握常用轨迹的定义,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二是熟练掌握平面几何的一些性质定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