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教师版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教师版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教师版)

主备人:朱泉辉

2018年10月16日

1.(2018南京、盐城一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寄上叔父夷仲三首(其三)

黄庭坚

关寒塞雪欲嗣音①,燕雁拂天河鲤沈。

百书不如一见面,几日归来两慰心。

弓刀陌上望行色,儿女灯前语夜深。

更怀父子东归得,手种江头柳十寻②。

[注] ①嗣音:传递信息。②《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1)(分析诗句蕴含的情感)诗中前两联抒发了哪些感情?(6分)

明确 (1)前两联体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宦游在外,思念亲人,却只能以书信和叔父交流,想见不得见,想归不得归的惆怅寂寥。

解析(1)解答这类题目抓住题干、作者、注释、关键词、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由注释“嗣音”可以得知诗人身处“关寒塞雪”的艰苦环境中,想要给叔父写信;“燕雁”和“河鲤”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传递书信的意象,然而条件艰苦,书信难达。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想要与叔父交谈互相慰藉的迫切,然而归期未定。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后两联多用虚笔,请做简要分析。(5分)

明确 (2)后两联诗人运用虚写,想象自己回到家乡,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田园之美。既表现了自己对于现实困境的无奈,又构想了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解析(2)题干已点明手法为虚写,学生应侧重于其表达效果。“弓刀陌上望行色”一句,诗人站在塞外的道路上,见行色匆匆归去的人们,联想到自己归乡之后的情景,想要与儿女家人欢聚一堂,秉烛夜话。尾联用一个“更”字,加深了诗人欲与叔父东归而去的渴慕与期盼。结合注释,可知尾联化用《世说新语》典故,表达了诗人离乡之远,时间之久,颇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感。

2.(2018苏北四市一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关问题。(11分)

月下呈章秀才

刘长卿

自古悲摇落,谁人奈此何。

夜蛩偏傍枕,寒鸟数移柯。

向老三年谪,当秋百感多。

家贫惟好月,空愧子猷[注]过。

[注] 子猷:王徽之,东晋名士。

(1)(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简要赏析第二联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1)①视听结合、借景抒情;②借蟋蟀鸣叫和寒鸟跳动,写自己难以入眠的愁苦;③承

接开头的“摇落”和“奈此何”,引出下文的身世感慨。

解析 (1)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颔联是写景的句子,然后从写景艺术中寻找恰当的手法加以表述。上句从听觉写蟋蟀鸣叫,下句写寒鸟在树枝间跳跃;同时,诗句中写景的诗句必然会包含作者的情感,由景入情,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即可。

(2)(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结合全诗,概括作者“百感”的内容。(5分)

答案(2)①草木凋零的无奈;②人生向老的忧伤;③被贬他乡的哀怨;④家贫无以招待好友的愧疚;⑤对章秀才的赞美(赞美章秀才有魏晋名士的风度)。

解析(2)“百感”是全诗的核心字眼,统领全诗。对于此内容应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联中写自古以来,逢秋悲寂寥;颔联借景抒情,写出内心愁苦;颈联“向老”二字可见人生流逝的悲苦,同时也可见贬谪之苦;尾联紧扣友人之感,颇为复杂。

3.(2018无锡期中,10—1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相关问题。(10分)

蝶恋花

[清]谭献

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压鬓钗梁金凤小,低头只是闲烦恼。

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

(1)(鉴赏艺术技巧)词的上阕前三句是如何刻画主人公形象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以环境的幽深烘托女子的孤单寂寞;通过埋怨鹦哥错报信息的行为(心理)描写她思郎心切。

解析(1)首句写庭院幽深之景,以景物相衬;二、三句通过心理活动来直接表现人物的形象,通过埋怨鹦鹉错报信息从而曲折委婉地传达出自己对男子的思念之情。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试简要分析。(6分)

答案(2)下阕虚写,前三句通过想象男子在江南生活的情景,担心男子留驻江南,希望他早日回家相聚;后两句是侧面描写,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想象自己变成车前草,阻断男子西去道路,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解析(2)下阕整体属于虚写,前三句,通过想象男子在江南生活的情景,同时以反问之句侧面表现盼归之切;后两句想象别后之行,以此表达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

4.(2018苏锡常镇四市二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郑谷

江国正寒春信稳,岭头枝上雪飘飘。

何言落处堪惆怅,直是开时也寂寥。

素艳照尊桃莫比,孤香黏袖李须饶。

离人南去肠应断,片片随鞭过楚桥。

(1)(鉴赏首联作用)简要说明首联在全诗中的主要作用。(4分)

答案(1)点明离别的时节,“寒”、落梅等渲染离别惆怅气氛,梅花飘落为下文“孤香黏袖”等做铺垫。

解析(1)关于诗歌中某一联的作用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首联侧重写景,写早春时分,点明时节;“寒春”一词在表明时令的基础上写出寒意袭人,同时后一句中“雪飘飘”通

过写梅花飘落更添惆怅之意,渲染离别时哀愁的氛围;首联写梅花飘落为下文做铺垫,同时点题。

(2)(分析诗歌内容)这首诗是如何借梅来抒写离情别绪的?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6分) 答案(2)作者不直言离人不忍离去,而是通过写梅花在酒杯中照影,黏在离人的衣袖上,离人踏上行程,梅花又跟随过桥,表现梅花的多情和依依不舍使离人断肠,作者写梅花的多情其实是写离人的多情,这些写显得委婉含蓄。

解析(2)题干中已明确指出“离情别绪”的情感,学生答题时应该紧扣此词;同时答题指向为借助梅花的描写,将两者结合即可。第三联先将梅花与桃花作比,突出梅花的“素艳”之特点,同时后一句直接描摹“孤香黏袖”写依依惜别的深情;第四联写离人肠断,直接抒情,同时写梅花片片跟随,无情之物顿时也具情感,两者交融。

5.(2018如皋中学月考,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①赋,何意陆沉黄绶②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③,割鸡④令得近乡关。

[注] ①凌云: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中有“飘飘有凌云之气”。②黄绶: 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③湔祓(jiān fú):举荐提拔。④割鸡: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1)(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首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1)首联运用了用典和对比的表现手法。第一句用司马相如的典故不仅盛赞朋友才华横溢,还与下一句形成对比,突出了朋友高才华(高志向)与低职位之间的强烈反差。

解析(1)诗人首先用典,“凌云”,借司马相如的故事来写老友的才华横溢;“陆沉”比喻生活在人世间而实际过着避世的生活,常用来称“市隐”之类的处世态度。再运用对比,一是“凌云”,一是“陆沉”,将高才与低职相对比。

(2)(分析情感)诗人在尾联向执政“诸公”发出“寄语”,其中蕴含着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2)①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关切;②对统治者重用人才的渴望;③对埋没人才这种现实的不平与愤懑。

解析(2)尾联出语婉转,但仍包含怨愤不平之意。“割鸡”呼应首联的才高位卑。尾联为友人向执政诸公吁请,希望他们从中斡旋,让他能在近乡之处做一个地方官。诗中人物的贫贱自守、兀傲奇崛、放旷不羁、愤世嫉俗,也正是黄庭坚的自我写照。诗人为其坎坷遭遇大鸣不平,抗议世道的不公,实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6.(2018扬州中学阶段检测,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1分)

梦回①

林景熙②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 ①梦回:梦醒。②林景熙:号霁山,宋末诗人。有气节,宋亡不仕。

(1)(分析诗歌的内容)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

答案(1)诗眼应该是:“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1分)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第一句,描写了梦醒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感情的抒发做铺垫。

解析(1)本诗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愁”字,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愁。第一句交代时间、地点、环境,自然引出下文梦醒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赏析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6分)

答案(2)①最后两句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

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鸥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②衬托手法,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眠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

解析(2)一动一静,形成对比。“无风”是静,“莲叶响”是动。“水寒”之下的“未眠鸥”,衬托出未眠的还有人。一联诗句中,可能多种手法并用,注意要点是否答全。

7.(2017常州一模,10—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关问题。(10分)

送李侍郎赴常州

贾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1)(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句的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1)点明时令气候,营造了空阔寂寥的氛围;以“北风寒”烘托别时悲凉的心情。

解析(1)送别诗的写景除了交代背景(时间、地点、事件)外,还有渲染气氛的作用,答题时可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北风”说明是在冬季,“寒”既指天气寒冷,还指因与友人分别而内心寒冷。

(2)(分析情感)“楚水吴山道路难”暗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案(2)道路遥远难行,表达对友人此去的关切担忧;山川阻隔,后会难期,抒发离愁的沉重。解析(2)写景是为了抒情。“吴楚”说明两地相隔之远,其道路之艰难可想而知。体现诗人对远去的友人的关切担忧与思念。

(3)(鉴赏诗意)三、四两句与王维《渭城曲》中哪两句的诗意相似?(2分)

答案(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析(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如果记得,书写出来不是难事。因为两者都有举酒属客之意和感伤离别之情。

8.(2017南京、盐城一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 ①大历四年(769),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②其那:怎奈。

(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从全诗来看,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5分)

答案(1)不受重用;韶华易逝;苍生之痛;羁旅之苦;孤独寂寞。

解析(1)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客观方面:“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续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主观原因:作过几任郎官便已白头——年华易逝;怎奈天下百姓令人生忧——心忧苍生;客舍之中又见秋风飕飕——羁旅之愁;不知满腹心事向谁倾诉——愁无知音。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请赏析诗的最后一句“江上蝉鸣空满耳”的妙处。(6分)

答案(2)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融情于景”)。以“满耳”的蝉鸣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以秋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诗,将作者的种种悲愁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2)赏析,就应先说手法,再说内容、情感、效果等。末句是写景句,可见是以景结情。末句紧承前句愁无知音之意,此句意在强调只有满耳蝉声,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反倒更引出

无穷愁绪,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诗歌遂在这种更为凄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

9.(2016南京、盐城一模,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避地寒食

韩偓

避地淹留已自悲,况逢寒食欲沾衣。

浓春孤馆人愁坐,斜日空园花乱飞。

路远渐忧知己少,时危又与赏心违。

一名所系无穷事,争敢当年①便息机②。

[注] ①当年:壮年。②息机:息灭机心。

(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诗中作者言“愁”,有哪些具体缘由?(4分)

答案(1)恰逢寒食,淹留异地,知己稀少,时局艰危。

解析(1)首先找出诗中言“愁”的句子,其中第三句直接点明了“愁”,那么缘由便集中在第三句前后,分别是第一、二句,以及第五、六句;继而进行概括,得出“淹留异地”“况逢寒食”“知己少”“时局危”几点。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请简析本诗颔联运用的手法及其妙处。(4分)

答案(2)借景抒情,表达孤馆独坐之愁。上联以浓春盛景反衬,下联以斜日空园之景烘托。解析(1)首先找出诗中言“愁”的句子,其中第三句直接点明了“愁”,那么缘由便集中在第三句前后,分别是第一、二句,以及第五、六句;继而进行概括,得出“淹留异地”“况逢寒食”“知己少”“时局危”几点。

(2)本题提问非常明确,指向是颔联,首先答手法,而后分析手法的作用。颔联写景,景中含情。手法即“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而后再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妙处。

(3)(分析诗人心理)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3分)

答案(3)一方面感慨为功名所累,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壮年就息灭机心的不甘。

解析(3)既然是矛盾心理,肯定包含对立冲突的两方面情感。阅读尾联诗句内容,并结合相关注释可知,前一句感慨为功名所累,后一句则表达了壮年就息灭机心的不甘。

10.(2016无锡期末改编,10)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9分)

如梦令·建康作

赵鼎[注]

烟雨满江风细,江上危楼独倚。歌罢楚云空,楼下依前流水。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

[注] 赵鼎(1085—1147),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南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词人。(1)(鉴赏诗句)简要赏析三、四两句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1)①写出了楚天的空旷与寂寥,暗衬出词人的心境;②为全词最后的情感表达积蓄

了力量。

解析(1)赏析诗句表达效果题要重点把握诗句所表达的内容、情感以及作用。三、四两句为写景句,先考虑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再考虑其跟词人情感的关系,最后再联系上下文探讨

这两句的作用。

(2)(分析词人情感)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2)孤独(凄凉)之感,寂寞思乡之情,忧郁(忧愁)茫然之意。

解析(2)“目送孤鸿千里”是说词人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天际,看到孤鸿也随江流远去。“孤鸿”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孤独、哀伤的代名词,此处也是一样,表达了词人的孤独之感。千里之外为家乡,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另外,结合前面的“迢递”可知,该句还表达了词人的忧郁(忧愁)茫然之意。

11.(2018无锡期中,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湘中

[唐]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注] 贞元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此诗即为作者被贬谪途经汨罗江时所作。

(1)诗的首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1)画面:两岸山猿哀愁,江中鱼儿狂跳,江面波涛汹涌的汨罗江景。作用:营造出一种愁惨感伤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抒发诗人因谗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解析(1)此题分设两个考点,一为景物形象的概括,一为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画面的描述可在原诗句解释的基础上加以整合,找出主要景物并简要概括其特征。原句中写到三个景物“猿猴”“江鱼”“水波”,分别加以概括即可。对于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表现诗人的情感。“猿愁”可见愁苦之情鲜明,同时结合注释, 写到诗人因为上疏奏请而遭贬,悲凉之感很容易看出。

(2)“空闻”二字感慨深沉,请结合全诗内容及诗人生平简要分析。(5分)

答案(2)“空闻”,即没有欣赏的兴趣;本想借凭吊屈原寄托失意,却无处祭奠,渔父歌声令人茫然、

愤慨;诗人以屈原自况,没有对渔父的企羡,而愿效仿屈原万死不辞。(意思对即可)

解析(2)从诗歌整体内容看,“空闻”二字在尾联属于转笔之作,应结合前文分析;同时联系屈原的典故以及诗歌的注释,可以看出诗人以屈原自况,有效仿屈原之意,却无从施展;对渔父并无羡慕之意。

12.(2018盐城期中,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相关问题。(11分)

花心动·偶居杭州七宝山国清寺冬夜作

赵鼎①

江月初升,听悲风、萧瑟满山零叶。夜久酒阑,火冷灯青,奈此愁怀千结。绿琴三叹朱弦绝, 与谁唱、阳春白雪。但遐想、穷年坐对,断编遗册。

西北欃枪②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慨念少年,横槊风流,醉胆海涵天阔。老来身世疏篷底忍憔悴、看人颜色。更何似、归欤枕流漱石。

[注] ①赵鼎(1085—1147),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②欃(chán)枪: 这里指金兵占据北部中国。

(1)结合全词,概括作者“愁”的原因。(5分)

答案(1)环境凄清,知音难觅,中原沦陷(有家难回),壮志难酬,老来漂泊。

解析(1)“愁”是全词的词眼,对于这个字的理解应该结合全词分析。上阕前几句集中写

景,尽显萧瑟之感,环境凄清;接着通过琴声的描写,表示知音难觅;下阕回首中原,尽是满目疮痍,故土沦陷;回想年少时光,曾有豪情壮志却无从施展;最后感慨自身年老,四处漂泊。(2)词的下阕对比手法鲜明,试做赏析。(6分)

答案(2)①将年少时的横槊风流和老来的漂泊憔悴进行对比,表达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感伤。

②将现实中看人脸色的生活和想象中枕流漱石的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解析(2)本题题干中已经明确手法为对比,比较容易作答。可从年少与年老、现实与想象等方面进行比较,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可以看出词人在年华老去之时依然存有壮志难酬之感;最后一句通过写“更何似、归欤枕流漱石”可见归隐之意。

13.(2018南通一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0分)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陆游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注]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注] 荛:樵夫,这里代指普通人。

(1)诗的一、二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①“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表达了对国家形势危急的忧切;②“诸公谁听刍荛策”表达了抗敌复国策略不能得到采纳的悲愤;③“吾辈空怀畎亩忧“表达只能徒然为国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

解析(1)首联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同时也交代了本诗的写作背景,时局

艰危。处此危难之际,诗人多想挺身而出,联合抗金志士,为国除危,为民解难。可是,只求苟安、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早已把他看成心存不轨的异己分子,不容许他执掌重兵、慷慨赴敌。意识到这一点,诗人内心充满愤慨:“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作为备受歧视的在野人士,他只有徒然地为时局担忧。这两联前后照应,因果分明,对比强烈:一边是诸公堵塞贤路,不恤国计;另一边则是诗人系念时局,忧心如焚。

(2)请简要赏析第三联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2)①借景抒情,借描写急雪打窗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②细节描写,通过

描写与七兄登高望远“涕俱流”的细节,表明诗人心中对七兄的担忧和对国家的赤诚之心。解析 (2)此二句整体借景抒情,亦见其愤慨之烈、痛苦之深。“危楼”,即高楼。当时,诗人身受羁绊,无计可施,拳拳报国之心竟与打到窗上的急雪一样碎成粉末;登上高楼,远望狼烟四起,诗人更不禁涕泪交流。这一切,虽已成为旧日之事,却深深地镌刻在诗人的记忆之中。同时通过细节描写,更加细致深刻地传达出其内心的忧虑和思念。

14.(2018南通二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0分)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注]

王澜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故国伤心,新亭泪眼, 更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最苦金沙,十万

户尽,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注]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金兵围攻蕲州,城陷。王澜因避蕲州失陷之灾,移居溢江,在新亭上写了本词。

(1)词的上片运用“杜宇”的典故,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1)借“杜宇”的典故,表达思归而不得的愁苦及家国之痛;使这首词含蓄蕴藉,具有艺术感染力。

解析(1)“杜宇”之典故,在诗歌鉴赏中较为常见,教材中也曾出现“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此典故一般表示思念忧伤之意;联系语境可知,作者思念故国却不得归去,只得通过“杜宇”传达自己的思念之意,用“孤负殷勤”表示思归而不得的痛苦。

(2)请简要分析下片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6分)

答案(2)由对故土失陷的痛惜、对物是人非的感叹,到对受难百姓的同情、对金兵惨无人道暴行的痛恨,再到激起报仇雪恨的决心。

解析(2)此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情绪变化,应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下片前三句,通过“遥想”和“今日”对比表达江山易主,物是人非之感;接下来三句借助燕子归来无家可寻,暗指自己若归故国也难寻家园;然后三句直接描绘战争的场景,百姓饱受战乱之苦,遍地惨状,作者对百姓深表同情,同时也对金兵入侵的暴行痛恨不已;末尾两句,直抒胸臆,表达报国之志,想血洗残虏,抗击金兵。

15.(2018南通三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送人游蜀

马戴

别离杨柳陌,迢递蜀门行。

若听清猿后,应多白发生。

虹霓侵栈道,雨雪杂江声。

过尽愁人处,烟花是锦城。

(1)请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4分)

答案(1)颔联写想象中离别后友人改变的容颜,颈联写想象中友人的艰险旅途。

解析(1)颔联写别后的情景,清猿哀啼让人产生愁思,白发渐多表明容颜衰老,此句属于想象之景,由此概括为:想象离别后友人因愁思而容颜改变。颈联写沿途雨雪侵袭,一路艰难险阻,由此概括为想象友人此去的艰险旅途。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尾联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点。(6分)

答案(2)《送人游蜀》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以景结情):通过想象锦城美好的春景,劝慰友人不要因别离和路途遥远、艰险而悲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用“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直接劝慰友人不要因为分别而忧伤。

解析(2)对于抒情方式要概念清晰,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送人游蜀》的尾联写经过一路的艰难险阻之后,愁绪过后,想象到达锦城后,满眼春色,风光秀丽,以此来劝慰友人不要悲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尾联则是直接抒情(题干中暗示分析不同点),劝告友人不要因为分别在即,而像小儿女一般满眼泪花、哭哭啼啼,由此劝慰友人不要因分别而忧伤。

16.(2018南京、盐城四市二模,10—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满庭芳

[宋]苏轼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洛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攕攕。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1)上片写出了苏轼怎样的人生境况?(3分)

答案(1)多年漂泊,仕途失意,年华老去。(3分,每点1分)

解析(1)上片整体回忆词人前半段生涯。首先从“三十三年,飘流江海”可见词人漂泊在外多年,颇多愁苦;“青衫”一词意为低级官吏所着服饰,“穷途”一词含末路之意,暗示词人仕途失意;“憔悴”一词暗示词人年华老去。

(2)请赏析词中“巉巉”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2)实写南山高大突起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苏轼傲岸不屈的精神;暗示出从舟中到

山中的游踪变化,与上片结句的情境构成逆转,为下文写景抒情做铺垫。(5分,每点1分)

解析(2)“巉巉”一词本义为山高耸突起的样子,这里取其本义;同时诗歌中对物象的描写都有象征之意,以物写人,以山之高大突出苏轼傲然不屈的精神状态;另外,对照上、下片所写之景,上片侧重写行舟中所见之景,下片则攀援而上,写山中行走所见所闻所想。

(3)下片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3分)

答案(3)对命运的豁达乐观,与老友的相知相得,对故乡的牵挂眷念。(3分,每点1分)

解析(3)下片通过写词人登山所见之景引发所抒之情。“笑挽”可见词人面对坎坷仕途的豁达乐观之意;“步携手林间”可见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情谊深厚,“莫上”一句表明词人对友人的劝慰之意;最后三句,通过虚写表达对故乡的牵挂眷念。

17.(2018苏锡常镇四市一模,10—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10分)

殢人娇①后庭梅花开有感

李清照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②,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③。[注] ①殢(tì)人娇:词牌名。②江楼楚馆:泛指旅舍。③羌管:羌笛,笛曲中有《梅花落》。(1)“江楼楚馆,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在上片中有什么作用?请概括说明。(4分) 答案(1)交代了观后庭梅花的地点和自身处境,以及寂寞无聊的心情。

解析(1)作答此题时需要关注题干中的要求,提问该四句在上片中的作用。“江楼楚馆”为婉约词中常见意象,表明词人所在地点;“闲”字则表示词人此时的心境,百无聊赖;“凭栏翠帘低卷”则进一步暗示词人此刻心情低沉、寂寞,有淡淡的哀愁。

(2)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2)描绘了与友人品酒、赏梅、高歌的欢娱,表达了对大好时光易逝的惆怅,对美景乐事的珍惜。

解析(2)下片“坐上客来……云断”,写宴席之上,词人和友人欢声笑语共同饮酒,歌声美妙有如行云流水,整体呈现欢乐的氛围;“频剪”梅枝,则暗示大好时光的易逝,心生惆怅之

意;最后,“莫直待”含有劝慰之意,不要等到思念之时才想起这般美好,应及时珍惜眼前美景乐事。

18.(2018苏州一模,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破阵子·远眺

[明]徐允贞

万里孤峰匝地,一湾新月如钩。点点寒鸦争晚树,片片轻帆落远洲。黄昏犹倚楼。

暮雨又归南浦,潮声惊满长楸。玉笛只悲征客梦,小艇才闻渔夫讴。风吹无限愁。(1)简要赏析“黄昏犹倚楼”一句中“犹”字的妙处,并分析这句话在词中的作用。(5分)

答案(1)“犹”,“仍然”的意思,既表明倚楼时间之久,也暗示词人内心愁苦之深,难于排遣。紧扣题旨,点明新月、孤峰等是倚楼远眺之景。

解析(1)此题有两个考查点,需要分别作答。对于炼字,首先是就该字进行阐释(“仍然”的意思),接着做具体阐述,结合“倚楼”表明黄昏时倚靠时间之久,也暗示词人内心的愁苦。关于作用的思考,需要从内容和结构的层面解释,关注诗歌中倚楼远眺之景。

(2)词人所说“无限愁”具体包含了哪些愁绪?请结合词作内容做简要分析。(6分)

答案(2)词人身为“征客”,远离家乡,充满了思乡之愁;寒鸦归巢,轻帆泊岸,自己却依旧漂泊在外,倚楼眺望,反衬出词人羁旅之愁;“渔夫讴”的自由快乐,唤起心中奔波在外,劳心于俗事的愁怨。

解析(2)题干中已经明确“愁”为词眼,需要结合全词就该点做仔细分析。上片前两句,描绘离家万里,弯月的意象直接点明思乡之愁;后三句,通过写寒鸦傍晚时分归巢,帆船泊岸,

暗含归家之意,而自己依然远眺,形成对照,愁思更浓;下片回到眼前之景,通过“玉笛只悲征客梦”直接抒发漂泊在外的游子之思,同时以渔夫的自由快乐映衬自己在外奔波劳碌的无限愁思。

19.(2018南通中学开学检测,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惜余春

贺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注]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注] 西曛:斜阳。

(1)从全词看,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

答案(1)由惜春到思归再到怀人。

解析(1)本题考查对全词的情感思路的梳理能力。前三句,照应题面中“余春”二字,爱惜之情,亦于言外发之;后两句写游子思归之情,直接明了;下片围绕思念之情展开,“关情纸尾”“鸳鸯俱是白头时”这些常见意象均是闺怨词作中常见的,由此可以判断下片侧重怀人。

(2)后人评价“春归不解招游子”有“无理之趣”,请对此做简要分析。(4分)

答案(2)“春归”本是自然现象,词人埋怨春弃己而独归是“无理”的,但无理却有趣,借此把游子思归之情表达得委婉、深挚。

解析(2)“年年游子惜余春”,给出惜春情怀的时间持续度,语气即显得更为沉郁。游子年年惜春,可谓专情于春矣,而春天归去时却想不到招呼老朋友一块儿走,实在无理。如此造语,可谓奇妙。

(3)简要赏析“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这两句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3)运用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以“鸳鸯”喻夫妻(或有情人),以“江南、渭北”代指夫妻(或有情人)各自所在的地方,以“白头”“三千里”突出分别时间之长、相隔距离之远。意味深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撼和艺术感染力。

解析(3)杜甫《春日怀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词人熔铸唐诗,以己意出之:“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谓夫妻二人,已垂垂老矣,却一在江南,一在渭北,关山千里,天各一方。这两句只说离人年龄之大(分别时间之长)、分别距离之远,此外不置一辞,词意戛然而止,但余味不尽。千山万水,音讯难通,一封家信,纸尾关情,可见那情该有多深。

20.(2017无锡一模,10)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11分)

秋发庾岭①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②。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 ①万历十九年,汤显祖触怒权贵,被贬徐闻典史(今属广东省),本诗作于赴任途中。②霏微:迷蒙。

(1)请简要分析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答案(1)通过描写黄昏时分的枫叶、夕阳中沉默的秋蝉等秋天的景物,寓情于景,点明了时令,烘托出萧瑟凄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怆的感情基调。

解析(1)枫叶入秋,如火如荼,本来应该是极美丽的景致,作者却由此感受到了萧瑟的秋意。蝉饮风餐露,在古人的心目中是君子清贫自守的象征,如今,它也被阵阵寒意包围了,再也唱不出轻快的歌声。首联的景物描写显然体现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景物描写的作用无外乎交代时间地点,烘托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2)本诗的颈联中“随”“满”两个字最有表现力,请做简要赏析。(4分)

答案(2)“随”字写出两岸山色随小舟行进,不断变换色彩的状态;“满”字写出了水面的粼粼波光与夕阳辉映,洒满了游子的衣襟。两字化静为动,以乐景衬哀情。

解析(2)诗人伫立船头,观赏沿途景色,两岸山色随小舟的行进而不断地变换;粼粼的波光,在夕阳的照耀下似乎洒满了游子的衣襟。“随”写出了行踪的变化,“满”写出了所见之景象。炼字题必须要结合文句写出其语境意义。

(3)曹操以乌鹊南飞比喻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而作者则是因触怒权贵而被贬,以“孤鹊”自喻, 说尽了内心的孤独与不平。

答案(3)化用诗句,表达了作者孑然一身、独自徘徊的孤独愁闷与报国无门、无可依托的不平。

解析(3)曹操以乌鹊南飞比喻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而作者则是因触怒权贵而被贬,以“孤鹊”自喻,说尽了内心的孤独与不平。

山水田园诗词鉴赏教师版

2013届高三语文作业讲义:山水田园诗词鉴赏(教师版) 一、山水田园诗和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在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诗人没有写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如:王绩《野望》;杜甫《望岳》、《江村》;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顾况《过山农家》;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大林寺桃花》《杭州春望》。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就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 二、代表诗作赏析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教师法

高中语文系列之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抒情手法 一、分类 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景抒情、以景作结 ②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③用典抒情 ④即事感怀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如: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3分) 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 二、间接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景抒情、以景作结//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用典抒情//即事感怀。 作用: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 “故乡明月”“乡思情” “松风山月”“隐逸情” “寒林残月”“诗人的忧愁” “中秋圆月”“相思情苦” “长亭折柳”“惜别情” “空城落花”“对国势衰危的哀叹” “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闺怨情” “江湖扁舟,月落乌啼”“诗人的羁旅之苦” “梦后酒醒,烟柳断肠”“悲欢离合情” “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1、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

2014高考鉴赏诗歌的语言(教师版)

鉴赏诗歌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诗歌语言的用词之妙 2、学会鉴赏诗歌语言风格 一、命题方式: 1、鉴赏诗词的用词之妙,即炼字与诗眼。 诗歌需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所以古人特别注重炼字,力图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包含很深的意蕴。正因如此,揣摩诗歌的用词之妙,把握重要词语的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把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或句称为“诗眼”。鉴赏诗歌的用词之妙,很大成分上是鉴赏诗眼中的关键词。 品味关键词句考查角度:①词语含义(色彩、情味); ②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③意境、情感、结构上作用或妙处; 2、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1、常考的角度:①有突出妙处的词性(包括词类活用) ②包括典型修辞、表现手法的字词 ③在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字词(比如,提挈全篇,过渡,画龙点睛) ④能生动形象表现人、物、景特征的字词 ⑤能准确传达感情的字词 2、答题步骤:①解释字义; ②代入句中描绘画面(有典型手法点出来); ③描绘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 3、高考试题精练 例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2013湖南)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1分)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答: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答: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

诗歌鉴赏(三)教师版

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专题微语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高考命题情况来看,一切用以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 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四大部分的内容。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语言和思想感情来考查的。因此,它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考点突破·明法悟道 题型一修辞手法 题型解读 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掌握古诗歌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高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典例剖析 [典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注],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shì)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指导】①题目要求先点明修辞手法,然后再指出这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②“诗歌的颔联”界定了范围,粗读诗歌,初步了解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题指导】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答题时可遵循三步走的方法:第一步,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分析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方法归纳 对于修辞方法的鉴赏,就是要准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方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1.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夸张、拟人、对比、比喻、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不同,表达效果也就不同,对此要全面了解。 2.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在分析时注意三部曲:点明概念——分析运用——说明效果。在上述题目答案设计中,先要点明“比喻”的修辞手法,再根据诗句具体分析,然后指出表达效果——“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起坐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8届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8东城期末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送别 高适 昨夜离心正郁,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送友人远行,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16.诗人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白《赠汪伦》) B.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黄滔《马嵬二首》) C.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约《观祈雨》) D.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中《思旧居三首》) 17.《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本诗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白居易《琵琶行》也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其诗云:“_______, ________。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本诗写送别,而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到了自己与家人团聚的场景:“乃瞻衡宇,_______, 僮仆欢迎, ________。” ③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之作,王诗云:“城阙辅三,________。与君 离别意,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B16.D 17.(6分) 要点一:《送别》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惆怅不舍的心情;《别董大》写诗人对朋友的鼓励,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鉴赏题(教师版)

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鉴赏题(教师版) (八下)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 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 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 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 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考题回放】 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 未已。 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15、《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 子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八下)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 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 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 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 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 艺术境界。 5、《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 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 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6、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7、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 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采之、芼之、友之、乐之。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二模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二模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东城二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千年调① 辛弃疾 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②前导,叫开阊阖③。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④。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⑤。 注释:①本词约创作于庆元六年。其时辛弃疾因遭谏官攻击,被罢去职,隐居于江西铅山。②丰隆:古代神话中的雷神。③阊阖:指传说中西边的天门。④此句化用《史记?赵世家》中赵简子梦游天国之典。天帝赏赐赵简子,日后赵简子接连攻城掠地,成为晋国实权派。⑤末三句借用《离骚》“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句意。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左手把青霓”与“霓为衣兮风为马”两句中的“霓”都是“彩虹”的意思。 B.“径入寥天一”中“径”一词写出了词人纵横驰骋,遨游天界上下的自由。 C.“赐汝苍壁”意为“我要将苍壁赐予你”,是词人模仿天帝口吻设想的语言。 D.“嶙峋突兀”意为“气势雄伟的石壁突然出现”,给词人带来了意外与惊喜。 17.本词运用了借助古事,委婉地抒发情感的手法,使作品意蕴丰富,表达凝练。下列诗句 没有 ..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C.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初到黄州》)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8.①辛弃疾词作描绘出瑰丽神奇的仙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营造出了(仙境名称)这一仙境,并借助诗词曲画等方式暗示了(姓名)、(姓名)等女子的不幸命运。(3分) ②本词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调动想象对神仙世界进行了描写,简述这两首诗 词所描述的仙境及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 1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辛弃疾借赵简子之典寄寓希望自己被重视,得以施展抱负的理想;曾皙借“浴乎 ②《千年调》词人以月起笔,开篇写道“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月是古诗文中常见 的意象,它可以起到渲染气氛,触发情感的作用,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去来江口守空船,”;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 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月出于东山之上,”。

诗歌鉴赏——客观题 (教师版)讲课讲稿

诗词鉴赏专题——客观题 一、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和情况分析 新课标全国卷《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文阅读”考点提出的考查重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型的变化: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由之前的两道主观题,变成选择题加主观题。 考查侧重点的变化: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鉴赏。 二、回顾2017年高考真题,探究命题角度 1.【新课标I卷】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礼部贡院进士就试(宋·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提示:请同学们在每个选项后面的写出该选项的命题角度 【命题角度小结】命题范围:局部赏析和整体赏析。 命题角度:①内容理解②情感态度③表现手法④语言赏析(炼字、炼句) 三、常见命题角度归纳与应对策略 (一)内容理解方面: 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词语解释有误。B,(“少邻并”是指周围没有邻居,地方偏僻。)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古风(其十)(唐·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句意的理解有误。【答案】B (“后世仰末照”是指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应对策略】读懂诗歌的字词、句子的意思,把握字面意思、深层意义。①字词落实,逐句翻译②把握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抒情性、形象性、凝练性(省略、倒装) (二)情感态度方面: 4.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词鉴赏——思想感情 (教师版)

诗词鉴赏专题——思想感情 古人所谓“诗言志”,乃谓诗是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诗”是“志”的载体,“志”是“诗”的终极目的。读诗,就是读诗人的思想感情,读诗人的内心世界。诗词的思想感情包括诗人相对稳定的思想感情、偶然的心理情绪的变化、对待“人、事、物”的观点态度等。那么,怎样把握诗词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呢?“三看四抓五关注”。“三看”就是要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四抓”就是抓画面(意境),抓意象,抓典故,抓词采(主要是动词、形容词的色调);“五关注”就是关注古代诗人常见的抒情方向,关注诗人此时此地的背景,关注诗词塑造的主体形象,关注诗词主要的抒情方式(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乐景哀情等)及其他表达技巧,关注问题的命题角度和样式。 第一部分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画面蕴情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初晴游沧浪亭①(宋?苏舜钦)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 前两句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画面。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由衷喜爱沧浪亭景色的心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春晚(宋?王安国①)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②初上琵琶, 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王安国:王安石弟,后被罢归田里。②小怜:泛指歌女。 上阕中“满地残红宫锦污”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2.一幅“一夜风雨后,残花飘零满地像宫锦被污损”的画面。由春天归去而生的痛惜惆怅之感。(要注意到比喻的作用) 【方法总结】 二、意象含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注](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3.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4.(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教师版)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教师版) 新课标1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翻译: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14.BE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 【答案】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新课标2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诗歌鉴赏:构思技巧与构思脉络(教师版)

诗歌鉴赏专题:构思技巧与构思脉络 “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构思技巧(结构安排): 1、物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起-承-转-合)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统领全诗、照应、承上启下、抑扬、总分总等。 3、如何体现主旨: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构思技巧举例】 1.抑扬 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之分。抑扬,“抑”是贬抑否定,“扬”是褒扬肯定。为了褒扬肯定某一方面,意先对其他方面作贬抑否定这叫欲扬先抑。“扬”是目的,“抑”是手段。为否定和贬抑某一方面,故意先对其他方面作一褒扬,这叫欲抑先扬。“抑”目的,“扬”是手段。“抑”与“扬”是对立统一的。运用抑扬手法,可以尽情抒发情感,还可使行文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引人入胜。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便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展现了春天美好的景象。 2.层层铺垫 如宋朝苏辙的《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褚”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3.伏笔照应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 照应一般有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4.以小见大 就是写小的景物来显示大的主题,即通过“小景”、“小事”、“小物”来反映大的主题。它可使诗的意境更深邃,更阔远,主题更深刻。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传烛分火是寒食节发生在宫中的生活小事,但是诗人却借百姓禁火而宫中不禁,写出宫廷的特权,讽刺当权者的腐败,小事写出大主题。 5.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以写景结束诗句,从而抒发感情。以景结情,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宋朝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诗人在末句并未直抒离情别绪,只是把眼前开阔的横塘缩小到与离情别绪更直接相连的细雨、垂柳、画船上,颇具神韵。 6.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诗歌鉴赏——意象(教师)

第二讲鉴赏 ——诗歌之意象 一、考点诠释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融注在形象中。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1、意象:寄托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载体 2、我们常见的哪些事物成了诗人笔下的常用意象?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大家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如: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 二、观看视频《岁寒三友》 三、视频中相关作品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南轩松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这首诗借物抒怀,诗人赞颂“凌云霄”的孤松,也表现了自己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宋. 徐庭筠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 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 雪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

诗歌鉴赏复习资料(教师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依韵酬光化李简夫屯田 (宋)范仲淹 老来难得旧交游,莫叹樽前两鬓秋。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 龚黄政事聊牵强①,元白邻封且唱酬②。附郭田园能置否?与君乘健早归休。 (注)①龚黄:汉代循吏龚遂与黄霸的并称。亦泛指循吏。②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并称“元白”,为生死不渝之交。邻封:本指相邻的封地,泛指邻县、邻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感慨极深,是历尽沧桑、劫后余生之语,故对旧日好友倍加珍惜。 B.颈联以龚黄自喻,“聊牵强”有自谦之意,下句则寄托了对友人的期望。 C.颔联分述昔日、如今之事,“共”“相”二字又将两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D.次句紧承上句,宽慰友人不要感叹年老;“两鬓秋”照应下文“晚年”。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征。 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以龚黄自喻”不对,“自喻”是将自己比喻为某个对象,诗中却是将自己和友人一起比作龚遂、黄霸。故选B。 2.①珍重友谊。人到晚年,朋旧凋零,诗人对健在的友人感情更深,他劝慰老友不要感叹年迈,要趁着身体还健朗,置办田园早日归隐,共享朋友相聚之乐。②恬静淡泊。诗人少时刻苦攻读,依靠科举成名,终生为官,但不热衷名利,晚年更是恬淡,希望早日退隐。③仁爱谦虚。诗人回首平生,觉得政绩不堪与汉代龚、黄相比,其实他在各个方面都已超出前贤,这是他的自谦之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征”,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结合“老来难得旧交游,莫叹樽前两鬓秋”“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与君乘健早归休”等分析,诗人珍重友谊。人到晚年,旧交变少,他劝慰老友不要感叹年迈,要趁早置办田园,归隐自然,共享相聚之乐。结合“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分析,诗人少时刻苦攻读,但不热衷名利,晚年追求恬静淡泊。结合“龚黄政事聊

最新诗歌鉴赏——客观题-(教师版)

精品文档 诗词鉴赏专题——客观题 一、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和情况分析 新课标全国卷《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文阅读”考点提出的考查重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型的变化: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由之前的两道主观题,变成选择题加主观题。 考查侧重点的变化: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鉴赏。 二、回顾2017年高考真题,探究命题角度 1.【新课标I卷】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礼部贡院进士就试(宋?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提示:请同学们在每个选项后面的写出该选项的命题角度 [命题角度小结】命题范围:局部赏析和整体赏析。 命题角度:①内容理解②情感态度③表现手法④语言赏析(炼字、炼句) 三、常见命题角度归纳与应对策略 (一)内容理解方面: 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 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 、“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 、“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 、“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词语解释有误。B,(“少邻并”是指周围没有邻居,地方偏僻。)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古风(其十)(唐?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A. 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 “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 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 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句意的理解有误。【答案】 B (“后世仰末照”是指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 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应对策略】读懂诗歌的字词、句子的意思,把握字面意思、深层意义。①字词落实,逐句翻译②把握古代_________________ 诗歌语言的特点:抒情性、形象性、凝练性(省略、倒装) (二)情感态度方面: 4?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完整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师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题型及设题角度。 学习重点:学习答题思路,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 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 (一)、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真题再现: (2015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闻说”表明不是亲眼所见,又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也间接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尾联把作者忠君报国之志与思乡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点染 和升华的作用。 小结:答题思路 1、审题,找出比较点。 2、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 诗歌比较鉴赏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1、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2、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 3、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4、诗与画的意境比较 5、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 6、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7、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一)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冋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阅读题 教师版

专题:诗词鉴赏 (一)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雪:指梨花。 1、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2、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2、“人生看得几清明”,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二)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三)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案:1、答:水面如同刚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来表现水面的平静。2、答: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四)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1、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2、“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答案:1、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五)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歌鉴赏练习题(教师版)

诗歌鉴赏练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1.《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①本诗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以“风飘絮”喻,以“雨打萍”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2分) ②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①国事衰微或山河破碎(1分);坎坷的身世或身世浮沉(1分) ②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意思对即可。 2.《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①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1分) ②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答案】①(1分)物是人非;②(3分)C 3.《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②,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注释】①此诗是元和十年写的。这年三月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②幢幢:摇曳。 ①诗歌首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②“垂死病中惊坐起”中“惊坐起”是篇中妙笔,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①(2分)首句诗描绘出一幅夜已深,灯已残,光线昏暗,影子摇晃不定的凄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