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现代战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现代战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18卷第3期1999年9月

生态科学

Ecologic Science

Vol118No13

Sep11999

文章编号:1008-8873(1999)03-0033-07

现代战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X

凌虹1,吴仁海1,施小华2

(1.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广州510275; 2.广东省成套设备局)

摘要:战争对生态环境各个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按照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备战

期、战争期和战后,分别论述了不同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中战争期间对生态环境的影

响又可根据战争使用武器的性质分为常规武器、生物化学武器、以及核武器对生态环境的影

响。

关键词:战争;生态环境;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X45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持续最久的声音就是战鼓的声音:部落战争、宗教战争、国内战争、争夺君主权的战争、民族战争、革命战争、殖民战争、解放战争、为制止和结束战争而进行的战争,,。什么是战争呢?5辞海6中的解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是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形式。0最初的战争是以石头与棍棒为武器的短兵相接,后来用矛与剑,再后来用弓与箭,到近代的火枪与大炮。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子弹、航天技术、电子技术以及激光、红外线等科学技术的成果广泛用于军事领域,使军队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时希望使敌国的经济处于瘫痪状态以至于不能维持战争的想法,使得交战国以攻击对方的工业目标和交通通讯设施为目的。随着武器技术的进步,进攻目标的精确度也越来越高,这不仅使人员伤亡增加,也使得通过释放工业化学品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加剧。战争造成大量的人力损失,耗费大量的各种资源,破坏正常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战争对环境造成影响古已有之,有些是战争的副产品,有的则是故意针对环境的。古罗马就周期性地破坏敌人的庄稼,使敌人在以后不得不依靠自己供应粮食。而俄罗斯人历史上在反抗拿破仑与希特勒的侵略时,也曾破坏自己的庄稼以免资敌。在现代战争中,武器具有强大的破坏性、毒性甚至放射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就更大了。例如,海湾战争又

X收稿日期:1999-04-15

34生态科学第18卷

被称为生态战争(eco-war),战争期间伊拉克大搞生态恐怖主义(eco-terrorism)蓄意破坏科威特的生态环境。

战争对环境的直接影响从时间上来分可分为:备战阶段、战争期间以及战后的影响;从对环境要素的影响可分为对水体、大气、土壤、生物的影响以及噪声的危害。本文着重从时间阶段上分析现代战争对环境的直接影响。

2备战的环境影响

这个阶段对环境的直接影响主要包括军事工业对战争的影响、武器测试、军事演习、核技术研制与蔓延等对环境的影响。

211军事基地

军事基地,特别是空军基地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大多数生态环境较好。同时那些被认为阻碍军事活动的动物群落有可能遭到破坏,例如在跑道上聚集的鸟类。军事基地,特别是那些建在小岛上的,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一般是不可恢复的。许多国家保留有专用于军事演习的区域,进行坦克战术、导弹技术练习、空袭以及海军演习。另外,在有些国家还有用于化学、生物战争演习和核测试的区域。这些活动严重损害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却被认为是在一般环境政策影响范围之外。

军事基地在撤销时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1992年前苏联部队从原东德撤出时,有约150万弹药被销毁。据报道,大多数弹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被烧掉,释放出大量的氮氧化物,极毒氧化物以及一些重金属(例如汞)。按照条约这些弹药应该被转移到俄罗斯,但为了减少处理费用,大多数被原地掩埋。在柏林附近地区被废弃的武器库中有大量的武器残骸,弹药以及废汽油和化学废物。在勃兰登堡(前苏联在德1/3的军事力量在此),环境的损害超过了130亿德国马克。据估计,前苏联在德国的军事基地有4%被严重污染。212武器制造、试验与销毁

军事毒物对公众的健康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在化学、生物武器、核武器以及常规武器的生产、存储和测试中有大量的污染物释放,污染了大量地区。成千上万的废弃的武器弹药等待着被销毁。直到最近,问题的严重性才被认识到。2万多个美国军事设施地点被有毒废物污染,大约3万吨致死的化学武器等待被销毁。估计处理这些问题的费用高达650亿美元。前苏联在冷战结束后,将大量的有强放射性的核废料、武器和反应堆放置于深海之中,据估计将对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长期的影响[1]。1942年美国在C olorado州建立了化学武器制造基地,制造神经毒气、常规武器、炸药甚至商业性的杀虫剂。这些生产释放出许多有毒物质,有些甚至迁移到周围的岩石和地下水中,对其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威胁着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而清理工作是十分艰难,耗资巨大[2]。

美国田纳西州的另一个核试验基地橡树岭(OAK RIDGE)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橡树岭周围100km内的癌症发病率从1950~1952到1987~1989这段时间的增长率远高于该地区与国家水平。其中,橡树岭核试验基地所在的Anderson县增长率最大[3]。

1954年3月在美国比基尼岛的核试验中,1500万吨的地面核爆炸在前四天落下的放射性碎片的剂量可使500万hm2的面积上(半个瑞士)暴露的人员和家畜致死。幸运地是这一被严重污染的大片地区是在无人居住的太平洋上。虽然该试验已经过去多年,而且进行了清除污染的工作,但该岛至今不能居住[4]。

3 战时的环境影响

战争期间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和最显而易见的。应该指出有些战争期间的环境影响也会波及战后,如有毒物质的释放、放射性污染等。

311 常规武器战争对环境的影响

31111 战争武器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轰炸对环境会造成严重影响。一是轰炸本身使用的弹药爆炸后的污染,二是那些被破坏的目标中污染物质的泄漏。意大利绿色和平组织负责人法布里1999年4月26日在罗马说北约对南斯拉夫的轰炸将使亚得里亚海遭受严重生态污染,而且后果将是长期的。俄罗斯国防部专家也指出,北约对南联盟持续的野蛮轰炸将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世界臭氧测量中心主任泽雷福斯早些时候就说,北约在对南联盟的轰炸中,使用了大量的国际公约禁止使用的集束炸弹和贫铀炸弹,炸弹爆炸后,二恶英和其它致癌物质随着雨水四处蔓延,不仅威胁南联盟,而且威胁到奥地利、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周边国家人民的安全。

海湾战争期间地面军事行动也对该地区的农作物产量,牲畜产生了不良影响[5]。坦克进攻、油污染和地雷密布对本来就很脆弱的沙漠土壤系统、土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土壤被油污染,动植物群落受到破坏[6]。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农业、森林和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欧洲和太平洋战区更为严重。战争中使用了数量惊人的爆炸力极强的炸弹和燃烧弹,很多城市和工业区遭到了轰炸,德国和日本的城市几乎全部遭到了破坏,太平洋地区热带岛屿上的生态也遭到了破坏。

31112 战争破坏设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 在1999年的巴尔干,北约(NATO)空袭了Pancevo 和Sremicica (贝尔格莱德附近)的石化厂。这些空袭破坏了一个塑料厂和氮气生产车间,大量的氯气、二氯一烷(ethylenedichloride )和氯一烯单体(vinyl chloride monomer)释放到大气中。这些化学品不仅对人体有直接致命的影响,而且在环境中残留。如其中的氯一烯单体,为环境致癌物,能引发肝血管瘤等多种器官肿瘤。

海湾战争中由于油船被击沉造成原油泄露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根据1993年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的报告,在1991年1月18~19日大约6~8万桶原油从击沉的战舰中泄漏出来,导致大约3万海鸟在这个事件中暴死,这中间还不包括那些挣扎在沙漠中的/石油池0的海鸟。渔产品产量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另外,大约有20%的红树林被油污损了,50%的珊瑚岩、成百上千平方公里的海草受到影响[7]。蜗牛和贝类中铜、镍、锌的平均含量均比原油泄露前有明显的增加[8,9],PAHS 含量也远高于战前[10]。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在撤退时破坏了科威特的大量石油设施,使得每天大约有5~6万桶石油被火吞噬。成吨的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这些导致酸雨的主要成分被释放入大气,使得黑而油腻的雨降落在沙特以及伊朗,而1500km 以外的克什米尔则有黑雪降落[11,12]

。比较1993年与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的大气中污染物含量,可以发现战争其间的大气中污染物含量高出许多。某些污染物的含量如PAHS 至今仍然含量很高[13,14],对海湾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将产生长期的影响[15,16,17]。

31113 其他破坏方式的环境影响 二战期间,荷兰17%的农田被故意放入的盐水淹没,35第3期 凌 虹等:现代战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6生态科学第18卷

挪威北部的大片地区亦完全荒废。由于战争的破坏,欧洲的农产量减少了40%,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才得以恢复。另外,很多国家的大量自然资源被随意破坏[4]。

312生物、化学战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共使用了10万t以上的化学战剂,被使用的化学战剂至少有45种,大约造成10万人死亡,严重致残的人数达100万。大量的农田和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尤其是法国和比利时遭到的这种破坏更为严重。

美国在越战期间一共使用了9万t植物杀伤剂破坏森林植被。这是一种对神经有影响的氯化碳氢化合物,对人和农田造成严重影响。Hatfield小组研究了落叶剂(agent orange defoliant)的环境影响。美国军方1962~1971年在越战中广泛使用这种落叶剂,目的是对付善于在丛林中作战的越南军队,使得25000km2森林受到了污染,约有13000km2的农作物被破坏,150多万人中毒,3000多人死亡。落叶剂消灭了50%的红树林,也对野生动植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8]。

生物战同样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病菌的广泛传播,造成水体、大气的污染,也使得疾病在人群、畜群流行,造成大量的人畜死亡。

313核战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945年,第一颗用于战争的原子弹投放在广岛。数秒内爆炸的冲击波摧毁了城市的60%,成千上万的人被冲击波杀死,或被倒塌的建筑物杀死。原子弹爆炸时的火球发出大量的辐射,使很多人烧伤致死。原子弹的火球表面温度比太阳表面温度还要高。许许多多的人受到电离辐射,数天后死于辐射病。广岛约有10万人被原子弹杀死,另有10万人严重受伤,共有31万~32万人受到原子弹爆炸的各种影响。截止到1945年12月有13万~ 15万人死亡,估计到1950年共有20万人死亡。在同样受到原子弹袭击的长崎有27万~ 28万人受到核辐射,到1945年12月6万到8万人死亡,到1950年估计共有10万人死亡[19]。

1945年摧毁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爆炸力分别为13000t和22000t TNT当量。在当今核武器库中的各种核武器中,有的(战术武器)比那时的小,有的(战区武器)比那时的大,还有一些(战略武器)则要大的多,要对未来和战争的实际效应进行估计当然是比较困难的。可以设想,小规模的战争或许只会使用几百枚战术或战区武器,这如果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地区会当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会使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农田和森林遭到严重的破坏。

核爆炸后能量释放的形式之一是冲击波,它立即引起人体的损伤和房屋与自然环境的破坏。例如当量为100万吨的空爆核弹能摧毁14000hm2的树林和几乎全部的人工建筑,能使低空大气层的数千吨水蒸汽进入高空大气层中。

核爆炸后能量释放的另一种形式是热辐射。如果在晴朗干燥的夏天,100万t的空中核爆炸可使33000hm2范围内形成风暴性大火,并可燃烧和蔓延数星期之久。这种火焰将严重危害从冲击波和辐射中幸存下来的动植物,而且会使大量的烟雾进入大气层。冲击波和大火对地面的破坏将使大面积的地区长时间的荒废。这是受到侵蚀和肥沃土壤流失的结果。100万t级的空中核爆炸瞬间产生的极高温度将使5000t气体转变成各种氮氧化物。这些氮氧化物反过来又会在低空大气层中产生大量烟雾和使高空大气层中的臭氧分解。而臭氧层损害的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全世界许多天然的陆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

业生态系统都将由于中波紫外线的增加遭到严重的破坏。

核爆炸后能量释放也可以核辐射的方式。100万t 级的地面核爆炸所产生的核辐射可使36000hm 2面积上所有暴露的人员和绝大部分其它脊椎动物(包括所有家畜在内)达到致死剂量,同时会造成一些动物的基因突变。

核战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核弹使用的类型、数量和方式有较大的差异。至今为止,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核战争。但核战争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4 战后的环境影响

在现代战争的后果中,人类面临不仅是要重建家园和生活,而且要重建生态环境。然而,现代武器强大的破坏力能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里毁坏一个社会所依赖的全部资源。最近在卢旺达和科索沃是现代战争制造大量难民的典型例子,直接的死亡威胁与可能面临的长期战争威胁,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移民去更安全的地方也会对那里的社会经济结构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由于一些地方涌入了大量的难民,使得该地区的资源紧张,公用设施超负荷运转,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影响。

前苏联对阿富汗长达12年的侵略对该国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除了故意的环境破坏以外,这场战争影响到该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系统。这些影响将会继续对生态环境产生间接的影响。这场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直接与间接的破坏极大也许是除人力资源损害以外最大的损失[20]

也许比现代武器直接破坏力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影响的长期后果,例如贫铀武器(D U)对那些与之接触的任何物品都会产生长期的影响。当DU 击中目标时,燃烧并释放铀的氧化物。这种有毒且放射性的气体吸入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损害。根据Robert.Fisk 的报道,有证据表明海湾战争中残留在伊拉克的DU 是该地区死婴、畸婴、儿童白血病以及在伊拉克南部癌症增多的原因。DU 也被认为是导致许多美国退伍军人/海湾战争综合症0的罪魁祸首。在不久前结束的科索沃的战争中也大量使用这种DU 武器。

地雷在现代地区冲突中使用广泛。根据国际红十字会的报道每月全世界大约有1000~2000个人被地雷炸死或致残。全球现在大约有100万km 2的地雷区。在排除雷之间这些地区可利用性极低。5 战争的间接影响

战争的间接影响包括由于资源用于军事而从环境保护转移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军事对抗阻碍地区间的环境保护合作等。

511 军事费用的机会成本

军事费用的机会成本是昂贵的。机会成本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任何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都存在着许多相互排斥的使用方案,选择这种使用方案就放弃了其他使用机会,也就失去了获得效益的机会。其他使用方案中的最大经济效益,称为该资源选择这种方案的机会成本。一种资源用于军事以后就可能影响到环境保护,文化教育等社会福利的实现[21]。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 O)估计,1971年全世界在武器上花费了712%的GNP,而在教育上仅花费了5%,在卫生上花费了215%。两天的全球军费开支(大约480万美37第3期 凌 虹等:现代战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8生态科学第18卷

元)大致相当于联合国阻止第三世界国家沙漠化的计划年花费。在当世界上不少地方由于资源短缺、经费不足无法有效地遏制环境恶化和给青少年提供足够的教育的同时,又有这么多资源和资金用于战争,真是令人忧虑。

512影响国际环境保护合作

众所周知,不少环境问题,如酸雨、温室效应、跨国界的河流污染、区域性的海洋管理等都是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因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而军事对抗的国家是很难进合作的,例如,北极圈周围的几个国家在冷战结束后才能开始有效的地区环境保护合作,制定了合作公约[22]。

6结束语

现代战争的强大破坏力使得今天的战争区也成为生态灾难区。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开始着手防止大规模的核战争、化学以及生物战争的长期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化学战的残酷经验,产生了一个积极的结果,即1925年日内瓦禁止在战争中使用(不包括生产和研制)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协议书的通过。

在广大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努力下,一系列限制核扩散、核试验的条约得到了签订,虽然,核战争的阴影仍然没有散去。1998年6月第一届国际战争的环境影响研讨会在华盛顿召开。这次会议从法律以及经济方面讨论了战争对环境的影响,取得不少有意义的成果。

我们期待国际社会能深刻意识到战争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有关的国际法规(例如防止蓄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战争罪行,禁止使用对环境破坏巨大的武器等法规)能尽快出台。我们更希望世界能永远和平,永无战争。

参考文献:

[1]VARTANOV R.Nuclear legacy of the cold war.Russian policy and ocean disposal[J].CD Marine Policy,

1997,21(1):1~15.

[2]WILEY K B,RHODES S L.From weapons to wildlife: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cky Mountain Arsenal[J].

Environment(Washington DC),1998,40(5):4~11.

[3]Mangano.JJ.Cancer mortality near Oak Ridge,Tennesse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

1994,24(3):521~533.

[4]王先林等译.未来的战争[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

[5]HOUTY W,ABDAL M,et al.Preli minary assessment of the Gulf war on Kuwaiti desert ecosystem[J].J

Environ Sci Health(A),1993,28(8):1705~1726.

[6]GERGES M A.On the impacts of the1991Gulf War on the environ ment of the region:General observations.

[J].M arine Pollu tion Bulletin,1993,27:305~314.

[7]S HEPPARD C R C.Physical environment of the Gulf relevan t to marine pollution:An overview.[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1993,27:3~8.

[8]BU-OLAYAN A H,SUBRAHMANYAM M N V.Accu mulation of copper,nickel,lead and zinc by snail,

Lunella coronatus and pearl oyster,Pinctada radiata from the Kuwait coast before and after the Gulf War oil spill [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 ment,1997,197(1~3):161~165.

[9]HUSAIN T.Kuwaiti oil fires-source esti mates and plume characterization[J].Atmospheric Environment,1994,

28(13):2149~2158.[10] AMIN M.Kuwaiti oil fires -air quality monitoring [J].Atmospheric Environment,1994,28(13):2261~

2276.

[11] BOU -OLAYAN A H,et al.Accumulation of lead,cadmium,copper and nickel by pearl oyster ,Pi nctada

radiata,from Kuwai t marine environ ment [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1995,30(3):211~214.

[12] SAEED T,et al.A pos-t Gulf War assess ment of the levels of PAHs in the sediments from Shuaiba Industrial

Area,Kuwai t.[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6,34(7~8):195~201.

[13] SAEED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0447393.html,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PAHs present in the dus t collectedfrom differen t residen tial areas of

Kuwait,1991~1996[J].Environmen t International,1998,24(1~2):197~203.

[14] SAEED T ,et al.Pos -t Gulf war assessment of the levels of PAHs i n the sediments from Shuaiba industrial area,

Kuwait [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6,34(7~8):195~201.

[15] AL -KHALAF B et al.Pilot study:The onset of asthma among the Ku waiti population during the burning of oil

wells after the Gulf War [J].UK Environ International,1998,24(1~2):221~225.

[16] B RAIN J D,et al.Pulmonary toxicity in hamsters of smoke particles from Kuwaiti oil fires [J].Environ

Health Perspectives,1998,106(3):141~146.

[17] EZE AMUZIE C I.Responses of alveolar macrophages to pos -t Gul -f War airborne dust from Kuwait?

[J].

Environ Internat,1998,24(12):213~220.

[18] MAI S.Mangrov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in Vietnam [M].VACNE,HANOI,VIET NAM,1996.17

~26.

[19] 鲍林.战争与道义:核伦理学的兴起[J].吴万仟译.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12.

[20] FORMOLI T A.Impacts of the Afghan -Soviet war on Afghani stan .s environment [J].Environ Conservation,

1995,22(1):66~69.

[21] S HAW R P,et al.Warfare,national sovereignty,and the environment [J].Envir Conservati on,1993,20

(2):113~121.

[22] CARON D D.Toward an arctic environ mental regime.symposium:ocean governance [J].Ocean Develop &

In ternat Law,1993,24(4):377~392.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War

LING Hong 1,WU Ren -hai 1,SHI Xiao -hua 2

(1.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2.Guangdong C omplete Machinery Equipment Bureau)

Abstract:War has great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during the three periods of war.The three periods are preparation,wartime,and postwar.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the wartime were depicted in reference to the types of weapon being used.Keywords:war;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impacts 39

第3期 凌 虹等:现代战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新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版) 摘要: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迫使我们追溯和反思,如何在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由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采取适宜措施,来解决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水利工程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平衡生态环境影响 0引言 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广泛,许多影响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逆性,应引起高度重视。生态工程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是我国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艺技术。为解决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工程建设必须服从生态经济区域的整体规划,并从系统思想出发,

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特别是生态工程这一重要工艺技术以及传统工程管理的有效经验,以期获得较高的工程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不但可以获得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还丰富了水利工程施工理论和生态工程理论。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非常广泛,并且十分具体。 1水利工程的投入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兴修水利工程对生态平衡以及环境的影响开始重视始于50年代后期。为此,国务院专门规定今后凡规划大型(中型)水利工程,必须同时要考虑到环保问题。 1.1水资源承载力问题。长江流域虽然水资源丰富,但也经不起无节制地开发利用。长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到底有多大,对这个问题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因此,“十一五”规划首先要研究透这个问题,否则,整个水利建设的布局就无从谈起。在摸清楚水资源家底的基础上,要对水资源配置有一个初步的说法。所谓配置,也不是

论述“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论述“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旅游对环境的有利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请做环保旅游者 2008-07-07解放日报·余泓· ▲…由网友组织的浙西某山区背包自由行。午餐时,大家围坐在山间林地上吃喝说笑,人走后随风飘落的塑料袋、胡乱丢弃的饮料瓶、快餐盒到处可见,也无人捡拾。 ▲…越来越多的自驾游必将对当地造成一定的空气和噪声污染。一些自驾车主环保意识不到位,所到之处垃圾乱扔,不利于当地长远开发和保护。 ▲“爱护环境,环保旅游”,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公民道德修养与环保意识的体现。 ▲“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除了风景什么也别带走”,只有对大自然真诚爱护,大自然才会处处展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让人陶醉。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网络编辑) 以“走进自然、感受生态”的生态旅游时尚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的开发旅游资源,已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破坏现象,所有的负面影响应引起社会各部门和旅游爱好者的关注和重视,我们必须尽早采取措施,用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爱心来善待生态环

境和文明旅游,使生态旅游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一.旅游业所面临的问题 借开发生态旅游之名,竭泽而渔,破坏了生态环境,一些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也使一场生态之旅变成了污染之旅。 1.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和利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少问题,煤、电、石油、能源和水源消耗增大,必然伴随大气、水体污染物和各种物质消耗所产生的固体污染物、废气物总量增大。旅游设施(如宾馆饭店等)所带来废水废渣、油污排放、以及生活垃圾、汽车尾气、各种噪声等正在污染和破坏环境。有的招待所、餐馆以砍伐景区林木为燃料,违法经营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又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景区的现象。不少生态环境大规模砍伐树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为了经济效益,违规建造宾馆饭店、停车场、道路、索道、商场、歌舞厅、游乐场等旅游设施,这降低了植被覆盖率,导致景观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的整体性、统一性造成了破坏。集聚的旅游设施和过量的游客又使风景区的大气环流受到影响,致使生态环境的气候反常。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风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建,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风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题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试题1 在对长江水质进行观察的时候,先设立观测点进行观测,再和历年的水质状况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是()。 1.0分 ?A、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 ?B、 资料统计与现场观察资料相结合 ? ?C、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 ?D、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我的答案:B 2 绿化植物的美学不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表现出来?() 1.0分 ?A、 大小和形状的搭配 ? ?B、 地形和品种 ?

色彩和质地的搭配 ? ?D、 光影和声音 ? 我的答案:B 3 数理模型分析是利用特征方程、公式,结合()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再利用系统模型、仿真模型分析城市水温、气候等的变化。 1.0分 ?A、 因素 ? ?B、 因子 ? ?C、 个体 ? ?D、 差异 ? 我的答案:B 4 现代城市生态学自然生态所研究的核心有气候特点、水温特点、生物特点、()。 0.0分

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 ?B、 环境现状 ? ?C、 环境污染和修复能力 ? ?D、 环境修复和容纳能力 ? 我的答案:D 5 现代生态设计的自然做工原理包括自然界没有废物、自然的自我组织和能动性、生物多样性和()。 0.0分 ?A、 设计和自然相协调效应 ? ?B、 生态位效应 ? ?C、 边缘效应 ? ?D、 最优设计效应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和()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自然——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 0.0分 ?A、 改变、顺应 ? ?B、 改造、维护 ? ?C、 改造、适应 ? ?D、 改变、协调 ? 我的答案:D 7 下列不属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特点的是()。 1.0分 ?A、 多因素制约 ? ?B、 不确定性

城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DOC 7页)

城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DOC 7页)

城市生态环境调查 班级:计科0901班 姓名: 许山蒙 时间: 2010.7.15 – 2010.8.15 地点:菏泽、淄博 【摘要】 本次调研主要研究城市居民周边环境状况、公民环保意识及影响市民工作的主要污染类型,此次调查在菏泽市和淄博市以散发调查问卷并分析调查结果的形式完成。发放问卷60份,有效问卷60份,通过分析,城市环境状况及公民环保意识依然堪忧。 【前言】 曾经璀璨的夜空在很多城市已不复存在,曾经的青山绿水也已成为如烟的往事,中国的环境已不堪经济发展的重荷,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将何去何从?本调研组选择本课题着重了解城市居民定居区域周边环境状况及公民环保意识水平,让更多的人更好的认清中国环境方面的现状,从而检讨及约束日常生活中对于环境方面的不文明行为,并能为我国环境的改善工作略尽绵薄之力。 随着让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同时大量的各相态废弃物也被制造出来,它们严重破坏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危及我们的生存。如: 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一周内有连续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 1943年夏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1953~ 1956年日本水俣病事件发生后,即使时过境迁,在1991年,日本

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时发生时,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这次事件导致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以后20年中,还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了癌症。 如何能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是人类的居所重新变得生机盎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正文】 一、生存环境亮起红灯危机意识亟须强化 蓝天白云,空气清新,鸟语花香,风调雨顺,山河变得更加美好,环境变得更适宜居住,这是全人类对新世纪的希望。 然而,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看,全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各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污染程度仍处于相当高的水平,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生态被破坏的程序还在加剧。 水体污染突出。我国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其中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主要淡水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01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达204亿吨,首次超过工业污水。 大气环境恶化。有关部门统计,全国338个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剩余的66.9%都超过二级标准,其中有137个超过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5%。 大部分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由于对草地的掠夺式开发,乱开滥垦、过度樵采和长期超载过牧,全国草地面积逐年缩小,草地质量逐渐下降。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达1.3亿公顷,并且每年还以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并以每年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继续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目前,我国沙化土地的面积为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600公里的风沙带。农业生态恶化,将直接导致我国农业生产持续能力减弱。 海洋环境也令人堪忧,1999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已达46%以上,其中污染最严重的东海海区,劣四类海水比例高达53%。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正在由局部向整体蔓延。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200万亩以上,8000万亩以上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仅淮河流域农田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

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文献综述

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论述了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分析旅游活动对环境的依赖性及对环境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分析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冲击,尤其是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目的是认清各种旅游因素对旅游资源及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并提出对旅游环境进行保护的基本手段,以寻求旅游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环境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旅游活动 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4年我国旅游收人为1600多亿元,跃居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中的第八位。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

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发表时间:2015-07-15T15:51:06.790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4期作者:高晶 [导读] 环境质量就是环境素质的好坏,能够分别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分析。目前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仍未达成一致。 高晶(吉林省工程技师学院吉林白山 13430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4-004-02 环境质量就是环境素质的好坏,能够分别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分析。目前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仍未达成一致。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之内,生态系统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生态环境质量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各种周围事物即自然环境的优劣,主要包括整体环境中与自然资源相关联的各种要素。总之,生态环境质量就是以人类作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适宜度。 我国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主要依据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 因地制宜的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合理评价,并总结出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及影响。叶亚平等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是生态环境系统和生态环境因子在规定的范围内,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生态环境评价中相对重要的部分是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即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因此,对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就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采取合理的方法,因地制宜的评价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生态环境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按照人的意志, 经过加工和改造形成的适用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人工环境。也有学者认为,城市生态环境是在城市聚居的人类为了生存,通过不断的改造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而创造出的高度发展的人工化环境,是一个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共同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人类生产活动能够引起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恰当的方法对研究区域进行定量评价,从而研究并说明该区域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优劣及其影响。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所引发的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开始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近 20 年以来,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都有扩大的趋势。此外,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产物,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必然会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诸如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 " 三高一低 "(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生产),农业生产引起的 " 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等生态问题的层出不穷,导致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 20 世纪 70 年代才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并迅速的成为 21 世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1 年,全球总人口达到 69.74亿,城市人口为 36.32 亿,达到 52.1%。目前,我国城市总数已达 668 个,城市地区人口已达 5.6 亿,城市化进程基本达到后期阶段。 伴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劳动力的全球性流动。人类加大了对自然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量,使得全球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恶化。如空气污染形势严峻(工厂,汽车尾气,家庭炉灶)、水体污染严重(生产,生活污水)、城市垃圾超标(食品垃圾,建筑垃圾)、噪声污染明显、城市生态系统整体脆弱、城市绿地面积小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生态环质量的恶化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打破了生态平衡,制约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当人们发现环境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人类本身正常出行和生活质量的时候,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开始逐渐被人类重新重视起来。因此,应建立不同分类标准的生态环境因子和城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系统,展开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科学和严谨评价,是协调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的路径,同时对促进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国外学者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从不同的等级和角度分别对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并相继建立了各项有关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国外诸多学者把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生态环境质量的标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根据经济、社会、环境、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发展现状建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即(CSD)。1994 年英国从可持续发展方向入手,建立了一百多个关键指标同时又提出四个一般指标,并将指标应用于 " 压力― 状态― 响应 "(PSR)模型中。 20 世纪 60 年代,瑞典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规范的研究,颁布了一套环境法 --《瑞典环境法典》。同时瑞典又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优先制定了环境保护经济法,即对环境污染实行收费和征税。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美国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相继颁布了 26 部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废弃物品管理、大气污染治理等。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匈牙利制定了环境法案,使消极环境保护转变成经济环境保护,主要以防治环境污染为重心,同时还建立了 " 国家环境管理研究项目 ",并给予专款经济资助。 20 世纪 80 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我国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城市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大量涌现。届时我国对生态环境开始了初期探索,生态环境质量问题逐渐走进人们视线。目前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等是国内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何东进,洪伟等对景观生态法研究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形式提出了独特见解;刘建军,赵智刚等运用密切值法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厉彦玲选用聚类分析法建立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等。由于这些评价方法受到特定场合和应用方面的限制,因此还未得到普遍应用。 综上所述,无论国内或是国外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仍在逐渐拓展,技术方法和研究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研究范围依然狭窄、理论与实际脱离、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等。 可持续发展最初于 1972 年被正式提出,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环境大会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被人们关注。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的发展既要使当代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又不可使子孙后代的需求被削弱的基础上强调发展经济。该理论注重于正确处理好资源、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即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损害后代人享受优质资源与环境的利益。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要求当代人要正确处理好人口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城市是依靠周边自然环境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城市的自然环境与资源为城市的创建与发展进程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由于人们利用自然环境来发展城市建设,使得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到了某种程度的破坏,同时影响了自然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因此,对城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背景进行仔细的调查能够增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在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过程中,由于城市污染物的种类众多,性质差异大,使得监测工作的任务艰巨,难度加大。因此,应选出具有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论文

作者:胡彪 学号;1008070174 班级:城规102班 E-mail;785911260@qq.com指导教师;黄宗胜 (教授) 课程: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作者:胡彪 学号;1008070174 E-mail;785911260@qq.com (贵 州 大 学 建 筑 与 城 市 规 划 学 院 城 市 规 划 102 班) 摘 要贵州大学新校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关 键 词贵州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已建成两年有余,为了了解环境的总体和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活和社会 发展的适宜程度,以及人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新校区的环境情况,做以下的研究。人与环境生态关系环境质量延续共存 引言环境质量(environmental quality)是指一定 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 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贵州大学新校区的 建成两年有余,环境质量在逐步提高的同时,人 群对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加;人造环境与原生 态环境正在逐渐相互补充融合,人与环境的关系 也在随着环境矛盾的增加而联系更加紧密,目 前,校园人群对环境的关注度普遍不高。对于校 园生态环境是不是能够对美化校园各空间产生 作用,是不是有利于融入人群的生活,成为本次 研究的目的。由于新校区的生态系统范围较小、 结构相对大城市的生态系统简单,故其环境质量 的分析将较为明确,评价也较为准确。 第一部分为通风走廊人工环境区,第二部分以生活服务体育锻炼为主的第一生活区,第三部分是以教学办公和图书馆为主的教学办公学习区,第四部分是以原生态山区为主的原生态区,第五部分是生活服务为主的第二生活区。进行实地测量。提供计算绿地面积计算不同区域的绿地率及新校区一期建设范围的绿地率。1.2.2对植物配置进行统计研究1.2.3现场发放环境质量调查问卷,调查师生对环境质量的评价,发放100份调查问卷,问卷当场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得出师生对环境质量评价的满意程度。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准备新校区一期总体规划图、相机、 皮尺、调查问卷、访谈记录本、植物采集记录本 等。 新校区一期总体规划图 1.2方法选取贵州大学新校区一期建设范围为 研究对象; 1.2.1按空间结构和路网如图分为五个部 分,2结果与分析2.1校园各区域基本情况由于贵阳市是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化都市,具有温度适宜、湿度适中、风速有利、紫外线辐射低、空气清洁、水质优良、海拔适宜、夏季低耗能等气候优势。新校区在建设中很大程度受到其气候的影响,使得生态系统在遭到建设破坏后能够较快的弥补及恢复。2.2各部分所占面积及比例第一部分占地9.82公顷,第二部分占地9.49公顷,第三部分占20.76公顷,第四部分占17.85公顷,第五部分占10.21公顷,合计68.13公顷。1.2.4现场访谈,记录,访谈者关心的环境质量问题和提供改善的措施建议。 用地面积比例图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wtt为大家整理的生态环境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1 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迁安工业比较发达,尤其是近几年铁矿大量开采,给我市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通过实地调查及各种渠道了解,发现了现存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一)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少数村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强。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秸秆乱堆、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个别村甚至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少数农民在施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随意性比较大,容易造成农村土壤、水体污染;有的偏僻地区缺乏秸秆处理能力,就一烧了之,不仅污染了大气,也白白浪费了可利用资源。这些现象的存在,与中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农村区域工业环境污染仍然存在,个别地区表现突出。一是农村区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不稳定。有的企业经过多年治理虽然能够达标排放,但受经济利益驱使,环境污染治理主动性不强,环保意识淡漠,个别企业治污达标不稳定和偷排偷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极少数小作坊式企业或偏远地区小民营企业,治污设施落后或形同虚设,所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往农田、河道、水库。有的排污企业离居民生活区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内饮用水污染。 (三)农村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问题比较突出。北部山区有的采选矿主重采选、轻治理,尾矿砂乱堆乱放淤塞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很庞大。 (四)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比重较大。据年统计,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很多,涉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 53.7%。饮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含氟超标、苦咸水、未经处理的各类不合格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下水及其它水质不达标的水等;饮水困难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量不足、北部山区居住分散打井成本过大、个别村地质条件复杂水源难找、村民只能到较远的地方拉、运水吃等。 (五)农村新能源利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全市除沼气外的其它新能源利用率普遍不高。一些安全、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等在适用地区都没有达到普遍利用的程度;另一方面,全市沼气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影响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影响 化生系生物技术11 麦柳明学号:2011111778 一、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有效保护资源和环境,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旅游业发展中,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状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才能激起人们的旅游愿望并转变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只有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发展旅游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自然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可以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传统产业,达到减轻污染排放,减少生态破坏的目的。还可以为一些地区的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旅游业对生态脆弱的贫困山区的环境保护,可产生积极作用。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强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发展旅游,可以使一些地方逐步认识到,优良的环境就是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和管理,也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威胁乃至破坏。它可能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就必然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造成对资源和环境的污染;也会造成对资源和环境的危害。 二、我国旅游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现状 (一)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二)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1、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古迹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旅游业获得的资金又可以使自然保护区、历史文物古迹得到更好的保护。 2、提高环境质量 旅游业可以绿化和美化环境;还可以控制大气污染等和其他环境问题,促使环境的全面净化。 3、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三)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的影响、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噪音污染、对动植物的破坏和干扰、对景观环境的破坏等方面。旅游已成为环境污染源之一。 1.对地表和土壤的影响 随着各自然区域内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设施开发与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态地区被逐渐分割,使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铺面、

2018二级建造网络继续教育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经验规范

======单选题部分======9分1.土地胁迫指数是评价区域内土地质量遭受胁迫的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内单位面积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开发等胁迫类型面积表示。当土地胁迫指数大于100时,则取()。 A1 B原始数 C100 D数据失去意义 2.重要生态类型变化调节指标是根据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对生态功能动态变化度进行调节,调节幅度为() A-~ B-1~1 C-~ D-2~2 3.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若CEI>=80的是()A差 B中 C良 D优 4.下列不属于滩涂湿地的特点的是() A地势平坦低洼 B排水顺畅 C长期潮湿

D表层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1.生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中,Aforn的含义是() A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B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C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D水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2.有林地是指郁闭度大于()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3.中度侵蚀是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在2500~5000t/(km·a)之间,平均流失厚度在()mm/a 之间的区域。 ~ ~ ~ ~ 4.()是评价区域绿地、水域湿地和耕地面积占评价区域的比例,是城市生态系统宏观构成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A生态用地比例 B绿地覆盖率 C环保投资占GDP比例 D水源涵养指数

======多选题部分====== 5.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指数主要从()、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等方面表示 A地表水质量 B空气质量 C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 6.城市环境质量主要从()等方面表示。 A大气环境质量 B水环境质量 C声环境质量 7.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分指数 A生物丰度指数 B植被覆盖指数 C水网密度指数 D土地胁迫指数 ======判断题部分====== 8.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区域内所受纳的环境污染压力,利用评价区域单位面积所受纳的污染负荷表示 对 9.环境限制指数是约束性指标,指根据区域内出现的严重影响人居生产生活安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项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限制。 对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复习资料要点 第一章生态学概论 1、生态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P3) 2、生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她条件的总与。生境(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物理环境(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P6) 3、生态因子: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有两方面因素所组成: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P12) 4、种群: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与(P17) 种群的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的动态参数: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与迁出、年龄结构与性别比、种群内禀增长率。 种间关系:种间竞争关系、种间捕食与寄生关系、种间合作与互利共生关系。 5、种群增长模式:内禀增长率(A)、实际增长率(B)、环境阻力(C):A—B=C(P20) 6、生态位: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与位置。(P22) 7、群落(即生物群落):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P24) 群落的特征:a)群落中的优势种;b)群落的物种多样性;c)群落的种间关联性;d)群落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e)群落的稳定性。(P25-26) 8、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内生物与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P29) 9、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生产者;b)消费者;c)还原者;d)非生物环境(P29) 生态系统的结构:空间结构、物种结构、营养结构。 10、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a)生物生产;b)能量流动;c)物质循环;d)信息传递;(P35-39) 11、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P42) 12、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1)反馈机制;2)抵抗力;3)恢复力(P43) 13、生态系统有两大部分(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非生物环境) 14、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类型? 答:(1)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a)生态系统就是动态功能系统;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C)生态系统就是开放的“自持系统”;d)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2)生态系统的类型: 按生态系统空间环境性质分类:a)淡水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c)陆地生态系统。 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a)自然生态系统b)人工生态系统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及其基本原理 1、城市生态学的创始人:帕克(P46) 2、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就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包括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与城市社会生态学。(P46) 3、城市生态位:就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与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与生态关系的集合。 4、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源:1)城市的集聚性与稀缺性2)人们对自然环境及城市环境的错误认识。

城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优秀范文

城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优秀范文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下面有小编整理的城市环境污染的社会调查报告模板,欢迎阅读! 我们周围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那样,密不可分,谁也离不开谁。为了我们能够对我们身边的环境进一步了解,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对我们周边受污染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我特意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我们周边的人进行了民意调查。本次调查是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和问卷是发电子版到受访者的邮箱并提醒她、他进行填写的方式进行的。本次发出问卷是35份,收回33份,最后有效的问卷有32份。调查的范围涉及了个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我们现在的学生或者是市民对保护环境的意识还是不够的。调查显示真正知道世界环境日或者有意识去关注环境污染指数的受访者只有50%。主动去关注污染方面的文章也就更少了,只有%。然而在他们身边环境的受污染程度是达到61%的。而这些污染的环境有45% 是来自工业三废的影响的。而剩下的55%是由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主要是白色污染,由于伴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

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等也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包装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往往被随手丢弃,造成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最终归结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等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做成的包装材料。这种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点是在达到一定使用寿命废弃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其化学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引起某些性能损失及外观变化而发生降解,对自然环境无害或少害。例如淀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淀粉在短时间内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导致薄膜力学性能下降,同时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剂与土壤中的金属盐反应生成过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链断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环境所消纳,同时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在去年奥运年的时候国家就已经实行塑料袋的禁用。但是在我的调查数据中显示35%的人群还没有真正地去执行。不过我们知道这是需要一个过渡期的。对于政府社在环境保护方面做法和成效方面。55%的受访者的态度

试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试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09-04T10:26:25.18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作者:罗红保 [导读]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 摘要:现阶段,随着水利建设步伐的加快,其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重,它所引起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时期,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用科学发展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实现水利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应对策略 1.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 1.2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 1.3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 2.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 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型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使命。许多水利工程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往往只注重事中保护,轻视或忽视了事前、事后保护,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它需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共同入手。 2.1水利工程事前环境保护工作 水利工程的事前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做好对施工地点的环境考察工作,评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制定出一些必要的环境保护预案。其次,要做好对设计图的审核工作,力求工程设计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将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改变降至最小。第三,要合理地进行工程规划,做好工期和工序的安排工作。 2.2水利工程事中环境保护工作 水利工程的事中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要在做好工程项目管理的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环境监测机制。一方面,通过严格施工现场的施工行为,保证工程有序正常进行,确保废水废物的排放处理工作按规定进行。另一方面,要通过环境监测机制,对工程周围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就要按照事前准备的环境保护预案进行及时处理,将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避免环境问题的扩大化。 2.3水利工程事后环境保护工作 水利工程的时候环境保护工作,就是指要在水利工程在竣工投入使用后,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补和恢复工作。如,恢复当地的森林植被面貌等工作。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起一个长期的环境观察机制,观察水利工程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长期影响。一方面,有利于水利工程事后长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日后同类型工程提供历史性参考。 2.4全员贯彻环境保护思想 除了做好水利工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环境保护工作以外,施工人员应该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并将这种意识深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的行为中。树立全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有利于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工作深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避免施工人员个人行为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策略的研究 3.1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同时注重对河流生态的保护;对于已经建设好的水利工程,要对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重点进行修复,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保护和修复河流多样化的原则。我们都知道每条河流都有不同的特点,具有多样性,所以,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不能盲目的去效仿成功的案例,而是要根据每条河流的不同特征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二是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修复的能力。河流能进行自我修复能力,这种修复能力不仅能减轻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的消极影响和破坏,还能减少人们对河流破坏之后的人为修复,对河流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经济促进作用;三是以修复整个水体系统为主要目标。河流与周边的田地和城镇相互联系,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以,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和关系。 3.2加强污染源头控制 推行循环经济、循环社会、循环城市,推行污水、污物的综合利用,逐步减少污染物产生量;推行清洁生产和强化工业污染物源头、工业污染物点源治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减少工业污水的排放量:重污染企业逐步分类进入各类工业园区或开发区,然后进行分类污水处理;根据城镇用水水质的不同要求,推行中水回用,节约用水并减少污水排放量;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 3.3总结生态修复成功经验,分阶段全面推广 总结生态修复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制定规划,分阶段全面推广水体的生态修复,充分运用湿地、水生动植物、微生物修复被污染水体和水生态系统。合理地分阶段地实施生态清淤,减少淤泥中污染物对水体的释放量,控制藻类暴发。清除水生植物残体,减少内源污染。 3.4加快建设,合理调整水系布局,为改善水生态、水环境服务 对河道、湖泊岸线尽可能采用自然形态,增加绿化植被,恢复滨水生态,并与景观、风景旅游相结合;注重人水和谐,将历史文化与城市水资源优势相结合,强调功能的完整性、开放性及共享性,充分体现滨江滨湖特色。对水系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加强水系和江湖连通,加强水体流动。改善水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发展水文化、水经济,创造良好水环境.加强水系形态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