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检测方案 大全

桩基检测方案 大全
桩基检测方案 大全

检测案

一、项目概述

本桩基检测工程一标段检测围含xxxxxxxxxxx。工程西起和谐大道,东xxxxxxxxxxx。下部桥梁桩基采用钻灌注桩,共509根,桩长围46m-64m。桩基直径120cm、150cm、180cm分别有66根,299根,142根。道路软基处理部分采用钉型水泥搅拌桩,约71844根,桩长类型包括6m、8m、10m、12m。

二、检测围及容

本次检测围包括xxxxxxxxxxxx相关质量检测相关质量检测。根据招标文件容,对本次拟对桩基检测工程检测容及数量见表1:

三、检测依据

(1)《建筑桩基技术规》(JGJ94-2008)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JGJ79-2012)

(3)《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JGJ106-2014)

(4)《建筑基桩自平衡静载试验技术规程》(JGJ/T 403-2017)

(5)《桩承载力自平衡法深层平板载荷测试技术规程》(DB34/T648-2006)(6)以及、铁道部等其他相关标准、规

四、工作计划、检测目的及检测法简介

4.1 工作计划

根据招标文件容,对本次拟对商合杭铁路长江公铁大桥公路江北接线工程所涉桥梁钻灌注桩、道路搅拌桩一标段桩基进行检测,具体检测法及容如下:

1、桩身完整性检测: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钻芯法;

2、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自平衡法;

3、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堆载法;

4、桩身混凝土强度检测:钻芯法;

4.2 检测目的

(1)桥梁基桩桩身质量、匀质性和完整性(反映桩身截面尺寸相对变化、桩身材料密实性和连续性的综合定性指标)检测,旨在确定桩身缺陷(使桩身完整性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桩身结构强度和耐久性降低的桩身断裂、裂缝、缩径、夹泥或杂物、空洞、蜂窝、松散等现象的统称)的程度及位置,评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2)桥梁基桩承载力检测,检测工程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对基桩的质量进行评价。

(3)消除工程质量隐患,促进施工工艺的改进,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4.3 低应变法桩身完整性检测技术规程

①、检测目的

本法适用于检测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

②、检测依据及数量规定

本次试验依据中华人民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JGJ 106-2014)。检测数量根据规及设计图纸要求。

③、检测仪器设备及现场准备

检测前由业主会同有关各共同协商确定检测桩位并整理好受检桩的桩号、桩径、桩长(检测面到桩底的长度)、桩位图、地质勘察资料等相关资料。

检测使用的仪器为沿海生产的基桩动测仪,测试处理系统示意图见图1。

图1低应变测试过程示意图

④、低应变法基本原理

一般工程桩的桩长远大于桩径,因此工程桩均可视为一维弹性杆。根据应力波理论,当桩头受一脉冲应力时(锤击),会产生一应力波,该应力波沿桩身向下传播(入射波)。在应力波向下传播过程中,如遇波阻抗(ρCA)变化处会产生一反射波。入射波和反射波信息可同时通过检波器和检测系统接收并记录。通常有两种情况波阻抗会产生变化,一是桩端与持力层界面;另一是桩身存在缺陷,如断桩、松散、缩颈、夹泥等。通过对实测曲线分析并结合有关资料,可检测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分析缺陷重程度和位置。

⑤、检测前准备

(1) 施工单位填写报检表,监理单位签字,至少提前24小时提交给现场检测人员。

(2)施工单位应提供工程相关参数和资料。

(3) 施工单位对报检的基桩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并达到以下要求:

a、桩顶检测时标高应为设计标高;

b、要求受检桩桩顶的混凝土质量、截面尺寸应与桩身设计条件基本相同;

c、灌注桩应凿去桩顶浮浆或松散破损部分,并露出坚硬的混凝土表面;

d、桩顶表面应平整干净且无积水;

e、在实心桩的中心位置打磨出直径约为10cm的平面;在距桩中心2/3半径处,对称布置打磨2~4处,直径约为6cm的平面,打磨面应平顺光洁密实。

D≤0.8m 0.8m<D≤1.25m 1.25m<D<2.0m

不同桩径对应打磨点数及位置示意图

⑥当桩头与垫层相连时,相当于桩头处存在很大的截面阻抗变化,对测试信号会产生影响。因此,测试时,当桩头侧面与垫层相连时,除非对测试信号没有影响,否则应断开。

⑥、现场检测

(1) 检测前受检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a、桩身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0%且不少于15Mpa。

b、打入或静压式预制桩的检测应在相邻桩打完后进行。

(2) 传感器安装和激振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a、传感器安装部位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浮动砂土颗粒存在;不得安装于松动的子上;传感器安装应与桩轴线平行。

b、用黄油或其它粘结耦合剂粘结时,应具有足够的粘结强度,传感器底面粘结剂越薄越好。在信号采集过程中,传感器不得产生滑移或松动。

c、实心桩的激振点位置应选择在桩中心,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距桩中心2/3半径处,激振点处混凝土应密实,不得有破损,激振时激振点与混凝土接触面应点接触,空心桩的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与桩中心连线形成的夹角宜为90度,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桩壁厚的1/2处。

d、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应避开钢筋笼主筋的影响。

e、激振向沿桩轴线向。采用力棒激振时,应自由下落,不得连击。采用力棒或自由落锤,激振能量可控性和信号重复性比用榔头式锤敲击效果好。

实心桩点位布置示意图空心桩点位布置示意图

f、激振锤和激振参数宜通过现场对比试验选定。短桩或浅部缺陷桩的检测宜采用轻锤快击窄脉冲激振;长桩、大直径桩或深部缺陷桩的检测宜采用重锤宽脉冲激振,也可采用不同的锤垫来调整激振脉冲宽度。现场实际操作应综合应用手锤和力棒。

g、激振能量在能看到桩底反射的前提下尽量小,可减少桩参加振动的土体,以减小土阻力对波形的影响。

(3) 测试参数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时域信号记录的时间段长度应在2L/c时刻后延续不少于5ms;幅频信号分析的频率围上限不应小于2000Hz。

b、设定桩长应为桩顶测点至桩底的施工桩长。

c、桩身波速可根据本地区同类型桩的测试值初步设定,也可以制作模型桩测定。

d、采样时间间隔或采样频率应根据桩长、桩身波速和频域分辨率合理选择。

e、传感器的灵敏度值应按计量检定结果设定。

(4) 信号采集和筛选应符合下列规定:

a、根据桩径大小,桩心对称布置2~4个检测点;各检测点重复检测次数不宜少于3次,且检测波形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b 、当信号干扰较大时,可采用信号增强技术进行重复激振,提高信噪比。

c 、不同检测点及多次实测时域信号一致性较差时,应分析原因,排除人为和检测仪器等干扰因素,增加检测点数量,重新检测。

d 、信号不应失真和产生零漂,信号幅值不应超过测量系统的量程。

e 、 对存在缺陷的桩应改变检测条件重复检测,相互验证。

⑦、资料处理

(1) 桩身完整性分析宜以时域曲线为主,辅以频域分析,并结合地质资料、施工资料和波形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定。

(2) 桩身波速平均值的确定:

a 、当桩长已知、桩底反射信号明显时,选取相同条件下不少于5根Ⅰ类桩的桩身波速按下式计算桩身平均波速:

∑==n

i i m c n c 11 T

L c i ??=1000

2 f

L c i ??=2

式中 m c —桩身波速的平均值(m/s); i c —参与统计的第i 根桩的桩身波速值(m/s);

L —测点下桩长(m);

T ?—时域信号第一峰与桩底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ms);

f ?—幅频曲线上桩底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计算时不宜取第一与第二峰; n —参与波速平均值计算的基桩数量(n ≥5)。

② 当桩身波速平均值无法按上述法确定时,可根据本地区相同桩型及施工工艺的其它基桩工程的测试结果,并结合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与实践经验综合确定。

③ 如具备条件,可制作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模型桩测定波速,也可根据钻取芯样测定波速,确定基桩检测波速时应考虑土阻力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3) 桩身缺陷位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c T L ???='2000

1' '21'f

c L ??=

式中 'L —测点至桩身缺陷的距离(m); 'T ?—时域信号第一峰与缺陷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ms);

'

f ?—幅频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

c —桩身波速(m/s),无法确定时用m c 值替代。 4) 桩身完整性类别应结合缺陷出现的深度、测试信号衰减特性以及设计桩型、成桩工艺、地质条件、施工情况,按规定和下表所列实测时域或幅频信号特征进行综合判定。

桩身完整性判定

注:1)对同一场地、地质条件相近、桩型和成桩工艺相同的基桩,因桩端部分桩身阻抗与持力层阻抗相匹配导致实测信号无桩底反射波时,可按本场地同条件下有桩底反射波的其它桩实测信号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2)对于混凝土预制桩和预应力管桩,若缺陷明显且缺陷位置在接桩位置处,宜结合其它检测法进行评价。

3)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桩身缺陷检测深度和桩长的检测长度应根据试验确定

4) 对于混凝土灌注桩,采用时域信号分析时,应结合有关施工和地质资料,正确区分混凝土灌注桩桩身截面渐扩后陡降恢复至原桩径产生的一次同相反射,或由扩径突变处产生的二次同相反射,以避免对桩身完整性的误判。

5) 对于嵌岩桩,当桩底时域反射信号为单一反射波且与锤击脉冲信号同相时,应结合地质和设计等有关资料以及桩底同相反射波幅的相对高低来判断嵌岩质量,必要时采取钻芯法核验桩端嵌岩情况。

6) 应正确区分浅部缺陷反射和大头桩大头部分恢复至原桩径产生的同相反射,以避免对桩身完整性的误判,必要时可采取开挖法查验。

7)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桩身完整性判定宜结合其他检测法进行:

a、实测信号复杂,无规律,无法对其进行准确分析和评价。

b、当桩长的推算值与实际桩长明显不符,且又缺乏相关资料加以解释或验证。

c、桩身截面渐变或多变,且变化幅度较大的混凝土灌注桩。

8) 对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有疑问的桩,应进行验证检测:

a、桩身浅部存在缺陷可开挖验证;

b、桩身深部或桩底存在缺陷时可采用钻芯法进行验证;

c、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静载试验、钻芯法、高应变法或开挖进行验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