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位相

红细胞位相
红细胞位相

尿红细胞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尿红细胞增加(血尿)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可能是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唯一临床表现。因此,对血尿患者必须及早诊断其基础疾病。而血尿的诊断首先要鉴别其是肾小球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性血尿。肾小球性血尿常见于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非肾小球性血尿则常见于肾结石、肾肿瘤等。如果是肾小球性血尿,我们需要做有关检查排除继发性肾炎后,才能诊断为原发性肾炎。最好做肾脏病理检查。如果是非肾小球性血尿,我们需要进行B超、IVP检查,必要时做CT、核磁共振检查以尽早明确其病因。

1 尿红细胞形态学和尿畸形红细胞产生的机制

1.1 尿红细胞形态学

正常形态的尿红细胞具有末梢血涂片所见的红细胞同样的形态,双面中央凹陷、圆盘状,呈淡黄色。尿红细胞呈现环形(炸面包圈样)、棘形、锯齿(皱缩)形、靶形、影形、口形、裂形、小型、球状等异常形态称为尿畸形红细胞。

1.2 尿畸形红细胞产生的机制

目前认为尿畸形红细胞的产生主要是由于:①尿红细胞通过病变的肾小球滤过膜时受到物理性损伤,②尿红细胞在流经肾小管时受到尿pH、渗透压及尿酶、尿素等化学因素的影响。

1.3 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标准

尿中多样畸形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80%以上,可诊断为肾小球性血尿;尿红细胞表面光滑、大小和形态均一,且畸形红细胞20%以下提示非肾小球性血尿;若尿中畸形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20%以上,但小于80%则为混合性血尿[1]。

2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的方法及其在血尿定位诊断上的意义

2.1 相差显微镜

是尿红细胞检查的经典方法。取清洁晨尿10mL,1500r/min离心5分钟,弃上清混匀后取沉渣1滴置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相差显微镜观察100个红细胞形态。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肾小球性血尿时尿中多样畸形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80%以上,且畸形红细胞数大于8×106/L;非肾小球性血尿时尿红细胞绝大多数形态、大小正常;正常人尿中虽有畸形红细胞,但其数目不超过5×106/L。为进一步提高相差显微镜检查对肾小球性血尿诊断的准确性,减少检测者主观性所造成的误差,Tomita等将尿红细胞分为5种肾小球性红细胞(G1~G5)、5种非肾小球性红细胞(N1~N5)和未能分类的红细胞。G类细胞的共同特点是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形成芽孢或细胞膜皱缩、细胞变小。G1细胞

为带一个以上芽孢的炸面包圈样红细胞,G2细胞为带一个以上芽孢的球形红细胞,G3细胞为表面凸凹不平的炸面包圈样红细胞,G4细胞为酵母样红细胞,G5细胞为明显缩小的红细胞。N类细胞的共同特点是细胞正常或偏大,血红蛋白丰富,无芽孢形成。N1细胞为正常大小的双凹圆盘状红细胞,N2细胞为正常大小的球形红细胞,N3细胞为扁平肿胀的红细胞,N4细胞为深凹陷的双凹圆盘状红细胞,N5细胞为多棘突的扁平或球形红细胞。不能归入上述10类细胞的红细胞为未能分类的红细胞。肾小球性血尿G类细胞出现率明显高于非肾小球性血尿,尤其是G1细胞;而非肾小球性血尿以N1细胞最多见。以总的G类细胞大于15%为标准,对肾小球性血尿诊断的敏感性为90 4%、特异性为97 5%;以G1类细胞大于1%为标准,对肾小球性血尿诊断的敏感性为89 0%、特异性为95 0%[1]。我们用同样的研究方法结果是:以总的G类细胞大于20%为标准,对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达95.9%;以G1类细胞大于1%为标准,对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敏感性为75 7%、特异性为96 5%;如G1类细胞大于5%,特异性可达100%;以总的N类细胞大于60%为标准,对非肾小球性血尿诊断的敏感性为98 3%、特异性为90 6%。并且,G1细胞和总的G类细胞不受膀胱尿渗透压的影响,G1细胞形态相对固定,便于检查者识别和掌握,是诊断肾小球性血尿的良好指标[2]。作为类似的研究,Kohler等认为尿中棘形红细胞具有特殊意义。在肾单位环境中,尿中棘形红细胞仅于发生溶血时才出现,而健康人或非肾小球性疾病中几乎不出现。并且棘形红细胞形态特殊,易于观测。

以棘形红细胞大于5%作为标准,肾小球肾炎诊断的特异性可达98%,但敏感性仅为52%[3]。因此尿中无棘形红细胞并不能排除肾小球疾病。

2.2 普通光镜

由于基层医院常常不具备相差显微镜,并且使用相差显微镜需要一定的技术。为了普及应用,我们曾应用普通光镜、将尿红细胞活体染色后,分辨尿畸形红细胞。但由于尿红细胞染液配制复杂,我们近来又对该法实施了改良:取清洁晨尿10mL,充分搅匀后1500r/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9.5mL,取沉渣0.5mL直接滴入血球计数池中,静置1min,调节光学显微镜聚光镜强度,在暗视野中观察尿畸形红细胞形态,可获得与相差显微镜相似的清晰效果[4]。该法对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率,以尿畸形红细胞大于80%为标准,敏感性为69%,特异性为100%;而以尿畸形红细胞大于70%为标准,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100%[4]。该方法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基层医院推广,但需要检测者有较为丰富的尿形态学知识,并受检测者主观性的影响。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与尿脂肪球、酵母样真菌及草酸盐结晶相鉴别。

2.3 血细胞自动分析仪

应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血常规检测用仪器)检测尿红细胞体积分布曲

线(EVDC)和尿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也可确定血尿来源。取清洁晨尿10mL,1500r/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尿沉渣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配备的稀释液(渗透压为285mOsm/L)5mL稀释,混

匀后上机检测。尿EVDC的峰值小于正常外周血红细胞平均体积为肾小球性分布;峰值位于正常范围或超越正常范围为非肾小球性分布;双

峰型为混合性分布。肾小球性分布者尿红细胞MCV明显低于非肾小球性分布和混合性分布。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尿EVDC呈肾小球性分布对肾小球性血尿诊断的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96%,均高于相差显微镜;尿EVDC对非肾小球性血尿诊断,非肾小球性分布的特异性为100%,混合性分布的特异性为85%,非肾小球性分布+混合性分布的敏感性为94%[5]。该方法简便、快速、精确,并可排除检查者主观判断误差,但尿路感染患者也可呈现肾小球性分布和(或)混合性分布,临床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2.4 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SysmexUF-100)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取清洁晨尿10mL,尿中有形成分荧光染色(菲啶染料染细胞的核酸,羧花青染料染细胞膜、核膜和线粒体)氩激光照射发光后,通过计量细胞荧光强度、前向散射光强度和细胞电阻,可定量检测尿中各类有形成分,并能对红细胞形态、大小进行分析。肾小球性红细胞其前向散射光强度分布在中心点(鉴别点)的左侧,而非肾小球性红细胞的散射光强度分布在中心点的右侧[6]。该方法快速、准确、客观,可有效地鉴别血尿来源。其诊断肾小球性血尿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2 5%[6]。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2.5 其它

2.5.1 扫描电镜

立体效果极佳,可敏感、精确地观察到红细胞表面的细微变化。但标本制作繁杂、耗时,仪器昂贵,难以普及于临床。

2.5.2 荧光显微镜

Tamm-Horsfall蛋白(THP)是肾小管髓袢升支粗段和远曲小管近段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大分子糖蛋白。肾小球性红细胞表面被覆THP,而非肾小球性红细胞表面没有THP。应用荧光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尿红细胞表面的THP可以鉴别血尿来源。荧光阳性细胞大于70%为肾小球性血尿,小于30%为非肾小球性血尿,二者之间为混合性血尿。

2.5.3 Nomarski微分干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二种显微镜均较相差显微镜有更强的立体效果和更好的分辨率。但因仪器昂贵,仅用于科研。

3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尿中畸形红细胞增多、但形态单一不能诊断肾小球性血尿

单纯尿pH、渗透压的变化也可引起尿红细胞畸形,但此时尿畸形红细胞为单一形态。尿红细胞在酸性尿液中肿胀呈现球状、口形;在碱性尿液中血红蛋白溶解丢失呈现锯齿性、影形;尿红细胞在高渗环境下细胞浆粘滞性增加、顺应性下降,呈皱缩形;在低渗环境中细胞表面积与体积

比上升,滤过阻力下降,稀释的血红蛋白漏出细胞外而呈现环形、戒形。因此,尿中畸形红细胞增多、但形态单一不能诊断肾小球性血尿;肾小球性血尿的特征是尿中出现多种形态的畸形红细胞,且畸形红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3.2 尿畸形红细胞并非肾小球性疾病所特有

尿畸形红细胞不只出现于肾小球性疾病,健康人尿中的红细胞均为畸形红细胞,但其数量小于5×106/L。因此,肾小球性血尿诊断的前提条件是尿红细胞数量大于8×106/L。此外,尿路感染患者尿红细胞体积分布曲线也可呈现肾小球性分布[6]。

3.3 肾小球性疾病也可是非畸形红细胞性血尿

在严重的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肾小管内渗透压梯度的丧失和肾小球基底膜的严重破坏,尿红细胞可为正常形态。

3.4 尿中红细胞数量要充足

尿中红细胞每高倍(400倍)视野少于30~40个,将影响尿红细胞形态检测对血尿定位诊断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尿红细胞形态检测在血尿的定位诊断上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任何一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非100%。在我们的资料中,如为畸形红细胞尿、且G1细胞大于5%,即使在多次尿检中有一次如此,则其肾活检绝大多数为肾小球肾炎;但非畸形红细胞血尿并不能排除肾小

球肾炎,需做多次检查。畸形红细胞尿对诊断肾小球性血尿虽有重要意义,然而,血尿的定位诊断不能完全依赖尿红细胞形态检测,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尿蛋白情况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尿红细胞形态测定作用是什么?1.区分肾性及非肾性血尿。①肾性血尿由于主要累及肾脏实质病变,因而一旦筛检确立为肾性血尿,进一步的检查通常是尿蛋白管型、肾功能测定、肾活检等。②非肾性血尿一旦确定,进一步检查的重点是作膀胱镜检查和CT检查等。肾性血尿疾病主要有:膜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狼疮性肾炎、局灶性肾硬化、系统性血管炎、肾淀粉样变等。非肾性血尿疾病主要有:肾结石症、尿道肿瘤、前列腺肥大等。

肾性和非肾性血尿的诊断标准:大多数学者认为异形红细胞在75%以上为肾性,而<20%,则为非肾性疾病。

尿红细胞形态测定作用是什么?2.肾性血尿伴随征象肾性血尿常见疾病是肾小球肾炎,后者可能有4种征象,血尿可伴管型尿、脂质尿、脓尿,而血尿几乎为所有肾小球肾炎的特征。血尿也可能是非肾性血尿中泌尿道恶性肿瘤首发或唯一的征象,如为肾肿瘤,则可同时见肾性或非肾性红细胞。

尿红细胞形态测定作用是什么?3.棘形红细胞的意义正常人和非肾性血尿虽可见各种异形红细胞,但棘形红细胞比率<2%。Kohler报道棘形红细胞在143例肾小球肾炎患者中,有75例均≥5%,而在非肾小球肾炎患者的187例(尿石症、多囊肾、肾上腺瘤、肾盂肾炎)中,只出现4例。可见,发现棘形红细胞有利于鉴别诊断。

用相差镜可方便地识别红细胞,但须用新鲜尿标本。Roth用Thimerosal(硫柳汞)保存尿标本,使标本中红细胞形态保持原状至少延长3天,从而可以用于常规检测,以提高了肾小球肾炎的早期诊断率。

总之,尿红细胞形态测定作用中对于早期鉴别肾性、非肾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各种肾病都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泌尿系统疾病,肾病易反复发作,治愈率低。特别是当肾炎发展到肾功能衰竭时,全身各个系统产生病变,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肝病及造血功能下降等,这时治疗就更加困难。肾病是原发于肾脏或继发于其他脏器病变而影响到肾脏的一类疾病。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尿的异常(尿泡沫、少尿等)和肾脏局部的一些症状(浮肿、贫血等)。

猪附红细胞体病详解规范

猪附红细胞体病详解 1 简介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的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猪发病时,皮肤发红,故又称“猪红皮病”。 图1 病猪皮肤发红 2 流行病学 2.1 传播途径 ⑴ 通过摄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或喝被血液污染的水与尿而发生直接传播;⑵ 经由节肢动物叮咬以及器械的机械性发生间接传播,如猪虱、蚊虫、吸血蝇、疥螨、被污染的注射器、用于断尾、打耳号、去势的器械等;⑶ 妊娠母猪感染后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发生垂直传播;⑷ 此外,配种也可传播该病。 2.2 流行季节和地区 该病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7~9月。 2.3 易感猪群 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通常发生在哺乳猪、怀孕的母猪以及受到高度应激的肥育猪身上。

2.4 诱发因素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疾病,只有在应激和肌体抗病力降低的情况下才会诱发此病。如饲养管理不良、天气突变、突然换料、更换圈舍、密度过大等应激因素或患猪瘟、猪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慢性病时,最易并发和继发附红细胞体病。 3 临床症状 3.1 一般症状 病猪体温突然升高为40.5℃~42℃,皮肤发红,指压退色;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怕冷聚堆,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难,尿液淡黄。发病中期,病猪行走时后躯摇晃,喜卧厌立,便秘或拉稀,精神沉郁,呼吸困难;血液稀薄,色淡,往往随注射针孔流血不止;皮毛枯燥,背腹部毛色铁锈色,皮肤苍白,耳内侧、背侧、颈背部、腹侧部皮肤出现暗红色出血点,可视黏膜轻度肿胀,初期潮红,后期苍白,轻度黄疸;尿液淡黄、淡红或呈红褐色,卧地不起。后期,病猪耳朵变蓝色、坏死,排血便和血红蛋白尿,最后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呼吸困难,衰竭死亡。 图2 病猪皮肤上有出血点

猪附红细胞体病症状 如何治疗

猪附红细胞体病症状如何治疗 猪附红细胞体病临床症状 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一开始,少数猪或个别猪食欲不振,精神萎顿。此时体温在39℃左右,以后病猪食欲废绝。3天以后体温开始上升,并稽留在41℃一42℃。鼻腔中流出浆液性分泌物,眼结膜苍白贫血。有的猪呼吸加快,每分钟达40~60次。粪成球状干硬带有粘液和血液,尿少而黄严重时呈红色甚至褐色,饮水量也明显下降。到第五天以后,病猪耳采由红变紫,有的病猪两后肢出现麻痹,随之就是臀部和背部出现红色斑点,鼻腔中有时流出脓性分泌物(由浆液性发展而来)。很快,身体各部位的红点连成一个整体,整个猪体都为红色。此时体温有所下降,在40℃左右,当下降到39℃以下时,猪濒临死亡。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预防方法 ①搞好猪场环境卫生,使猪有-个强壮的体质。 ②定期消毒和驱虫,及早杀灭传播媒介。 ③在疾病防治和阉割操作时要注意器械、用具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④尽量减少应激反应,防止诱发该病出现。 ⑤在该病易发期□服附红净,散养户的猪每千克体重为用量0.25克,每天l次,连喂l0至l5天。规模化养猪场,按每吨饲料配入l千克,连喂l5至2l天。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方法 ①阿散酸,拌料饲喂,每吨饲料用量为300克,连用l周。 ②氯喹或伯氨喹,每千克体重用量为5毫克,肌肉或静脉注射。 ③土霉素或四环素,每千克体重用量为l5毫克,分2次肌肉注射,可以连续应用。或每千克饲料加入600毫克后连续饲喂。 ④百分之l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用量为0.02毫克,颈部皮下注射,隔5至7天再用l次。⑤附红优:每千克体重用量为8至l0毫克,深部肌肉注射,每天l次,连用3天。 ⑥新砷凡纳明(九-四):每千克体重用量为l5至45毫克,用百分之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制成百分之5至百分之l0注射液,缓慢静脉注射。 ⑦首选药物当属贝尼尔(血虫净,类似药物有的叫血虫清、血虫杀),每千克体重用量为57毫克,用生理盐水稀释成百分之5的溶液,深部肌肉注射,隔24小时重复用药l次。在治疗的过程中,还要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如配合使用安乃近、氨基比林、蒽诺沙星等,用以解热降温、预防感染。肌肉注射补铁王、维生素bl、维生素b2等进行调理。出血者可配合使用止血敏。

272.蛋白尿、血尿待查行肾穿刺活检临床路径

蛋白尿、血尿待查行肾穿刺活检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蛋白尿、血尿待查行肾穿刺活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入院第一诊断为蛋白尿(ICD-10:R80)和/或血尿(ICD-10:R31),肾功能不全(ICD-10:N18),恶性高血压(ICD-10:),肾病综合征(ICD-10:N04),慢性肾小球肾炎(ICD-10:N03),隐匿性肾小球肾炎(ICD-10:N03),急性肾小球肾炎(ICD-10:N00),IgA肾病(ICD-10:N02);狼疮性肾炎(ICD-10:N08/M32),乙肝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ICD-10:NB18),过敏性紫癜性肾炎(ICD-10:D69),糖尿病肾病(ICD-10:N08/E1),骨髓瘤肾病(ICD-10:N08/C90),肾淀粉样变性(ICD-10:N08/E85),肥胖相关性肾小球肾炎(ICD-10:N05),妊娠相关性肾病(ICD-10:O12);薄基底膜肾病(),Alport综合征(ICD-10:Q87.8);慢性间质性肾炎(ICD-10:N12),急性药物过敏性间质肾炎(ICD-10:N12),恶性高血压(),高血压肾损害(ICD-10:I12);微小病变病(ICD-10:N05),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CD-10:N05.301),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ICD-10:N05.501),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CD-10:N05.501),膜性肾病(ICD-10:

N04.2),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ICD-10:N0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临床技术操作规-肾脏病学分册》和《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诊断及其分类标准》进行诊断。 1.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0.15克。 2.血尿,尿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 3.肾功能不全,血肌酐超过正常值围高限。 4.恶性高血压,舒压≥130mmHg,高血压眼底III-Ⅳ级。 (三)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诊断标准。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见相关路径。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五)住院后3-7天(指工作日)需完成的检查项目。 1.住院后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OB;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蛋白电泳、CRP、 ESR、免疫指标、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HIV等);

尿红细胞位相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尿红细胞位相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尿红细胞位相检查是利用位相显微镜位(又称相差显微镜或相衬显微镜)检查尿中红细胞形态的一种方法,其临床意义在于根据尿红细胞形态鉴别血尿的来源。 血尿分为肾小球性血尿及非肾小球性血尿两大类。肾小球性血尿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常见于各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性、慢性及迁延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肾病综合征、lgA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紫癜性肾炎、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如遗传性肾炎(Alport 综合征)、薄基膜肾病(家族性良性血尿);剧烈运动后一过性血尿等。 非肾小球性血尿常来源于肾小球以下泌尿系统,如泌尿道急性或慢性感染;肾盂、输尿管、膀胱结石;结核;特发性高钙尿症;特发性肾出血(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先天性尿路畸形如肾囊肿、积水、膀胱憩室;先天性肾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瘘、血管瘤;药物所致肾及膀胱损伤,如环磷酰胺、磺胺、庆大霉素;肿瘤、外伤及异物;肾静脉血栓以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出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正常人尿中出现的少量红细胞以及无肾小管间质损害的肾小球疾病患者尿中的红细胞都是畸形红细胞。这是由于正常肾小管内存在渗透梯度,尤其是髓襻外支粗段小管液低渗浓度使红细胞发生裂变变形。肾小球性血尿中红细胞的畸形还可能是在红细胞通过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造成破损所致。 如果是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或尿道出血,即非肾小球性血尿,在等张或高张尿中,其红细胞的形态,大小绝大多数是正常的,仅小部分为畸形红细胞。某些肾小球疾病可出现混合性或均一性血尿,这是由于出现了肾小管间质病变,肾小管内不能形成正常的渗透梯度,由这部位肾单位来的红细胞就不会变形。当存在较为广泛的肾小管间质损害时,红细胞形态即可成为均一性的。 鉴于上述原因,应用红细胞位相检查来鉴别血尿来源时,必须同时考虑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病变情况。在无肾活检的条件下,可结合渗透分子清除率(CoSM)综合判断,因为CoSM 反映了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程度。一般认为,正常人尿中有红细胞者约4%,其中红细胞数500一5000/毫升,多为正常红细胞。如尿中发现畸形红细胞(其大小,形态呈多形性,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占75%以上,且红细胞数≥8000/毫升者,可诊断为肾小球性血尿。 龙鑫公司的LX系列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通过先进的医学图像信息融合技术应用于全自动相差显微镜检查,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尿红细胞形态鉴别血尿来源,异形红细胞形态学(红细胞位相)自动分析。

尿红细胞位相

血尿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多见于泌尿系统疾病(约占98﹪),同时亦见于全身系统疾病及药物引起,因此鉴别血尿的来源对于追踪疾病的病因具有重要的意义,尿红细胞位相检查的推出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血尿分为肾小球性血尿及非肾小球性血尿两大类。肾小球性血尿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常见于①各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性、慢性及迁延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肾病综合征、lgA肾病;②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紫癜性肾炎;③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如遗传性肾炎(Alport 综合征)、薄基膜肾病。非肾小球性血尿常来源于肾小球以下泌尿系统,如泌尿道结石、结核、肿瘤、药物所致肾及膀胱损伤、外伤,同时还应考虑血液系统病变,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尿红细胞位相主要靠相差显微镜诊断,镜下可分为:①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其红细胞形态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外形呈两种以上的多形性变化,可见大红细胞、小红细胞、皱缩红细胞、面包红细胞、新月形红细胞、颗粒型红细胞等,通常认定非均一性标准为多形红细胞≥80﹪; ②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非肾小球源性,主要是肾小球以下的部位和泌尿道毛细血管破裂的出血,红细胞外形及大小正常,胞膜较完整,通常认为均一性标准为多形红细胞≤50﹪;③混合型血尿,即尿液中同时含有均一性红细胞及非均一性红细胞。 因此,红细胞位相对于血尿来源的追踪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有极大的临床应用前景及价值。 参考值:红细胞(位相)6400(参考值0-8000个/ML) 红细胞位相检查结果:红细胞畸形53000个,红细胞正形26000个,酸碱度7.0,尿蛋白阴性

猪的附红细胞体病

猪的附红细胞体病 前言: 附红细胞体病是近几年来引起医学和畜牧兽医工作者注意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其病原是专性血流寄生生物--附红细胞体。附红细胞体寄生于表面、血浆及骨髓里。该病分布范围广,宿主多,给人的健康生活和畜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其中在畜牧业中,以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最为严重。现根据生产实际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防治进行综述。 1.病原学: 1.1发现1928年Schilling首先在脾切除中查到附红细胞体(E.Coccoilles)1932年KINSELY 等在美国猪体内发现了一种类球状血虫体,1950年Splitter等证实并命名了猪附红细胞体。1982年解耀成等在江苏南部红皮猪中查到了附红细胞体。 1.2分类 附红细胞体的分类尚存异议。但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伯杰鉴定手册》统一分类,将猪附红细胞体列为立克次氏。体目(Rickttsialse)无浆体科(A napla scmataceae)附红 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 1.3形态结构 附红细胞体革兰氏阴性,其大小为0.25-1.30nm X 0.5~2.5nm,其形态大体可分为三种:球形、盘形、环形、未成熟附红细胞体呈球形,幼稚附红细胞体呈盘形,成熟附红细胞体呈球形,Splitter(1950)将猪附红细胞体分为猪附红细胞体(E.Sllis)或小附红细胞体(E.Puruum)实际上是猪附红细胞体在成熟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猪附红细胞体外有一层限制性胞浆膜。1.4抵抗力 附红细胞体不受红细胞溶解的影响,对于干燥和化学药物都比较敏感,几分钟即可杀死,但0.5%的石碳酸于37度下3小时才可杀死。对低温抵抗力极强,在冰冻凝固的血液中可成活一个月,在加有甘油的血液中于-79度,80d保持感染。 2.流行病学 自然宿主:附红细胞体具有特异性,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附红细胞体病只见于家养的猪。2.1传播途径 2.11水平传播,如蚊、螨、虱等节肢动物通过吸血传播,也可由污染的针头,打耳号、断尾等其他的手术器械引起交叉感染或者在交配时,公猪将被污染附红细胞体的精液流在阴道内而引起。 2.12垂直传播 这种流行方式其传染率高达100%主要是胎儿在母体中或分娩过程中发生垂直传播。 2.2流行特点 2.21发病高,且不分年龄、品种、性别通常以2-5月龄体重在30-50千克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2.22季节性强,一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高温高湿的夏秋季为高发期特别是7-9月份达到顶峰。 2.23隐性感染率高,在有该病的猪场,其他未发病的隐性感染率高达100%,如果在应激,机体抵抗力下降,过差卫生条件,高温高湿,营养缺乏均可诱发或促进本病的发生。 3.临床症状 3.1潜伏期 任何一种流行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对猪附红细胞进入机体后,在多数情况下呈潜伏状态,只在某些情况下才表现发病过程。所以自然感染时,潜伏期很难确定,据报道,在人工感染脾切猪时,潜伏期平均为7d(3-20d)

猪附红细胞体症状

病原特点 按照最新分类,附红细胞体属于支原体中的嗜血支原体。在显微镜下附红细胞体呈现多种形态,环形、球形和椭圆形,常附着于红细胞表面。无细胞壁,故革兰氏染色阴性。附红细胞体对于干燥和化学品敏感,容易被杀死。附红细胞体附着于红细胞体表面后,一方面直接损害红细胞,造成红细胞功能下降和数量减少;另一方面改变红细胞表面抗原结构,造成自体免疫损伤。 流行特点 附红细胞体只感染家猪,野猪不易感。各种年龄的家猪都易感。健康猪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发病猪的血液而感染,应激是引起猪体内附红细胞体数量增加进而发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高温高湿且蚊虫较多的夏季猪场容易出现附红细胞体病疫情。 临床症状 仔猪发病后症状明显,常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废绝,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消化不良,高热可达42℃。四肢末端、尾和耳廓边缘发绀,此后可见猪皮肤苍白和黄疸。育肥猪感染后常见轻度贫血和生长缓慢。母猪的感染常见于临产或分娩后3天-4天,感染母猪出现发热、食欲减退、嗜睡、产仔率下降及母性缺乏等症状。 剖检病变 慢性病例主要是贫血相关病变,急性病死猪剖检可见典型的黄疸和贫血。全身皮肤黏膜、脂肪和肝脏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潮红和黄染,切面外翻,有液体渗出。胸腹腔心包积液,肝脏肿大、质脆,细胞呈脂肪变性,呈土黄色或黄棕色。胆囊肿大,含有黏稠的胶冻样液体。脾肿大,质脆而碎。肾肿大,呈苍白色或土黄色,包膜下有出血斑。有的膀胱上可见少量出血点。肺肿胀,淤血水肿。心外膜和心冠脂肪出血黄染,心肌苍白。脑膜有针尖大出血点。全身肌肉色泽变淡,血液稀薄呈水样,凝固不良。 预防 消毒除要做好常规环境消毒外,应特别注意手术器械及注射针头的消毒,进行注射时必须做到一头猪一个针头。 保健对于附红细胞体最敏感的抗生素是四环素类药物,在四环素类抗生素中又以多西环素抗菌活性最强。推荐方案:每吨料中添加威普健1公斤,连用5天-10天,每月保健一次(母猪加倍量使用)。发生疫情时立即对全部猪群使用上述方案保健。 加强平时饲养管理使用营养全面而均衡的饲料,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及时杀灭蚊虫等各种吸血昆虫.

住院医师规培内科题库-24

说明:错题已用红色标记 1. 单项选择题 (1分)1. 男性,17岁,腹痛伴皮肤瘀点3天入院,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均正常,尿常规示蛋白2 。考虑诊断过敏性紫癜,则以下处理中哪项是错误的: A. 静脉注射钙剂 B. 大剂量维生素C静滴 C. 输注血小板悬液 D. 654-2解痉 E. 奥美拉唑抑酸 正确答案:C 正确答案有错?点此反映 请输入错误描述 尚未添加反馈 (1分)2.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A. 输血 B. 免疫抑制剂 C. 骨髓移植 D. 脾切除 E. 血浆置换 正确答案:D 正确答案有错?点此反映 请输入错误描述 尚未添加反馈 (1分)3. 当多次测量血清总钙多少时考虑甲旁亢的疑似病例:

A. >2.75mmo1/L B. <2.75mmo1/L C. >1.28mmo1/L D. <1.28mmo1/L E. >2.25mmo1/L 正确答案:A 正确答案有错?点此反映 请输入错误描述 尚未添加反馈 (1分)4. 血浆尿素氮与肌酐的正常比值(mg/dl) A. 3-4:1 B. 10-15:1 C. 10-20:1 D. 20-30:1 E. 8-10:1 正确答案:B 正确答案有错?点此反映 请输入错误描述 尚未添加反馈 (1分)5. 女性,34岁,持续性镜下血尿伴间断排尿不适3年,Hb120g/L,尿蛋白2g/24h,尿红细胞20-30个/HP,白细胞2-3个/HP,尿红细胞位相示:正常20%,异常80%,下一步最主要的检查是: A. 尿培养+B超

B. 抗感染3天后复查尿常规 C. 肾活检 D. CT扫描 E. 膀胱镜检查 正确答案:C 正确答案有错?点此反映 请输入错误描述 尚未添加反馈 (1分)6. 青年女性,关节痛伴面部蝶形红斑,最可能的诊断是: A. 骨关节炎 B. 类风湿关节炎 C. 系统性红斑狼疮 D. 干燥综合征 E. 强直性脊柱炎 正确答案:C 正确答案有错?点此反映 请输入错误描述 尚未添加反馈 (1分)7. AS发病的高峰年龄在: A. 20-30岁 B. 10-20岁 C. 30-40岁 D. 40-60岁 E. 5-10岁

最新尿红细胞位相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尿红细胞位相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尿红细胞位相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尿红细胞位相检查是利用位相显微镜位(又称相差显微镜或相衬显微镜)检查尿中红细胞形态的一种方法,其临床意义在于根据尿红细胞形态鉴别血尿的来源。 血尿分为肾小球性血尿及非肾小球性血尿两大类。肾小球性血尿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常见于各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性、慢性及迁延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肾病综合征、lgA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紫癜性肾炎、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如遗传性肾炎(Alport 综合征)、薄基膜肾病(家族性良性血尿);剧烈运动后一过性血尿等。 非肾小球性血尿常来源于肾小球以下泌尿系统,如泌尿道急性或慢性感染;肾盂、输尿管、膀胱结石;结核;特发性高钙尿症;特发性肾出血(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先天性尿路畸形如肾囊肿、积水、膀胱憩室;先天性肾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瘘、血管瘤;药物所致肾及膀胱损伤,如环磷酰胺、磺胺、庆大霉素;肿瘤、外伤及异物;肾静脉血栓以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出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正常人尿中出现的少量红细胞以及无肾小管间质损害的肾小球疾病患者尿中的红细胞都是畸形红细胞。这是由于正常肾小管内存在渗透梯度,尤其是髓襻外支粗段小管液低渗浓度使红细胞发生裂变变形。肾小球性血尿中红细胞的畸形还可能是在红细胞通过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造成破损所致。 如果是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或尿道出血,即非肾小球性血尿,在等张或高张尿中,其红细胞的形态,大小绝大多数是正常的,仅小部分为畸形红细胞。某些肾小球疾病可出现混合性或均一性血尿,这是由于出现了肾小管间质病变,肾小管内不能形成正常的渗透梯度,由这部位肾单位来的红细胞就不会变形。当存在较为广泛的肾小管间质损害时,红细胞形态即可成为均一性的。 鉴于上述原因,应用红细胞位相检查来鉴别血尿来源时,必须同时考虑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病变情况。在无肾活检的条件下,可结合渗透分子清除率(CoSM)综合判断,因为CoSM反映了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程度。一般认为,正常人尿中有红细胞者约4%,其中红细胞

附红细胞体与7种疾病的区别

猪附红细胞体病与七种常见猪病简易鉴别 本文章已被查看:218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和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 疾病,主要引起猪(特别是仔猪、母猪)高热、贫血、黄疸和全身发红为特征的疾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可引起大批死亡。 1 病原体 附红细胞体大小直径约1 μm,平均长0.8 μm,最大2.5 μm,呈环形、球形、椭圆形、杆状、月牙状、逗点状和串球状不等。自然颜色,红细胞橘黄色,虫体呈淡蓝色,中间的核为紫红色,虫体折光性很强,可发出亮晶晶的光彩。虫体多依附在红细胞表面,少数游离于血浆中,在镜下可见其进退、屈伸、多方向扭转做自由运动,一旦附着于红细胞即再看不到其运动。经瑞氏染色,640倍显微镜下,红细胞呈淡紫红色,虫体天蓝色,附着在红细胞的虫体,像一轮淡紫色的宝石。 2 流行病学 易感染动物有猪、绵羊、牛、犬、猫和其他动物,在不同宿主中存在不同的虫种(如猪附红细胞体、羊附红细胞体等)。本病多发于7~9月,气温20 ℃以上,湿度70%左右,气候干旱少发生。主要由吸血昆虫传播,注射针头、交配、手术器械也可能传播本病。目前国内发病主要是猪,吮乳仔猪、母猪、育成猪均可感染,呈地方性流行,由于被感染的猪不能产生很强的免疫力,易发生再度感染。其他动物感染大多为亚临症状,病例的发生率明显低。孕母猪流产,个别不流产的超过预产期,产弱仔猪。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6~10天,体温40~42 ℃,呈稽留热,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精神沉郁,粪便干结,有时便秘、下痢交替。气喘,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初充血,后苍白,黄染,尿黄。全身皮肤发红,指压褪色,以耳下、鼻镜、腹下最严重,后期出现不规则紫斑,边缘界不明显,指压不褪色,最后变为青紫色。耳发绀、变干,边缘向上卷起,血液稀薄,血凝不良,后期血液粘稠,呈紫褐色。公猪可出现尿鞘积尿。病猪最后卧地不起,全身循环系统失调,衰竭死亡。

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其防

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睢宁县魏集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杨怀志 摘要: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液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本文对该病的某些流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两例已有附红细胞体病临床表现的病犬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均超过60%,感染强度也较大。 关键词:犬附红细胞体诊治 一、综述部分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又称类边虫病,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动物血液,游离在血浆中或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附红细胞体寄生的宿主广泛,对人畜致病的主要有绵羊附红体(E.ovis)、猪附红体(E.suis)和温氏附红体(E.wenyonii—主要感染牛)。1928年Schilling首先报道了鼠的附红细胞体病,随后Yoki-moff 报道了犬的附红细胞体病。在国内、牛、羊、猪、兔、驴、骡、鸡、鼠等的附红

细胞体病均有报道,而犬的附红细胞体病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也有发现。1990年全炳昭首次报道了犬的附红细体病,1991年云南玉溪发现疑似犬附红细胞体病,宋兴国等(1997)报道了西部六省警犬附红细胞体病的阳性检出率为61.22%。该病对养犬业有严重的危害性,感染率较高的约70%左右,最高可达100%,必须引起重视。本文就该病的病原、发病机理、流行特点、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等方面作了一定的探讨。 1 病原 1.1 分类 附红细胞体的分类地位尚未完全确定。目前普遍采用《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1984年版)为分类依据,将其归属到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无浆体科(Anaplasmataceae)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 1.2 形态结构 鲜血滴压片镜检,附红细胞体呈球形、卵圆形等,有折光性和运动性,部分附着于红细胞的表面使红细胞的形状发生改变,呈锯齿状、星芒状、菠萝状等多形性;另一部分在血浆中呈游离态,常作摆动、翻滚、上升、下降等运动,运动中以个体小者最为活泼;附红细胞体一旦附着于红细胞后,则失去运动性。姬姆萨染色时,附红细胞体被染成淡紫色,外围有白环。瑞氏染色,红细胞呈淡紫红色,附红细胞体被染成蓝色或淡蓝色,被附红细胞体附着的红细胞有蓝宝石样光彩,如皇冠状。犬红细胞的感染率较高,约70%左右,最高可达100%,镜检时可观察到红细胞上的附红细胞体多为2个~15个,重度感染者可达20个以上。扫描电镜下,附红细胞体直径为0.20 μm~0.80 μm,最大可达2.5 μm,红细胞表面的附红细胞体为球状、卵圆形、短杆状等多种形态,游离的附红细胞体呈球形、饼状等多形性,其中部分球状附红细胞体上能观察到一根到数根细长的细丝(或纤毛),这些细丝一旦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则使红细胞膜产生一些小而深的凹陷和变形;透射电镜下观察,附红细胞体呈球状、饼状等多形态性,无细胞壁,仅由单层限制膜包裹,无明显的细胞器、细胞核,亦能观察到细长的细丝状结构。 1.3 抵抗力及运动性 附红细胞体不受红细胞溶解的影响,对干燥和化学药品比较敏感,但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在4 ℃环境可存活至少33 d,并保持感染力,5 mL/L的石碳酸于37 ℃ 3 h即可杀死附红细胞体。鲜血悬滴中,滴加等量的50 mL/L醋酸或10 mL/L盐酸时,红细胞破裂,附红细胞体的活动性加强,运动范围加大;滴加1 g/L碘溶液后,运动停止,此时,即使用PBS或生理盐水洗涤,其活力也不能恢复,也不被碘着色。

附红细胞体病有哪些症状

附红细胞体病有哪些症状 附红细胞体病,是因为由附红细胞体寄生在人体的红细胞里面,从而导致的一种传染疾病,这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患病以后患者会出现身体发热,身体乏力,容易出现盗汗的现象,经常会出现昏睡的症状,比较严重的会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引起黄疸,造成肝脾肿大,造成淋巴结肿大。 ★临床表现 潜伏期2~45天。多数患者在感染附红体后不会出现临床症状,只有受感染的红细胞比例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表现为附红体病。因此,人附红体病轻重不一,临床表现多样。 其轻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强弱和受到附红 体感染的红细胞比例的多少。如果免疫力较强,只能感染较少的红细胞(小于30%),这时,病原体仅会潜伏在体内,不发病, 经过一段时间后自行消除。但在免疫功能低下者或儿童体内,附红体有可能会感染较多的红细胞(30%~60%),这时才会引起临 床症状。如果体内有60%以上的红细胞受到附红体的感染,就会出现较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会导致死亡。

★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发热 体温一般在37.5℃~40℃,并伴有多汗、关节酸痛等。 2.贫血 贫血为本病最常见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并有全身乏力、嗜睡及精神萎靡等症状。 3.淋巴结肿大 有些患者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

4.其他 尚有皮肤瘙痒、肝脾肿大、腹泻(小儿多见)、脱发等。 ★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和病原治疗。 常用抗生素有:①四环素,6~12小时1次。(儿童、孕妇及肾脏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②强力霉素,12小时1次。(8岁以下儿童不宜)。③庆大霉素,肌肉注射,12小时1次。④丁胺卡那霉素,肌肉注射,8小时1次。⑤左旋氧氟沙星,静脉点滴,12小时1次。

附红细胞体

附红细胞细胞体病是有附红细胞体所致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以发热、黄疸和贫血为特点。猪附红细胞体(EH)的归宿在世界各国尚不统一。过去几乎所有中、外兽医方面的书籍均将其归属为血液虫,属寄生虫病。可近几年,有人认为是支原体;有人认为EH具有多形态、无细胞壁、无明显细胞核、无细胞器的典型原核生物,加之在培养基上不生长,与立克次体极为相似,而将其归宿于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血虫体属。 【病原特点】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小体寄生于人类及猪、牛、羊等多种动物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种人畜共患、具有传染性的一种疾病。附红细胞体具有很强的宿主特异性,不同动物所感染的附红细胞体也不一样。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是有猪附红细胞体和小附红细胞体所引起的。血液涂片经姬姆萨氏发染色后,猪附红细胞体呈淡紫红色,多在细胞表面单个或成团寄生,呈链状或鳞片状,也有在血浆中呈游离状态(图3-15-1)。其形状多呈环形,也有呈球形、杆状、卵圆形、哑铃形和网球拍形等,直径为0.8~2.5微米;小附红细胞体较小,多呈环形,直径平均为0.5微米。附红细胞体以二分裂或出芽进行增殖。电镜下,附红细胞体呈卵圆形的圆盘状,分凹凸两面,以凹面附于红细胞表面。 EH对干燥和化学药品都比较敏感,几分钟内中即可将其杀死,但对0.5%碳酸于37℃下需3小时才可将其杀死。对低温低抗力极强,在零下79℃仍具有感染力。 【流行特点】 (1)猪附红细胞只感染猪(EH具有种间特异性),一般情况下不同年龄和苗种、性别的猪都可感染,但以仔猪、引进苗种以及低抗力下降的猪发病较多。故本病感染率高,发病率低。 (2)其传播途径有:

①通过吸血昆虫和无生命的针头、剪刀、断尾、打耳号、阉割刀剪间接传播。 ②吃食是感染本病的猪的血(咬尾、咬耳打斗以及其血液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尿液)而直接传播。 ③可通过注射和口服已感染本病的猪血,进行人工感染。 ④可通过精液传播和通过胎盘感染(垂直感染)。 (3)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不同季节发生率有差异,其中以6月初-10月上旬发生率较高,其中以7-9月发生率最高,可呈地方性流行。 (4)感染了本病后,并不一定发病,只有猪受到较强烈的应激反应后,抵抗力下降,附红细胞体才会在猪体内大量繁殖,使多量红细胞变形后,被猪自身将这些失去功能的红细胞清除,而引起贫血、黄疽。血液稀薄等一系列症状。 【临床症状】 以高热、贫血、轻度黄疸。发绀和流产为主征。 (1)体温升高40℃-42℃,沉郁,吃食减少到不吃和嗜睡。 (2)随体温升高,皮肤发红,指压不退色,经过较短的时间,皮肤发红转紫,甚至皲裂,有的皮肤上可出现渗出粘液,有的发生丘疹性皮炎,有的双耳发紫后,耳廓边缘干枯并向上卷曲。 (3)呼吸快速,重则喘气。 (4)可视黏膜苍白黄染。 (5)仔猪、尤其是乳猪大多腹泻黄白色或灰白色稀粪;尿色粽黄;部分呕吐。临死前出现口吐白沫,步形不稳,转圈,地四肢划动,抽搐等神经症状。

附红细胞体病

目前抗附红细胞体病制剂的临床效果分析及新药研制思路 吕仁序1郭丽2张守富3唐丽丽4 附红细胞体(EH)病的研究中未知的因素很多,但其在畜禽养殖业及兽医临床上的危害却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本病在各种养殖动物及野生动物中的流行,造成动物机体免疫抑制、繁殖障碍、低出生成活率、隐形感染急性发作的高致死、致残率、以及人群感染后医院对比病的误诊和漏检。笔者认为,附红细胞体病是当前人畜共患病中危害最严重的疾病。自1927年发现本病以来,疫苗免疫研究没有突破,药物防治是主要手段之一。本文试就现阶段临床用药的药理学基础及临床分析,寻找防治本病新药研制的思路。不当之处,乞同行指正。 1 临床用药理论及用药得失。 1.1 三氮脒类: 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变化是导致患病动物低血糖,酸中毒,溶血性贫血及黄疸。奶牛按5mg/kg体重,猪按7.5mg-12.5mg/kg体重用药后,使机体在一段时间内血糖更低,导致附红细胞体营养缺乏,浆泡破裂而死亡。1999年至2000年时,三氮脒效果显著,用药4h即见泡体破裂,后药效明显降低。而毒副作用却越来越明显。 按说明书用药,少数奶牛可出现流涎、肌肉震颤、腹痛腹泻;每天一次,连续用药2~3次后,5%~10%的奶牛可能出现心悸,心肌扩张,反刍无力或不反刍,瘤胃虚胀,重症病例甚至5~8天不反刍,卧地不起,肌无力,血便,救治不及时可导致死亡。猪则在用药1~2次后表现为全身出血倾向,尤其以四肢末端、腹下、耳及尾部最严重,食欲减退,早产。 1.2 盐酸吖啶黄(锥黄素、黄色素) 古老的吖啶染料衍生物,3~4mg/kg体重用于牛的焦虫病防治,3mg/kg,用于猪,必须静注。近年又将其用于附红细胞体病治疗。间隔24h~48h用2次。对于附红细胞体病伴有发热的病例,可在8~12h 内降温,缓解临床症状。并使末梢血管中虫体明显减少。但多在2-3个月内复发。 本品静注后10-20分钟,个别牛剧烈腹痛泄粪如水。肌肉震颤、卧地不起。经2~3h后缓解,排黄绿色尿液。 牛两次用药以后或一次剂量稍大(5mg/kg),40~45%的牛发生心肌损伤。心动过速达120次/分钟,肌无力;5~10%的奶牛也有心脏扩张、前胸及颌下心性水肿、静脉怒张现象,以致大液体都无法输入。泌乳停止,经抢救不死,也往往在1-12个月内食欲不振,心博间歇,泌乳量恢复极慢,且达不到用药前水平。 1.3 914A(复方氨基乙黄酸,乙基胆酸) 本产品使用人们对抗梅毒螺旋体药物914(新胂凡纳明)的信任度,用胆酸与解热药配伍,加上一个A字,误导成914的新型制剂。0.2ml/kg,48~72h一次,连用2~3次。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退热,使患畜临床症状改善。但对附红细胞体的治疗效果并不好,复发率100%;心脏损伤严重,诱发急性心肌炎,末梢神经炎,少数动物卧地不起,皮疹或脱毛。多转归死亡或急宰。临床上此药已经少用。 1.4 胂制剂: 无机胂以雄黄、雌黄、信石、白砒等形式存在,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和五氧化二砷均属于毒药。有机胂则毒性极小或无毒。 胂制剂进入机体后,与细胞酶体系中的巯基结合,影响氨基酸的代谢,降低糖代谢水平,阻碍糖元异生。使产热减少,体消耗降低,使外周毛细血管舒张。临床上可见皮肤红润,食量减少,抗寒冷,生长速度加快。 胂制剂对血液原虫,如梅毒螺旋体、阿米巴、附红细胞体、疟原虫,体表寄生虫螨等有毒害作用,影响其蛋白质合成而死亡。有机胂制剂:阿散酸120mg/kg饲料,连喂7-10天,改为60-80mg/kg饲料连喂10天;或洛克沙胂60mg/kg饲料,连喂10天,改为40mg/kg饲料连用10天。可以使附红细胞体100%

尿液标本的留取方法

几种常见尿液标本留取方法 一尿液标本的种类: 1晨尿:清晨起床的第1次排尿收集的尿液标本。 2随机尿:即时留取的尿液标本。 312小时尿:正常进食,患者排空膀胱后连续12小时内收集的所有尿液标本。424小时尿:正常进食,患者排空膀胱后连续24小时内收集的所有尿液标本。***计时尿时间截取注意事项:例如12小时尿标本 计算时间段:当天晚上19点到明天早上7点 小便留取(必须):当天晚上19点小便———不要 明天早上7点的小便——要 防腐剂添加时间:计时开始的第一次小便一起添加 5 中段尿:清洗外阴及尿道口后,在不间断排尿过程中,弃去前、后时段的尿 液,以无菌容器接留中间段的尿液。 6 导管尿、耻骨上穿刺尿:排尿困难患者采用导管术或耻骨上穿刺采集的尿液 标本。 二几种常见尿液标本的留取 1 尿常规、尿妊娠、尿本周氏、尿淀粉酶:晨尿或随机尿 2 尿红细胞位相: 方法一:留尿当晚21:00后尽量少喝水,次日清晨4-5点起来排掉多余尿液,8-9点留取第一次中段晨尿2管(约15 ml)送检验。 方法二:清晨4-5点未小便者(憋尿时间需长于4小时),清晨8-9点留取第一次中段晨尿2管(约15 ml)送检验。尿崩症患者不作憋尿4小时要求,

可取中段晨尿送检验。憋尿时间最好为4小时以上,时间不足对检验 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此项目周一到周六早上8:00-10:00 收取,当天下午4:30取化验结果。节假日不检测此项目。 3 尿爱迪氏计数 留取时间:12小时(例如:19:00小便排空后开始计时,到明天7:00最后一次小便止)。 留取方法:①开单的当天到化验室领取防腐剂一瓶;自备一个干燥、洁净小桶。 ②自第一次小便留取完后,将防腐剂与小便混合,之后的小便也一 起留取到桶里面,直到12小时止。 ③混匀小便,计量小便总量并记录在条码上,留取2管小便(约15 ml) 送检验 此项目周一到周六早上8:00-10:00 收取,当天下午4:30取化验结果。节假日不检测此项目。 4 24小时尿留取 留取时间:从早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留取整整24小时的小便。 留取方法:早上8点弃去第一次小便,第二次留小便时即要将防腐剂(浓盐酸)全部倒进干净的装小便容器中混匀,之后将全天的小便全部收集到 同一容器中,不要漏。 到第二天8点留完第一次小便之后,混匀小便,计量小便总量并记 录在条码上,留取2管小便(约15 ml)送检验 此项目周一到周六早上8:00-12:00 收取,当天下午4:30取化验结果。节假日不检测此项目。

如何看红细胞位相曲线图

如何看爱威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红细胞位相分析)报告单? 红细胞位相分析 尿红细胞位相检查是利用显微镜检查尿中红细胞形态的一种方法,其临床意义在于根据尿红细胞形态鉴别诊断血尿的来源。 血尿分为肾小球性血尿及非肾小球性血尿两大类。 临床检验标准: 异常红细胞占到红细胞总数的75%以上,且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异形红细胞同时存在即提示为肾内性出血。 传统手工法进行红细胞位相分析只单纯的从红细胞大小和形态两方面进行分析,不够全面。 目前,由长沙爱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A VE76系列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采用国际先进的“机器视觉”技术,通过CCD采集大量尿液标本中有形成份图像进行处理、分析、理解后针对红细胞几百种特征参数(如大小、轴比、形状、纹理、梯度、颜色、灰度等等),提取大量的数据,建立公式,进行运算统计,训练更新、建立模型;应用时,CCD 采集显微镜下红细胞图像后,传入计算机,对其各种特征参数进行统计、聚类、拟合,参照已建立模型,自动识别出该红细胞属于正常红细胞还是异常红细胞。 1、红细胞大小分布 此指标主要反映红细胞的大小分布情况。①曲线左移为小红细胞性改变②右移为大红细胞性改变③出现多个波峰即表明红细胞有大有小,存在不均一性。 2、红细胞形状分布 此指标主要反映畸形红细胞分布情况。通过圆率来描叙红细胞形状,是正常红细胞的双凹圆盘状,还是畸形的芽孢样、面包圈样、破碎红细胞。曲线左移或右移均属异常。 3、红细胞色度分布 此指标主要反映红细胞血色素丢失情况。①红细胞失血色素后颜色会变浅,此类情况曲线会发生左移②红细胞在

高渗尿液中易失水形成皱缩红细胞,颜色会变深,此类情况曲线会发生右移,但值得指出的是,这类情况不属于异常范围,需注意鉴别诊断。 应用红细胞位相检查来鉴别血尿来源时,必须同时考虑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病变情况。 在进行报告单阅读时,要结合多个指标,才能判断血尿的来源。因此,判断一个尿液标本中属于肾内性出血,需同时满足①异常红细胞总数占到红细胞总数的75%以上②红细胞大小、形状、色度三条曲线有两条或两条以上发生偏移才可做基本判定。 举例:1、如异常红细胞数超过总数的75%,红细胞大小曲线左移,色度曲线左移,说明此病人尿液标本为小红细胞性改变,失血红蛋白的肾内性出血。 2、如异常红细胞数超过总数的75%,红细胞大小曲线右移,色度曲线右移,说明此病人尿液标本为高渗尿,红细胞发生皱缩,使得红细胞变大,颜色变深,需注意辨别,此类仍应属于非肾性出血。 进 样 冲 池 低倍过筛 (全景扫描 智能化处理) 低倍定位分类计数 (管型上皮) 高倍识别 分类计数 报 告 清洗 阳 性 阴性

猪弓形体病和附红细胞体病

猪弓形体病 弓形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弓形虫可通过口、眼、鼻、呼吸道、肠道、皮肤等途径侵入猪体。表现为高热、喘气、皮肤发红等,易被误诊为猪瘟、链球菌病、感冒,必须通过实验室诊断方能确诊。对于弓形体病,只有磺胺类药物有特效,其他抗生素无效。在病的后期,病猪体表,尤其是耳猪弓形体病、下腹部、后肢和尾部等因淤血及皮下渗出性出血而呈紫红斑。 病原体 弓形体病的病原是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的刚第弓形虫。简称弓形虫。弓形虫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分5种类型,即滋猪弓形体病发病猪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其中滋养体和包囊是在中间宿主(人、猪、犬、猫等)体内形成的,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是在终末宿主(猫)体内形成的。在病的后期,病猪体表,尤其是耳、下腹部、后肢和尾部等因淤血及皮下渗出性出血而呈紫红斑。弓形虫是一种多宿主原虫,对中间宿主的选择不严,已知有200多种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以及人类等都可作为中间宿主。本病多发于3~4月龄猪;虽无明显季节性,也不受气候限制,但一些地方6~9月份的夏秋炎热季节多发。病畜和带虫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血液,特别是随猫粪排出卵囊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成为主要的传染源。猪只主要是吃了被卵囊或带虫动物的肉、内脏、分泌物等污染的饲料而感染发病。根据流行形式可分为暴发型、急性型、零星散发和隐性感染。本病暴发型是在一个短时间内,可使整个猪场的大部分生猪发病,死亡率可达60%以上。急性型则多以同一个圈的若干头几乎同时发病较多见。零星散发多表现为一个圈或几个圈的2~3周陆续发病,这个过程持续30多天,慢慢平息。 该病的病原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它具有五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分别是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具有感染能力的是滋养体,包囊和卵囊。 生活史 发育过程需要2个宿主。猫属动物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弓形虫对中间宿主的选择不严,许多动物可以作为中间宿主,已知动物就有200多种,包括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包括人)猪弓形体病,猫也可作为中间宿主。在猫的肠上皮细胞内,进行裂殖生殖,重复几次裂殖生殖后,形成大量的裂殖子,末代裂殖子重新进入上皮细胞,经过配子生殖,最后形成卵囊。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下,经过孢子化发育为感染性卵囊。动物吃了猫粪中的感染性卵囊或吞食了含有弓形虫速殖子或包囊的中间宿主的肉、内脏、渗出物和乳汁而被感染。速殖子还可通过皮肤和鼻、眼、呼吸道黏膜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各种昆虫也可传播本病。在中间宿主各脏器的有核细胞中进行无性繁殖,形成滋养体和包囊。在宿主细胞内有大量的裂殖子,见于慢性病例的脑、眼和肌肉。 流行病学 弓形虫是一种多宿主原虫,对中间宿主的选择不严。可感染多种动物并引起发病,猪发病多见于3-4月龄,死亡率较高。 病畜和带虫动物的脏器和分泌物、粪、尿、乳汁、血液及渗出液,尤其是随猫粪排出的卵囊污染的饲料和饮水都成为主要的传染源。猪主要是吃了被卵囊或带虫动物的肉、内脏、分泌物等污染的饮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猫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因为养猫防鼠而暴发猪弓形体病。速殖子也可能通过口、鼻、咽、呼吸道黏膜及受损的皮肤而进入猪体内。母猪还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这种现象很普遍。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有些地方以6-9月份的夏秋炎热季节多发。 从终末宿主排出的卵囊在外界可存活100天至1年半,一般消毒药无作用。速殖子的抵抗力弱,在生理盐水中几小时就丧失感染力,各种消毒药均能将其迅速杀死。 临床症状

尿红细胞位相检查的好处

尿红细胞位相检查的好处 很多人现在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一点身体出现了问题,就需要及时的检查治疗,而尿红细胞位相检查是其中的一样,其实 现在很多的人都不懂得该如何去注意自己的身体,经常的去熬夜,或者是使用一些电子产品,对自己身体的伤害都是非常大的,所以要定期的进行体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尿常规检查红细胞高的原因。 主要原因: 尿红细胞,即尿液中出现的红细胞。尿红细胞增多是泌尿系统(肾脏,膀胱或输尿管)出血,血液进入尿液导致。这种尿标本也被称作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显微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即肉眼就可以看出为血色的尿液。当每高倍视野>3个时,但尿外观并无血色,称为显微镜下血尿。因此肉眼血尿比镜下血尿出血要多,更加严重。 人体正常尿液里没有红细胞或红细胞数量极其稀少,由于肾脏、膀胱或输尿管等原因可导致血红细胞进入尿液,使尿液里的血红细胞数量增加。轻者形成尿潜血,重者形成肉眼血尿。

红细胞,即尿液中出现的红细胞。尿红细胞增多是泌尿系统(肾脏,膀胱或输尿管)出血,血液进入尿液导致。这种尿标本也被称作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显微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即肉眼就可以看出为血色的尿液。当每高倍视野>3个时,但尿外观并无血色,称为显微镜下血尿。因此肉眼血尿比镜下血尿出血要多,更加严重。正常范围:每高倍视野<3个。另:当尿红细胞>10时,尿潜血会体现出阳性(+)。临床意义:常见的血尿原因有急 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外伤等。如单纯出现大量血尿则结石的可能性最大。 以上这篇文章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一些尿常规检查红细胞 高的原因,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初步的认识了,那么在平时的时候如果检查出来自己这样的情况的话,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要作进一步的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