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1 算术平均数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计算平均数?

答:算数平均数由下式计算:,含义为将全部观测值相加再被观测值的个数除,所得之商称为算术平均数。计算算数平均数的目的,是用平均数表示样本数据的集中点,或是说是样本数据的代表。

1.2 既然方差和标准差都是衡量数据变异程度的,有了方差为什么还要计算标准差?

答:标准差的单位与数据的原始单位一致,能更直观地反映数据地离散程度。

1.3 标准差是描述数据变异程度的量,变异系数也是描述数据变异程度的量,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答:变异系数可以说是用平均数标准化了的标准差。在比较两个平均数不同的样本时所得结果更可靠。

1.4 完整地描述一组数据需要哪几个特征数?

答:平均数、标准差、偏斜度和峭度。

1.5 下表是我国青年男子体重(kg)。由于测量精度的要求,从表面上看像是离散型数据,不要忘记,体重是通过度量得到的,属于连续型数据。根据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编制频数分布表。

6669646564666865626469616168665766696665 7064586766666766666266666462626564656672 6066656161666762656561646264656265686865 6768626370656465626662636865685767666863 6466686463606469656667676765676766686467 5966656356666363666763706770626472696767 6668646571616361646467697066646564637064 6269706865636566646869656367637065686769 6665676674646965646565686765656667726567 6267716965657562696868656366666562616865 6467666460616867635965606463696271696063 5967616869666469656867646466697368606063 3862676565696567657266676461646663636666 6663656367686662636166616368656669646670 6970636465646767656662616565606365626664

答:首先建立一个外部数据文件,名称和路径为:E:\data\exer1-5e.dat。所用的SAS程序和计算结果如下:

proc format;

value hfmt

56-57='56-57' 58-59='58-59' 60-61='60-61'

62-63='62-63' 64-65='64-65' 66-67='66-67'

68-69='68-69' 70-71='70-71' 72-73='72-73'

74-75='74-75';

run;

data weight;

infile 'E:\data\exer1-5e.dat';

input bw @@;

run;

proc freq;

table bw;

format bw hfmt.;

run;

The SAS System

Cumulative Cumulative

BW Frequency Percent Frequency Percent

-----------------------------------------------------

56-57 3 1.0 3 1.0

58-59 4 1.3 7 2.3

60-61 22 7.3 29 9.7

62-63 46 15.3 75 25.0

64-65 83 27.7 158 52.7

66-67 77 25.7 235 78.3

68-69 45 15.0 280 93.3

70-71 13 4.3 293 97.7

72-73 5 1.7 298 99.3

74-75 2 0.7 300 100.0

1.6 将上述我国男青年体重看作一个有限总体,用随机数字表从该总体中随机抽出含量为10的两个样本,分别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并进行比较。它们的平均数相等吗?标准差相等吗?能够解释为什么吗?

答:用means过程计算,两个样本分别称为和,结果见下表:

The SAS System

Variable N Mean Std Dev

----------------------------------------

Y1 10 64.5000000 3.5039660

Y2 10 63.9000000 3.1780497

----------------------------------------

随机抽出的两个样本,它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都不相等。因为样本平均数和标准差都是统计量,统计量有自己的分布,很难得到平均数和标准差都相等的两个样本。

1.7 从一个有限总体中采用非放回式抽样,所得到的样本是简单的随机样本吗?为什么?本课程

要求的样本都是随机样本,应当采用哪种抽样方法,才能获得一随机样本?

答:不是简单的随机样本。从一个有限总体中以非放回式抽样方法抽样,在前后两次抽样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后一次的抽样结果与前一次抽样的结果有关联,因此不是随机样本。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具体说应当采用放回式抽样。

1.8 证明其中若用或编码时,前式是否仍然相等?

答:(1)令

则平均数特性之③。

(2)令

则平均数特性之②。

用第二种编码方式编码结果,两式不再相等。

1.9 有一个样本:,设B为其中任意一个数值。证明只有当

最小。这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性,在后面讲到一元线型回归时还会用到该特性。

答:令,为求使p达最小之B,令

则。

1.10 检测菌肥的功效,在施有菌肥的土壤中种植小麦,成苗后测量苗高,共100株,数据如下[1]:

10.09.37.29.18.58.010.510.69.610.1

7.0 6.79.57.810.57.98.19.67.69.4

10.07.57.2 5.07.38.77.1 6.1 5.2 6.8

10.09.97.5 4.57.67.09.7 6.28.0 6.9

8.38.610.0 4.8 4.97.08.38.47.87.5

6.610.0 6.59.58.511.09.7 6.610.0 5.0

6.58.08.48.3

7.47.4

8.17.77.57.1

7.87.68.6 6.07.0 6.4 6.7 6.3 6.411.0

10.57.8 5.08.07.07.4 5.2 6.79.08.6

4.6 6.9 3.5 6.29.7 6.4

5.8

6.49.3 6.4

编制苗高的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分布图,并计算出该样本的四个特征数。

答:首先建立一个外部数据文件,名称和路径为:E:\data\exr1-10e.dat。SAS程序及结果如下:options nodate;

proc format;

value hfmt

3.5-

4.4='3.5-4.4' 4.5-

5.4='4.5-5.4' 5.5-

6.4='5.5-6.4'

6.5-

7.4='6.5-7.4' 7.5-

8.4='7.5-8.4' 8.5-

9.4='8.5-9.4'

9.5-10.4='9.5-10.4' 10.5-11.4='10.5-11.4';

run;

data wheat;

infile 'E:\data\exr1-10e.dat';

input height @@;

run;

proc freq;

table height;

format height hfmt.;

run;

proc capability graphics noprint;

var height;

histogram/vscale=count;

inset mean var skewness kurtosis;

run;

The SAS System

The FREQ Procedure

Cumulative Cumulative

height Frequency Percent Frequency Percent

---------------------------------------------------------------------

3.5-

4.4 1 1.00 1 1.00

4.5-

5.4 9 9.00 10 10.00

5.5-

6.4 11 11.00 21 21.00

6.5-

7.4 23 23.00 44 44.00

7.5-8.4 24 24.00 68 68.00

8.5-9.4 11 11.00 79 79.00

9.5-10.4 15 15.00 94 94.00

10.5-11.4 6 6.00 100 100.00

1.11 北太平洋宽吻海豚羟丁酸脱氢酶(HDBH)数据的接收范围频数表[2]如下:(略作调整)

HDBH数据的接收范围

频数

/(U ·L-1)

<2141

<245.909 13

<277.818 211

<309.727 319

<341.636 426

<373.545 522

<405.454 511

<437.363 613

<469.272 76

<501.181 83

<533.090 92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作出直方图。

答:以表中第一列所给出的数值为组界,直方图如下:

1.12 灵长类手掌和脚掌可以握物一侧的皮肤表面都有突起的皮肤纹嵴。纹嵴有许多特征,这些特征在胚胎形成之后是终生不变的。人类手指尖的纹型,大致可以分为弓、箕和斗三种类型。在手指第一节的基部可以找到一个点,从该点纹嵴向三个方向辐射,这个点称为三叉点。弓形纹没有三叉点,箕形纹有一个三叉点,斗形纹有两个三叉点,记录从三叉点到箕或斗中心的纹嵴数目称为纹嵴数(finger ridge count, FRC)。将双手十个指尖的全部箕形纹的纹嵴数和/或斗形纹两个纹嵴数中较大者相加,称为总纹嵴数(total finger ridge count, TFRC)。下表给出了大理白族人群总纹嵴数的频数分布[3]:

TFRC分组中值频数

11~30202

31~50401

51~70608

71~908029

91~11010054

111~13012063

131~15014068

151~17016051

171~19018018

191~2102006

首先判断数据的类型,然后绘出样本频数分布图,计算样本的四个特征数并描述样本分布形态。

答:总纹脊数属计数数据。

计数数据的频数分布图为柱状图,频数分布图如下:

样本特征数(以TFRC的中值计算)SAS程序:

options nodate;

data tfrc;

do i=1 to 10; input y @@;

input n @@;

do j=1 to n;

output;

end;

end;

cards;

20 2

40 1

60 8

80 29

100 54

120 63

140 68

160 51

180 18

200 6

;

run;

proc means mean std skewness kurtosis;

var y;

run;

结果见下表:

The SAS System

Analysis Variable : Y

Mean Std Dev Skewness Kurtosis

------------------------------------------------------

126.5333333 32.8366112 -0.2056527 -0.0325058

------------------------------------------------------

从频数分布图可以看出,该分布的众数在第七组,即总纹脊数的中值为140的那一组。分布不对

称,平均数略小于众数,有些负偏。偏斜度为-0.2056527,偏斜的程度不是很明显,基本上还可以认为是对称的,峭度几乎为零。

1.13 海南粗榧叶长度的频数分布[4]:

叶长度/mm中值频数

2.0~2.2 2.1390

2.2~2.4 2.3 1 434

2.4~2.6 2.5 2 643

2.6~2.8 2.7 3 546

2.8~

3.0 2.9 5 692

3.0~3.2 3.1 5 187

3.2~3.4 3.3 4 333

3.4~3.6 3.5 2 767

3.6~3.8 3.7 1 677

3.8~

4.0 3.9 1 137

nag

4.0~4.2 4.1667

4.2~4.4 4.3346

4.4~4.6 4.5181

绘出频数分布图,并计算偏斜度和峭度。

答:表中第一列所给出的数值为组限,下图为海南粗榧叶长度的频数分布图。

计算偏斜度和峭度的SAS程序和计算结果如下:

options nodate;

data length;

do i=1 to 13; input y @@;

input n @@;

do j=1 to n;

output;

end;

end;

cards;

2.1 390

2.3 1434

2.5 2643

2.7 3546

2.9 5692

3.1 5187

3.3 4333

3.5 2767

3.7 1677

3.9 1137

4.1 667

4.3 346

4.5 181

;

run;

proc means n skewness kurtosis;

var y;

run;

The SAS System

Analysis Variable : Y

n Skewness Kurtosis

---------------------------------

30000 0.4106458 0.0587006

---------------------------------

样本含量n=30000,是一个很大的样本,样本的偏斜度和峭度都已经很可靠了。偏斜度为0.41,有一个明显的正偏。

1.14 马边河贝氏高原鳅繁殖群体体重分布如下[5]:

体质量/g中值雌鱼雄鱼

2.00~

3.00 2.5014

3.00~

4.00 3.5067

4.00~

5.00 4.501311

5.00~

6.00 5.503025

6.00~

7.00 6.502525

7.00~8.007.501623

8.00~9.008.502117

9.00~10.009.501816

10.00~11.0010.50124

11.00~12.0011.503

12.00~13.0012.502

首先判断数据的类型,然后分别绘制雌鱼和雄鱼的频数分布图,计算样本平均数、标准差、偏斜度和峭度并比较两者的变异程度。

答:鱼的体重为度量数据,表中第一列所给出的数值为组限。在下面的分布图中雌鱼和雄鱼的

分布绘在了同一张图上,以不同的颜色表示。

计算统计量的SAS程序与前面的例题类似,这里不再给出,只给出结果。

雌鱼:

The SAS System

Analysis Variable : Y

N Mean Std Dev Skewness Kurtosis

-----------------------------------------------------------

147 7.2414966 2.1456820 0.2318337 -0.6758677

-----------------------------------------------------------

雄鱼:

The SAS System

Analysis Variable : Y

N Mean Std Dev Skewness Kurtosis

-----------------------------------------------------------

132 6.7803030 1.9233971 -0.1322816 -0.5510332

-----------------------------------------------------------

直观地看,雄鱼的平均体重低于雌鱼。雌鱼有一正偏,雄鱼有一负偏。因此,相对来说雌鱼低体重者较多,雄鱼高体重者较多。但两者都有很明显的负峭度,说明“曲线”较平坦,两尾翘得较高。

1.15 黄胸鼠体重的频数分布[6]:

组界/g频数

0

15

30

45

60

75

90

105

120<≤1356

135<≤1504

150<≤1652

总数169

绘制频数分布图,从图形上看分布是对称的吗,说明什么问题?

答:下面是频数分布图:

从上图可见,图形不是对称的,有一些正偏。说明在该黄雄鼠群体中,低体重者分布数量,高于高体重者的数量。另外,似乎峭度也有些低。

1.16 25名患者入院后最初的白细胞数量(×103)[7]如下表:

8512411687712

7311141196656

1014455

计算白细胞数量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答:用means过程计算,程序不再给出,只给出运行结果。

The SAS System

Analysis Variable : Y

N Mean Variance Std Dev

-------------------------------------------

25 7.8400000 10.3066667 3.2103998

--------------------------------------------

1.17 细胞珠蛋白基因(CYGB)可能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抑制基因之一。一个研究小组研究了该基因的表达、启动子甲基化和等位基因不平衡状态等,以便发现它与肿瘤发病间的关联。下面列出了其中15名患者的基因表达(肿瘤患者/正常对照,T/N),肿瘤患者与正常对照甲基化指数差(MtI T-MtI N)[8]:

样本号T/N MtI T-MtI N

3570.0140.419

3700.0190.017

3670.0350.105

3160.0440.333

3690.0540.170

3580.0840.246

3030.1110.242

3140.1350.364

3080.2360.051

3100.2530.520

3410.2640.200

3480.3150.103

3230.3590.167

3600.4220.176

3360.4420.037

计算以上两项指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并计算两者的变异系数,这两个变异系数可以比较吗?为什么?

答:记T/N为,MtI T-MtI N为,用means过程计算,SAS运行的结果见下表:

The SAS System

Variable N Mean Std Dev CV

------------------------------------------------------

Y1 15 0.1858000 0.1505624 81.0346471

Y2 15 0.2100000 0.1465274 69.7749634

------------------------------------------------------

两个变异系数是可以比较的,因为它们的标准差都是用平均数标准化了的,已经不存在不同

单位的影响了。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测试题(附答案)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为了了解某商品促销广告中所称中奖率的真实性,某人买了100件该商品调查其中奖率, 那么他采用的调查方式是______. 2、为了了解某校七年级400名学生的期中数学成绩的情况,从中抽取了50名学生的数学成 绩进行分析。在这个问题中, 总体是 ,个体是 ,样本是 ,样本容量是 . 3、在进行数据描述时,要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应采用 图;要显示部分在总体 中所占的百分比,应采用 图;要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应采用 图;要显示数据的分布情况,应采用 图. 4、进行数据的调查收集,一般可分为以下六个步骤,但它们的顺序弄乱了,正确的顺序是 (用字母按顺序写出即可) A 、明确调查问题; B 、记录结果; C 、得出结论; D 、确定调查对象; E 、展开调查; F 、选择调查方法。 5、在扇形统计图中,其中一个扇形的圆心角是216°,则这年扇形所表示的部分占总体的百 分数是 . 6、某校八年级(1)班为了了解同学们一天零花钱的消费情况,对本班同学开展了调查,将 同学一周的零花钱以2元为组距,绘制如图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已 知从左到右各组的频数之比为2∶3∶4∶2∶1. (1)若该班有48人,则零花钱用最多的是第 组,有 人; (2)零花钱在8元以上的共有 人; (3)若每组的平均消费按最大值计算,则该班同学的日平均消费额 是 元(精确到0.1元) 7、根据预测,21世纪中叶我国劳动者构成比例绘制成扇形统计图如图 5所示,则第一、二、三产业劳动者的构成比例 是______∶______∶______. 8、已知全班有40位学生,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车,还有 的乘车来上学,根据以下已知信息完成统计表: 9、刘强同学为了调查全市初中生人数,他对自己所在城区人 口和城区初中生人数作了调查:城区人口约3万,初中 生人数约1200.全市人口实际约300万,为此他推断全市初中生人数为12万.但市教育局提供的全市初中生人数约8万,与估计数据有很大偏差.请你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找出其中错误的原因_____________. 10、如果你是班长,想组织一次春游活动,用问卷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进行调查,你设计的调 查内容是(请列举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数(元) 人数 12108642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讲义上课讲义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 描述讲义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讲义 (一)、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步骤:1)收集数据;2)整理数据;3)描述数据;4)分析数据;5)得出结论2.所要考察的叫做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称为个体,从总体中抽取的 ___________组成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_______ ____叫做样本容量. 3. (2015·福建漳州中考)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普查方式的是() A.了解一批圆珠笔的使用寿命 B.了解全国九年级学生身高的现状 C.考查人们保护海洋的意识 D.检查一枚用于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的各零部件 4.电视剧《铁血将军》在我市拍摄,该剧展示了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的光辉形象.某校为了了解学生对“民族英雄范筑先”的知晓情况,从全校2 4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进行调查.在这次调查中,样本是() A.2 400名学生 B.100名学生 C.所抽取的100名学生对“民族英雄范筑先”的知晓情况 D.每一名学生对“民族英雄范筑先”的知晓情况 5.为了了解某校九年级学生的视力,从中抽取60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 ). (A)每名学生的视力 (B)60名学生的视力 (C)60名学生 (D)该校九年级学生的双眼视力6.为了反映某地区的天气变化趋势,最好选择( ). (A)扇形统计图 (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D)以上三种都不行 7.要调查某校七年级学生周日的睡眠时间,选取调查对象最合适的是( ). (A)选取一个班级的学生(B)选取50名男生 (C)选取50名女生(D)随机选取50名七年级学生

8.某中学学生会为了解该校学生喜欢球类活动的情况,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让若干名学生从足球、乒乓球、篮球、排球四种球类运动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并将调查的结果绘制成如下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如图1,图2,要求每位同学只能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球类运动;图中用乒乓球、足球、排球、篮球代表喜欢该项目的学生人数). 图1 图2 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在这次研究中,一共调查了多少名学生? (2)喜欢排球的人数在扇形统计图中所占的扇形圆心角是多少度? (3)补全折线统计图. 9.下图是根据某乡2009年第一季度“家电下乡”产品的购买情况绘制成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第一季度购买的“家电下乡”产品的总台数为______; (2)把两幅统计图补充完整.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课前热身】 1.一组数据4,5,6,7,7,8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7,7 B.7,6.5 C.5.5,7 D.6.5,7 2.我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到,我市GDP增长率分别为9.6%、10.2%、10.4%、10.6%、10.3%. 经济学家评论说,这5年的年度GDP增长率相当平稳,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增长率相当平稳”说明这组数据的比较小. A.中位数 B.平均数 C.众数 D.方差 3.在一次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某位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9.5, 9.4, 9.6, 9.9, 9.3, 9.7,9.0,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数是() A.9.2 B.9.3 C.9.4 D.9.5 4.若样本数据1,2,3,2的平均数是a,中位数是b,众数是c,则数据a,b,c的标准差是_______. 【参考答案】 1. D 2. D 3. D 4.0 ◆【考点聚焦】 〖知识点〗 平均数、方差、标准差、方差的简化公式 〖大纲要求〗 了解样本方差、总体方差、样本标准差的意义,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它的计算公式,会计算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掌握整理数据的步骤和方法. ◆【备考兵法】 1.方差的定义 在一组数据x1,x2,…,x n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 这组数据的方差.通常用“S2”表示,即S2=1 n [(x1-x)2+(x2-x)2+…+(x n-x)2]. 2.方差的计算

(1)基本公式 S 2 = 1n [(x 1-x )2+(x 2-x )2+…+(x n -x )2 ] (2)简化计算公式(Ⅰ) S 2 = 1n [(x 12+x 22+…+x n 2)-n x 2],也可写成S 2=1n (x 12+x 22+…+x n 2)-x 2 ,此公式的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原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平均数的平方. (3)简化计算公式(Ⅱ) S 2 = 1n [(x`12+x`22+…+x`n 2)-nx x `2 ]. 当一组数据中的数据较大时,可以依照简化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每个数据同时减去一个与它们的平均数接近的常数a ,得到一组数据x`1=x 1-a ,x`2=x 2-a ,…x`n =x n -a ,?那么S 2 = 1n [(x`12+x`22+…+x`n 2)-n x `2],也可写成S 2=1n (x`12+x`22+…+x`n 2)-x `2 .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新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新数据平均数的平方. 3.标准差的定义和计算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用“S”表示,即 S=2S = 222121 [()()()n x x x x x x n -+-++-g g g 4.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 方差和标准差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特征数,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我们所研究的权是这两组数据的个数相等、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时的情况. 方差较大的数据波动较大,方差较小的数据波动较小. 〖考查重点与常见题型〗 1.考查平均数的求法,有关习题常出现在填空题或选择题中,如: (1)已知一组数据为3,12,4,x ,9,5,6,7,8的平均数为7,则x = (2)某校篮球代表队中,5名队员的身高如下(单位:厘米):185,178,184,183,180,则这些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 (A )183 (B )182 (C )181 (D )180 2.考查样本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如: (1)数据90,91,92,93的标准差是( )(A )2 (B )54 (C )54 (D )52 (2)甲、乙两人各射靶5次,已知甲所中环数是8、7、9、7、9,乙所中的环数的平均数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图文答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图文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调查中,最适宜采用普查方式的是() A.对全国初中学生视力状况的调査 B.对“十一国庆”期间全国居民旅游出行方式的调查 C.旅客上飞机前的安全检查 D.了解某种品牌手机电池的使用寿命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普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准确,但所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而抽样调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近似. 【详解】 A.对全国初中学生视力状况的调査,范围广,适合抽样调查,故A错误; B.对“十一国庆”期间全国居民旅游出行方式的调查范围广,适合抽样调查,故B错误;C.旅客上飞机前的安全检查,适合普查,故C正确; D.了解某种品牌手机电池的使用寿命,适合抽样调查,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的区别,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 2.如图是我市某公司2019年2-4月份资金投放总额与利润总额统计示意图,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①利润最高的是4月份;②合计三个月的利润率为36.4%;③4月份的利润率比2月份的利润率高4.4%(说明:利润率=利润总额÷投资总额×100%)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表信息以及百分率的计算方法即可直接求解判断.【详解】 解:①正确; ②三个月投资总额是:100+250+500=850(万元), 利润总额是:10+30+72=112(万元), 则计三个月的利润率为112 100%13.2% 850 ?≈,故错误; ③4月份的利润率是:72 100%14.4% 500 ?=, 2月份的利润率是:10 100%10% 100 ?=, 则4月份的利润率比2月份的利润率高4.4个百分点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综合运用.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如粮食产量,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事物的变化情况,如增长率. 3.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抽样方式的是() A.了解某班每个学生家庭用电数量 B.调查你所在学校数学教师的年龄状况 C.调查神舟飞船各零件的质量 D.调查一批显像管的使用寿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特点对各选项进行判断. 【详解】 解:了解某班每个学生家庭用电数量可采用全面调查;调查你所在学校数学教师的年龄状况可采用全面调查;调查神舟飞船各零件的质量要采用全面调查;而调查一批显像管的使用寿命要采用抽样调查.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全面调查收集的到数据全面、准确,但一般花费多、耗时长,而且某些调查不宜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具有花费少、省时的特点,但抽取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直接关系到对总体估计的准确程度. 4.为了了解2019年北京市乘坐地铁的每个人的月均花费情况,相关部门随机调查了1000人乘坐地铁的月均花费(单位:元),绘制了如下频数分布直方图,根据图中信息,下面三个推断中,合理的是()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讲义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1:普查与抽样调查 (1)收集数据的方法通常有 和 两种。 (2)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 调查,称为普查,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 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 称为个体。 (3)抽样调查时要注意样本的 和 。 知识点2:数据的表示 (1)扇形统计图是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 和 的关系。(圆代表总体,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 其特点是:①能清楚地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 ; ②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于 的大小; ③扇形统计图中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之和应等于 。 知识点3:统计图的选择 (1)我们常用的统计图有 、 、 。 (2)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 。 二、典例剖析 考点一:普查与抽样调查 例1:(1)为了解我国七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采用的调查方式最合理的是( ) A 、普查 B 、抽样调查 C 、局部调查 D 、小范围调查 (2)为了了解“时风三轮车”在某地区农村的使用情况,黄老对某个村使用三轮车的100户农民进行了统计。对于黄老的这种做法,你的看法是 (填“同意”或“不同意”),理由是 。 例2: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某校计划在午间校园广播台播放“百家讲坛”的部分内容.为了了解学生的喜好,抽取若干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人只选一项内容),整理调查结果,绘制统计图如下: 请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抽取的学生数为_______名; (2)该校有3000名学生,估计喜欢收听易中天《品三国》的学生有_______名; (3)估计该校女学生喜欢收听刘心武评《红楼梦》的约占全校学生的_ ___%; (4)你认为上述估计合理吗?理由是什么? 《红楼梦》《品三国》《论语》博物院《庄子》内容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说课稿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说课稿 三年级赵晓 尊敬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 首先, 一、说教材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是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能用画图、表格等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主要让学生经历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过程,能用填统计表、涂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统计图表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学生在二年级已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积累数据整理和分析的经验,为本节课继续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和分析数据打下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办法,能用表格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整 理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数据收

集与整理的方法,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交流的作用,感受数 据蕴含的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养成合作意识和统计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二)教学难点:经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并分析数据。 五、教学准备: 提前准备好本班学生去年体检表、卷尺、活动表格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视频导入:男孩从婴儿到三年级成长的图片,提问: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身高的变化。 2、导入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全班同学从二年级到三年级的增长情况?引导学生提出:用调查去年体检表的方法记录去年的身高,用测量的方法记录今年的身高。导入课题: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导入意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借助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小组统计活动:明确活动要求,用调查的方法记录去年的身高, 用测量的方法记录现在的身高,计算增长厘米数并记录。 2、小组交流记录结果,在汇报交流中发现,每个小组一一汇报比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87页信息窗。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能用表格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 3.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统计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 从婴儿(躺着)——幼儿(站着)——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动态成长过程,并结合相应时期用图出示平均身高: 师:大家都是从一个小婴儿开始慢慢慢慢成长起来的,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你的身高、体重当然还有智慧都在慢慢地往上增长着。 师:大家看从婴儿到幼儿的身高有什么变化? 预设学生回答:增加了26厘米。 师追问学生:怎么算出来的? 交流方法后,小结:这个26厘米就是从新生儿到1岁时增长的

身高。 师:什么叫身高的增长呢? 小结:身高增长其实就是指现在比过去的身高增加了多少厘米。 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人一年长多高呢? 预设学生回答:用现在的身高减去上一年的身高。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班同学身高增长的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本一环节,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先理解“增长”的内涵,然后结合自身成长确定统计对象,以初步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活动二:收集、整理数据。 1.了解搜集数据的方法。 师:要了解我们全班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需要做什么呢? 预设学生回答:需要统计现在的和上一年身高数据。板书:现在的身高,去年的身高。 师:知道你自己去年的身高吗?怎么知道的? 师:我们学校每一年都会为大家进行健康查体,我们可以去调查学校的体检表。像这种搜集数据的方法就叫调查。(板书:调查。)师:那你知道自己现在的身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学生回答:爸爸妈妈量出来的。 师:通过测量获取我们需要的数据也是统计中搜集数据的好方法。(板书:测量。) 师:课前,老师已经把去年体检时每个同学的身高告诉大家了,现在的身高你们也已经测量了,能计算出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吗? 师: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每个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 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师:同学们,你们看书上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 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例1 (1)出示例题1图示,让同学自由发散思维,先自己分类,看看怎样分。 老师找同学回答,了解同学们的想法。 学生:我们按获奖名次来分类整理。 师:还有不同的分类吗? 学生:我们用表格记录一下整理的结果吧。 学生:获第一名的人数最多…… 学生:可以按获奖的项目来整理。 学生:获奖人数最多的项目是…… 学生:立定跳远获奖的人数比…… 从上面的两种分类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 (2)小组内分工,学生填写、汇报。 总结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分类,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2、出示例题2 班级要评选出体育小明星,那么谁会当选呢?我们来统计下。 学生:我们把得票情况记录下来吧。 学生之间互相展示自己的记录方法。 老师给出了比较正规的方法。 学生:把结果填在右表中。 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真方便。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是多种多样啊,现在同学们把你们小组的记录整理填在表格里。 3、完成教材115页的第二题。 三、拓展延伸 1、课下统计班级图书借阅情况制作统计图。 2、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吃哪一种水果做成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老师解决了数学问题,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记录,在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小结与复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小结与复习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目标: 1.复习本章的内容、知识及其联系。 2.能根据具体问题收集相关数据,会制作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并能从表中获取信息。 3.理解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与必然事件等基本概念。 过程性目标: 1.让学生在各种问题的解法探究和解题后的反思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探索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 2.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能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复习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复习知识结构 1.分组讨论 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一起回顾本章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要点,同学们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找一个同学做记录,二分钟后找每组代表发言,看谁们总结的全面。 2.知识结构 利用数据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统计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对有关知识点进行复习 (1)什么是全面调查、抽样调查? (2)在什么时候用全面调查方式较好,什么时候用抽样调查较好?两种调查方式各有什么优点 (3)我们学过几种抽样调查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 (4)什么是样本,样本容量,总体,个体? (5)常见的统计图有哪几种: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方图。二、师生探讨 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利用统计图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真正的把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例1、下列调查工作需采用普查方式的是() A、环保部门对淮河某段水域的水污染情况的调查 B、电视台对正在播出的某电视节目收视率的调查 C、质检部门对各厂家生产的电池使用寿命的调查 D、企业在给职工做工作服前进行的尺寸大小的调查 例2、一批灯泡共有2万个,为了考察这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抽查了50个灯泡的使用寿命,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 ),样本容量是(),个体是()。 例3、要清楚地表明一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应该选择的统计图是() A、扇形统计图 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D、以上都不对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知识讲解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相关概念,并能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普查和抽样调查各自的优缺点; 3.学会设计调查问卷并收集数据; 4.能把收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组整理,并能绘制相关的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估计总体的相关特性; 5.知道三种常见的统计图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要点梳理】 要点一、普查与抽样调查 1.普查与抽样调查 (1)普查 为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所做的调查叫做普查. 要点诠释: 普查又叫“全面调查”.它要求对考查范围内的所有个体一个不漏地进行准确统计. (2)抽样调查 为一特定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所做的调查叫做抽样调查. 要点诠释: ①抽样调查是对总体中的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以样本来估计总体的情况. ②抽样调查的注意点:1.随机取样;2.取样具有代表性;3.若样本由具有明显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应按比例从各部分抽样. (3)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普查通过调查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来收集数据,调查的结果准确,但往往花费多,工作量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例如:测试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或炮弹的杀伤半径等),不能进行普查. 抽样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的每个个体来收集数据,调查范围小,花费较少,工作量较小,便于进行,但样本的抽取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对总体的估计.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要点诠释: 在调查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时,要灵活处理,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和所付出代价的大小. 2.调查的相关概念 总体:我们把所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个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样本: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不带单位). 要点诠释: ①“调查对象的全体”一般是指调查对象的某种数量指标的全体,如对于一个班级,如果考察的是这个班学生的身高,那么总体是指这个班学生身高的全体,不能错误地理解为学生的全体是总体. ②样本是总体的一部分,一个总体中可以有许多样本,样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总体. ③样本容量是一个数字,没有单位.一般地,样本容量越大,通过样本对总体的估计越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复习题及答案上课讲义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复习题及答案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选择题(共10小题;共30分) 1.假如你想知道自己的步长,那么你的调查问题是 A.我自己 C.步长 复习题及答案 () B.我每跨一步平均长度为多少 D.我走几步的长度 C. 从中抽取的 D. 名师生对我市 三创”工作的知晓情况 6.某校为了解九年级 M 个班级学生(每班名)的视力情况,下列做法中,比较合理的是 () A. 了解每一名学生的视力情况 B. 了解每一名男生的视力情况 2.调查某班30名同学的跳高成绩时,在收集到的数据中,不足 超 过】.50米的数岀现的频率是 () -昭米的数岀现的频率是|爲糾,则达到或 C. 了解每一名女生的视力情况 D.每班各抽取 名男生和良右名女生,了解他们的视力情况 A. D. 3.为了解某市参加中考的 名学生的体重情况,抽查了其中 名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分析?下面 叙述正确的是() A . 32 °°q 名学生是总体 B. 名学生的体重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C. 每名学生是总体的一个个体 D. 以上调查是普查 7.今年我市有近1万名考生参加中考,为了解这些考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 行统计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这 名考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C.每位考生的数学成绩是个体 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 B.近万名考生是总体 名学生是样本容量 8.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装有 3 个黑球和若干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都相同?在不允许将球倒岀来数的前 提下,小明为估计其中的白球数,采用如下办法:随机从中摸岀一球,记下颜色后放回袋中,充分摇匀 后,再随机摸岀一球,记下颜色, …,不断重复上述过程?小明共摸 次,其中次摸到黑球?根 据上述数据,小明估计口袋中白球大约有 () A.甲校的女生与乙校的女生一样多 C.甲校的女生比乙校的女生多 人,乙学校有1250人,则 ___________ B.甲校的女生比乙校的女生少 D.甲校与乙校共有女生 12S °人 5.为了解某校 名师生对我市 三创”工作(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知晓 情况,从中随机抽取了 卩工:名师生进行问卷调查,这项调查中的总体是 () A. “I 川名师生对我市 三创”工作的知晓情况 B. 从中抽取的 名师生 A. B. C. 个 D. 个 9.已知2001年至2012年杭州市小学学校数量(单位:所)和在校学生人数(单位:人)的两幅统计图, 由图得岀如下四个结论: ①学校数量2007年至2012年比2001年至2006年更稳定; ②在校学生人数有两次连续下降,两次连续增长的变化过程; ③2009年的 大于 ; ④2009年至2012年,各相邻两年的学校数量增长和在校学生人数增长最快的都是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__________ T . J I T - J - f t 4 t - T 2011年至2012年. :咬人埶tA * 曲阵至:沁卑恸怖J 学住检学生人 勒 I I I 一 ■ I, I I ■ i, I I

初中数学专题讲义-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初中数学专题讲义-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课标下复习指南 (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1.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统计调查分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实际中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1)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属于全面调查. (2)从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属于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根据样本来估计总体的一种调查,简称抽查.抽查体现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总体、个体及样本 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个体:总体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说明 抽样调查是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调查方式,它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根据样本来估计总体的一种调查;常采用问卷调查等调查方式. 用划记法记录数据,通过表格整理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数据的分布规律. 说明 对于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2.频数与频率 (1)频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称为该组的频数. (2)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称为频率.频率反映了各组频数在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 3.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 (1)条形图 将数据按要求分成若干小组,并用“划记”的方法统计出各小组的频数;再根据统计的频数画出条形图. (2)扇形图 将数据按要求分成若干小组,统计出各小组的频数,并算出各组的频数占数据总数的百分比;画一个圆,并规定圆的面积表示100%;算出各百分数所对应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用量角器画出各扇形,并标出各百分数. (3)折线图 以横轴表示统计的时间,纵轴表示数据,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坐标平面内描点;用线段从左到右将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 (4)频数分布直方图 用频数分布直方图描述数据的一般步骤为: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确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数频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①把数据按一定的规律分成组的个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称为组距. 1+-=的整数部分组距最小值 最大值组数; ②数据分组时,对数据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既不能有一个数据同时落在两个组内重复出现的现象,也不能有一个数据不在任何组内的遗漏现象; ③频数分布直方图能够显示各组频数的分布情况,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 (5)频数折线图 频数折线图可以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基础上画出来.取频数分布直方图中每一个矩形上边的中点,然后在横轴上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即在直方图的左边和右边各取一个频数为0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主备:赵冬娅 知识与技能: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统计的意义与作用,认识并收集原始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数量单 位),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数学思考:经历随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与推测的全过程渗透“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 思考方法。 3、解决问题:能设计统计活动,根据结果检验某些预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 作。 4、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方法的实用价值;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 性,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将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的方法,让每个学生经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随机原始数据,在条形统计图中用1格表示多个数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设疑生趣、导入活动。 1、介绍朋友,以疑激趣。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 (课件)“嗨!大家好,我是小精灵贝贝。你们想玩一个心理活动的游戏吗?它可以判断你是不是一个稳重的人,不过在玩游戏的时候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先来试一试,好吗?” 2、收集整理,汇报方法。 “瞧!停车场,每种机动车的数量是多少呢?” (1)我们获得了什么信息? 某停车场各种机动车停车情况:(课件出示) 摩托车:3辆大客车:5辆小汽车:9辆载重车:2辆 (2)我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收集的?(将机动车分类收集) 3、抓住起点,铺垫导入。 (1)发挥想象:你想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表? (2)根据机动车的种类和数量,统计表分成了几栏?每栏画了几格? (“栏目”、“合计”各一格)推测:5、7种车要画几格?(合情推理) (3)你还能打算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图?一格代表几辆车? 导入板题:刚才大家统计得很好,为了玩好今天的心理测试游戏,我们进一步探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创设情境、探究问题。 (一)数据的收集 1、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小精灵:“同学们真棒!静止的机动车数量大家会统计了,可是象这样运动中的机动车数量又该怎样统计呢?”(演示机动车通过路口片断) 2、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车子太多、不是一种一种的开过、速度太快……) 3、阅读分析,讨论问题。(良好习惯的养成) (1)阅读教材:例1及收集数据部分。 (2)分析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3)汇报交流。 ①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A、发挥分工合作的小组优势:制定好分工合作的方案。 B、采用正确的收集数据方法:根据机动车种类,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 ②描述画“正”字方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画“正”字的收集方法?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练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练习 一、填空题 1.某校八年级共有学生300人,为了了解这些学生的体重情况,抽查了50?名学生的体重,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在所得的频数分布表中,各小组的频数之和是________,若其中某一小组的频数为8,则这一小组的频率是_______,所有小组的频率之和是__________. 2.为了了解社区居民的用水情况,小江调查了80户居民,他发现人均日用水量在基本标准量(50升)范围内的频率是75%,那么他所调查的居民超出了标准量的有_________户. 3.已知样本:8,6,10,13,10,8,7,10,11,12,10,8,9,11,9,12,10,12,11,9.在列频数分布表时,如果取组距为2,那么应分成_________组;9.5~11.5这一组的频率是_______ 4.一个扇形图中各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是45°、60°、120°、135°,则各扇形占圆的百分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5.学校有师生共1200人,绘制如图所示的扇形统计图.则表示 教师人数的扇形的圆心角为__ _,学生有__________人. 6.某商场5月份随机抽查了6天的营业额,结果分别如下 (单位:万元):2.8,3.2,3.4,3.7,3.0,3.1,则估算该商场在第二季度的营业额约是______万元. 二.选择 7.在1000个数据中,用适当的方法抽取50个为样本进行统计,频率分布表中54 5~57 5这一组的频率是0 12,那么估计总体数据在54 5~57 5之间的约有() A.120个B.60个C.12个D.6个 8.为了解某市初三年级的80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查了1000名学生的体重,就这个问题来说,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8000名学生是总体B.样本的容量是1000 C.1000名学生是所抽取的一个样本D.每个学生是个体 9.为了了解我市6000名学生参加的初中毕业会考数学考试的成绩情况,从中抽取了200名考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在这个问题中,下列说法:(1)这6000名学生的数学会考成绩的全体是总体;(2)每个考生是个体;(3)200名考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4)样本容量是200,其中说法正确的有() A.4个B.3个C.2个D.l个. 10.扇形统计图中,所有扇形表示的百分比之和() A.大于1 B.等于1 C.小于1 D.不一定 11 .某课外兴趣小组为了解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分别作了四种不同的抽样调查.你认为抽样比较合理的是(). A.在公园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B.在医院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C.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的健康状况 D.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12.如图所示的两个统计图,女生人数多的学校是(). A.甲校B.乙校 C.甲、乙两校女生人数一样多D.无法确定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知识讲解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讲解 撰稿:杜少波责编:张晓新 【学习目标】 1.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并从调查问卷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2.了解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相关概念,并能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4.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并会用抽签法进行简单随机抽样; 5.知道三种常见的统计图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要点梳理】 要点一、数据的收集 1.调查问卷 调查、收集数据,应先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通常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问题. 一般地,设计问题应简单明确,提出的问题不能带有个人观点,供选择的答案应尽可能全面. 调查问卷一般采用划记法整理结果,划记一般用“正”字表示,且“正”字的每一笔画代表一个数据. 要点诠释: 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1)有明确的主题.根据主题,从实际出发拟题,问题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没有可有可无的问题. (2)结构合理、逻辑性强.问题的排列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符合应答者的思维程序.一般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具体后抽象. (3)通俗易懂.问卷应使应答者一目了然,并愿意如实回答.问卷中语气要亲切,符合应答者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对敏感性问题采取一定的技巧调查,使问卷具有合理性和可答性,避免主观性和暗示性,以免答案失真. (4)控制问卷的长度.回答问卷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问卷中既不浪费一个问句,也不遗漏一个问句. (5)便于资料的校验、整理和统计. 2.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1)全面调查 对全体考察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要点诠释: ①全面调查又叫“普查”,它是指在统计的过程中,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所有考察的对象一一做出的调查. ②一般来说,全面调查能够得到全体被调查对象的全面、准确的信息,但有时总体中的个体的数目非常大,全面调查的工作量太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全面调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例如:测试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或炮弹的杀伤半径等),不能进行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 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四种校服。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指名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要订哪种颜色的呢?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一)确定方案 1.选择哪种颜色合适? 同桌交流后汇报:应该选择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生1:可以在全校调查。生2:可以先在每个班调查。3.怎样在班里调查。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在班里调查?指名说一说 生1:举手表示。生2:起立表示。生3:投票。 师: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生:举手。 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生2:不能都不举手。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二)统计数据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三)观察统计结果 师: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1.全班共有()人。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题 (五)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四、目标检测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统计表中。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