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馆解说词

展览馆解说词
展览馆解说词

展览馆解说词

2014-6-14

解说词

欢迎大家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来到我们的源牌丝绸文化展览馆,在这里,身为一个源牌人,请允许我代表源牌集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梅棉,接下来就由我带领大家进入历史的长廊,感受中国丝绸所独有的文化魅力。

走进展览馆,首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分为海陆两段。陆上丝绸之路缘于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东汉时班超重开丝路,并派遣其助手甘英出使大秦,也就是当时著名的东罗马帝国,由此建立了一条贯通亚欧大陆,以丝绸与茶叶贸易为主的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缘于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日本寻求长生不老药,到明初郑和下西洋时达到顶峰,据考古专家复原,当时最大的郑和宝船,其面积足有1万平方米大小。

大家再往两边看,这些清爽葱郁的桑叶呢,就是取自于源牌集团桑园基地的实景图了,桑园背后就是著名的睡美人山,在当地蚕农的心中,保佑着蚕儿们健康成长的睡美人无疑是蚕神嫘祖的化身。

大家看到正在播放的,是曾在美国时代广场上连续播放了58天、1160次之久的中国丝绸形象片——

1

2014-6-14

《锦绣中华》。

接下来介绍我们源牌集团的发展史。

安徽源牌集团初始于1984年张发源总裁创办的养殖场,到现今30年间,已经发展成为一家跨行业、跨地区的多元化大型产业集团,集团旗下设有源新纺织、源海丝业等多家密集型企业,源牌南岳山庄、源牌国际大酒店等多家餐饮连锁企业。

下面大家进入的是历史文化展厅,这里展示的是自新石器时代以来著名的蚕桑丝绸展物。

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磨制骨针,编结纺织,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残片上也出现了有关于“蚕”的文字与图样,秦汉时期为对抗匈奴打通的丝绸之路,使古希腊与罗马人都能穿上从神奇的东方国度出产的丝绸衣物,汉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其重量还不到50g,足见古人技艺之高超,展厅中间展示的汉代茧形陶罐,无疑揭示了当时的丝绸贸易之盛,魏晋时期,诸葛亮曾亲手织做过蜀锦,两宋时苏杭二州已成为瞩目的“丝绸之府”,绫罗绸缎精美绝伦,这里展示的是一幅宋徽宗仿制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捣练图上的十二个人物分别在进行捣练、织线与熨烫工序,图上还能看出宋徽宗亲提瘦金体“天水摹张萱捣练图”八字,元代黄道婆在家乡松江推广纺织器具与织造技术,松江布于是有了

2

2014-6-14

“衣披天下”的美称,明代末年资本主义萌芽,苏杭一带动辄织机上万台,工匠数万人,民谚称其为“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到清代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养蚕地区为调剂桑叶的供需,甚至出现了专门买卖桑叶的“青桑行”与“叶市”,朝廷在江浙一带设立了三大织造局为宫廷采买丝绸织物,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由于其祖母担任过康熙皇帝乳娘的关系,从他祖父时起三代人都被指派为江陵织造一职,到雍正年间,曹家与爱新觉罗氏的缘分走到了尽头,逐渐衰败,这才有了曹雪芹遍尝人间冷暖后胸有不平则鸣的著作经历,近代孙中山先生也一贯坚持“禁鸦片、种蚕桑、兴办教育”的主张,到2014年,安徽省成

为我国东桑西移工程重要承接基地,源牌集团所在的大别山区更是占据了全省桑叶总面积的80%以上。

从服饰起源时起,人们就已将生活习惯、审美情趣、色彩爱好及种种文化心态与观念积淀于服饰之中,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衣冠之美。

进入各朝代衣冠服饰展厅,首先看到的是,自夏商时起,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已初见端倪,春秋战国时的深衣,因“披体深邃”而得名,是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家居便服,汉承秦制,因织绣工业的发达,有钱人家就可以穿上绫罗绸缎的漂亮衣服,女子裙子样式

3

2014-6-14

繁多,最著名的当称“流仙裙”,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时期,衣身紧窄、活动便利的胡服就成为了当时最时髦的服装,隋唐时期风气开放,衣冠服饰舒展飘逸,达到历史的高峰,宋朝由于“程朱理学”的禁锢,服饰风格简洁质朴,士大夫喜穿“直裰”,头戴“东坡巾”,到元代,草原人紧窄方便的“质孙服”则又成为了主流,明代起官员开始在胸前与后背以“飞禽走兽”做补,清代男子喜穿长袍与马褂,其后马褂演变为“唐装”,而宫廷女子则开始穿起后世所流行的旗袍。

下面大家看到墙壁两边悬挂的,都是历代名人有关蚕桑丝绸的书法作品。

接下来请大家移步到养蚕房。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蚕的生长过程。

蚕属卵生鳞翅目昆虫,孵化出的蚁蚕经五龄成长为熟蚕,熟蚕上蔟后在茧内蜕皮化蛹,羽化成蛾,之后破茧而出,雌雄蚕蛾交尾后产下蚕卵,接着相继死亡,这就是蚕儿短暂的一生。

下面大家看到的,是大别山区的蚕农们以桑叶喂蚕的场景,接下来是熟蚕上蔟与源牌旗下丝业公司开发的纯天然彩色茧。

请大家看墙上的这幅《嫘祖教民养蚕图》,《史记〃黄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取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4

2014-6-14

相传嫘祖野外玩耍时曾将树上的茧含在嘴中,茧丝在口水的作用下软化,随即被她拉了出来,教民养蚕的历史从此开始。

接下来大家看到的是中国古代制丝的流程,腌茧是为了防止茧层被蚕蛹咬破,之后依次经过选茧、煮茧与缫丝,再经过织机织成完美的绫罗绸缎,传世佳品。

织成这些珍贵织物的蚕丝具有天然柔和的光泽、它的直径虽然只有0.018毫米,却弹性奇佳,透湿透气,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纤维,被人们冠以“纤维皇后”的美称。丝绸织物不仅外观高雅绚丽、而且触感爽滑舒适,其内富含蛋白质与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实乃居家旅行、必备佳品。

大家都听说过锦上添花一词,产自南京的云锦、广西的壮锦、四川的蜀锦与苏州的宋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到这里,我们的源牌丝绸文化展览馆之旅也就告一段落了,下面请大家跟我移步到源牌丝绸产品展示厅,看一看将丝绸文化继承发扬的源牌产品,能不能让远来的您有一份意外之喜呢。

5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新稿)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参观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 前言 西安工程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等学校,现为中央和陕西省共建、以陕西省政府管理为主的学校。 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1912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其后历经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西北联合大学机织工程系、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等多个办学阶段。1978年独立建校,成立西北纺织工学院,隶属纺织工业部。1998年,学校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经过百年风雨历练,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培养出各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8万余名,为地方、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校史展分“实业报国负重奋进”(初创阶段1912—1978年)、“务实开拓砥砺前行”(学院阶段1978—2006年)、“秉承传统再创辉煌”(大学阶段2006—至今)三个部分,讲述了西安工程大学风雨沧桑一百载,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办学历程。 一、独立建校前阶段 实业报国负重奋进(1912—1978年) 1912年,鉴于发展我国纺织工业的重要意义,北京工业专门学校筹设了机织科,这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创办最早的纺织系科之一,也是我校前身纺织工程系办学历史的开端。 1924年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大学,1927年北京工业大学更名为京师大学工科,1928年京师大学工科更名为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1929年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更名为北平大学工学院。虽然学校多次更名,但机织科一直是学校的主要系科,并于1928年改名为机织工程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机织工程系随北平大学工学院迁至陕西,先后隶属于西安临时大学和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西北工学院成立,以原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为基础,组建成纺织工程系,成为西北工学院的主干系之一。

展馆参观解说词中英对照

妙文翻译公司翻译样稿 现在您即将进入“历史区”。在这里,您将详细了解到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右手边是“发展速度板”,那些不断变换的数字会告诉您开发区在短短的20几年间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容包括:GDP(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出口创汇(亿美元)、外商投资项目数(个)、外商投资实际使用外资(亿美元)、财政总收入(万元)、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投资(万元)、土地出让(公顷)、年末总人口,从发展速度板上我们可以看到,发展速度最快的是出口创汇、工业总产值和GDP,而增长最慢的是人口,其中GDP在1984年建区之初只有0.36亿元,到2006年的时候达到了562.5亿元。 Now you are entering the “History Section”. Here you will understand every detail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zone. On the right side is the “Development Pace Board”. Those ch anging figures will tell you about the huge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development zone in a short span of two decades, concerning: GDP (hundred million Yuan), gross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hundred million Yuan),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by export (hundred million US dollars), number of foreign-invested projects, actual amount of foreign investment utilized (hundred million US dollars), total financial revenue (ten thousand Yuan),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facilities (ten thousand Yuan), area of land transferred (hectares) and total population at the year end. According to the figures shown on the Development Pace Board, we can see that the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by export, gross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and GDP have witnessed the fastest growth, while the population the slowest. Among them, GDP grew to 56.25 billion Yuan in 2006 from only 36 million Yuan in 1984 when the development zone was just set up. 我们的左手边是“大事链墙”,记述的是开发区从建区后每一年发生过的一些重大事件。 On our left side is the “Wall of Chronicle of Major Events”, which lists some of the annual major events in the development zone ever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我们迎面看到的“拓荒牛”雕塑由96只组成,“拓荒牛”是大连开发区早期建设者的象征和真实写照。1994年10月大连市委、市政府为表彰在开发区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界先进人物,决定授予他们“大连开发区十年建设“老开发”荣誉称号“并向他们颁发铜牛雕塑。拓荒牛是开发区 的“纪念碑”,是开发区凝固的历史。透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发展。您现在所在的这个 展区内墙上的壁纸和地上的投影,是大连开发区的第一份报纸,于1990年8月27日正式出版发行。在您身后投影正在播放的是开发区同一地点不同年份拍摄的新旧对比照片,这些照片无声的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巨变。在这里您可以看到开发区的原始地貌和现在成熟期的开发区、建成前和建成后的银帆宾馆、铜牛岭的新旧貌等十余副对比照片。在您转身左手边的五台电脑触摸屏是我们的“电子档案台”。 The “Pioneer Cattle” sculpture head-on consists of 96 cattle. “Pioneer Cattle” is the symbol and true portrayal of early workers in Dalian Development Zone. In October 1994, to commend the leading figures that ha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zone, Dalian Ci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decided to award them the honorary titles of “Senior Pioneers in the Decade-long Development of Dalian Development Zone” and also the copper c attle sculptures. The pioneer cattle is the monument of the development zone and a concretionary historic symbol. Based on the history, we can look in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e wallpaper and projection on the ground in the

校史馆解说词

黄 冈 职 院 校 史 馆 解 说 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友们,欢迎你们来到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我是今天的讲解员某某。我们即将参观的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史馆,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请跟我往里面走。在参观之前提醒大家:校史馆是我们全校师生的智慧结晶,希望大家在观看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各项财产。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可以说是与共和国同行,走过了 65年的辉煌历程,65年春华秋实,喜育桃李十万,65年斗转星移,旧貌已换新颜。大家请往这边看。首先映入眼帘的这9个鲜红的大字就是我校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来的一套办学战略,我校在 树品牌,创特色,建示范 这样的办学战略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而分列其两边的就是我校的校训了,我校在这样的校训精神指引下,已经形成了 以崇德为方向,以强能为目的,以务实为方法和手段,以创新为动力 的办学思想。 大家在理解完校训之后,请往上面看,这个圆形的图标就是我院额校徽了,大家是不是觉得很耐人寻味呢?整个校徽是以寓意着充满希望的绿色为底色,同时以黄冈两个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H和G为基本框架的,H在这里衍生成一条成才之路,是学院为学生成人成才就业创业铺就的通向社会谋求发展的阳光大道,而在我们看到H中间这一横时,是不是感觉像是看到了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鹏呢?同时它也寓意着一本翻开的书,代表着全院师生正在追求知识,探求真理。看完这些请往这边看: 扬子江为我们欢快奔腾,大别山为我们引吭高歌。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我校的校歌了,我校校歌是由原任书记涂普生作词,胡耀武作曲的情况下共同完成的,更值得黄职学子骄傲的是,我校校徽以及校歌在2008年1月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首届 校歌、校徽、校训 展评颁奖大会上,均荣获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我们学院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李先念、江泽民、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曾来我校实习基地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教育部以及省市级各级领导,也多次来

校史馆建设方案讲解学习

校史馆首先是学校的编年史,是以陈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其次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的舞台,即以一定的平台和形式,将学校的优良传统与校园文化精粹充分展示的场所;第三是学校博物馆,能把学校的文博全景陈列;第四是学校的荣誉室,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荣誉展览室;第五是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即通过校史馆的陈列与展示,成为学生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基地。 校史馆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从性质上看,属于收藏、研究、陈列和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她具有博物馆的部分属性,也有研究院的部分属性,从本质上看,应是博物馆的一种。它在收藏、研究、陈列、展览的同时,更大的作用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研究和产生思想、汲取和形成精神、积淀和创造文化的摇篮,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是对师生开展德育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场所。 校史馆的意义:是学校发展历史的陈列室。她是学校办学思想不断发展的源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校史馆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传承和发扬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有利于学校不断积淀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和形成办学特色 [1]1、校史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建校史馆,最难的还是校史的编写。在编写校史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写作班子,设计好写作的主线,规划写作的框架,突出重点和亮点,每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把学校有特色的地方加以宣传。主线确定后,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面面俱到,不分重点什么都包括进去。对于合并的院校,原来学校的历史和现在学校的发展这两块写作比例如何分配要充分论证。 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审稿的机制,请学校退休的老领导来做顾问团,同时征求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最后请学校现任的一二把手终审,这样几上几下,保证展出校史的满意度。 2、校史馆选址、展版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校史馆的建设是学校的文化工程之一,学校在选择校史馆地址时,要有前瞻性的考虑。要显得大气、庄重,便于参观,要彰显学校的文化氛围,不要临时安排一个地方建设校史馆,过几年又换位置,这样装修的开销非常大,同时也浪费人的精力;同时在安排校史馆房间的时候,要有预留的空间,为以后续写校史留下空间。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展示校史馆的内容 现代技术的运用,给校史馆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他的图像、声音等的加入,使得展出更加生动、有趣,不枯燥。在校史馆的展出中,有条件的学校,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手段,穿插于展览中,以此达到提高办馆质量的目的。 我们在写校史内容时,要全部做成电子版,对于征集到的照片、文字等史料性的资料全部扫描数字化,为以后校史馆后期的制作打下基础。 河南省智博展览设计公司在做校史馆的规划设计中尤其重视这一点,因为声光电在展览馆中的应用确实能够从一般的校史叙述中突显亮点,增加高科技含量。 4、校史馆建设要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建设中,加强管理,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展览厅解说词

发展是学校生存的唯一道理 ——射阳外国语学校办学掠影 前言 2003年,射阳教育掀开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一所充盈着生命律动的民办学校,在射阳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翻开了发展的篇章。她,就是射阳外国语学校。 七年来,睿智而进取的外国语人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这闪烁着人性光华和素质教育思想的八个大字豪迈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守“为每一个孩子负责,为孩子的全面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践行着“让普通变得优秀,让优秀变得杰出”的诺言。 七年来,学校高起点搭建硬件平台,高层次构筑办学理念,高规格打造师资队伍,高标准推进质量建设。在艰苦卓绝的实践历炼中,实现了学校发展的快速跨越。 今天,我们已形成初中、小学、幼稚园在内91个班级5000名在校生,346名教职员工的办学规模,成为鹤乡大地上的一艘教育航母。 今天,我们的办学质量稳居市县一流,我们用无可争辩的事实,把“让普通变得优秀,让优秀变得杰出”的诺言诠释得具体而生动。 今天,我们已成为响誉盐阜的一张教育名片,成为莘莘学子心仪神往的求知殿堂。 一、创新管理理念,优化机制效能。办学以来,我校注重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和管理机制,保证了事关学校发展方向、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等重大决策的正确性。在行政管理领域,建立以级部为主线、以班级为核心的管理机制扁平化的运行体系,做到“权力下放,责任上移”,学校各项工作系统严密,运转规范高效。 二、构建校园文化,深刻精神内涵。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将文化的碎片上升为文化的整体并积淀成为文化底蕴,逐渐形成了融精神、物质、制度与课程文化为一体的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态。 三、加强队伍建设,锻造精良团队。 我校始终坚持把教师的自我蜕变与提高、教师间的优化组合与凝聚作为队伍建设的着眼点,积极激发、聚集、释放教师的潜能,形成合力,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劲势能。 四、打造办学特色,凸显品牌形象。没有最好,只有最特。办学以来,我校在传统中

校史馆

最爱的校园 走进学校的大门,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书香的气息,耳边传来阵阵书声。看着那些苍翠挺拔的树木;看着那些曲线优美的教学楼;看着那偌大的操场。让人的心身仿佛置身于天堂般美好。这就是我最爱的校园——荟萃中学。 芜湖一中(现荟萃中学)是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百年老校,安徽省资深重点中学。它的前身系创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中江书院(1765年)。1903年书院改制更名为皖江中学堂,从此这所历史名校进入办新学(中学堂)的历史过程。 荟萃中学的历史是人文荟萃的历史,是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留下光辉足迹的历史。回首这所历史名校的办学渊源和跌宕起伏的历史过程。我们搜索出这个过程中历史先贤垂范教坛的人文情怀,丰功伟绩,以及这个期间民主战士,民族英雄的革命牺牲精神和高贵品质,陈独秀这位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曾在此任教,从事反清革命运动,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1905年担任皖江中学堂的监督校长,为皖江中学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皖江中学堂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在辛亥革命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五四”运动期间,省立五中的光辉业绩和省立五中在安徽省教育界的历史地位一直是我们当代荟萃人引以为傲的对象。省立五中“三杰”,中共早期优秀党员——高语罕,矢志教育不求功名的老先生——刘希平,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先驱——蒋光慈,一直是我们当代荟萃人崇敬的榜样,在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形象的照耀下,我们当代荟萃人应牢记“五四”先烈的革命精神,民本诉求,并学习具备“五四”先贤的爱国情怀和人性思维,这永远是华夏民族前行的不懈动力! 这就是我最爱的校园,在这所校园内有着热血青年驱敌寇的王道

商丘市第一中学校史馆解说词1

商丘市第一中学校史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校友们: 大家好!欢迎您到商丘市第一中学校史馆参观。 前言 一九四九年,豫东大地,陇海线畔,“朱集市市立中学”诞生了,并从此开始了她的征程。她路途坎坷,几度风雨,几度辉煌,一路拼搏,一路高歌,历练了颗颗师心,培育了代代学子,,展现了一中的无限风采,也辉映了祖国大地。她今天的名字是商丘市第一中学,这个名字翘然秀出群伦。而学校也坚贞地履行着传承人类的文明与梦想,延续对知识和道德的追求,播种着明天的希望的神圣使命。敬业乐群、博习通达的校训,敬业慎行、严谨善导的教风等等。这就是商丘市第一中学的传统与现在,也是未来的希望之所在。 历史回眸 校史馆展示了商丘市第一中学60年来的发展历史和巨大变化。 (大事记)1949年,鲁光中学、私立豫东中学与私立道德中学一部及私立道德小学印染班合并,称为朱集市市立初级中学,由朱集市市长王飞霄兼任校长。1951年,改称商丘市市立初级中学。1953年,再次更名为商丘市第一初级中学。1957年被河南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级重点中学。1958年更名为商丘市第一中学,招收第一届高中生,学制三年。1987年9月,新教学楼落成,全校所有班级搬入教学楼,告别平房。1998年,因97年商丘撤地设市,学校上划直属市教育局。1999

年,遵国家、省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商丘市第一中学高、初中两部实行分离分设,高中部迁出独立办学,初中部仍然留在原址办学,并沿用“商丘市第一中学”校名至今。2005年8月,逸夫科技楼落成。9月,市一中分校成立高中部并开始招生。 商丘市第一中学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史,是一部精神家园的坚守史,更是一部数代师者的耕耘史。 (历任校首)学校的发展和壮大凝聚了历任领导的心血和汗水。这是建校60年来的历任校首,其中王飞霄校长当时是市长兼任校长,由此可见学校在当时的地位之高。李德樵校长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校长…… 这是学校各个时期的校址变动、以及毕业生合影,不知上面可有您或您熟悉的身影? 校友撷英 进入新世纪的十年间,学校规模扩大了近十倍,教学业绩和办学水平在全省遥遥领先,毕业生人数最高记录达一年5000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这里曾经走出:石秀诗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张树田上将……由于校庆时间紧迫,以及线索的限制,我们在展板上只登录了部分照片,如果您或您所熟悉的校友已经有所建树,我们热情的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资料,我们将不断丰富展板。 以史为镜,在这些史料里,我们能看到学校展示出的社会知识的源泉、思想的动力、道德的良心;看到了一所中学所具备的心系人类、

“档案管理”功能操作说明:

同济大学档案管理系统 操作手册 同济大学档案馆 二○○八年五月

目录 第一章系统简介 (1) 第二章档案管理 (3) 1.档案信息录入 (3) 2.档案查询与打印 (9) 3.文件调整 (11) 4.档案实体销毁 (12) 5.辅助立卷与批量修改 (12) 6.文件识别 (13) 7.邮件系统管理 (15) 第三章名词解释 (16)

第一章系统简介 本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具有维护方便,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客户端只需要一台联网(局域网、校园网、互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应用,具有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安全可靠、功能齐全等特点。 该系统包括档案管理(科技档案、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管理等)、收发文管理、全文自动著录与标引等子系统,其主要功能特点如下: 一、系统构架及运行平台 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作为客户机/服务器(C/S)的替代技术已经成为目前各类网络管理系统的主流技术。本系统正是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具有易安装、易维护、易操作,与操作系统,后台数据库无关等特点。 二、系统主要功能 1. 全文自动著录与标引 系统设计了面向21世纪的办公自动化过程中形成电子文件全文自动采集,自动著录(即自动从电子文件全文提取各个著录项),自动标引分类号、档号、主题词、保管期限与全文任意关键词自动检索。实现了档案文件的采集、著录与标引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化,对办公自动化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件的利用十分方便,大大提高了档案工作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2. 全文管理与全文检索 本系统的全文管理通过高效的全文检索算法,实现了全文的高速检索。系统还支持用户远程上载各种格式的电子文件全文、纸质文件扫描图像,从而实现了对档全文检索、打印、下载、上传、备份等的全方位管理。 3. 图像、录像、录音等多媒体档案管理 系统对扫描图像、录像、录音等多媒体档案进行统一管理,用户可以远程上载图像、多媒体文件到系统中,对于录音录像档案还可以进行在线点播。 4. 档案信息统计 系统可以对各类档案资料进行灵活的统计,并且可以绘出个直方图、统计表等各种统计图表。 5. 档案借阅利用 系统实现了档案管理借阅利用的网络化,用户只需要通过身边的计算机远程登录到系统中就可以查阅馆藏档案信息,确定所要借阅的档案实体,系统即可纪录完整的借阅利用信息,并可以进行借出档案实体的催还,借阅利用信息的统计等操作。

规划展馆解说词

球形影院影片解说稿 崛起中的钢铁新城 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燕下之地,多慷慨之气;钢城迁安,负崛起之名。 居于城中,北眺岭上长城,遥忆千载之上;南观龙山葱郁,闲作登临之思;东望渤海之湾,常生澎湃之想;西游莲岛之湖,尤感人力之伟。如今,更有三里河生态走廊,与滦水相拥,一城在抱。湖开水阔,海晏河清。楼塔丛丛,长桥远引,车如流水马如龙,河两岸,正钢花飞溅,欢笑声中。轩辕帝都之钟灵毓秀,已现时代新貌,钢铁新城之辉煌蓝图,更添新的憧憬。 这里,是文明久远的令支故土。 黄河以北,燕山以南,曾是英雄逐鹿之所;滦水两岸,曾经轩辕建都,夷齐让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传说着唐王征东、老马识途的旧事。多少代先民,在这里留下了一脉文明的火种,多少位仁人志士,在这里成就了一段段动人的佳话。 这里,是山环水绕的雄关胜境。 北向所靠的一带燕山,自秦汉以来,巍峨的长城就蜿蜒在那里,峰岭之上,冷口关、白阳关、红峪口,它们依奇据险,燕岭上下,山水之间,春夏秋冬,无限奇景。 这里,是矿藏丰富的财源宝地。 滦河西岸,沿燕山余脉,矿藏富饶,孕育了首钢、河钢等大型的钢铁企业巨子,滋养了新时代钢铁迁安的丰厚底蕴,一片新的现代化的工业区已经形成。

这里,是正在崛起的钢铁新城和北方水城。 如今,在新的历史时期,这块古老的土地,迎来了又一次青春。一艘钢铁产业的航母,正在这里启航,驶向那辽阔的大海。滦河、三里河形成绕城水系,将这座城市,映在水中,向人们展开了一幅北方的山水园林画卷。 如今,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又开始启动了新的征程。 打造品质靓城。整体规划,综合构筑,全心全力投入,创建时代的、动感的、有朝气的现代城市。 打造产业新城。依托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发展钢铁,将装备制造业推向规模化、高端化、系列化;打造西部工业区,招揽天下,发奋图强;发展旅游,将这片得天独厚的山水佳景,建设成生态休闲与民俗文化的游览胜地。 打造生态绿城。依托地理和文化优势,以城市为中心,连接城乡,联通三产,休闲,健身,观光,产业,以高品位的绿化全面实现绿色崛起,成就一座幸福之城,一座京津唐地区的“后花园”。 打造创新智城。依托人才和技术信息优势,广揽天下贤能之士,博引海内外精能良技,打造教育科研基地,深化机制创新与体制改革,增添创新和发展活力,建造一座智慧之城。 这里,已是一块宜学、宜业的创造者的沃土,已是一块宜游、宜居的热爱生活者的乐园。 迁安,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正在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迁安,这座非凡而魅力的钢城,正在以环视宇内的眼界、海纳百川的胸怀、敢为天下先的胆识,迎接着机遇与挑战。 迁安,这颗璀璨的明珠,正在渐亮渐强地崛起于渤海湾,将会更加熠熠生辉、光耀四海。

学院校史馆展馆解说词

请解说员对照展厅实际情况和个人语言习惯作出修改。 学院校史馆展馆解说词 各位来宾,大家好! 我是讲解员×××。 欢迎参观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3年,其前身为国家级重点中专——河南省交通学校。2004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高等教育系列,隶属河南省交通省运输厅,是培养公路交通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013年10月,我院迎来了六十周年的寿诞,为铭记先贤教诲,发扬交院之精神,延续今日交院之辉煌,特组织建设“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全馆约774平方米,分为序厅、历史厅、现代厅、学子厅和未来厅,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示了学院六十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发展成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展开时光的翅膀,漫塑历史的长廊,追忆交院逝去的沧桑,感受交院新世纪创造的辉煌! 序厅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校史馆的第一部分——序厅,序厅在设计上撷取了交通文化、公路文化、交院文化等,营造了现代开阔、明朗大气的展览氛围。大家可以先感受一下序厅厚重的艺术氛围。序厅主要包括形象墙、学院文化和领导关怀。序厅的左侧为“领导关怀部分”,六十年来河南交通学院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关怀。我们所迈出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众多的关爱和期待;我们所取得的每一次成功,都辉映着各级领导的心血和汗水。一次次亲临指导,一句句殷殷叮咛,让交院人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序厅中央的形象墙上篆刻的是著名诗人王怀让老师,为我校五十周年校庆而作的诗歌“一条大路”,这首诗将学院五十年代的诞生、六十年代的坎坷、七十年代的涅槃、八十年代的成长、九十年代的壮大和新世纪的辉煌淋漓尽致的表现

校庆解说词百 年 辉 煌

百年辉煌 ——唐山一中百年校庆纪实电视片解说词 当新世纪举起瑰丽的晨曦,迎来辉煌百年的唐山一中也开启了自己的新世纪。 于是,校园里挤满了七彩的祝语和无尽的期冀,铺满了绚丽的憧憬和时空百年的步履。 于是,。 写满沧桑的校史馆为我们拂去了百年风尘。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0月,直隶永平府治所卢龙县城内的敬胜书院改设为永平府立中学堂,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中等学校之一,是为唐山一中前身。从此,“山野烟尘城市光,作我读书堂”,李大钊等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铁血男儿、青年才俊聚集在这里,踔厉风发,纵论天下,激昂青云,闳放求真。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一中学子,从这里启程开始了无愧的青春之旅。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李大钊,作为第二届校友,1905年春至1907年夏就读于永平府中学堂。为了“民族解放之事业”,他蹈死不顾,大义凛然,身后留下了“赤旗的世界”。从此,一代伟人的英名和唐山一中紧紧联系在一起,彪炳千秋的大钊精神给唐山一中留下了永恒的光辉。辛亥革命时期著名民主志士、李大钊同班同学蒋卫平,为捍卫国家主权英勇赴死,白山黑水间留下不朽英魂。唐山五四运动领袖、1913届校友郭友三,反对帝制、力倡共和,在为民请命中壮烈牺牲,成为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唐山第一位为国捐躯的烈士。岁月悠悠,时空浩浩,武装反清、国民革命、八年抗战、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都有一中学子奋然前行的身影。 一百年薪火相递,跨世纪文明传承。3万多名历届校友中,有革命先驱、国家伟器、民主志士、学界泰斗、科技精英、实业巨子、商界名流、体坛耆宿、文苑英才、社会贤达,有共和国部长、省委书记、解放军将军、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更多的是为祖国而奋斗不息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因母校而骄傲,母校为他们而自豪。 铁肩担道义,丹心育英才。大钊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教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潜心办学,甘为人梯。教师们的辛劳已注入毕业生青春的激情里,已写进校史馆永远的业绩中。经过几代一中人的不懈努力,唐山一中如今已成为辉耀在北方大地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高中教育明珠。 百年风雨,百年沧桑,百年奋进,百年辉煌。百年校庆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级党和政府负责人、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为唐山一中纷纷题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的题词是:发扬优良传统,办好唐山一中,培育四有新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的题词是:百年辉煌,再展雄风。 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的题词是:办一流学校,育四有新人。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的题词是:春风催桃李,丹心育栋梁。 百年校庆题词的还有:原中顾委委员李葆华、李运昌,原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河北省人大主任程维高,河北省政协主席吕传赞,河北省副省长刘健生,全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北京军区副参谋长张晓剑,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永瑞、副厅长韩清林,唐山市市长张和、市委副书记陈满、副市长王玉梅,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柏林、宋叔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张蔚榛、

校史馆解说词

校史馆解说词

解说词(南风门——校史主题公园——校史馆) 南风门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现在位于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的南风门。成龙校区目前有南风门、南云门和西岑门三个校门。南风门宽60米,高19.46米,将门柱设计为净高19.46米寓意四川师范大学建校于1946年。门柱造型的设计加入了传统元素,“F”形相向对立,构成繁体汉字“门”字,强调了鲤鱼跳龙门的象征意义。门柱俯视为“><”状,如一本书的开启状,寓意知识智慧之书开启。门柱体面相互交织的线条,是由个体汉字、字母、数字、符号、公式、定理等内容组合排列而成,寓意川师大文史艺数理化科系完备,互相关联,突出了综合类师范大学的特点。 龙湖大道 南风门正对着的就是龙湖大道。龙湖大道宽38米,长178米,是学校形象集中展示的窗口,它始于入口的铭记广场并经过一系列广场空间延伸至中心湖面,最终越过水面及中心标志以图书馆为对景。硬质铺地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开阔的聚会场地,两侧的林荫道树荫浓密、树影婆娑,树下的草坪提供了活动、欣赏沿池风景的场所。池水倒影周围景色,有汀步连接池水两侧。 道路左方的是第一教学楼。总建筑面积43200平方米,共有教室186间;针对教育建筑“人流大且集中”的特色,除西侧设主要入口

外,沿建筑周边还设置了多个入口,以“立体疏散”的方法,多方向、多层次地快速疏散人流。道路右边的是第一实验楼。总建筑面积为23503平方米,主要由物理实验室和公共计算机教室构成。第二、三实验楼位于校园西南侧, 在第一教学楼的后面,建筑面积43200平方米;二、三实验楼由通过架空天桥和构架连接组合而成。 第一实验楼的前面是艺术大楼。总建筑面积为12850平方米,主要由音乐学院教学楼、音乐厅和龙湖剧场构成。其中,“龙湖剧场”的音响设施是按照高标准建设的,其音响效果在西部高校堪称一流,可与成都市锦城艺术宫以及娇子艺术中心媲美。 龙湖大道的尽头有一个湖是龙湖。作为校园景观的核心,龙湖是在保留规划地块内自然山丘地形的前提下,利用原有水系(东风渠南支七渠)形成的中心水面。中心湖面宽约六十亩,北浅南深,从校园东南角流入,流经学院行政楼和一教学楼,从西南角流出。湖名的由来有三:一校区地处成都市龙泉驿区,二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三取“望子成龙”之意,寄托了对莘莘学子的一种美好期望。 桫椤岛:位于龙湖湖心,因洪雅市政府捐赠的十棵桫椤树而得名。桫椤,又名树蕨、蕨树,其树形美观,叶如凤尾,是现今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它的出现距今约三亿多年,比恐龙的出现还早一亿五千万年,故有植物“活化石"之称,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植物。岛上的石头刻有“花半坞”,取自于古诗中的“半坞白云耕不尽”,“花自飘零水自流”。

延安中学教育史馆解说词

延安中学教育史馆解说词 (一) 各位领导:欢迎大家来到延安中学教育史馆参观! 延安中学教育史馆建成于2015年12月,展陈面积1300多平方米。延安中学教育史馆以延安中学的创建与发展为线索,采用编年和专题结合布展的方法,分两个展区、四个单元,全面展示延安中学光荣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丰硕的办学成果。 这里是延安中学教育史馆的序厅。序厅背景浮雕以延安的宝塔和延安中学师生学习、生活、战斗的场景为元素进行艺术创作,突显延安中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这一主题。 序厅中央摆放的是蔡子伟校长的雕像,蔡子伟校长,陕西蓝田人,延安中学首任校长,建国后曾担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 延安中学创建于1938年8月,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从创办之日起,就深深地烙上了红色的印记,是一所红色的学校,干部的摇篮。 建校至今,学校已走过了70多个春秋,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经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考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发展壮大,现已成为陕北教育战线上一颗璀灿的明珠。

延安中学从创办之日起,就自觉担当起为党和国家培养和储备干部的使命,坚持把培养青年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实行教育与革命战争相结合、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干部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工农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延安中学是新民主主义中等教育的雏形,延安中学是新民主主义中等教育的成功典范,延安中学是新民主主义中等教育的试验田,延安中学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中等教育发展史的缩影。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延安中学发展变化序列图,中间是延安中学发展的主线,学校由最早的陕甘宁边区中学到今天的延安中学,先后15次易名,14次搬迁校址,办学历程从未间断。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主要介绍延安中学创建的时代背景。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7年1月党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的建立,延安处于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为发展教育,培养干部创造了条件。1938年4月11日,国防教育研究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各界代表400余人出席了大会,毛泽东主席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缺乏教育的民族…… 应该用全力应付抗战,用教育来支持抗战。目前的抗战是规定一切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也要听抗战的命令,这就叫抗战教育。” 下面我们参观第一单元:新民主主义中等教育新起点,这

规划展览馆讲解稿

许昌市规划展览馆解说词 (核心内容) 开始语: 各位领导你们好:欢迎来到许昌市规划展览馆。 我们常说:“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每座城市也都有着它自己独特的鲜活生命,我们眼前的这座展馆可以说是许昌这座城市的“眼睛”,同时也是我们了解这座城市的窗口,通过接下来的介绍,我们将共同感受许昌这座城市的魅力。 展馆共分为四层五大部分。首先请看主题浮雕墙的下半部分,由古代的马车和现代的动车车组,展示了许昌从古老的辉煌当中一路走向更为昌盛的明天。 中间是一只眼睛的造型,点出了许昌市规划展览馆是许昌这座城市的眼睛,同时也是市民了解规划动态的窗口。中间是许昌的市花莲花。周围环绕着的是许昌的城市荣誉:三国文化之乡、钧瓷文化之乡、腊梅文化之乡中国花木之都、华夏之源、中医药材之都、曹魏故都等城市荣誉。 前沿墙: 各位领导这边请现在我们将要看到的是展馆的前沿墙,主要通过四字短句赋的形式将许昌的发展脉络融汇其中,包括历史文化,未来的发展规划,以及所要展示的魅力等等,前十六句概括了许昌的历史,地势,区位;中间概况了许昌改革开放以后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产业和特色;(“带

状宏图,东移北上,一心五团,向心列张,四级体系,统筹城乡,一轴双城,未来之光”点出了许昌市“带状,组团,中轴,统筹”的规划特色),下半部分概括了许昌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布局。(叫古韵新城,智慧许昌) 印象许昌主展厅: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印象许昌主展厅,首先请看我们右手边的这面墙,以古、宜、中、魅、活,这五个字展示了许昌历史悠久、生态宜居、中原之中、魅力无穷、活力无限的城市特质。 古韵之风: 古韵之风主要讲述了从上古尧帝时代至今的发展脉络。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许昌人头盖骨的发掘现场,2007年考古专家在灵井遗址发掘出距今8——10万年期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2007年位居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2008年1月23日被考古专家命名为“许昌人”。 “东亚各国现代人类起源”当中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非洲迁徙说”,一种是“大陆本土起源说”,大陆本土起源学说中100万年的证据有,200万年的证据也有,但是缺乏8——10万年期间的有力证据,因为在这一时期是非洲智人向世界各国开始扩散的一个关键时期,如果拿不出来证据的话,就证明我们都是非洲智人的后代,刚好许昌人的发现正处于这一关键时期,所以它有望打破“非

淮中校史馆解说词(修改朗读)

沧桑砥砺百十载薪火传承谱新篇——江苏省淮安中学校史馆内容解说 各位来宾,欢迎大家光临参观江苏省淮安中学校史馆!巍巍文通塔,悠悠运河水,是我们淮安中学的标志。我们面对着的,我们头顶上的灯,我们脚下的河,都是它的体现。 大家右手位置是我们校史馆的“前言”和我们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我校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许嘉璐委员长、曹卫星省长、胡金波厅长等多位领导都对我校给予了关照和指导。 这里的浮雕、历任校长显示了我校百年办学的轨迹。我校主要由国民政府办的江苏省立淮安中学、淮安县立中学和民主政权办的淮安县中学这三脉传承汇聚而来。 淮安府中学堂 110年前,在举国上下“兴学校、办学堂、废科举”的浪潮中,晚清淮安知府汪树堂领时代风气之先,将淮城东长街真武桥东南的丽正书院改建为淮安府中学堂,这是淮安第一所官办中学堂,该学堂即江苏省淮安中学的前身。 江苏省立第九中学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据此,淮安府中学堂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九中学。周钧、何其焯、李更生等曾任校长。为适应社会需要,李更生在高中一年级分设数理化及银行理财两系,为全省首创。他为办学兴教,不惜变卖家产,将住所改为教室。毛泽东称赞他“毁家办学,高风亮节”。 江苏省立淮安中学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1928年,江苏省立第九中学更名为江苏省立淮安中学。1939年3月,淮安沦陷,学校被迫迁往淮安东乡一带,后因战事不断而解散。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10月在镇江师范附小内复校,后迁至扬州何家花园一所私立学校内。1947年迁回淮安校本部。1948年12月,学校又迁往镇江七里甸镇江中学内,后又迁往吴江芦墟等地。 淮安县立中学 在江苏省立淮安中学办学期间,1923年,淮安县政府在淮城镇南隅天妃宫万柳池畔另外开办了淮安县立初级中学。1928年,学校迁至文通塔下的奎文书院旧址,并将县立甲种师范并入,更名为淮安县立中学。1939年,学校迁往曹甸、庞王一带,不久因战乱被迫解散。1946年,国民政府在淮城察院街复建淮安县立初级中学。 淮阜联立中学 1940年秋,淮安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1942年,经盐阜行政公署批准,抗日民主政权在苏嘴街彤华宫另办淮安县中学。时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的张爱萍将军到校向全体师生作了“学以致用”的报告。1944年,与阜宁中学合并为阜淮联立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民主政权在淮城西门香渠巷福荣女子学校原址重建淮安县中学。1948年初,学校更名为淮阜联立中学,辗转于淮阜边境,坚持游击办学。 当时教材奇缺,语文教材往往就是战报新闻稿和领导同志的文章。 两淮市第二联合中学 1948年12月9日,两淮市成立。1949年1月,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府在淮城察院街,将原国民政府办的江苏省立淮安中学、淮安县立初级中学和民主政权办的淮阜联立中学三所中学合并为两淮市第二联合中学,开启了淮安教育的新篇章。 新政府以校长谭稚成和副校长汪育才名义发布的《两淮市第二联合中学招生简章》明确省立淮安中学和县立淮安中学的学生都到二联中登记入学。

校史馆建设

常熟理工学院校史馆创建 及校史图录编纂的介绍 党委宣传部吴春年 一、总体介绍: 常熟理工学院校史馆位于学校东湖校区中心位置——图书馆的底层东部,实用面积880平方米。校史馆运用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图片,以校史时间轴为主线,较为系统地再现了常熟理工学院五十年来艰难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当今学校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整馆分为六大空间部分,即老苏州师专、地区师范、新苏州师专、常熟职业大学、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常熟理工学院六大时期。展出内容以图片为主、实物为辅,展出的形式有平面版面、场景复原、实物展柜等等。校史馆的建立为常熟理工学院校庆5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如今已成为来宾、校友来访的参观亮点,建设文化校园的一道风景。 二、建设步骤: 1.成立机构:学校领导早在2006年就筹划建立专门的校史编写机构,2007年春季,特邀原常熟高专党委书记李椿、原人文学院赵平教授等组成校史编写工作组,设立专门办公室,校史办,正式开始编写校史。校史馆的筹划也紧锣密鼓开展,确立了以党委宣传部为主开展校史馆建设工作。校领导带队,发展处牵头,在各地分设校友会。 2.规划场地:学校领导根据东湖校区的实情,决定在图书馆大厅东侧展厅建设校史馆。主要考虑到文化氛围和人流量的需要。共性的

东西就是文化底蕴深、文化氛围浓,相得益彰。展厅实用面积达到880平米,可以满足需要。本来是卖书的书店规划,因为位置好,但是学校领导以大局为重,做通各方面工作,将经济利益让位于文化校园建设需要。 3.参观考察:由党委宣传部、艺术学院、校史办组成考察团赴上海复旦大学校史馆、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上海同济大学校史馆考察调研,拍摄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与校方有关部门沟通交流学习取经,分别整理出考察报告。通过考察发现,各学校定位不同,理念不同,比如,复旦大学校史馆资料详实,采用传统展览方式布展,历史厚重感强烈,但由于空间有限,显得很局促。属于传统型。同济大学校史馆为体现出现代理念,大量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布展方式一改传统,大量采用悬挂、结构、造型等现代建筑元素来体现大学的时代精神,属于时尚型。交大校史馆相对比较中庸,人文色彩比较浓厚,由于建设时期与前二者不同期,显得比较陈旧,但是结合交大的古老校园,却很有底蕴,注重成果的展示。 因此,综合各家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决定采用介于期间的风格,将传统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用时尚元素做传统文化,将传统元素嵌入时尚形式。 4.收集素材:主要渠道,整理学校档案室图片资料,辅助渠道:向广大师生、校友征集,到苏州档案馆、离退休教师、校友个人家登门收集、翻拍资料。聘用临时人员整理资料,按照阶段分门别类,补充图片说明。

解说词-川北医学院校史馆(一)

解说词-川北医学院校史馆(一) 大家好!欢迎您到川北医学院校史馆参观。川北医学院校史馆共分为前言、医脉相承、殷切关怀、鸿基初立、栉风沐雨、踵事增华和展望未来7部分。 前言 川北医学院创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由西南区川北卫生厅公共卫生干部训练班、德启护士学校,1965年改制为南充医学专科学校, 1985年升格为本科并定名为川北医学院,是四川省省属高等医学院校。 与大师同行,与群彦共济。50多年来,我们筚路蓝缕,拓垦荒原,在川北大地开辟出了一个蔚为气象的大学校园,就读芸芸万生之众,“川北医学院”的名字翘然秀出群伦。而学院也坚贞地履行着传承人类的文明与梦想,延续对知识和道德的追求,播种着明天的希望的神圣使命。 院史陈列馆展示了学院5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和巨大变化。川北医学院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史,是一部精神家园的坚守史,更是一部数代师者的耕耘史。以史为镜,在这些史料里,我们能看到川北医学院展示出的社会知识的源泉、思想的动力、道德的良心;看到了一所大学所具备的心系人类、关爱社会的情怀;看到了一所大学必须具备的立足全球、放眼未来的视野;看到了一所大学所具备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襟。也激励后来者为医药卫生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师之所存,道之存在;道之所在,人之所向;英才聚焉,故成其大。史料还突出反映了川北医人爱岗敬业、树德修身,为人师表;淡泊明智,求是创新,追求卓越;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传承文明。这就是川北医学院的传统与现在,也是未来的希望之所在。 医脉相承 2007年,川北医学院走过了她56年的历程。半个多世纪以前,川北地区解放。摆在党和人民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就是这块诞生了邓小平、朱德、罗瑞卿等将帅和张澜先生等民主人士的红色根据地缺医少药,解放前人均寿命仅35岁。我校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伴随共和国成长而发展。请看,川北医学院的前身西南区川北医士学校就是由西南区公共卫生干部培训班、美国人创办的德启护士学校、英国基督教创办的博济医院和张澜先生创办的南充医院住院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