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引言

生物圈: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根据生物分布的幅度,生物圈的上限可达到海平面以上10km的高度,下限可以达到12km 的深度。但是绝大多数生物集中生活在地面100m以内和水体之下100m的范围内。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的定义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地理学研究对象:生物圈基本组成要素的植被

植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

研究内容

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岛屿植物种的拓殖和灭绝等。通过研究植被分布的特点和规律,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恢复重建退化生态系统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阐明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①植物是生产者

②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③对环境的改造和保护

④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阐明植物地理学、植物学以及植物生态学之间的关系(百度):

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植物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把植物作为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植物地理学就成为自然地理学的一部分。

植物地理学与古植物学:研究古植物发展的时空关系是植物地理学和古植物学共同研究的领域。

植物地理学的分类:

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世界或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的组成、分布格局、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科学植物生态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物群落的水平和垂直地理分布规律与自然环境条件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历史地理学:阐明植物种的起源及其分布的历史,阐明植物区系的发展史,记录生物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重建分类群与分布区的历史,并作出与地史相吻合的生物分布格局的解释。

染色体地理学:也称细胞地理学或基因染色体地理学,是研究植物染色体多倍体与植物地理分布和生态适应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结果用来阐明一个类群的分布规律、起源中心、分化中心、迁移路线以及植物区系的发生发展。

第一章

物种:种(species):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

-基本特征:物种是可育的自然群体,与其他自然群体是生殖隔离的——使各物种成为独立的进化单位

-与环境的关系:种可在一定环境中自然选择而分化形成,也可能在环境变得对它不利时消亡

种群(population):植物种内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林奈创立。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scientific name) ,见《国际植物命名规则》(1867年第一届国际植物学大会)

中名:得到《中国植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等权威认可

属名+种名+命名人姓氏

属名: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斜体

种名:种加词,形容词,形容该植物的主要特征;第一个字母小写;斜体

命名人姓氏:缩写;正体

个体发育(ontogeny):某种植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即为植物的生活史(life history)或生活周期(life cycle)。系统发育: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两个基本过程:一是起源,即从无到有,一般认为一个新物种或新类群源出于某个祖先,经演进分化而来;

另一个基本过程是类型从少到多,然后再行减少乃至部分灭绝的发展过程。

简述植物的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之间的关系: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就会停止,个体发育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

论述地质年代与各类植物繁盛时代:

①藻菌植物时代

约太古代晚期至古生代志留纪

改变大气组成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释出O2

-开始形成臭氧层

累积有机质

改变地球气候条件,全球性降温造成丰富多样的小生境

为动、植物的分化奠定的基石。绿藻可能就是30万种现有高等植物的远祖

②蕨类植物时代

约志留纪末期至二叠纪

植物离开大海,产生了以裸蕨为代表的第一批陆生植物

蕨类植物向着发展孢子体的方向进化,苔藓植物却是朝着发展配子体的方向演进

全球第一个成煤期

③裸子植物时代

在石炭纪和二叠纪之交,地球自然环境发生变化,裸子植物在生存竞争中获得优势:

-根系和维管束发达

-叶片角质层发达

-受精作用不再依赖水的存在

(更加适应陆地生活)

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最繁盛的时期,为全球第二个成煤期

④被子植物时代

被子植物的发展与地球环境

-晚白垩纪始,被子植物爆发

-最发达,种类最多

-被子植物形态的多样性是对自然环境广泛适应而产生多种变异的结果

-与动物界,特别是昆虫动物的协同进化也是被子植物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被子植物系统进化的总趋势

木本,多年生————草本,一年生

常绿————————落叶

具两性花、花部分离—具单性花、花部联合

双被花———————无被花

虫媒花———————风媒花

多雄蕊、雌蕊————少雄蕊、雌蕊

论述地球环境变化与植物进化:

植物界的发生、发展自始至终表现为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新陈代谢的过程

地球系统受生物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动力学交互作用控制

生物圈和生命的历史是通过其不连续的化石数据识别的,这些不连续的变化在地球历史中同生物进化的新进出、新的生命栖息地形成和“生物大灭亡”密切相关。

第二章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一定地区所有植物种类的总和)

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者任何分类单位(科、属、种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但以基本分类单位——种的分布区为基础。

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

生物向岛屿拓植速度与岛上种类灭绝速度趋于平衡的规律。

生物向岛屿植入(拓植)的速率开始很高,因后来个体和岛上以立足的个体间的种类重复度不断增加,移入新种数目减少,岛上生境和资源有限,需求相同的种间发生竞争,失败者绝灭,岛上生物绝灭的速率随新种数目的增加而增加,拓植和绝灭两速率趋于平衡。

物种形成方式(哪三种?):

①异地物种形成:原有分布区被分割成数块,相互间距离遥远,异地的种群隔离时间长,基因变化趋向不同,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不能正常杂交,分化成亲缘很近的若干不同种。

②同地物种形成:非地理隔离的情况下,多倍体的出现导致新物种形成。

③平行物种形成:某种植物分布很广,其中一部分进入新生境发生变化,产生基因流中断,逐渐形成新物种。

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哪五类?)

①地理成分:根据物种或其他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来划分的,可以归于若干分布型。

②发生成分:根据各类型的起源地(起源中心)而划出若干发生成分。

③迁移成分:植物种在某一植物区系所在所循的迁移路线来划分。

④历史成分:根据植物种在某一植物区系区域内出现的时间来确定。

⑤生态成分:按物种的适应生境来划分。

世界植物分区(哪六类?):

①泛北极植物区

②古热带植物区

③新热带植物区

④开普植物区

⑤澳大利亚植物区

⑥泛南极植物区

中国植物分区(哪二类?),

①泛北极植物区

②古热带植物区

论述地球环境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

①气候演变

②地形变化

③板块运动

第三章

环境:指某一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因子(environmental factors):包括植物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即植物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生态因子的总和

Liebig 最小因子法则(the law of minimum):

①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②适用于严格稳定状态

③需考虑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Blackman限制因子定律:

限制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关键性生态因子即为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所能忍受的最低限度,就成为这种植物的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植物本身情况和其他因子综合状况而变化

Shelford耐受定律:

生物对影响它的每一项生态因子都有其耐性范围。任何接近或超过植物耐性范围的生态因子都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适应(adaptation):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广义概念:植物所具有的任何有助于植物生存和繁殖的特征

狭义概念:植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繁殖的任何可遗传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由于环境影响而导致的基因型不变而表现型变化的现象

生态幅(tolerance):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耐性范围

生态幅的特征

生态幅主要决定于植物的遗传特征

受多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

有一定的时空变异性

- 不同植物对同种生态因子生态幅不同

- 同种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同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

- 同种植物在不同环境中对同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也不同

- 同种植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

内稳态:植物通过控制小环境(包括微环境和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①内稳态机制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能减少植物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其耐性限度

②内稳态机制多样:形态、生理和行为

③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扩大植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

驯化(acclimation):如果一种植物长期生活在最适区的一侧,经过一定时间后可以诱发生理补偿变化,导致该种耐性限度和生态幅改变,形成新的最适点

生态类群:在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相似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对某一项生态因子形成相似的可遗传的适应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生理、生长发育等),从而具有相似的需求性和耐性范围,这群植物组合即为一种生态类群

生态型:分布广泛的同种植物,长期生活在分布区内不同生境中,发生基因型分化,形成对各自生境的不同适应特征(形态、结构、生理、生长发育等),称为不同的生态型(ecotype) 生态差型:同种分布区内不同生境特征连续变化,同种内不同生态型的适应特征也可能呈现连续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生态差型

光周期:

(1)概念: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光照长短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自然选择和进化,形成了各类植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短变化的反应方式

(2)分类:

-长日照植物:起源和分布于温带和寒温带,日照超过一定临界值才能开花

-短日照植物:起源和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日照少于一定临界值才能开花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

-中日性植物:仅少数热带植物属于此类,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

温度三基点:植物的生理过程存在一个温度耐性范围:最低温、最适温和最高温

光合作用的三基点温度:光合最适温,热补偿点(光合最低温与光合最高温)

积温:

积温=日平均温度×天数

-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各个发育期需要满足一定的有效积温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1)同种植物不同发育期的下限温度不同,有效积温也不同

(2)同种植物不同发育期的下限温度不同,有效积温可能相似

(3)同种植物不同发育期的下限温度相同,有效积温可能不同

(4)不同植物各个发育期下限温度不同,有效积温不同

(5)不同植物各个发育期下限温度相似,有效积温不同

需热:需要一定的高温才能发芽——夏化作用

日温周期: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昼夜温度周期性变化显著影响植物的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形态构成以及干物质的积累等。植物对昼夜温度的反应,称为日温周期。

物候:随着温度的变化,植物依次出现种子萌发(或发芽)、叶伸展、现花蕾、花始开、花盛开、结实、叶变色、落叶、生长停滞或休眠的现象,其中各个阶段的开始和结束称为物候。

生活型: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称为生活型。

生活型谱:一定区域植物的生活型组成,可以反映该区的气候、历史演变和人为干扰等因素。

光合固碳途径(哪三类?):

通过暗反应固定二氧化碳的途径

C3植物

C4植物

CAM植物

植物对光照长短的适应类型(哪四类?):①长日照植物:起源和分布于温带和寒温带,日照超过一定临界值才能开花②短日照植物:起源和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日照少于一定临界值才能开花③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④中日性植物:仅少数热带植物属于此类,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

植物对光强的适应类型(哪三类?):①阳生植物:C3、C4阳生植物,适应强光环境,耐阴力弱,对强光的利用力强。②中生植物:C3中生植物,对光的适应范围较宽。③阴生植物:C3阴生植物,适应弱光环境,耐荫力强,对弱光的利用力强

Raunkeaer生活型系统(哪五种?):

①高位芽植物(P):巨(>30m)、高(大(16-30m)、中(8-16m))、小(2-8m)、矮(25cm-2m)、藤本和附生

②地上芽植物(Ch):( < 25cm)

③地面芽植物(H):浅地下芽或半隐芽植物

④隐芽植物(Cr):更新芽藏在地下或水中

⑤一年生植物(T):环境恶劣时植株死去,只留下种子延续生命

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类群(哪三类?):

1.沉水植物

-特点:全株植物没于水中

-代表植物:金鱼藻,狸藻,水车前等

2.浮水植物

-特点:叶片漂浮在水面

-代表植物:王莲,凤眼莲,荷花等

3.挺水植物

-特点:茎叶大部分挺伸在水面以上

-代表植物:芦苇、香蒲等

4.咸水植物

-特点:能耐受高盐度环境,或可排盐

-代表植物:秋茄树、白骨壤等

《中国植被》生活型系统(划分依据?哪四大类型?):

依据:以植物茎的形态生长特征为主要依据,区分为四大类,再根据叶和枝特征进行细分。

①木本植物②半木本植物③草本植物④叶状体植物

简述生态因子概念及其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

综合作用:各因子非孤立、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主导因子作用:众多因子非等价,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存条件:光、温、水和营养;胁迫;干扰

阶段性作用:植物对生态因子的需要的阶段性(春化作用),生态因子对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作用。

不可替代和补偿性作用:各因子各有其作用,彼此不能代替不过有时可以通过其他因子的加强得到局部补偿

论述极端温度对植物的影响及植物适应:

低温胁迫

-冻害:发生于零下低温,植物细胞结冰受伤害现象

-冷害:起源于热带的植物遇到零度以上的低温造成的伤害

-低温的间接伤害:生理干旱

植物对低温的适应:

(1)形态上

油脂、芽鳞、表面蜡粉和绒毛、匍匐垫状或莲座状、小叶化,叶片厚度增加、细胞壁和角质层增厚等。

(2)生理上

A.抗寒性与休眠

原生质特性发生改变

a.减少细胞水分

b.有机质增加

B.吸收更多的红外线

C. 产热植物

(3)行为适应:生长方式、向热移动与休眠

高温危害

-直接伤害:破坏细胞膜;蛋白质变性;皮烧;灼烧树苗根茎

-间接伤害:代谢异常,抑制氮化合物的合成,氨积累导致毒害;蛋白质合成减缓、降解加剧。

4.植物对高温的适应

-避热适应:保持低于气温的体温

(1)形态上

绒毛、鳞片

叶片发亮、呈白色、银白色

枝茎圆形

叶片与光平行;叶片折叠

树干和根茎有厚的木栓层

荒漠植物的枝叶开阔并远离地面

(2)生理上

A.降低细胞的含水量,增加糖盐浓度

B.增强蒸腾作用

C.反射红外线

(3)行为上:叶片运动,减少光照与叶片夹角

简述陆生植物对水分的适应与生态类群。

1.湿生植物:生境:潮湿环境,抗旱力最弱的陆生植物,根系发育不良、叶片薄而大等

2.旱生植物

3.中生植物

-生境:水湿条件适中的陆地环境

-大多数植物属中生植物

从大气-植物-土壤连续体的视角论述植物如何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1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水分总是从高水势向地水势流动

a相邻细胞之间:高到低

b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和组织:高到低(叶<茎<根<土壤)

2.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a根压

因根部生理活动的需要,皮层细胞中的离子会不断的通过内皮层进入中柱,于是中柱内细胞的离子浓度升高,渗透式降低,水势也降低,便向皮层吸收水分。这种靠根部水势梯度使水沿导管上升的动力。

3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出去的过程。

a叶片蒸腾-叶肉细胞蒸腾失水而水势下降-从旁边细胞取得水分-最终导管要水,最后根部就从环境吸收水分。

b水自身重力-上拉的力量共同作用于导管水柱上就会产生张力。但由于水分子内聚力(氢键)远大于水柱张力。同时,水分子与导管(或管胞)壁的纤维素分子间还有强大的黏附力,因而维持了输导组织中水柱的连续性,使得水分不断上升。

论述盐碱土对植物的影响以及植物的适应类群及机制。

1.盐碱土的影响

盐碱土: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的统称

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低洼地及滨海地区低地,强蒸发和低降水使土壤表层盐分积累——盐碱土

盐类以NaCl、Na2SO4为主,pH多低与8.0,常造成盐害——盐土

盐类NaCO3、NaHCO3等为主,pH多高于8.5,土壤板结,不利于植物生长;其强碱性常腐蚀根系——碱土

2.对盐碱土的适应类群

论述植物之间的生态作用和相互适应。

a营养关系

i寄生关系:一种植物寄居于另外一种植物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和水分以维持生命的现象。

ii共生关系:植物异种间营养的相互交流和相互补充的关系

b机械性相互关系

附生植物

绞杀植物

c化学性相互关系

他感作用:植物间常通过分泌化学物质互相影响

i化学促进作用: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利于其他植物。互利共生或者偏利共生。

ii化学抑制作用: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偏害共生,也可以为对抗和竞争关系。

iii化学致杀作用: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杀死细菌和真菌。对抗关系。

d竞争性关系

种间竞争导致植物种1的生态最适区和生理最适区分离示意图

简述Crawley生活史类型及适应特征

(PPT)①一年生植物:

一年一次繁殖,采用大爆炸策略

生殖期早,产籽量大,以休眠种子适应恶劣环境

在高度上竞争力弱,适合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小环境常不稳定,因而成活率低

②多年生草本植物:

多采用多次繁殖策略

长期占据生长空间

每年必须重新生长新枝,并重新争取光照条件

③乔木和乔木状植物:

几乎都采用多次繁殖策略

对营养空间竞争力强,生命持续时间长

生殖生长的资源和能量分配相对少,生殖较晚

(书)①一年生植物:

优势:生殖期早,产籽量大,以休眠种子适应恶劣环境。

劣势:只生活一个生长季,高度上竞争力弱,适合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小环境常不稳定,成活率低。

②多年生草本植物:

优势:多年占据生长空间,不需要将资源和能量用于木质结构的生长和维持,常能通过根茎、匍匐根、气生根扩展营养空间。

劣势:每年都必须重新生长新枝,重新获取光照条件。

③乔木和乔木状植物:

优势:占据上层空间,光源充足,有机物生产效率高,生命持续时间长,生殖能力强

劣势:生殖生长的资源与能量分配较少,而且生殖较晚。

第四章

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以及

植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植物集合体。

群落演替:

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特点: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演替顶级:

(图书馆)又称顶级群落,指某一地区的演替系列历经不同的演替阶段,达到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这时群落结构及群落与气候之问均衡状态都达到稳定。

优势种和建群种:

(PPT)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种称为优势种,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盖度大、生物量高、生命力强的种,即优势度较大的种。群落不同的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比如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常有各层的优势种,而乔木层的优势种即为建群种。

应该强调,优势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如果把群落中的优势种去除,必然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变化;若把非优势种去除,只会发生较小的变化。

因此,不仅要保护珍稀濒危的植物,而且要保护那些建群植物和优势植物,它们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书)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対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各层的优势种可以不止一种,即共优种。群落主要层(如森林的乔木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建群种在数量上不一定占绝对优势,但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结构和特殊环境条件。

r-对策:生命短促,发育迅速,个体不大,生殖早,种子多,用于生殖消耗的能源高

适应于不稳定的多变环境,以高生殖率取胜,“机会主义者”

k-对策:寿命长于一年,发育慢,个体大,竞争力强,生殖较晚,多次生殖,用于生殖消耗的能源低,适应稳定生境,以高效率和稳定性取胜,“保守主义者”

生态位: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种)的生存条件总集合体称为生态位。

总第一性生产量(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 ) :被同化的全部太阳能数量称为生态系统的总第一性生产量。

净第一性生产量:总第一性生产量减去植物维持自身生命而呼吸消耗的被它固定的能量(R)为净第一性生产量。GPP= NPP+R

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初级生产过程植物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R),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成为淨初級生产量(NPP)

生物量(biomass):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以鲜重或干重表示

初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级生产量,也称第一性生产量

总初级生产量:被同化的全部太阳能,

总叶片表面积叶面积指数(LAI):是单位土地面积内叶片表面(单侧)总面积,即LAI=

单位土地面积叶面积指数的高低与群落中植物的耐荫能力关系密切,也反映群落对有效光能的利用程度。

植被图:又称作地植物学图,是以反映植物群落为主要对象的专题地图。狭义指植被类型图,广义还包括植被区划图和其他各类专门性植被图。

群落水平结构(哪四类?):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有人称之为群落的二维结构。(1)随机分布: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才易产生随机分布。

如当一批植物(种子繁殖)首次入侵裸地上,常形成随机分布,但要求裸地的环境较为均一。

(2)均匀分布:种群内的各个体在空间的分布呈等距离的分布格局。如人工林。引起均匀分布主要原因:是由于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营养物(根际),沙漠中植物为竞争水分;优势种呈均匀分布而使其伴生植物也呈均匀分布;地形或土壤物理形状的均匀分布使植物呈均匀分布。

(3)成群分布:种群内个体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呈块状或呈簇、成群分布。

成群分布形成的原因是:①微地形的差异:植物适于某一区域生长,而不适于另外区域生长;②繁殖特性所致:种子不易移动而使幼树在母树周围或无性繁殖;③林地中环境的差异有关,如透过林冠到达林下的小光斑。

演替类型(按时间发展、主导因素、基质性质和发生的起始条件):

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以分为:

世纪演替、长期演替(森林砍伐、火烧)、

快速演替(弃耕地)

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可以分为:

原生演替(原生裸地。露天矿山废弃地、火山喷发的地表)

次生演替(次生裸地。弃耕地、森林砍伐迹地)

按基质性质可以分为:

水生演替、旱生演替

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可分为:

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气候、火、人)

简述种群的年龄结构(哪三种?):

①增长型种群: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反映该种群比较年轻并且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②稳定型种群:大致呈钟型,从基部到顶部具有缓慢变化或大体相似的结构,说明幼年个体和中老年个体数量大致相等,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③下降型种群:呈壶型,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表示种群中幼体比例很小而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说明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衰退种群。

演替顶级学说(哪三种?):

①单元顶极学说(F.E.Clements,1916)

由美国的生态学家克里门茨最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同一气候区内,演替可以从千差万别的环境上开始,初期条件可各不相同,但在演替过程中差距逐渐缩小,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将达到一个在该气候条件下相对稳定的群落,即气候顶极群落。其特征只取决于气候条件,主要表现在顶级群落的优势种能很好适应该地气候条件。

根据该理论,一个气候区内只有一个气候顶极群落。

②多元顶极学说(A.G.Tansley,1954)

由英国学者提出。这个学说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演替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同时还存在一些复合型的顶极,如地形-土壤顶极和火烧-动物顶极等。

③顶极-格局学说(R.H.Whittaker,1953)

实际是多元顶极的一个变型。认为: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等,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强调连续。

何谓植物群落?植物群落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植物集合体。

(1)具有一定物种

每个植物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的。因此,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首要特征。一个群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2) 具有一定外貌

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和密度,从而决定群落的外部形态。

(3)具有一定群落结构

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结构单元,它本身除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外,还具有一系列结构特点。例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和季相的关系等。

(4) 形成群落环境

一定类型的植物群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形成,且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

(5)是一个功能集体

群落中的物种有规律的共处,即在有序状态下共存,不是一些种的

任意组合。主要表现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方面。对土壤

的形成与改造作用;以及群落本身的增长、扩展和更新等。

(6) 一定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

一植物群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7) 一定的动态特征

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征是不停地运动,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形式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8)群落的边界特征

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如水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之间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

何谓群落最小面积?如何确定群落最小面积?

群落的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表现出群落特征(如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群落最小面积的确定一般采用“种-面积曲线法”。具体操作过程是逐渐扩大样方面积——即所谓“巢式样方法”,统计样方内的植物种数,以植物种数为纵轴,样方面积为横轴,绘制种一面积曲线。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样方内的植物种数也在增加,当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曲线出现明显变缓的趋势,通常把曲线陡度转折所指的面积,判定为群落的最小面积[图2—3(b)]。转折点的确定,一般事先设定为,当面积增加10%而种数不超过10%时的样方面积为最小面积。为了更精确的取样,转折点也可以按面积增加10%而种数不超过5%来确定.

简述群落的垂直结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森林群落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地被层

各层之间可以再分亚层

草本群落

草本层

地被层

地下成层性

土壤的理化性质,尤其是水分与养分

简述温带淡水湖泊演变为森林的生态演替系列:

a裸底阶段

b沉水植物阶段

c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d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

e木本植物阶段

这是一个包含多个植物演替阶段的次级演替(图19—20)。首先,湖泊中的浮游植物和动物死后沉入水底.加上湖岸冲刷下来的矿物质颗粒,日积月累,湖底逐渐升高.湖水逐渐变浅。此时一些浮叶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如莲、荇莱(Ny,,2声^DjdPs)等出现。这些植物的叶盖满水面.阳光不能透入水底,因而水下植物不能生存而逐渐消失。浮叶根生植物一般都是较大的。它们的根埋在土中,它们死后沉入水底,这些都促威湖底进一步升高。一些直立扎根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泽泻等也于此时逐渐出现。湖底上升之后,湖泊变成高低

不平的沼泽,于是各种耐湿的草本植物生长出来,接着灌木、乔木陆续长出。

年轻池塘有一个光秃秃的湖底和开放的水域。不久,一种漂浮在湖水上层的单细胞生物体——浮游生物就在此定居了。这些微小的像植物一样的生物为昆虫和小鱼提供食物,同时,沉淀物被冲进池塘,形成一个能为有根的水生植物提供给养的肥沃层。水生植物的根把湖泊的底层固定住,这有助于积累死亡的植物和动物物质。随着沉积物和有机物质的累积,湖泊变得越来越浅。植物喜欢的是浅水而不是深水,因为在浅水区能获得阳光。因此,更多的植物在池塘里安家落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水变得富有养分,植物横跨湖面生长。最终,这个浅池塘逐渐变成沼泽。沉积物和有机物质继续累积,直到最后土壤出现在水面线之上。草在这块土壤中扎根,并逐渐变成草地。根据气候的不同,这块草地可能会演变为一个大草原或一片森林。

举例比较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特征与差异。

按演替的起始条件可分为

①原生演替: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如在裸露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火山喷发所破坏地区上的演替,是研究原生演替最理想的地区。

②次生演替: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次生裸地(如森林砍伐迹地、弃耕地)上开始的演替。在这种情况下,演替过程不是从一无所有开始的,原来群落中的一些生物和有机质仍被保留下来,附近的有机体也很容易侵入。因此,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更为迅速。

第五章

地带性植被(zonal vegetation):地带性植被是指在地球表面,与水热条件相适应,呈带状分布的植被。又称显域植被。分布在“显域地境”、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类型。显域地境系指排水良好、土壤机械组成适中的平地或坡地。与地带性因素相适应,地带性植被在地理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三维空间规律性:因气温的差异,在湿润的大陆东岸,从赤道向极地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因水分条件的不同,使植被类型在中纬度地区也出现了森林一草原一荒漠的更替,称为植被相性(经度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由于海拔的升高,出现大致与等高线平行并具有一定垂直幅度的植被带,其有规律的组合排列和顺序更迭,表现出垂直地带性。通过基带把植被的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联系在了一起。

非地带性植被:又称隐域植被,是一种不限于某一地理带内的植被或群落类型。也是在一定的气候带或大气候区内,因受地下水、地表水、地貌部位或地表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如草甸植被、沼泽植被、水生植被等。其与隐域生境相联系,不是固定于某一植被带,而是出现于两个以上的植被带里,具有广布性特征。如草甸植被,从湿润区到干旱区,从寒带到热带,在山地的一定高度上及一些河床谷地都有可能生长发育。在分布上,非地带性植被常受某一生态因素,如水分、基质等的制约,呈斑点或条状嵌人地带性植被类型中。另外,由于非地带性植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同时也受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使其在种类组成和生理生态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打上了地带性的烙印,即地带性差别。

陆地各植被类型分布、气候与土壤环境以及群落特征:

(一)热带雨林的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的气候条件是赤道多雨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全年温度高而温差小,日温差和日湿度差要比月温差和月湿度差大得多,雨量充沛而相当均匀。

(二)热带雨林的土壤特征

热带雨林下的典型土壤为砖红壤。由于长期高温高湿风化,在一些地区可以形成厚达数米至十几米的酸性富铝风化壳。

(三)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

1.种类组成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种类成分最丰富的一种植被类型。据推测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全部生物种类至少占到全球现存物种总数的一半。另一显著的特点是单位面积上树木种类的密度特高。

2群落结构

热带雨林的成层现象,要比所有其他植被类型复杂。虽然它基本上也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三个层次,但因整个群落种类繁多,所占的空间较大,故显得十分复杂。

3.生活型特征

(1)雨林乔木:雨林乔木中占优势的生活型是常绿高位芽植物,其中巨高位芽和大高位芽植物占比例很大。茎花现象即直接在无叶的木质茎上开花和结果,是雨林乔木的一个特征。

雨林中高大乔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发育着板状根。板状根由离地面或恰在地面的粗大侧根发育而来,在茎与沿土表走向的侧根之间构成一至数个多少扁平的三角形的板,有时高达3~4m。无疑,板状根有利于支持高大乔木树干,增加稳定性。在热带雨林中,叶的性质虽存在差异,但可以明显地看到以叶级为中型的全缘常绿单叶占优势。叶具滴水尖是雨林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对叶面迅速排水的适应。滴水尖的产生是由于生长速度很快,不能形成支持组织,叶尖迅速分化的结果。在加纳雨林的下木种类中,具滴水尖叶的种类占90%。

(2)藤本植物:雨林中的藤本植物是一个感人最深的特征。木质藤本形状多样,长度惊人,一般均达数十米,而省藤(Calamus)可达300 m。

(3)附生植物:附生植物也是森林结构上的一个非常特别的要素。附生植物数量很多,在一定的面积里要超过草本植物。

(4)绞杀植物与寄生植物:这是热带雨林里突出的一个生态群。属于藤刁植物和附生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称半附生植物。绞杀植用其根系或其他器官附着在喜他植物上,限制被附生植物的生长,乃至使其死亡。雨林中的有花寄生植物并刁常见。根寄生的只见于两个科,即蛇菰科和大花草科。

4.季相

由于终年高温多雨,不存在季节变化,故雨林不表现出够显的季相,也没有休眠期。在整体上全年都呈深绿色外貌,在每一个月都有某些种处于开花期,有的种在全年都开花。但如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叶的周期性垄化。

5.生产力

雨林每公顷植物量平均400~500 t,以占地面积1 700×104km2计,总量:这7 650×108t,即占全球所有植物于有机质重量的41%,或者说有1 475 X 108t的CO:被禁锢在此,而大气圈中CO:总共才7 000×10 8t。热带雨林的净生产量每年每公顷约10—30 t,总计可获470×108t干有机质,亦占全球净生产量的1/4,或全部森林的60%。

第六章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的配合情况,是决定许多植

被型呈带状分布的根本原因。这种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植被分布,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在陆地相同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异往往十分明显。植被因水分状况大体按经度方向成带状依次更替,即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它和纬度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

地带群落交错区:各个气候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之间的宽阔的过渡带称为地带群落交错区。也称为生态交错区和生态过渡区。

植被区划:植被区划是关于地区植被地理规律性的总结,是在研究植被区系、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植被的历史和动态,以及植被分类的基础上,对植被的空间结构和地理特征的进一步的提炼与概括。

中国植被区划的单位(哪四类?):植被区域、植被地带、植被区、植被小区。

中国植被区划的原则和依据:植被的三向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相结合是植被区划的原则,而植被本身的特征(类型组合和植物区系)则是分区的具体依据。

简述地带群落交错区的主要类型:

①地带群落交错区Ⅰ/Ⅱ——半常绿林

②地带群落交错区Ⅱ/Ⅲ——气候性稀树草原

③地带群落交错区Ⅲ/Ⅳ——半荒漠

④地带群落交错区Ⅳ/Ⅴ——森林-草原

⑤地带群落交错区Ⅴ/Ⅵ——北方针叶落叶林带

⑥地带群落交错区Ⅶ/Ⅸ——森林苔原

论述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书P321)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 试卷类型:A 卷 题号 一(20分) 二(20分) 三(10分) 四(15分) 五(20分) 六(15分) 总分 得分 一.填空(1×20=20分) 1.在植物区系学上,对属内仅含一种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区,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6.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已经解除。 7.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_____。 9.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___________草原和__________草原, 其中_____________草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槭分布在_____________夏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_____________大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 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的植物群落,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部。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二.比较下列概念(4×5=20分) 1.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布区 得分 评分人 得分 评分人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 1.1 中国观赏植物对世界园林的贡献 中国被西方国家称为“世界园林之母”,从十六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就到中国采集植物标本,在1839~1938年的一百年的时间内,西方国家从中国引走了数千种植物,目前,仅爱丁堡植物园就保存了中国原产的植物1500多种,我国观赏植物能够在世界园林中确立如此高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观赏植物为我国特产,如山茶花(Camellia japoica)、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牡丹(paeonia suffructicosa)、银杏(Ginkgo biloba)、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白豆杉(Pseudotaxus chienii)、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nobcides)、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猬实(Kolkwitzia amabilis)等等;②世界上许多重要观赏植物的分布中心在中国,如槭属、山茶属、百合属、石蒜属、含笑属、木犀属、丁香属、报春属、竹类植物、兰科植物、蔷薇属等;③世界许多重要观赏植物品种的形成都离不开中国植物,中国的月月红和香水月季是现代月季最重要的亲本,没有中国的月月红就没有周年开花的现代月季,没有中国的香水月季就没有现代月季的芳香气息;中国的高山杜鹃(Rhododen-dron)是形成杂种常绿阔叶杜鹃的亲本,英国人常说“没有中国的杜鹃花,就没有英国的园林”;中国的金花茶是培育黄色茶花的亲本;其它著名的种类还有报春属、兰属、绣线菊属、落新妇属等。 1.2我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全世界有植物种类约30万种以上,我国有3万多种植物,约占1/10,其中苔藓植物106科,占世界科数的70%;蕨类植物52科,2600种,分别占世界科数的80%和种数的26%;木本植物8000种(包括种、变种、变型和栽培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全世界裸子植物共12科71属750种,中国就有11科34属240多种。针叶树的总种数占世界同类植物的37.8%。被子植物占世界总科、属的54%和24%。 经过近30年的调查和研究,我国观赏植物资源基本搞清,全世界观赏植物约有3万种,常用的约6000种;我国原产的观赏植物约1~2万种,常用的约2000种。 1.3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研究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传统保存方法主要有原地保存和异地保存两种,超低温保存和核心种质构建是近年才开始的新技术。 1.3.1原地保存(conservation in situ) 指将种质资源在原生地进行保存,又称就地保存。设立植物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区是主要形式,目前,全国各地建立的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地理标识、生境/物种保护区、景观/海景保护地、自然资源保护地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1.3.2异地保存(conservation ex situ) 指将种质资源迁移出原生地栽培保存,又称迁地保存。异地保存的主要形式有国家和地方建立的植物种质资源库、植物良种基地收集区(圃)、植物园、树木园及种子资源贮藏库等。 1.3.3超低温保存(cryopreservation) 是指将植物活体材料在超低温条件下(-196℃)长期保存,待需要的时候将其恢复到常温状态,并确保其正常生长的一套技术。种质资源低温保存(cryopreservation)是由cryo 和preservation组成,从词义看,低温所涉及的温度范围是不确定的。习惯上,人们将-80℃以下的低温称为超低温,干冰温度(-70℃)称为极低温,低温则从4℃往下推(李广武等,

植物地理学(整理)

第一章 1.物种P6 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没有完整、统一的概念,但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相似、遗传上稳定的生物类群。 2.种群P6 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P6) 3.植物的命名原则P8 生物命名采用林奈创立的双名法,并统一使用拉丁文。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 学名= 属名+ 种名+ 命名人 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 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 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 第二章 1.植物区系P26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世界种P30 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3.成对种P35

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 4.替代种P35 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或稍微交叉),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 5.生物入侵P71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6.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P29 (1)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障碍隔断; (2)间断分布区:也称不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中间被障碍隔开,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 7.植物分布区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P37-42 (1)气候演变 (2)地形变化 (3)板块运动 8.植物区系主要有哪些成分?P45-46 地理成分(根据生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来划分的。) 发生成分 迁移成分 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的。)生态成分

植物地理学重点整理

植物地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 1物种 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种内的个体间可以交配繁殖产生新个体,不同物种见存在生殖隔离。 种群: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空间内生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 2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根本原则:植物界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过程,表现为形态学、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生态学、细胞学、基因特征等一系列相似性。 基础:进化论。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木本到草本等,呈螺旋状进化 分类系统:在发展和修正过程中 3分类单位和等级系统 界、门、纲、目、科、属、种。必要时每个单位分出亚级或一些辅助单位。如科一级可以分出亚科,族等。种可以分出亚种。 4植物的命名(例子+格式) 学名(Scientific name): 按照统一的命名法规,给每个物种制定的统一使用的科学名称。通用林奈双名法。 二名法(又称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 二名法是用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的某一物种的学名,是林奈(Carl von Linne, 瑞典人,1707~1778) 首创。二名法命名的种名中第一个字是属名(名词),第二个字是种名(形容词) 南京丽藻Nitella nanjingensis Han et G. X. Wang 桃Prunus persica L. 银杏Ginkgo biloba L. 三名法(trinomial nomenclature): 用三个拉丁字表示亚种或变种的命名法。 变种(variety, var.) 蟠桃Prunus persica var. compressa Bean 亚种(subspecies, subsp., ssp.) 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 ssp. flabelliformis 5植物界的大类群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两门) 共同特征:包括细菌和蓝藻两门,都是单细胞生物,没有核膜包围核质,也没有内质网膜,DNA未与蛋白质结合,而形成简单的环形分子,没有质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细胞壁由非纤维素的另种多糖与氨基酸结合物构成,繁殖方式为直接分裂。 细菌与蓝藻的区别在于,蓝藻和细菌同是原核生物,但是蓝藻除含有藻胆素外,还含有Chla,细菌只含有细菌叶绿素;蓝藻无鞭毛,而细菌有;蓝藻含有叶绿素a,以及数种胡萝卜素、蓝藻素,可营光合作用。蓝藻具有双光合作用过程,而细菌是单光合作用过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趋势-应俊生

植物学通报1997,14(增刊):13~17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趋势 应俊生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 CONTENTS AND TRENDS IN PHYTOGE- OGRAPHICAL STUDIES Ying Tsun-shen (I nstitute of Botany,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93) 植物地理学是以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古植物学、生态学、地史学和地理学等为基础,研究植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发生发展及其机制的科学。自洪堡得(Humboldt)于1805年发表 植物地理学引论 至今,植物地理学已经历了所谓描述(Descriptive),叙述(narrative)和分析(analytic)阶段。现按其研究内容的侧重点简述如下。 植物区系地理学 植物区系地理学是研究世界或某一地区所有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格局、时空分布规律以及阐明它们的形成原因和演化历史的科学。力图阐明植物区系的性质、特点、发生发展、植物区系关系以及特有现象及其解释。在植物地理学中,植物区系的起源和间断分布格局的解释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一) 迁移说(migratory theory) Heer(1868)根据北极地区化石植物区系分析,首先提出了这一学说。后来得到了Hook-er、达尔文、Asa Grey和Engler等学者的支持和发展。这一假说认为,在过去地质时期,北极地区生长着现在仅见于温带或亚热带的木本植物,是各植物区系起源的始生中心。由于气候变化,北极地区始生区系以三条路线自北极向南传播迁移。一是经欧洲到非洲;二是经亚洲和马来西亚到大洋洲;三是经北美洲到南美洲。Hooker和达尔文曾提出以前可能存在过南极大陆,后来在南极大陆范围内发现的化石植物区系,证实了南极大陆的存在,并证实南极也发生过气候变化。南极起源的植物区系因气候变化的影响曾自南向北迁移,从而北极起源说为两极陆地起源假说所代替。 (二) 大陆漂移说(continental drift theory) 大陆漂移说是奥地利著名地球物理学家Weg ener于1912年首次提出,1915年著有 海陆的起源 一书。他主要根据地质学和古生物学资料阐明世界海陆的变化,该学说的主要论点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常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常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绪论 * 学习生态学的三条原则: 1、扎实的博物学知识基础; 2、把生物作为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3、进化论思想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核心地位。 当代生物进化论的三大理论来源及其发展 * 当代生物进化论学派林立,但都来自三个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基本学说:拉马克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孟德尔遗传理论。 1.新拉马克主义 * 拉马克是第一个从科学角度提出进化论的学者,主要观点:①在生物演化的动力上,尽管他们也承认自然选择的作用,但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意义更大;②生物演化有内因(遗传、变异)与外因(环境),两者相比,他们更强调环境的作用; ③生物的身体结构与其生理功能是协调一致的,但在因果关系上,即他们认为生理功能决定了结构特征,最典型的例子是对长颈鹿的脖子的解释。 2.孟德尔遗传理论 孟是奥地理利学者,1843年因生活所迫进入修道院,自不成才,1849年任大学预科的代课教师,1851年入维也纳大学深造,1856年开始了豌豆杂交试验,他的颗粒遗传理论与达尔文1859年的《物种起源》几乎同时完成,但却没人理解他为遗传学和进化论做出的杰出贡献。1884年,在达尔文去逝不到两年,孟与世长辞。直到1900年他的遗传学成果才被科学界重新发现,并概括为―孟德尔定律‖。 3.达尔文学说 (1)新达尔文主义:传统的达尔文主义缺乏遗传学基础,孟德尔遗传理论的创立,为新达尔文主义发展提供了契机。 其贡献主要是提出了遗传基因的概念,还证实了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提出了突变论,认为非连续变异的突变可以形成新种;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将孟德尔遗传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如连锁遗传定律。 * 其局限性是:研究生物演化主要局限于个体水平,实际上进化是一种在群体范畴内发生的过程;忽视了自然选择作用在进化中的地位,因而难以正确解释进化的过程。 (2)现代达尔文主义(或称现代综合进化论):是现代进化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与新达尔文主义遗传理论的有机结合。如1908年英国数学家哈迪和德国医生温伯格分别证明了―哈迪—温伯格定律‖,创立了群体遗传学理论。其要点:①主张共享一个基因库的群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因而进化机制研究应属于群体遗传学的范围。②主张物种形成的生物进化的机制应包括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方面。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动物(人类)、植物、微生物 环境:非生物环境(无机因素-温度、阳光、水等)和生物环境(包括种认为分子生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引言生物圈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有机部分. 2.生物膜:地表上下100m的区域,生物繁衍最集中的范围. 3.植物有机体占生命有机体的99%。 第一章植物的基本类群 1.生物特征: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进化、应激性 2.植物繁殖的三种方式: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3.植物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4.植物的分类原则:自然分类法(林奈) 5.植物界六大类群: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6.种: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局限在一定区域的生物类群。 7.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各群在在空间上互有间 断即为种群。 8.世代交替:在植物的生活史中,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的现象。 9.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代表科:木兰科、樟科、壳斗科、山茶科。 10. 第二章植物的生活和环境 生态: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的形式或者总体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塑造、改造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1.环境:指某一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植物生命活动(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 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3.生态因子分类(简述)

4.环境胁迫: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 现象成为环境胁迫。 5.干扰: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 6.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所能忍受的最低限度,就成为这种植物的限制 因子。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简述) ①综合作用:1)不可替代性2)互相作用(各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②主导因子作用:所有因子不变,某一因子的变化引起生态关系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1)最低量定律:不可缺少的有效养分中,数量上接近临界最低的一个,限制着植物的产量; 2)限制因子作用:在某一程度上起主导作用,不同时空条件下,限制因子不同,会变化; 3)生态因子三基点:最高点、最低点、最适点; ③补偿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生态因子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 ④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植物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 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任意生态因子直接和间接影响植物生长。 三、植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考点) 1、适应:植物生活在变化的环境中,它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反映出的所发生的变异,使其能 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增强抵御不利条件的能力。 1)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适应与不适应是相对的;3)适应的结果——产生进化。 进 趋同适应:来自不同地方的植物在同一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变异 化趋异适应:来自同一个地方的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生存进化 适弹性(可逆)【如驯化:在环境定向压力下植物发生的生态幅变化】 应塑性(不可逆,基因已被改变) 2、适应忍耐力(耐性范围) 能力需求性 3、生态类群(型):同一生境下,对某一生态因子而言,不同种群的习性 一样、适应相同的植物组合。 4、生态型:长期受不同环境因素影响,植物在生态适应的过程中,发生群体间的变异与分化,形 成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个体群,并在遗传性上被固定下来,这种种内不同种群称为生态型。 5、生态差型:同种内不同生态型的适应特征呈连续变化的现象。 第二节光照条件 【光对植物的影响:光强、光质、光周期】 一、光强 1.光强与光合作用 需求性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植物分类原则:人为分类、自然分类。 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即属名加上种加词(种名)。属名和种名均为斜体字,姓名则正体书写。 5.原核生物:细菌门:单细胞生物,无光合作用,最古老、最小的生物,适应能力极强,无孔不入 蓝藻门:没有细胞膜核的单细胞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 真菌门:完全是异养型 地衣门: 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光合作用,没有完善的输导组织,躯体矮小 蕨类植物门: 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营养体全部为木本,枝茎里木质部很发达。页呈针形、鳞形、线形,稀为扇形、椭圆形或退化成鞘状,裸露的胚珠。

被子植物门:具有形态多样的营养器官,有真正的花。 6.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二者关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个体发育也都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7.菌藻植物时代:大气层的改变、有机质的积累。 第二章 1.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物种的形成与分布:P35 (1)异地物种形成: (2)同地物种形成: (3)平行物种形成: 3.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P37 4.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5.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1)地理成分: (2)发生成分: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研究地球表层人地系统,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总体规律,重点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环境整治与保护、自然灾害防治、生产力综合配置、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和工程设施合理布局等方面为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性论证和科学依据。将地理科学专业建成专业口径宽、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省内外同类院校特色鲜明的一流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教师素质和扎实的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具有自主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能在中等学校从事地理及环境教学、地理教育研究工作,也能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地理教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地理实际应用等各种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掌握教学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主要课程和特色课程 主要课程:地球概论、环境保护概论、地质学、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地图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统。 特色课程:洞庭湖区专题研究、地理教学技能、乡土地理。 四、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军事训练、地质与地貌实习、气象与水文实习、植物与土壤实习、区域地理综合实习、测量与地图实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分散实践:地球概论、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质学、土壤地理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等课程实践。

植物地理学复习提纲

植物地理学复习提纲 引言 植物区系地理学:是研究各种植物的分布规律、各地区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和形成原因的科学。 植被地理学:是研究各地区的植被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 1、原核植物分门:细菌、蓝藻门 2、苔藓植物分纲:苔纲藓纲、 特征:1,植物体有两种形态:叶状体、茎叶体;2,没有根的分化,只有假根;3,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而附在配子体 3、蕨类植物分纲:1裸蕨纲2石松纲3水韭纲4木贼纲5真蕨纲。 4、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胚珠裸露,种子裸露;2全部为木本植物,大多数为高大乔木;3具颈卵器构造,有些种的精子还具有鞭毛(苏铁);4具多胚现象; 裸子植物分纲:分为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买麻藤纲和红豆纲5、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具有真正的花;2种子包在果皮之内;3具有双受精现象;4孢子体高度发达,组织分化精细,生理机能效率高;5多种传粉方式;6生长和营养方式多种多样性。 被子植物分纲: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

6、认识校园的植物(种名和所属科名) 1.漆树科:芒果、人面子、盐肤木 2.梧桐科:苹婆 3.棕榈科:鱼尾葵、棕竹、王棕、假槟榔、金山葵、短穗鱼尾葵、蒲葵、瓶子椰 4.马鞭草科:黄树梅 5.大戟科:海南珊瑚、蝴蝶果、重阳木、乌桕、月下珠、一品红 6.千屈菜科:大花紫薇、紫薇 7.五加科:鹅掌柴 8.榆科:朴树 9.天南星科:白蝶芋 10.紫草科:福建茶 11.锦葵科:朱槿花、彩叶扶桑 12.百合科:沿阶草 13.海金沙科:海金沙、红千层、白千层 14.无患子科:龙眼 15.桑科:小叶榕、大叶洒金榕、金钱榕、柳叶榕、构树、橡胶榕、无花果、菠萝蜜 16.菊科:蟛蜞菊、三叶鬼针草、小飞蓬 17.莎草科:香附子 18.禾本科:红花酢浆草、黄花酢浆草、细叶结缕草、黄金挂绿、观音竹、佛肚竹 19.伞形科:雷公根 20.车前科:车前草 21.桃金娘科:番樱桃、番石榴、铁仔葡萄 22.苏铁科:苏铁 23.茜草科:雪茄花、龙船花 24.鸭跖草科:蚌花 25.夹竹桃科:鸡蛋花、黄蝉花、黄花夹竹桃 26.海桐花科:海桐花 27.蔷薇科:桃花、枇杷 28.爵床科:小驳骨 29.百合科:麦冬 30.杜英科:高山望、圆果杜英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 1、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两个中央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P15 2、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P15 3、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P16 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P26 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P74 2、生态因子的分类:(1)、非生物因子:①、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②、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③、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坡形等。(2)、生物因子:①、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②、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③、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P74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⑴、直接作用:光照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条件是植物水分代谢活动的主控因子,温度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一切生理过程,营养条件则与植物有机质形成、转化密切相关。光、温、水与营养是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最直接的基本生态因子,称为生存条件。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直接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环境胁迫。⑵、间接作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各种特性影响光、温、水与营养等生存条件的分布与组合,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与分布。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⑶、阶段性:生态因子对植物具有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⑷、补偿性:某一因子因其在量上的不足,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依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P75 4、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机制:阴生植物的叶面积较大、叶比重较高、叶片大而薄、叶细胞排列疏松、栅栏组织不发达且细胞较短、叶片被毛少、叶片与入射光夹角较小、气孔经常开放、枝叶茂密、枝下高较低,这些特征提高了光的利用率、增大了光的截获面积、减少了反射率,因而有利于在弱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阳生植物常具有小而厚的叶片、叶细胞排列紧密、栅栏组织发达且细胞细长、海绵组织细胞稀少、叶绿体小而多、叶片被毛多、叶片与入射光夹角较大、枝叶稀疏、枝下高较高,有利于适应强光及其带来的高温、干旱条件。P88 5、积温:日平均温度与天数的乘积,也称>0℃积温。P99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试卷类型:A卷 一.填空(1×20=20分) 1.在植物区系学上,对属内仅含一种的植物,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区,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6.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已经解除。 7.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_____。 9.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___________草原和__________草原, 其中_____________草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槭分布在_____________夏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_____________大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的植物群落,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部。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二.比较下列概念(4×5=20分) 2.层片与层次 3.照叶林与硬叶林 4.优势种和建群种

植物地理学终极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总结 引言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影响 1.植物生产氧气,维持生物正常呼吸作用,在大气中可形成臭氧层。 2.植物生产有机物,供生物作为食物。 3.改变水体的理化性质,参与湖泊、沼泽的发展演化。 4.植物残体参与岩石的形成,产生含煤、石油的岩层。 5.依靠植物加快土壤的形成,植物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向土壤中集聚。 6.植物影响地表水分循环和热量平衡,因而影响各地气候形成,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7.植物具有净化环境的作用。 8.菌类完成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转化。 1.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生物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植物群落:由于空间的有限性,属于同种或不同种类的大量个体毗邻生长,彼此之间必然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同时和周围环境也存在密切的关系,这些个体经过竞争、适应、淘汰,逐渐形成有规律的各式植物组合。 第一章 3.植物分类原则:人们根据植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门别类,排

列顺序,形成分类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 4.同物异名:同一植物由于地区不同,语言不同,往往有不同名称。(马铃薯,土豆) 异物同名:同一名称指不同植物(白头翁) 5.种的命名方法:双名法属名(拉丁名词)+种加词(拉丁形容词)+命名人(正体) 6.有性生殖:a同配生殖 b异配生殖C卵式生殖D接合生殖 7.世代交替:同(异)型世代交替:在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如果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形态构造基本(不)相同。 8.苔藓的配子体(n)在世代交替中占优势;蕨类植物孢子体(2n)远比配子体发达,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 9.苔藓的孢子体分三部分:孢蒴(孢子囊),蒴柄,基足 10.蕨类的幼胚暂时寄生在配子体上,长大后配子体死亡,孢子体即行独立生活。 11.种子植物形成种子和花粉管。配子体进一步退化,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 12.裸子植物孢子体:多年生木本植物,大多数为单轴分枝的高大乔木,枝条常有长短枝之分。木质部一般只有管胞,韧皮部只有筛胞。 13.裸子植物配子体: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裸子植物种子:胚(2n),来源于受精卵,是新一代孢子体;胚乳(n)来源于雌配子体;种皮(2n)来源于珠被,是老一代孢子体。大多数裸子植物都具有多胚现象。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 第1大题:单项选题(请在下面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1、热带雨林的土壤类型为()。 A.黄壤 B.红壤 C.砖红壤 D.灰化土 2、()的乔木层植物叶片排列方向与入射光线垂直。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热带雨林 3、胎生植物是()的一个特殊现象。 A.热带雨林 B.红树林 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阔叶林 4、在自然界,()是最为广泛的种群分布格局。 A.均匀分布 B.成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规则分布 5、当一个种群中幼龄个体数占的比例较大,老龄个体所占比例较小时,该种群属于()。 A.稳定种群 B.增长种群 C.衰退种群D.发展种群 6、海南岛,杭州和大兴安岭的地带性植被分别是:()。 A.雨林,黄山松和针叶落叶松林; B.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 C.雨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D.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落叶松林. 7、形成"赤潮"的种群动态是 ( )。 A.不规则波动 B.周期性波动 C.种群爆发 (r-选择) D.生态入侵 8、赤潮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种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 A.CO2浓度升高B.水体温度变化C.水体富营养化 D.水体重金属污染物 9、从以下答案中选择拉丁文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ar. majior N.E.B.所表示的命名内容.() A .变型; B.变种; C.亚种; D.品种. 10、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 A .群丛; B.种群; C.种; D.群系. 11、选择生长在高光强环境中的C4植物光合特点. () A.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高; B.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低; C.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低; D.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高. 12、在自然界,有一部分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分别在细胞的不同部位进行二氧化碳吸收,固定和有机物的合成, 请从下面的植物光合作用类型中选择出来. () A.C3植物; B.CAM植物; C.C4植物; D.B和C. 13仙人掌,霸王鞭分属仙人掌科和大戟科,但它们都以小叶,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为()。A.趋同适应; B.竞争; C.互利共生; D.趋异适应. 14、物种在自然界中最可能分布的地方是()。 A.生境条件最好的地方; B.环境条件较稳定的地方; C.该种竞争能力最大的地方; D.无天敌. 15、某种植物向环境中释放次生代谢物,排斥其它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为: ()。 A.他感作用B.抑制作用C.竞争D.自疏 16、从以下答案中选择"常绿阔叶林"在植物群落分类单位中的等级.()。 A.植被型; B.群丛; C.群系; D.植被亚型. 第2大题:多项选题(请在下面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1、从下列植物中排除北极-高山式间断分布种. ()。 A.毛茛; B.铃兰; C.香根芹; D.斑叶兰. 2、从以下答案中选择世界分布种. () A.大车前; B.龙葵; C.圆叶鹿蹄草; D.芦苇. 3、将广州起源的龙角豆引种到哈尔滨,可能发生的现象从以下答案中选择:()。.

(完整版)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1、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生物圈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植被。 植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的分布的基本规律。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岛屿植物为主的拓展和灭绝等。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植物是生产者; 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3.植物为大的某些生物提供的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4.植物是环境的构造者。(表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土壤的形 成、群落的演替、净化环境等方面。) 第二章植物形态结构与基本类群 2.2细胞类型: 原核细胞:直径为0.2~10μm,没有核膜将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隔开,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具有细胞器和细胞核,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 古核生物: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名称,表示一类生活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 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 2.3.细胞器:是在细胞基质中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

2.4植物的组织 1分生组织(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 位置: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2成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泌组织。 2.3植物的器官 器官(organ):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在外形上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易于区分的部分,是组成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器官的类型 营养器官(vegetative organ):根、茎、叶 生殖器官(reproductive organ): 花、果实、种子 根的类型 一株植物根的总体称为根系,包含主根及它分支的各级侧根、或不定根或它分支的各级侧根。 花的组成:花柄;花托;花被;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 果实的类型:真果;假果;单果;聚合果,坚果;翅果;颖果;双悬果。 2.4繁殖是植物产生新个体的现象。 繁殖的类型:营养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 植物的生活史:植物从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产生下一代又重现该阶段的现象称为生活周期或生活史。 2.5植物命名 每一种植物统一使用科学名称,称为学名。用拉丁文命名。 以林奈1753年创立的双名法为依据,由两个拉丁字组成。第一个字是属名(名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是种名(形容词)。 2.6种的概念: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如果种内个体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可分为亚种、变种和变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