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国学研究院及其启示

清华国学研究院及其启示
清华国学研究院及其启示

清华国学研究院及其启示

发表时间:2011-06-20T08:25:22.720Z 来源:《学园》2011年4月第8期供稿作者:陈家静陈小红

[导读] 清华学校原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由美国退还超收的庚子赔款而设,但其在设立之初就在探索学校真正的办学宗旨。

陈家静陈小红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摘要】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尽管只存在短短的4年时间,但它在整个20世纪学术史上的地位却是永恒的,其功绩让后人难以企及。文章考查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创办、特色到停办,旨在了解其发展的历史,从而以资借鉴。

【关键词】清华国学院的创办特色停办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8-0017-03

北京大学在1922年正式成立研究所国学门,它的创办是在“中国知识界急欲成立专门机构以推动学术研究之自觉上”的。这是20世纪的中国大学第一次建立自己的研究机构,“标志着中国的研究生教育逐渐走上正轨”。与此相呼应,清华学校于1925年也设立了国学研究院。尽管它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却培养了70多位学有专长的国学人才,其中有很多人后来都成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中国史学、文学、考古学等方面的专家。与之相比,连北大教授陈平原也不得不承认尽管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中“教授的业绩不错,(但)学生的情况却不很乐观”,更进而指出当年地位显赫,后来名气却不及清华国学院。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一番探讨。

一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创办

清华学校原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由美国退还超收的庚子赔款而设,但其在设立之初就在探索学校真正的办学宗旨。清华学校(原清华学堂)从1911年起,采取四四制,即中等科与高等科各四年(中等科和美国高小的程度差不多;高等科和美国的中学差不多),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业后,即可赴美留学。但是从经费及所取得的成效看,留学并非上策。时任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于1916年7月27日向北洋政府外交部陈述设立清华大学,1916年8月10日外交部给予了答复,因“所具理由尚属适当,自应照准”。由此,周诒春校长开始“孔步亦步,孔趋亦趋”的模仿美国大学着手改革清华学校。

1924年5月,曹云祥被正式任命为清华校长,他继承了周诒春等前任校长创办大学的思想。决定筹设大学部的同时,也创建研究院,以“备清华大学或他校之毕业生,对特种问题为高深之研究;其研究由专家指导之。具体计划当视本校之财力、人才,与所选之问题而定。”研究院“原拟规模甚大,兼办各科(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嗣以经费所限,只能先办国学一科”。

清华之所以创办国学研究院,也存在纠偏外间攻击清华学校过分注重西学而忽视国学的用心。所谓国学,“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精密之方法(即科学方法),并取材于欧美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此又本校研究院之异于国内之研究国学者也。”清华学校国学院在其创建初期,其立意之高远已初见端倪。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既创建,其特色何在呢?

二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特色

1.教授聘任与学生资格

清华学校国学研究之所以取得后世难以企及的成就,与其教授聘任、学生选拔制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第一,教授之聘任。国学研究院旨在聘“宏博精深、学有专长”之人为“专任教授”。具体说来,必具备三种资格:“通知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具正确精密之科学的治学方法;稔念欧美日本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与学生及个人接触、亲近讲习之机会,期于短时间内获益至多”。还规定教授要“常川住院”,即住在学校,旨在使他们随时“任教授及指导之事”。但对于学科素有研究之学者,不能“专任”之,则另聘为讲师。

以此,清华学校聘请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4人为教授。其中王国维与梁启超早已是学界名人,赵元任虽后生之辈,但其时已获得很高的学术成就,唯独陈寅恪(1890~1969),尽管他知识异常丰富,被称之为“教授的教授”,但却并没有取得学位,他的最高学历是复旦公学的高中文凭,且知名度在当时远远不及其他三位。

由此看出,清华国学研究院在教师的聘任上也体现了“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理念。而李济聘为讲师,并非学术水平不高,只因他在清华是兼职,按规定,只能当讲师。对于博学而又不能做“全职”的教授之人,作为珍惜人才的大学而言,它提供“讲师”(兼职)及其他相关职称,才不会错失学问深有造诣之才。事实上,在民国期间,很多大学为了招揽人才,经常采用这种形式,例如,北大国学研究所之前聘请名扬四海的王国维、罗振玉为通讯导师,他们既不直接在校任教,也不住在校内,彼此以通讯的方式进行联络,对北京大学的国学门的发展提出具体建设,类似顾问的角色。

第二,学生之资格。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章程中规定学生的资格:(1)国内外大学毕业生,或具有相当之程度者。(2)各校教员或学术机关服务人员,具有学识及经验者。(3)各地自修之士,经史小学等具有根柢者。(4)清华学校旧制“大一”级毕业生,得学校推荐及专任教授许可者,得为本院特别学员。可以看出,对学生素质要求非常之高,所以它考试录取也异常严格。一旦录取,不仅“须按期到院,常川住宿,屏绝外务,潜心研究,笃志学问,尊礼教授,还不得有逾越行检,妨害本院之行为。”此外,还规定学员的研究期限,以一年为限,但遇有研究题目较难,范围较大,而成绩较优者,经教授许可,得续行研究一年或两年。从1925~1929年,四届学生的实际人数并不多。真正完成学业的,总计74人。因清华经费较充裕,不仅设立奖学金,还对那些研究成绩优越,可撰述文字者,略补助生活所需,这样更鼓励学生继续做研究。

清华国学院的学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年龄偏大,“第一届除4人未详之外,29人中,最小者21岁,最大者35岁。21~25岁者16人,26~30岁者11人,31~35岁者2人,平均年龄25.6岁。”后三届的学生平均年龄也大致如此,比起旧制留美预备部及新制大学部的学生来说,他们是清华校园里年龄较大的一群学生;第二,学生来源的多样化,其中自学成才及同等学力者居多,比如在第一届29人中,“大学毕业者仅11人”,而“第二届之大学毕业生仅8人”。第三,专业上比较成熟,有些学生在入校前,已有著作问世。因为学生资质好,又有名师指导,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自然成绩斐然。

2.清华国学研究院制度

除上述原因以外,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的成功,也在其独特的仿中国传统书院、英国大学制度的管理制度。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胡适认为它“足可以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譬如南菁书院,它所出版的书籍,等于外国博士所做的论文。”书院提倡以自学为主,所有功课多是学生自修,十天半月才讲一次课。

清华国学研究院所模仿的英国大学制度,主要指英之牛津、剑桥等大学实行的住宿学院制。学院制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导修”,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