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复习要点整理

《药物毒理学》复习要点整理
《药物毒理学》复习要点整理

《药物毒理学》复习要点整理许华老师部分

1、药物毒理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反应、中毒机制及其防治方法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也是药理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是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是毒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是一门与药学、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密切相关和交叉的药学边缘学科。

2、毒物: 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3、终毒物: 指与内源靶分子(如受体、酶、DNA、微丝蛋白、脂质)反应或严重地改变生物学(微)环境、启动结构和(或)功能而表现出毒性的物质。

4、治疗指数: 药物的LD50和 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therapeutic index,TI),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TI= LD50/ ED50 此值越大越安全。但仅仅用TI来判断两个药物的安全性并完全可靠

5、毒性反应 : 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体内药物蓄积过多时对机体的危害性的反应。如异烟肼-肝损伤;氯霉素-灰婴综合征等.

6、毒代动力学: 运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定量地研究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及其特点, 进而探讨药物毒性发生和发展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7、半数致死量LD50: 指动物单次大剂量给药或在24小时内接受多次大剂量受试药物后,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

8、安全范围: LD5和ED95 的比值,称作安全范围。 MOS=LD5/ED9越大越安全

9、最大耐受量(MTD):指动物单次大剂量给药或在24小时内接受多次大剂量受试药物后,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给药量的试验。

10、停药反应: 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时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反跳现象”(原病复发或加重)及“停药症状”(病人出现一些原来疾病没有的症状)。

11、镇痛剂肾病: Analgesicnephropathy,AN,指由于长期滥用或大剂量使用非甾体镇痛药物,所引起的慢性小管间质损害和(或)肾乳头坏死,此种疾病被称为镇痛剂肾病。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消炎痛、阿司匹林等。

12.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y):是指能中和抗原生物学活性的抗体。如rhbFGF连续给药15d 后, 在大鼠的rhbFGF 3个剂量组中均可检测出抗rhbFGF抗体, 这种抗体具有抑制rhbFGF 促进NIH3T3细胞增殖的作用。

二、简答题

1.毒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

(1).描述性毒理学:对某化合物/药物的毒性鉴定。

(2). 机理毒理学:通过式验,阐明化学物/药物产生毒性的细胞或组织的生理生化改变,确定并阐明对肌体产生毒性的机制。

(3).应用毒理学该领域基于描述性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并通过系统的毒性研究,确定某受试物是否具有毒性,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

2.药物毒理学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 指导药物合成

(3)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4) 减少因毒性导致的新药研发失败

3药物特异质反应和变态反应的区别(特点)?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某些作为半抗原(hapten) 的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与内源性蛋白结合为抗原并激发抗体产生(称为致敏)。当再度与该化学物质或结构类似物质接触时,引发抗原抗体反应,产生过敏反应症状。过敏反应损害表现多种多样,轻者仅有皮肤症状,重者休克,甚至死亡。如青霉素过敏反应.

特点:

a)反应及轻重因药因人而异

b)反应性质与药物固有的效应及所用剂量无关

c)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指由遗传所决定的特异性体质对某种毒物的异常反应性。

特点:

a)与药物的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

b)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

药理拮抗药解救可能有效

4. 简述药物导致毒性作用的四个作用步骤

(1)药物到达靶组织

(2)与靶器官相互作用

(3)细胞功能失调导致的毒性

(4)修复不全或错误修复

5. 药物(毒物)在组织中的储存部位有哪些?举例说明。

(1)、血浆蛋白作为贮存库:甲苯磺丁脲、华法林

(2)、肝和肾作为贮存库:金属离子镉、铅,有机酸类

(3)、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如硫喷妥、DDT

(4)、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如四环素、氟喹诺酮类等

6、肝毒物按照其毒性机制可为哪几类?举例药物。

按毒性机制分为:

1、体质依赖性肝毒物:多见于药物,如磺胺、异烟肼。

2、真性肝毒物:多见化学物,个别药物。

①直接肝毒物:如抗肿瘤药等。

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膜、细胞器膜或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毒物,可导致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膜蛋白变形,使膜结构破坏,细胞死亡。

②间接肝毒物:如乙醇、黄曲霉毒素等。

具有干扰细胞酶活性从而导致细胞内物质代谢紊乱的化学物,使细胞功能发生变化的化学物,进而导致肝毒性等。如乙醇诱导甘油三酯合成酶合成,导致脂肪酸合成增多,出现脂肪肝。

7、药物性肝损伤类型有哪些?

(1).肝细胞死亡 (2).脂肪变性 (3).胆汁瘀积

(4).肝纤维化与肝硬变(5).肝血管损伤 (6).肿瘤

8、简述药物/毒物引起肝细胞坏死的机制有哪些?举例药物。

1)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如CCl4、对乙酰氨基酚

2)与生物大分子结合:如抗肿瘤药、对乙酰氨基酚、可卡因等。

3)免疫反应:如氟烷类麻醉剂、利尿剂替尼酸、醋氨酚、呋喃坦丁等。

4)钙内环境平衡失调:铅、镉等重金属

5)影响肝细胞呼吸链酶蛋白的合成:如药物非阿尿苷、多种化学毒物。

6)损害细胞骨架:如CCl4

9、常见的药源性血液病类型哪些?

1.再生障碍性贫血

2.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症

3.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

4.药源性溶血性贫血

5.其它药物性血液病

10、药物肾损害机制主要有哪几方面?

(一)细胞毒作用

肾毒性药物可通过不同的机制,直接如影响线粒体功能,或影响溶酶体膜等,导致肾小管细胞膜的直接损伤而造成肾损害。这种损害通常与药物剂量有关。

(二)免疫损害

药物(半抗原)+肾组织蛋白→全抗原→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或Ⅲ型变态反应)→肾小球或肾小管的损害

(三)降低肾血流量

非甾体抗炎药物能抑制肾脏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肾血流量,影响肾功能,严重时导致不可逆的肾毒性,称为“镇痛剂肾病”。如该类药物引起的肾乳头坏死,可能和乳头部位慢性缺血继发肾血管收缩有关。1953-年(欧美)非那西汀肾——2000多人肾功能衰竭

(四)机械性损害

难溶解的药物结晶,沉着在肾小管,引起肾损害。如磺胺结晶引起的血尿。

12、生物药物的特殊性包括哪几方面?

( 1)结构确证不完全性 (2)种属特异性 (3)多功能性 (4)免疫原性和免疫毒性

三、论述题:

1、药物毒性作用包括哪些?举例药物。

①毒性反应 (toxic reaction )

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体内药物蓄积过多时对机体的危害性的反应。如异烟肼-肝损伤;氯霉素-灰婴综合征等.

②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某些作为半抗原(hapten) 的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与内源性蛋白结合为抗原并激发抗体产生(称为致敏)。当再度与该化学物质或结构类似物质接触时,引发抗原抗体反应,产生过敏反应症状。过敏反应损害表现多种多样,轻者仅有皮肤症状,重者休克,甚至死亡。如青霉素过敏反应.

③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指由遗传所决定的特异性体质对某种毒物的异常反应性。

如遗传性胆碱酯酶缺陷者:琥珀酰胆碱毒性,持续的肌肉松弛和呼吸暂停

④致癌性(carcinogenesis):属于长期用药产生的毒性,包括损伤遗传物质产生肿瘤及非遗传物质损伤途径产生肿瘤。如化疗药物;还可以是迟发效应产生肿瘤如己烯雌酚……。

⑤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 (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

生殖毒性:对育龄人群用药后产生的对生殖系统及与生育相关的神经或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毒性。

如精子卵子异常、不育不孕、流产等。

发育毒性:指药物对胚胎的直接影响(胚胎器官形成器及其他发育阶段)所导致的胎儿毒性。

如胎儿畸形、发育迟缓、功能异常、死亡。

如反应停、抗癫痫药物、抗过敏药、抗凝药等,可致胎儿畸形、流产、死亡。

⑥致突变与遗传毒性 (mutagenesis and genetic toxicity):

药物损伤遗传物质而发生突变作用,产生对人类本身(致癌毒性)及后代的影响(致畸毒性)。如抗肿瘤药物。

2、终毒物是否与靶分子反应产生毒性取决哪些因素?举例药物说明。

简述终毒物是否与靶分子反应产生毒性取决哪些因素?

药物对靶分子的毒性效应有那些?举例说明

药物(毒物)与靶分子共价键结合后的作用特点是什么?举例药物。

1)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类型2)靶分子的属性3)毒物/药物对靶分子的效应

四个作用步骤:

(一)药物到达靶组织

?直接毒性作用如磺胺尿道结晶

?药物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及其持续时间。

(二)与靶器官相互作用

?毒物/药物与靶分子作用后产生毒性。

?是否激发毒性,取决以下因素:

1)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类型:(见教材)

非共价键结合:药物通过非极性交互作用或氢键与离子键的形成与靶分子作用。如毒物与膜受体、细胞内受体、离子通道以及酶等靶分子的交互作用。因为键能相对低,通常是可逆的或可解救。例如:筒箭毒碱和N2受体结合,中毒时可用新斯的明解救。

共价键结合:抗肿瘤药物烷化剂如氮芥类、亚硝脲类、乙烯亚胺类等,一般以共价键与癌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DNA,RNA,酶等)发生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发生断裂,导致肿瘤细胞死亡,或对其它细胞发生毒性。

特点:

根本上改变生物大分子

具有不可逆性

发挥高效和持续的治疗/毒性作用

去氢反应:如对乙酰氨基酚的中间代谢物N-乙酰对位苯醌亚胺可通过从脂肪酸去氢而产生膜脂质过氧化降解,导致肝细胞膜的破坏。

电子转移:非那西丁使血红蛋白氧化产生高铁血红蛋白。

酶促反应:蓖麻蛋白导致和核蛋白体水解破坏;蛇毒含的水解酶可以造成组织损伤。

2)靶分子的属性(见教材)

所用内源性分子均是终毒物(如药物及其活性代谢物)的潜在作用靶点。如酶、受体、蛋白、DNA 等。

①靶分子的反应性/空间构型

终毒物是否容易和靶分子结合,如黄曲霉素容易与DNA形成加成物,导致基因突变而产生致癌性。

②靶分子的易感性

靶分子是否容易被终毒物所影响,某些线粒体酶如丙酮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等极易成为肾毒物的巯基结合靶点。

③靶分子的关键功能

靶分子的关键功能决定其毒性大小,如甲氨喋呤与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发挥抗肿瘤作用,同时引起骨髓、毛发、胃肠道等毒性。

3)毒物/药物对靶分子的毒性效应(见教材)

(1)功能紊乱:

如阿托品阻断M型胆碱受体→胆碱能功能紊乱---口干、尿潴留等

(2)结构破坏:

如阿霉素:嵌入肿瘤细胞DNA双螺旋结构,与DNA分子形成加成物,破坏了DNA结构。

又如氮芥:能与细胞骨架蛋白、DNA或DNA与蛋白形成交叉联接,通过交叉联结等使靶分子结构破坏。

(3)新抗原生成:

氟烷:在肝药酶作用下转为三氟乙酰基 + 蛋白→全抗原→肝炎样综合征

(三)细胞功能失调导致的毒性(见教材)

(四) 修复不全或错误修复 (见教材)

3、药物毒代动力学的概念和研究目的是什么?

毒物代谢动力学:运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定量地研究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及其特点, 进而探讨药物毒性发生和发展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毒代动力学研究目的:

1、阐述机体与药物(在毒性剂量条件下)接触的强度和时间与药物毒性发生发展的内在关系,明确引起毒性反应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

2、预测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器官(组织),并解释中毒机制。

3、明确是原形药物还是某种特定产物引起的毒性反应,以及毒性反应种属间的差异的关系。

4、探索毒性反应种属之间的差异,明确动物毒性剂量与临床剂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5、为临床前毒性研究的实验设计(如动物种属,试验剂量和用药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4、理解下图,叙述治疗指数(TI )评价药物安全性的可靠性如何。如何更全面评价两种不同药物的毒性大小?

治疗指数 (therapeutic index,TI)

药物的LD50和 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therapeutic index,TI),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TI= LD50/ ED50此值越大越安全。但仅仅用TI来判断两个药物的安全性并完全可靠

安全范围

LD5和ED95的比值,称作安全范围。

MOS=LD5/ED95越大越安全

可靠安全系数

CSF=LD1/ED99

安全系数<1,说明有效剂量与致死量有重叠,是不安全的。

5.药物长期毒性试验检测的项目包括哪些?设立恢复性观察的目的是什么?

检测指标

一般状况观察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尿液分析指标病理组织学检查指标心电图Ⅱ导联

恢复观察:了解毒性反应的可逆程度和可能出现的延迟毒性。

研究生“药物毒理学”复习要点整理莫雪梅部分

第一章:药物致癌作用

一..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的概念及列举一些例子

1、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指进入机体后不需经代谢活化,直接与细胞生物大分子作用而诱发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如大部分烷化剂和某些金属致癌物(铬、镍、砷等)等。

2、间接致癌物:指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等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性的化学物质。如黄曲霉毒素、环孢素、硝基杂烷类等;

3.促癌物: 指此类物质本身并无致癌性,但它可与致癌物协同作用,诱发突变细胞克隆扩增,促进癌的发生,或在致癌物作用之后,反复作用于细胞,加速癌细胞发展成为癌瘤。

如:佛波酯、巴豆油、煤焦油中的酚类、激素、卤代烃等。

二.遗传毒性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概念是什么?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包括哪六类?

1、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 carcinogen):大多数化学致癌物进入细胞后与DNA共价结合,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最终导致癌变。

因其作用靶部位是机体的遗传物质,故称为遗传毒性致癌物。

2.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少数化学致癌物对遗传物质没有影响,其致癌作用机制主要为改变相关基因的转录与翻译,促进细胞的过度增殖。

因其并不直接作用于遗传物质,故称为非遗传毒性致癌物,或称为表观遗传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可分为六类

●(1)促癌剂: 佛波酯(皮肤癌);苯巴比妥(肝癌);色氨酸和糖精(膀胱癌)。

●(2)细胞毒物:氮川三乙酸(肾肿瘤)

●(3)激素及内分泌干扰剂:己烯雌酚(子代女性阴道腺癌);3-氨基三唑(甲状腺癌)●(4)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环孢素

●(5)特殊固态物质:石棉(胸膜间皮瘤、肺癌)

●(6)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降血脂药氯贝丁酯、增塑剂二-2-乙基己基苯二甲酸酯

三.根据药物药理作用,致癌药物分为几大类?各举3个或以上例子。

1、解热镇痛药:吲哚美辛、保泰松(白血病)、非那西丁(膀胱癌)、阿司匹林(膀胱癌)等。

2、激素:甲睾酮、美雄酮、庚酸睾酮(肝癌);同化激素(如:苯丙酸诺龙、司坦唑醇-肝癌);枸橼酸氯米芬(卵巢癌);黄体酮(宫颈癌);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使用雌激素,易患子宫内膜癌;己烯雌酚(子代女性阴道癌);

3、抗肿瘤药:甲氨蝶呤(肾癌和乳腺癌)、环磷酰胺(膀胱癌、恶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氟尿嘧啶、氮芥、苯丁酸氮芥、阿霉素等。

4、免疫抑制药: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5-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环孢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可发生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宫颈癌、鳞癌等。

5、其他药物:苯妥英(孕期服用,新生儿患神经纤维母细胞瘤);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

性贫血,甚至白血病);液状石蜡(胃肠肿瘤);利血平(乳腺癌);异烟肼(可促使寻常性狼疮向癌症发展,此类患者禁用);右旋糖酐铁注射给药,可能致注射部位软组织肉瘤,贫血患者避免使用。

第二章:药物生殖和发育毒性

一:药物生殖和发育毒性的概念

?药物可对以上过程单个或多个阶段产生影响,造成生殖过程损害性后果。研究药物对生殖过程的影响及其规律的学科,称为生殖毒理学;相应的评价方法,称为药物生殖毒性试验;?药物生殖毒性,除与生殖系统直接相关外,还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

?发育毒性学:着重关注母体给药后,药物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及其规律,包括胚胎在器官发生期接触药物后,引起出生后永久性结构或功能畸形;相应评价方法称为药物的致畸性试验;

二:掌握药物致畸敏感期

药物致畸敏感期

?可引起畸形的最敏感阶段是胚胎的器官形成期:在人类约为怀孕的前3个月;在大鼠约为怀孕后第6~15天;

?孕期3个月后,药物通常不会引起胚胎结构永久性畸形;但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分化延续至出生后,药物可引起这些系统损伤,出现功能受损;

三:掌握发育毒性常用的术语。

1、致畸性指胚胎在器官发育期接触药物后,能造成永久性结构或功能畸形。

2、致畸剂具有致畸性并使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增加的物质。

3、胚胎毒性指药物对胚胎的选择毒性作用;在一定剂量下,仅对胚胎有毒而对母体无毒性作用;可表现为所有对胚胎生存生长不利的毒性作用;如:胚胎死亡、生长迟缓、畸形等;但胚胎毒性不一定产生畸形。

4、胚胎毒物具有胚胎毒性的物质;不一定是致畸剂。

5、母体毒性指对怀孕动物的毒性。

6、致畸指数指药物等对母体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最小致畸量之比; 应根据临床剂量与出现致畸作用剂量之间的安全系数大小考虑。

四:掌握药物致畸作用的常见机制,以及能例出一些相应的致畸剂。

1、组织形成受阻-沙立度胺(孕妇妊娠第6~7周服用,引发四肢畸形);

2、干预组织发育的严格时空关系-异维A酸

3、颅面骨异常、四肢改变及生长学习障碍-苯妥英(乙内酰脲类药)、丙戊酸等抗癫痫药

4、与致癌相关的致畸剂:己烯雌酚:

5、其他致畸剂如:锂盐、四环素族、氨基蝶呤、香豆素类抗凝血药;白消安和环磷酰胺等。

第三章:药物遗传毒性

一.药物遗传毒性的概念

药物遗传毒性:指药物引起生物细胞基因组分子结构特异改变或使遗传信息发生变化的有害效应。

二:掌握致突变后作用的后果。

(一)、体细胞突变的后果

1.致癌:最受关注;

2.胚胎细胞发生突变:可能导致畸胎等发育毒性(但有约20%畸胎与亲代生殖细胞突变有关);

3.与动脉硬化相关;

4.细胞衰老:老化;

(二)、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

1. 遗传病:先天愚型,血友病,白化病

2.影响遗传负荷,

3. 生殖毒性;

三:掌握常见具有致突变作用的药物例子。

(1)某些抗肿瘤药物:如:氮芥、环磷酰胺、噻替派、丝裂霉素C等可造成染色体的断裂;(2)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可使病人淋巴细胞多倍体比例增高;

(3)治疗血吸虫病药:呋喃丙胺能诱发大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

(4)治疗阴道滴虫的甲硝唑能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

(5)治疗糖尿病药氯丙磺脲(处方药,会与多种药物起反应,老年糖尿病人不宜服用),能诱发糖尿病病人染色体畸变和染色单体互换;

第四章: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

一:掌握免疫系统概念及免疫系统基本组成部分。

免疫系统: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抵御病原体和外来物质侵袭而进化形成的复杂防御体系。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分子组成,散布于全身各处;

(一)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

(二)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免疫辅佐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提呈抗原)等;

(三)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

二:掌握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

药物诱发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应答可发展为免疫性疾病,包括以下三大类:

(一)药物引起免疫抑制;

(二)药物引起超敏反应;

(三)药物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三:药物引发的超敏反应主要包括拿些类型?各举一些药物例子。

(一)I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变态反应;特点:反应迅速,消退也快,一般仅造成功能紊乱而不引起组织损伤;

诱发药物:各种抗生素(尤其是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苯佐卡因、普鲁卡因、高分子量的蛋白类制剂和疫苗等;

(二)II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溶解型变态反应或细胞毒型变态反应

诱发药物:保泰松(治疗关节炎)、吲哚美辛(治疗关节炎及止痛)、安乃近(紧急退热药,一般不做首选用药)、非那西丁、异烟肼等;

(三)III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

注射抗原(如:狂犬病疫苗、胰岛素、青霉素等)后,局部可出现水肿、出血、坏死等炎症反应;

(四)IV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性变态反应,由T细胞介导

诱发药物:磺胺(治疗细菌性感染,易起药疹)、青霉素(无皮肤制剂)等;

第五章: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毒性作用

一:掌握药物对内分泌系统毒性作用的类型及常见药物

(一)药物对甲状腺的毒性作用

可致甲状腺功能紊乱的常见药物:胺碘酮;聚维酮碘;锂剂;干扰素α;其它药物;(二)药物对肾上腺毒性作用

1.促激素源性萎缩;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2.损伤性萎缩;米托坦

3.肾上腺髓质增生;尼古丁

(三)药物对性腺的毒性作用

一些农药、烷化剂、避孕药等能使睾丸和卵巢发生功能障碍和病理变化

(四) 药物对下丘脑及垂体的毒性作用

(1)降钙素(降低血钙水平)、咖啡因、舒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等能引起大鼠垂体瘤;(2)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3)氯丙嗪(抗精神病)

(五)药物对胰腺的毒性作用

1、药物对胰岛的毒性作用典型药物:链脲佐菌素(STZ),四氧嘧啶

2、引起药源性高血糖症

(1)抑制胰岛素的生物合成或分泌:如抗肿瘤药门冬酰胺酶(抑制胰岛素分子中门冬酰胺残基,使胰岛素生成受抑)、二氮嗪(降压药)、噻嗪类利尿剂等;

(2)诱导胰岛素抵抗或影响胰岛素在靶组织利用: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和奥氮平、糖皮质激素药物(氢化可的松等)、β受体阻滞剂(降压药美托洛尔等);

第六章:中药毒理学

一.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毒理学的含义是什么?

1、在本草文献中毒有4个意义:

①药物的总称,如《景岳全书》云“凡可避邪安正者,皆可称其为毒药”;

②药物的偏性,如明代张景岳认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药物的偏性: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的统称。

③药物作用的强弱不同,《素问.五常政大论》根据药物偏性的大小和作用的强弱,提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④药物的毒副作用。

中药毒性在本草文献总体含义:毒性即为偏性(药性);以偏纠偏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用之得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用之不当则可毒害机体。

2、现代中药毒理学是研究对生物体的损害及其毒性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中药现代化要抓好现代药物和中药双重特性研究,让中药具备现代药物必须有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同时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复杂体系的特征。

中药毒性的内涵应包括单味药毒性和配伍后的毒性两方面。

中药毒理学: 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损害及其毒性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二、中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举例说明)?

1、毒性反应:急性毒性、长期毒性

①急性毒性反应主要考察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影响。

举例:a、对中枢神经系统:马钱子、乌头、雪上一枝蒿、洋金花等;

b、心血管系统:乌头(乌头碱)

c、对呼吸系统:杏仁、桃仁、白果等;含氰苷。

d、对消化系统:独活(花椒毒素)、青黛(靛玉红)。

e、泌尿系统:关木通、马兜铃(马兜铃酸)

f、对造血系统:洋金花、芫花、斑、狼毒等;中成药有牛黄解毒片(含雄黄)、喉症丸(含雄黄和蟾酥)、六神丸(含蟾酥和麝香)等。常见的毒性症状有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紫癜,甚至死亡。

g、对生殖系统:芫花、麝香等。常见的生殖系统不良反应,包括妇科如闭经、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早产、流产、死胎以及不孕症等;男科如勃起障碍、射精障碍、不育症。

②长期毒性(慢性毒性):中医临床用药治疗的多为慢性病,服药时间长,中药所导致的长

期毒性应引起重视。主要影响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器官。

举例:a、对泌尿系统:主要是肾损伤。常见的有马兜铃、广防己(马兜铃科)、关木通(马兜铃科)、斑等。

b、对造血系统:雷公藤、洋金花等。

2、过敏反应:鱼腥草注射液-给药途径改变。

3、致畸胎、致突变、致癌作用:槟榔(槟榔碱)

4、后遗效应:洋金花、天仙子等可致次日口干、视物模糊。

5、特异质反应:蚕豆。蚕豆可致溶血(或溶血性黄疸,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不足所致)(蚕豆病)。

依赖性:长期服用番泻叶(易致结肠黑病变)、罂粟壳(含吗啡、可待因)、麻黄(康泰克等含麻黄碱,可制冰毒);联邦止咳露含磷酸可待因、盐酸麻黄碱、烟草等具有潜在成瘾性。

水处理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1.微生物:微生物是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特点 (1)体积大、面积大(比面积大)。 (2)种类多,目前已知的微生物种类有10万多种而且这一类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3)分布广。广泛分布于土壤、空气和水等自然环境以及高温、高盐等极端环境。 (4)生长旺,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在几十分钟内可繁殖一代,即由一个分裂为两个。如果条件适宜,10h就可以繁殖为数亿个。 (5)适应强,易变异。这一特点使微生物较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3.水中常见微生物种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病毒。 4.原核微生物:是一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为核区的裸露的DNA,无细胞器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革兰氏染色:丹麦医生(革兰)于1884年发明了一类不同类型细菌的染色方法,根据此染色法,细菌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6.菌落:单个细胞在固体培养基生长繁殖时产生大量细胞排序便以此母细胞为中心而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 7.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粘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基团。 8.芽孢:某些细菌(特别是杆菌)在生活史中的一个阶段,细胞内会形成一个圆型或椭圆型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 9.酵母菌:单细胞出芽生殖的真菌总称。 10.真核微生物:是一类细胞核具有核膜与核仁分化的较高等的微生物,细胞质中有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11.硝化作用:由氨氧化成硝酸的过程。 12.生物监测:利用水生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对水体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状况的一种监测方法。 13.体内积累速率=吸收速率-(体内分解速率+排泄速率) 14.余氯:氯加入水中后,一部分被能与氯结合的杂质消耗掉,剩余的部分称为余氯。 15.培养基: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混合营养物。 16.生物浓缩系数(富集因子):BCF=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17.烈性噬菌体:大多数噬菌体感染细菌细胞后产生大量的子噬菌体并能使细菌细胞裂解。1.试述微生物在给排水工程的应用。 (1)污染水体。了解水中的致病菌并设法去除,防止传染病的蔓延使水生色或者产生气味。(2)阻塞作用。影响水厂的正常运行:冷却器、凝结器阻塞。 (3)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利用有益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4)利用微生物进行自净:自然生态系统利用细菌和藻类互生的原理让细菌分解有机污染物,即氧化塘法。

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 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它是由主意来发动,并由注意来维持的。在没有注意的条件下,人也能进行信息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而且往往是不自觉的。 4、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记录、计算机模拟 1.反应是记录法。(相减法、因素相加法)反应时记录法:是指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间,即反应的潜伏时间。它不仅能推测人的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过程,而且能推测认知的内部结构,即知识的表征。 (1)相减法——唐德斯基本方法:计算复杂反应时间与简单反应时间的差别,或者说,用复杂时间减去简单反应时间。相减法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一种基本方法。当一种作业由一系列加工阶段组成时,应用这种方法是较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可以用完成作业第一段所需时间与完成作业第二段所需时间相比较来量度,或者说,完成两段作业的时间差就是这一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2)因素相加法——斯滕伯格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斯滕伯格还假定,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的时间具有独立的或相加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牙菌斑生物膜 掌握:牙菌斑的定义、牙菌斑的基本结构、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了解:牙菌斑的分类、牙菌斑的组成、牙菌斑的物质代谢、牙菌斑的致病性牙菌斑(dental plaque):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生物膜(biofilm):各种细菌嵌于来自其自身和/或外界环境的胞外基质内,而在固相界面上结成的有着三维立体结构的微生态环境,牙菌斑就是一种经典的生物膜。 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生物膜的作用 ①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②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 ③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 ④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细胞内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如eDNA)。 ⑤细菌耐药性

二、分类 (一)根据所在部位分类 龈缘为界: 龈上菌斑、龈下菌斑:附着菌斑,非附着菌斑。 1.龈上菌斑(supragingival plaque) 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增多。 2.龈下菌斑(subgingival plaque) 位于龈缘以下,分布在龈沟或牙周袋内,分为附着龈下菌斑和非附着龈下菌斑。附着龈下菌斑 由龈上菌斑延伸到牙周袋内,附着于牙根面,其结构、成分与龈上菌斑相似,细菌种类增多,主要为格兰阳性球菌及杆菌、丝状菌,还可见少量格兰阴性短杆菌和螺旋体 非附着龈下菌斑 位于附着龈下菌斑的表面,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直接与龈沟上皮和袋内上皮接触,主要为格兰阴性厌氧菌,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 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 生长环境:有氧、兼性厌氧;兼性、专性厌氧。 优势菌:G+需氧菌和兼性菌;G-厌氧菌和能动菌。 唾液清洁:+;-。 食物摩擦:+;-。 代谢底物:糖类;血清蛋白、氨基酸、糖。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2)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 1、成就动机:就是想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在工作中创造出优异业绩的那种动机,即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尽可能地去完成目标的一种动机。 2、课堂教学程式:指教师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而采取的一定的教学组织与操作形式。 3、心理效应:指由于某种刺激或作用的影响使得人产生相应于这种刺激或作用的心理效果或反应。 4、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7、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8、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9、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10、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11、观察法:有计划的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以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12、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提问的形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问题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 13、测验法:测验法是应用标准化的量表考察、测定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以及心理差异的方法。 1、情绪: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挫折:一个人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者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4、意志: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2、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与特征。 3、意识状态:是指能够被主体清晰觉知到的心理活动,是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心理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状态。1.动机: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2.需要:需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3.气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特征。4.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四、简答题 1、个体心理由哪几部分构成? 个体心理由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部分构成(3分)。 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心理状态主要包括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注意状态和应激状态;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3分) 2、心理行为的关系怎样? 答:心理与行为是不同的,这表现在:首先,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其次,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显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3分) 心理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现在:第一,心理支配与调控行为。第二,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3分) 3、人的心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人的心理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分)。人的心理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2)心理现象的观念性;(3)心理活动的主观性;(4)心理反映的能动性;(5)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每个特征1分)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下面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发展性原则;四道德性原则。(6分)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有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有一、刺激变量;二个体变量;三反应变量(每点2分,共6分)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一选择和确定课题;二确定研究设计;三搜集资料;四分析资料;五做出结论(每点1分,共6分) 7、简述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知识点汇总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 系列知识点汇总 GB 4789.1-2016 食品卫生学检验总则 一、2016版总则变更内容 1.删除了标准中的英文名称、起草单位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3.修改了实验室基本要求: 微生物专业教育或培训经历(如生物学、植 物学、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与微 生物有关的相关专业),具备相应的资质(应有岗位上岗 证、生物安全上岗证和压力容器上岗证),能够理解并正 确实施检验。 ①人员修改为检验人员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和消毒知识(相关标准及培训, 如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技术 规范(2002))。 品。 确保自身安全。

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能从事涉及辨色的实验(即无颜 色视觉障碍)。 ②环境与设施--突出温度、湿度和洁净度。 生物危害程度应与实验室生物防护水平相适应: 灭的微生物,如天花病毒。 间传播如霍乱弧菌。 病原微生物分类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 第四类:通常不会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BSL-1):操作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属于正压,适用 )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BSL-2):操作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属于负压,适用 II级生物安全 ) BSL-3):操作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四级(BSL-4):操作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消毒:是杀死微生物的物理或化学手段,但不一定杀死其中的孢子。 灭菌:是杀死和去除所有微生物及其中孢子的过程。 蒸法消毒) 消毒剂表面消毒 微生物实验 高压灭菌 干热灭菌(180℃1h或170℃2h) 培养基和试剂灭菌 过滤除菌 紫外线消毒法:紫外灯管放射一定波长,破坏细菌或病毒的DNA和RNA,使他们丧失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从而达到灭菌目的。紫外线的特点是对芽孢和营养细胞都能起作用,但细菌芽孢和霉菌芽孢对其抵抗力大,且紫外线穿透力极低,所以只能用于表面灭菌,对固体物质灭菌不彻底。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响。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②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归纳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凝固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判断是哪一种菌。液体培养基应用于工业或生活生产,固体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半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按照成分培养基可分为人工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是用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其中成分的种类比例明确,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天然培养基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常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碳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碳元素的物质。如CO2、NaHCO3等无机碳源;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单质碳不能作为碳源。 ·氮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如N2、NH3、NO3-、NH4+(无机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有机氮源)等。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无菌技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 选择题20分,5个实验,1个论述题,4个简答题。前七章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核心、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研究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 2. 复述分为两种:简单复述和精细复述 3.感觉记忆的研究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部分报告法 4图像记忆的容量?9到20个 保持时间300到500毫秒 5.侧向扩散 6 问题行为图包含的两个成分 7.深层转换语法包含的两个成分 8推理产生错误的原因 9 速度与正确率权衡问题 10 鸡尾酒会效应 11 自由回忆实验 12 人工代理 13 问题空间 14 模式识别 15 追随程序 16 范畴大小效应 17 Burner的人工概念的实验 18 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 19 探测刺激的实验 探测法的实验(短时记忆的遗忘) 20 注意章节:注意的选择机制 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 中枢能量理论 计算机模拟法基本逻辑 知觉产生的理论 21 Sternberg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的实验 22 Paivio 的斑马试验 23 Navon 的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 24 轮廓比较与命名实验(又称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核心、P1 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主要研究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即作业成绩)。 2.复述P84 复述是一种不出声地对刺激信息进行重复默诵的内部过程。复述可以分为机械性复述或称为保持性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和精致性复述或称为整合性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 1)简单复述即以前所说的的复述,它有助于项目在短时记忆中保持,即如复述缓冲器,现又称为保持性复述。 2)精致性复述是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它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加工。这种复述又称为整合性复述,可以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3.感觉记忆的研究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部分报告法P75 部分报告法:Sperling在每组的视觉刺激信息呈现之后(呈现时间50毫秒),发出一个声音,提示3行字母中的哪一行要求被试报告出来。其中上行的字母与高音相联系,中行的字母与中音相联系,下行的字母与低音相联系。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出现的声音信号,对相应一行的字母马上做出报告(部分报告法)。 4 感觉记忆P75 当外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感觉,产生感觉像后,虽然刺激的作用停止,但感觉像仍可维持极短的片刻。这种感觉滞留在视觉中最为突出。感觉滞留表明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这种记忆就是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图像记忆的容量为9到20个;保持时间300到500毫秒;声象记忆的容量为8到9个项目,时间为4秒。 5.侧向扩散P89 侧向扩散是指在某一个水平上,或者是较浅的水平或者是较深的水平,加工在横向扩展开来。以阅读为例说明:校对阅读和要点阅读。 6 问题行为图包含的两个成分P10 问题行为图 一种分析口语记录的方法称之为问题行为图,这是Newell和Simon提出的分析方法,可以使人直观地看出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的序列。这种问题行为图有两个成分组成:1)知识状态,即人在某一具体时刻所知的关于改该作业或问题的全部信息;2)操作,即人每次用来改变其知识状态的手段。 7.Chomsky的生成转换语法包含的两个成分P219——222 包含短语结构语法和转换语法,而以后者最为著名。 短语结构语法认为,一个句子是有许多组成成分构成的,其中短语是最重要的结构。Chomsky认为,短语结构语法仍未能完全确切地解释语言。区分句子的两种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北京大学出版社)

1.绪论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相加因素法实验: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使用相加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开窗”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出声思考:当个人在进行思维时,让他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进行出声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 2.知觉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信息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 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比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而得到识别。 特征说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3.注意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1958)原理:人的神经系统容量是有限的,当外界大量信息通过神经通道时,由于其超过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容量,所以需要一个过滤机制,这在信息传递中起了个关卡的作用,使某些信息得到选择和保证,到达皮层中枢作出反应。 衰减模型特雷斯曼(1960)原理:信息不仅仅是通过一个通道,而是通过两个通道,但其中一个通道被加强,另一个通道的信号则逐渐减弱,从而难以激活其最低感觉阈限值而不被

专题二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2.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1. 2. 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成分种类比例明确,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生产) 点,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3. 源包括CO2、 NaHCO3 N2、NH3、NO3-、NH 4 + 4.培养基还需满足 菌需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需将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需提供无氧的条件。 5. 6.消毒与灭菌的区别是: ,包 (酒精、氯气、石炭酸) 7. 。8.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1)方法步骤: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2)倒平板操作的步骤包括: 。③ 再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约 )倒入培养皿,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④等待平板冷却凝固然 。 9.倒平板时若不慎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上,则这个平板不能用来培 10. ,以达纯化菌种的目的。 11.平板划线操作时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的原因 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的原因是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 12. 取少量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 8 ~10s 13.4 ℃ 2.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1.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 土壤中有一类细菌能 2.实验室中微生物筛选的原理是: (包括营养、温度、PH 等) 3.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 等。

4. 5.原理是: 当样品的稀 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 6. 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7. 8.用具和药品, 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及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和安排。 9.土壤取样: 铲去表层土,在距地表约 潮湿、pH ≈7的土壤中取样。 104、 105、 106般选用 103、104、 105102、103 、 104)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 11.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细菌30-37 ℃ 1-2天;放线菌25-28℃5-7天;霉菌25-28℃3-4天。 12.每隔 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说,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相同的培养基、唯独及培养时间),同种微 13. 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C :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 :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 );M : 代表稀释倍数) 14. 后,如果PH 2.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1. 是地球上含量 2.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 3.它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单选5个多选5个名词解释2个简答3个论述1个综合1个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主要研究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第二次革命 表征的概念,知道表征在大脑里的形式是怎样的 pp.4 Defini'on of Cogni've Psychology What is CP?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inkingmind and is concerned with: –?How we attend to and gain informationabout the world –?How that information is stored andprocessed by the brain –?How we solve the problems, think, and formulate language ?How did Neisser (1967) regard cognition? CogniKon means all processes by which the sensory input is transformed, reduced, elaborated, stored, recovered, and used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tern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making sens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ecide what actionmight be appropriate (Eysenck, 2005) 认知心理学是对经由感知觉系统输入的刺激所进行的六种心理过程。包括:转换、缩减、精细化(添加)、存储、提取和运用 Cognitive psychology is the psychologicalscience which studies cognition, the mental processes that are hypothesized to underlie behavior. This covers a broad range of researchdomains, examining questions about the workings of memory, attention, perceptio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reasoning, creativityand problem solving。 George Miller引发认知革命(心理学上的第二次革命) The scope of CP(认知心理学的范围P13)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ensation/Percep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Attention ??Consciousness ??Memory/learning ??Imagery ??Cognitive development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Language use ??Thinking and concept formation ??Decision making ??Problem solving ??Human and AI Representation表征 A representation is nothing more than someway of organizing, manipulating(操纵), and storing information. ?Because of the overlap between cognitive sci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a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is often discussed in the same terms as a computational data structure, or a set o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