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考点总结2

西方哲学史考点总结2
西方哲学史考点总结2

1、先简要阐述古希腊哲学的起源、发展和巅峰,突出几个重要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加斯等)的基本思想和历史贡献;

2、论述古希腊哲学对于罗马帝国的文化(古罗马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的西欧(比如暗示着人性解放的艺术作品)的影响,评价古希腊哲学的历史地位,一般要结合史实,还可以论述它对现代西方社会文化、民族特性和社会思想的根本性影响。

3、探讨一下你对古希腊哲学的认识,分开来看,一方面论述它的进步意义,以及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比如人文关怀和道德理想;另一方面论述一下它的历史局限性,比如唯心主义等。

第六章晚期希腊哲学

从公元前322年亚里斯多德去世到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所有学园,这段时期在哲学史上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阶段,在历史上经历两个时期: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在希腊化时期,希腊哲学随着马其顿王国的军事征服带来的文化扩张,传播至东方,埃及的亚历山大和雅典并列为文化和哲学中心。在罗马时期,希腊哲学进一步传播到拉丁语地区,不擅长思辨的罗马人使用拉丁语表达希腊哲学的思想,产生出最早的拉丁文哲学典籍。从思想内容上看,都是希腊哲学的延续,表现出基本稳定和一脉相承的思想特征。晚期希腊哲学有四个新的派别: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和新柏拉图主义。老学派以柏拉图的追随者组成的学园派和亚里斯多德的追随者组成的逍遥派为主。新老派别长期共存,相互影响,彼此攻击和争论。

这个时期新派别区别于老派别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伦理化的倾向。伦理化指以伦理学为核心或归宿,哲学的主要目标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都认为理性的生活只是达到幸福的一个途径,没有为智慧而智慧的思辨精神和穷究世界奥秘的探索精神。他们在纯粹思辨领域没有大的建树,但借助于前人的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知识论,作为自己伦理学的基础,如伊壁鸠鲁派之于原子论,斯多亚派之于赫拉克利特,新柏拉图主义之于柏拉图,怀疑派之于学园派。伦理化倾向的原因,一方面是城邦制的瓦解造成的社会动荡和融合,深刻而全面地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普遍渴望安宁和谐的生活;另一方面是罗马人和东方人的实用态度和宗教信念侵入希腊哲学内部,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引起的争吵也从内部毁坏了希腊人固有的思辨理性精神。

从理论形态上看,原来属于哲学思辨范围内的某些对象出于实用的需要从哲学中分化出去,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堪称学术上的“黄金时期”。而哲学就更加注重专业性的学术研究所不涉及的领域,关注人生问题,朝伦理化方面发展。

第一节伊壁鸠鲁派

原子论的自然观

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被称为快乐主义,感觉证明了快乐为善、痛苦为恶这一常识的正确性,感觉显示了趋乐避苦的自发性和自明性,快乐的伦理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真理。

伊壁鸠鲁虽然把快乐和幸福等同,但坚决反对把快乐和享乐等同。他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快乐:第一种是自然的和必需的,食欲;第二类是自然的却不是必需的,性欲;第三类是既不自然又不必需的,虚荣心、权力欲。他又区分了强烈但不长久的快乐和平静但长久的快乐,还区分了动态的快乐和静态的快乐,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后者是痛苦的消除。静态的快乐高于动态的快乐,理由是最高的幸福是不可增减的,人们在动态快乐中得到的享受或强或若,只有在静态的快乐中才能出于平稳不变的幸福状态。伊壁鸠鲁的静态快乐指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两个方面,认为两个方面相互影响,但他更强调心灵的快乐。“宁静”的心态是静态快乐的主要特征,伊壁鸠鲁把它和审慎的生活联系,认为这种生活才是最高的善。

伊壁鸠鲁没有提倡享乐主义,但他的快乐主义确实包含着某些易被误解和利用的因素。首先,他虽然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但并不否认前者,动态快乐可以增加快乐的种类,丰富快乐的体验,是达到静态快乐的手段。其次,他虽然强调心灵的快乐高于身体快乐,但是在不影响健康的情况下,并不排斥身体快乐,反而有时容许把无害的尽情享受当作摆脱痛苦的手段。一切官能享受只有在不妨碍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的前提下才能被认作快乐。

他的伦理学只关心个人的快乐,而不是社会的福利,达到个人快乐的途径也与社会服务和利他行为无关。他所能想象的快乐的社会生活是友谊,是悠闲的知识阶层之间的愉快交往。

第二节斯多亚派

斯多亚派的哲学体系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三个部分。早期斯多亚派把哲学比作一个动物,逻辑学是骨架,自然哲学是有肉的部分,伦理学是灵魂。伦理学是哲学的核心和目的,自然哲学是基础,逻辑学是手段。在罗马斯多亚派的著作中,逻辑学和自然哲学不再受重视,伦理学与神学更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与罗马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相协调,为统治阶级提供精神支柱。

物理学

斯多亚派物理学的基本原则是:有两种本原,一种是主动的,一种是被动的,它们在不同的层次上构成世界万事万物。

在微观的层次上,万事万物由元素构成,并消解为元素。气和火是主动的元素,土和水是被动的元素,主动的向上运动,被动的向下运动,在圆形球体世界中,向下意味着向中心聚集,向上意味着向边缘扩散。最初只有火元素,火在做向下运动时,依次生成出气、水、土,宇宙的最外层是火构成的星球,其次是气和水,中央是大地。当元素向上运动时,一切都复归于火,只有火是永恒的,其余三种都从火元素产生,并且包含着火的活动力,只不过水和土包含的较少,因此是被动的元素。火与气两种能动的元素构成精气,精气不是火与气的混合物,而是最富有火的能动性的热气,又被称为气息或“普纽玛”(pneuma),一般译作“精神”,但它不是无形体的精神。

在可感的宏观层次上,被动的本原是质料,能动的本原是“逻各斯”或理性,两者结合为运动着的形体。质料只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实体或存在,只有理性才能赋予存在以运动的能力。理性依照自身能力的不同被分为不同等级,所规定的形体也有无生命物、植物、动物、人和神。最低级最普遍的理性是弥散于宇宙之间渗入万物之中的气息或普纽玛,给予质料以内聚力,使之形成一个单一的整体。植物中的理性除了内聚力外还有生长力,这种理性称为“种子理性”(logos spermatikos),它控制着生命的生长、扩大和繁殖的过程。动物理性除了内植物理性所拥有的外还有自动和感觉的能力,这种理性即灵魂。人除了灵魂外还有理智,理智是最高级的理性,它也叫奴斯(nous),与普纽玛的不同之处是它是纯粹的火,不掺杂气,神是“有智谋的火”,人介于神和动物之间,与神分享理智,与动物分享灵魂。

在斯多亚的术语中,神、理性和火常常用作同义词。

在宇宙观层次,宇宙本身是一个活的形体,即包含着千千万万个体的普遍形体。宇宙一词包含三个意思,第一,事物的全部;第二,宇宙的秩序;第三,两者结合的整体。这一整体是有理性的,宇宙的所有部分受理性的秩序支配。充斥宇宙的普纽玛的颤动具有一定的节律,宇宙按照这样的节律做循环运动。宇宙整体在空间上是有限的,为虚空包围,在时间上是有朽的,按照一定的秩序生成和毁灭。只有火才是永恒的、神圣的。

按照自然生活

斯多亚派关心自然是为了达到幸福生活,它们的slogan是“按照自然生活”,自然指世界的本性,即“逻各斯”“正确理性”或“共同法”,按照自然生活就是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律生活,按照他们严格的决定论,按照自然生活就是服从命运。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但可以控制对待它的态度。斯多亚派认为,不顺应命运的态度是非理性的情感,有忧伤、恐惧、欲求和快乐,忧伤是非理性的压抑,恐惧是非理性的退缩,欲求是非理性的扩展,快乐是非理性的膨胀。而理性的态度的特点是“不动心”,在奥勒留那里不动心是坚忍。可以说,不动心是斯多亚派追求的幸福目标。他们提倡不动心的理由是: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人们既然不能控制外界发生的事情,就应该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以心灵的不变应对外界的万变。

命运和自由选择

斯多亚派认为一切都按照命运发生,因为一切都被“逻各斯”、“火”或“神”严格地决定着。命运表示最严格的必然性,产生命运的是宇宙理性或“逻各斯”,按照同类相知的原则,命运为人类理性所理解。天命(Providence)与命运的区别在于天命暗示人格神的预见和前定,命运则是非人格的理性的决定作用。斯多亚学派的命运观是严格的决定论,但并不一定导致消极无为的宿命论。克吕西甫提出“合成原因”概念:每一个事件都有自身原因,命运是这些原因的合成原因。合成原因的概念排除了超自然的奇迹,使命运观称为因果决定论。

斯多亚派又区分了“近因”和“主因”,在物理世界,形体运动的近因使外力推动,主因使形体的内趋力;在伦理领域,人的活动的近因是呈现在心灵中的表象,主因是心灵对表象的反应,虽然人的表象为外物决定,但他却可以自主地选择对待表象的态度。

世界城邦

芝诺著有和柏拉图《理想国》同名的书,表达了和柏拉图相反的思想。书中提出“世界城邦”和“世界公民”的思想。芝诺根据理性的统一性的宇宙图式,认为有理性的人类应当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中,这是一个包括所有现存国家和城邦的世界城邦,它的存在使得一个人不再是这一或者那一城邦的公民,而是“世界公民”。

“世界城邦”是完善的国家,它的法律是由自然颁布的“正当律”或“公共法”,而不是认为约定的法律,后者是前者发展的低级阶段,他们关于自然律的思想促进了罗马人的法学研究。

自然律是宇宙理性或逻各斯的无声命令,无条件地为人类理性所接受。芝诺以自然律的名义摒弃希腊城邦不合理的法律和习俗,认为一切人都是平淡的公民,凡是一切无助于德性的设施一律废止,让理性以自然的方式起作用。

自然律的第一条命令是履行责任。芝诺是第一个使用“责任”的人,把它定义为“与自然相一致的行为”,区别有责任行为的标准是“可以合理的加以辩护的行为”,动物也有责任,自我保存、趋利避害、繁衍后代即是,人还有组成社会的自然本性,人对他人、国家负有责任。

责任和德性都是以自然律为根源,差别在于:德性是终极目标,责任是朝向德性的从属目标;德性适用于人和神,责任则是人和动物。规定德性的自然律扎根于人类理性深处,哲学家很难解释其依据,但很容易解释责任依据的自然律。履行责任是获得德性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怀疑派

希腊哲学后期始终有独断论和怀疑论两种对立倾向。独断论指声称自己发现了真理的人,逍遥派、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派都属于独断论。学园派认为真理不可知,怀疑派则对真理是否存在持犹豫不决的态度。两者都属于怀疑派,学园派有部分独断论因素,因为它尚且肯定真理的不可知。“怀疑”一词的希腊文意思是“探究”(skeptikoi)。怀疑派认为,真正的怀疑应该是不断的探究,不应该终结于某一个肯定的或否定的结论。代表者是皮浪。

不动心

怀疑论的最终目的是寻求幸福,就是达到不动心或宁静的心境。在各种矛盾的东西中做判断,必然引起争论,使得心灵不安宁;无论什么样的判断都可以引起困惑,因为“对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说出相反的命题”,因此只有悬搁判断,才能避免争论和困惑。皮浪说:“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悬搁”不仅是一种认识态度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

皮浪的不动心指两种情况。其一是完全的消极状态,既无思想和情感的冲动,又无积极的作为。另一种更为合理的观点是,“不动心”是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皮浪主义并不背离正常的实践,他们遵守四条常规:自然的指导,情感的约束,习俗和法律的传统和技能的使用。皮浪派还是区分了理论和实践,他们悬搁的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经验判断。

(爱那西德穆Ainesidemos的十大论式:第一,不同种类的动物对同一事物的感受或反应不同。第二,相同种类的事物中的不同个体也有特质差异。第三,同一个体的不同感官有构造差异,对同一对象有不同印象。第四,同一个体身体内部因状态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第五,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习俗、法律、观念不同。第六,事物都是相互混合的,一经混合就发生变化。第七,同一事物因距离、位置等不同而显得不同。第八,事物具有相对性。第九,由于事物的罕见或常见,也同样改变对事物的判断。第十,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相对而言的。

阿格里帕Agrippa的五大论式:第一,观点分歧。第二,无穷倒退。第三,相对性。第四,假设武断。第五,循环论证。)第四节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普罗提诺(Plotinus,204——270),生于埃及,师从阿曼纽斯(Ammonius)十一年。40岁在罗马定居,开办学校。生活简朴,善意助人。60岁时波菲利(Porphyre)成为他热忱的追随者。波菲利把普罗提诺的54篇论文整理成六集,每集九篇,名为《九章集》。普罗提诺论证太一、理智和灵魂为三个首要本体。“本体“(Hypostasis,Principle)一词被他赋予独特的意义,指最高的能动的原因,现代人把它译为“原则”。严格说来,本体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具体的神。

第一本体“太一”

“太一”(to en,the One)指无所不包的统一性。译名取于《庄子·天下》:主之以太一。太一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规定性,肯定的说,太一是善本身,这善不是伦理之善,而是本体的完善和圆满,或者说是生命之源、力量之源。否定的说,太一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万物的总和,而是先于万物的源泉。因此,它不能与任何一个有生命、有力量的东西相等同。太一无形式、无德性、无意志、无思想、无意识、无运动、无变化。太一不具有多样性,是不可分割的原初的单纯的统一性,一切能肯定的东西都有它的对立面,都是区分和分割的结果,只能归属于“多”,而不是“一”。太一不是理智的对象,因为理智只能靠概念和范畴去把握对象,而一切概念和范畴都需要区分才能被定义,因此只能适用于能被分割的东西,不适用于太一。太一是不可名状的,不可认识的。普罗提诺特别强调太一的否定特征,以此说明它超越了“是者”所指示的存在和本质,太一不是一个东西,而是是者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东西之所以为是者,首先因为它有某种统一性。

流溢说

太一时常被比喻为“太阳”“源泉”,太一虽然不动,但却能生成其他本体,这一生成过程喻为“流溢”。这一比喻有两个方面:其一,太一的生成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创造是一种外求的活动,但太一是完满自足的,不追求和需要任何东西,它是充溢的,流溢出来的东西便生成其他本体,流溢是善的自然流露。其二,流溢是无损于自身的生成,太一的生成是完善的本性所在,是自满自足、产生外物而无损于自身。

第二本体“理智”

理智或心灵是最先从太一中流溢出来的本体,被产生的本体不再具有原初的绝对统一性,它包含着一些原初的区分,因而具有肯定性的质。理智仍然有太一的统一性,被区分的多样性仍然是统一的。太一是绝对的一,理智是一和多的统一,或者用柏拉图的语言说,理智本体是理念型相的领域。普罗提诺进一步提出适用于理智的范畴,即思想和存在、异与同、动和静。基本取于“通种论”。普罗提诺认为通种只适用于理智,因为它们是区分的产物,不能适用于不可分的太一。

第三本体“灵魂”

灵魂从理智中流溢出来,理智的流溢是对太一的流溢的摹仿。作为第三本体的灵魂即柏拉图说的世界灵魂(?),它是一种能动力量。它的能动性表现在变动不居,活跃于各个领域,既可以作用于和自己的本性相一致的理智和太一,也可以作用于和自己本性不一致的低级对象,灵魂既是一,又是多:当它与理智和太一相通时,它复归于原初的统一;当它被分割在个别事物中时,作为推动事物变化的内部动力,是多。

太一、理智和灵魂是三个本体,但又是同一个最高的神,用单数大写的神表示三大本体。神即是一,或是绝对的、纯粹的一(太一),或是一和多的统一(理智),或既是多又是一(灵魂)。三个本体同为一神。后来基督教父将“本体”译为神的“位格”,把神作为单一的实体,引申出上帝“三位一体”的概念。

可感世界

普罗提诺承认在三大本体之外还有质料。质料没有任何规定性,包括形状的规定性,但它不是“虚无”,而是非是者,非存在。非存在并非一无所有,而是一团漆黑的混沌。排除了事物的所有性质之后,事物不成其为事物,剩下的只有质料。质料和太一是对立的两端,黑暗和光明。太一发端的流溢止于质料,灵魂却以其活跃的能力,能与质料相结合,产生出个别的、可感的事物,它们的总和就是可感世界。

人的灵魂

人生活在充满灵魂的可感世界,人的灵魂与周围的灵魂相通,普罗提诺称之为“同情”。这种作用力是无形的,却是一种物理的力量,推动着人的活动。但人的灵魂并不完全是被决定的。影响人的灵魂的灵魂本体处于中间地位:一方面可以上升到最高本体,另一方面可以下降到可感世界。人的灵魂则既可以通过思辨和观照追求神,也可以耽于肉欲而陷入身体不能自拔。人的两种相反的能力并不表示自由状态,相反,它表明灵魂无自我完善的能力,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力量的影响。普罗提诺没有“自由选择”的观念。

灵魂的上升

人的灵魂被禁锢在肉体之中,人的灵魂朝向本体或神的上升活动是摆脱肉体的唯一途径,具有趋善避恶的伦理价值。普罗提诺要求通过德性的修养,净化灵魂,经过对神的沉思,最后达到观照神的最高境界。观照使人达到迷狂。迷狂是比幸福更强烈、更充实的生命体验,是灵魂出窍、舍弃躯体与至善的太一合一的不可名状、无与伦比的神秘状态。观照只见光线,不见对象,把一切可视对象都融会在光线之中,即使神的形象也不会出现,否则不会有神人合一。神人合一的思想是普罗提诺给柏拉图主义注入的新内容,这种思想显然受到东方神秘主义的影响,可能和他为了学习波斯人智慧而参加了罗马人的东征的经历有关。

希腊哲学的衰落

公元2世纪琉善描绘的哲学家形象反映的是哲学理论上的贫乏、思想上的危机和行动上的伪善。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是理性的沉思和超脱的静观。理性思辨或囿于自身领域而维持自足和纯粹,或满足外在需要和宗教、道德和政治实践相结合。在前一种情况下,纯理性思辨不能克服自身内部的争论和冲突,孕育着自我毁灭的危险;后一种情况,伦理化的哲学一旦不能满足民众的道德追求,就丧失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学园派和怀疑派的思辨和争论否定了一切普遍的公共的规范和标准,破坏了一切理论的基础,没有任何积极的建树,这种相对主义、怀疑主义从内部阻止希腊哲学的发展,为知识而求知的自由探索蜕变为为否定而争论的理性自杀。伦理化的哲学也丧失了指导道德实践的功能。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被扭曲为纵欲主义,斯多亚哲学成为“官方哲学”,它们所宣扬的说教和罗马统治者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新柏拉图主义则因为和神秘主义以及迷信巫术相掺杂,也不能为哲学理论的发展提供动力。

基督教的兴起是希腊哲学衰亡的外部原因。基督教以其素朴的信仰取代繁芜的思辨和论证,用新的伦理化宗教的理想满足了人们的道德追求,因而战胜了希腊哲学。

西方哲学发展史

西方哲学思想的逻辑进程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共同历史源头。 一、西方哲学史的历史分期 黑格尔:运用了“代”、“期”和“段”这样三级分期法。 罗素:基本上沿用了黑格尔的历史分期法。 对西方哲学史可作以下划分: 古代哲学(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哲学) 早期(前苏格拉底时期) 中期(苏格拉底至亚里士多德时期) 后期(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中世纪哲学(西欧封建社会哲学) 前期(教父哲学) 后期(经院哲学) 近代哲学(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哲学) 以意大利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英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法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德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现当代哲学(19世纪中期以来) 前期(19世纪中后期) 中期(20世纪前期) 当代(20世纪后期至今) 二、西方哲学史的主要进展 1.古希腊罗马哲学 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之前是古希腊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毕达哥拉斯。爱非斯学派是古希腊又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赫拉克利特。 爱利亚学派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主要代表性人物:巴门尼德、芝诺 巴门尼德:“存在”概念是对一切事物所有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存在属性的抽象。芝诺:论证存在的唯一和不东,否定“多”和运动。 古希腊哲学的繁荣: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来论哲学 克服了以往从具体感性事物中寻求本原的局限 恩培多克勒:“四根说”:水、气、火、土。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论”:“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古希腊哲学的中期发展阶段,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到亚里士多德为止的时期。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人成为与自然并列的哲学主题。

最新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最新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 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点燃 2P 2O 5 5、注意事项: ①、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②、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④、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气密性差;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 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点燃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能量变化关系 关系: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从微观来看,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H2O(g) CO(g)

注:反应条件与吸放热无关。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④闭合回路“成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离子不上岸,电子不下水” 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⑤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正正负负” ⑥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氧化,正还原” 负极:失电子,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 罗素有如下表述: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 罗素的看法是: 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 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因此,思想史上的流派到底哪个正确,究竟谁对呢?这个问题是不明白思想史,也是强迫思想家为你自己的时代思考。思想是对应时代的,思想是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主要是解决时代问题和思想家自身问题的。因而,环境不一样,会有多种思想。 罗素的例子也很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而且就我阅读所及,感觉到他能诚恳地承认基督教来自东方,主要是东方的思想范式,这个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真不容易。 三是,现代社会中,哲学资料和重要性不一样。 罗素明确指出了哲学资料本身的变化。他有如下看法: 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成科学性的。好一股新事实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从事新发现其乐无穷,而体系乃是从事新发现的死敌。一向到十七世纪,人们构造思想体系的潜质才赶上关于各种事实的新知识。 从洛克时代以来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之后自康德。继承洛克衣钵的,首先是贝克莱和休谟;其次是法国的哲学中不属于卢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边沁和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第四是马克思及其门徒,他们又取大陆哲学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补。 原来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相对混沌或者说是整体性的,之后由于知识资料的增加,思想家开始逐步分工了,产生了不一样的知识。哲学本身也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分工,分到之后,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与传统哲学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即使是哲学,其中也因态度的差异而分出若干派别来了。但这种差异,主要的还是时代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哲学反映人的生活,也介入人的思想,它也就有些差异。 罗素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以归纳和实验为基础的哲学)最终成为塑造时代的主要知识范型。(这一点对于文科的学者和学生不免有些不甘心,但事实如此)罗素自己理科成绩很好,曾和怀特海合著有《数学原理》一书,因此也敢于大胆地批评黑格尔的数学和在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哲学建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数学大约不比黑格尔高明,在此方面就无从下手)。当然,读书至此,我也只能叹气,我的数学基本上是四则运算水平的,又何从决定罗素的对

电力电子技术第二章总结

2016 电力电子技术 作业:第二章总结 班级:XXXXXX学号:XXXXXXX姓名:XXXXXX

第二章电力电子器件总结 1.概述 不可控器件——电力二极管(Power Diode) GPD FRD SBD 半控型器件——晶闸管(Thyristor) FST TRIAC LTT 典型全控型器件GTO GTR MOSFET IGBT 其他新型电力电子器件MCT SIT SITH IGCT 功率集成电路与集成电力电子模块HVIC SPIC IPM 1.1相关概念 主电路(Main Power Circuit):在电气设备或电力系统中,直接承担电能的变换或控制任务的电路? 电力电子器件(Power Electronic Device)是指可直接用于处理电能的主电路中,实现电能的变换或控制的电子器件? 1.2特点 电功率大,一般都远大于处理信息的电子器件? 一般都工作在开关状态? 由信息电子电路来控制,而且需要驱动电路(主要对控制信号进行放大)? 功率损耗大,工作时一般都需要安装散热器? 通态损耗,断态损耗,开关损耗(开通损耗关断损耗) 开关频率较高时,可能成为器件功率损耗的主要因素? 电力电子器件在实际应用中的系统组成 一般是由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和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的主电路组成一个系统? 关键词电力电子系统电气隔离检测电路保护电路三个端子 1.3电力电子器件的分类 按能够被控制电路信号控制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半控型器件(开通可控,关断不可控) 全控型器件(开通,关断都可控) 不可控器件(开通,关断都不可控) 按照驱动信号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电流驱动型电压驱动型 按照驱动信号的波形(电力二极管除外)不同可分为脉冲触发型电平控制型 按照载流子参与导电的情况不同可分为单极型器件(由一种载流子参与导电) 双极型器件(由电子和空穴两种载流子参与导电)复合型器件(由单极型器件和双极型器件集成混合而成,也称混合型器件) 关键词控制的程度驱动信号的性质?波形载流子参与导电的情况工作原理基本特性主要参数2不可控器件——电力二极管(Power Diode) 2.1结构与工作原理 电力二极管实际上是由一个面积较大的PN结和两端引线以及封装组成的? PN节(PN junction):采用不同的掺杂工艺,通过扩散作用,将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制作在同一块半导体(通常是硅或锗)基片上,在它们的交界面就形成空间电荷区称为PN结? N型半导体(N为Negative的字头,由于电子带负电荷而得此名):即自由电子浓度远大于空穴浓度的杂质半导体? P型半导体(P为Positive的字头,由于空穴带正电而得此名):即空穴浓度远大于自由电子浓度的杂质半导体? 正向电流IF :当PN结外加正向电压(正向偏置)时,在外电路上则形成自P区流入而从N区流出的电流? 反向截止状态:当PN结外加反向电压时(反向偏置)时,反向偏置的PN结表现为高阻态,几乎没有电流流过的状态? 反向击穿:PN结具有一定的反向耐压能力,但当施加的反向电压过大,反向电流将会急剧增大,破坏PN 结反向偏置为截止的工作状态?雪崩击穿齐纳击穿(可以恢复) 热击穿(不可恢复) P-i-N结构

数学选修2-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好好记公式,你们是最棒的,加油,老师与你们一起努力!) 椭圆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22 2210x y a b a b +=>> ()22 2210y x a b a b +=>> 范围 a x a -≤≤且 b y b -≤≤ b x b -≤≤且a y a -≤≤ 顶点 ()1,0a A -、()2,0a A ()10,b B -、()20,b B ()10,a A -、()20,a A ()1,0b B -、()2,0b B 轴长 短轴的长2b = 长轴的长2a = 焦点 ()1,0F c -、()2,0F c ()10,F c -、()20,F c 焦距 ()222122F F c c a b ==- 对称性 关于x 轴、y 轴、原点对称 离心率 )2 2101c b e e a a ==-<< 准线方程 2a x c =± 2 a y c =± 13、设M 是椭圆上任一点,点M 到1F 对应准线的距离为1d ,点M 到2F 对应准线的距离为2d ,则121 2 F F e d d M M = =.

双曲线方程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12F F )的点的轨迹称为双曲线.这两个定点称为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双曲线的焦距. 15、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22 22 10,0x y a b a b -=>> ()22 22 10,0y x a b a b -=>> 范围 x a ≤-或x a ≥,y R ∈ y a ≤-或y a ≥,x R ∈ 顶点 ()1,0a A -、()2,0a A ()10,a A -、()20,a A 轴长 虚轴的长2b = 实轴的长2a = 焦点 ()1,0F c -、()2,0F c ()10,F c -、()20,F c 焦距 ()222122F F c c a b ==+ 对称性 关于x 轴、y 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最新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填空题 1、毕达哥拉斯关于世界本原提出了“”的命题,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关于艺术中人体比例,提出了定理。 2、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悖论是:二分法、、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3、奥古斯丁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而安瑟伦提出了上帝存在的“证明”。 4、阿奎那·托马斯的著名著作是《》和《》”。 5、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名论者,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认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这被称为“”。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主张物质实体的身体具有广延性,心灵实体具有思维性,两者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被称为心身论。 7、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8、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家有笛卡尔、和。 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名著作是《》,分析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发展阶段。他的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思想,提出了的理论,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论证。 10、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的哲学是从绝对出发,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比康德更彻底。而谢林哲学则是从绝对出发,把哲学转向客观唯心主义,为后来的黑格尔哲学打下了基础。 参考答案: 1、数是世界的本原、黄金分割; 2、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 3、知识、本体; 4、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5、奥康、奥康剃刀; 6、天赋观念论、二元论; 7、贝克莱、休谟; 8、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主权在民;10、自我、同一。 1、苏格拉底在道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的著名命题。他的概念辩驳的辩证法,被称为“”。 2、柏拉图提出的“四德说”,包括、勇敢、节制和等四种德性。 3、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伦理学,提出了幸福生活的目的是“的无病痛和 的无纷扰”。 4、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他的主张是信仰与理性可以并存与一致,但信仰却理性,知识为信仰服务。 5、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由开创、由把其系统化、体系化。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他认为科学认识的方法是方法。

《会计基础》 第二章重点归纳

第一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1.会计要素 1.会计要素: 定义: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对资金运动运作的第二层次的划分。 意义:会计要素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组件,同时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 2.企业会计的六大要素: ①资产 ②负债静态要素(反映企业在一定日期内的财务状况) 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要素 ③所有者权益 ④收入 ⑤费用动态要素(反应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 利润表的构成要素 ⑥利润

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6.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①历史成本②重置成本③可变现净值④现值⑤公允 价值

7.本次新增内容:在各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 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资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负债的现时成本或现时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 8.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9.会计科目的定义:会计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10.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11.会计科目是进行会计核算和提供会计信息的基础,是对资金运动第三层次的 划分 12.会计科目的分类 总分类科目(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 A 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驾驭关系的不同分类 明细分类科目 资产类 负债类 B. 按其所属会计要素的不同分类所有者权益类 成本类 损益类 13.总分类科目对所属的明细分类科目起着统驭和控制作用,明细分类科目是对 其总分类科目的详细和具体说明所有者权益类的“本年利润”科目属于利润会计要素;成本类归属于资产要素;损益类分别归属于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14.会计科目按其所属的会计要素不同,可以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 类、成本类、损益类五类 15.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①合法性②相关性③实用性,另外,会计科目要简明、 适用,并合理分类、科学编号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专题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并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规律: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公式:22 1gt h =,速度公式:v=gt 3.两个重要比值: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1:3:5……,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1).....23(:)12-- 专题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以下公式全是适用于匀变速运动)常用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 1v t =v 0+at ○2x=v 0t+at 2 /2 ○ 3v t 2-v 02=2ax ○42/02 t t v v v v =+=-x=(v 0+v t )t/2 ○52aT x =?(一定是连续相等的时间内) (1).上述各量中除t 外其余均矢量,在运用时一般选择取v 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该量与v 0的方向相同则取为正值,反之为负。对已知量代入公式时要带上正负号,对未知量一般假设为正,若结果是正值,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同,反之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反。 另外,在规定v 0方向为正的前提下,若a 为正值,表示物体作加速运动,若a 为负值,则表示物体作减速运动;若v 为正值,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若v 为负值,表示物体沿反向运动;若s 为正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的前方,若S 为负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之后。 (2).注意:以上各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有往返的情况,对匀变速曲线运动和变加速运动均不成立。 专题三.汽车做匀变速运动,追赶及相遇问题 (1)追及 追和被追的两者的速度相等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如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从不同地点出发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若二者速度相等了,还没有追上,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二者间有最小距离; 若二者相遇时(追上了),追者速度等于被追者的速度,则恰能追上,也是二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若二者相遇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二者的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再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一地点出发同向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有最大距离,位移相等即追上. (2)相遇 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分析同(1). 相向运动(两物体对着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的绝对值的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 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 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 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此刻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从泰勒斯到德里达 近段时间来,一直在读西方哲学史和设计史方面的书,主要是北大版《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从泰勒斯到费尔巴哈)和《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从叔本华到德里达)还有《世界现代设计史》《设计哲学》等,此外还粗略的读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个别著作。本来想打算读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再整理心得,但最近感到不吐不快。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出来后,再和其他人的论述相对照,这样也许更有利于研究西方哲学。 一、苏格拉底前的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人数不少,光《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上提到的就有14位,其中许多人在哲学史上都非常有名,前苏格拉底西方哲学可谓绚烂多彩、哲人辈出。这一时期是哲学的萌芽期,也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哲学家探究的主题大都是世界的起源(本原),运动、相对等问题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出现。 由于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人类单独面对世界时充满了困惑,许多呈现出来的现实景象是那么的神秘,特别是人对自身是如何的存在还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哲人从泰勒斯开始,不断地寻求了解、认识这个世界和人本身。在缺乏现代工具和祖先成熟经验的前提下,泰勒斯等人只能从经验中的世界及其呈现出来的现象本身开始,他们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通过观察,哲学家们得出世界起源于水、火、气、原子、一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科学成分不多,但在当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是自然哲学(物理学)的开始。 我觉得,看待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不能用科学、今天的眼光,而要返回到历史中,返回到前辈哲人面对的处境和困惑中,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这些哲学上开拓者研究的意义。他们开创了一个西方认识论的传统,这个传统和中国认识问题的传统不一样,他们面对困惑和不解的世界时,采取了一种穷根究底的认识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哲人都在寻求最终认识世界,即得到智慧,按今天的说法,他们是不可能彻底弄清世界是什么,不可能得到最终的智慧,哲学家能做的就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以有涯的生命寻求无涯的知识。中国人在面对世界时,虽然孔子提出要格物,但格物不是教人了解、求索世界的本原,老子、庄子更主张面对神秘世界时要大智若愚,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智慧,中国人的这种智慧可能更适合与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生命,更适合于慰籍面对神秘世界和死亡时心灵不安的人类。 二、苏格拉底徒孙三人的哲学 苏格拉底徒孙三人是西方哲学史上师徒传承的典范,熟读哲学史的人都知道,自此以后,许多西方哲学界的大哲学家都有一个同样是大哲学家的老师或师公,如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尔克塞徒孙三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起转折作用的人物,他之前的哲学家大都在探讨世界的本原而忽视人类世界的美德、正义等问题,苏格拉底第一次把哲学家的关注重点从自然转到了人类世界本身的问题。苏格拉底的死亡震撼了柏拉图,我相信也震撼了很多后来热爱哲学、自由、民主的人,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文章,主要观点是苏格拉底是雅典的一只牛虻,他的存在让雅典充满活力,当雅典人杀死他后也预示了雅典日后的衰落。今天再读苏格拉底,发现他身上有一切哲学家的特点:思维活跃、爱把自己的思

化学必修二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① 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CaCO 3的分解等。 ②C +CO 22CO ③铵盐和碱的反应,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思考]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 点拔: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NH 4Cl 与Ba(OH)2·8H 2O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 能源的分类: 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流水、风 力、煤、石油、天然气等、 △ △ 常见的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如电力、蒸汽等。 2、原电池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做电极(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级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Zn-2e-=Zn2+ 】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2H++2e-=H2↑】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总反应方程式: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Zn + 2 H+ = Zn2+ + H ↑】 2(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电子:负极→导线→正极。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③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点通传奇专用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不变的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象是一条. 分类:(1)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匀加速直线运动. (2)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1.速度公式: 2.对公式的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t时间内;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就可以得到t时刻物体的. 一、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加速度a恒定不变; (2)v 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大,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二、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公式v=v0+at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v0是开始计时时的瞬时速度,称为初速度;v是经时间t后的瞬时速度,称为末速度;at是在时间t内的速度变化量,即Δv=at. 2.公式的适用条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3.注意公式的矢量性 公式中的v0、v、a均为矢量,应用公式解题时,一般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 4.特殊情况 (1)当v0=0时,v=at,即v∝t(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当a=0时,v=v0(匀速直线运动). 针对训练质点在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222所示,若在A点时的速度是5 m/s,经过3 s 到达B点时的速度是14 m/s,若再经4 s到达C点,则在C点时的速度多大? 答案26 m/s 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一辆以12 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因发现前方有险情而紧急刹车,刹车后获得大小为4 m/s2的加速度,汽车刹车后5 s末的速度为() A.8 m/s B.14 m/s C.0 D.32 m/s 答案 C 2.火车机车原来的速度是36 km/h,在一段下坡路上加速度为0.2 m/s2.机车行驶到下坡末端,速度增加到54 km/h.求机车通过这段下坡路所用的时间. 答案25 s 12.卡车原来以1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因为路口出现红灯,司机从较远的地方立即开始刹车,使卡车匀减速前进.当车减速到2 m/s时,交通灯恰好转为绿灯,司机当即放开刹车,并且只用了减速过程一半的时间卡车就加速到原来的速度.从刹车开始到恢复原速的过程用了12 s.求: (1)卡车在减速与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 (2)开始刹车后2 s末及10 s末的瞬时速度. 12、(1)-1 m/s2 2 m/s2(2)8 m/s 6 m/s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x=v t,在速度图象中,位移在数值上等于v t图象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围的矩形面积.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由v t图象求位移: (1)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32甲所示,把物体的运动分成几个小段,如图乙,每段位移≈每段起始时刻速度×每段时间=对应矩形面积.所以整个过程的位移≈各个小矩形.

西方哲学论文—中西方哲学差异

浅谈中西方哲学差异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借 鉴作用 ——西方哲学史专题结课论文 ****** ******

摘要:中国从近代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开始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西方在综合国力,人口素质,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无疑已经领先了中国,而到了现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要从各个方面借鉴西方。为什么拥有更加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大大落后于西方呢?在我看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方法论的哲学占了很大的原因。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起源开始就已融入西方文明的血液之中。因而我们就要了解研究西方哲学,并与中国哲学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二、西方哲学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转变而来,意思为“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7或前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的前提是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话中,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等。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永生不死的,他们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和命运。奥林匹斯山的12个主要的神实际上就是自然力的化身。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古代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西方哲学家的哲学观点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

西方哲学史中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积极寻求人类行动的依据。 柏拉图。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二元论的开端,本质高于现象,本质决定现象。 亚里斯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学科。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所表述的观点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通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最早构建完整的哲学体系。 犬儒学派:安提斯泰,狄奥根尼。追求德行,并追求从欲望之下解放出来的道德自由:只要你对于幸运所赐的财货无动于衷,便可以从恐惧之下解放出来。主要教条是,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返璞归真 斯多葛派:马可·奥勒留,西塞罗。斯多葛学派认为,全体人类(包括奴隶在内)都受到神明律法的管辖。在他们眼中,当时各国的法律条文只不过是模仿大自然法则的一些不完美法条罢了。斯多葛学派除了否认个人与宇宙有别之外,也不认为“精神”与“物质”之间有任何冲突。他们主张宇宙间只有一个大自然。自然法理论的奠基者。 伊比鸠鲁学派。公元前三百年左右,伊比鸠鲁(Epicurus,公元前三四一年——公元前二七O年)在雅典创办了“伊比鸠鲁学派”。他将阿瑞斯提普斯的享乐主义加以发展,并与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伊比鸠鲁以他所谓的“四种药草”来总结他的哲学:“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新柏拉图主义:普罗迪诺。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基督教神学观念与东方神秘主义等思想熔为一炉,从而为基督教文论的基本取向和奥古斯丁等人的神学思考铺平了道路。 卢克莱修。古罗马哲学家。他继承古代原子学说,特别是阐述并发展了伊壁鸠鲁的哲学观点。认为物质的存在是永恒的,提出了“无物能由无中生,无物能归于无”的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神创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有其自然发展的过程,人们只要懂得了自然现象发生的真正原因,宗教偏见便可消失。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认为感觉是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结果,是一切认识的

第二章总结

第二章联接 考点1:键联接的功用 键联接主要用作轴上零件的周向固定并传递转矩,有的兼作轴上零件的轴向固定,还有的在轴上零件沿轴向移动时起导向作用。 考点2:键的类型及应用 按照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键联接可分为(平键联接)、(半圆键连接)和(楔键联接)等。(1)平键联接的应用(特点): 平键工作面为两侧面,依靠键与键槽之间的挤压力及键的剪切传递转矩。平键联接加工容易,装拆方便,对中性好,用于传动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 根据用途,平键联接可分为(普通平键)、(薄型平键)、(导向平键)。 ①普通平键:圆头(A型)、平头(B型)、单圆头(C型) 圆头(A):定位好、应用广泛,轴上键槽用立铣刀加工; 平头(B):轴上应力集中小,但对于尺寸较大的键,要用紧定螺钉压紧,以防松动。轴上键槽用盘铣刀加工得到; 单圆头(C):主要用于轴端的联接,轴上键槽用立铣刀加工得到。 ②薄型平键:由于薄型平键的键高h较小,因此,它对轴和轮毂的强度削弱较小,用于(薄 壁结构)和(特殊场合)的联接。 ③导向平键:当轴上零件与轴构成移动副时,可采用导向平键联结。 (2)半圆键:工作时靠两个侧面传递转矩。它的特点是键在键槽中能绕其几何中心摆动,可适应轮毂上键槽的斜度,适合锥形轴头与轮毂的联接;轴槽窄而深,对轴强度 削弱大,主要用于轻载联接。 (3)楔键:楔键分为(普通楔键)和(钩头楔键),键上表面和轮毂槽底面均有1:100斜度,楔键的上下表面为工作面,依靠压紧面的摩擦力传递转矩及单向轴向力。楔键联接适用于不要求准确定心、低速运转的场合。 平键联接的选用:键的剖面尺寸(b×h)按照轴的(公称直径d)选择,键长L根据(轮毂长度)选择。 键的主要失效:形式是较弱工作面的压溃(静联接)或过度磨损(动联接)。如果强度不足,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轮毂的长度和键长,或者间隔180°布置两个键,按 1.5个键进行强度校核。

第二章总结

第二章犯罪行为的起源:生物因素 如同了解其他人类行为一样,我们应该把犯罪视为遗传、神经生理学和环境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一章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对罪犯遗传和生物结构的研究。遗传生物犯罪学的先辈Lombroso声称:存在有“天生犯罪人”,其生理结构异于普通人,他们天生就倾向于做出反社会行为。Lombroso的理论被不断修改,但是最终的版本仍保持天生犯罪倾向的观点,至少在某些罪犯中如此。Lombroso的理论很快被抛弃,但是它促使其他的理论家在解释犯罪原因时,除了社会和环境因素之外还应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原因。 后来的理论家研究了身材、体型与犯罪的关系。这些研究及后续研究认为身材和体型与犯罪有一定的相关,但是方法学上的问题使它不能确定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遗传决定的生理特征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犯罪,现在还是未知数。 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也探讨了遗传因素的作用。根据目前的研究,仍然很难给遗传和环境对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做出可靠的结论。这些研究表明,即使一出生就把同卵双生子分开抚养,他们长大后仍然倾向于选择同样的犯罪生涯。然而,研究者还是很难将社会环境从天性——教养的整体中分离出来,这越加清楚地表明,研究人类行为的社会和生物取向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收养研究数量很少,主要是因为难以获得有关的档案记录。这一领域的研究者认为他们的研究支持遗传的观点,但也警告说社会环境既能刺激也能抑制任何天生的犯罪倾向。 Eysenck提出了一个犯罪的交互理论,他认为犯罪是环境条件(主要是经典条件反射)作用于神经系统的遗传特征基础的结果。Eysenck理论的主旨是,具有特定神经系统类型的个体(内向型)建立条件反射的能力比其他神经类型的个体(外向型和中间型)更好,或者社会学习能力更强。换句话说,内向者比其他类型的人能更快地建立起违法活动与厌恶刺激之间的联结。也就是说,内向者的条件制约的良心更强,他们在违法之前就能预感到恐惧,违法之后也更加内疚。 Eysenck假设神经质会强化已有的习惯,特别是在有的案例中可能会增强反社会行为。高度情绪化的个体比情绪化低的个体更有可能形成反社会行为习惯。精神质是已有研究中关注较少的一个人格维度。 Eysenck的理论还需要改进。这一理论存在的缺陷可能有损它的建构效度。其中一个明显的缺点是它过分依赖于经典条件反射而排斥中介因素(认知)和社会学习。尽管存在这些问题,Eysenck的工作代表了一种广泛的、可以检验的犯罪理论,该理论不断激发对犯罪问题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这个理论很好地整合了生物心理学的观点和社会坏境论的观点,并以此解释反社会行为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