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李叔同先生教案公开课

怀李叔同先生教案公开课
怀李叔同先生教案公开课

怀李叔同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一、导入

论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为师者存在于世间,不论时代,不论地域,不论民族。

随着时光推移,太多的人湮没在红尘之间,而具有伟大思想的教师却让我们记忆犹新,

古有最仁德的至圣先师——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最博爱的老师——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最浪漫的老师——苏格拉底“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最理性的老师——亚里斯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网传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每个人都有解释圣经的权利”

高考紧张怎么办?抖卷子!人家以为你翻篇!

史上最帅的老师——都教授“嫉妒是最低级最幼稚的感情,只有缺乏自信而且自卑的人才会有,所以我从来没有那种感觉。”

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一位老师,他是一个传奇,有人称他“半世潇洒半世僧”,他曾是一位翩翩公子,他是近代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

“二十文章惊海内”,

曾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最早出国学文艺的留学生之一

被誉为20 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

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这位20世纪造诣卓越的艺术家,中国现代艺术启蒙教育的先驱者,不啻如流星划过夜空,却想不到于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斩断世情俗怨,从此芒鞋布衲,托钵空门。由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由峰而谷,这一极具戏剧性的转折,怎不令人愕然、惘然?

他便是李叔同,今天,让我们走进丰子恺笔下,去品味他他辉煌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用一个词概括。

李叔同是一位最认真的老师

2、速读全文,请同学们画出“认真”一词的句子,李叔同先生“认真”表现在哪些方面?李叔同先生为什么能有这种权威呢?不仅为了他学问好,不仅为了他音乐好,主要的还是为了他态度认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

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

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

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学道就断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认真”的表示。

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

他的生活非常认真。??都是“认真”的缘故。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李叔同先生的特性的确是认真,但我们只读这些节选文段,会觉得过于突兀、过于抽象,没有细节,缺少血肉。是的,这只是文章的一个框架。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文章的细节,去探究李叔同先生的精神品质。

3、补充:细节:天真的预示

(英)布莱克

一颗沙中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看出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细致生动的描绘。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为学生的丰子恺,他用他独特的视角,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认真且具性格的李叔同先生。

课文中,李叔同先生经历哪些身份?

翩翩公子留学生编辑教师道人法师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探讨一下,文章中如何抓住细节来使李叔同这个人物形象丰满的呢?特别是体现他认真这个性格的?

学生探讨{分组探讨}

1.公子:

(1)“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这样的打扮符合他来自富裕之家的公子身份,即使家庭变故随母南迁,依然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可见衣食无忧,生活富足。

(2)“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这段描写中,抬头不仅仅是他的仪态,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从“名字屡列第一”,以“才子”闻名于上海,以及所作的《金缕曲》中,足见其才情。有才华有风度才能称得上是“一等的翩翩公子”,而非一般的纨绔子弟。

(3)不但才华横溢,屡列第一,可贵的是爱国炽盛,豪气满胸。对国家对民族有一颗赤子之心。赴日本留学,写作《金缕衣》:“破碎河山谁收拾”“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破”。言为心声,可见李叔同是个有抱负有志向的青年,词中流露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从天津到上海,“津门才子”李叔同很快就成为了上海社交场上的当红明星。上海城南草堂的主人许幻园,因仰慕李叔同的才华,不但让出自己的房子供李叔同母子居住,还特意呼来上海另外三位名士义结金兰,世称“天涯五友”。当时宋梦仙有诗云:“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酒酣诗思如泉涌,只把杜陵呼小友。”这个时期的李叔同,完全就像当年“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有一种狂狷之气。

●家境富有

●才华横溢

●英俊潇洒、风度翩翩

●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热

2.留学生:

(1)“要做留学生,就彻底地做个留学生。”这种“彻底”表现在衣着打扮“活像一个西洋人”,扮演茶花女惟妙惟肖,所攻读的学校“都是模仿西洋的”,所教的“都是西洋画和西洋音乐”,学习期间,他又对西洋艺术“全面进攻”。可见,学习热情很高,演绎茶花女角色是性别和文化的双重反串,精湛的演技背后还要有对西洋文化内核的深刻体察和领悟,这样才能做到

形神兼备。

2扮《茶花女》师:有谁读过《茶花女》?女主人公形象?(有没有读过都进入下一环节)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一个剧照。你怎么来评价这幅照片上的人物形象?生:略师:这幅照片显得妩媚又妖娆,这里的李叔同,敢于开风气之先,男扮女装,真可谓是当时中国乃至东南亚的“超级男生”了。你觉得这幅照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生:腰细。师:李叔同反串,不是为了好玩。他为了演好奄奄一息的玛格丽特,不惜长期节食,饿到了皮包骨头的地步。但他毕竟是男人,为了使舞台效果更好,他还用带子把腰紧紧地束起来,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枚杨柳小蛮腰。

(2)狂热渴慕西洋文明的根本是炽热的爱国之心。看见日本明治维新的文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作留学生。联系前文发现,支撑他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动力是希望先进的文化能够拯救国家,这正如当年鲁迅文艺救国一样。

●爱国青年

●着装洋化

●扮演茶花女,演绎认真

3.教师:

(1)“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由洋学生到一介布衣书生,完全是一副正统教书先生的模样,但是,粗布马褂难掩其独特的气质,朴素而不寒碜,简单而不肤浅,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李先生的三次着装,变化的不仅是仪表,背后还各个时代的思想和生活。三次变化,判若三人。每一次变化都是彻头彻尾的改变,可见他的彻底性,每次变化都是那么“认真”。李先生这个时候做了老师,当然得有老师的庄重样,他退去了华丽的洋装,却平添了几分庄严与沉稳,在服饰上尽显朴素之美。

(2)上音乐课迟到

(3)纠正学生不良的习惯吐痰看课外书放屁严肃和气鞠躬

●庄重、朴实

●严肃认真

●不苟言笑

●尊重爱生

●宽和仁爱

(I)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先生很威严,在学生群体里有很高的威信。当时的学校,英文、国文、算学是正科,这三门课的教师最有威望,由于李叔同教音乐,所以音乐教师成了学校最有威望的教师。学生本来是有说有笑的,一见到他,所有声音“忽然消灭”了,不仅是他长着一副威严的样子,还有任何场合他总是用一种郑重而严肃的语调说话。只要他在的地方,就会散发一种特别的磁场,每个人都会被感染,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严肃”。

(2)爱生敬业,言传身教。先生教书一丝不苟,严谨敬业。每次上课他都提前到岗,做好一切准备,“端坐”在教室,静静地等待学生,这种无声的语言比喋喋不休的教诲更有力,以至于学生不敢迟到,凡是音乐课必早到,这种言传身教还体现在多处。先生批评学生“不立刻责备”,“等其他同学出去了”再批评,说明他尊重学生,一贯以“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话,每每批评完总是一鞠躬,学生能读懂这一肢体语言,也说明了师生的默契,先生以自己的实际言行为学生做榜样。先生威严但不失和爱。严厉而不失宽仁,正如他的长相——“温而厉”。学生放一个屁,大家要不掩鼻要不发出厌恶的声音。先生的反应是“眉头一皱”,气体散光了“方才舒展”,这说明不苟言笑的先生也食人间烟火,然而正襟危坐,“管自弹琴”也还算符合其在学生心目中威严的形象,然而,下课后他“郑重地宣告”等一等,学生正想悉听教诲,不料却是“以后放屁,到外面去,不要放在室内”,一语惊人!依然是平日里“轻而严肃的声音”,依然是那么“和气”,再配上一贯的肢体动作一鞠躬。如此强

烈的反差不得不说是点睛之笔,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跃然纸上,它将不苟言笑和宽仁和爱合而为一,并且还带有黑色幽默的艺术效果,进一步感染读者。

4、道人:“忽然”信了道教,“常把不用的东西送给我”,早在前文中就可看出“我”和先生关系很好,已超出了一般的师生情谊。所以来了日本好友统统交给我,自己关起门来研究道学,可见其非常信任“我”,也看出先生入了道后静心养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少私寡欲,清静无为。

“学道就断食十七日”说明其学得认真,“学一样,像一样”,也看李叔同开始回归本真,摈弃尘世的羁绊,注重自我内心的净化。这些都顺应道家的思想。

5.僧人:不久学佛,一旦决定就毅然出家。

修行颇有毅力,学的是佛教中特别讲究戒律的律宗,

处置宣纸的事情

轻摇藤椅避免压到小虫

一枝见佛性,一叶见禅心,心中装着芸芸众生,装着万千生灵,才能装着佛,心中有佛,才能成佛。这一枝一叶的举动中足见其心胸之博大,这一点一滴的细节中足见其心中的悲悯从道人到僧人的变化,也是其思想境界从自我修行,清静无为上升到普度众生、博爱万物的过程。

●修身养性、清静无为

●普渡众生、博爱万物

资料补充:认真。

还有一次,学生某宿舍中发生了财物被窃的事情,大家有怀疑对象,但却没有什么证据。负责管理宿舍的舍监非常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找李叔同商量对策。一见面,李叔同先是听了舍监的几句牢骚,而后非常突然地开口问道:“你肯不肯自杀?”舍监被吓了一跳,没敢接口。李叔同继续说道:“你贴出一张告示,劝说那窃贼快来自首,如果对方三日内不来,说明自己这个舍监无能,将一死以殉职。这个办法定可感动人,那定会有自首者……”“可是,如果三日后没有人来自首邪我该怎么办?”舍监小心翼翼地问道。“那你就自杀。君子言必行,行必果,不应该失信于人。”李叔同语气坚决地说着,舍监听得头皮发麻,身上直冒冷气。而李叔同的神情却非常严肃,一点儿没有开玩笑的样子。舍监咬了咬牙,却最终低下了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很惭愧,我不能,我没有那个勇气。”李叔同笑了笑,拍拍舍监的肩膀说:“算了,算了,我没有怪你,我能够理解。”最终,窃贼没有被找出来,而那个舍监就是年轻的夏丐尊。

总结:

文章通过“我”的视角追怀李叔同先生,从翩翩公子到留洋学生,从教师到道人再到僧人,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都是一次人生蜕变。回首李叔同的一生,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认真的态度,变化的是复杂的人生历程,不变的是独特的精神境界。有位哲人说过:“看人光看外表不行,光看性格也不够,要看一个人心理倾向,看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本文就是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于细节处见精神,展现了李叔同先生率真的性情、真诚的人格、真挚的情感,从而凸显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不凡的精神世界。

夏丏尊:“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作者对李叔同的描写是绘画式的。因为作者不仅仅是散文家,更是一名画家,李叔同的一生就像影片般一个一个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丰子恺:

丰子恺,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名仁,

又名婴行。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

三、探究

李叔同先生才能卓著,还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化名人,然而后来却选择出家,你对这个选择如何看待?这不是消极避世吗?

让学生们充分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时指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李先生消极避世,这是他个人的独特人生之路和积极的人生追求,何况他出家后对佛学颇有贡献,而且仍是爱国者。

教师可略讲丰子恺关于李叔同“人生三境界”的论述(先是衣食方面的物质生活,再是学术文艺方面的精神生活,最后是宗教方面的灵魂生活)。

关于李叔同的出家,百年来众说纷纭,也成为了上世纪初的一大谜团。李叔同自幼处在信佛家庭的环境之中,再加上日后几位信佛朋友的影响,以及所处杭州西湖周边浓厚的佛教氛围的熏陶,这些外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李叔同的皈依佛门。

而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丰富的内心而言,面对社会转型的剧烈动荡,身为知识分子精英的他,渴求通过一种方式来规避人间的悲苦。于是,他选择了以佛教的方式来释放这种难言的情感。也许,后人可以用佛教的术语“机缘”来解释这个现象吧。

尽管身在佛门,谢绝俗务,弘一法师却始终未曾忘记忧心国事。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时局日紧,战地炮火连天。一次在吃斋的时候,法师突然泪如雨下,对众弟子说:“吾人所食。中华之粟。吾人所饮,温陵之水。我们身为佛子,不能共纾国难,为释迦如来张些体面,自揣不如一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一无所能,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弘一法师保国护教的凛然之情,使在座僧众无不动容。

后来,当日寇有犯闽迹象时,丰子恺劝正在闽南四处弘法的他暂到内地避难。他坚决地说:“为了护法,不怕炮弹!”并将其居所命名为“殉教堂”,又题诗一首:“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于此可见,弘一法师在日本侵略者的面前,关心国家前途,把个人安危早已置之度外。当时凡有向他求书者,他就写“念佛不忘救国”,借此宣传抗战思想。

教育学生不要盲目效仿走特定时代的某个名人的道路,不要消极避世,要积极入世,刻苦学习,将来融入社会,创造辉煌灿烂的人生,为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板书设计:

认真

衣着:公子爱国炽盛才华横溢

留学生渴慕西洋有为青年

言行:教师言传身教爱生敬业

处世:道人修生齐}生清静无为

僧人敬畏生命普度众生

复杂的人生历程独特的精神境界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夏丏尊:“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怀李叔同先生 阅读及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即后来的弘一法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辜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一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 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的服装,表现出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理性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多余的宣纸如何处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

浓浓爱国情,莘莘学子意──《难忘的一课》语文教学实录

浓浓爱国情,莘莘学子意──《难忘的一 课》语文教学实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文本解读】 浓浓的爱国情意在本课多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几个字上表露无遗。文本看似浅显,但其实内蕴的那股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意如果无法得到彰显,那么,整堂课的教学必然走向失败。本课的教学不仅有了优秀的课堂设计,而且教师的激情显然每时每刻都在牵动着学生的心,引领着学生真正走进了一个爱国的殿堂。 【教学实录】 一、课前“知识快餐”,介绍背景 (著名爱国将领和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在美国考察期间,有一次,他和一名使馆人员去邮局往国内寄东西。邮局职员看了邮单后故意问:“你是哪国人?”吉鸿昌理直气壮地回答道:“我是中国人!”那职员冷笑道:“地球上已找不到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同行的使者却低声劝道:“吉先生,你为何要说自己是中国人呢?你可以说自己是日本人,这样就能受到礼

遇。”吉鸿昌怒不可遏,大声斥道:“你觉得中国人丢脸吗?我却觉得当中国人很光荣。”回到寓所,吉鸿昌越想越气,当即找到一块半尺来长的硬纸板,亲自用毛笔在上面用英文写了5个大字:“我是中国人!”无论是外出,还是出席宴会,他都把它佩戴在胸前。)师: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想,一定有很多同学,深有感触地对自己说道:“一定要做个豪迈的中国人”吧?但大家可曾思索过,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一个多么可悲的时代啊!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竟到了连自己的国籍都不能堂堂正正说出口的境地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上海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不能忘记“圆明园”那场空难性的烈火与洗劫,更不能忘记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这种种的种种,让无数的百姓颠沛流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当时,在我们的台湾,那里也正经历着一次空前的大劫难。 (出示关于台湾被日本人侵占后的背景资料。)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难忘的一课》便是其中的一朵小浪花。 (读题。) 情感的积淀是上好一节成功公开课的坚实基础,

《短歌行》教学设计公开课第一名

《短歌行》教学设计 公开课第一名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准确理解把握作者情感; 2、朗读,美读,学会用声音传达情感。 重点难点:理解诗歌悲而不伤、悲而壮的风格特点,充满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音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三国演 义》的主题曲。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有一个人,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有人对他推崇备至,说他有雄才大略,这个备受争议的人就是——曹操。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歌《短歌行》,相信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大家会对曹操有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评价。 二、预习检测: 1、准确读出下列句子或词语: 譬如朝露青青子衿但为君故呦呦鹿鸣何时可掇越陌度阡 契阔谈?绕树三匝周公吐哺 2、释义: 人生几何去日苦多忧从中来枉用相存契阔谈? 三、初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字正腔圆。(本环节学生很可能读不出感情,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样 朗读缺少味道,所以我们要再读诗歌) 四、再读诗歌:提示——抓关键字,理解感情。 1、本篇诗歌恰好就有关键字,请大家找一找,作者在诗歌中反复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忧。 (出现三次,分别在诗歌的哪一句) 2、合作探究: 曹操为而忧(要求用四字短语的形式呈现)

依据是诗歌中句 解读 (明确:曹操为人生短暂、贤才难至、功业未成而忧) 3、既然诗歌整体基调是忧虑的,苦闷的,那朗读时应如何表达(语调应……语速应……) 找学生朗读。(学生朗读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低沉而无力或低沉而激昂,须视具体情况做不同引导,指引学生考虑下一个问题) 4、同样为“忧”,作者之忧与考试之忧或生病之忧有何区别表现在朗读中应如何处理(曹操之忧是 站在国家高度的忧,是英雄的慷慨悲歌,表面看似消极悲观,背后却是积极进取的昂扬精神)5、 6、引入建安时期背景介绍:东汉时期中国人口的峰值曾达到6000万,但在三国末年就只剩下3000 万。战争、疾疫、迫害使得非正常死亡大规模出现。曹操的诗歌《蒿里行》中就曾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描写。在这样的时代,越聪明、越敏锐的人越容易感觉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从而形成文字上的悲剧性基调。在这样的乱世中,对待人生的态度有这么几种:不以生死为念,超越生死、顺应自然,以陶渊明为代表;增加生命的长度,求仙吃药,以服用五石散的何晏为代表;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饮酒行乐,以刘伶为代表;提高生命的质量,建功立业,以曹操为代表。 (特殊的时代背景,曹操的个人追求,共同形成了悲而不伤,悲而壮的风格,曹操也开创了一代文风,是为“建安风骨”) 7、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曹操。 五、美读诗歌:深入理解,读出抑扬顿挫。 六、小结:有人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其实,不只在乱世,即使在现在,我们也有可能会因 为理想遇挫而苦恼和忧虑。但曹操早就以他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告诉我们,忧虑很正常,却不可陷溺其中,反而应该借此激发出自己更大的潜能,以自己的作为告诉世界,我曾经来过,给这个世界留下独特而灿烂的痕迹。 七、欣赏:鲍国安老师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对这一段的精彩演绎。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案(详细版) 授课班级:高一(2)班 授课时间: 任课老师:谭秋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赏析,学会用典,比喻等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内涵; 2、典故及比兴表达感情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3、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吧,觉得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回答?) 曾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当中的曹操为白脸奸臣,长眉细目三角眼,表现其奸诈残暴性格。似乎被关上了乱臣贼子的坏名声,但我们看一个人应该持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曹操到底时候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从易中天的品评当中,我们就明白曹操有这么几种身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文学的带头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最没有争议的文学成就。鉴赏他的《短歌行》。 二,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三,整体感知 1,朗读感知,先播放朗诵带,让学生标注生僻字词读音,再学生朗读,老师正音,并作出评价。 2,“诗言志,歌咏怀”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诗人又是通过何种手法来言志抒情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 同学们再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情感,诗文当中

难忘的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23《难忘的一课》教案 兴华小学张双爱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资料和文中的描写,体会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时的心理感受,并用几句话表达出来。 3.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难忘的情感。评论 学情分析: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五年级学生对语言有比较高的感悟能力,能体会到字里行间作者表达的感情。但是,对台湾的那一段历史不太了解。 重点难点: 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难忘的情感。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有关台湾的课文吗?对台湾你有哪些了解? 在谈话中,让学生谈出有关台湾的美丽风光以及台湾人民盼望回到祖国怀抱的热烈愿望,为下文的学习做好感情铺垫。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正是发生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的故事。曾有一位船员,他在这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堂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堂语文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高雄真挚崇高火热闽南语诸葛亮光复 /2、出示主要内容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以后,()在(),见到()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的民族精神。 三、精读课文,在台湾光复的背景下理解情感 1、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是哪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2、这三次分别在哪里出现?请拿起笔在书中用线画出来。 3、学生汇报 (1)ppt出示: (2)齐读

(3)这三句话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第一次是台湾老师认真、吃力地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二次是我和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一遍一遍地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三次是我握着老师的手激动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4、研读第一次 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在第一次。 (1)①台湾教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 “一笔一画”是什么样子呢?找同学来表演一笔一画 同样是一笔一画,有什么区别吗:? ②从一笔一画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为什么写的吃力?请用课文中语言回答。(因为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理解光复。(出示台湾光复资料)ppt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并向中国挑衅引发“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而遭到失败,于1895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被日本侵占整整统治了五十年!在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他们采取军事占领、民族压迫、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种种措施奴役人民群众,让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耻辱,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才被归还中国。 (3)被日本统治的50年,日本人为什么不准许台湾人讲国语? (4)日本人的阴谋诡计能够得逞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能,因为台湾人民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字;从“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和真挚的心。”感受到的)(5)50年啦!才重回祖国怀抱的激动!都凝注在笔端(反复朗读) 怎么读好这句话?(不对,他们初学国语,国语不太熟练,怎会读得如此流畅?读得好,就是这样,吃力地,生疏地,但非常认真的!) 师引读:50年没说这样的话了——。 女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引读: 50年了,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说中国话了。 男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引读:50年的耻辱,现在终于能这样痛快地说出来了。 全体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引读:50年,风雨飘摇的50年啊,台湾的人民过着的是怎样的日子啊,如今终于光复解放了,心情怎能不激动?再读。 全体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5、研读第二次 (1)请同学们说说第二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想想孩子们为什么一点儿也不觉得意外?

【高中语文】《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诗的文体常识及创作背景,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含义,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把握诗词意象,体会本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 1、熟读诗歌,通过意象鉴赏并感悟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出现了诸多的名士。这些名士对自己的人生态度,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比如刘伶,饮酒行乐,增加生命的密度;比如陶渊明,超脱生死,顺应自然;再比如何晏,求仙问药,增加生命的长度。然而,更有曹操这样的建功立业,增加生命质量的人。今天,让我们穿越到1800年前,来走近曹操,走近他的《短歌行》。 (二)、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 “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短歌行》是曹操按旧体写的新辞,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1、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2、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四)、诵读感知 1、预习,个别读 2、正音 3、听范读,体会情感 听完整首诗的朗读,你觉得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他忧的是什么? 明确:忧 4、齐读 (五)、品读鉴赏 1情感:、合作探究,抓住意象,品味 梳理诗意,并探究本文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怀李叔同先生》教学设计

《怀李叔同先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文选自人教社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 二、学生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喜欢自己动手,喜欢流行文化,有朝气,有活力。 三、设计理念。 通过上课时师生互动以及学生客串角色演戏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让同学们在思考中、实践中获得知识。 四、教时安排。 两课时: 课时一: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让同学们带着给出的问题进行逐段的探讨分析,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达到这节课的目的。 课时二: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尤其是对写作中凸现人物个性的典型事例法的掌握,由老师组织同学们分两个小组上台前就课文中“放屁事件”和“摇椅事件”进行话剧演出,文娱委员做主持,老师在台下拍摄DV,最后再由老师点评总结。 五、教学目标。 通过两个课时的学习,使同学们初步掌握写人物类的作文的一些基本写法,并学会运用写此类作文的两种非常实用的小技巧:前后对比法和典型事例法,让同学们明白课文作者用这两种技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认真。 六、教学重点。 在描写人物个性特征时运用前后对比法和典型事例法。 七、教学难点。 典型事例法中事件的选取。 八、教具准备。 1)姚明的海报一张。(或用ppt放映) 2)演戏用的模拟钢琴,打铃用的闹钟,藤椅一个,其他凳子若干。 3)数码DV或可用来拍DV的数码相机。 九、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特色。 1、导入阶段。(5分钟左右) 抽出姚明的海报问:“大家知道这是谁吗?” “姚明!”同学们齐声回答道。(这个是可以肯定的) “那么你们知道姚明这个人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吗?” “酷。”,“帅。”,“有型。”……可能会有很多的答案,这时老师引导同学们回答“很高”,接着老师走下讲台,走到回答“很高”的那位同学的身旁提问: “既然你说姚明他很高,那么你能举一些事例去证明你的观点吗?” 这个同学也可能一时想不出答案,可以先叫他坐下,由大家一起讨论片刻,然后特别要注意引导那些平时很喜欢打篮球的同学去回答,姚明很高,可以举的事例可以是:“经常盖对方球员的帽。”,“踮起脚就可以双手扣篮。”,“不用怎么起跳就可以轻易地抢到篮板。” 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并引出课文: “好了,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描写人物‘很高’这一特征时可以用这么多典型的事例去证明,那么我们在描写人物其他方面的特征如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时是不是也可以用类似

怀李叔同先生 阅读及答案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即后来的弘一法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辜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一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 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的服装,表现出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理性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多余的宣纸如何处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示。

难忘的一课

《教材理解》 所谓“难忘”,指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本文叙写的是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和孩子们上了一堂语文课,为什么令他终身难忘?联系课文内容可知,这一课有着特定的时间(抗日战争胜利后)、特定的地点(台湾高雄市郊外)、特定的内容(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特定的感受(充满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思)。因此,“难忘”是解开本文的关键。 本文采用了双线并行的结构方式: 一是以方位转换来展开故事:先写“我”在高雄郊外见到一所乡村小学,接着写“我”来到教室窗外,随后写“我”走进教室,再就是参观小礼堂看中国历代伟人像。市郊小学→教室外→教室内→小礼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序次井然。 二是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贯穿全篇,这句话前后三次出现,实际上成为抒情脉络,一层进一层地叩击读者心扉。 上面两条线其实不能视为“并行”,方位转换是便于展开故事,同一句话前后三次出现才是文章主线,也是“难忘”的根本原因-- 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是“我”看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抗战胜利了,日本军国主义统治垮台了,所以能教学祖国的语言文字,特地选用这一句,充分体现了师生们诚挚的爱国之情。 第二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是“我”走进教室,跟着师生们一起诵读。“我”是一个普通船员,长期漂泊异国他乡,胸中郁结着怀念祖国的情思。现在,在教室外听到师生诵读这句话,走进教室仍在学习这句话,仿佛一股热流涌进心中,情不自禁地跟着师生诵读起来,传达了“我”和师生们的共同心声,有着一样的爱国之情。 第三次则是“我”在学校的礼堂里,看到中国伟人的画像后,紧紧握住那位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因为台湾“光复”了,中国的伟人画像得以张挂出来,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过去是难得一见的,此时此地,此境此情,自然无法抑制,终于迸发出来,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了。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三次出现,开始是偶然听到,中间是交融一体,后来是喷涌而出,它犹如一根红线贯串全文,织进了“我”和台湾师生强烈的民族精神,织进了深厚的爱国情思,这一课所以“难忘”,正是难忘在这里。 因此,抓住“难忘”,紧扣三次出现的同一句话,就提纲挈领、百毛皆顺,可以水到渠成地加深理解了。重点优化 《难忘的一课》(第十册)是一篇讲读课文。不少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贯穿全文的关键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指导学生阅读,并获得了成功。但我想。假如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思维,对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愿意带着课题走进课文呢如果学生真的有了这种需要,我们不防就此一试,即从课题入手,就学生的阅读过程而构建教学过程。 先分析课题:中心词“一课”――言事;题眼“难忘”――传情。由课题可知,课文集叙事抒情于一体。再从教与学方面来分析:教者看到课题会推测,文章叙述了什么事抒发什么情学生读了课题,至少会产生如下猜想:这“一课”讲了哪些事为什么这“一课”令作者终生难忘综上所述,依据文情和学情,可以形成这样一条教学思路:紧扣课题,构建三个板块,指导学生阅读。 [点评:阅读教学从何处入手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章中去,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开展阅读实践活动。上文提出的“指导学生阅读”,其用心也在于此。] 一、感知难忘事 1.检查预习后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什么地方作者经历了什么事 2.让学生速读课文,分别找出“上课”和“下课”的有关段落,并想想这两部分各讲了什么事(学习祖国文字和参观小礼堂) 3.让学生再读这些段落,然后讲讲这两件事。 [点评:第一个板块的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重在让学生“感知”难忘的事情。环节2的教学,渗透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学简案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用典、比兴、比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 1、朗读——想象——感悟。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步骤】: 导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许劭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 ——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 ——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曹操形象。 鲁迅: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言为心声,通过读他的诗来了解真正的曹操。 一.整体把握 1.教师示范读全诗歌2.全班齐读全诗,注意多次出现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忧,出现三处,一生找出,全班勾画。 二.具体品读 学习第一节 1.一生读第一节,问:写了哪几种“忧”,用什么意象表达自己的“忧”又是怎么解“忧”的?

人生苦短朝露(人生)唯有杜康 借酒解愁诗人还有哪些,你能够背诵出他借酒浇愁的诗歌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这些诗人将酒和情感将酒和文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发达的酒文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搜集整理,看看酒还可以和哪些情感联系在一起,可以以此探究中国的酒文化。曹操为酒文化也是做了贡献的。 2.师示范读这8句,学生读。指导读:(两句一指导)慷慨激昂、沉郁悲壮、凝重苍凉、苍劲悲凉) 3.一生读、全班读。 4.第二种“忧”:求才不得子、君(人才)鼓瑟吹笙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译文: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 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 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 ——用典、比喻,渴求人才而不得的“忧”。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这是一首热情款待群臣宾客的诗篇。开头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开头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鲁迅称曹操“改造文章的祖师爷”,这里8句诗歌,6句一字不改直接大胆的拿用《诗经》的原句,确实大胆,如此大胆的还有他的高大上的粉丝——毛泽东,经常原封不动地使用古典诗词,这叫做直接引用。 ——曹操深情表白,只要你来我曹操队营,我将请人或者亲自为你鼓瑟吹笙热情迎接你。5.示范读这8句,2句一指导读(惆怅轻柔、深沉悠长、深情舒缓、轻

2018年门头沟初三语文二模试卷

门头沟区2018年初三年级综合练习(二) 语文试卷2018.6 班级开展以“筷子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根据收集整理的材料设计了一些学习任务。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7题。 筷子文化源远流长,最早的称呼是“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汉代筷子又称为“挟.提”,意为夹住再提起,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功能。后来,①筷子多是竹子做的,②在“快”字头上加上“竹”,就成为今天的“筷”了。筷子的出现③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革命,④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象征。凡是使用过筷子的人,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 易卦解:两根筷子,二数先天卦为兑。兑,为口,为吃。筷形直长,为巽(xùn)卦。巽,为木、为入。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东西。入口的是什么?是筷头。筷头圆,为乾卦,乾为天。这样吃的岂不是“天”?因此有人认为成语“”就是由这儿来的。 构造简单的筷子包涵着丰富的学问。上半截方型,下半截圆型。方与圆,隐含了人世间的多少玄机。【甲】做人,【乙】处事,方圆并举谋取成功。“圆和方”是中国人传统的为人处事的哲学思想,“方”是指做人的原则与气节,是光明正大、明辩.是非善恶的高尚品格;“圆”是指处事的方法与手段,是机智圆通、灵活老练的精妙技巧。这看似简单、朴素的思想,却也足足穿透了几千年的时空隧道,直到今天仍迸.射着灿烂的辨.证的光芒。 1. 下列对加点的黑体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挟”字的读音是xiá B.“象”字的第六笔是撇。 C.“迸”字的读音是bènɡ D.“辩”与“辨”应互换位置。

2. 根据文意,将以下备选词语中分别还原到文段中的【甲】【乙】处。(2分) A.方中有圆 B.圆外有方 【甲】_______ 【乙】_______ 3. 文段中①②③④处填入的关联词语合适的一项是。(2分) A .①因为②所以③既④也 B. ①由于②因而③不仅④更 C .①既然②那么③既④也 D. ①虽然②但是③不仅④更 4.筷子是成双成对使用的,因而常常赋予其寓意。下列选项中的成语无法由筷子赋予寓意的一项是(2分) A.同甘共苦 B.相濡以沫 C.一箭双雕 D. 情同手足 5. 文段中“”处应填入的成语是。 6.请将以下对联补充完整。(2分) 上联:筷子一双尝五味下联:经书百部 7. 谜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其通俗的形式为人们喜闻乐见。你天天都使用的筷子,常常让人们联想到夫妻、兄弟、姐妹、朋友和伙伴等。你能结合上述提示以筷子为谜底创作一条谜语吗?当然,有创新更好。(3分) 答(打一厨房用具)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一)古诗文默写(共3分) 8.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1分) 9.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认为“国恒亡”的原因是,。(2分)(二)古诗词阅读(共7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然后写下了这首诗。) 10.曹操这首诗借景抒情,请结合本诗具体说明。(2分) 答:

五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课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课公开课教案 和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课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地图 祖国的板块上,有个美丽而独特的地方,台湾省找到位置了吗? 引入交流:想了解台湾吗??老师介绍台湾的富饶美丽、特殊地理、久远历史、当前局势、 导入课文:日本侵略者曾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不仅在中国大陆横行霸道八年,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等无数大血案,而且侵占并血腥统治了台湾整整50年。我们今天要读的课文就是在台湾刚刚光复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板书课题:23难忘的一课 2、结合文前提示和相关资料自主研读课文。

(1)齐读课题:从课题你们读出什么?“这一课”到底怎样的“难忘”? (2)读出主见:用自己最想用的方式与策略读书。注意读准3个生字。 (3)互助研读:学生在充分自读基础上同坐研读讨论。 3、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和谈谈初读课文体会。 4、质疑交流:主要提出读中疑惑不解的问题。如,作为一个教师,为什么连自己祖国的文字都不会写?这么简单几个字,作者为什么坐进教室跟着读?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到底表达了他们什么样的感情? 二、切入关键句子,体验“难忘”之情。 谈话导入:刚才同学们质疑水平非常高。有一个句子贯穿全文,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们会写会读这句话吗? 1、一生演板写句子——体会老师板书的吃力。 要求:请你像台湾教师一样来写这9个字。应该怎样写?学生反复朗读文中句子体验:“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为什么会这样?(结合第11自然段,由学生借用资料说背景,老师点拨——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台湾实行血腥的统治,不准台湾人民说国语,要台湾人民当忘国奴)面对这个情景,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2、一生尝试读句子——体会师生朗读的认真。

《难忘的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23* 难忘的一课 上课教师:刘爱华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3个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文中三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朗读、理解,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3个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三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朗读、理解,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从文中找到重点句子品析,理解这一课让作者难忘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教具:小黑板、学习辅助卡。 2、预习:(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词语,熟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2)再读课文,想一想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熟读课文,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上“?”,并试着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4)回想在这一学期的语文学习中,让自己难忘的一篇课文是什么,为什么? 一、导入揭题 1、教师简介时代背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并向中国挑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惨遭失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一共勒索了中国两亿三千万两巨额白银。其中,台湾被割让给日本,被侵占统治了整整五十年,侵略者采取军事占领、民族压迫、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措施奴役人民群众,让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耻辱,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才归还中

国。本文写的就是台湾刚刚光复时的事情。 2、板书课题,齐读。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过渡语中和学习反思时明确。)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出示学习要求(一):速读课文,读准字音,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填空:主要讲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境,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画像)的深切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认读本课生字:闽、诸 (2)指名完成填空,齐读。 (3)完成当堂训练1。 (二)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过渡语:质疑:同学们,这一课在作者眼里是难忘的一课,是因为最难忘一句话,这句话是哪句话呢?(指名回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一共出现三次。) 1、出示学习要求(二):(1)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勾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并想一想这句话每次是在文中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品析第一次出现: 答案预设:①指名读句子。(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 ②质疑:a.这位老师写字时的词语给你印象最深?(一笔一画) b师生练写这几个字,然后谈写的感受。 C师:为什么台湾老师要一笔一划地写,写得那么认真,写得那么吃力?(因为日本人实行奴化教育,台湾“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

《短歌行》优秀教案,说课稿上课讲义

《短歌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短歌行》,我将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歌,本单元安排的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短歌行》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作品。诗中抓住“忧”字来写诗人为什么“忧”,如何解“忧”,从而表达希望能够招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通过本课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方法,为以后学习诗歌及高考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渴望招纳贤才来建功立业的心情。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问题探究,学习运用比喻典故等修辞方式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体会诗人统一天下 的雄心壮志,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说学生 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学习了现 代诗歌单元,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但是还 未能形成系统的鉴赏诗歌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 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讨,增强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说教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 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我感知课文内容及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 主旨。 2.讨论点拨法: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 主解决疑问,把握诗文内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记忆诗歌。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及时总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思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新课标,结合本文特点,我设计具体学法如下: 1.诵读法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学设计 淮北实验高级中学:王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曹操其人其文 揣摩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矛盾复 杂情感 总结曹操诗歌缘事而发,慷慨多气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分层鉴赏,通过诵读体会情感 情感与价值:树立有担当,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人生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给曹操一个白脸。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 活动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 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解释为“对着”,可以引申为听歌,唱歌。这是已然发生的行为。解释为“应当”,是能愿词,表明放歌是希望发生的一种行为。听歌时一种静态形象的呈现,与诗人内心涌动的丰富的情感不符;应当是一种希望,无论付没付诸行动,都是将来时的一种表述;只有一边喝酒一边唱歌这种现实中正在发生着的动作与诗人内在的情感互为表里。 ③慨当以慷,意为慷慨。为何要把“慨”放前,“慷”放后。同时“当以”是虚词,既然没有表义功能,用在这里在哪方面发挥了作用?(这是词语间隔用法,当以无实义。慷慨意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现代汉语中有慷慨陈词一说。用在此处是慷慨而歌,形容歌激昂。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