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名高考状元扎堆清华经管的背后

18名高考状元扎堆清华经管的背后
18名高考状元扎堆清华经管的背后

18名高考状元扎堆清华经管的背后[日期:

2009-09-23] 来源:新华网作者:

[字体:大

中小]

高分考生纷纷涌向最有“钱途”专业引发忧虑

每当需要给出建议,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伟平总会不假思索地对出色的年轻人说:“去数学系吧。”

在这位数学家看来,数学是智力的挑战,数学是科学的基础,数学值得选择。对提起数学就头疼的考生,张伟平说,那就选你喜欢的专业。

但关于这点,即使最有选择权的那些年轻人──高考状元,往往也很难做到。在延揽全国至少半数状元的清华大学,今年录取的四五十名文理科高考状元中,有18人投到经济管理学院门下。

状元为啥扎堆读经管

每年高考过后,状元们去了哪些专业,不只是个人选择问题。他们如同风向标,代表和影响着全国最优秀考生群体的选择。

“一个人的选择会有偶然性,但这是一个群体的选择。”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孟芊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在当今的中国,招收状元概率最高的院系之一,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的状元至少占全国的一半,其中又有1 /3至1/2选择经管。这意味着每6名状元,至少就有1人在这个学院。

2008年,清华经管学院统招的188名本科新生中,有2 3名状元。2009年的182名新生中有状元18人。

两年间,选择清华经管的各省份前10名分别是83人和77人。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校招生人士说,这一方面说明经管院系招生工作得力,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很多学生还是相对盲目的,“似乎‘管理’很高端,很多学生连经济、金融都没分清楚就来了。他们模模糊糊觉得很热门、很好就选择了。”

作为清华招办主任,孟芊最常遇见的一个问题,是考生选专业的“匹配”心态。“学生有这么一种心理:我的成绩达到一个水平以后,这个分的学生都去了哪个专业,我不去的话就亏了。”

就业好,就是学科好?

取的时候很勉强”。学生的报考热情持续下降,使这类专业成为低谷。

这种状况与状元的“示范”不无关系,“最有权选择的人选择了最有‘钱途’的专业”。

“传统人文学科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最高的,要有天分和智慧。我们发现,现在真正有这方面素质的,甚至有这方面爱好的学生,被埋没了。”

肖鹰曾是一名状元。1980年,他以云南省文科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因为“它很适合我的性情”。同班同学中,至少有4位状元。1987年,当他报考北大美学研究生时,4个名额有100多人竞争──“我们是真热爱这个专业”。

肖鹰说,在国外,传统的人文学科人数也少,但都是最优秀的。“我们跟热门学科的生源差距不在于数量上。传统的人文学科应该是精英教育的,我不认为数量上应该和热门学科相比。”

“就像经济上过分追求GDP发展一样,文化教育上也追求功利性的东西。”他说,“我们现在不注重精神,不注重思想,甚至也不注重品位。”

在这位教授看来,这将导致恶性循环,会在不远的将来影响中国人文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影响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国家教育战略应当有意识地创造社会环境与积极的价值导向,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成为人文学科的继承人。“教育的决策者应该意识到传统人文学科的价值所在。”

他还认为,高考笔试只是第一步的资格考试,后续缺乏真正的专业测试,也就没有真正的专业选择。“当前招生实际上是一种‘拉郎配’。”分数是前提,志愿是参考。状元先选,按分排队,分数决定论影响了人才更合理、更全面的选择。

“我认为个人只要自由、自主地选择专业,都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个社会,应该形成一种机制,使这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应该有相当的人才吸引力。”

(待完善提纲:现象:当前我国高考高分考生纷纷青睐经济管理类专业,而人文科学类的学科遭到受冷落。

影响:人才扎堆报考经济管理等专业,导致考生报考专业时忽略自身条件和兴趣,进而引发人才流失等智力浪费现象。而对人文类学科的冷落恰好体现了社会对人文精神的忽略和功利性,传统人文学科的价值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将制约中国人文学科和人文精神的发展。

原因:造成经管类专业过热、人文类专业冷门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经管类专业招生得力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由于信息不对称,考生对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产生了“盲

从”现象(和“匹配”心态),而忽视了自身条件和兴趣,导致了专业选择的扭曲。

2、经管类专业就业门路广,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使得学生不

得不考虑现实中的就业问题。

3、文化教育产业产生了追求功利的错误趋势,社会忽视了人

文精神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价值导向。

4、考试机制结构不合理,缺乏真正的专业测试,且分数为唯

一标准的现状使得个人不能实现自主选择专业,所以人才的分配也是片面的。

对策:1、建立考生自我评估和高校专业建设情况评估制度。考生在选择专业之前,应在专业化指导下,遵从规范化程序,对自身优势、不足与兴趣所在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通过标准化数据资料,对自身情况作出准确定位,为下一步的专业选择提供参照。另一方面,省级以上教育部门应建立对辖内高校建设情况的评估制度,对高校师资、硬件设施、专业介绍等全面分析,通过科学的标准化分析体系对高校信息进行整合,并向考生公开,使全部考生对各高校、尤其是各专业情况有一定深度的认识,从而避免报考时的“盲从”“匹配”心态。

2、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各高校合格毕业生的就业。全面测评社会就业需求,并依据量化数据确定高校各专业招生数目,如采取“(专业人才预计需求+专业理论研究人员预计需求)*(1+

加成率)”的方式确定招生量等。细化经济管理等热门专业的分类,使得专业口径与市场需求口径相一致,培养“专而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万金油”型人才,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更加明确。加强对冷门专业的建设,通过鼓励创新、鼓励研究、相关科研费用调配等手段,实现专业选择的合理分流。

3、创造理性的社会环境与积极的价值导向。净化学术研究环境与氛围,通过引导手段杜绝学术研究功利化倾向。教育统筹部门切实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与建设,通过奖励、资金支持、人才重点培养等手段,推进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完善,进而引导考生作出合理选择。

4、探索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与考试机制。实行笔试、口试、面试相结合的人才评价体系,通过理论考试和实践,多角度全方位综合评定个人能力,而不是把分数作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建立考生自主选择为主、分数为辅的招生标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