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健康的关系

人格与健康的关系
人格与健康的关系

摘要:人格与健康的关系的研究可追溯到Hippocrates 和Galen,一直延续到今天。许多研究都表明人格可以影响人的健康以及健康行为,本文将介绍人格与身体健康,同时也介绍了人格如何影响健康行为的。

关键词:人格,健康,健康行为,关系

都说“人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也许这句话不完全正确,但是一个人的人格却可以影响个体的健康以及健康行为,从而对个体命运造成影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生理层面,还延伸到了心理和社会等层次。人格对健康的影响也渐渐的到了重视,从Hippocrates 和Galen,起,经历几个世纪,人格与健康的研究几经高潮,已经得到了不少的成果。

一、健康的概念

不同时期人们对健康的定义也不同。最初人们认为健康就是身体健康,无病无痛,无疾而终。可是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压力增加,一些非生理病因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定义健康的概念。健康的定义中融入了许多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理解。健康的定义从最初的一维的身体健康,逐渐发展,到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提出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要素说。

躯体健康指拥有强健的体魄,没有疾病。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即环境条件的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1社会适应健康是指个体能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各种角色和责任的要求,能够结成良好人际关系,能够在社会许可的范围内充分表达和满足自己的感情和需求,能够实施健康的社会行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道德健康指个人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执行的能力,不仅能够合理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也能够自觉维护他人的正当的利益和需求,达到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总体利益协调兼顾的状态。

可以看出健康概念的发展,已经延伸到社会层次。但是,本文将只介绍人格与身体健康关系。

二、人格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对人格与健康的研究可追溯到Hippocrates 和Galen, Galen 就认为抑郁质妇女比多血质妇女容易患癌症。19 世纪, 一些临床医生也在各自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类似的观点。20 世纪40 年代, 在Freud 、Pavlov 及Cannon 的影响下产生了心身医学, 将人格与心身疾病相联系进行研究。但这些研究只是流于表面, 并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模型。到60 年代, 随着应激理论的发展壮大, 人格—健康研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高潮, 其起点是Friedm an 和Rosenm an (1974) 提出的TABP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 即A 型行为模式。随后, Kobasa (1979) 又对心理坚强(p sychological hardiness) 做了深入的研究。Eysenck 与Gro ssarth-M at icek 等人则一直致力于癌症倾向人格(cancer2prone person2 ality) 与冠心病倾向人格(CHD 2prone personality ) 研究的进展, 建立人格—健康关系模型逐渐成为可能。F riedm an 和Boo

1韩雪等《健康与人格》P254

th-Kew ley (1987) 曾给出了4 种可能的人格—健康关系模型。心身模型、身心模型、知觉过滤模型、交互作用模型。

心身模型是指某种人格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某种疾病的出现,人格导致疾病的典型的代表有A 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和C型行为模式与癌症等。心身模型强调人格为因,疾病为果。

身心模型是指某种人格可能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此时疾病作为自变量,人格作为因变量。人体是心理和生理两大功能完整统一的生命体,个体通过心理与生理的统一活动,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人体的健康。如果一方面变化,另一方面必然变化。所以当人格变化,健康自然就变化。例如,吸食毒品过多可能会造成精神分裂症。

知觉过滤模型是指把人格作为一个知觉过滤器,决定着个体对疾病的反应,人格作为一个调节变量。生理因素仍然是病因,但是人格决定病情发展。个体由于生理因素生病之后,由于不同的人格会采取不同态度去面对,在这一过程中人格是调节变量。

交互作用模型指人格与疾病的产生有相互作用,人格在疾病的产生过程中和产生之后都与之发生交互。交互作用模型不同于经典交互作用之处在于,经典交互作用只是两者之间,但是交互作用模型认为人格与健康在相互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第三种因素。例如,大学生的创造力受人格和健康影响。

以上四种模式只是几种人格—健康的可能模式,并不是真正的人格—健康模式。但是以上四种模式的提出为真正模型的产生提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对应激中介的研究及疾病行为的研究逐渐产生了自己的模型。这样就形成了该领域内几种主要的人格—健康关系模型, 它们是应激中介模型、健康行为模型、体质倾向模型与疾病行为模型。

应激中介模型的基础是20 世纪60 年代心理应激理论的发展。60 年代中期, lazarus 等人改变先前研究只强调外部应激源或应激发生时个体反应的局限,提出了认知交互作用的应激理论, 加强了对应激中间过程的研究, 并强调个体对客观环境的主观解释或评价。这种理论引发了研究者对应激过程中一些重要的中介变量的重视, 人格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

以Lazarus理论为基础的早期应激中介模型,认为客观事件虽然有引起应激的潜在可能, 但它本身并不具有应激性,而是与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评价有关。个体对应激事件作出评价,随后产生省里唤醒,使得个体对那些对自身有威胁的事件作出反应。个体的评价和反应后的行为都会产生疾病。人格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该过程中,但是人格决定着个体对客观事件的反应,不同人格的人对同一事件的认知都会不同,而这种认知却参与到该过程中。

Lazarus 等人认为, 这种模型只适用于短期的应激过程, 它对人格在应激—疾病关系中作用的解释是静止的而不是动态的。假设应激时间很长,那么人格对健康的影响是什么呢?基于这种假设,研究者对此模型进行了修正, 提出了“相互作用的应激中介模型,该模式认为,人格除了会对个体对应激的评价及反应行为产生影响外, 还会对应激源本身及应付行为产生的后果有影响, 而且, 这种影响是相互的。

健康行为模式认为,人格与健康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人格影响人们对健康行为的选择而产

生的。与Lazarus不同,Cohen 等人认为人格与健康的影响不主要是在应激过程中实现的, 而是应该与个体健康行为的质量有关。由于早期健康行为模式没有说明人格是如何直接影响健康行为的,所以后来对其加以修正。人格对应激过程中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评价及其应付产影响, 这种影响的结果是产生了不同的应付反应, 其中可能就会有健康行为的变化, 并最终影响个体健康。

针对前面两种模型, 一些研究者认为人格与健康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它们之间更可能是因为都受一个第三变量的影响而产生联系, 这个第三变量就是遗传的气质因素。因此产生了气质倾向模型。气质倾向模型强调个体先天带有的气质倾向。个体由于受基因等遗传素质的影响, 在气质上就会带有先天的倾向性。这些气质倾向会影响到很多病理生理过程, 包括交感神经反应性加强的应激反应或副交感神经反应性抑制的应激反应, 它们会进一步影响疾病的发展以及我们所观测到的个体人格的行为、认知、情绪等方面。该模型和健康行为模型一样不支持人格与健康的直接关系,它们之间联系的产生是由生理遗传素质导致的一种“附带现象”。

疾病行为模式中的疾病行为与前面所述的健康行为并不是一对相反的概念, 也就是说, 它并不是引起疾病的行为,指的是当人们察觉到他们自己患病时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包括症状报告、请假、看病及自己服药等。该模型认为模型认为疾病是机体所呈现出来的、能客观测量的病理生理过程, 所以,人格被假设为影响的是疾病行为而不是疾病本身。

三、人格与健康行为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大约有60%的死亡与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关。我国与行为方式相关的死亡占47%。由此可以看出,健康行为严重影响着健康状况,所以要研究人格与健康的关系,也要探讨人格与健康行为的关系。

健康行为指个体为防御疾病,保护自身健康所采取的行为,包括改变健康危险行为,采取积极健康行为,以及遵医行为。2

人格对疾病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包括应激时的生理变化和行为机制。人们面对应激事件时,会产生生理唤醒和心理唤醒。不同人格的人,唤醒水平和随后采取的应对行为是不同的。行为机制是人格特征影响疾病的更为重要的中介因素, 人格特征很多通过个体的不良行为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这和前面介绍的健康行为模式大致是相同的。

Kerry S Courneya 等人进行的研究证明了人格与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他们以 264 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人格与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3研究结果证明外向性与锻炼行为的实施及坚持正相关,而神经质与之负相关。

抽烟喝酒也是健康行为中的一种,很明显,该行为属于危险行为。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神经质与吸烟、酗酒等行为相关。Arai等人的研究证实了高精神质低

2Phillp L Rice.健康心理学[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3Kerry S Courneya, Laurie Ann M. Hellsten personality correla-tion of exercise behavior, motives, barriers and preference: anapplication of the five- factor model[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8, 24 ( 5) : 625- 633.

谨慎性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吸烟行为4。在吸烟者中当被告知吸烟危害健康时, 自控者比他控者更容易戒烟, 而且自控者的再次吸烟的几率比他控者低。

四、关于人格与健康关系研究的局限性

虽然关于人格与健康及健康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得到不少成果,但是仍有许都局限性。

首先,在目前的研究中,理论的发展落后于实证的发展。而且,研究方法大多都是问卷调查法,而不是实验的方法。这样使得所得到的一些结论,缺乏实证性。

其次,现有的关于人格与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多停留在特质水平,缺乏系统性。

最后,对人格与健康关系之间的研究中,描述性要多于解释性。这样,研究就会始终停留在一个层面,无法进步。

相信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人类健康意识的增强,人格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4Arai Y, Hosokawa T, Fukao A, et al. Smoking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in Japan[J] . Addiction, 1997,92 ( 8 ) : 1023- 1033.

人格与健康关系概述

姓名:王俏

学号:1013408021

班级:2008级心理班

从家庭、同伴与自我意识浅谈学生人格发展

从家庭、同伴与自我意识浅谈学生人格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人格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尹博, 田万生, 2006)。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王明忠, 付聪, 周宗奎, 2015),其作为个性差异的重要方面,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还对其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社会成就等持续产生影响。人格随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而在毕生得以发展,相比人生其他阶段,儿童青少年期(包括童年期、青少年期)面临更密集的发展任务,该阶段的个体会以新的方式不断与父母、同伴、学校和社会互动,尤其是青少年还会经历生理、心理的巨大改变,这些必然会对其人格发展带来更深重影响(邹容, 周宗奎, 田媛, 张凤娟, 魏华, 2016)。本文将从家庭、同伴与自我意识三个角度探讨了学生阶段的人格发展。 1 家庭与人格发展 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对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范航, 朱转, 苗灵童, 刘燊, 张林, 2018)。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个体的发展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生态系统中的远端因素(如家庭)会通过近端因素(如人格)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作用,个体的人格特点会受到家庭这一微系统的影响(李蒙蒙, 甘雄, 金鑫, 2020)。Ahmadi, Alizadehgoradel, Rezadeh和Jabraeili (2014)的研究基于大五人格理论(The Big Five)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家庭沟通、关怀等家庭功能存在显著相关。邹容等人(2016)的研究认为处于童年期的小学生会习惯接受、服从父母等权威传递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因而会表现出顺从、待人友善的特点,此时宜人性较高。而从青春期早期开始,青少年开始探索自我,追求自主、独立,此时他们开始质疑并反抗成人的准则,这增加了他们的冒险行为且更易与父母等权威者发生冲突,故宜人性逐渐下降。到青少年中晚期,他们逐渐内化社会规范,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宜人性又逐渐回升。 父母作为家庭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养方式能够显著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积极温暖的家庭环境下,孩子的宜人性、开放性等积极人格水平更高;而消极冷漠的家庭环境下,孩子的神经质等消极人格水平更高(Trentacosta et al., 2010)。家庭背景理论认为,消极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风险性因素,青春期作为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父母婚姻冲突会导致青少年产生消极、不稳定的情绪,伴随着焦虑、担忧和高神经质水平(李蒙蒙等, 2020),已有实证研究表明,外倾性及神经质人格是成瘾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外倾性及高神经质的个体更容易出现手机成瘾,使用频率更高(张斌等, 2017);高“神经质”和低“外向性”的

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

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健康人格的概念,分析人格的特征和影响健康人格的因素,从而阐述了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给出了作者的观点——塑造健康人格要从自身、家庭、社会多个角度入手,发挥多方面的综合作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关键词:健康人格塑造 1 前言 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个性,而人的个性实际上就是这个人的“人格”。一个人的人格如何将直接影响他一生的命运,而大众的人格取向将对社会的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社会中如果有很多粗野、暴躁、贪婪、消极特征人格的人,那么这个社会必定是不和谐、不稳定的,它可能会出现犯罪率高、道德沦丧、社会文明发展缓慢甚至倒退的可能;而社会中如果是自信、礼貌、勤奋、坚毅的人格占主导,那么这个社会必将是欣欣向荣、发达文明、和谐稳定的。为了我们所处的社会能够是光明健康、和谐稳定的,我们应该致力于如何塑造健康人格的研究,并且从自身、家庭、社会多个角度共同努力,使更多的人拥有健康的人格。 2 什么是健康的人格 2.1人格的含义 想要探讨塑造健康人格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人格。在心理学的意义上,人格的含义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综合,包括需要、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等各个方面。表层结构表现为品德、爱好、信念、理性、意志、情趣等;深层结构表现为性格、气质、风格等。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特质的总和,它包含了人的知识层次、道德水准、性格特征、认知方式等多个方面,而在这些方面的综合作用下就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人格。 2.2 人格的特征 人格的特征有一般特征,如勇敢、忠诚、纪律性等,以及与此相反的懦弱、奸诈、散漫性等;对人方面的特征,如集体性、同情性、礼貌等,以及与此相反的孤僻性、冷酷性、粗野等;对己方面的特征,如自尊心、自律性、克己等,以及与此相反的无

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健康的人格的关系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作用是什么? 特征有四个: 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生命关怀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教育目的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教育和谐的教育 作用: 生命关怀: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 以人为本:关注教育理念的演进 心理发展:关注教育的核心目标 心理和谐:关注心理环境的建构 2.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模式?分别有何特点? 指导模式是指咨询者关注的是来访者已经形成的遗传素质、价格特质、行为习惯等因素对当行为的影响,重视来访者的个体差异。它的的基本特征是从个体差异出发探讨有效咨询的途径。 发展模式是指咨询者遵循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来访者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和矛盾进行咨询,以妥善解决其心理矛盾,促使其发展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它的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个体心理发展的延续性。 社会影响模式是指咨询者依据社会心理学关于社会影响人际交往的原理对来访者进行咨询,注意来访者的价值观念、社会角色、社会文化和性别差异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它的基本特征是从社会因素方面探讨有效咨询的条件和途径。 治疗模式是指咨询者运用有关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影响来访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来调动其积极性,帮助来访者减轻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改善或消除病理状态,促进来访者心理功能的恢复和协调。 它的基本特征是把咨询、来访问关系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医患关系,治疗

与被治疗的关系。 3.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请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正处花季的儿童、青少年啊,我们得对他们的未来负责,得给他们作榜样。如果老师因为自身原因而去体罚学生,甚至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些都是教师自己心理有疾病的表现。老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老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的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应该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上课,即使我们在课前受了委屈,我们也应该把这些抛在脑后。不应该把丝毫对他人或领导的不满情绪带进课堂。因为那些和学生无关,这点明辨是非的能力都没有还是合格的老师吗?那和好老师更是无缘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调整自己的心理,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从而保持自身良好状态的心理健康去影响学生。把不该带入课堂的在教室外就消化掉教师其实你是学生优良心理的大部分,是他们真正的榜样,话说回来学生和你一样心里不健康,你说怪谁呢?虽不能说全是你的错,难道你没影响他吗。 调整情绪,心态平和地对待学生,少些苛求多些笑容面对学生。那次团体广播操比赛结束了,我带的班得了第四名。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都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教室里一片寂静,空气仿佛也已凝结了。同学们注视着我,我也望着他们,这时,我慢慢地把奖状举过头顶,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奖状是我班全体同学努力的结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尽管他们尽力了,但他们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否会让他们所深爱的老师满意?同学们笑了,我也笑了,不!是我笑了,同学们才笑了。 我自责:是不是我对他们管得太严了?

(完整word版)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高迪 摘要: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健全人格是一个人建功立业必备的品质,是一个人立身之本,是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助推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人格健全的大学生的参与和努力。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健全人格 一、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 人格是灵魂的骨架,健全的人格能给我们一个正直、清澈的灵魂,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的心灵,引导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它是一个人的内涵、素养和精神气质。大学生人格是大学生的内涵、素养和精神气质。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指其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地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对待他人具有开阔心胸,能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面对人生能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在团队中能够充分发挥团结、合作和自我创造能力。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意义体现在两方面。(1)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大学阶段是人格完善定性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如果在这一阶段不断完善自己人格,将自己心理水平和道德素质提高,与人相处融洽,具有良好的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和创造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那么大学生将以一种愉快的心态享受生活。(2)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一个国家拥有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发展、进步,才能在世界竞争中掌握竞争主动权。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培养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知识经济的挑战。目前大学生由于学习、就业、社会、家庭造成的压力,在人格上出现失衡现象,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自我意识强烈,自私、自大,信心不足,依赖性强,交往能力差,孤独,自卑。因此,学校要提供条件和时间、空间,努力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坚信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下性格,收获命运。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二、大学生常见的人格发展不足分析 大学时代既是学习掌握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在大学生人格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人格发展不足主要有以下七方面: 1、无聊。无聊心理的主要特点是空虚、幻想、被动,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其核心在于没有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空虚是因为没有目标或目标太低,人一旦失去目标的牵引,生活就没有动力;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认识,就会出现茫茫然混日子的现象,对生命意义的否定发展到极端是对生命的否定;幻想是由于目标定位不准确或者目标太

《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人格维度分析“人格与学习”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人格维度分析“人格与学习”的关系》 教学设计 湖北省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向远虎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弄清“自我”的概念,从三个维度强化“自我”认知。 2.弄清人格的概念及其特征。 3. 理解明白班级成绩现状背后的人格因素,启迪树立健康人格,拥有顽强的意志和正确的态度来面对未来的学习。 教学重点 对人格中态度特征和意志特征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寄望学生能从人格的高度弄清理解人格存有的缺陷对现今学习的影响,以此来完成健康人格的构建。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提问:你了解你自己,你认识你自己吗?你明白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以提问快速切入本课主题,以引发学生对“自我”寻找与追问。二阐发“自我”概念 (1)播放PPT(内容是:猫的本相却在镜子里是狮子的头像)问题一:镜子外的猫指什么?自己的本相

问题二:镜子指什么?可指人群与社会 问题三:镜子里的狮子头像喻指什么?自己的印象或者映像 问题四:这幅画说明了什么问题?自己本相的失真状态 问题五:这寓意着什么?人们对自我的不了解(2)“自我”的概念 A 生理上的自我——性别、容貌等 B 生活上的自我——与他人关系、社会接纳等 C 心理上的自我——性格、气质、兴趣及其三观 例如:我是一个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爱哭鼻子、比较敏感的女孩子(3)例子:孤儿与石头的故事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总笑而不答。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着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 记住,无论别。人给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拿 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地发现有不少人对他的石头感 兴趣,而且价钱越出越高。回到院里,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 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上去卖。到黄金市场 上,有人出比昨天高出10倍的价钱来买这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由于男孩怎么也不卖,石头竟被 传扬为“稀世珍宝”。

第三章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三章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引言 一位老教授昔日培养的三个得意门生事业有成,一个在官场上春风得意,一个在商场上捷报频传,一个埋头做学问如今也苦尽甘来,成了学术明星。于是有人问老教授:你以为三人中哪个会更有出息?老教授说:现在还看不出来。人生的较量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技巧的较量,其次是智慧的较量,他们现在正处于这一层次,而最高层次的较量则是人格的较量。 这个故事生动地向我们说明,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人格起着近乎决定性作用。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心理卫生学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健康而幸福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人类自身的人格健康状况,而且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力量。人格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包含着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而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对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寻找通向健全人格之路、塑造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人格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以及反应的方向、速度和程度。进一步说,人格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状况。因此,重视人格的整合与塑造,既是身心健康的需要,又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一节人格概述 一、人格及其构成 人格也称作个性(personality),词源来自拉丁文persona——面具。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人格(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每个人的心理特点不同,因此个性表现也是千差万别。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些心理特征可以通过心理测验来了解和认识。 1、气质是人格的先天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提到气质,就和风度、气度联系起来。在评价某某人的言谈举止时,都会自然地用到“气质”。其实,这里所评价的气质,准确地说,应该是气度。从心理学上谈气质,更多的是指人的脾气、秉性。“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与指向性上。气质的生理基础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在人的人格结构中居于基础地位,它能使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都涂上个人独特的色彩。气质是构成人格的重要部分,由于人的气质类型不同,其行为表现的特点就会有差异,甚至是明显的差异。 关于气质类型的学说,最有影响力的是“体液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分别产生于心脏、脑、肝和胃,以每个人所占优势的体液为主导,构成的四种气质类型即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每种气

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及培养

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及培养 作者:贾峰指导老师:孙英 摘要:健康人格是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人格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人格内涵的解释及对相关案例和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八点相关人格培养的建议。旨在分析我们在平时所存在的问题相互学习,共同促进。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方式;人格培养: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大学生人格培养却处于相对滞后状态,传统人格培养的失效,现实人格培养的失范,理想人格培养的失落等现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诚如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所指出:“无论一个国家引入了多少现代的经济制度的管理方法,……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实施的那些个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动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大学生人格健康关系其身心健康,决定着个体的顺利成长和成才,也关系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一、当今大学生所存在的几点误区 如今大学生中的一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一些偏颇的思想、行为规范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致使少数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变成了消极心态,从困惑走向迷茫。改革开放中国打开国门,伴随着西方文化中的一些腐朽文化也传入了中国,大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接纳先进文化的雏体,首当其冲的受到了影响。 误区一,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重大变化。由于主观、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学生将市场经济中唯商品观念带进校园,重商轻学,重实惠轻理想,重功利轻名节,只关心个人安乐而淡漠社会公益和公德。 误区二,行为规范出现偏离现象。一段时间内,校园内充斥着萎靡不振的情绪。在“怀疑一切”的口号中,一些青年学生对一切都感到失望,似乎突然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要以自我为中心,却偏偏失去自我,于是就接受那些消极的人生哲学。 误区三,信仰方面出现危机。有一部分青年学生认为“享乐是实的”;“青春不乐,一生白过,青春不美,老了后悔。”凡此种种,不能不让对他们寄以厚望的社会感到极大的困惑与不满,产生了抵抗情绪。一些大学生不能分清是非,逐渐的失去了用自己凭借自己的拼搏来创造未来的信心和能力。 二、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内涵及现状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个人的道德、思

如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如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人格乃是一个完善的整体,包括了人所有方面的品质,从人的身体结构到人的思想、品质、态度、价值系统等,其形成是人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据专家认定:人格因素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北师大博士生导师林崇德讲“小胜在智,大胜在德”。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智力上的成绩,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这一点常常超出人们的认识”。因此,班主任传授学生知识重要,培养学生智力更重要,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那么班主任如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呢? (一)、尊重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它包含三层意思“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班主任要关注全班每一位学生,而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学生。不尊重学生,就无法谈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尊重学生,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前提条件。 (二)、赏识学生 教育与人性的最佳切合点是什么呢?是赏识。这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所长,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周弘历经20年磨难探索出的结论。

赏识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不断走向完善。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暗示”,属于一种正强化行为。赏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健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赏识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和专长;赏识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赏识每一位学生对权威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赏识能培育学生的信心、责任心、兴趣、爱好;赏识能开发学生潜能;赏识能发展学生个性。因此,赏识学生是班主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 (三)、长善救失 长善救失是《学记》所倡导的一种教育思想,也是迄今我国德育工作一条重要原则,旨指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即优点长处。克服学生的消极因素,即缺点短处。 班主任塑造学生健全完美人格,长善救失,是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最优秀的学生,人格全貌也不可能“完善无缺”。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择善去恶,强化优点,淡化缺点。此侧重培优而言。另一方面,即使品德最差的学生,身上也存在积极的因素,只是因他们身上消极因素占了优势,积极因素被掩盖了,只要班主任怀着积极的心态,留心注意,总能找出隐藏内心深处的“闪光点”。班主任捕捉闪光点,诱发闪光点,使其自身逐步增长其克服缺点和错误的的内在精神力量,促使其内部矛盾转

健康人格的标准

马斯洛的10条经典心理健康标准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严和锓、陈钟舜、郑日昌的研究正常心理应具备的八条标准: ① 智力水平处在正常值范围内,并能正确反映事物; ② 心理与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 ③ 情绪稳定,积极与情境适应; ④ 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 ⑤ 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协调; ⑥ 行为反映适度,不过敏,不迟钝,与刺激情境相适应; ⑦ 不背离社会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个人动机并使合理要求获得满足; ⑧ 自我意识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差距不大。 健康对照表

关于心理健康标准(心理服务网) 一、成熟者”模式 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哈佛大学长期研究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并把他们称作“成熟者”。从他们身上归纳出7个特征: 1.自我感的扩展 成熟的人积极介入和投身于超越自我的兴趣或活动中去,他们完完全全并且生气勃勃的沉浸于生活之中,而不是远离生活和逃离生活的消极旁观者。一个人越是专注于各种活动,专注于人或思想,他的心里也就越健康。自我变成了对这些富有意义的活动的投资,而这些活动则成为自我感的延伸。 2.具有对别人表示同情、亲密或爱的能力 3.有安全感,接纳自我 4.能够准确地、客观地知觉现实和接受现实 5.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 6.有多种技能,专注于工作 7.具有统一的人生观,行为的动力来自长期的目标和计划 二、“机能充分发挥型”模式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所表现的是真实的自我,他们认为幸福并不在于全都满足,而在于积极参与和持续的奋斗。“机能充分发挥型”的人具备下列特征:

大学生人格健康测验(UPI)汇总

大学生人格健康测验(UPI) 量表介绍: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后期,面临着自我认识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他们的许多问题是适应问题、发展问题。特别是大学新生面临着环境的剧烈变化,在这样重要的人生转折点上,自然会感到压力,产生一些负性情绪,甚至出现“适应性障碍”。《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用以了解学生神经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的烦恼、迷茫、不满、冲突等状况。量表共60道题目,大约需要25分钟。 测试题目: 1、食欲不振。 □ A 是□ B 否 2、恶心、胃难受、肚子痛。 □ A 是□ B 否 3、容易拉肚子或便秘。 □ A 是□ B 否 4、关注心悸和脉搏。 □ A 是□ B 否 5、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 A 是□ B 否 6、牢骚和不满多。 □ A 是□ B 否 7、父母期望过高。 □ A 是□ B 否 8、自已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 □ A 是□ B 否 9、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 □ A 是□ B 否 10、不想见人。 □ A 是□ B 否 11、觉得自已不是自己。 □ A 是□ B 否 12、缺乏热情和积极性。 □ A 是□ B 否

13、悲观。 □ A 是□ B 否 14、思想不集中。 □ A 是□ B 否 15、情绪起伏过大。 □ A 是□ B 否 16、常常失眠。 □ A 是□ B 否 17、头痛。 □ A 是□ B 否 18、脖子、肩膀酸痛。□ A 是□ B 否 19、胸痛憋闷。 □ A 是□ B 否 20、总是朝气蓬勃。 □ A 是□ B 否 21、气量小。 □ A 是□ B 否 22、爱操心。 □ A 是□ B 否 23、焦躁不安。 □ A 是□ B 否 24、容易动怒。 □ A 是□ B 否 25、想轻生。 □ A 是□ B 否 26、对任何事都没兴趣。□ A 是□ B 否 27、记忆力减退。 □ A 是□ B 否 28、缺乏耐性。 □ A 是□ B 否 29、缺乏决断能力。 □ A 是□ B 否

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第十一章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都属于( )。A.自我认知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感觉 2.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属于( )。 A.社会自我 B.投射自我 C.生理自我 D.心理自我 3.一般说来,( )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A.社会自我 B.理想自我 C.投射自我 D.心理自我 4.个体的自我意识萌芽发生在( )。 A.出生8个月左右 B.1岁左右 C.1岁以后 D.2岁左右 5.个体社会自我的获得一般是在( )。 A.1岁左右 B.2岁左右 C.2~3岁 D.3岁以后 A.自我矛盾型 B.自我扩张型 C.自我否定型 D.自我萎缩型 8.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说明其自我概念具有( )的特点。 A.丰富性 B.完整性 C.概括性 D.稳定性

9.有些大学生在取得成绩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有时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这说明他们( )。 A.自我体验具有丰富性和波动的特点 B.自我体验具有敏感性和情境性的特点 C.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 D.自我认识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特点 10.下列不属于自我扩张型的自我意识是( )。 A.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自我占优势 B.悦纳自我过分,盲目自信、妄自尊大 C.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 D.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缺乏稳定性、确定性 二、填空题 1.自我意识包括个体( )和( )两个方面。 2.意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 )和( )两个特点。 3.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 )、( )和( )。 4.由于意识转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活动为对象,自我意识一分为二:一是( ),二是( )。 5.大学生的自我探究包括: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究、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究、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索、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探究。 6.自我统一意味着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意味着( )、( )和( )的统一,也意味着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统一。 7.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表现为政治方面的( )、( )、竞争意识;求知方面的成才意识、( )、( );思想品德方面的道德意识、( );行为方面的( )、社交意识等。

第四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及其塑造

《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及其塑造》课程教案主页

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又有很强的可塑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是人格稳定性的体现。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个体生理的成熟、外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会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人格的可塑性,也是个体塑造健康人格的前提条件。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正体现了人格可塑性的一面。人格是可塑性和稳定性的统一。 3.整体性与统一性 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特质,虽然由多种成分和特质组成,但这些特质在一个人的身上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是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各种组成部分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这就是自我意识的统一性。(当一个人的在所思、所言、所行等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是,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出现人格缺陷,甚至出现人格障碍。 4.社会性与功能性 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但人的本质特征是其社会性。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结果。社会环境对个体的人格具有重要的塑造功能,每个人都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稳定的行为风格,并在社会交往与实践中实现自我,由此才能形成个体独特的人格特征,这就是人格的社会性。(人格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体能否顺利地适应社会,并在不断的适应中谋求更好的发展)。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社会成就,甚至一个人的命运,因而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生的成败,这就是人格的功能性。(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愈挫愈勇,永往直前,懦弱者则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性的表现) ◆人格的结构 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心理成分。人格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 气质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它受个体生理基础的制约,是人格中最稳定的成分。 气质的这种心理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速度(如言语、知觉、思维的速度等)、稳定性(如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等)、灵活性及心理倾向性和指向性上(如内向、外向等)。 二、人格与心理健康 ◆人格与健康的四种可能性关系: ?疾病导致人格变化 ?人格通过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健康; ?人格直接导致疾病 ?人格通过生理变量影响健康 比如说:在大学校园里有的同学存在着偏执、敏感多疑、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等多方面的不良人格特点,导致与同学们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这些心理不健康的特点都是由人格缺陷引起的。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特征 健康人格的特征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问题 吴欣泽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问题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心理学界、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随着大学校园里恶性事件的增多,这个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人格理论出发,结合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现状,提出要坚持心理健康与人格塑造教育相结合,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完善自我。 关键词:人格心理健康现状目标途径 健康人格的塑造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对大学生自身的认知和开发。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通常只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往往忽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特别是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以至于出现象刘海洋、马加爵等那样自强自律性差,多疑偏执,冷漠等不健康的人格心理。所以,我们有必要尝试从人格教育入手推动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 世界上不存在100%的心理健康,任何人在其一生中都有可能在某个阶段产生一般心理问题。目前为止,有关心理键康(mental health)的定义已有许多,综合来看,心理健康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大体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多能符合下列若干条件:A,情绪较稳定,无长期焦虑,少心理冲突;B,乐于工作,能在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能力;C,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而且乐于和他人交往;D,对于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且有自我悦纳的态度;E,对于生活的环境有适切的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逃避”。 从上述心理健康的概念看,健康的心理不仅包括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稳定的情绪,自我认识,良好的工作能力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努力过程,同时,还包含以下一些共同的人格构念,如适应力,情绪调节力,自信,合作能力,生活与工作能力等。 同样,有关心理健康的定义还告诉我们:心理健康对于人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使人免受心理疾患之苦之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并使人提高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 当今世界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发展全球化,这些急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正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取向。就总体而言,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现状是积极的,他们求知若渴,思维敏捷,眼界开阔,知识面广,热情而不盲从,他们积极探索人生,渴望开发潜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然而,就个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中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表现出一系列的迷茫与冲突,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大学生在人格方面的缺陷就显得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一)缺乏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随着全球社会多元化进程的加快,年青的大学生们对以前空泛的“理想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产生了普遍的困惑,怀疑甚至否定,继而转为一种功利性的个人价值实现机制,不太关心政治时局和社会生活,甚至追求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在这种功利性追求中受到严重削弱。 (二)自我中心主义 现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关系等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形成,溺爱型,放任型,过分保护型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必将对人格的养成有消极作用,有的父母视自己的子女为掌上明珠,一家人围着团团转,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就形成了自我中心主义。 (三)懒惰浮躁,缺乏求真务实,严谨执着的精神 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浮躁心态,使他们难以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大学生在回答"对目前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时,选择人数最多的是“平时不学习,考试前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自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形成。自1890年威廉·詹姆斯(W.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以来,自我意识在心理学领域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自我意识和人格成为社会心理学关心的主题之一。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与自我 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和自我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自我是指自己各种身心状况或是各种身心状况的总和。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部分,即物质的自我、 精神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在西方,自我也存在两个混淆的概念,即self和ego。一般而言,大多数实证 研究都是围绕self进行的,对于ego,则一般为思辨性探讨。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简而言之就 是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一般认为自我意 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自我认知,即对 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 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举例来说,个体对自己身高、相貌、健康状况、 性格或是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好坏等的认识就是自我认知;而对自己身高、相貌的满意与否产 生的愉悦和自卑情绪,对自己性格的欣赏或不满情绪,以及与人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就是自我情感; 根据自己外在条件而扬长避短地装扮自己的想法、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等就属于自我意向的范畴。 自我意识是在自我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和分化出来的。也就是说,个体在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 可以把自己与客观世界、自我与非我区别开来的时候,自我意识也才出现。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 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从自我中的精神自我部分产生发展而来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又可以把 自我意识看作精神自我的一部分,也就是自我的一部分。但我们要认识到,自我意识一旦产生,便有了相 当大的独立性。 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的认知范畴。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图式、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自 我概念只是自我认知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反映着自我认识甚至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对自我体验 和自我调节有着深刻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自我概念、自我意识都涵盖于自我的范畴之内。由于长期以来, 西方和国内关于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研究都是在自我(self)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在下文的一些相关理 论阐述中,我们不做严格的区分。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所谓自我意识的结构,是指自我意识由哪些心理成分或基本表现形式所构成。

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

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 摘要 在社会日益发展与进步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与生活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的日趋复杂,促使许多人迷失了方向,这不仅影响到人们的工作效率,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一个人能否科学理性地看待一切,能否正确地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能否与人和谐共处,能否具有坚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是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关键,而这一切又都取决于是否拥有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健康人格影响因素健康人格条件 引言:幸福人生起始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优秀人才的首要条件要有健康的人格。面对社会的日益进步,它在带给人们丰富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工作与生活的要求,更多的压力。如何能够自我检视,完善自我,形成健康的人格,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生活关系,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1、什么是健康的人格? 心理学家对健康人格的概念界定有多种描述: 1.1奥尔波特: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标准有七:①专注于某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②对父母、朋友等具有显示爱的能力;③有安全感;④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⑤能够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⑥客观地认识自己;⑦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 1.2罗杰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充分起作用的人。具体特征有五个:①情感和态度上是无拘无束的、开放性的,没有任何东西需要防备;②对新的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自由地分享这些经验;③信任自己的感觉;④有自由感;⑤具有高度的创造力。 1.3弗洛姆: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创造性的人。以创造性的、生产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1.4弗兰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超越自我的人。概括为以:在选择自己行动方向上是自由的;自己负责处理自己的生活;不受自己之外的力量支配;缔造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能够表现出创造的、体验的态度;超越了对自我的关心。 综上所述:健康的人格就是能够科学理性地看待一切;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信任自我,控制自我;具有高度的创造能力,具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能与别人和谐相处,懂得爱且会爱;具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影响人格的因素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的形成不外乎两种主要因素:一种是生物遗传因素,另一种是后天的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学基础,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发展方向。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则把遗传给人格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它左右着人格形成的特征和发展方向。 2.1遗传因素 个体的形成是父亲的遗传信息和母亲的遗传信息结合的结果,父亲或母亲性格上的一些特质就有可能遗传给子女。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很重要。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这个观点,比如从双胞胎之间性格特点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在人格的情绪特征方面的相关系数是0.72,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是0.57;同卵双生子在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方面的相关系数是0.61,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是0.54;同卵双生子对自己的态度的相关系数是0.71,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是0.60。两者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2.2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及其塑造

《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及其塑造》课程教案主页 第一节:人格的基本理论 一、人格概述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各具特色的样子: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冷淡孤僻;有的人聪慧敏捷;有的人顽强果断,有的人多愁善感,有的人笑口常开,等等,这些不同的特征就是不同个体之间人格的差异。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格 人格的内涵 心理学所谓的人格,通俗的说就是个性。它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倾向、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整合。 人格的特征 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心理品质和典型特征。概括起来,人格具有如下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使人与人在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上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个体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但是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毫无相同之处,人格既不包括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行为风格等相同的方面,即人格的共同性,如:每个民族、阶级和集团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点。因此,人格是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2.稳定性和可塑性

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又有很强的可塑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是人格稳定性的体现。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个体生理的成熟、外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会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人格的可塑性,也是个体塑造健康人格的前提条件。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正体现了人格可塑性的一面。人格是可塑性和稳定性的统一。 3.整体性与统一性 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特质,虽然由多种成分和特质组成,但这些特质在一个人的身上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是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各种组成部分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这就是自我意识的统一性。(当一个人的在所思、所言、所行等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是,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出现人格缺陷,甚至出现人格障碍。 4.社会性与功能性 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但人的本质特征是其社会性。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结果。社会环境对个体的人格具有重要的塑造功能,每个人都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稳定的行为风格,并在社会交往与实践中实现自我,由此才能形成个体独特的人格特征,这就是人格的社会性。(人格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体能否顺利地适应社会,并在不断的适应中谋求更好的发展)。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社会成就,甚至一个人的命运,因而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生的成败,这就是人格的功能性。(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愈挫愈勇,永往直前,懦弱者则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性的表现)人格的结构 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心理成分。人格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 气质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它受个体生理基础的制约,是人格中最稳定的成分。 气质的这种心理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速度(如言语、知觉、思维的速度等)、稳定性(如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等)、灵活性及心理倾向性和指向性上(如内向、外向等)。 二、人格与心理健康 人格与健康的四种可能性关系: ?疾病导致人格变化 ?人格通过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健康; ?人格直接导致疾病 ?人格通过生理变量影响健康 比如说:在大学校园里有的同学存在着偏执、敏感多疑、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等多方面的不良人格特点,导致与同学们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这些心理不健康的特点都是由人格缺陷引起的。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特征 健康人格的特征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