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基本操作之石膏固定技术

骨科基本操作之石膏固定技术
骨科基本操作之石膏固定技术

骨科基本操作技术之石膏绑带与夹板固定技术(一)石膏固定技术

1.概念:石膏绷带(plaster bandage)是常用的外固定材料,是将无水碳酸钙粉末撒在特制的稀孔绑带上,吸水后具有很强的塑型性,能在短时间内逐渐结晶、变硬。

2.适应症:

(1)小夹板难于固定的某些部位的骨折,如脊柱骨折。

(2)开放性骨折清创术后,窗口尚未愈合,软组织不宜受压,不适合小夹板固定者。

(3)病理性骨折。

(4)某些骨关节术后,须较长时间固定于特定位置者,如关节融合术。

(5)维持畸形矫正术后的位置,如成人马蹄内翻足行三关节融合术后。

(6)化脓性骨髓炎、关节炎,用以固定患肢,减轻疼痛,控制炎症。

(7)某些软组织损伤,如肌腱、肌、血管、神经断裂缝合术后需在松弛位固定者,以及韧带损伤者。如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需行外翻位石膏托或管型固定。

3.禁忌证:

(1)确诊或可疑伤口有厌氧菌感染者;

(2)全身情况差,心肺肾功能不全或患有进行性腹水者;

(3)孕妇忌做腹部石膏;

(4)年龄过大体力虚弱者,忌用巨型石膏;

(5)新生儿、婴幼儿不宜长期石膏固定.

4.优缺点:

优点:能够根据肢体的形状塑性易于达到三点固定的治疗原则,固定确实,护理方便,便于长途运送。

缺点:沉重、透气性及X射线透光性差,固定时一般需超过骨折部的上、下关节,可导致关节僵硬。

5.用法:

石膏绷带固定范围

石膏对患部的固定有一定范围,其原则是将患部上、下两个邻近的关节一起固定。

衬垫+石膏(保护骨隆突部的皮肤和其他软组织不被压伤导致褥疮)。将石膏绑带卷平放在温水,待无气泡时取出,手握两端,轻轻挤去水分,即可使用。6.常用石膏固定类型

(1)石膏托:

按需要将石膏绑带折叠成需要长度的石膏条,置于伤肢的背侧(或后侧),用绑带卷包缠,达到固定的目的。上肢一般10-12层,下肢一般12-15层,其宽度应包围肢体周径的2/3为宜。

(2)石膏夹板:

按石膏托的方法制作两条石膏带,分别置贴于被固定肢体的伸侧及屈侧,用手抹贴肢体,绑带包缠。多用于:骨关节损伤后肢体肿胀,便于调整松紧,以防

影响肢体血运。

(3)石膏管型:

是将石膏条带置于伤肢屈伸两侧,再用石膏绑带包缠固定肢体。有时为防止肢体肿胀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在石膏管型塑性后尚未干硬时,于肢体前方纵行剖开,称石膏管型的剖缝。

(4)躯干石膏:

是采用石膏条带与石膏绑带相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包缠固定躯干的方法。如:头颈胸石膏、石膏背心、髋人字石膏等。

7.注意事项:

(1)保持平整。切勿扭转,防皱折。

(2)塑捏成型。使其干硬后符合肢体轮廓。下肢如同紧身衣裤,足部应注意足弓的塑形。(3)应将手指、足趾露出,以便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功能等,同时有利功能锻炼。

(4)石膏绑带包扎完毕抹光后,应在石膏上注明包石膏的日期和类型,如有创口,需要标明位置或直接开窗。

(5)密切观察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如有剧痛、麻木、血运障碍应及时将石膏绑带纵行剖开,以免发生缺血性肌挛缩或肢体坏死。

(6)衬垫:石膏无弹性,不垫以衬垫,就易引起组织压伤。一般而言石膏覆盖的部位都应覆以衬垫,在骨隆突处和软组织稀少处尤应加厚。常用衬垫有棉织套筒、棉纸、棉絮垫等。石膏绷带固定前,应在骨骼隆起部位先垫棉纸或棉垫。(6)鼓励患者积极功能锻炼,防骨质疏松和肌挛缩。

8.并发症

(1)压迫性溃疡:石膏塑性不好、衬垫不当可引起压迫性溃疡,尤以骨隆起部位,如踝、足跟、髂前上棘、骶骨部等处最易发生。故于骨隆起部位必须加以软垫。

(2)缺血性肌挛缩或肢体坏死。石膏过紧可能引起静脉血与淋巴回流受沮,使肢体淤血、肿胀,而导致血循环障碍不断加剧。如此恶性循环,若不及时剖开石膏减压处理,即可产生缺血性肌挛缩或肢体坏死。

(3)神经损伤: 以腓总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较易发生受压损伤,故行石膏固定时,腓骨头、颈部与肘后及后上方均应加以软垫。

(4)过敏性皮炎:极少数病人包石膏后出现过敏性皮炎,痒、水泡或更严重的过敏反应,不宜应用石膏固定。

[石膏操作步骤]:

骨科内固定的材料主要有哪些

骨科内固定的材料主要有哪些 骨科内固定材料是许多骨折病人手术时需要用到的手术器材。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传统骨科内固定材料主要有不锈钢系列、钴铬钼合金、钛和钛合金等,这些都是永久性植入材料。 (1)不锈钢系列:均为奥氏体的铁基合金。以奥氏体不锈钢为基础,再加入钛元素,使材料具有较高的抗腐蚀性能。加入了钼元素,并相应地减少硫、磷等杂质,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硬度和耐腐蚀性。镍在不锈钢中的主要性能是防锈、抗腐蚀、提高材料的韧性。316、316L、317、3l7L牌号的不锈钢,惰性好、耐蚀性强。它的机械性能也适合制作内固定器材,是目前国际选用最广的医用不锈钢材料。 (2)钴、铬、钼合金:钴的硬度大,耐腐蚀性好;钼在合金中含量较不锈钢系列高,故合金的硬度大、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缺点是钴对细胞的毒性较大.植入人体后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甚至有致癌作用。而且价格昂贵,制品加工困难,现已少用。 (3)钛及钛合金:包括纯钛和钛基合金两大类。 钛元素较活泼,晶体表面极易氧化。材料表面氧化后形成一层钝性氧化膜,性质稳定、惰性大、耐酸、耐腐蚀性和组织相容性好,对细胞的毒性极低。而且质量轻,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较不锈钢、钴铬钼合金低。弹性模量接近人体皮质骨,作为骨折内固定材料有其优点,并有广泛应用价值。 纯钛的硬度低、质轻、不耐磨。如在真空800摄氏度氮化炉中经表面氮化处理后,可增加它的硬度、耐磨性和惰性。 常用的钛合金内固定材料有两种。 a.T-6A1—4V:国产牌号为TC4。其硬度和耐腐蚀性大于纯钛.而且质轻,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内固定金属材料之一。 b.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好,耐腐蚀性强。它在低温下可产生可塑性变形,当温度升高后又能恢复原来形状,故可制作特殊需要的内固定用品,如特殊形状的钉和Ender针等。但记忆复形的机械强度有限,目前尚不能广泛应用,还须进一步研究。

骨科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规范精编

骨科临床基本技术操作 规范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骨科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规范 一.石膏绷带固定 [包扎前准备] 1.物品:适当大小石膏绷带卷、温热水(约40℃左右)、石膏刀、剪、针、线、衬垫物、颜色笔。 2.患者的准备: (1)向病者及家属交待包扎注意事项及石膏固定的必要性。 (2)用肥皂水洗净患肢,有伤口者先行换药。 [固定时注意事项] 1.先将肢体置于功能位,用器械固定或专人扶持,并保持该位置直至石膏包扎完毕、硬化定型为止。扶持石膏时应用手掌,禁用手指。 2.缠绕石膏时要按一定方向沿肢体表面滚动,切忌用力抽拉绷带,并随时用手抹平,使各层相互粘合。 3.在关节部位应用石膏条加厚加固,搬动时要防止石膏折断,过床后要用枕头或沙袋垫平。 4.石膏包扎后应注明日期及诊断。 5.石膏未干固以前,注意凸出部勿受压,以免凹陷压迫皮肤,引起压迫性溃疡。

6.为加速石膏凝固,可在温水中加放少许食盐,天气潮湿可用电炉、电吹风等方法烘干。 7.石膏固定应包括骨折部位的远近端二个关节。肢体应露出指(趾)端以便于观察。 8.术后应密切观察,尤其最初六个小时。如有下列情况,应及时切开或拆除石膏。 (1)肢体明显肿胀或剧痛。(坏疽及缺血性挛缩) (2)肢体有循环障碍或神经受压。 (3)不明原因的高热。(压疮,化脓性皮炎,坠积性肺炎) 9.石膏松动、变软失效,应及时更换。 10.应鼓励患者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并抬高患肢,固定部位的肌肉应作主动收缩、舒张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二牵引术 [适应证] 1.长骨干骨折复位后不稳定,需要维持对位者。如股骨干大斜形骨折。 2.骨折脱位,需要持续牵引方能复位。如颈椎骨折脱位。

骨科内固定术

骨科内固定术 用金属螺钉、钢板、髓内针、钢丝或骨板等物直接在断骨内或外面将断骨连接固定起来的手术,称为内固定术。这种手术多用于骨折切开复位术及切骨术,以保持折端的复位。 内固定术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较好地保持骨折的解剖复位,比单纯外固定直接而有效,特别在防止骨折端的剪式或旋转性活动方面更为有效。另外,有些内固定物有坚强的支撑作用,术后可以少用或不用外固定,可以减少外固定的范围和时间,坚强的内固定有利于伤肢的功能锻炼和早期起床,减少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静脉血栓、膀胱结石等)。 但对内固定的缺点,也应有足够认识。不论何种金属内固定物,对人体总是异物,临床上常见到在内固定物的下面及周围发生骨质疏松或吸收内固定松动。一旦发生感染,金属异物将会严重地阻碍伤口和骨折愈合。同时,安置内固定,需广泛剥离软组织和骨膜,必然影响血运,延迟骨折的愈合。 由于无菌技术的发展,手术技术不断熟练,内固定物的金属质量逐渐改善,恰当地选用内固定术,对某些骨折的治疗确可提高疗效。但必须指出:片面追求骨折的解剖复位,滥用内固定是极其错误的,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同时,还应认识内固定不过是保持复位的暂时性措施,虽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不能代替骨折的愈合,术后必须采取不同的保护性措施,直至骨折愈合为止。否则,将会发生内固定疲劳、弯曲或折断。 根据骨折端间保持一定压力的坚强内固定可形成骨折一期愈合(即骨折端间不经过骨痂而由新生骨直接连接骨端)的概念,设计的各种加压内固定物(如加压钢板、加压螺钉等)除可促进骨折愈合,尚可不用或少用外固定,以便早期活动甚至负重。加压内固定也有一般内固定固有的缺点,同时,坚强内固定尚可引起骨折部骨萎缩,甚至拆除内固定后发生再骨折。 [适应证] 1.骨折复位后,用外固定或牵引难以保持骨折端复位者,应行内固定:①骨折一端有肌肉强烈收缩者(如尺骨鹰嘴骨折、胫骨结节骨折、髌骨横断骨折等);②关节内骨折,特别是下肢的负重关节,需要解剖复位者;③一骨多处骨折或全身多发性骨折,单用外固定难以维持复位或不利于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者; ④脊柱骨折合并截瘫,术后为保持脊柱的稳定性者。 2.内固定可以促进骨折愈合者。如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外固定效果差,并发症多,内固定治疗可以提高愈合率,减少死亡率。 3.骨折治疗不当或其它原因所致的不愈合;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症;骨切除术或严重损伤等原因所致的骨缺损等。在治疗中需要同时作骨移植,必须有牢靠的内固定,才能保证植骨的愈合。 4.按计划切骨矫正畸形后,需行内固定,以保持矫正后的良好位置(如膝、肘部内、外翻的切骨矫形术,股骨转子间、转子下切骨术,脊柱切骨术等)。 5.8~12小时以内、污染轻的开放性骨折,彻底清创和复位后,可行内固定术。但以简单的内固定物为宜(如螺钉、钢针、钢丝、小型钢板等)。 [禁忌证] 1.对粉碎性骨折,内固定不能有效地保持复位,手术又能损害骨折块血运,一般多不作切开复位、内固定。但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和长骨蝶形骨折复位后不能保持位置者,应施行内固定。

骨科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护理

骨科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护理 外固定支架现已成为骨科相应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骨外固定技术是通过经皮穿针和体外连接器将相邻骨段或肢体连接,并在骨折断端基本解剖复位后使其达到稳定固定,为骨折愈合提供所需的生物力学环境,能满足患者功能康复锻炼需求,是一种良好的骨科手术治疗技术。此法既不是内固定,也不是外固定,但却起到过去内固定和外固定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手术前后的护理相当重要,精心、细致的护理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使伤肢尽快恢复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患者多由于突发事件引起骨折,常感到非常紧张和恐惧,对骨折后伤肢功能的恢复痊愈有顾虑。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安慰、关心患者,告诉患者手术的必要性,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优点,并介绍一些成功的病例,解除患者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做好患者全身情况的检查和准备,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心、肺、重要脏器功能的检查,X 线片。完成常规药物的皮肤敏感试验。 2.1.3 患肢的固定骨折患者骨折断端在移动时极易使邻近的血管神经受到二次损伤,多数开放性骨折的患者伴有神经血管损伤,所以搬运时须用夹板或石膏托做临时固定,防止加重周围组织损伤。 2.1.4 皮肤准备手术前去除手术区域毛发、污垢和表面携带的细菌。因四肢皮肤生长着大量的毛发,隐藏着大量的污垢和细菌,

再加上有一些开放性伤口,极易引起术后伤口的感染。所以术前应严格备皮和清洁皮肤,备皮范围为骨折部位上下超过2 个关节,并向上下远侧延伸6 cm。 2.2 术后护理2.2.1 生命体征监测患者手术完毕返回病房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平卧6 h,禁食禁水6 h,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术后大小便情况等。 2.2.2 体位保持患肢抬高位,以促进淋巴和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上肢骨折术后,用薄枕垫高患肢30°,下肢骨折术后用薄枕垫于腘窝及小腿处,使膝关节屈曲20°~30°。 2.2.3 患肢的观察术后早期应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是否有瘀血、肿胀,感觉运动功能及术区周围肿胀是否进行性加重,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妥善处理。本组病例术后患肢远端血供良好,感觉运动功能正常,无血管、神经损伤。 2.2.4 外固定支架有无松动术后定时检查支架牢固程度,各螺丝钉及固定针的松紧度。保持其稳定、牢靠,保证切实可行的功能锻炼,以免患者在进行功能锻炼时,由于外支架的松动而导致骨折部位移动,影响骨折的愈合。 2.2.5 预防针道感染由于外固定支架的螺针直接与体外相通,容易继发感染,所以应重视针孔护理。保持针道干燥是防止针眼感染的有效措施,所以应保持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定时针眼处无菌敷料换药,用75%酒精滴针眼2 次/d,并用消毒纱布覆盖,切忌用碘伏制剂清洁,因为碘会腐蚀金属。可用 2 cm~ 3 cm 敷料垫在支

骨科常规操作规范

骨科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规范 一.石膏绷带固定 [ 包扎前准备] 1 ?物品:适当大小石膏绷带卷、温热水(约40°C左右)、石膏刀、剪、针、线、衬垫物、颜色笔。 2 .患者的准备: (1) 向病者及家属交待包扎注意事项及石膏固定的必要性。 (2) 用肥皂水洗净患肢,有伤口者先行换药。 [ 固定时注意事项] 1 .先将肢体置于功能位,用器械固定或专人扶持,并保持该位置直至石膏包扎完毕、硬化定型为止。扶持石膏时应用手掌,禁用手指。 2 .缠绕石膏时要按一定方向沿肢体表面滚动,切忌用力抽拉绷带,并随时用手抹平,使各层相互粘合。 3 .在关节部位应用石膏条加厚加固,搬动时要防止石膏折断,过床后要用枕头或沙袋垫平。 4 .石膏包扎后应注明日期及诊断。 5 .石膏未干固以前,注意凸出部勿受压,以免凹陷压迫皮肤,引起压迫性溃疡。 6 .为加速石膏凝固,可在温水中加放少许食盐,天气潮湿可用电炉、电吹风等方法烘干。 7 .石膏固定应包括骨折部位的远近端二个关节。肢体应露出指(趾)端以便于 观察。 8 .术后应密切观察,尤其最初六个小时。如有下列情况,应及时切开或拆除石膏。 (1) 肢体明显肿胀或剧痛。 (坏疽及缺血性挛缩) (2) 肢体有循环障碍或神经受压。 (3) 不明原因的高热。(压疮,化脓性皮炎,坠积性肺炎) 9 .石膏松动、变软失效,应及时更换。

10.应鼓励患者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并抬高患肢,固定部位的肌肉应作主动收缩、舒张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二牵引术 [ 适应证] 1 .长骨干骨折复位后不稳定,需要维持对位者。如股骨干大斜形骨折。 2 .骨折脱位,需要持续牵引方能复位。如颈椎骨折脱位。 3 .需要矫正或预防肌肉痉挛所致的关节畸形。 4 .软组织挛缩引起的畸形。 5 .某些腰痛、坐骨神经痛患者。 [ 牵引方法] 1 .骨牵引:小孩易损伤骨骺,应慎用。 (1) 穿针部位: 1) 胫骨结节:由胫骨外侧,自腓骨头和胫骨结节连线的中点(自胫骨结节下1CM 画一条与胫骨结节纵轴垂直的横线,在纵轴两侧各3CM左右处,与垂线的交点) 由外向内侧穿入,注意勿损伤腓总神经。 2) 跟骨:踝关节置于中立位,自内髁尖端和足跟后下缘连线中点,由内向外穿入,注意勿损伤胫后动脉及胫神经。 3) 股骨髁上:内上髁内收肌结节上方一横指处进入 (画髌骨上缘1CM处与股骨垂直的横线,画沿股骨内髁隆起最高点与髌骨上缘横线相交的垂线,两线交点) 由内向外,注意勿损伤动脉。 (2) 操作方法: 1) 放好体位,划标线记,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2) 手术者在牵引针进出口处,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方法,由皮肤直至骨膜下,助手固定患肢,皮肤轻向近心端牵拉。 3) 术者用骨钻,将牵引针直接穿入皮肤,按进出口位置,垂直于骨干钻入。 4) 用酒精纱块保护针的皮肤接触点。 5) 安装牵引弓、牵引架,按所需重量进行牵引。床脚抬高。

骨科外固定支架产品技术要求中安泰华

骨科外固定支架 适用范围:该产品通过与金属骨针的配合,应用于骨折部位的体外固定复位。1.产品型号规格及划分说明 1.1. 产品的结构及说明 骨科外固定支架是由杆-杆固定夹、针-杆固定夹、30°支柱、直支柱、5孔固定夹、4孔固定夹、加压连接杆、踝关节活动器、调节式连接杆(单杆)、关节夹、双针-杆固定夹、调节式连接杆(双杆)、半环框、肘关节活动器、腕关节活动器、膝关节活动器、连接杆组成。 1.2产品型号规格示例 骨科外固定支架分为无菌和非无菌交付方式提供,除灭菌方式之外其他产品性能要求一致,规格型号详见附录A。 1.3骨科外固定支架的材料分别选用不锈钢、铝合金、碳纤维,其中不锈钢选用符合GB/T 1220-2007《不锈钢棒》中规定的06Cr17Ni12Mo2、30Cr13、40Cr13材料;铝合金选用符合GB/T3190-1996《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中所规定的2A12材料。 2. 性能指标 2.1 外观 产品表面应光滑、洁净,应无毛刺、锋棱、附着物、凹痕及裂纹等缺陷。 2.2 尺寸

骨科外固定支架部件主要尺寸应符合附录A 表1~表17的规定要求。 2.3金属部件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表面粗糙度(Ra) 单位:μm 2.4 使用性能骨科外固定支架各部件应配合良好;转动部件在转动时应活动自如,无卡塞现象;调节装置应调节自如。锁紧装置应锁紧可靠,无松动现象。 2.5 耐腐蚀性能骨科外固定支架中不锈钢部件的耐腐蚀性能应满足 YY/T0149-2006中《不锈钢医用器械耐腐蚀性能试验方法》“沸水试验法”B 级(有腐蚀痕迹经擦试即可除去)的要求。 2.6 硬度骨科外固定支架主要部件(杆、夹、框)处理后,硬度为铝合金:HV10≥80;不锈钢:HV10≥200。 2.7 无菌骨科外固定支架分为无菌和非无菌交付状态,以无菌状态交付时,产品应无菌。产品采用伽马射线灭菌。 2.8 力学及配合性能施加在外固定系统上的静压力达到300N并持续30S 以上,卸载后,外固定系统上两个骨断端的相对位移不大于1mm。

骨科常规操作规范

骨科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规范 .石膏绷带固定 [ 包扎前准备] 1.物品:适当大小石膏绷带卷、温热水(约40C左右)、石膏刀、剪、针、线、 2.患者的准备: (1)向病者及家属交待包扎注意事项及石膏固定的必要性。 (2)用肥皂水洗净患肢,有伤口者先行换药。 [ 固定时注意事项] 1.先将肢体置于功能位,用器械固定或专人扶持,并保持该位置直至石膏包扎完毕、硬化定型为止。扶持石膏时应用手掌,禁用手指。 2.缠绕石膏时要按一定方向沿肢体表面滚动,切忌用力抽拉绷带,并随时用手抹平,使各层相互粘合。 3.在关节部位应用石膏条加厚加固,搬动时要防止石膏折断,过床后要用枕头或沙袋垫平。4.石膏包扎后应注明日期及诊断。 5.石膏未干固以前,注意凸出部勿受压,以免凹陷压迫皮肤,引起压迫性溃疡。 6.为加速石膏凝固,可在温水中加放少许食盐,天气潮湿可用电炉、电吹风等方法烘干。7.石膏固定应包括骨折部位的远近端二个关节。肢体应露出指(趾)端以便于 观察。 8 .术后应密切观察,尤其最初六个小时。如有下列情况,应及时切开或拆除石膏。 (1)肢体明显肿胀或剧痛。 (坏疽及缺血性挛缩) (2)肢体有循环障碍或神经受压。 (3)不明原因的高热。(压疮,化脓性皮炎,坠积性肺炎) 9 .石膏松动、变软失效,应及时更换。 10.应鼓励患者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并抬高患肢,固定部位的肌肉应作主动收缩、 舒张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牵引术 适应证]

长骨干骨折复位后不稳定,需要维持对位者。如股骨干大斜形骨折。 骨折脱位,需要持续牵引方能复位。如颈椎骨折脱位。 需要矫正或预防肌肉痉挛所致的关节畸形。 软组织挛缩引起的畸形。 某些腰痛、坐骨神经痛患者。 牵引方法] .骨牵引:小孩易损伤骨骺,应慎用。 (1) 穿针部位: 1)胫骨结节:由胫骨外侧,自腓骨头和胫骨结节连线的中点(自胫骨结节下1CM 画一条与胫骨结节纵轴垂直的横线,在纵轴两侧各3CM左右处,与垂线的交点) 由外向内侧穿入,注意勿损伤腓总神经。 2) 跟骨:踝关节置于中立位,自内髁尖端和足跟后下缘连线中点,由内向外穿入,注意勿损伤胫后动脉及胫神经。 3)股骨髁上:内上髁内收肌结节上方一横指处进入 (画髌骨上缘1CM处与股骨垂直的横线,画沿股骨内髁隆起最高点与髌骨上缘横线相交的垂线,两线交点) 由内向外,注意勿损伤动脉。 (2) 操作方法: 1) 放好体位,划标线记,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2)手术者在牵引针进出口处,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方法,由皮肤直至骨膜下,助手固定患肢,皮肤轻向近心端牵拉。 3)术者用骨钻,将牵引针直接穿入皮肤,按进出口位置,垂直于骨干钻入。 4)用酒精纱块保护针的皮肤接触点。 5)安装牵引弓、牵引架,按所需重量进行牵引。床脚抬高。

骨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共15篇汇总)

第1篇骨科专业技术总结 骨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本人于1999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得本科学历,毕业后即来到北京电力医院工作,2005年晋升为骨科主治医师,2006-200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进行在职研究生学习,并获得骨科硕士学位。大学毕业至今,工作已十余个春秋。时间的积累,使我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成为了现在能够独挡一面的高年资主治医师。由于本人勤勤恳恳的工作,在医疗和科研等领域都取得了点滴成绩,医院领导先后授予我“2003年度北京电力医院优秀青年医师”、“2009年度北京电力医院优秀医师”、“2010年度北京电力医院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本人在工作期间严格遵守我国宪法和医学相关法律,没有违法行为,没有违反执业道德行为,更没有因此而得到的投诉。工作中始终以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特别是满足广大电力职工、家属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为己任。下面是我的主要工作内容总结,希望能够得到各位领导和专家的认可。 作为一名骨科医生,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任务,自从开始工作时起,我就虚心向上级医师学习诊断疾病的思路和方法,手术治疗的技术、注意事项。通过不断的实践,从只能做手术辅助角色,到自己能主刀完成四肢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五年时间里,作为第一术者,我先后完成过“肱骨、锁骨、尺桡骨、股骨、胫骨及手、足”的各种骨折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数百例。对于每位骨折患者,我都本着尊重生命的态度,术前认真研究骨折类型、判断骨折粉碎程度,预先想出手术方式,制定出手术计划、方案,并预估术中可能会出现的第 1 页 共 5 页 问题、解决方法。通过一系列严谨的诊疗方案治疗后,术后随访患者,骨折得到了一期愈合,很少有并发症出现。对于四肢骨折的成功治疗经验,使我对自己的手术技术有了一定的自信,近几年已开始研究关节周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等复杂手术。对骨关节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都积累了一定经验,可以独立完成四肢、脊柱畸形的矫正手术,脊柱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复杂骨折的内、外固定治疗。作为负责人参加过约70例严重创伤、疑难重症病例的诊断和救治工作。此外,被医院聘为主治医师后,我就一直担负着院内、外的骨科会诊任务,主持过数次全院会诊;并在工作中解决中、初级医师遇到的诸多疑难问题,作为讲者,进行骨科相关课题的学术讲座约20余次,向下一级医师不断讲授骨科知识。同时,我院还是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医院,我也承担了我科的部分教学工作,每年都要在临床工作中带教学生。由于骨科疾病大多需要影像诊断,我还专门研究过放射科专业知识,掌握了骨-关节损伤、感染、畸形以及肿瘤、代谢性骨病的知识,将其与临床病理、症状相结合,掌握了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要点。同时,现代学科的发展使各个学科都有互通和牵连之处,我对老年医学、康复医学以及危重医学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神经电生理、超声等相关学科也都有一定的临床经验。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猛然增加,我作为我院“骨质疏松”门诊负责人,十分重视“骨质疏松”患者的诊治工作,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免费测量骨密度等方法向老年人普及骨质疏松知识,不但提高了我院门诊就诊率,也为老年患者提供了抗骨质疏松治疗服务,从而降低其髋部、脊柱等第 2 页 共 5 页

骨科内固定的合理抗感染用药

骨科内固定的合理抗感染用药 骨折内固定后感染并不罕见,处理起来也非常麻烦。内固定后的感染发生率可从闭合性股骨骨折的 1% 到开放性 Pilon 骨折的 67%。 为阐明当前内固定后感染细菌的种类以及在四肢、骨盆及髋臼骨折内固定后致深部感染耐药菌出现的原因,Torbert 博士等团队通过筛选从 2006 年 12 月至 2010 年 12 月所在医院的骨科手术,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相关研究发表在 J Orthop Trauma 杂志上。 初筛 938 例患者,根据切开复位内固定或髓内钉治疗四肢、骨盆或髋臼骨折;手术部位感染深至皮下;内固定 12 个月内进行清创术;可获得术中培养数据等标准,进行二次剔除。最终纳入了 211 例患者,其中 152 例男性,59 例女性,平均年龄 45 岁(16-95 岁),含 214 处深部感染。 记录每位患者的骨折部位、类型、感染时间、细菌种类以及耐药性情况。对每一种细菌进行耐药性分类(表 1)。金葡菌的临床相关耐药一般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排除凝固酶阴性金葡菌。 常见耐药细菌有哪些? 随着可选择的抗生素增多,革兰氏阴性杆菌(GNRs)耐药菌种类也在不断增多。对于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定义是以下列类的抗生素中细菌敏感的种类小于三种: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 细菌种类临床相关耐药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凝固酶阴性顾涛球菌无 链球菌无 肠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多重耐药对以下少于三种敏感: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

术后感染发生的高峰有哪些时间点? 术后感染通常在手术后第 11 周发生(3 天到 51 周),或者更早。闭合性骨折比开放性骨折更早发生感染,不过,24% 的闭合性骨折患者 2 周内出现感染,23% 的开放性骨折患者 2 周内出现感染。所有感染患者中,23% 的患者在两周后出现感染症状,50% 却是在五周后。 将所有感染患者分类,并按感染时间列出。62%GNR 感染在切开复位内固定后两周内出现,而只有 47% 其他感染在两周内出现。有意思的是,金葡菌比其他种类细菌更晚出现感染,75% 在两周后出现感染。

骨科内固定的材料主要分类 附带图片

骨科内固定的材料主要分类 骨科内固定材料是许多骨折病人手术时需要用到的手术器材。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传统骨科内固定材料主要有不锈钢系列、钴铬钼合金、钛和钛合金等,这些都是永久性植入材料。 (1)不锈钢系列:均为奥氏体的铁基合金。以奥氏体不锈钢为基础,再加入钛元素,使材料具有较高的抗腐蚀性能。加入了钼元素,并相应地减少硫、磷等杂质,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硬度和耐腐蚀性。镍在不锈钢中的主要性能是防锈、抗腐蚀、提高材料的韧性。316、316L、317、3l7L牌号的不锈钢,惰性好、耐蚀性强。它的机械性能也适合制作内固定器材,是目前国际选用最广的医用不锈钢材料。 (2)钴、铬、钼合金:钴的硬度大,耐腐蚀性好;钼在合金中含量较不锈钢系列高,故合金的硬度大、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缺点是钴对细胞的毒性较大.植入人体后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甚至有致癌作用。而且价格昂贵,制品加工困难,现已少用。 (3)钛及钛合金:包括纯钛和钛基合金两大类。 钛元素较活泼,晶体表面极易氧化。材料表面氧化后形成一层钝性氧化膜,性质稳定、惰性大、耐酸、耐腐蚀性和组织相容性好,对细胞的毒性极低。而且质量轻,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较不锈钢、钴铬钼合金低。弹性模量接近人体皮质骨,作为骨折内固定材料有其优点,并有广泛应用价值。 纯钛的硬度低、质轻、不耐磨。如在真空800摄氏度氮化炉中经表面氮化处理后,可增加它的硬度、耐磨性和惰性。 常用的钛合金内固定材料有两种。 a.T-6A1—4V:国产牌号为TC4。其硬度和耐腐蚀性大于纯钛.而且质轻,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内固定金属材料之一。 b.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好,耐腐蚀性强。它在低温下可产生可塑性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骨科学分册资料(修订版)

神经系统检查 1.感觉一般只测定痛觉及触觉,必要时还可测定温觉、位置觉、振动觉、两点辨别觉及本体感觉。末梢神经损伤时,相应的神经分布区域就会有感觉障碍。横贯性脊髓损伤,在损害平面及其以下有感觉障碍,损害水平以上有一感觉过敏带。半侧脊髓损伤可在受伤节段以下对侧出现痛觉、温觉障碍以及同侧的运动障碍。 2.运动观察肌肉外形、周径、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肌肉在静止时保持一定程度的张力。上运动元神经损伤时肌张力增强,被动运动受阻;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时肌张力减弱,肌肉松弛无力。 3.反射应在肌肉放松的体位进行,两侧对比,常用的检查如下。 (1)深反射:刺激肌腱、关节内的本位感受器而引起的肌肉收缩反应。肱二头肌反射(C5~C7);肱三头肌反射(C6~C8);膝腱反射(L2~L4);跟腱反射(L4~S2).。 (2)浅反射:刺激皮肤的体表感受器而引起的肌肉收缩反应。腹壁反射:上腹(T7~T9),中腹(T9~T11),下腹(T11~L1);提睾反射(L1~L2);肛门反射(S4~S5)。 (3)病理反射:一般在中枢神经受损时才出现,如Hoffman 征、Babinski征、髌阵挛、踝阵挛等。 4.自主神经 (1)皮肤、毛发、指(趾)甲营养状态:自主神经受损区的皮肤

失去正常的光泽,粗糙,毛发脱落;指(趾)甲失去光泽,易裂,变形。 (2)皮肤划痕试验:钝针快划皮肤,几秒后出现白色条纹,持续1~5min,见于交感神经兴奋性高者。钝针深压慢划,几秒后出现红色条纹,持续8~30min,一般属于正常现象。 (3)排尿障碍:见于横贯性脊髓损伤,应检查有无尿储留或尿失禁,是否已形成自主性膀胱或反射性膀胱。 骨科无菌技术 概述 无菌技术对任何手术都非常重要,对骨科手术尤其重要。骨科手术常需植入各种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好的异物,如人工关节、骨水泥、人造骨、各种内固定物等。这些异物在无菌条件下与人体组织是可以相安无事的。一旦发生感染,他们就成为人体组织不能相容的异物。如不取出,感染难以治愈。若去除将导致肢体畸形,后将完全腐烂,甚至丧失功能。经较长时间治疗后,炎症静止,创口也已闭合。但是如需再次手术,等待的时间仍较长。因为局部骨组织内还遗留有细菌,机体要完全消灭它,尚需要较长的时间。普通外科的感染创口愈合后,再次手术要等待3个月,而骨科传统的常规是等待1年。因为创口虽已愈合,但再次手术可使还未彻底消灭的细菌扩散,以致感染复燃,手术将再次失败。由于上述原因,骨科手术对无菌技术的要求更高。

骨科基本操作之石膏固定技术(行业文书)

骨科基本操作技术之石膏绑带与夹板固定技术 (一)石膏固定技术 1.概念:石膏绷带(plaster bandage)是常用的外固定材料,是将无水碳酸钙粉末撒在特制的稀孔绑带上,吸水后具有很强的塑型性,能在短时间内逐渐结晶、变硬。 2.适应症: (1)小夹板难于固定的某些部位的骨折,如脊柱骨折。 (2)开放性骨折清创术后,窗口尚未愈合,软组织不宜受压,不适合小夹板固定者。(3)病理性骨折。 (4)某些骨关节术后,须较长时间固定于特定位置者,如关节融合术。 (5)维持畸形矫正术后的位置,如成人马蹄内翻足行三关节融合术后。 (6)化脓性骨髓炎、关节炎,用以固定患肢,减轻疼痛,控制炎症。 (7)某些软组织损伤,如肌腱、肌、血管、神经断裂缝合术后需在松弛位固定者,以及韧带损伤者。如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需行外翻位石膏托或管型固定。 3.禁忌证: (1)确诊或可疑伤口有厌氧菌感染者; (2)全身情况差,心肺肾功能不全或患有进行性腹水者; (3)孕妇忌做腹部石膏; (4)年龄过大体力虚弱者,忌用巨型石膏; (5)新生儿、婴幼儿不宜长期石膏固定. 4.优缺点: 优点:能够根据肢体的形状塑性易于达到三点固定的治疗原则,固定确实,护理方便,便于长途运送。 缺点:沉重、透气性及X射线透光性差,固定时一般需超过骨折部的上、下关节,可导致关节僵硬。 5.用法: 石膏绷带固定范围 石膏对患部的固定有一定范围,其原则是将患部上、下两个邻近的关节一起固定。 衬垫+石膏(保护骨隆突部的皮肤和其他软组织不被压伤导致褥疮)。将石膏绑带卷平放在温水,待无气泡时取出,手握两端,轻轻挤去水分,即可使用。

6.常用石膏固定类型 (1)石膏托: 按需要将石膏绑带折叠成需要长度的石膏条,置于伤肢的背侧(或后侧),用绑带卷包缠,达到固定的目的。上肢一般10-12层,下肢一般12-15层,其宽度应包围肢体周径的2/3为宜。 (2)石膏夹板: 按石膏托的方法制作两条石膏带,分别置贴于被固定肢体的伸侧及屈侧,用手抹贴肢体,绑带包缠。多用于:骨关节损伤后肢体肿胀,便于调整松紧,以防影响肢体血运。

骨科内固定取出术知情同意书

××医院 内固定物取出手术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 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 医生已告知我患有,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手术。替代方案:内固定物不予取出:优点:不增加创伤。缺点:内固定物异物反应、应力遮挡、钢板下骨质疏松、应力性骨折,内固定物松动、弯折、断裂、难以取出而永久存留体内的可能等。 手术潜在风险和对策: 医生告知我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具体的治疗方式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医生告诉我可与我的医生讨论有关我手术的具体内容,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讨论。 1.我理解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 2.我理解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 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我理解此手术存在以下风险和局限性: 1)麻醉意外,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2)术中根据情况可能变更手术方式。 3)手术可能循原切口进入,必要时可能延长原切口,导致原切口瘢痕增多;

也可能采用新切口进入,会形成新的瘢痕。 4)术中损伤神经、血管及邻近器官,如运动神经损伤导致相应肌肉功能失去 支配,引起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皮神经损伤导致相应部位麻木、疼痛; 血管损伤导致大出血,严重者可致休克,肢体缺血性挛缩甚至危及生命。 5)围手术期心、肺、脑血管意外出现:脑出血或脑栓塞;心律失常,心肌梗 死,心力衰竭,血压降低,休克;肺栓塞,呼吸功能障碍,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6)创口并发症:出血、血肿、裂开、不愈合、感染,瘘管及窦道形成;各种 原因伤口不能一期闭合,需植皮、皮瓣移植或延迟关闭等;术后创口部疤痕形成,甚至可能形成增殖性疤痕或疤痕疙瘩。 7)止血带及尿管并发症出现:皮肤、血管、神经等损伤,尿管脱落,尿道、 膀胱损伤等出现。 8)内固定取出的意外情况,需再次或多次手术:拆除内固定过程中造成新的 骨折;内固定物无法取出或全部取出而永久存留体内。 9)术后因长期卧床可能出现坠积性肺炎、褥疮、废用性骨质疏松、血栓闭塞 性脉管炎、泌尿系感染、结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严重者肺栓塞,死亡。 10)术后可能因压迫性或废用性骨质疏松,或者意外暴力导致创伤部位再骨折 或其他部位骨折。 11)不恰当的功能锻炼或过早负(持)重,可能导致创伤部位再骨折或其他部位

骨科基本操作技术

骨科基本操作技术 骨折手法复位技术 骨折手法复位(manipulativereduction)是利用力学的三点固定原则和杠杆的原理,整复骨折端。在骨折复位前必须先了解外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局部软组织损伤程度及肌对骨折段的牵拉作用,弄清骨折移位时所经过的途径,而后选择合适的手法,将移位的骨折断端沿着原来的移位途径倒返回来,骨折就会顺利地得到复位。某些骨折用手法复位,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手法复位的时机 1.一般伤后1~4小时局部肿胀不严重,软组织弹性较好,手法操作容易,有利于骨折复位。 2.当病人有休克、昏迷等情况时,须待全身情况稳定后,才能作手法复位。

3.当伤肢出现严重的肿胀或水疱时,可待肿胀减轻后,再行手法复位。 (二)手法复位方法 1.解除疼痛应用麻醉可以消除疼痛、解除肌痉挛。最好用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儿童可用全身麻醉。 2.肌松弛位待麻醉完成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的位置,以减少肌对骨折段的牵引力,有利于复位。 3.对准方向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因近侧骨折段的位置不易改变,而远侧骨折段因已失去连续,故可使之移动。 4.拔伸牵引即加以适当的牵引力及对抗牵引力。在伤肢远端,沿其纵轴施行牵引,矫正骨折移位。牵引时,必须同时有对抗牵引,并稳定近折端。根据骨折移位情况施行不同拔伸手法,以矫正短缩移位、成角移位或旋转移位。 5.手摸心会在拔伸牵引后,术者参考X线片所示的移位,

用两手触摸骨折部,体会骨折局部情况,以决定复位手法。6.反折、回旋横骨折具有较锐的尖齿时,单靠手力牵引不易完全矫正短缩移位,可用反折手法。术者两拇指抵压于突出的骨折端,其余两手四指重叠环抱下陷的另一骨折端,先加大其原有成角,两拇指再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待两拇指感到两断端已在同一平面时,即可反折伸直,使端端对正。 回旋手法可用于背向移位,又称背靠背的斜骨折(即两骨折面因旋转移位而反叠)。须先判定发生背向移位的旋转途径,然后施行回旋手法,循原路回旋复位(图74-17)。 图74-17反折、回旋手法 7.端提、捺正前臂骨折短缩、成角及旋转移位矫正后,要矫正背、掌侧方移位,可用端提手法。操作时在持续手力牵引下,术者两手拇指压住突出的远端,其余四指捏住近侧骨折端,向上端提。内、外侧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使陷者

骨伤科常用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骨伤科常用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骨牵引 一、穿针原则 1、术前征得患者同意,签手术知情同意书; 2、熟悉穿针部位的血管神经走行。原则是在重要结构的一侧穿针,以避免损伤这些重要的结果。 3、遵循无菌操作的技术进行皮肤准备。 4、麻醉以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皮肤,但要告知病人完全将骨膜阻滞是困难的,在操作中可能会有疼痛。 5、皮肤切口穿针前,应用小尖刀片预先做一小切口,再行穿针,针眼处每日以酒精消毒,可减少针道的感染。 6、尽量用手摇钻而不用动力钻,以避免高温高热造成骨坏死。 7、穿刺针最好位于干骺端避免损伤骺板,理想的穿刺针是只穿过皮肤、皮下和骨骼,避开肌肉和肌腱。 8、不要破坏骨折血肿以免人为将闭合骨折变为开放状态。 9、不要穿入关节否则会造成化脓性关节炎的发生。 10、其它如在穿刺过程中针不要弯曲;要选择合适的牵引弓;牵引的力线要与骨折的纵轴一致;要注意牵引重量,不要过牵;随时给予X线检查。 二、常用部位骨牵引 1、胫骨结节胫骨结节向后一横指,在其平面下部,由外向内穿针。 2、跟骨外踝顶点下2㎝,再向后2㎝或内踝顶点下3㎝,由内向外穿针。 3、股骨下端髌骨上缘2㎝或内收肌结节上2横指处,由内向外穿针。

4、尺骨鹰嘴由鹰嘴尖端向远端⒈5横指处,由内向外穿针。 5、指骨指骨远节基底远侧。 6、颅骨双侧外耳道经顶部的连线与两眉弓外缘向枕部划线的交点。 皮牵引 一、牵引机制 将胶布和皮肤之间的摩擦力通过浅筋膜、深筋膜及肌间隔等传导到骨骼上。 二、牵引方法 胶布宽度为肢体最细周径的一半,上端在骨折部位,下端超过肢体远端10㎝。也有特制的泡沫塑料带牵引。 三、注意事项 1、适用于儿童、老人或作为一种最初的、暂时的治疗手段; 2、仔细检查牵引处皮肤,祛除污物; 3、保护骨突起部位,避免胶布粘贴骨突起; 4、最大牵引重量一般为5㎏,具体因人而异; 5、抬高患肢,防止水肿; 6、每天检查肢体长度,调整牵引力度。 五、常用皮牵引 1、上肢皮牵引; 2、下肢皮牵引。 石膏固定 一、适应证 1、用于骨折,脱位,韧带损伤和关节感染性疾病,用来缓解疼痛,促进愈合;

骨科外固定医用耗材

骨科外固定医用耗材 骨科外固定领域比较前沿的一种医用耗材——医用高分子绷带、医用高分子夹板是用高分子纤维基布经过热处理、涂胶等工艺制作而成的外固定医用耗材。该医用耗材主要代替石膏绷带固定骨折部位,其主要原料有:玻璃纤维(玻璃纤维绷带)、聚酯纤维(聚酯纤维绷带)及树脂类(树脂绷带)等,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塑型好、易于操作、透X线等,目前正被一些医疗机构广泛使用。 津威康达医用耗材高分子绷带的特点: 一、强度高: 津威康达医用耗材高分子绷带强度是石膏绷带的20倍,能有效保护治疗部位。 二、重量轻: 临床试验证明,达到一定的固定强度,津威康达医用耗材高分子绷带用量仅是石膏绷带重量的1/5、厚度的1/3,最大限度减轻人体活动的负担。 三、透X线: 使用津威康达医用耗材高分子绷带固定后,能够清晰的观察到接骨愈合情况,为手术的准确性和完美性提供了保证。 四、透气性: 津威康达系列产品衬底轻薄并有很多小孔,具有极佳的透气性,从而避免了石膏绷带长时间的管式包扎,因透气性差引起的皮肤潮热、瘙痒、异味和感染等情况发生。 五、防水性: 津威康达系列产品固化后,表面光滑,对水分的吸收率比石膏和一般纤维制成的绷带和夹板低85%,即使患肢接触水的环境后,也能有效的保证患部干燥。 六、固化时间短: 津威康达系列产品使用时10分钟即可固化,30分钟即可承重,而石膏绷带需24小时才能完全固化承重,但仍然具有一定的脆性,因此负重过大时可引起断裂,导致骨折整复后的再移位。 津威康达医用耗材高分子绷带的使用方法:

1.根据需要固定的部位,选择合适的规格。 2.在固定部位用棉卷或棉套作为衬垫。 3.戴上乳胶手套。 4.打开包装,取出绷带,在常温水中浸泡2~3秒并挤压2~3次,取出后挤去多余水分。 5.根据需要呈螺旋形缠绕,松紧度适中,非支撑部位3~4层,支撑部位4~5层。 6.根据需要进行塑形,凝固时间3~5分钟,塑形需在此时间内完成,20分钟后即可完全承重。 7.用普通的电动石膏锯拆除。

骨折内固定术的材料主要有哪些

骨折内固定术的材料主要有哪些 骨折内固定术是指当发生骨折时用金属螺钉、钢板、髓内针、钢丝或骨板等物直接在断骨内将断骨连接固定起来的手术。 内固定术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较好地保持骨折的解剖复位,比单纯外固定直接而有效,特别在防止骨折端的剪式或旋转性活动方面更为有效。成都中山骨科医院专家介绍有些内固定物有坚强的支撑作用,术后可以少用或不用外固定,可以减少外固定的范围和时间,坚强的内固定有利于伤肢的功能锻炼和早期起床,减少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静脉血栓、膀胱结石等)。 骨科内固定材料是许多骨折病人手术时需要用到的手术器材。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传统骨科内固定材料主要有不锈钢系列、钴铬钼合金、钛和钛合金等,这些都是永久性植入材料。 (1)不锈钢系列:均为奥氏体的铁基合金。以奥氏体不锈钢为基础,再加入钛元素,使材料具有较高的抗腐蚀性能。加入了钼元素,并相应地减少硫、磷等杂质,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硬度和耐腐蚀性。镍在不锈钢中的主要性能是防锈、抗腐蚀、提高材料的韧性。316、316L、317、3l7L牌号的不锈钢,惰性好、耐蚀性强。它的机械性能也适合制作内固定器材,是目前国际选用最广的医用不锈钢材料。 (2)钴、铬、钼合金:钴的硬度大,耐腐蚀性好;钼在合金中含量较不锈钢系列高,故合金的硬度大、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缺点是钴对细胞的毒性较大.植入人体后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甚至有致癌作用。而且价格昂贵,制品加工困难,现已少用。 (3)钛及钛合金:包括纯钛和钛基合金两大类。 钛元素较活泼,晶体表面极易氧化。材料表面氧化后形成一层钝性氧化膜,性质稳定、惰性大、耐酸、耐腐蚀性和组织相容性好,对细胞的毒性极低。而且质量轻,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较不锈钢、钴铬钼合金低。弹性模量接近人体皮质骨,作为骨折内固定材料有其优点,并有广泛应用价值。 纯钛的硬度低、质轻、不耐磨。如在真空800摄氏度氮化炉中经表面氮化处理后,可增加它的硬度、耐磨性和惰性。

外固定支架

支架固定技术 骨科支架固定可以固定骨折,也可以矫正某些骨畸形,是骨科的一种重要器具。骨外固定的概念起始于1840年的法国医生Malgaigne,他用1枚钉子经皮穿入胫骨骨折的一端,皮外钉尾固定于金属带上,金属带再连接于可调整周径的皮带上调整骨折移位。真正推动骨外固定器临床实用化的是美国的Parkhin 和比利时的被称为骨折治疗外科之父的Lambotte,他们分别独立设计了各自的骨外固定器,并积极宣传和推广,认为具有容易掌握,固定牢稳,便于伤口换药,组织内不留异物,治疗期间伤肢可以活动以及无需再手术等优点。但也逐渐发现存在许多明显的缺憾,如针道感染,固定的稳定性仍差,调整困难,使骨外固定一度受到责难而难以推广应用,使骨外固定器治疗骨折成为一种公认的标准方法当属前苏联著名学者Ilizarov,他发明的多孔性全环式外固定器,使用直径较细钢针(1.5mm)张应力下固定,使得骨外固定稳定性和针道感染两个最主要问题得到了较满意的的解决。目前国内使用的外固定器种类很多,用的较多的骨外固定器有李氏半环槽式和仿De Bastiani 的单边式外固定器和潍坊三维可调式外固定器。 设计要求:任何骨外固定器都包括固定针(pins),固定针握持夹(clamps)和体外连接杆(connectors)三种基本部件。目前的骨外固定器,都存在某些不足,设计新型外固定器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 .最关键的和最基本的要求是固定的稳定性,要在能保证早期功能锻炼的条件下达到牢稳固定。固定的稳定性主要是由固定针和连接杆所构成的

空间几何形状所决定的,因此,结构设计时最好兼顾到可供多向性穿针的需要,与此同时能根据骨愈合进程对其稳定性进行适时调整。 2 .机械结构易于拆卸和组装。最好能兼顾到整复与固定两种功能,可调性大,能在术后对骨断端的位置做适当调整。3.易于多方向穿针,单边和双边外固定器虽然比较容易装卸,多需平行穿针,因其方向限制较多,且力学结构上对骨折端固定的牢稳性较差,常需增加钢针直径来提高固定刚度,这增加了针道感染的机会,众所周知,多平面穿针对骨折的固定更牢稳,理想的外固定器就需要具有多方向的穿针设计。4.钢针的良好生物相容性与高刚度,同时能进行张力调整以适应骨折愈合不同阶段对固定刚度的不同要求。5.固定后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便于术后换药或术后二次清创、二期修复处理。6.材料选择,要求材料坚固,重量轻,能透过X线。7.适应不同部位的治疗需要,其构件要尽可能具有通用性、可根据治疗部位和要求组装多种构型。分类通常按功能、构型与力学结构分类。1 .功能分类法,分四类:(1)单纯固定的外固定器,如单平面单侧Hoffmann 外固定器,固定前先要整复骨折,骨折整复对位后再安装外固定器。(2)兼备整复和固定的外固定器,如李起鸿的半环槽式外固定器,固定后能进行复位和必要的再调整,以纠正偏差,但是,这这种外固定器的缺点是灵巧性较差。(3)骨延长外固定器,这种外固定器具有较灵活的外固定杆,可以在轴线上延长或者缩短骨质。(4)预防、矫正畸形的外固定器,体外连接杆可以超/不超关节固定,而且在关节处可以活动,用于关节处瘢痕挛缩的松解,或有效的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