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化学优质课上课教案集《甲烷》教学设计

2014年全国化学优质课上课教案集《甲烷》教学设计
2014年全国化学优质课上课教案集《甲烷》教学设计

《甲烷》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详案) 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过程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3、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通过学习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那么实验室用哪些药品可以制取氧气呢(用氯酸钾或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继续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 【板书】实验活动1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投影:学习目标) 【提问】同学们看老师桌面上高锰酸钾这一种药品,请大家观察其状态及颜色,直接加热它能否得到氧气呢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实验,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一位同学手持试管夹,把一匙的高锰酸钾放进试管内,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进试管内)。同学们观察,木条复燃了,说明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取氧气。(投影出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提问】刚才我们制取到了氧气,如果要把制得的氧气收集起来还需要什么(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请同学们观察并回答,投影上的这套装置中仪器的名称 【提问】上述收集气体用什么方法(排水集气法)为什么可以用它来收集氧气(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讲解】选择好了药品及装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 45-P 46 ,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准备演示) 【教师活动】点击投影出示七个步骤(学生齐读“查、装、定、点、收、离、熄) 【提问并演示】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个别答)(因时间原因装置气密性已经在课前检查过,此处略)如何组装仪器(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如何装入固体药品注意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注意试管口还要放什么给药品加热前得先干嘛呢(预热)排水法收集什么时候知道集满满了的氧气正放还是倒放 【教师活动】收集好两瓶气体了,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请同学们先听好接下来的实验注意事项。我们要接着做的是氧气的性质的检验,先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木炭,在空气中烧得红热,再慢慢放入集气瓶中,注意不能把玻璃片全部拿开,完了再往里面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另一个实验是先把铁丝盘成螺旋状,在下面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

2014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苯酚》说课 (湖南省湘潭市湘钢一中周洁)获奖作品

《苯酚》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湖南省湘潭市湘钢一中的周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酚。说课环节由这几个部分组成。而今天,请允许我先谈谈本堂课的设计流程。 都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苯酚,是一堂传统的研究物质性质的内容;而研究性质的过程就好比一场旅行;感受过程中的艰辛和喜悦,享受达到终点的成就和满足;这终点不仅仅是了解它的性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来联系生活,甚至是改变生活或许才是真正的满足;于是我设计本堂课的思路,是从一趟学习之旅中拉开序幕的! 一个完美的旅行首先要有一个梦想的地方,从情境中提出课题便是第一步;整理行囊出发前,除了了解结构和物理性质外,还得有着对课题的困惑,方可借此设计旅行路线,便是探究苯酚性质的实验设计;旅途中,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并在思想驿站里,解决过程中延生出来的问题;回味全程,收获知识,学以致用。 新课引入的灵感来自于央视的一个热门节目《大魔术师》,其实学生对一些利用科学知识的障眼法极为感兴趣。我将氯化铁溶液伪装成“神奇的茶水”,倒入三个已分别用氢氧化钠、硫氰化钾、苯酚润洗过的“空杯”里,“茶水”呈现出了不同的颜色。从红褐色沉淀和血红色液体的特征现象中,学生猜出了那黄色的所谓的“茶水”很可

能含有三价铁离子,但却猜不出那特别的“紫色”如何而来,苯酚的课题就在这揭秘魔术的过程中提出来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发了学生对本堂课极大的求知欲,同时也为其显色反应埋下了伏笔。 苯酚是酚类最简单的代表物,什么是酚?我设计让学生从常见事物所涉及到的分子结构特点中,去构建酚的定义;同时,水果变色的小知识也让学生领会了酚易被氧化的特点,这便顺理成章地理解了实物或呈粉红色的原因;如此巧妙地利用生活知识拉近了学生对于酚的认知和好奇;让他们有了想要继续进行性质研究的愿望。 我们的研究对象为苯酚。首先以球棍模型引导学生分析结构及空间构型,再由微观到宏观,展示实物,让大家直观地感受物理性质中的色态味;接着,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溶解性。从苯酚溶于乙醇的现象中,大家领会了其安全处理措施。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提出可以利用实验现象设计成“牛奶”变“清水”的小魔术,瞬间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极大关注。显然,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比老师简单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研究化学性质前,我以苯酚的用途之一,合成阿司匹林作为情境;向学生展示了诺丁汉大学在实验室里自行合成阿司匹林的视频;这段视频除了引出课题外,更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极大热情;其中提到了合成的关键物质——水杨酸,截取文献了解到它可由苯酚在一定条件下制得,而从它的反应条件中,学生有了疑问,苯酚的酸碱性如何呢?如此,便为探究苯酚的酸碱性创设了情境。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 教学设计 《甲烷》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人教版《化学2》第60至62页 一、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 1.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 对于《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甲烷的组成、结构、主要性质。通过对甲烷分子结构的认识,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将其进行了细化,知道甲烷的分子结构,了解甲烷的来源,了解甲烷的可燃性、取代反应等性质及主要用途。 人教版《化学2》让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认识到有机化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初步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教材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甲烷立体结构和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重点认识取代反应的特点,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初步体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性质的影响,让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初步学会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领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分析 学生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甲烷的物理性质和甲烷能燃烧的化学性质,在学习这一章有机化合物之前,又较系统地学习了无机化合物,初步了解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初步建立物质性质和用途间的关系,为学习有机化合物奠定了一定基础。有机化合物学习和无机化合物学习的不同点是:有机化合物更强调从结构角度认识机化合物的性质,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教学内容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同学动手搭建甲烷结构模型,进一步深化认识甲烷的立体结构,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另一方面从科学探究甲烷和氯气的化学反应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并从结构角度提升学生对取代反应的认识,符合学生认知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黑龙江哈尔滨三中)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尤五洲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本节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应(2)能量的转换(3)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4) 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主要内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1、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

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懂得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得失,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原电池中的电子转移问题。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量的计算,对电化学的有关计算应该比较容易入手。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遗忘的情况。 2、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化学的内容,有些地方可能理解不你能很顺畅,比如,为什么金属不直接和电解质溶液发生,而要绕圈运动等。 3、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浓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法学法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要求,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指导发现、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1、实验探究 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 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020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大赛

2020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大赛 4年一届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暨教学改革研讨会,由中国教 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发起,是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展示风采的最高 舞台. 14年的大会于2014年10月22-24日在湖北武汉举行,本次会议 的主要内容有: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课例现场展示、说课现场展示、微 课评比和总结表彰等.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代表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31个,参与现场观摩的来自全国 各地老师共有2000多人,参赛人数与观摩人数为历届之最. 研讨会分为三个会场,分别在湖北省重点中学武汉二中、武汉六 中和武汉育才高中举行,选手分别分配到相关会场,本次现场展示改 变了以往小班化教学场景方式,由会场学校提供完整的班级学生作为 教学对象,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更能体现参赛选手对课堂的实际掌 控水平和现场应变能力,也给观摩教师提供原汁原味的教学盛宴.现 场教学选手丰富的课程资源、精巧的构思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 优雅的课堂语言、新颖的实验改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活跃的课堂 氛围、融洽的师生互动、和谐的生生合作、优美的课堂板书、精美 的教学课件和精准的课堂小结,让听课老师受益非浅.教师课堂教学 形式多样化: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采用实验创新改进和实验探究设计;整合先进的手持技术、多媒体展示技术、电子白板、在线测试 和知识网站等网络技术;融入化学史教育;精心创设自然和谐的情境;引入概念图、思维导图和维恩图等;问题引导,思维前行.学生 课堂学习方式多样化:模型动手联接、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合作共享、角色扮演、视频观看、实物展示等.说课比赛也体现了选手扎实 的教育教学功底.既有精妙的教学设计,也有强有力的教育理论支撑, 它是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教学实际中的有效应用,充分展示了选手 深厚的教育涵养.

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详案)

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 (详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详案) 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过程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3、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通过学习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那么实验室用哪些药品可以制取氧气呢( 用氯酸钾或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继续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 【板书】实验活动1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投影:学习目标) 【提问】同学们看老师桌面上高锰酸钾这一种药品,请大家观察其状态及颜色,直接加热它能否得到氧气呢?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实验,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一位同学手持试管夹,把一匙的高锰酸钾放进试管内,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进试管内)。同学们观察,木条复燃了,说明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取氧气。(投影出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提问】刚才我们制取到了氧气,如果要把制得的氧气收集起来还需要什么?(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请同学们观察并回答,投影上的这套装置中仪器的名称 【提问】上述收集气体用什么方法(排水集气法)为什么可以用它来收集氧气( 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讲解】选择好了药品及装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45-P46,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准备演示) 【教师活动】点击投影出示七个步骤(学生齐读“查、装、定、点、收、离、熄)【提问并演示】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个别答)(因时间原因装置气密性已经在课前检查过,此处略)如何组装仪器(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如何装入固体药品注意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注意试管口还要放什么给药品加热前得先干嘛呢(预热)排水法收集什么时候知道集满满了的氧气正放还是倒放

高中化学 原电池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4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深化认识和优化思维品质是选修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完成应基于学生已有的认识,这就是必修中建立起的相关知识系统。要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并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相应的程序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比较“原电池”这一内容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的不同,分析学生在必修课程中已经建立的认知框架,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围绕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认识得到逐层发展。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在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已经重点介绍了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并对实用电池进行了简单介绍。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四章第一节中重点通过双液电池模型的构建,发展对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认识。同时在第二节中应用深化发展的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进一步理解实用电池、电化学腐蚀和防腐原理。作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最后,承担着深入认识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的统一,理解原理对实际应用的指导价值,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应用的功能。 从必修水平到选修水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需要进行一次较大的跨越。在这一跨越过程中,合适的模型是学习和理解原电池原理的重要工具,选修教材中呈现的带盐桥的双液电池模型与必修阶段的锌铜单液模型承载的功能截然不同。如何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完成跨越是在本节课教学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采用“实验探究—模型建构—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建构原电池模型,结合理论分析,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三次理论分析使学生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产生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体会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体会 很荣幸让我参加了全国化学优质课评比观摩评比活动。我感受了全国各省优秀教师上课时,他们幽默的语言,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上课思路的严谨环环相扣,实验探究设计的完美。让我受益匪浅。现谈谈我的体会: 一、教师要具备幽默的言语,调动学生关注你。 教学幽默是爱心和智慧的完善结合。一堂生动幽默富于磁力的好课,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充分准备,甚而需要教师花一辈子的心血。 1、反常 “反常”就是一种幽默,这种“反常”,表面看来,它违反了习以为常的生活逻辑,而实质上,它又遵从常性,受一定的生活情境的制约,因而说,它是“反常”的,但不是荒唐的。幽默大师卓别林在很多影片中的精彩表演就是如此。 2. 含蓄 适度地含蓄也是一种幽默,也能产生出幽默的奇效,令人回味无穷。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学习那种“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虑,寄正于馀”(刘勰《文心雕龙》)的含蓄而又幽默的方法,在课堂上尽量不要应用照本宣科,平庸呆板令学生乏味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去寻找一种含蓄而又幽默,妙趣横生而又余味无穷的教学方法。 3. 曲折 “曲折”也算是一种幽默。一般指在写文章时,注意婉转有致,变化多姿,让文章别开生面,异峰突起,达到动人风趣,开人视野的效果。 二、教师要具备课堂驾驭能力,让学生跟着你的引导走。 教师主要应具备三种能力,即更新自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这三种能力都会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一)、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1、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2、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心理的调适度 3、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度 4、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度 5、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语言的鲜活度 6、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能力的形成度 (三)、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1、课堂教学要做到真实 2、课堂教学要做到朴实 3、课堂教学要做到扎实 三、教师在上课时,教学的设计要严谨环环相扣,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一)、烘托渲染——情景设置 在教学设计中安排的“情景设置”环节是从情景教学法演变过来的。(情景教学法是根据教材的立意,设置具体可感的情景,提出相应的要求来开展教学。其具体的教学程序分三步走:情景设置,揭示课题;情景展开,分析评价;情景反馈,巩固提高。这一方法使整个课堂教学在情景所营造的清新的氛围下进行,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情景的分析和评价。) (二)、环环相扣——问题探究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问题教学法是最佳选择。(问题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人,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问题是问题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设计中,设置“问题探究”这个环节,正是将问题教学法付诸实践的表现。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篇一: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教学设计: 【篇二: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123456】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优质课教案 达县大堰乡中心学校:王玉选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充分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展示台、实物、图片、实验探究和课件等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思路:看一段有关火的图片,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分组实验,讨论和交流,初步悟出燃烧的条件——学生通过展台观察演示实验,并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观察图片(课件),了解家庭火灾的一般灭火方法以及如何从火场逃生的技巧——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同时让学生观察灭火器的实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的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③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 有关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②实验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 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稿

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稿 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离子反应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上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上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之后离子方程式的引入和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⑵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⑶能够分辨哪些物质是强电解质哪些物质是弱电解质; ⑷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⑵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⑵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及其电离 2、教学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判断哪些物质是电解质,哪些物质是非电解质,哪些物质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二、说教法 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掌握离子反应。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实验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知识的巩固、升华均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最大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未知到已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目的。 四、说教学设计 1、课题引入: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这个媒体!根据所收集的信息,乙醇的应用主要在于:作为能源、饮料、医疗等几个方面。那么,物质的用途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追问] 而物质的性质又决定于什么? 1.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 C2H6O一定是乙醇么?C2H6O可能 存在几种可能的结构?请同学们用 碳和氧的排列方式简单表示这些可 能结构。 2.化学反应是旧键断裂新建生 成的过程。分析乙醇可能断键的位 置? 使学生掌握乙醇 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培养学生通过 论坛平台的交流、协作 能力。训练学生由结 构推断性质的能力 [设问]同学们的推测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带着你的推测进入到乙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 [自学]进入乙醇的化学性质的 学习中。 乙醇的化学性质: 能和金属钠发生反应 能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学生实验] 1. 乙醇和钠的反应 2. 乙醇的氧化反应 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 结论。将实验现象和得到的结论发 表在论坛上 并完成讨论: 1.分析乙烷、水和乙醇他们是 否可以分别和钠反应。由此我们可 以得出乙醇中是和碳相连的氢还是 和氧相连的氢被钠置换??(是和 氧相连的氢被置换即羟基中的氢) 2.常温下为什么金属钠与乙醇反应 较缓慢,远不如金属钠与水反应剧 烈?(因为乙醇中的氧氢键更稳定, 不容易断裂) 3.铜在反应前后其质量是否发 生变化?同在此反应中的作用是什 么?(反应前后铜的质量没有变化, 在此反应中作为催化剂) 学生掌握乙醇的 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通过人人动 手实验,规范学生操 作,全面培养、提高学 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 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 析能力。培养学生通过 论坛平台的交流、协作 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科 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假 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 -进一步假设-再验证- 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讲述]好!同学们都很好的完成了 学习。同学们在论坛上都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同学们的实验操作基本符合规范,具有比较强的实验能力。现在,一起来总结乙醇的化学性质。 [总结]和老师一起总结乙醇的 化学性质 总结乙醇的化学性质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优质课教案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优质课教案《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新课标资源《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市上庄镇中学魏彦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 2.了解常见合金和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不同,知道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3.了解物质的用途虽然主要由其性质决定,但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认识到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认识到合金的性能优于纯金属的性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

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用途,物质用途体现其性质”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黄铜片、铜片、铝合金片、铝片 新课标资源《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市上庄镇中学魏彦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 2.了解常见合金和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不同,知道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3.了解物质的用途虽然主要由其性质决定,但

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认识到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认识到合金的性能优于纯金属的性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用途,物质用途体现其性质”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黄铜片、铜片、铝合金片、铝片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 弱电解质的电离现场说课说课稿

弱电解质的电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弱电解质的电离》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的开篇,它不仅是本章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它在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是指本它既是有关酸、碱、盐的概念及电离知识的深化,又是化学平衡理论知识的应用、延伸和拓展。启后是指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学生学习水的电离和盐类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和铺垫,体现了化学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鉴于本节内容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及与酸、碱、盐在物质类别方面的联系; ②认识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掌握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③认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符合化学平衡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将化学平衡原理应用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并依据该原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实验的方法判断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难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在初中和必修1教材中,学生已学过酸、碱、盐及电离知识,同时通过对本教材第二章化学平衡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知识背景。 2、实验能力学生初步具备简单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能够合作完成实验探究;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质疑和表达能力。 3、认知心理已经习惯了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基本实验技能。 三、教法分析 为了充分体现学本课堂,创造一切条件有利于学生学习。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我把本节内容分成两个课时,本课时重在掌握强、弱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引导讲解,再结合课堂练习的综合教学方法以完成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材中安排的一些插图和表格,使知识形象、生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本节设置的“思考与交流” ,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两方面去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1、分组实验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将教材中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动脑分析实验、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2、概念类比法:以化学平衡为基础

2017年安徽省高中化学优质课《元素周期律》(天长中学-李福琴)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本节共安排三个课时,第1课时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第2课时为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为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中学化学是从元素周期律开始,系统的研究微观世界和元素性质的关系。它帮助学生整合以往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从无序到有序,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对学习选修3的相关内容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处理 将本节课设计成两个板块,板块一:探究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这一部分内容由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自主学习。板块二:探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这部分内容在课堂进行探究式学习。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碱金属、卤族元素的部分知识,具备一定记忆化学的知识基础; 2、学生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具备一定理论基础; 3、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资料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能力基础; 4、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前微课的学习,能运用符号表征元素的性质,认识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2)认识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以及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周期律本质的认识进阶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2)通过对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实验探究与实验创新设计,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难点:设计实验探究钠、镁、铝金属性强弱 五、教学思路: 本节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课前微课:让学生自主探究原子半径、化合价、原子核外电子数周期性变化;二是课堂上探究性学习:探究元素金属、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三是课后的延续学习。 六、教法学法 教法:微课导学、问题导向与合作探究 学法: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演绎推理、归纳总结。 七、教学过程

化学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内容要求 课程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方面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学过程中如何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才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完成教学任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运用信息技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成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信息技术环境软硬件要求及搭建环境情况 PPT 视频图片展示 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第四单元的核心知识。它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 2、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整个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意义。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会拟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会灵活运用现有仪器自主设计实验装置。 4、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创新探究。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小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等科学探究品质。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 教学难点: 设计优化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

2014年全国化学优质课上课教案集《乙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3-2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一课时) 《乙烯》教学设计 新疆兵团二中王兰兰 一、整体设计思路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产品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用途。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也是不饱和烃的代表物质。通过乙烯的学习,不仅可以认识乙烯的分子结构、性质和用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以及有机物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课以生活中的乙烯产品为载体,以乙烯结构与性质的探索为主线,以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目的,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乙烯产品的用途,体会有机物从结构到性质的学习方法,感受学习有机化学的有用与有趣,形成用辩证的思想认识化学品的意识。 本教学设计从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充分利用模型和实验,以问题引领学生探究乙烯的结构和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促使学生认识社会发展与化学应用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化学药品的使用。 教学中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乙烷和乙烯的异同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乙烷分子中只有单健,而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这就决定了它们虽然都可以和卤素单质反生反应,但所用试剂状态不同,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现象就不同,产物也不同,从而揭示出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不同。对比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对比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学的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和乐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教师启发、设疑、讲解、对比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体验-感悟”、“交往-合作”、“活动-参与”、“发现-创造”来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背景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学生在第一节中以甲烷为例学习了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取代反应、同分异构体及同系物等基本知识,为学习乙烯打下了一定基础。乙烯是学生认识不饱和烃的第一种有机物,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又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乙烯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以甲烷为代表的简单烷烃的结构、性质(重点是取代反应)以及用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结构等基础知识。学生也掌握了碳的四价理论,为本节课的学习铺垫了基础。但需要对“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进一步深化认识,乙烯的教学就能起到这种作用。另外学生能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乙烯的广泛应用,再学习它们的性质就能强化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高中化学全国优质课 《化学反应原理》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促进观念发展”的教学设计 说课提纲: 一、说设计理念 二、说教材价值 三、说学生学情 四、说教学目标 五、说教法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说课内容: 一、说设计理念 1.观念发展的模型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知识落实为基础,观念发展为目标,学生观念发展目标的达成要以具体知识为载体,通过创设不同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热是可以定量测量、定量描述和定量计算的”这种“定量的能量观”的观念得到发展形成。 2.“促进观念发展”的教学设计模型 在观念发展的模型基础之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定量的能量观”观念发展目标的指导下进行建构,通过科学的对教材知识价值和学生学情的分析,制定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并藉此指导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二、说教材价值 1.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1节《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本节的设置力图引领学生在定量的层次上讨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问题,使学生对该问题的

2 认识水平产生一个质的飞跃,从而在观念上形成定量的能量观。 2.本节课的编排注重与后续模块学习及大学热力学相关内容的衔接,设计合理、深入浅出,与必修内容遥相呼应,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内容编排模式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对热力学的相关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基本的了解。 三、说学生学情 1.学生的知识储备:已经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知道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能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2.学生的学习习惯:本节课面对的是对化学比较感兴趣的高中生,他们有着较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善于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乐于实践。 3.学生的认知水平: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热效应但不知道如何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知道化学反应中有能量变化,不知道如何定量的描述反应热;学生了解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但不知道如何测量和计算常见反应热;学生虽已初步形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的观念,但还不能主动的将这种观念提升到定量的高度。 四、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在定量水平上认识并描述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②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③能应用盖斯定律来求算简单的反应焓变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定量的测定反应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及获取、分析及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增强团队意识;通过了解化学热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化学科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反应热概念的含义(2)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3)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焓变。 难点:如何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焓变;学生定量的能量观的发展。 五、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概念建构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把全班分成若干4人合作小组,小组自主确定一人为小组发言人,负责整合本组讨论的结果,并代表本组作交流发言,从而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方法特点:民主开放、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合作互助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 实例探究 定量的能量观 焓变是可定量测量、定量描述、定量计算的 实验探究 认识反应 热与焓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