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分析

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分析
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3329340.html,

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分析

作者:张红艳杜悦

来源:《教育观察·上旬》2013年第06期

[摘要]社会排斥是权力集团为实现本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剥夺弱势群体的基本公民权利。农民工随迁子女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一直遭受着各种社会排斥。其入学问题是制度性社会排斥、经济性社会排斥等多种社会排斥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结果。而户籍制度作为制度性社会排斥的突出表现,是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的主要障碍。随着“两为主”政策的实施,这一问题虽然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是仍有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被拒绝在城市公立学校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公办学校;“两为主”政策;社会排斥;流动儿童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6-0001-04

一、研究背景

(一)农民工出现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为严格限制农民流入城市,二元划分的户籍制度在中国逐渐形成,全国人口被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不同类型的户口决定了人们享有不同的权利和社会福利,非农业户口中的城市居民在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占有优势。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地区推行,提高了

农村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使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开始凸显。与此同时,户籍限制逐渐放宽,允许农民自由出入城市。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迁往城市,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社会群体——“农民工”。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农民工群体出现了携妻带子的“家庭化”倾向,由原来分散的、单个的外出向“家庭型”外出转变。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考虑到子女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情感交流以及接受教育等方面的因素,选择克服各种困难将孩子带在身边照顾。所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数量急剧增加。2000年,我国14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为1410万人[1]。2005年,我国14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的数量达到1834万人,其中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76.5%[2],即农民工随迁子女有1403万人。而到2011年,14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的数量已达到3000万。十年间流动儿童的数量增长了113%。根据以往的调查,流动儿童中属于农业户口的占四分之三,也

学校随迁子女工作总结

学校随迁子女工作总结 篇一:XX-XX学年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XX----XX学年度 关爱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市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部署,全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大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深入开展以扶贫、扶智、扶情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为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全县未成年人健康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随迁农民工子女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农民工子女”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

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络。 1、建立健全教师与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家访制度。 要求班主任每月与“农民工子女”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衡、涉嫌违法的“农民公民子女”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他们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2、注重对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

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制度

B7-26 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制度 大佘太学校 2014年3月1日

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制度 随着我镇经济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市教育行政部门十分重视流动人口子女和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入学问题,严格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积极做好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 一、坚持政策,确保做好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 将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纳入我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和重要工作内容,坚持“由流入地政府负责、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原则,对所有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子女采取就近入学的制度,农民工子女到我校就读,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就读我校后,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办理入学手续。我校实行农民工子女登记制度和就学跟踪检查制度(农民工领就业登记证时登记有无适龄子女读书情况),协同劳动就业保障部门、公安部门,建立衔接管理和联系制度,确保农民工子女外来有书读。 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 外来务工子女到我样就读的,要合理安排就读班级,与本地学生同等享受随机分班。

三、爱心帮扶,农民工子女入学享受同等待遇。 为帮助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就读,凡满足三个条件(有暂住证、法定监护人的劳动关系证明、计划生育证明),其入学的缴费项目和标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一律不得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更不得摊派其他费用。对不完全满足三个条件的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我校尽可能地满足其入学要求,实事求是地减免相关费用,通过寄宿生生活补贴等方式,切实帮助他们就学。在评优奖励、入队、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到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我们将加强对农民工小中学的学生安置工作,确保所有学生在秋学期能顺利入学,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质量,确保所有外来务工子女能享受良好的教育。 大佘太学校 2014年3月1日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我认为语文老师最好能多参加学生们组织的一些活动。在参与中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学生的组织成果给予肯定,这样能和学生 更好地融合。多主动同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好朋友,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鸿沟,促进教育、教学更好地展开。 调查时间:2020年1月 调查地点:鞍山市 调查内容: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的调查 调查方式:走访调查 木耳镇位于卓尼县东南部,全镇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8941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7%以上。目前,全镇有中心小学1所,六年制完全小学3所,村级教学点2所,中心小学现 有在校学生586人。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限制五花八门的幼儿园搞乱幼教圣地,教育主管部门要 尽快把幼儿园统管起来。首先,要明确幼儿园由教育部门来管理;其次,对每一所幼儿园 重新进行清理,凡是不够条件的进行压缩,对条件具备的进行注册登记。 潘友竹(团市委希望办主任):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兴趣了他们才有可能很快地 提高成绩。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 与中意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性。上课时老师可以多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有个直 观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枯燥理解。对知识的解析要深入浅出,例子最好能贴近生活,最好是当下发生的,人们关注的事情,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使学生兴 趣更进一步。 在双山某街道的楼群里,一片低矮的小房,推开已快散落的门,在阴暗的小屋里见到 了关世成母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摆设显示出他们家的光景不是很好。这是我们第一个 走访对象。关世成,12岁,五年级,他还有一个上初二的姐姐。世成的父母从台安农村过来已经10多年了。平时,他的父母主要以卖水果为生,去年父亲因肺癌去世后,全家生 活就靠母亲卖水果维持。当我们寻问其家里的情况时,她母亲忍不住落了泪:“唉!原来 我们两个人一起忙活,日子还可以。自从孩子他爹去世以后,这日子就紧巴巴的。我们没 有特困证,学费也不能少交。老大上初中时,还要交1200元的借读费,后来学校知道我 们家的情况,就给免了。一到交学费时,我就愁。可也不能不让孩子上学啊。”他妈妈说

第三小学关爱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总结

关爱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校充分认识到关爱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学校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人数日趋增多,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开展好相应的活动成为学校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学校首先就“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校园生活的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主要针对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父母的工作类别、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在校的人数比例、学校在此工作方面已做的相关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与难点、以及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 经调查发现,我校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学习基础薄弱、语言沟通困难,生存边缘化,同时需要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帮助和关心。 一、工作内容 结合目前教育部门已采取的行政措施,我校开展了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关爱行动,关爱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关爱行动寻求了多方帮助,注重活动的延续性、广泛性和实效性。 1、关注业余生活 利用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业余时间,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养低、工作忙碌,对孩子的教育缺少办法和时间的特点,使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得到心灵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指引,结识更多好朋友,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安心工作,让他们的孩子能度过快乐、健康的课余时间。 2、关注校园生活 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如,提倡养成良好道德好习惯,培养独立性人格;开展演讲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对人格教育的评价,起到了导向和激励作用。心理辅导老师为同学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3、关注个性发展

针对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我们每学期开展送温暖活动,积极联系社会有爱心的人士,和外来务工子女结对,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并亲自带领着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实现了他们的心愿。 二、工作成效 我校关心进城务工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全面发展,争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来报答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进城务工者对于我校的做法纷纷给予好评,我校的青年教师积极响应,主动地投身到关爱行动中,希望奉献自己的爱心,从而形成了一股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生存情况的浪潮。 三、经验总结 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校要继续把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工作纳入到少先队工作的服务范畴,让城乡学生共享一片蓝天,进一步采取措施,广泛宣传,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构建“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感情,少一点指责”的和谐氛围,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的生活状况,及时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校园生活。 第三小学 2017.7.1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措施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措施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户籍不在流入地,随父母或监护人在流入地合法居住、务工、就业或经商,需接受教育且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可以申请在我校居住地就近入学就读。凡父母或监护人在我村已暂住一年以上,都可以申请在我校就读。进城务工人员应按流入地规定,依法送其随迁子女至流入地学校入学,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 一、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利,并确保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切实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当地教育工作范畴和重要工作内容,统筹、指导和督促学校就近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各学校不得以如何理由拒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依法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对未按规定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尽快送子女入学。 二、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办理入学手续,为学生建立学籍。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学习环境。外出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回原籍就学,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并督促学校及时办理入学等有关手续,禁止收取任何费用。 三、优质服务,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公平教育,

建立和完善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家庭的联系制度,加强双向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文体活动、入队入团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与本地学生实行同等待遇。 四、加强管理,统一建籍、统一管理,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各接收学校要及时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建立学籍,坚持定期上报,做到底数清晰。对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按规定颁发毕业证书。确保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学上,不让一个因父母流动而失学。坚持“均衡分班”的原则,杜绝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现象的发生。 五、倾情关注,关心、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我校要建立帮扶长效机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行救助的力度,以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可以通过设立助学金、“学生手拉手”、“师生结对子”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完成学业。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渠道。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总结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总结一年来,我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入学教育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简化入学手续,安排随班就学 随着来场务工人员的增多,我校决定简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手续,凡在我学区经商和务工的人员在其子女入学时,提供相关证明,我校就会先安排其子女随班就读,与本学区学生共享相同的教育资源,然后按照学籍管理要求,完成相应的转学手续。本年度里共安置2名务工随迁子女。 二、坚持免试入学,同享各项政策 我校坚持免费免试入学原则,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并采取免试入学、同编班级,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费用负担。 三、开展校园活动,增强学生信心 我校定期举行主题班会、队会和各种文体活动,鼓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极参与,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生活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的环境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信心,让他们切实体会与农场孩子一样的成功与愉悦。 四、关心学生生活,感受“家庭”温暖 我校教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格外关爱,建立了学生档案,实行帮扶机制,不仅在学习上无偿地课外辅导,在生活上也非常的关心他们的冷暖,无论哪个学生身体不舒服或遇到什么困难,都尽力去帮助他们,并能深入到学生当中和学生谈心,及时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做“知心的妈妈”,让进城务工

人员随迁子女感受到“家庭”温暖无处不在。 五、关注学生心理,调整教育对策 我校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存在问题等等进行调查。各班主任为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六、建立家校联系,促进健康成长 进城务工人员多为种地户和打工者,平时忙于种地和打工,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和关心学生的学习。为了帮助家长了解随迁子女的在校情况,进一步增进了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互相了解学生在另一半时间和空间里的情况,引导进城务工人员用更合理的方式教育和管理孩子,我校教师充分利用校讯通、电话、微信等与家长联系与沟通,向家长们汇报了孩子们现在的心理状况、学习状况及行为习惯,引起了家长们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关注。 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今后,我校要继续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让他们和本场学生共享一片蓝天,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塔西河学校农民工子女平等就学制度

塔西河学校流动人员(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平等就学制度 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是党的根本任务决定的,农民工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坚持城乡劳动者子女平等入学,坚持公平对待农民工子女,加快推动九年义务教育均等化,平等享受教育;坚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平等对待农民工子女,是彻底改善农民工子女接受平等教育的根本措施。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规划,正确引导,改善条件,提高质量,强化服务,规范管理”的发展思路,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推进全市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根据法律规定,我国适龄儿童均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校及全体员工(包括学校食堂员工)要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向流动人员子女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条件和机会,严禁对流动人员子女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 3.为保障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根据规定,学生因户籍变更或其他原因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需要转学的,转出和转入的,学校应当及时予以办理有关手续,不得拒转、拒收或者附设其他条件。学校对符合条件需要转出和转入的全部在第一时间进行办理,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 4.我校根据本地务工农民工的实际情况,保证无条件接受我校入学就读。一律按当地政府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收费,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杂

费,不得用各种理由收额外费用,并在教育管理、评优奖励、入队等方面做到与本校学生一视同仁。 5.针对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大的特征,对在流入地入学或完成义务教育并达到结业、毕业标准的,学校建立义务教育学籍或发放相应的毕业、结业证书。 6.中途转学或借读的,及时为其办理相关手续,安排就读,并在学生入学时对学生情况进行详细登记,每学期开学后定期统计,及时掌握流入就学情况,从而促进农民工子女顺利就学,学籍管理按照学校的规定来走。 7.对因受灾、疾病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予以缓收、减收或免收课本费、作业本费;充分发挥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等社会各界作用,积极开展助学活动。 8.加强师资培训。继续抓好随班就读,加强师资培训,增强教师对流动人员子女的关爱意识,不歧视流动人员子女,增强对流动人员子女的关怀,及时为他们解决生活或者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严禁对流动人员子女体罚,或者各种变异惩罚。 玛纳斯县塔西河乡学校 巴合提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许多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也随其父母进入城市沿海和地区。城市中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弱势群体

目录 1.引言 2.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引言: 农民工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生力量。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关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关乎社会公平与法治原则的实现,关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准,更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是指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公平;人际关系环境和谐,社会稳定。但是如果没有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和谐,甚至连子女受教育这样的基本人权都不能保障,那么我们的和谐社会就只能是少数人的和谐。本文拟以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为背景,探讨当前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问题。 2.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随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逐渐产生了“农民工”现象和问题。大批的农民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随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然而,这些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儿童的生活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始终和父母一样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曾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形式把中国公民分成身份不同的两大类别,蜂拥入城的农民工居住在城市,户籍却仍是在农村。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应由户籍所在地负责。农民工子女在流动的同时,教育资金并没有随之流转,从而致使处于流入地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不了流出地政府的教育财政补贴,也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 2、义务教育制度的过度分权 。《义务教育法》第八条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第十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这个教育法则明确了流入地政府对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入学并没有法律上的责任,作为城市边缘人口,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流出地政府带给他们的教育补助。因此,义务教育的过度分权是造成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主要原因。 3、农民工经济收入低 在我国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运输业以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农民工占到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人数超过一亿。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经济社

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工作总结(定稿)

让每一张笑脸都灿烂 ———xx学校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汇报 xx学校是隶属于包河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是包河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定点学校,承担着包河工业区、淝河镇等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接收与教育工作。目前,学校拥有39个教学班,1789名学生,其中进城务工子女1340人,占学生总数75%左右。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体育改革联盟实验学校、全国中语会阅读推广项目实验学校、合肥市素质教育示范校、合肥市特色学校、合肥市体育艺术2+1示范学校、合肥市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的区域价值理念的引领下,积极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向日葵文化,秉承“让每一个生命在好习惯的养成中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关心进城务工子女,让他们与城里的孩子一同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让每一株向日葵都能迎着太阳绽放,每一张孩子的笑脸都灿烂。 一、阳光接收,一视同仁 我校高度重视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入学工作。无论是刚入学的新生,还是转入我校随班就读的插班生,我校都按照划片、就近、免试入学的要求,实行零障碍入学,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心理方面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爱。学校多次召开全校教职工会议,学习宣传义务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让全体教师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接收进城务工子女报名时做到热情接待、耐心解答、诚恳分析、真心接纳;做到阳光分班,公平、公正、公开,对学生来源不问出处,一视同仁。 二、爱心帮助,共同进步

我校务工子女中很多学生都是从小和爷爷、奶奶在农村长大,等到上学的年龄才和父母来到城市。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学前教育的缺失,他们身上有很明显的特征,如胆怯、不自信、学习吃力、害怕与人交流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真诚地关心和帮助他们。 1.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坦诚相待,做知心朋友。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通过家访活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校长大课堂等方式积极与家长沟通,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室和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团队辅导、个别咨询等,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生活环境。 2.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扎实开展一月一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塑造知礼仪、懂诚信、识俭朴、爱学习、会健身、讲卫生的向阳少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培养进城务工子女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树立自信心。如“四节”活动----读书节、游戏节、体育节、足球节。读书节活动,通过班级阅读、家校阅读、校园淘书等方式,引导进城务工子女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扩大务工子女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交往能力等。评选进城务工子女“阅读之星”,奖励图书购买卡,每学年有近200位学生获得学校奖励的100元图书卡。“六一”游戏节,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童年的快乐,使进城务工子女能更好地融入到班级中,不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体育节、足球节活动中,外来务工子女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积极参与每一项体育竞技活动,为班级争得荣誉,受到城里孩子的赞赏与喜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绿茵足球队和体操队中有多位是进城务工子女,他们代表学校在各级各类足球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合肥晚报、江淮晨报等多家媒体给予了相关的报道,张新春、高世纪等多名同学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希望

[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总结]关爱随迁子女工作总结(Word可编辑版)

[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总结]关爱随迁子女工 作总结 (最新版)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 范文一:莆田第三中学关爱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总结 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必然趋势,我校充分认识到关爱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学校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人数日趋增多,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开展好相应的活动成为学校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学校首先就“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校园生活的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主要针对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父母的工作类别、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在校的人数比例、学校在此工作方面已做的相关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与难点、以及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 经调查发现,我校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近年逐渐增多,学习基础薄弱、语言沟通困难,生存边缘化,同时需要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帮助和关心。 一、工作内容

结合目前教育部门已采取的行政措施,我校开展了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关爱行动(即绿信封关爱行动),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地关爱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关爱行动寻求了多方帮助,注重活动的延续性、广泛性和实效性。 1、关注业余生活 利用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业余时间,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养低、工作忙碌,对孩子的教育缺少办法和时间的特点,使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得到心灵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指引,结识更多好朋友,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安心工作,让他们的孩子能度过快乐、健康的课余时间。 2、关注校园生活 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如,提倡养成良好道德好习惯,培养独立性人格;开展演讲比赛,校园十佳歌手,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对人格教育的评价,起到了导向和激励作用。心理辅导老师为同学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3、关注个性发展 针对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我们每学期开展送温暖活动,积极联系社会有爱心的人士,和外来务工子女结对,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并亲自带领着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实现了他们的心愿。 二、工作成效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政府重视例如 谋市政府出台新规,要求各级政府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使他们享有与首都儿童少年同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近日,有近20万流动儿童走进了公立学校或经政府批准的民办中小学,其中80%以上为农民工子女。 读罢这条消息,笔者在为谋市农民工子女终于能与本地的城里孩子平等地入学读书感到高兴之余,同时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在全国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遇到的一个社会课题。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多年,舆论长期呼吁,人大代表也出谋划策,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原因出在哪里?其实,并非教育部门将农民工子女一概拒之门外。相反,在很多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反复要求辖区内的中小学校,要对外地农民工子女“敞开大门”。门开了,按理农民工子女上学不成问题了。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目前,我国城市中小学都是由所属市、区政府财政支撑,且大多数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对学生的接纳能力没有太多的富余。外地学生进入,必然要占用学校资源,增加学校的开资。这笔资金从何而来?当前学校普遍的做法是:向外来生收取“择校费”和“赞助费”。这些费用即使是本市学生从户口地的学校迁到市区其他学校读书,都必不可少,更何况户口在外地农村的农民工子女。 农民工子女要上学,“择校费”、“赞助费”不仅必不可少,而且动辄成千上万,高得令农民工望而生畏。外出谋生的农民工从事的本来就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低等活”,收入低不说,还常常被拖欠,哪里交得起这个费那个费呢?而学校有自己的难处,增加了教学任务和成本,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此却没有更多的作为,学校不找学

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权益保护不容忽视。我们对长沙市马王堆等中学部分农民工子女及其家长展开了问卷调查,学生年龄段为13—16岁。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70.41%的孩子是在家长先行安顿好后再到城市的,56.12%的孩子是与父母一起住,并有稳定住房。这其中可以看到近几年在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的上已有所改善。但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同时显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占58.33%,经常更换地点租房的占37.5%。有4.17%的家长表示其子女曾有过停学或休学的情况。在农民工子女择校时,16.67%的家长表示“做了多方面努力学校才接受”,4.17%农民工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且情况很严重。并且在有的学校甚至存在“择优录取”的现象,这也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面临的一个障碍。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闭塞的偏僻农村,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与父母一起无稳定住房的比例也占到了40.82%。这些都揭示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中存在的种种十分艰难的问题。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超出了许多城

最新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年度工作总结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年度工作总结 2020--2020学年度 感圣中学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年度工作总结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大量涌入乡镇种地、打工或经商等,到我校就读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多达21人。为此,我校严格遵照《海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的意见》及东方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的通知精神,努力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安心在农场工作。 一、妥善做好进城务工随迁人员子女入学工作。 凡在我镇经商和务工的人员在其子女入学时,提供真实有效的工商管理机构和务工单位出具的相关证明,我校就会安排其子女随班就读,与本镇学生共享相同的教育资源。本年度里共安置21名务工随迁子女,确保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镇儿童享有同等的政策,享受同等的优质、公平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 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同享各项政策。 我校坚持免费免试入学原则,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并采取免试入学、同编班级,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费用负担。本年度住宿生受助16人。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同享各项政策,在学生管

理、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考试竞赛、文体活动等方面与农场儿童少年同样对待。 三、帮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多家庭经济困难,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或者是观念陈旧,无法科学引导孩子,因此部分学生学业基础较差,缺少关爱,有很强的自卑感。对此,我校教师经常家访,并与家长保持电话和校讯通联系,了解学生校内外情况,经常找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谈心,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平时注意鼓励表扬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在学业和生活上帮扶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2020年3月,我校组织全体住校生开展了才艺展示表演,为这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了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使学生们在活动中找到自信,增强了进取精神,对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大多来自落后的、教育质量不高的农村学校,教育水平、教学进度、早期教育、家长文化水平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本镇学生差别很大。为此,我校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进城务工子女,加强辅导,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为了能够尽快缩短这些差距,很多老师除了完成正常的课程外,他们还利用休息时间、课外不辞辛苦,主动为他们无偿补课,并向家长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在老师们的无私

2015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方案

2015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方案 西华县昆山学校学校为了落实国务院、省教育厅及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认真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真正体现为最底层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巩固我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做出以下具体实施办法: 一、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采取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中小学接收为主的原则。 农民工子女要按照学籍管理的规定,在临时户口所在地按相对就近的原则,被市教育局分配到我校入学,我校无条件接收。具体程序如下: 农民工子女持暂住证户口或暂时居住地证明及原籍户口(身份证)、打工单位证明及市教育局的派遣证到我校申请入学。 如我校的生源紧张,我校将上报到教育局主管部门,由教育局视实际情况将其调整到相对就近的学校入学,并与学区内学生同等对待。 二、保障农民工子女接收义务教育的权利,坚持同等待遇,同等权利的原则 农民工子女有平等接收义务教育的权利,他们有与本地学生同等的评优、评奖、入队、入团的资格;同等地参加各项校内、外活动;对学习后进的学生,学校和教师要同样给与尊重,同样进行帮助。学

校将广泛开展“献爱心”、“结对子”等活动。尊重、关爱进城农民工子女,帮助他们客服自卑心理,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加强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学籍管理工作 农民工子女建籍,统一管理,登记在册。坚持定期上报,底数清晰。做到人在籍在,人走籍转;籍随人走,跟踪到底。对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经考试合格的,按规定办法义务教育证书。确保所有农民工子女有学上,不让一个农民工子女因父母流动而流失。 四、对家庭特殊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实行救助制度 积极响应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号召。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相关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 五、严格规范收费制度 对在我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一视同仁,不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收费项目。在办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转学等有关手续时,不收取任何费用。 领导小组 组长:何殿安 副组长:刘正峰胡友民陈红刚 西华县昆山学校 2015年9月1日

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计划

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根据《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现就进一步做好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拟定本计划。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未来的人口素质,也关系到当前社会的稳定和谐。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强化措施,切实加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力度 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学校认真做好接收就读和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在划定范围内的学校不能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要求的,应按相对就近和方便的原则在相邻学校入学。

三、积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努力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学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积极构建学校教育管理网络。 四、加强领导,广泛宣传 要加强对依法保障进城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构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三小学 2016.8.28

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提要]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流动儿童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让所有的流动儿童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找到人生的真正航向。流动儿童教育这一问题具…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流动儿童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让所有的流动儿童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找到人生的真正航向。流动儿童教育这一问题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地区特殊性等特点。解决好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不仅有利于“普九”的巩固和提高,实现教育公平,也有利于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一、健全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国际公认的义务教育有三个必要条件,即免费、义务和强制。多年来,我国实施的义务教育一直是只免学费,学校每学期向每位学生收取一定的杂费和课本费。这一情况在2006 年春季得到了改变,中国政府率先在西部地区农村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即义务教育阶段不再收取课本费和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现在,这一政策已在全国农村地区推行。“免除学杂费,农民得实惠”成为新的流行语,孩子上学的负担明显减轻。 为了保障经费来源,新《义务教育法》第44 条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这次重大的制度改革,改变了过去以薄弱的县级财政为主的状况,使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得到了切实保障[1]。 相关政策的制定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政策实施过程的效果则以能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因此,还需要制定一个农民工权益保障法,保证农民进城以后,在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当地政府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到他们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去,使农民工子弟和当地居民职工子弟一样接受义务教育[2]。 除了义务教育制度,中央应开始同时着手进行户籍制度和财政制度的改革,使之适应民工子女教育的需要。首先,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推行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施行,在减免其杂费的同时,采用强制性手段停止借读费用的收取,若无特殊情况,学龄儿童在监护人的督促下必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其次,淡化户籍意识和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全国联网的电子户籍登记系统,实现城乡互通,使个人户籍成为确认公民基本身份的凭证,而不是民工子女接受城市教育的“绊脚石”。 二、“两条腿走路” 实行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充分挖掘公立学校潜力,使其成为流动儿童就学的主渠道。这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 年)已明确规定的。因此,公办中小学应尽可能地扩大招生容量,同时要加强收费管理,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收费项目,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另一方面,鼓励扶持民工子弟校的发展。2003 年开始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民办教育的地位,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的地位,鼓励社会捐资办学,设立教育基金会等,解决弱势群体子女的上学问题。 1. 以公办学校作为解决问题主力的可能性 公办学校师资力量较雄厚,有舒适的校舍、完备的教学设施、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因此公办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流动儿童流动性大的特点,制定分期收费的办法。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流动儿童就学[3]。 但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公办学校也是被市场包围着的,基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学校会倾向录取更多优秀的学生,以保证教育有好的产出;同时为了使资源有最大的产出,

如何解决当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社会管理学期中作业 姓名:徐飞翔班级:12公共管理类(1)班学号:20 问题:如何解决当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工,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他们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农民工的心头之痛,更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现状分析: 农民工子女教育,包括两部分:一是随父母进城的子女,即流动子女的教育,二是留在家乡的子女,即留守子女的教育。 (一)流动子女教育的现状 1、就学渠道不便。目前,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大概有五种类型:公立学校、简易民工子弟学校、民办贵族子弟学校、流入地政府专门为流动人口子女举办的学校、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办学。其中城市里的正规学校高昂的学习费用令农民工家长们难以承受。 2、教育设施及师资力量欠缺。现实中大量的农民工子女被拒之于公办学校之外,只有选择处于城乡接合部,教学设施较为简陋,通常没有住宿条件,师资无保证。有关部门对于这一类学校非常担心,一是怕在没有严格监管的状况下,学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二是怕在没有严格教育管理的情况下,学校教育达不到标准,误人子弟。 3、教学内容差异过大。一般来说, 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偏远农村,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而城市里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4、居住环境恶劣影响其成长。我们知道,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由于城市房价昂贵,农民工多数在城乡边缘合租廉价房居住,或者住临时工棚。而农民工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农民工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很好的学习环境,直接影响其成长。 5、农民工子女心理压力大。对他们来说,从家乡突然来到一个如此陌生和冷漠的地方,心理落差极大,加上农民工聚居区相对滞后的卫生及治安状况,使其内心变得十分敏感。年龄较小的孩子由于不懂事,受影响较小,而年龄稍大的孩子与城市同龄人相比,显得早熟、自卑和失落。 (二)留守子女教育的现状 1、家庭教育力量不足。由于留守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影响,尤其是亲情缺失和隔代教育,使得留守子女这一群体存在巨大的心理创伤,性格变得较为孤僻,而学校难和家长沟通,教育脱节严重,学习成绩下降。 2、监护问题突出,安全保障不足。祖辈作为临时监护人,一般责任不会明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总结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入学教育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简化入学手续,安排随班就学 随着来场务工人员的增多,我校决定简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手续,凡在我学区经商和务工的人员在其子女入学时,提供相关证明,我校就会先安排其子女随班就读,与本学区学生共享相同的教育资源,然后按照学籍管理要求,完成相应的转学手续。本年度里共安置2名务工随迁子女。 二、坚持免试入学,同享各项政策 我校坚持免费免试入学原则,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并采取免试入学、同编班级,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费用负担。 三、开展校园活动,增强学生信心 我校定期举行主题班会、队会和各种文体活动,鼓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极参与,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生活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的环境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信心,让他们切实体会与农场孩子一样的成功与愉悦。 四、关心学生生活,感受“家庭”温暖 我校教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格外关爱,建立了学生档案,实行帮扶机制,不仅在学习上无偿地课外辅导,在生活上也非常的关心他们的冷暖,无论哪个学生身体不舒服或遇到什么困难,都尽力去帮助他们,并能深入到学生当中和学生谈心,及时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做“知心的妈妈”,让进城务工

人员随迁子女感受到“家庭”温暖无处不在。 五、关注学生心理,调整教育对策 我校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存在问题等等进行调查。各班主任为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六、建立家校联系,促进健康成长 进城务工人员多为种地户和打工者,平时忙于种地和打工,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和关心学生的学习。为了帮助家长了解随迁子女的在校情况,进一步增进了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互相了解学生在另一半时间和空间里的情况,引导进城务工人员用更合理的方式教育和管理孩子,我校教师充分利用校讯通、电话、微信等与家长联系与沟通,向家长们汇报了孩子们现在的心理状况、学习状况及行为习惯,引起了家长们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关注。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今后,我校要继续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让他们和本场学生共享一片蓝天,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