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过剩”、各高校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民办高等教育如何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民办高校自身努力外,还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深入论证了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大众化法人治理内部管理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民办高等教育作为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圆了千万学子的大学梦,缓解了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与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自身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当前,民众对教育质量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等教育的选择将更加理性。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逐年减少,生源数量逐渐下滑,高等教育资源呈现“过剩”态势,民办高等教育在与公办院校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形下,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二、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加强外部环境建设

1.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立法。我国关于民办教育的立法不够完善。《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只作了原则性规定。例如,立法中关于“合理回报”、“同等法律地位”等提法过于笼统,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民办高校出资人的合法权益得

关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一篇

论水污染 姓名:郑奇专业:土木工程学号:3100601402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系 摘要: 水污染是指排入天然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上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环境容量,从而导致了水体的物理特征和化学特征发生了不良的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以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为了确保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在利用水的同时,还必须保持有效地防治水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水污染现状;原因;措施 1、前言 自然界的水循环是由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所构成的二元动态循环组成的。所谓的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生活好生产从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的水,在利用以后产生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又排放到天然水体中去的水循环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水收到了污染。 2、水污染现状 2.1世界水污染现状 2.1.1 由“水援助”和“泪水基金”这两家国际性慈善机构发表的最新调查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每天有多达6000名少年儿童因饮用水卫生状况恶劣而死亡。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为紧迫的卫生危机之一。 报告还说,水污染问题在那些人口急剧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时,孟加拉首都达卡市的人口只有25万左右。但是,30年后的今天,住在这座城市中的居民已经超过1000万人。该市的一位政府官员日前抱怨说:“如今,达卡市的许多地区简直成了污水坑和化粪池,成千上万的市民长期喝不到清洁的卫生用水。而且,上述情况每分钟都在恶化……” 报告认为,农村人口大幅度地向城市集中,是导致全球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最近几年,全世界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规模,正在以每天16万人的速度增加。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主席布伦特兰女士说:“干净的饮用水和恰当的卫生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据悉,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制定出一项解决全球水污染问题的“两步走”发展规划,即:在2015年之前,使全世界长期喝不到卫生用水的人口减少一半左右;在2025年之前,力争使全世界绝大多数人口都能喝上卫生用水。这份评估报告主要依据的是对各国地表及地下水质量、废水处理回收利用程度以及有关水资源保护、分配等方面的立法和执行情况等内容的考核。 评估报告称,由于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投入不足,印度每天有200多万吨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及地下,造成地下水大面积污染,所含各项化学物质指标严重超标,其中,铅含量比废水处理较好的工业化国家高20倍。此外,未经处理的生活用水的直接排放也加剧了水污染程度 2.1.2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污染严重影响老百姓的健康。流经印度北方的主要河流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究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究 近年来,私营企业发展速度虽然很快,经济实力也逐步增强,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内容提要:私营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的热点之一。论文以着名的民营企业苏宁集团的成功,阐述只要正确运用政策、抓住机遇、科学管理,私营企业一定会有光明前景,同时也必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论文旨在阐明在新时代里,人们要敢于直面挑战,突破旧观念,私营企业也会大有作为。 关键词:私营企业持续发展 引论 闻名全国的苏宁电器连锁集团始创于1990年,历经十余年的艰辛、奋力拼搏,苏宁现已发展成为年销售规模80多亿、上缴税收过3亿元、员工万余名、连锁企业遍及全国24个省市地区的大型零售连锁企业集团。先后获得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之一、全国民营企业10强、全国连锁企业10强、中国商业企业名牌企业、江苏省着名服务商标等殊荣。 更可喜的是自1995年起,是苏宁率先在中国家电流通领域尝试连锁经营的模式。在江苏省内及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成都、合肥、杭州、西安、深圳等地以直营和特许形式建立了数百家连锁店。自2000年苏宁确立了以综合电器升级,连锁扩张提速为战略的二次创业阶段。2003年在南京山西路开设18000平方米的专业自

营旗舰店堪称亚洲电器单体店之首,这意味着苏宁电器从空调专营到综合家电经营,再到信息家电拓展的第三次腾飞。在经营品类上,苏宁在做大做强传统家电的同时,大力培育信息家电;在连锁网络建设上,苏宁坚持以时间换空间、数量决定质量,快速建设苏宁在全国的连锁网络。如此种种,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同时,也见证了苏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苏宁集团从当初的“小个体”铸就成今日的辉煌,它成功地昭示了我国私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政策的开放,法律的完善是苏宁形成的根本 苏宁的诞生,绝非偶然,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逐步完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中产生了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二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替代单一公有制经济,二者密不可分的。私营企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我国政治、社会、人文等已产生长远的影响。更据资料显示,浙江、贵州、重庆等省、市的工商联合会会长由私营企业主担任。在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大上,至少有7位私营企业主党员的代表。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们进一步的强调要毫不动摇的发展私有制经济,而且提出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共同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中,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据此,我们不难看出私营企业在我国正稳步地、持续发展,同时,关注私营企业的未来发展理应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热点和重点,我国私

浅议高等教育的研究论文

浅议高等教育的研究论文 一、发展的质量观 发展的质量观有三重含义:一是以高等教育发展为核心,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的质量观。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质量, 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三是质量观本身就是 发展的、变化的,不能固守僵化的发展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趁势,改革与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相当长时期的主题。对我国高等 教育而言,首要的问题也是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由于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所制约,受僵化的质量观所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 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由于发展思路还相当狭窄,长期坚持精英教育质量观,把高等教育看作是单纯的消费领域,同 时又简单地用“以质量求发展”的观念作指导,用行政手段限制高 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累积了大量的问题。事实证明,就我国当前 高等教育实际来看,没有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本就谈不上高等教育的 高质量。因此,我们确立高等教育质量观,就应该是以发展为核心 和主题的质量观,服务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观,而不是限制高等 教育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质量有不同的主题,质量标准也是个发展的概念,没有一成不变的质量标准。质量校准的 确立,应与当时高等教育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相适应, 应以时代主题作为思考和确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指南和原则。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就是发展,是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最 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主题 或是重点就应该实现某种转变。也就是说,质量标准中有个优先性 原则,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在兼顾质与量的同时,高等 教育质量观的确立往往要优先考虑质量标准中的某一方面。满足广 泛的教育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促进经

全面可持续发展观论文 3000字

怎样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各项工作。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贯彻这个总体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醒目的变化是: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以往“持续快速健康”中新增了“协调”两字。这是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不仅充分表明了我国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决心,而且丰富了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内涵,使其更加全面、科学。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发展观的重大进步,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这是发展观念与时俱进的体现。 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人类曾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 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是开放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说明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西部大开发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

西部大开发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 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继二十世纪80年代实施东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又一项深远的战略部署,也是我国调整经济布局、协调经济发展的重大步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西部地区仍处于不持续发展状态中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是,如果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考察,不难看出,西部地区仍然处于不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据统计,西部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明显的比全国高出2.24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出6.39个百分点,而死亡率仅比全国和东部地区高出0.5和0.7个百分点。与此相适应,西部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全国高出1.75个点百分,比东部地区高出5.77个百分点。如果从各省、自治区方面来考察,整个西部地区除了重庆、四川和陕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之外,其它省、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践证明,过快和过高的人口增长速度,一方面使得普九教育工作困难重重——因经费和师资紧张而无法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另一方面可能造成“报酬递减和资源过度消耗两种经济后果”。统计显示:现在,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4%,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11公顷/人,而日本的人均森林面积是我国的2倍,美国是我国的12.2倍;世界人均森林面积是我国的8.5倍。在淡水资源方面,就总量而言,中国占世界第6位,达到28万立方米,但是倘若按人口占有量排列,却在第88位。无论从区域面积或人口总量来看淡水资源数量,中国都被列入淡水缺乏的国家之列……。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人口增长已经接近于资源所能支撑的限度。因此,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乃当务之急。另据统计,东部地区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3.42%,而西部地区则为27.07%,比东部地区高出13.65%。这一方面表明西部地区仍然处于教育的贫困阶段,另一方面也表明其经济发展主要不是依靠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实现的,相反,主要是靠经验类的知识(包括大量消耗资源)而推动的。很显然,如果我们不尽快采取措施,努力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不仅不利于参与全球经济竞争,而且不利于迎接知识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进一步讲,四个现代化也就无法实

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 ———中国 摘要: 可持续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他是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 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2) 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 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4) 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要求定义含义发展 通过自然观发展史,我们可看到:人类经过反复的探索和长期的反思,已逐步认识到:人既是生产者是消费者,在制造产品的同时也制造了污染,并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资源具有稀缺性或有限性,人与自然具有辩证统一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必须是自然的耕耘者,而不是剥削者,人类有责任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及有序循环,改变过去单纯征服自然的粗放方式而走向善待自然。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口规模大而素质较低,资源人均量贫乏而浪费大,生态环境脆弱,承载力有限,经济技术水平不高,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管不断的去生产而不顾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地球,让我们的后代就没有了美丽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中也要保护好我们的地球。让我们与大地共同生存下去,建造美好的家园。 在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目标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然而等着我们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少的:人口综合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就业压力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比重仍然很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名经济信息化程度依然很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突出,环境污染仍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立法与实施还存在不足。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全球合作进行人地关系的研究自此开始。1980年,联邦德国前总理维利?勃兰特组织了“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1983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成立;1987年,世界环发委员会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1991年,有41个国家参加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发表《北京宣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再度举行……从罗马俱乐部到勃兰特委员会;从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到数届联合国环发大会,经过几十年的探寻、辩论、研讨,人们终于认同了面向未来的制胜思想武器——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70年代初便始见端倪,但作为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是由世界环发委员会于8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其基本定义为“既满足于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础的发展”。其基本内容包括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计划及相关的战略和对策。其目的旨在促进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谋求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并使人类持续发展的物质与能力基础永续利用。(参见《21世纪行动议程》及《中国21世纪议程》) 一、地理科学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柱科学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主题与地理科学自身特点的必然联系,确立了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事业中支柱科学的地位。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主旨与地理科学研究目的高度一致。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协调与优化控制人地关系,而协调人地关系正是地理科学研究的传统主题。早在近代地理学创建之初,伟大的奠基人之一,G?李特尔就明确指出: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布满了人的地表空间”[3],其中心原理是“自然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4]。时至今日,协调人地关系,仍是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目的,所不同的只是此问题研究在当今更具紧迫性。正如第24届1GC大会主席M.J.怀斯教授指出的:“在今日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变化加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处境中,如何去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1980年,东京)上述二者的本质联系,无疑奠定了地理科学的重要地位。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而这些问题高度集中于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场所——地球表层,从而都具有很强的地理成分并涉及地理科学的各个领域。例如: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防灾减灾等项目,就与自然地理学的各分支内容密切相关。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农业、工业、交通、通讯、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所涉及的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等项目,又与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内容紧密联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地理科学的全面参与,就不能成就可持续发展事业。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科学发挥特长的优势领域。 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落实到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而区域开发正是地理科学的独到领域。且不论近代地理学诞生百余年来区域地理理论已奠定的坚实基础,仅浏览一下中国地理工作者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区域开发整治中的不凡建树,就足以振奋人心。50年代的地区综合考察,60年代开始的农业区划及随后的自然区划、经济区划,80年代开始的国土整治,90年代如火如荼的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地理工作者的足迹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亘古荒原,热带密林。从南水北调到西电东送;从京广、焦柳到大京九;从刘家峡、葛洲坝到大三峡;从农村生态村、城市集群的建设到沿海对外经济带……地理工作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设计,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注重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理解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准确理解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协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包括: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水平目标:让学生参与活动,协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水平目标环境、关爱自然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协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不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也将构成威胁。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理解不足,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刻,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三、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对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对策 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时间:2003-6-26 19:47:00 点击:4826 热【字号:大中小】人类社会刚刚跨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就以超前的速度迈入了大众化时代,于是“扩招”、“质量”、“就业”便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倍受关注的敏感话题。特别是就业问题,更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井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并提出应对之策,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高等教育巳进入大众化时代 连续几年的扩招,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走人大众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知 识经济初露端倪,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成为世界性大潮,各国纷纷提出自己的奋斗目 标。最早从发展高等教育中获益的美国,甚至提出了要让每个公民都接受高等教育 的宏伟计划。一向强调发展中国家要倾力发展基础教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发 表了一项研究报告,指出高等教育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重要意义。 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不久,高校扩招决策立刻出台,一直 稳步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的历程。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达到212万,2004年将超过250万,在2010年之 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万以上。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为643 万人。到2001年增加到1214万人。2002年达到1400万人,已接近排在世界首位 的美国(1420万人)。 度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指标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即在校生与适龄人口 之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从大众向 普及高等教育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扩展与转化》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参考范文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参考范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质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倍受关注的主题之一。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参考范文篇1试谈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不但能够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推动高校更好地进步和发展。管理信息化实现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高校管理改革时也必须将信息技术和管理结合在一起。笔者主要从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出发,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问题解决策略,希望能够推动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更好地进行。 一、给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 (一)欠缺持久的动力 对于现在的高校而言,做好信息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高校管理的重要任务,而做好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时间较长,并且还需要足够的支持,这也是高校做好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但是,就现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而言,其不但缺乏动力,还有很多高校甚至没有认识到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这也直接导致信息化建设的速度比较缓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下面几点:首先,有些高校现在还没有真正地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这也是导致当前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效果差强人意的重要原因。其次,由于相关人员管理业务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惰性,导致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动力缺失。[1]最后,对于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学校还存有一定的顾虑,对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态度还是观望,甚至对于管理信息化存在的弊端存在一定的焦虑心理,这也影响了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更好地进行。 (二)缺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机制 想要做好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这也是管理正常进行的保证,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做好管理工作,将权责利更好地统一在一起。在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运行机制不但属于技术性工作,还属于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需要将学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协调好。[2]在实践时,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负责管理的部门往往是高校办公室,但是办公室本身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就不够完善,这也直接导致了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比较差,并且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以及校园网络平台维护都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很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好。这就需要相关的领导和部门管理人员做好分配和协调工作,并在这个基础上完善运行机制。 (三)管理文化会给管理信息化建设造成直接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我国高校的管理文化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高校管理文化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如高校的价值观念、管理理念以及规章制度等等,这些都会影响高校管理的质量和管

新能源技术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新能源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现在全球环境的一步步恶化,进而启示着我们应该保护环境,而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因素那就是能源。由于各国现在主要还是以石油和煤为主要能源,但由于这些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并且对环境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的。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提倡使用新型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等。这些新型的能源都是可再生的并且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发展这些新能源对保护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新能源环境和保护可持续 正文部分: 一、引言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后,尤其是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所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我们人类所生存的环境,我们必须要认真地对待我们所面临的所有环境问题。然而导致我们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能源发展这一方面。自从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后,衣食住行不管是哪个方面都无时不刻的在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环境问题,并且我们地球上的资源也是稀缺的。因此,我们人类也就面临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并使我们人类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要解决我们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同时达到可持续发展,我们人类就必须发展新型能源。在目前的现状,发展新型能源已经成为了人类的主流。下面我们将介绍新型能源的发展概况和新型能源的发展前景。

二、新能源的发展概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同时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而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的主要问题之一。发展新能源已经已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同时每个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从而使我们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不断地提高,下面我们来介绍几种新型的能源。 (一)风电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由于中国主要还是以不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的能源,所以中国同时也面临着能源危机。中国拥有这么多的人口,而我们拥有的不可再生能源却是非常贫乏的。所以,中国必须要寻找新型的能源来代替这些不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西部拥有大量的风能,所以中国可以开发西部的风能。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风能及其优势。 风能是太阳辐射下流动所形成的,目前,风能的主要利用形式就是利用风能发电。风能与其它不可再生的能源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它分布广泛,是可再生能源,并且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随着社会的发展,风电的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应用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同时风电成本持续下降,经济性与常规能源已十分接近。这样,就使很多国家能够广泛的开发新能源。因此,我国应对西部进行大开发,发展我国西部的能源,从而解决我国的能源危机,提过我国的综合实力。 (二)太阳能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地球每天都在接受着太阳的照射,同时也给我们的地球送来了无穷无尽的能源。在我们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同时各国都面临着能源短缺的时代,能源的多少无疑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我们国家要想发展起来就必须充分利用太阳每天照射到我们地球上的能源。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太阳能以及其应用。 太阳能是指太阳光辐射的能量,由于太阳能是太阳光辐射的能量,所以,太阳能具备了许许多多的优点,如太阳能清洁环保,无任何污染,利用价值高,且太阳能不会存在短缺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源。目前,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有很多的利用太阳能的方式。如植物能够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我们人类也能够模仿植物,进而大量合成人类需要的有机物。其次,就是太阳能光伏,它主要就是利用光伏板组件暴露在阳光下便会产生直流电的发电装置的一种获得太阳能的方法。还有一些利用太阳能的方法就是太阳能热发电,以及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房等热利用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太阳能也必将被每个国家普遍使用。 (三)海洋能 虽然我国的陆地面积比较大,但和全球的陆地面积相比却是非常少,和整个地球的海洋面积相比更是不值一提。众所周知,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占了全球的百分之七十一,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我们海洋能。海洋能是指蕴藏于海水中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海水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摘要:“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二.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关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计划生育极为关注,并逐步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相互关系的高度,来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他在谈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时反复讲到,人多是我国最大的难题,"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 2.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源,土地面积大,但耕地很少。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指出:可以以15%和50%作为划分标准,将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时之间,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50%时,高等教育就处于“普及化”阶段。还指出一般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199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392.0元,和人均GDP1000美元还有差距。但是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订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指出:到200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进。截止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高校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高等教育学历者在全国总人口(6岁及以上)中所占比率都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1998年~2012年中国统计局统计年鉴)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76%,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大学扩招的十几年里,高校为社会输送了更多的人才,拥有高等学历者几乎遍布了各行各业。 然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各种计划、各种指标的一改再改,还有各种计划、指标的提前实现,各地争相拼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连年超额完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实在令人担忧。在广东,除了某几间重点建设的高校之外,大多数高校都举债办学,有些债额以千万计算。虽然各级政府都在加大高校经费的投入,但是因为招生过多,生均所获得的教育经费以实际购买力来计算是降低的。教育投入的不足,必然会导致高校各种各样的问题。曹飞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公平问题、质量问题、教育经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等主要问题,还面临着办学条件饱和、教育质量受到挑战、高校经济负担加重、教育公平受到挑战的负面影响(曹飞,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及策略。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一期)。 高校的办学质量应以其人才培养质量为重要参考,因而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反映了高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人才的培养质量应该包括外适性质量、内适性质量和个适性质量。外适性质量、内适性质量和个适性质量为同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三个轴,而人才培养质量则由三轴长短确定。(张安富、施佳璐等,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及相关概念辨析。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11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问题中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很鲜明地显示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外适性过低。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技能层面,现代的大学生都难以具备竞争优势。就内适性而然,高等教育效果不明显。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学生真证掌握知识较少,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用不大。甚至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实际掌握知识,有些掌握的很快就忘掉,对于学生自身发展作用有限。对于个适性而言,现代大学校园活动五花八门,能较好的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因为外适性、内适性的不足,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是不足的。2011计划的实施,旨在培养高校与社会接轨,或许可以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升。 2013年,我国高校扩招基本结束。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专注数量扩大的进程告一段落。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

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慕课的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慕课这种学习模式也出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教育者对慕课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从2013年开始,中国知网就开始收录了关于慕课的文献。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通过使用内容分析法这一研究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数量,以及文献作者和他们的所属单位进行分析。通过对他们的分析来看慕课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它的发展领域。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慕课;发展趋势;发展领域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在教育中的使用越来越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慕课的发展,本文通过使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从2013年到2017年的文献,从年度分布、期刊分布以及文献第一作者的所属单位来分析慕课的发展趋势。从2013年到2017年这五年期间,人们对慕课的研究是逐年的增加,慕课的发展也是在逐年的进步。通过本文的分析,对慕课将来的发展趋势也有一定得预测。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用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2013-2017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与慕课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梳理现状,对研究问题、研究热点等进行归纳总结。 (二)、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来源于中国知网,以“慕课”为关键词,搜索到与慕课相关的文献是从2013年开始的,因此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是从2013-2017年,共有3001篇文献。然后对这些文献进行相关性处理,主要选定了来自六个核心期刊的101篇学术论文进行分析,这六个核心期刊分别是中国教育信息化、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 (三)、研究编码体系 本文从研究过程、研究文献、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四个维度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在对文献进行统计、分类过程中是以每一篇独立的文献作为分析单元。通过对每篇文献年份分布以及每个年份的文献分布数量来分析慕课自出现以来的发展趋势,以及这几年它的研究热点。这几个方面的分析会通过类目表的形式体现出来。 对慕课研究的分析,本文设计了两个类目表格,其中一个是分析101篇期刊文献在2013年到2017年在六个核心期刊的分布状况,以此来得出慕课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第二个类目表格是关于文献第一作者的锁住单位,通过分析论文作者的所属单位,可以了解慕课的发展领域。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慕课的研究过程分析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S H A N G H A I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课程论文 THESIS OF CURRICULUM 论文题目:论我国新能源的发展 学生姓名: 杨诗婷 学生学号: 07 专业: 经济学类 指导教师: 李先令 学院(系) :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目录

论我国新能源的发展 杨诗婷 F7 摘要 能源是人类藉以克服困难,维持生存的原动力,譬如太阳给我们光热,风吹动风车可以发电,燃烧汽油可用以推动汽车,使用瓦斯可以烹调、取暖,凡此种种如太阳、风、汽油、瓦斯等都是能源。而20世纪以来世界能源消费大幅增长,人均消费能源的多少,往往被看作一个国家贫富的标志。进五十年来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有赖于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21 世纪,随着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以及煤炭等常规能源直接燃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大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等的加剧,新能源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对新能源的简单介绍,对比世界与我国新能源的发展情况,从而分析我国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未来战略和政治措施。 关键词:新能源,世界新能源,我国新能源,发展情况,问题,未来战略 引言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又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伸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

环境保护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环保为代价而增长的GDP已经收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环境保护成为国人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要保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自觉遵守经济与生态之间客观存在的比例关系,不断及时加以调节,妥善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进入21世纪,随着环境的恶化,环保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保护人类的有限资源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条件。在我国,环境保护已列为改革和发展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越来越重视。我国的立法机关也制定了相关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1、保护环境能够促进和优化经济增长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紧密相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环境问题究其产生根源,是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也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保护好环境,能优化经济增长,促进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通过认真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百度百科上的说明是: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于2003年大学入学率达到15%,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1998年高校招生数仅108.4万人,1999年猛增到159.7万人,增长率为47.3%,以后几年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招生数仍不断增长,直到2006年增长率为11.5%, 招生数为530万人,高校扩招告一段落。2007年、2008年高校招生增长率分别为6.9%和5.6%,显现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8年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将推迟相当长一段时间。有人认为从1999年到2006年的中国高校扩招是大跃进、大冒进的表现,是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 而回看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大众化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重视高等教育的浪潮。从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来说,美国高等教育在1970年就达858万多人,是其1950年学生人数的3.7倍;日本高等教育的在校生在1980年为183万多人,比其1950年的学生人数增长了将近6倍;前苏联在1970年代的高校在校生达458万多人,是其1950年学生人数的2.7倍。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扩张是世界性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就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对二战以来西方各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回应,它所要分析和解释的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规模扩张与系统性质变化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理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有关的问题。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需要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