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基本营养物质 讲义及习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基本营养物质 讲义及习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基本营养物质 讲义及习题

基本营养物质

[知 识 梳 理]

一、基本营养物质

1.种类

2.组成元素

糖类、油脂、蛋白质组成的共同元素为C 、H 、O ,蛋白质除含有上述几种元素外还含有N 、S 、P 等元素。

二、糖类

1.分类及代表物

2.(1)特征反应

②淀粉――→I 2变蓝。

(2)水解反应

①蔗糖水解:蔗糖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 12H 22O 11(蔗糖)+H 2O ――→催化剂△

C 6H 12O 6(葡萄糖)+C 6H 12O 6(果糖)。

②多糖水解:淀粉(或纤维素)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 6H 10O 5)n (淀粉)+n H 2O ――→

催化剂 n C 6H 12O 6(葡萄糖)。

3.糖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自主思考】

1.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淀粉与纤维素也是同分异构体吗?为什么?

提示 淀粉与纤维素虽然均可表示为(C 6H 10O 5)n ,但由于n 的取值不同,故二者分子式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

三、油脂和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2.油脂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吗?常见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主要有哪些?

提示 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不是很大,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天然有机高分子化

合物主要有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

四、油脂和蛋白质的化学性质

1.油脂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又叫皂化反应。

2.蛋白质

(1)水解反应

蛋白质――→酶氨基酸

(2)特征反应

五、油脂、蛋白质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1.油脂的作用

(1)产生能量最高的营养物质。

(2)人体中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备用能源。

(3)能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

(4)增加食物的滋味,增进食欲,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蛋白质的作用

(1)蛋白质存在于一切细胞中,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必需和非必需之分,必需氨基酸共8种,非必需氨基酸共12种。

(2)蛋白质是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

(3)蛋白质在工业上也有广泛的用途。动物的毛和蚕丝的成分都是蛋白质,它们是重要的纺织原料。

(4)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催化剂。

[效 果 自 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糖类就是有甜味的物质,有甜味的物质就是糖( )

(2)葡萄糖和果糖的分子式都是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3)某溶液中加入少量淀粉后呈蓝色,则该溶液中含有I-()

(4)可用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

(5)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6)蛋白质是一种基本营养物质()

(7)为了鉴别某白色纺织品的成分是蚕丝还是纯棉制品,可选用灼烧的方法进行鉴别

() (8)浓硝酸滴到人的皮肤上变黄色是物理变化()

答案(1)×(2)√(3)×(4)√(5)√(6)√(7)√(8)×

2.人造奶油是以氢化的植物油、液体油和动物油为原料,按一定比例与乳化剂、色素、调味剂、强化剂、抗氧化剂、防腐剂等调和而成。

(1)脂肪和油都属于酯类物质,它们的主要区别是脂肪常温下为________体,油常温下为________体。

(2)将植物油进行氢化时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填字母)。

A.加成反应B.取代反应

C.氧化反应D.水解反应

(3)人造奶油在人体内经消化后的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消化的实质从化学上看属于________反应。

解析由于植物油的不饱和度高,熔点低,流动性强,不容易保存,所以可以使植物油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以减少不饱和度,使植物油硬化;油脂水解可以生成甘油和脂肪酸,所以人造奶油在人体内经消化的实质从化学上看属于水解(取代)反应。

答案(1)固液(2)A(3)水解(取代)

探究一、糖类的性质及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断

【合作交流】

1.结合葡萄糖的氧化反应的相关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1)在葡萄糖的银镜反应实验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2)做葡萄糖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的实验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提示(1)该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试管洁净;②银氨溶液应现用现配;③采用水浴加热;④不能振荡试管。

(2)①Cu(OH)2悬浊液要现用现配;②配制时NaOH要过量,将少量CuSO4滴入到过量的NaOH溶液中,若CuSO4过多易形成黑色的CuO沉淀;③要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

2.为检验淀粉水解程度的大小,设计实验步骤如下:

结合实验流程探究下列问题:

(1)在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时,为什么不能向水解液中直接加入新制Cu(OH)2?

(2)实验时能否在中和液中直接加入碘水检验是否存在淀粉?

提示(1)淀粉的水解是用硫酸作催化剂,水解液显酸性。Cu(OH)2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存在。用新制Cu(OH)2悬浊液检验淀粉水解产物葡萄糖时,需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所以需先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中和掉催化剂H2SO4后,才能加入新制Cu(OH)2进行后续实验。

(2)不能。因为I2与NaOH发生反应,故无法检验淀粉的存在。

【点拨提升】

1.常见糖类性质比较

2.

(1)双糖及多糖的水解必须加入稀酸作催化剂,水解产物中都含葡萄糖。

(2)葡萄糖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并加热才能进行。

(3)在蔗糖水解实验中采用水浴加热,目的是有效控制温度并使之受热均匀。

【典题例证1】 分别取1 mol 葡萄糖进行下列实验:

(1)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________L 。

(2)与醋酸反应生成酯,从理论上讲完全酯化需______g 醋酸。

(3)若使之全部转化为CO 2和H 2O ,所需氧气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________L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1 mol 葡萄糖中含有5 mol 羟基,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产生2.5 mol 氢气,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56 L 。

(2)1 mol 葡萄糖中含有5 mol 羟基,可以与5 mol 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故所需醋酸的质量为:5 mol ×60 g·mol -1=300 g 。

(3)葡萄糖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 6H 12O 6+6O 2――→点燃6CO 2+6H 2O,1 mol 葡萄糖完

全燃烧所需氧气为6 mol ,标准状况下体积为134.4 L 。

(4)葡萄糖与新制的Cu(OH)2加热煮沸生成砖红色的Cu 2O 沉淀。

答案 (1)56 (2)300 (3)134.4 C 6H 12O 6+6O 2――→点燃6CO 2+6H 2O (4)生成砖红

色沉淀

【学以致用1】 下列有关基本营养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能与NaOH 溶液反应

B .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C .纤维素在人体内最终水解为葡萄糖

D .淀粉遇碘化钾溶液变蓝

解析 A 项,葡萄糖中没有羧基,不与碱反应,故A 错误;B 项,蔗糖和麦芽糖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故B 正确;C 项,人体无纤维素酶,无法使纤维素水解,故C 错误;D 项,淀粉遇碘变蓝,但碘化钾与淀粉不反应,

不能用来检验淀粉,故D错误。

答案 B

探究二、油脂、蛋白质的性质

【合作交流】

1.油脂和蛋白质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吗?

提示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油脂虽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但比高分子化合物要小得多,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2.能否用植物油萃取溴水中的溴?

提示不能。植物油含有不饱和键,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3.已知纯碱溶液呈碱性,并且随温度升高碱性增强。试分析生活中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炊具上的油污的原理。

提示油污的主要成分为油脂。油脂属于酯,不溶于水,但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易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纯碱的水溶液显碱性,并且温度升高碱性增强,因此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炊具上的油污效果更好。

4.怎样用实验法来鉴别植物油和矿物油?

提示矿物油为各种烃的混合物,不溶于水。植物油属于酯类,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完全水解生成水溶性的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因此可以各取少量加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若液体依然分层且不褪色,证明是矿物油,若液体不分层且褪色,证明是植物油。

【点拨提升】

1.常见的高级脂肪酸及甘油的结构特点:

(1)常见的高级脂肪酸:

①硬脂酸(C17H35COOH:饱和酸)。

②软脂酸(C15H31COOH:饱和酸)。

③油酸(C17H33COOH:不饱和酸)。

(2)甘油即丙三醇,结构简式为,故1 mol油脂含3 mol酯基,水解时消耗

3 mol水或氢氧化钠。

2.鉴别蛋白质的两种方法:

方法一:利用颜色反应

鉴别蛋白质可利用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即蛋白质遇到浓硝酸变黄。

方法二:灼烧

蛋白质灼烧时产生特殊的气味,即烧焦羽毛的气味。

3.油脂性质的两个易错点

(1)油脂不一定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有些油脂是由不饱和的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可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有些油脂是由饱和的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不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

(2)油脂一定能使溴水褪色。由不饱和的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油脂,可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由饱和的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油脂,能萃取溴水中的溴而使溴水褪色。

【典题例证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油属于酯,脂肪也属于酯

B.酯是纯净物,油脂是混合物,油脂不属于酯

C.所有的脂都属于酯,因而化学上“脂”与“酯”经常混用

D.脂肪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而油不是

解析植物油和动物脂肪都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区别在于前者为液态,烃基不饱和程度大,后者为固态,烃基饱和或不饱和程度较小,因而A对,D错;油脂属于酯,酯可以是混合物,也可以是纯净物,B错;脂不一定是酯,如树脂不是酯,酯也不一定是脂,如乙酸乙酯不是脂,C错。

答案 A

【学以致用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B.所有蛋白质遇浓硝酸都变黄,称为颜色反应

C.人工最早合成的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是中国科学家在1965年合成的

D.可以用灼烧法来鉴别蛋白质

解析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A正确;蛋白质与浓硝酸的颜色反应,只有含苯环的蛋白质才能显黄色,不含苯环的蛋白质没有这一性质,B错误;C为常识性知识,正确;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这一性质常用来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蛋

白质,生活中应用尤其广泛,这也是最简单的一种鉴别方法,D正确。

答案 B

1.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其对应的性质中不正确的是()

A.葡萄糖在一定条件下能水解

B.可与乙酸发生取代反应

C.能发生银镜反应

D.葡萄糖的分子式是C6H12O6

解析葡萄糖是单糖,故不能水解。葡萄糖含有羟基,可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取代反应的一种);含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由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可知,葡萄糖的分子式是C6H12O6。

答案 A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B.油脂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可以得到固态油脂

C.油脂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可以发生皂化反应

D.油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解析油脂可以看作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反应生成的酯,A正确;油脂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沸点较高,常温下呈固态,B正确;皂化反应是指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C错误;自然界中的油脂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因此没有固定的熔、沸点,D正确。

答案 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元素只有C、H、O、N

B.蛋白质在浓硝酸的作用下可发生水解反应

C.蛋白酶是蛋白质,它不仅可以催化蛋白质的水解反应,还可以催化淀粉的水解反应

D.蛋白质在酶等催化剂作用下可以水解,生成氨基酸

解析蛋白质的组成元素除C、H、O、N外可能还含有S、P等元素,A错误;蛋白质在浓硝酸的作用下,显黄色,发生颜色反应,B错误;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只可以催化蛋白质的水解反应,C错误。

答案 D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蔗糖、果糖和麦芽糖均为双糖

B.大多数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的蛋白质

C.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酯,能使Br2/CCl4褪色

D.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解析果糖是单糖,A不正确;大多数酶为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B正确;不饱和高级脂肪酸酯中含有碳碳双键,可以和溴发生加成反应,C 正确;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D正确。

答案 A

5.学生甲在一支试管中放入0.5 g淀粉后,再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加热10 min后,再将溶液一分为二,其中一份溶液做银镜反应实验,结果无银镜出现,另一份溶液加入碘水,结果无蓝色出现;学生乙在一支试管中放入0.5 g淀粉后,再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少许,加热45 min后,加入过量的NaOH 溶液中和硫酸,再将溶液一分为二,其中一份溶液做银镜反应实验,结果有银镜产生,另一份溶液中加入少量碘水,未出现蓝色。

(1)学生甲的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的实验现象,判断淀粉的水解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完全水解B.部分水解

C.没有水解D.不能准确判断

(3)学生乙的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

(4)根据乙的实验现象,判断淀粉的水解情况是________。

A.完全水解B.部分水解

C.没有水解D.不能准确判断

解析(1)学生甲的错误是用银氨溶液检验前未先加碱中和硫酸,因为银镜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进行。

(2)水解液中滴加碘水无蓝色现象,说明淀粉已完全水解,故选A项。

(3)学生乙的错误是向水解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加入碘水之后不变色,有可能是碘水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淀粉有可能完全水解也有可能未完全水解。

(4)根据乙的现象只能说明已经有水解反应发生,故选D项。

答案(1)用银氨溶液检验前未加碱中和硫酸

(2)A

(3)向中和液中加入少量碘水

(4) D

课时作业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纤维素和淀粉遇碘水均显蓝色

B.蛋白质、乙酸和葡萄糖均属于电解质

C.乙酸乙酯和食用植物油均可水解生成乙醇

D.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都属于酯

解析淀粉遇碘变蓝而纤维素无此特性,A错误。蛋白质、葡萄糖均属于非电解质,B错误。食用植物油水解生成甘油而不是乙醇,C错误。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属于酯类,有油和脂肪之分,D正确。

答案 D

2.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A.鉴定蔗糖水解产物中有葡萄糖:直接在水解液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B.鉴别织物成分是真丝还是人造丝:用灼烧的方法

C.鉴定苯中无碳碳双键: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D.鉴别苯乙烯()和苯:将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分别滴加到少量苯乙烯和苯中

解析蔗糖在稀硫酸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在用新制Cu(OH)2悬浊液检验葡萄糖时,先要用NaOH溶液中和H2SO4,等溶液呈碱性后,再进行检验,A错误。答案 A

3.下列营养物质在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及其对人的生命活动所起的作用叙述不正确

的是

( )

A .淀粉――→水解葡萄糖――→氧化CO 2和H 2O(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B .纤维素――→水解葡萄糖――→氧化CO 2和H 2O(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C .油脂――→水解甘油和高级脂肪酸――→氧化CO 2和H 2O(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D .蛋白质――→水解氨基酸――→合成人体所需的蛋白质(人体生长发育)

解析 人体内无催化纤维素水解的酶,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答案 B

4.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物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和蔗糖互为同系物,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B.淀粉、纤维素、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C.葡萄糖和蔗糖都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D.天然油脂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所以天然油脂是混合物

解析 葡萄糖和蔗糖结构不同,不互为同系物,淀粉和纤维素均可用(C 6H 10O 5)n 表示,但n 值不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A 错误;淀粉、纤维素、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而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B 错误;葡萄糖是多羟基醛,含有醛基,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蔗糖分子中没有醛基,不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C 错误;纯净物有固定的熔、沸点,而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D 正确。

答案 D

5.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解析油脂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的高级脂肪酸盐溶液呈碱性,所以不能根据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判断油脂是否完全皂化,A错误;银镜反应需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在加入银氨溶液之前应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B错误;铝盐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也产生CO2气体,C错误,醋酸铅是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D 正确。

答案 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酿酒过程中,葡萄糖可通过水解反应生成酒精

B.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溶液,生成的沉淀物不能再溶解

C.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植物油充分振荡后,溶液颜色会褪去

D.维生素C()溶液中滴加淀粉-KI溶液,立即变蓝色解析葡萄糖是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酿酒过程中,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酒精,A错误;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溶液,发生盐析,生成的沉淀物能溶解,B错误;植物油为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使其褪色,C正确;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不能将KI氧化为I2,因此溶液不变蓝色,D错误。

答案 C

7.现有四种试剂:①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②浓硝酸;③硝酸银溶液;④碘水。为了鉴别葡萄糖、淀粉、食盐、鸡蛋清四瓶无色溶液,分别选择合适的试剂,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

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

解析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淀粉遇到碘显蓝色;食盐溶液中氯离子与银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鸡蛋清溶液中含有蛋白质,遇到

浓硝酸显黄色,故鉴别四瓶无色溶液依次选择①④③②。

答案 D

8.能区别地沟油(加工过的餐饮废弃油)与矿物油(汽油、煤油、柴油等)的方法是()

A.点燃,能燃烧的是矿物油

B.测定沸点,有固定沸点的是矿物油

C.加入水中,浮在水面上的是地沟油

D.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共热,不分层的是地沟油

解析地沟油和矿物油均可燃烧,A错误;地沟油和矿物油均为混合物,均没有固定的沸点,B错误;地沟油和矿物油密度均小于水,均不溶于水,C错误;地沟油主要成分为油脂,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因此地沟油与NaOH溶液共热后不再分层,矿物油为烃的混合物,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因此液体分层,D正确。答案 D

9.Ⅰ.按下表左边的实验操作,可观察到表中右边的实验现象。请从“实验现象”栏中选择正确的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入“答案”栏中。

Ⅱ.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是人体基本营养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试管中加入0.5 g淀粉和4 mL 20%的硫酸,加热3 min~4 min,然后用碱液中和试管中的硫酸。

①淀粉完全水解生成的有机物分子式为________。

②若要检验淀粉已经发生了水解,可取少量上述溶液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呈碱性后再加入________(填试剂名称),加热后再根据实验现象判断。

(2)蛋白质在人体内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氨基酸的通式可表示为

,据此可推知氨基酸既可以与________反应,又可以与________反应。

解析Ⅰ.(1)向鸡蛋清中滴加少许浓硝酸,微热,显黄色;(2)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3)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四氯化碳不溶于水,液体分层,碘溶于四氯化碳中显紫红色;(4)土豆片的成分中含淀粉,遇到碘水中的碘显蓝色。

Ⅱ.(1)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分子式为C6H12O6,因此可用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检验葡萄糖,从而证明淀粉已发生水解。(2)蛋白质水解的最终

产物为氨基酸,可简写为。既具有碱性基团(—NH2),又具有酸性基团(—COOH),据此可推知具有两性,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答案Ⅰ.(1)B(2)A(3)D(4)C

Ⅱ.(1)①C6H12O6②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2)酸碱

10.有一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化合物属于__________(填字母)。

A.烯烃B.油脂

C.蛋白质D.糖类

(2)该化合物的密度__________。

A.比水大B.比水小

C.与水相同

(3)常温下该化合物呈__________。

A.液态B.固态

C.气态

(4)下列物质中,能与该物质反应的有__________。

A .NaOH 溶液

B .溴水

C .乙醇

D .乙酸

E .H 2

解析 该有机物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属于油脂;其密度比水的小;因油脂的烃基中含碳碳双键,故该油脂常温下呈液态。该油脂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和酯基,因此它能在NaOH 溶液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能与H 2或Br 2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 (1)B (2)B (3)A (4)ABE

11.为了检验淀粉水解产物,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淀粉液――→试剂1①△水解液――→试剂2②混合液――→试剂3③△

砖红色沉淀 回答下列问题:

(1)试剂1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

(2)试剂2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

发生的离子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如果实验过程中没有加入试剂2而直接加入试剂3,能否实现实验目的________,若不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检验第①步实验已基本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因淀粉水解需用硫酸作催化剂,所以试剂1是H 2SO 4溶液,作催化剂。

(2)因淀粉水解用稀硫酸作催化剂,检验葡萄糖时溶液要呈碱性,所以试剂2是NaOH 溶液,中和作催化剂的硫酸,反应的离子反应为H ++OH -===H 2O ,使检验水解产物的实验得以顺利进行,如果实验过程中没有加入试剂2而直接加入试剂3,因为硫酸能溶解Cu(OH)2而使实验失败。

(3)因淀粉未完全水解时还有少量的淀粉,而碘能使淀粉变蓝,故用碘水检验。 答案 (1)稀硫酸 起催化作用

(2)NaOH 溶液 中和作催化剂的硫酸,使检验水解产物的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H ++OH -===H 2O 否 硫酸能溶解Cu(OH)2而使实验失败

12.有机化合物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常涉及化学知识。

(1)有下列几种食品:

①花生油中所含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为________(填“糖类”、“油脂”或“蛋白质”)。

②吃饭时,咀嚼米饭一会儿后感觉有甜味,是因为淀粉发生了________反应(填字母)。

A.分解B.水解C.裂解

(2)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用燃烧法鉴别毛织品和棉织品

B.用纯碱洗涤锅盖上的油渍

C.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白酒和米醋

D.用淀粉溶液鉴别加碘食盐和不含碘的食盐

解析(1)①花生油属于油脂。②米饭里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淀粉,淀粉在酶作用下发生水解得到有甜味的麦芽糖。

(2)毛织品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A项正确;油渍属于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可水解,B项正确;闻气味可鉴别白酒和米醋,C项正确;食盐中加入的是KIO3,不是I2,故不能用淀粉溶液鉴别加碘食盐和不含碘的食盐,D项错误。

答案(1)①油脂②B(2)D

13.实验室可用下列实验装置测定三聚氰胺的分子式。

已知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取1.26 g三聚氰胺样品,放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生成CO2、H2O、N2,实验测得装置B增重0.54 g,C增重1.32 g,排入F中水的体积为672 mL(可按标准状况计算)。

(1)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需要加热的装置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3)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处读数时应该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实验的原理是通过测量三聚氰胺样品燃烧产生的CO2和H2O的质量以及生成的氮气的体积,从而确定各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进而确定分子式。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产生的水蒸气,碱石灰的作用是吸收产生的CO2,因为O2也不溶于水,所以在用排水法收集N2之前应该用热的铜网将O2除净。测量N2的体积时,必须要保证集气瓶中的N2的压强和外界大气压相等。(5)三聚氰胺的物质的量为:

1.26 g

126 g·mol-1

=0.01 mol

n(H2O)=

0.54 g

18 g·mol-1

=0.03 mol,n(H)=0.06 mol

n(CO2)=

1.32 g

44 g·mol-1

=0.03 mol,n(C)=0.03 mol

n(N2)=

0.672 L

22.4 L·mol-1

=0.03 mol,n(N)=0.06 mol

分子式为C3H6N6。

答案(1)用来排水,以测定氮气的体积(2)AD(3)吸收未反应的氧气(4)量筒内的液面与广口瓶内的液面相平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切(5)C3H6N6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练习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本小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各组原子序数所表示的两种元素,能形成AB2型离子化合物的是()A.6和8 B.11和13 C.11和16 D.12和17 2.下列微粒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A.Ca(OH)2B.H2O2C.Na2O D.MgCl2 3.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某化合物内一定存在离子键的是()A.可溶于水B.有较高的熔点C.水溶液能导电D.熔融状态能导电4.下列表示电子式的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5.NaF、NaI、MgO均为离子化合物,现有下列数据,试判断这三种化合物的熔点高低顺序()物质①②③ 离子电荷数 1 1 2 键长(10-10m) 2.31 3.18 2.10 A.①>②>③B.③>①>②C.③>②>①D.②>①>③ 6.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A.碘晶体升华B.溴蒸气被木炭吸附C.酒精溶于水D.HCl气体溶于水 二、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有1—2个正确答案) 7.M元素的一个原子失去2个电子,该2个电子转移到Y元素的2个原子中去,形成离子化合物Z,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Z的熔点较低B.Z可表示为M2Y C.Z一定溶于水中D.M形成+2价阳离子 8.80年代,科学研制得一种新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状的结构,分子式为C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B.C60含有离子键 C.C60和金刚石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D.C60中的化学键只有共价键 9.膦(PH3)又称为磷化氢,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大蒜臭味的有毒气体,它的分子呈三角锥形。以下有关PH3的叙述正确的是()A.PH3是非极性分子 B.PH3分子中有未成键的电子对(或称孤对电子) C.PH3是一种强氧化剂 D.PH3分子中P—H键是非极性键 10.1999年曾报道合成和分离了含高能量正离子N的化合物 N5AsF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N正离子共有34个核外电子B.N中氮—氮原子间以共用电子对结合 C.化合物N5AsF6中As化合价为+1 D.化合物N5AsF6中F化合价为-1 11.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共价化合物的是()A.H2S和Na2O2B.H2O2和CaF2 C.NH3和N2D.HNO3和HClO3 12.A+、B2+、C-、D2-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现有以下排列顺序:①B2+>A+>C ->D2-; ②C->D2->A+>B2+; ③B2+>A+>D2->C-; ④D2->C->A+>B2+。四种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以及四种元素原子序数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是()A.①④B.④①C.②③D.③② 13.下列事实中,能够证明HCl是共价化合物的是()A.HCl易溶于水B.液态的HCl不导电 C.HCl不易分解D.HCl溶于水能电离,呈酸性 14.下面几种离子化合物中,离子键极性最强的是()A.KCl B.NaCl C.AlCl3 D.Na2S E.MgS 15.已知:A、B两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A元素的阴离子半径大于B元素的阴离子半径;C和B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C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A元素的原子半径。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关系是()A.A>B>C B.B>A>C C.C>A>B D.A>C>B 1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汇总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汇总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e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高一化学必修一讲义

1.从实验学化学 一、蒸馏操作: 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如图: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②温度计水银球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方约0.5cm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为防止爆沸可在蒸馏烧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⑤蒸馏烧瓶的支管和伸入接液管的冷凝管必须穿过橡皮塞,以防止馏出液混入杂质; ⑥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思考与讨论]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浓缩后的浓溶液或蒸干后的固体物质)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蒸发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注意蒸发皿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溶液溅出;如果蒸干,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 二、萃取实验操作 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 ②随即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振荡的方法是用右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环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④蒸发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溶质。为把溶质分离干净,一般需多次萃取。 分液的操作方法: ①用普通漏斗把要分离的液体注入分液漏斗,盖好玻璃塞; ②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静置,分层;

③将玻璃塞打开,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牛口上的小孔再盖好,使漏斗外空气相通,以保证漏斗里的液体能够流出; ④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放入烧杯,待下层液体流完立即关闭活塞,注意不可使上层液体流出; ⑤从漏斗上端口倒出上层液体。 化学方法提纯和分离物质的“四原则”和“三必须” (1)“四原则”是:一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二不减(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三易分离(被提纯物与杂质容易分离);四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要复原)。 (2)“三必须”是:一除杂试剂必须过量;二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因为过量试剂带入新的杂质);三除杂途径选最佳。 三、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3.1 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对象:微观粒子,包括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 3.符号:n 4.单位:摩尔,mol 5.使用“物质的量”与“摩尔”时的注意事项 ①“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概念,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如不能说成“物质量”“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等。 ②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同“时间”,“长度”等一样,其单位是摩尔(mol)。 ③物质的量表示的是微观粒子或微观粒子的特定组合的集合体,不适用于宏观物质,如1 mol苹果的说法是错误的。

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二课件讲义 (175)

研究与实践了解车用能源 研究目的 1.了解汽车动力的变迁。 2.从给汽车提供动力,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小环境污染等不同角度,分析和比较不同燃料与能量的转化方式的优劣,体会开发新的车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阅读材料,了解汽车动力、燃料(能源)使用的历史 1765年,英国人瓦特发明蒸汽机;1770年,法国人古诺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驱动的三轮车,车的前部装有一个锅炉,利用煤燃烧产生的蒸汽,推动气缸中的活塞来驱动前轮运行。1860年法国人莱诺以煤气作为燃料,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气体燃料发动机,1876年德国人奥托又对莱诺的发明进行了改进提高,使得气体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更为充分,进而提高了气体发动机的热效率。 但无论是蒸汽机还是气体燃料发动机,由于庞大的体积、复杂的管道系统以及偏低的热效率,使得其在汽车上的应用无法实现。直到19世纪下半叶,随着全球石油工业的兴起,汽油、柴油等液体燃料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液体燃料较之气体燃料便于储存和携带的优点,使得汽车进入20世纪后迅速得到普及并快速发展,以石油为原料的液体燃料目前依然是汽车的主要燃料。 归纳总结 1.汽车动力的变迁:近二三百年来,人类相继发明了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等动力机械。 (1)蒸汽机是先用燃料将锅炉里的水加热,利用水产生的蒸汽顶起活塞,产生动力。能量转化环节多,利用率低。 (2)内燃机(燃料发动机),是一种通过使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并将其放出的热能直接转换为动力。燃料主要是石油燃料,排出的废气中含有害气体的成分较高。 (3)电动机是一种旋转式电动机器,它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产生动力。 2.汽车燃料、能源的变迁 自汽车问世以来,它使用的燃料经历了从煤到汽油的变迁。煤、石油短时间内不可再生,大量消耗煤、石油还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酸雨、雾霾等。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替代内燃机动力汽车将是发展趋势。燃料电池是一种直接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从理论上来讲,只要连续供给燃料,燃料电池便能连续发电,能量转化效率高,且比能量高、无噪音,无污染,正在成为理想的能源利用方式。燃料电池的主要构成组件为:电极(Electrode)、电解质隔膜(Electrolyte Membrane)与集电器。现在需要研究电极、电解质等电池基本构成材料的性质和材料之间的相容性。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Z 1.原子数A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

化学键 A组基础达标 1.短周期元素X、Y可以形成化合物XY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XY2是共价化合物,则X与Y的原子序数不可能相差1 B.若XY2是离子化合物,则X与Y的原子序数不可能相差8 C.若X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5,则离子化合物XY2不溶于水 D.若X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6,则共价化合物XY2不可溶于强碱溶液 2.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化学键是相邻分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B.共价化合物中各原子都一定满足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 C.某化合物熔融态能导电,该化合物中一定有离子键 D.某纯净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则组成该物质的微粒一定含共价键 3.由短周期元素形成的某离子化合物X中,一个阳离子和一个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为20。则有关X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中阳离子和阴离子个数一定相等 B.X中可能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C.若X只含两种元素,则两种元素可在同一周期也可在同一主族 D.X中阳离子半径一定大于阴离子半径 4.下列各组物质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相同的离子化合物是( ) A.NaF、HNO3B.NaOH、KHS C.HCl、MgF2D.Na2O、Na2O2 5.下列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有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 A.I2升华 B.NaCl颗粒被粉碎 C.乙醇溶于水 D.NH4HCO3加热分解时可以闻到刺激性气味 6.有X、Y、Z、W、M五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Y、Z、W同周期,Z、M同主族;X+与M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半径:Z2->W-;Y的单质晶体熔点高、硬度大,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M两种元素只能形成X2M型化合物 B.M与X、Y形成的化合物均为离子化合物 C.X2M、YM2中含有相同类型的化学键 D.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熔点比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熔点高 7.下列关于化学用语的表示中,正确的是( )

高中化学必修讲义

高中化学必修1讲义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知识概要: 一、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要点回顾: 1.药品取用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三不”:不能摸、不能闻、不能尝 (2)节约性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试剂。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过试管底部。 (3)保纯性原则:实验用剩的试剂一般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以防瓶中试剂被污染。2.药品的取用方法: (1)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或细小颗粒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操作要领:“一斜、二送、三直立” ②块状固体用镊子,操作要领:“一横、二放、三慢竖” (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取用较多量时,可直接倾倒。操作要领:先取下瓶塞倒放在桌上,一手握瓶,标签向 手心,一手斜握容器,使瓶口与容器口紧靠,缓缓倒入。 ②取用少量时,可用胶头滴管。注意事项:不能将滴管伸入接收器内,否则易碰到接收 器壁,粘附其他物质,使试剂污染。 ③定量取用液体,用量筒。(“仰小俯大”读数比实际) 3.物质的加热: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燃烧匙; 须间接加热的仪器=隔石棉网可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 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 (1)酒精量≤酒精灯容积的2/3 (2)用火柴点燃(不能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3)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去吹) 4.托盘天平的使用: (1)“左物右码”:m(物)=m(砝码)+m(游码) 若放反则:m(物)=m(砝码)—m(游码) (2)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g,只能粗略称量物质的质量。 (3)用镊子夹取砝码,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必要时最后用镊子移动游码。 二、化学实验安全 1.药品的安全存放: (1)易吸水、易潮解、易被氧化的物质应密封存放; (2)受热或见光易分解的物质应选用棕色瓶存放在冷暗处; (3)金属钾、钠易与氧气、水反应,所以封存在煤油中; (4)固体药品存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中。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学点归纳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能量是守恒的; 3、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放出热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热量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三、中和热的测定 四、能量的分类 典例剖析 【例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是伴有能量的变化都是化学反应 B.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在化学变化中,既有物质的变化,又有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的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如NaOH固体溶于水中放出热量,NH4NO3晶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核反应的能量变化等。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放出热量;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吸收热量。B、C正确,A、D错误。 【例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与反应后相比较,肯定不变的是( ) ①元素的种类②原子的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 ⑤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⑥如果在水溶液中反应,则反应前与反应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⑦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能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①②④⑤正确,但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数会变化,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例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变现为热量的变化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解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变现为热量的变化,也可变现为光能、动能等能量形成,B是错误的;A从能量变化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正确;C、D都是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正确描述,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多余的能量以热能释放出来就是放热反应,当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所差能量通过吸收热量来完成,表现为吸热反应。 答案: B 【例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既有化学键的断裂,又有化学键的形成,还有化学能的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是放出热量还有吸收热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则该反应进行后一定是吸收热量的 D.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其稳定性越大,反应越难以发生;物质具有的能量越高,其稳定性越小,反应越容易发生 答案: C 解析: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反应后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如碳在空气中燃烧时需要加热才能进行,但反应后放出大量的热量。ABD都是正确的。 【例5】已知反应X+Y=M+N为吸热反应,关于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 B.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 C.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D.X、Y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N的总能量 解析: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X、Y总能量一定小于M、N的总

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二课件讲义 (119)

阶段重点突破练(三) 一、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转化形式 1.下列关于能量转换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 D.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光能 答案D 解析电解装置将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时,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A正确;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在生物体内储存,B正确;煤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C正确;白炽灯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D错误。 2.未来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将成为人类利用新能源的主力军,下列关于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能源 B.风能、太阳能是清洁能源 C.化石燃料都是清洁能源 D.氢能是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答案B 解析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A错误;风能、太阳能对环境无影响,是清洁能源,故B正确;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不是清洁能源,故C错误;氢气燃烧的产物是水,电解水可以获得氢气,因此氢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故D错误。 二、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3.下列反应是放热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 B.SO3溶于水生成硫酸 C.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燃烧 答案B 解析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SO3与水反应生成H2SO4,放出大量的热,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该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甲烷的燃烧是放热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 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 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①质量数==质 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 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逐渐减弱

化学必修二离子键共价键判断练习题(附答案)

2020年03月08日化学必修二离子键共价键判断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 一、单选题 A.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称为离子键 B.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化合时,不一定形成离子键 C.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它跟卤素结合时所形成的化学键不一定是离子键 D.非金属元素原子间也可能形成离子键 2.下列关于离子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离子键是由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达到平衡时形成的 B.只有金属和非金属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 C.凡是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D.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3.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不同的是( ) A.NaCl和K2S B.H2O和NH3 C.CaF2和CsC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4903283.html,l4和Na2O 4.下表物质与其所含化学键类型、所属化合物类型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称为离子键 B.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键 C.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化合时,一定形成离子键

D.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它跟卤素结合时形成的化学键不一定是离子键 6.下列关于离子键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离子键就是阴、阳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B.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可能存在离子键 C.离子键不可能存在于单质分子中 D.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Cl的电子式为H:Cl B. H2O2中含有离子键 C. 质量数为12的C原子符号为12C D. 用电子式表示KBr的形成过程: 二、填空题 :①碘的升华②氧气溶于水③氯化钠溶于水④烧碱熔化⑤氯化氢溶于水⑥氯化铵受热分解 (1)化学键没有被破坏的是;仅发生离子键破坏的是。 (2)既发生离子键破坏,又发生共价键破坏的是。 (3)N2的电子式为;Na2O2的电子式为;CO2的电子式为 。 9.写出NH3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 10.写出(NH4)2S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 11.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1)H2O2 ; (2)N2 ; (3)NaClO ; (4)CCl4; (5)用电子式表示MgF2的形成过程. 12.写出下列各粒子的化学式。 (1)由2个原子构成的具有10个电子的分子是;阴离子是。 (2)由4个原子构成的具有10个电子的分子是;阳离子是。 (3)由3个原子构成的具有18个电子的分子是。 (4)由5个原子构成的具有10个电子的阳离子是。 13.写出Cl-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新版

高一化学必修-知识全点 第一章从科学实验中学习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8)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9)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 三、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二课件讲义 (2)

本章知识体系构建与核心素养提升 一、硫及其化合物 二、氮及其化合物 三、无机非金属材料

一、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完成上图标号的化学方程式: ①Fe +S=====△FeS ; ②SO 2+2H 2S===3S +2H 2O ; ③2SO 2+O 2催化剂△2SO 3; ④SO 2+Br 2+2H 2O===H 2SO 4+2HBr ; ⑤Cu +2H 2SO 4(浓)=====△ CuSO 4+SO 2↑+2H 2O ; ⑥2NaOH +SO 2===Na 2SO 3+H 2O ; ⑦Na 2SO 3+H 2SO 4(浓)===Na 2SO 4+SO 2↑+H 2O ; ⑧H 2SO 4+BaCl 2===BaSO 4↓+2HCl 。 例1某工厂的一个生产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工艺流程是用来制备Fe 2(SO 4)3的 B.气体M 是SO 3 C.气体M 参加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D.SO 2参加反应时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 答案 D 解析由工艺流程的箭头指向可知,该过程中硫酸亚铁和硫酸铁可循环使用,气体M 和SO 2为反应物,指向流程之外的箭头只有硫酸(部分硫酸又参与循环),即硫酸铁和二氧化硫作用生成硫酸和硫酸亚铁。气体M 和硫酸、硫酸亚铁作用生成硫酸铁。根据上述分析知该工艺流程是用来制备硫酸的,A 项错误;根据反应关系知气体M 、H 2SO 4和FeSO 4作用生成Fe 2(SO 4)3,所以M 是具有氧化性的气体,如O 2等,B 项错误;气体M 、FeSO 4溶液和硫酸溶液作用生成Fe 2(SO 4)3,气体M 参加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C 项错误;SO 2参加反应时的化学方程式为SO 2+Fe 2(SO 4)3+2H 2O===2FeSO 4+2H 2SO 4,参加反应时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D 项正确。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书复习检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书复习检测试题(含答案)

必修一全书复习检测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 32 Cu 64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A.“天宫一号”中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合金的硬度可以大于它的纯金属成分C.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铁 D.“84”消毒液是生活中常用的消毒物质,其主要成分是NaClO 2、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下列对概念相互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包含关系 B.化合物与电解质属于包含关系 C.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D.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3、N 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 L氯气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 A B.1 mol Fe与足量的稀HNO3反应,转移3 N A个电子 C.常温常压下46 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3 N A D.标准状况下22.4 L水含有的分子数为N A

4、下列化学反应,能用离子方程式H ++OH -===H 2O 表示的是( ) A .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 B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C .盐酸和氢氧化铁 D .碳酸和氨水混合 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MnO 2与浓盐酸反应制Cl 2:MnO 2+4H ++2Cl -=====△ Mn 2++Cl 2↑+2H 2O B .水玻璃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Na 2SiO 3+CO 2+H 2O===2Na ++CO 2-3+H 2SiO 3 C .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Cu+4H ++SO 42—=====△ SO 2↑+CO 2↑+Cu 2++H 2O D .AlCl 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 3++4OH -===-2AlO +2H 2O 6、若在加入铝粉能放出H 2的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各组离子,肯定不能.... 共存的是( ) A .Fe 3+、NO 3-、Cl -、Na + B .Ba 2+、Mg 2+、HCO 3-、AlO 2- C .NO 3-、Na +、K +、CO 32- D .NO 3-、K +、AlO 2-、OH - 7、下列除杂方法不.正确.. 的是( ) A .Fe 2O 3中含Al 2O 3杂质,可以加入足量NaOH 溶液然后过滤除去 B .CO 2中含有CO 杂质,可以通入盛有CuO 的玻璃管且加热 C .Cl 2中含有HCl 杂质,可以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的洗气瓶 D .FeCl 3溶液中混有FeCl 2杂质,可以向溶液中通入Cl 2 8、下列关于物质的保存,说法错误.. 的是( ) A .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里 B .氯水应装在棕色瓶中密封避光保存 C .可以用玻璃瓶盛放NaOH 溶液 D .因为铁会与浓硝酸反应,所以铁罐不可以盛放浓硝酸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三节 化学键 一.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 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二. 能力目标: 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四.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2. 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判断. 五. 知识分析: 写出下列微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Ca Mg Na O Cl 、、、、 (一)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

子叫做电子式.例如: ::...Cl . .....O .Na ..Mg ..Ca 1. 原子的电子式:常把其最外层电子数用小黑点“·”或小叉“×”来表示. 例如:锂原子 ?Li 铍原子:..Be 硫原子:. .....S 2. 阳离子的电子式:不要求画出离子最外层电子数(除复杂阳离子如+4NH 等要用中括号外),只要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n ”电荷字样阳离子. 3. 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而且还应用于括号“[ ]”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n ”电荷字样. 例如:氧离子:-2....:][:O 氟离子:- :][:....F 电子式是用“元素符号+最外层电子”来表示的,一般要求要表明成对的电子与未成对电子,并注意对称. ..?,..?,...?,....?,.....?,......?,.:. ...? (二)离子键 1. 形成过程: 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

物质的转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讲义

第二课时物质的转化 [明确学习目标]熟悉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等之间的转化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 酸、碱、盐的性质 1.酸(以稀盐酸为例) 2.碱[以Ca(OH)2为例]

物质的转化 1.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是不会改变的,这是考虑如何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时最基本的依据 2.实例 写出标号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032Ca +O 2===2CaO ②□04CaO +H 2O===Ca(OH)2 ③□05Ca(OH)2+CO 2===CaCO 3↓+H 2O ④□ 06C +O 2=====点燃 CO 2 ⑤□ 07CO 2+H 2O===H 2CO 3 ⑥□08H 2CO 3+Ca(OH)2===CaCO 3↓+2H 2O

1.为什么不同的酸(或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提示:尽管酸(或碱)不同,但它们的水溶液中都含有H+(或OH-),其相似的性质实际上是H+(或OH-)的性质。 2.纯碱属于碱吗? 提示:纯碱——Na2CO3不是碱,属于碳酸盐。 课堂互动探究 知识点一酸、碱、盐的性质 1.酸、碱的性质: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酸与碱性氧化物、碱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酸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反应生成盐和H2。 2.盐的性质:盐与酸(或碱、或盐)只有产生沉淀、气体或H2O时才能反应。 知识点二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说明:上图中的非金属不包括氧气和氢气。 某同学要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物质,使相连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你认为“五连环”中有空缺的一环应填入的物质是() A.硫酸钠B.氧气 C.二氧化碳D.氧化钙 [批注点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