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最好的“管”—《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可编辑版】

“不管”是最好的“管”—《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可编辑版】
“不管”是最好的“管”—《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可编辑版】

“不管”是最好的“管”—《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不管”是最好的“管”—《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摘录:

1、儿童不是一块石头,成人刻刀所到之处留下的,并不完全是雕刻者单方面的想法。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为一个雕刻师,那教育这种雕刻所留下的痕迹则是雕刻与被雕刻双方互动形成的。作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这种互动性,漠视儿童的感觉,以为在受教育方面,儿童就是块没有弹性的石头,刻什么样长什么样,那么一块璞玉在他手中也会变成一块顽石,或一堆碎料——看不到这种互动性,就谈不上尊重儿童。不尊重儿童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打乱了。

2、人生来不是为了让别人去“管”的,自由是每个人骨子里最珍爱的东西。儿童尤其应该舒展他们的天性,无拘无束地成长。儿童是一个完美独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体里深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就如一颗种子里藏着根茎、叶片、花朵,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长出来一样。家长如果有农人的信念和适度,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好。

感悟:

对于管孩子,我也有同感,如果你管的太多,孩子势必形成依赖心理,自己能干的也不会去干。记得在山大进修中文本科时,一次带孩子到济南玩。那是他还小,只有7岁光景。带她在公交车上,旅客们都想不到会是我的孩子,他虽然小,但个子长得高,表现很坚强。去金牛公园游玩,在诺大的公园里游一遍,自己的腿都疼,脚也无

力,可他却照样蹦跳,至少到晚上睡觉,睡的那个叫踏实,一觉到天亮。第二天带他到山大,走在大学校园里,里面已经有报道进行军训的新生。他很好奇,东张西望,一不留神踩到地上的一块碎砖,结果摔了个大仰叉。听着孩子一个劲的叫爸爸,看着孩子无助的眼神,眼泪在眼里打转,就是没让掉下来。我真想过去扶起她来,可我还是很了狠心,让他自己爬了起来。周围的走过的山大学生,有的竟然叫起好来,为这个弱小的孩子勇敢的精神,看着孩子一瘸一拐的走路,心里真不是滋味。路是自己选的,父母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就让他自己走好了。

孩子最大一件让我放心的事情,就是注意安全。小时候,为了让他知道开水的温度,有几次,明知是热水,就让他自己去尝一尝,去试一试,掌握喝热水的技巧。暖水瓶,从他小时后,我就不用担心他回去摸,很明显,知道开水的温度,谁还会去动那一暖壶的水呢?孩子去的地方多,知道红绿灯的意思。一般情况下,他是最守规矩的人。在我们这个小县城,闯红灯的到处都有,我从来不担心他,为什么?从小给他讲关于走的的故事,很是管用。知道严重后果,就会懂的预防。

附送: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摘录:

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上,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陪孩子写作业,现在已成了许多家长的“功课”。

感悟:

1、坚决不做“义务工”。

确实如此,从孩子读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做父母的几乎成了孩子做作业时的“义务工。”从没有考虑过对错,也没有反思这样是否有效果?只是想,陪孩子这就是天职,好像只有这样,孩子学习的好习惯就会培养起来。自从三年级转到实验小学后,孩子的妈妈更是一心用在孩子的身上。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督促孩子写作业,仿佛那是大人的工作。而孩子总是不紧不慢,现在还说我有数。如果大人急了,他还是不慌不忙,慢腾腾的写字算题。其中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有两次因为演出,她有不喜欢早做作业,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会着急。记得那两次,他写作业都到12点多。我们也陪到那个时候,我错误的认为这会让孩子改掉错误的,会很感动于父母的不易,会体会到父母的心情。事实出乎我们意料,我们错了。如果陪孩子成为一种常态,他不会感觉到父母的存在,反而,你累了,你休息,他会感到不自在。有的时候,他会说,你大人多好,什么作业也没有。

2、坚持不做“钟点工”

每天叫孩子起床,成为我的一项工作。很多时候,我对孩子说,我小时候读书时,总是自己醒来。生物钟特别准。天刚蒙蒙亮,乡村

里的鸟叫、狗吠,都会成为我晨起时的奏鸣曲。这一些,孩子是没有体验的。有几次,想试验让他自己起床,结果耽误了上学。而且醒来后,埋怨大人,为什么没有按时叫醒他。看来,这个钟点工应该罢工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