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中医人的心得感言

一名中医人的心得感言
一名中医人的心得感言

一名中医人的心得感言

中医养生的感想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我对中医养生有了实质性的认识,"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俗话说,求医不如求己,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对中医养生学习,并在生活上努力实行,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四季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说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健康长寿的目的。比如我们冬季可以用一些温热的食物或药物来补养脾肾的阳气,秋季气候干燥则要多吃一些滋阴清热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津液;春夏季节又有不同,这就是四季养生的大意,也是做好四季养生所必备的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是一个大学问,并且通过最近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也总结了不少自己体会到的中医养生之道,得出了一些养生的方法。首先,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也就是养精神,调情志,故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人的情志及精神活动需要脏腑之

气的支持才能完成,所以反过来说,调养精神,调节情志,也可养护脏腑之气,所以保持健康的情志是养生防病的重要保障。其次,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本能,谁还不会吃吗?但实际上,大多数人真的没有学会科学地吃,所以才会吃出那么多的疾病。现代营养学

提出要保持健康就需饮食多样,营养平衡。第三,大自然是人类的守护者,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以养生就必须顺应自然。如果不顺从这种规律,大自然和人就都会遭受灾害;顺从它,自然就和谐,人就不会生病,这样做的话,就是得到了"道",即养生的本质。

同时,"人的睡眠实际就是一种归根,一种复命,即恢复生命的活力,是人体阳气得到收藏、得以蓄养的过程,没有复命,生命就难以延续。"所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在炎热的夏季调整好睡眠,是保持健康、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

此外,中医养生中提倡多做锻炼,多做户外运动,多与人交往,多想积极开朗的事,这样心情才能畅达;而"养静"就是要心情平静,不急不躁,通过自我调理或户外运动等方式把心中之抑郁燥热散发出来,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心宁而神安,从而达到养生的最终目的。在向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适当正确的坚持对气功的练习对中医养生养生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气功的锻炼可以对人体的强化锻炼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故我认为在我们加强对中医养生的学习和

了解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气功的学习和锻炼。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他是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且与体育锻炼相比,气功更强调人的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中医养生是一个漫长的阶段,此期间需要我们的努力坚持,并且在生活,处事,心态等方面时时保持好的习惯。比如,在膳食营养方面,

我们不应该不注意国情,盲目崇洋媚外,太过沉溺于肯德基,麦当劳等一些垃圾食品,应该多食一些我们先人总结下来的有利于我们养生的绿色食品,那对我们进行中医养生起到一定的食疗作用,有利于我们的身体护理和保健,进而对健康长寿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中医养生,我发觉了自己在过去的许多不好的生活养生习惯,那些有利于身体健康和保健的恶习,但在今后的生活,我学以自己所学的中医养生知识,促进,监督自己改正,从而达到中医养生的目的,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自己更健康长寿。

我是感受中医药最深刻的人

祖国的医药源流远长,我们的祖先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在长期的与疾病作斗争中,发现了许多自然界当中的许多矿物,植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具有帮助人体抵御疾病的作用,因此他们把这些有药力作用的物质称为药材,并且对这些药材的性能了如指掌,如人叄党参北芪的补气,川芎当归白芍的生血活血行气,生地熟地阿胶的滋阴,银花蝉蜕黄芩黄连黄柏甘草的清热解毒,附子巴戟天鹿茸的温阳,三七元胡白芷的止痛,于肉女贞子莬丝子覆盆子的补肾,白术淮山的健胃等等,从长期的实践到理论升华,发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发明了药物的升降沉浮,归经原理,为医家的准确治病指明了方向。四气即温热寒凉,五味即甘酸苦辛咸,升降沉浮即气重的药物作用上升,味重的药物作用下降,归经指有些药物有专门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及其管辖的范围。这中药的四个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对温热病要使用寒凉药去治,对寒凉病要使用温热药去治,对病因在身体上部的,要注意使用提升药如升麻桔梗荷叶等品,对病因在下部的要注意使用沉降药,如大黄,牛膝等品,对病因在某脏的则要注意使用引经药。我举个例子,中医名方银翘散是治疗发生在人体上部即胸隔以上温热病的优秀方剂,对风热犯肺的实热证病有着惊人的疗效,笔者当年在导游岗位上就曾用该方一剂就 __治愈一重证风热感冒女游客,当晚服药,第二天早上重病情霍然而去,由此获得了游客们‘美丽的海南岛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的赞扬。我告诉大家这个银翘散的秘密,该方以银花,连翘为主药,如该方如缺少牛蒡子则效力大打折扣,这牛蒡子就是作为引经药使用的,这奥妙笔者今天

要是不说,相信那么多中医工作者,没有几人能知道。还有该方如缺少桔梗提升药,则该方的效力同样大减。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的奥妙之处!当然啦,该方主药银花必须足量,笔者注意到社会上那些主流的中医专家,使用金银花就是那么的几克十几克,他们不知用药如用兵,是要打败仗的,我告诉大家,象我父亲使用金银花一起手就是三十克,对小儿也是如此,笔者曾用金银花治一严重皮肤病患者,最大剂量达到100克,效果可谓秋风扫落叶,不过【品读名医】里面介绍的日伪时期的东北名医马二琴比笔者利害,金银花用量竟达120克,治那位重证阑尾炎患者也谓秋风扫落叶,一剂痛减,二剂痛止,三剂痊愈,让本来想取缔中医的日本人刮目相看。

笔者的中医主要三方面,一是父亲的大量验方,这完全得益于笔者许多年前嘱咐母亲把父亲的大量验方记录下来,其中有不少属于独家秘方,如治疮的,治痈的,治痒的,治骨髓炎,治骨癌的。所以我母亲虽不懂大的医学道理,仅凭父亲的这些处方也为不少人治好病,雄辩地证明了中医靠处方世代相传的结论,所以说一个优秀的中医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更要有看家处方在手,否则看那么多医书是没有用的。二是学习他人的知识理论。父亲当年毕业回来带回大量的医书,具说有一两百本之多,后来卖的卖,丢的丢,偷的偷,到笔者手中也就十几本了,计有【时病论】【医效秘传】【笔花医镜】【医学举要】【妇科玉尺】【各家学说及医案】【内经讲义】【金匮要略讲义】【内

经本草】另外还有一些药学和脉学的书,其中【时病论】是笔者最喜欢看的医书,到目前为止已看数十遍,受益最深,另外象天津名医刘弘章先生的【是药三分毒】

对笔者也影响很深,这本书笔者共看了十几遍,经历从反对书中的许多观点到支持的转变,书中所提出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的慢性毒问题,今天都应验了,更重要的是他那个药材黑名单给笔者的安全用药,有效用药开僻了广阔的道路,笔者在这里向他表示感谢。三是笔者的实践自悟,比如久热伤阴,久寒伤阳是笔者的认识,书上是没有讲的。父亲在世时,教给笔者的医学知识甚少,加上笔者那时也没兴趣,总之学之不多,比如脉学,【内经】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也。父亲对笔者教的仅有脉位的按法,男女除肾脉的不同,其它脉位相同,每秒脉跳62-79次可视为正常脉,弦脉指下一条线,弦脉主属伤科脉等,比如对其它的脉象和脉象的本质都没讲,是笔者自学领悟的。说到脉象,就说一件事,就在前几天,一邻居大哥的父亲回老家休养,笔者前往探望,谈话中了解到这位邻居大哥的父亲有晕眩证,笔者按其脉,脉象明显代象,即脉行不流利,有停歇之象,这分明是气虚所至啊。我对邻居大哥说,你父亲属气虚所致引起的脑中风证,而不是心脑血管堵塞引起的疾病,要大剂服用补气药即可。邻居大哥说,他父亲在大医院做全面检查多次,什么病都查不出来,后来又找具有中医学博士生导师头衔的中医看过,也看不出啥病来。笔者再问,那位博士专家给你父亲把脉吗?邻居大哥说,没有。看,这就是打着‘现

代医学’旗号的主流西医和主流中医的水平。笔者对那位邻居大哥的母亲说,人叄必须用到6克才能见效,二三片是无效的,吊针不要再打了,因为属于寒凉的针水会伤气,可那位老母太过于胆小,每次就用几片那些质量一般般的人叄片,当然毫不效果,过几天又回三亚打吊针去了。哎,这就是现代人的通病,他们不走到山穷水尽,

油干顶灭的地步是不甘心的。不过我想,这也不能全怪他们,那个看似好东西的医疗保险才是主要推动力。所以说没有真正中医叁于的医改永远不会取得成功,而真正的中医在哪里,就在民间,因为医院里的中医早被洗脑了,被利益化了,而中医学校里的学生也被英语化了,被转基因了,用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邓铁涛邓老的话说他们是中医的掘墓人。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依据有关法律对民间的民间医生进行考核,给他们发放特殊的合法行医证,充分利用中医药简,效,便,廉的特点,那么中国的医疗问题将迎刃而解,否则医院建的越多,越大,老百姓灾难也更深重。我想,他们是不会这样干的。说到这里再说我父亲,父亲曾在这所学校读了6年书,从60年读到66年,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父亲作为该校 __的领导,亲自带领该校的 __到全国窜联,并受到 __的亲自接见,这是我听母亲说的事。父亲一生行医三十多年,由于名中医院校出身,精通西医及中医各科,是个全国少有的疮疡科大师,无论多大多毒的疮,在父亲那里,往往几剂中药就可以解决问题,我听母亲讲,曾经有一患者的疮长在体内脊椎附近,患者一听要动大手术,吓坏了,后经人介绍找

到我父亲,只几剂中药就解决了问题。不过我觉得父亲最荣耀的就是治好那一起被西医确诊的晚期骨癌和骨髓炎,颇具惊险色彩,这两位患者都是年轻人,一男一女,患病是,男的30岁,女的18岁,经历都是省医院的床位已安排好,准备第二天进行截肢手术,都是最后关头,患者的家属改变主意,其中那位男的骨癌病人竟半夜从医院逃出来,因此捡回一条命。当然这两位病人痊愈后又是送锦旗,又是放鞭炮,这是对中医最好的奖赏。父亲对治疗骨髓炎,

骨癌可谓疗效惊人,但对有大肿块的恶性实体肿瘤,笔者认为疗效不是很明显,不过这已经足够了,父亲在世时一再告诫,癌症那脉象是‘激’出来的,热象不足凭,后笔者领悟了,最近笔者经过一年的努力治疗一位腹腔长有巨大肿瘤且分支极多的女患者可以说是接

近痊愈了,从病人来时头晕目花,睡觉时由于肿块压迫,呼吸困难,总感觉频临绝境的人到现在的正常生活劳动,其中中间治疗过程有不少曲折,病者试图停药,谁知不几天,病情立即发作加重,一经用药,证状立即好转,这证明了古老的中药是可以对肿瘤牢牢进行控制,并加以消灭的,这可谓是笔者创造的奇迹。笔者自认为无论从理论方面看,还是从用药方面看,不低于民间老中医潘德孚老先生文章中所介绍的云南的陈欣,黑龙江的郑文友那样的 __水平,惜笔者初出茅庐,就这一个案例,且笔者又属于民间医生行列,真希望有更多勇气者来配合也。在用药特色方面,父亲由于经常使用大剂量金银花,他或许是使用金银花最多的医生,我们应把‘施银花’的名誉送给他,因为

这可以为我国的医学史再添精彩的一笔,看,以前有‘吴附子’,‘祝附子’‘张熟地’,‘孔石膏’,‘严北沙’,如今再加个‘施银花’不是更好吗?

笔者认为生活中能够支持中医的人们是不简单的,而认为中医比西医优秀的人们更是难得的,笔者下面特立跟笔者有关的三桩医案,来说明这个问题。

1,笔者十六年前曾患上一种严重的皮肤痒证,当时随便拿笔或指甲在皮肤上轻轻一划,身上立即肿起长长的红痕,久久不退,且划过的地方痒得不行,更要命的是这个病夏天发作更严重,每天玩上 __几个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中医跟师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中医跟师的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我的老师李砚民主任是开封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的主任,现已从事中医事业30余年,在3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她从未离开过病人,从未离开临床第一线,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医临床家。而我仅仅跟随学

习不足2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李砚民老师不仅在技术方面给我以指导、更是教导我何为医德。她认为“医乃仁术”,“为医者,应待患者如亲人,至精至诚,让饱受病痛的患者饮桔之甘泉,啖杏林之蜜果,摆脱困境,步入坦途。”

专攻疑难重症是李砚民临证的一大特点,经她治愈和挽救的重患究竟有多少,谁都很难数得清。

例如,一位久患心脏病的阿姨,在西医院已经宣判无药可医,患者阿姨抱着一线希望找到李砚民主任,李砚民主任经过详细的检查后,觉得这种疑难重症治疗很棘手,但一个医生的责任感促使她一定要挽救这个病人。于是,她研究病情开出了第一个处方。以后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药方,并鼓励病人坚定信心。服药50多剂后,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可以正常生活。

又如一位脾肿大的患者,在多家医院都没有查找出病因,也是听到病友介绍,找到了专看疑难杂症的李砚民主任,在李砚民主任的详细问诊及检查下,帮患者找到了病因——寄生虫!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再如,从新西兰乘飞机慕名而来的杰克?贝兰克,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步履蹒跚。国内外多种疗法几乎用尽,这次他要找李砚民主

任碰碰运气,医好他的腰痛病。神奇的中医中药使他站稳了脚,直起了腰,迈开了坚实的步子。回国后,兴奋地用电报向他的恩人报喜:李砚民女士,万分感谢您用神奇的医术治好了我的腰痛病,一切感觉良好。虽然我已经61岁了,可是身体却象16岁少年一样充满活力。

李砚民主任精通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尤擅内科,对中医肾病、心病、脾胃病、风湿病、温热病、消渴病等均有较深的造诣,临床上独具特色,经验丰富,疗效卓著。

李砚民主任不但继承了前贤精湛的医术,同时也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医德医风,她以“大医精诚”之训,铸成“救死扶伤”之心。她崇拜仲景论证之精辟,更佩服仲景“下以救贫贱之厄”之至诚。她虽已久负盛名,但毫无名医架子。多年来,她废寝忘食地工作,耐心地接待每一个就诊者。一般来说,来请李砚民主任诊病的人,大都为重患或疑难病。人们常常看到,下班时间已经过了很久,她还在为“号外号”的病人悉心看病,特别是对那些慕名远道而来或一时挂不上号的农村病人,宁肯牺牲自己的休息,也要为他们诊治。有的病人跟到家中,或截在路上,她都是和颜悦色地接待,安排时间为他们耐心诊治,从不厌烦。对于一些来信、来电寻医问药的病人,她总是认真回复,或调剂药方,或鼓励病人增强信心。因此,许多患者不仅把她看作救病的医生,还把她当成自己的朋友,精神的寄托,康复的希望。

李砚民主任作为开封市中医院人,以其高超的医术,坚韧不拔

的科研作风,带动了开封市中医院的发展,慕名前来诊治的患者众多,并于xx年成立了开封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李砚民主任扎实的中医

理论功底,精确的辨证论治,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她练就了胜人一筹的医疗技术,有多少患了所谓“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她的精心治疗下恢复了健康。她谦虚谨慎,从不满足自已的成就,虽已患者众多,仍手不离卷,孜孜以求。

8月开始,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

别参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以及海淀区首批名老

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学习,跟师至今,已近一年时间。通过这一年的学习,中医科的医生无论是在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还是医德、医风上,都深深受到了带教老师一言一行的影响,颇有感触与体会。

我的老师吕培文主任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外科

主任,她1969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外科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中医启蒙于外科名老中医赵炳南、房芝萱等老中医,在中医外科治疗各类疮疡、乳房疾病及周围血管病,如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大动脉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师的教诲,医术上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学无止境。1991年国家

为了抢救祖国医学遗产,使传统医学后继有人,吕培文主任成为王玉章老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继承了王老行医50年的绝技,如对乳房疾

病的辨证论治、对慢性溃疡的阴阳辨证及一些传统外用药的制作与用法等。吕老师已从医40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而我有幸成为了她

的学生,跟随她学习中医外科学的知识。作为一名社区中医全科医师的我,刚刚参加临床工作近3年,临床经验的绝对不足,既往中医外科知识的零接触,那么这三年的学习将对我本人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和过程。

学习中医外科以来,我的临床思维更为开阔了。中医内科和中

医外科虽同属于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从中医内科来说,常用的辨证思维侧重于脏腑辨证,在于病人的整体,往往忽视了病人的局部;而吕老认为作为一名中医外科大夫,临床辨

证除了整体辨证之外,局部辨证也显得非常重要,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要相结合。因为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瘙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观性,能够有效地提供了临床辨证的客观依据。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却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异,因而转归顺逆相差甚远。因此,外科辨证虽多从局部病变着手,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绝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证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吕老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临床要注重临床体格检查,在辨证施药的同时也要巩固西医基础知识。吕老在临床上除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还很注重临床的体格检查,并有着深厚的西医临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诊还是复诊,她都一个一个地耐心检查,仔细询问及触诊。外科病患比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痈等有创伤的疾病,局部创面的流脓、恶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吕老师不怕脏和累,亲力亲为,一一认真细致的检查,对于病患的西医检查报告也是仔细的查看,就病情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病患对自己疾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谢与感激。吕老师这种敬业和专业的精神,与病人之间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醒我们年轻一辈的医生,应该好好学习西医基础知识,注重临床最为基本的体格检查,不要老是依赖各种辅助检查,同时要与病患进行良好的沟通,为病人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师学习转瞬即逝,虽然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围血管疾病、湿疹等疾病的西医诊断及中医药治疗有了初步的认知和体会,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自己离老师预想的阶段、与上级部门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将继续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师学习,在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不辜负院领导、同事们以及老师

的期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区中医师,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

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

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

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

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为期十个月的中医实习生活已经结束。现结合自身情况,谈谈本次实习的心得体会。本文是中医实习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传统中医,很多人很奇怪,这是什么科室,一般医院似乎好像都没这个科室的。是的,好像只有在我们医院才有。虽然省人是中医院,但其实基本上已经西化了吧。为了保留,或者说是特色,或者说是应付检查,设立了这么个科室,治疗疾病时,保留中医传统特色,辨证论治。确实,在这里感受到了比在其他任何一个科室都要浓郁的中医氛围,也只有在这里有这种氛围吧。这里的病人在治疗上首选是中药治疗,不得不承认,主任开得方是在是好,很多西医无法诊断的疾病,在这里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但也不得不否认,传统病房给我感觉,像是个养老院,很多老人常年累月住在这里不肯走,有些是绝症患者,在这里等待那个day。

这三周,真的是很好的休息了下,实在是太闲了,跟之前的科室打仗似的工作状态比起来。我跟的这个带教因为一些个人的原因这几周都没有收病人,我就只好守着手上这两三个少的可怜的病人。还好其他组的老师有收病人,可以学习学习。在这里,闲也有闲的好处,

赶上专业认证的关口,非常多的考试和培训,正好趁这三周好好看了看书,充实了下理论基础。其实我们一直在抱怨说考试太多,培训太多,还让不让我们好好实习?其实仔细想一下,这样也很好,理论知识的强化对上临床的我们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们还有很多临床技能方面的培训,突然觉得自己能在这里实习,是多么幸运,不能再这么一次次的应付,应该认真对待!

这个科室实习结束,就意味我要正式开始大内科的轮转了。后面的安排是呼吸内科,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过年,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急诊科。真正充实忙碌,真正要认真学习的时候来了,终于要来了。前两天心内科的病例讨论,着实让我着急了一把,对于那个讨论的病例,我是如此的一头雾水,太久没看西内了,什么心梗、心绞痛,稳定型不稳定型,诊断鉴别诊断,评级等,居然一窍不通,真的真的觉得好难过,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真的还好多好多。一定要好好认真的血,不喜欢那种一无所知,不知所措的感觉。

好吧,接下来,收下心,认真实习。_一名中医人的心得感言。

我在一个省级中医院实习。虽然时间还不长,但感慨良多。

一、西医排头阵,中医靠边站。

以前看书经常看到有人提过这这种情况,但体会不深,现在深

深体会到问题的严重性。

到医院的第一天,老师就问我会不会看化验单,我说不会,他

就不太高兴了。他说,现在无论在哪里做医生,你都要懂西医,会开西药,稳住病人,这是最基本的。至于中医该怎样,针灸该怎样,那都是你用西医西药把病人的病情稳定住以后的事。你的中医如何厉害,针术如何了得,那只是提高你的知名度的东西。

我明白他的意思。在他看来,无论大病小病,都必须先上西药,实在不行了,再考虑用中医。换言之,中医就是不行!

当然,事实并非中医不行,而是他的中医不行——他压根就没

学好中医,甚至还没入中医的门。 __轻视老师的意思,只是在陈述

一个事实。因为有一次查完房,开好了医嘱,医生们都没事了,就坐在办公室里边看报纸边闲聊。不知是谁首先问了一句我们实习生说:“你们现在医学课程都是怎么安排呀?我们当年中西医的比例是7:3。”我们的组长说大概是五五吧。我说:“哪里,几乎已经是4:6了!”

我的口气有点重,本来是想发发牢骚的——我们现在中医四大经典都已经沦为选修课了,因为选的人少,有些课甚至开不起来。孰料某老师接口道:“这还差不多!应该多学点西医,才能跟临床相衔接。我

们当年就是学的西医太少了,中医也没学懂。”又有老师道:“中医

就是有点玄,不好懂。”主任说:“学中医啊,讲究悟性。像咱都不是那个料。”

主任平时好开玩笑,但说这话的时候不像是开玩笑。他平时就是以开西药为主。一科之主任尚且如此,其他人还用说吗?

二、西医抓襟见肘,中医束之高阁

不可否认,许多方面西医有其长处,西药对不少疾病确有良效。可是同样不容否认的是,西医的发展有限,极多西药在愈病的同时其副作用亦“蔚为壮观”。比如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常可以导致头晕、视力模糊;镇静药艾司唑仑常让病人口干、嗜睡、乏力;脑血管扩张药长春西汀也可见头痛、头重、眩晕和困倦感。在我所在的神经内科病区里,因为都是西药治疗为主,中风(脑梗死、脑出血)病人因为用阿托伐他汀、长春西汀等药,腰腿乏力会长期无法好转,经常可见头晕等;如果病人合并焦虑症的,便用艾司唑仑和(或)阿普唑仑,随即又产生嗜睡或者睡眠紊乱,甚至抑郁症;帕金森病人因为长期使用盐酸苯海索而产生严重幻觉的亦大有人在。

每个病治到一定阶段,症状已经很难再有改善,西医西药没有办法了,这时“中医师”们才会想起可以用汤药。可是因为本来就学的不怎么透彻,又极少运用,临时开中药也就成了瞎胡闹——一点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