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的护理措施

感染性休克的护理措施
感染性休克的护理措施

感染性休克的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1)监测脉搏、血压、呼吸和体温:脉搏快而弱,血压不稳定,脉压差小为休克早期。若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脉搏细弱均为病情恶化的表现。根据病情每10~20min测1次脉搏和血压。每2~4h测肛温1次,体温低于正常者保温,高热者降温。

2)意识状态:意识和表情反映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灌注量,若原来烦躁的病儿,突然嗜睡,或已经清醒的患儿又突然沉闷,表示病情恶化;反之,由昏睡转为清醒,烦躁转为安稳,表示病情好转。此外,尚应了解不同年龄意识变化之特点,如婴儿中枢缺氧可迅速嗜睡或昏迷;幼儿常先呻吟不安或烦躁,渐至意识丧失,而儿童常呈间歇躁动等开始。医护人员应了

解其特点,密切观察,及早发现变化。

3)皮肤色泽及肢端温度:面色苍白、甲床青紫、肢端发凉、出冷汗,都是微循环障碍、休克严重的表现。若全身皮肤出现花纹、淤斑则提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详细记录尿量:尿量是作为休克演变及扩容治疗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2)输液过程的护理迅速扩容、纠酸是抗休克的关键。

1)溶液选择及用量:轻型病例输1/2张液(2:3:1液)每小时8~10m1/kg,休克纠正后减慢速度,以后用1/3~1/5张维持液,直到病情稳定。重型病例采用三批输液:①用2:1等张含钠液10~20m1/kg(总量不超过300m1),在30~60min内静脉推注。对疑有血液高凝状态者,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10~15m1/kg,滴速同上。②继续输液用1/2~2/3张含钠液30~50m1/kg,于6~8h内输入。③维持输液用1/5张含钠液50~80m1/kg,见尿后补钾,氯化钾剂量0.1g/kg. 2)输液过程的护理:应注意输液速度与量,输液过速或过量可造成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输液速度过慢或量少则不能及时补充血容量。故输液过程中要注意调整速度与流量。在判断输入量是否适当方面,主要观察一般情况、外周循环和酸中毒恢复以及尿量是否增加。若输液过程中患儿突然出现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冷汗烦躁不安、有泡沫样血性痰、肺部有哕音等应考虑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可能,要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病儿取半坐卧位吸氧,并通知医师进一步处理。

(3)积极控制感染按医嘱及时应用抗生素,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按时雾化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口腔护理,防止新的感染;有创面的部位按时换药,促进愈合。

(4)心理护理关心患儿,向家长介绍有关本病的知识及诊疗计划,消除恐惧心理,

使诊疗工作顺利进行。

感染性休克又称中毒性休克或败血症性休克,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与真菌等)及其代谢产物(内毒素、外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在机体内引起微循环障碍及细胞与器官代谢和功能损害的全身反应性综合征。感染性休克多发于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疾病、长期营养不良、免疫功能缺陷病人;恶性肿瘤或手术后体力恢复较差等。常见于革蓝氏阴性桿菌感染、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革兰氏阳性球菌败血症、暴发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厌氧菌败血症、感染性流产等。休克晚期死亡率较高的

临床表现:

1.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

2.不同部位感染的临床表现:如细菌性心内膜炎、呼吸道感染。

3.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早期:寒战、体温骤升或骤降、血压正常或稍偏低、脉压差小,面色苍白,唇轻度发绀、呼吸深而快、尿量减少;中期:低血压(收缩压在10.7KPa

以下)和酸中毒,呼吸浅快,心率快,心音低钝,烦躁不安、嗜睡。晚期:血压持续偏低或测不出,可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表现为皮肤、粘膜和内脏出血,常同时出现肺、肾、心、肝、脑等多器官功能损害、衰竭。

诊断依据:

1.感染的依据,白细胞增高常>15-30×10的9次方/L,并有核左移,大多数可找到感染病源;

2.休克的诊断,体温骤升骤降、神志的改变、皮肤的改变、血压低于10.7/6.7KPa。

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早期、足量、联合地静脉医学.教育网应用有效的抗生素,积极处理原发感染源;

2.补充血容量;

3.纠正酸中毒;

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5.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6.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用药原则:

1.抗感染首选青、链酶素。

2.严重者,可联合选用有效、作用强的抗生素,或依病原培养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3.合并厌氧菌感染者,首选灭滴灵。

4.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或调整抗生素的剂量。

5.采取综合治疗,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