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代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在我们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或“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

2.第②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母语”比作“文化母乳”,形象地论述了母语在心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深奥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3.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第②③段从母语环境的重要性及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两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B.作者坚决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

C.作者善于引用,巧妙分析,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D.作者号召我们要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

4.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看法。(2分)

示例:汉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写一手好字,不但便于与人交流,还体现我们个人的修养和情趣。同时,我们在书写过程中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血脉。用键盘打字,字体规范、速度快、准确性高。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汉字书写,也要重视键盘打字,把键盘打字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手段。

【答案】

1.“母语是教育的起点”或“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任意一句都可得满分)

2.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母语”比作“文化母乳”,形象地论述了母语在心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深奥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写出比喻论证1分,分析作用1分)

3.B

4.示例:汉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写一手好字,不但便于与人交流,还体现我们个人的修养和情趣。同时,我们在书写过程中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血脉。用键盘打字,字体规范、速度快、准确性高。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汉字书写,也要重视键盘打字,把键盘打字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手段。(说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得满分)

关于起点的句子

关于起点的句子 1、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的,也没有什么路是错误的,人生岔口千千万万,就看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历程,也许简单,也许繁琐,也许痛苦,也许纠结;但是有一点必须牢记,人生的最后,都要回到最初的起点,都要为自己选择的路负责;不要让自己后悔,不要让走过的曾经荆棘漫身,因为你的人生,就是你一生的烙印。 2、入世之初就应该立即抓住第一次的战斗机会。作者:司汤达 3、奔跑穿越无尽的荒原逐梦的脚步突然停歇无边断崖横在眼前我懂我要蜕变偶尔想起温暖的昨天为了梦想不再留恋新的起点就在眼前我已做好准备我要高飞到天空的顶点我要飞到无人能及的视界飞得再累不准自己跌坠直到太阳就在我的指尖我要高飞到世界的边缘我要飞越没人到达的绝对不到终点不准流下眼泪要把最震撼的喊留在灿烂瞬间偶尔想起温暖的昨天为了梦想不再留恋新的起点就在眼前我已做好准备我要高飞到天空的顶点我要飞到无人能及的视界出处:高飞 4、你所追求的,是否真的是你要的梦想,你的心态是否够自由,你是否有想象力。 关键就在起点,在设定梦想前,必须要问自己最根本的问题“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作者:李欣频出处:

10堂量子创意课 5、29集梧桐说的人生的高度呢是由每次跌倒的经历垫起来的,最可怕的不是起点低,而是境界低。12.一个人他在正常情况下超常发挥,这叫优秀,可是在非正常情况下还能发挥超长的就是卓越。出处:恋恋不忘 6、在中学,我也会珍惜华辰学校为我敞开的这扇窗子。从外面照射进来的阳光,就是那片真理之光。我开始相信,我将看到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那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学习。为我的人生生涯谱写一曲壮丽的乐章。开学后,我会慢慢的适应到新环境中,努力融入到华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在这个新的学校,新的学期,新的起点有更新的进步。 7、光阴如梭,一年的工作转瞬又将成为历史,2013年即将过去,2014年即将来临。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决心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一定努力打开一个工作新局面。在2007年,更好地完成工作,扬长避短,现总结如下: 8、生活就是逆着海水向前走,当你不努力前行将会被海水冲回起点,那么你的一切努力都前功尽弃了。 9、人生,是一列向前行驶的单行车,每一天都是一个新起点。回顾,是检点走过的道路,憧憬美好的前程;不是为了沉浸一段美景,回味咀嚼,百般缠绵;也不是空想一段坦途,驻足遐思,千种慕羡。只有不懈追求,向今天要成果,才是苦乐人生的新感受;只有努力前行,才是丰富生活的真感觉。因此,我们必须告别昨天。昨天的经历,

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的关系及其实现路径

··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摘要:教育公平有三个主要内容,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形式、规则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保障。要尽可能做到促进教育起点公平,促进城乡和地区间教育均衡发 展;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促进教育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促进教育规则公平,改革、完善教育的各种法律规则。 关键词: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路径;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4)04-0160-04 作者简介:张春晖(1972—),女,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4Y012)的阶段性成果。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的 关系及其实现路径 张春晖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公平是人类的普世价值,罗尔斯在《正义论》提出了著名的公平原则,一个是平等自由和机会均等原则,另一个是“最少受惠”的人获得补偿的不平等分配原则;其核心就是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1](p2-5)罗尔斯的公平理论对教育公平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关系(一)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 起点公平强调的是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机会的起点应当平等,即对于具有不同自然禀赋、依存于不同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社会成员,应当根据具体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有所倾斜地采取措施,尽可能地保证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拥有同样的起点。就社会成员的起点看,先天的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禀赋可能不同,在体力、智力、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们所依存的社会条件也有不同,每个人出身家庭的贫富、父母的地位、社会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们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也有差别,城市和乡村、内陆和沿海、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 区,这些人生起点的差异使人们不可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社会现实状况下,起点存在差异是社会的常态,但是,不能因为起点差异就完全无视起点的公平,特别是不能人为制造后天的起点不公平。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起点公平所关注的不是起点是否存在差异,而是如何对待起点的差异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政府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政策上,有目的、有倾斜地协调地区差异、行业差异,更多的倾向弱势群体,以维持社会的总体和谐。 公共服务是收入分配中最基本的公平对象,其在群体间和个体间发挥着同一“起跑线”或“踏板”的重要作用,只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最大公平,保证个人“基本能力”的平等,才能使人们真正享受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自由。不同的公共服务对于公平分配的作用不尽相同。如果说社会救济、补贴等服务偏重于公民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那么公共基础教育则更有利于公民获取收入的机会公平或起点公平。世界各国的实践已经充分证实了公共教 ·教育论丛 160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的起点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的起点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所在单位有一女同事,与其母同住单位宿舍,我们下班时间在宿舍听得最多的是这母女俩相互不堪入耳的辱骂。几年后,也是这家人,只不过多了一个几岁大的小女孩(女同事之女),也是在下班时间,只不过主角由二人变成了三人,祖孙三代相互不堪入耳的辱骂这一幕天天上演。由此,我想到家长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很重要。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孩子的性格、习惯、学习态度……等起到导向作用。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正常的、良好的,即家长与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信任的,家长爱孩子,孩子懂得感恩,这样的家庭教育出的孩子一定是个优秀的孩子。反之,如果家长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批评打骂孩子,家长与孩子之间是互相敌视、互相不信任的,那么家长越努力想教育好孩子,孩子出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 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只要把孩子心灵的品质培养好了,孩子将来就一定会是有良知的人。孩子也是社会的人,也会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作为家长,我们在他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时,我们总是对他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孩子向善,有一颗宽容的心,用“爱”

来观察每一件事,感受每一件事。在家里我们让罗浩洋感受父母及爷爷奶奶为他做的每一件事,让他学会体会长辈对他的爱,并学会回报爱,逐渐引导他认识、体会来自社会的爱,并回报社会。 其次要建立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自尊心是人的生命之树的大树根,帮孩子建立自尊其实很简单,就是尊重孩子,有话好好说。生活中,关于罗浩洋的事,我们要和他商量,认真倾听他的意见,对他的一些想法加以及时委婉的引导。自信心的培养秘诀就是两个字:鼓励!在罗浩洋的学习中,我们发现他有闪光点的时候,总是及时表扬,让他树立起自信心,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记得在今年九月,一次他说做一个很困难的数学题,在其他同学花了很长时间还没做出来时,他就率先做出了正确的答案,他感到很高兴。针对这件事,我们就引导他感受学习的乐趣,并逐渐让他感受到“学习上的乐趣是其它乐趣所不能比的,是只能在学习中获得,是不可替代的”,从而激发他自我奋斗去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状态。我们在对罗浩洋的家庭教育中,用小事对他进行责任心教育。从父母的责任到他的责任,从学习责任到生活责任,让他认识到关心父母,力所能及的帮助父母及他现在的学习也是他的责任。 第三、加强和孩子的平等交流,做孩子的朋友。现代人有了更多的生活和休闲方式,但是一定要多花时间陪孩子。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要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有所收获,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什么是起点能力?学习者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科的认知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它影响学生新知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这是对教师具备的文化知识的要求,以及对钻研教材程度的要求。而如今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渐渐拓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比教师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过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略知一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材事先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我们班实际情况的教学起点。教师要通过班级的实际情况了解教学的真是起点。 如何了解学生的情况呢?我建议教师课前不妨回答下列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一部分?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这些都需要课前了解清楚。 例如我在教学“整十数乘整十数”时,课前调查,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快速、正确的计算,而且算理表达的清楚,因此,我把起点定在了“两位数乘整十数”上,整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发现规律上面,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几倍;一个乘数扩大n倍,另一个乘数同时缩小n倍,积的大小不变。本节课让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样的一节讨论课,给教学增添了些许光彩。 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爱,是教育的起点

爱,是教育的起点 毛敏 爱,是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源泉。因为有爱,人类才能战胜一切,得以繁衍生息,绵延至今。 爱,无所不在,它无声无息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而教育,作为人类传传播的智慧,延缓理想的最重要的方式,则更需要用爱来导航,用爱来看君。 中师二年级的一节体育课上,老师曾给我们讲了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起点。“当时,只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很玄妙,但我反复咀嚼思索后却仍不能吃透,只是把它记了下来。 去年的九月,当我很幸运的被分配到这里,以一名班主任的身份与我的学生们朝夕相处将近一年的时间后,我忽然明白了这句话所蕴含着的全部含义:爱心、师爱、关怀、关注、包容………也许远远不止这些。 当我怀着忐忑和胆怯次走进我班的教室时,学生们的目光充满了好奇,询问与期盼,尔后,我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渐渐平定下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的日程表从六点一直到晚上他们寝室熄灯后。很辛苦,但值得,一闭上眼,我就能看到学生们那满含祈盼的目光。它让我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斗志与信心,

也许,这就是爱的力量。 说实话,当初为人师的激情和新鲜感,在日常繁琐事务中渐渐褪去那绚丽的色彩后,我心里确实打过退堂鼓,是平淡和单调勾起了我的厌倦,尽管它只在我的心头作了短暂的停留。但当我冷静下来,并把那个浮躁的我咒骂了若干遍后,我又变得和从前一样了,一样的生气勃勃、斗志昂扬。 因为我爱所有的学生,在我的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没有丑小鸭和白天鹅之分。有时候,在班上看着他们嘻戏玩耍,听到他们的笑声,我也会很快乐地融入到这片欢乐的气氛当中。 我觉得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的爱心也得到了回报,他们都能在这个班快乐地成长,学习。并都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他们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端正,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劳动积极。至今,我还收藏着那封余志刚同学给我的一封信,有句话是我印象最深,并且带给我的震撼远超过了几年前看《泰坦尼克号》的感党。上面是这样写的:“老师,你很棒,我相信,只要是您带过的学生,一定都会成为英语大王的。”这对我是多么大的一种鼓舞啊!有生如此,师复何求! 此时,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纯洁滚烫的赤子之心令我深深地感动着,我问自己你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吗?你的工作真的到位了吗?

让教育回归生活 用生活进行教育

让教育回归生活用生活进行教育“生活教育”这一主张是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弊端提出的,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如果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强调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那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则是从教育的角度看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以及教育对人生活的作用。两种观点虽有不同,但殊途同归,从生活教育的理念出发,互为补充,相互印证,为教育工作者明晰方向,开拓观念。从现实意义上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更具有其社会的价值,不仅适应近代中国国情,而且与当前的教育息息相通。 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生活教育似乎已经耳熟能详,教育教学内容取自孩子们生活,日常活动离不开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那么再提倡生活教育对于当今的幼儿园教育有何意义呢?笔者认为,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的生活教育与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仍然有一定距离,表面的融合不是内在的根本改变,生活教育只停留在教学活动的表面上,与孩子们在园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仍有很大的距离,生活教育在幼儿园依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仅是观念的改变,更是实践研究的拓展。结合幼儿园教育的现状,笔者对先生“生活教育”在幼儿园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三点看法:一、以班级生活为原点,和孩子们共同生活 当孩子们走入幼儿园中,进入自己的班级,就来到自己学习、游戏的空间。我们更倾向于把班级称作孩子们“生活的场所”,是因为孩子们不仅仅要在班级内进行学习、游戏等各项活动,更要在琐碎的一日生活中与他人进行交往,感受在集体中自我的存在,在班级这个小社会群体中经历体验各种生活化的场景。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而班级生活包含了孩子们在幼儿园进行的所有活动,远远超出狭隘意义上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是幼儿园教育原点。 以班级生活为原点,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管理者,而是和孩子们共同生活的一个成员。只有当教师融入这种群体生活之中,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一起感受时,才会发现孩子们真实的需要,才会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宜的教育策略。共

“国考”公平 首先是起点公平.doc

“国考”公平首先是起点公平 2011年度国家招考公务员出新政: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将积极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人员中考录。虽然仅此一句话,尚无细则可言,但已足以让工人农民们欣喜不已。相较以前,此次将吃皇粮资格向更多人开放,算是进步!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此可以实现公平。稍换个角度想想,此番工农幸得政策放行,但还是有很多非工非农非公务人员者,游离于国考序列之外而不得其入;且,就算工人农民进入国考,若出题人还是那些因循守旧,不重现实不联系基层,如何公平;纵然,有好心者吁请必须考虑到这两个阶层人群的特殊性,适当降低学历要求、年龄限制等门槛,充分尊重他们的平等竞争权利。但一深想更不对呀,如果真给工农大开政策绿灯,那对其他参考者岂不又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所以,只要稍附条件,只要有所偏倚,所谓公平都只是浮云。招考者不过利用手中指挥棒,将东家盘子里的东西,往西家匀一匀,简单的利益再分配,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公平。 或许,在民主意识渐进的过程中,你往往会惊讶于有些国家人们的丰富就业选择,哪怕曾经看似身份低微,都不影响你有野心入主国会参选议员,或想做一个检察官 近看,自国考公招以来,大部分被招录者都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根本不识草野疾苦,更无从体察为政得失。远看,数十年来中国人的人生轨迹,往往是一步定终身,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一旦进入某个行当,如无特别际遇,很难轻易

更改。就算现在改行跳槽者不少,但其实多数行走于商企之间,官方招录通道,总会附加各种条件,让你无从进入。 千年帝制与新中国早期的计划体制,一度养成了中国人总将个人利益臣服于社会需求的习惯,社会动辄拿资格对个人利益指手画脚。就连1901年清政府都曾发诏自叹: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方法太密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可见,用资格限制人才流通,乃陈年病根,但至今未曾痊愈。 我们喜见新政的不懈努力,但更期待公平的真正降临,而免去任一阶层的痛苦。真正的公平应是怎样呢?它应是不分阶层不附条件,只要你能正常思维,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就是合格公民,就可公平竞争。如此无学历无性别无条件的起点公平,才是国考应作出的最好表率。

教育公平问题

阅读资料八教育公平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2011-03-08 14:01:47 阅读39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1.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2002-200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由527万人增长到1050万人。但到2009年,除广东、江苏、重庆等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稍有增长之外,大多数省份的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表示,今年山东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为70万余人,比2008年减少了约8万人,减少幅度超过10%。河南省教育部门称,该省今年高考考生总数预计为96万人,比去年减少2.9万人,出现连年考生人数高涨后的首次下降;其中,洛阳市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今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首次下降。上海市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8.3万人,比去年减少了两万人左右。河北省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55.9万人,比去年减少了1.63万人;这是1995年以来该省高考报名人数首次下降。 对此,北京理工大学一名招生工作人员向记者分析说,各地高考人数普降有许多深层的原因,一是现在报名参加高考的应届考生大多数是“90后”,他们出生在中国第三个生育高峰(1985-1990年)之后,绝对人数少了;二是不少地方正在推进课改,这使得一些非应届考生担心课改后高考变化较大,放弃复读,考生相应地比往年有所减少。“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就业神话破灭,高中毕业生通过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的想法受到动摇,部分学生就转变观念,甚至不参加高考。” “高考人数减少,社会的成才观也将逐渐从‘高考一元论’转变成‘多元并存’。”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陈女士认为,高考决定命运的观念淡化后,人们可以更多地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成才之路,而不必“唯高考、大学是从”。 2.近年来,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大量通过高考的农村学生进入高职、大专院校读书。在就业寒冬中,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就业岗位,本科生挤占高职专科生岗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倒逼高职专科生岗位的现象,使得缺少社会关系和创业资金的农村高职、大专毕业生难以求职就业。 这一现象,刺激着即将参加高考的农村学生。重庆市涪陵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告诉记者,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不少农村学生自认考不进名牌大学,读高职或高专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还不如早打工,早挣钱。一名弃考考生告诉记者,有的职业院校每学年收费8000元,相当于父母一年的收入。假如自己把钱用了,弟弟读书怎么办?当记者吿诉她进入大学可申请助学贷款时,她反问说:“如果毕业就不了业,拿什么还?” 在采访中,不少学生家长跟记者算起“教育账”:培养一名大学生,一般要14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外的教育投入至少5万元。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起薪按照2000元计算,除去生活费,每月存款500元,至少8年才能将教育投入“挣回”。即使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收回成本也要5年。而教育投入最多的是大学阶段,孩子考不上好大学,真不如早点就业。 记者采访的一些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农村学生弃考暴露了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诸多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最新)

当我第一次周国平写的《让教育回归人性》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这不是一般的文艺书籍,而是一本关于教育题材的书籍。虽然这本书我没有读完,但是教育的七条箴言点化了我对教育思想,深深的感受到教育对人的发展有极大的重要性。 周国平作者根据个人的教育成长经验以及与中外古今的教育家的言论,总结出教育的七条箴言。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知识、思想、健康、德育等等)成长,成长就是目的不是要达到某一个终点,例如上个好大学,出来找个好工作等等,而是要在适应社会现实的必要性的前提下,不断丰富自己。要让学生成长成为一个具有优秀人性和幸福生活能力的人。这与271教育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让每个孩子快乐地走向自我教育。 在2017年11月左右,韩校长跟集团的领导去芬兰国家外出学习,都知道芬兰国家是教育体制最完善的国家,韩校长展示出在芬兰国家的小学、初中、高中,他们的校园环境,教室里的学习氛围、以及墙上张贴出来的学生作品。我看了当时很惊讶,他们为什么课堂上这么自由?我终于发现以前中国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距。中国教育缺乏自由、老师缺乏自由、学生缺乏自由。总的一个字国家管控太严格。所以说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少之又少。 应试教育年代有很多的问题,包括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现在这些问题还在或多或少的残害着我们的孩子。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说明之前对教育的本质认知不够,对待教育过于功利化。真正的教育是非常简单的。 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如何培养优秀的人性呢?首先要真正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平等对话;我们要求孩子什么样,我们就得做的比这个标准更高,给孩子们树立榜样;等等。 关于幸福生活的能力,其实上就是关注精神生活能力的养成。肉体和物质的满足可以带来快乐,但那不是幸福,真正的幸福应是精神层次的成长,这依赖于阅读能力的养成。 虽然这本书,没有看完,但是许多知识与我产生了共鸣了,有些领导讲过的话,虽然不能深刻理解,但是也可以从书中寻求答案。 一直以来就特别喜欢读周国平的书,不只是因为他是大师,而是因为他的话语总能叩击我的心灵,曾拜读过他的一本书——《把心安顿好》,感觉受益匪浅。也许有人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感觉很无聊,都是大话套话,的确,我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是耐着性子细细读下去就会发现:大师真不愧是大师,虽然看起来说的是一些人竟皆知大道理,细细品来,却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内心不断惊叹:是啊,可不就是那样吗?说得真好。这是我初次读周国平书籍时的感受。

要起点公平还是终点公平

要起点公平还是终点公平 在经济活动中的起点公平就是机会均等,没有特权。你能做的事我也能做;我不能做的事你也不能做。没有什么事只有你才能做不让别人做的。你能开银行,我也能开银行。你能进口石油我也一样可以,如此等等。没有特权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这一点在中国还远未能做到。有不少行业只有国家能办,普通老百姓是不能办的。比如上面提到的开银行,进口石油等等。经济活动之外的特权也一样,有些人有特权,杀了一个外国人都可以伪造证据,公安机关帮助他隐瞒起来。杀中国人就更不在话下了。大家对特权非常痛恨,变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即使如此它还是顽固地存在着。它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现在该到结束的时候了。 经济活动中的终点公平就是人跟人的收入水平都差不多,大家享受的衣食住行也差不多。人跟人在社会管理中有同样的机会,所能发挥的影响力都一样,在社会中有差不多的发言权。没有人有被排除在外,受压迫,被剥削的感觉。在这些平等中最重要的是收入水平的平等。因为在市场经济中钱的威力极大,有了钱方面的平等才谈得上其他的平等。不过其他方面的平等会影响到收入的平等,所以管理权,发言权的平等也至关重要。 上面提到的起点平等和终点平等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可是我们不得不说,这两种平等是相互排斥的。有了前者的平等势必牺牲后者的平等;反过来也一样,有了后者的平等就必须放弃前者的平等。因为在一个起点平等,或者机会平等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长处,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人天赋的不同,运气的不同,最后的收入必定是不同的。一个有创造力的企业家其收入能上百倍于普通人;一个杰出的歌唱家或运动员的收入比普通人也能高出上百倍。 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可以在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看到的贫富差距。富人生活悠闲,消费中一掷千金;穷人为衣食奔波,仍然食不果腹。而且富人花钱可以购买穷人的劳动,让他们为富人服务,替他们劳动赚钱,替他们看小孩,做饭,开车,拎皮包。总之在这样的社会中贫富的不同构成极为不公的现象;处于基层的劳动者对此感到无比愤怒,要想造反。 在现实社会中,美国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比较是很自由的,也是最富的,但是它的贫富差距也比别的国家更大。特别是香港,是全世界经济最自由的地区,也是非常富裕的地区,但是它的贫富差距甚至比大陆中国更大。我国改革的经验也说明没有起点的平等,人人追求财富的愿望被严格限制时,社会非常之穷。现在农民可以自由选择职业,起点的平等有了改进,国家富起来了,但是贫富差距也非常之大。这些都说明起点平等的结果是经济富裕但收入差距很大。这二者确实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贫富差距不但在生活中表现出来,在社会活动的其他方面也对低收入的基层群众有众多的限制。比如在社会管理方面,包括司法,治安,环境,一直到公共交通的管理者很少有收入低的穷人能够参与。有资格成为管理者的人绝不会是社会底层的人,多半是有专业知识,有社会地位的人。穷人只能望洋生叹,完全没有机会参与。在社会舆论方面穷人一样受歧视。舆论是被有知识的专家学者所控制,没有知识的底层群众只能听人摆布。他们的诉求没有人关心,因为没有话语权。有些不是穷人的人替他们说话,又往往说不到点子上。他们的真实痛苦很少有人关心。在这样的社会中,穷人焉能安心生活。所以有些人认为最合理的资本主义规则,在穷人看来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起点的公平造成了终点的极大的不公平。而且起点的公平或机会均等是看不见的,终点的不公平则到处可见,它引起社会极大的不满。怎么办?有人下决心要消除这种社会的痼疾。首先是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由于受生产力的限制,不可能让穷人立刻变富,消灭差距只能是消灭富人,强行瓜分他们的财产,甚至剥夺他们的生命,以抵偿过去的罪过。对他们的子女限制他们上学,入党,参军,以防止他们的下一代再次成为富人。对一切想致富的想法和

《读懂孩子——做智慧型父母》讲座有感(20200522190236)

《读懂孩子——做智慧型父母》讲座有感 有一种关系从建立的开始就是为了以后的分别,这就是亲子关系。不管我们 有多爱孩子,总有一天他要背上行囊走自己的路。爱孩子,是为了让孩子离开。 孩子来到我们家长身边的时候,没有带着一份说明书,也没有使用说明,作 为那时年轻的我们并不懂该如何陪伴、如何让其成长,我们就如同天下的父母一样,走着学着。懵懂之中,孩子已经到了小学高年级,孩子的成长迫在眉睫,他 不再是你说什么做什么,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有了“我是谁?”的疑问, 他开始寻找他的位置和他的价值,他开始更多的和小伙伴在一起,他开始不愿意家长的陪伴,他开始尝试自己完成一些自己没做过的事情。他开始和你顶撞,开始不停的问你为什么。 袁立壮老师讲座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不要关注孩子的成绩,要关注孩子的学习 品质。据我理解,学习品质就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孩子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未来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几种必备的能力:自制力、注意力、忍耐力、抗挫折能力。 做到这些需要我们家长和学校都做出很多努力。 作为家长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做的是: 1 放手,不撒手。 让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我们会教好他完成的方法。同时提供 安全保障。 2 不仅仅说给孩子听,还要做给孩子看。看到的比听到的,更能引领孩子成 长。 3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让孩子在父母身边能感受到,“我有用,我能行” 4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出了问题敢 承担。 我们希望学校能做到的事情: 1 淡化对成绩的关注,更关注孩子自身的优点,给孩子信心。 2 保证孩子活动的时间和活动量,让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3 少留作业,多安排读书活动,引导孩子爱书爱阅读,读好书。

令人难忘的句子

令人难忘的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句子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钟表,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 2、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3、人生,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在别人的泪水里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 4、低头不是认输,是要看清自己的路。仰头不是骄傲,是看见自己的天空。 5、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年华青涩逝去,明白了时间。 6、只需一分钟就可以碰到一个人,一小时喜欢上一个人,一天爱上一个人,但需要花尽一生的时间去忘掉一个人。 7、流云在天边,行囊在眼前,有一条通往太阳的路无边又无沿。 8、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9、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10、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如果圆规的两只脚都动,永远也画不出一个圆。 11、独身生活方式可能有其方便之处,在一段时间里可能令人

愉快,但假若一个人不能超越这种生活方式,就会导致情绪和个人满足感发展的严重滞后。 12、当一切成了惯性,那种热恋时的紧张感会放松。但并不是爱不存在了,它只是沉底了。 13、爱怕沉默。太多的人,以为爱到深处是无言。其实,爱是很难描述的一种情感,需要详尽的表达和传递。 14、两个人在一起了,就请一起将过去埋藏,因为,那段时光没有彼此的参与,就没有留恋和怀念的价值。最幸福的记忆,应该从我们在一起那天开始。 15、来到这世上千万别客气,想做就立即去做,不要虚度时光。 16、路的尽头,仍然是路,只要你愿意走。 17、错过是一种过错,我一个不小心,就错过了你,一错就是一辈子。 18、人如果追求表面的美丽,你只会对自己越来越失去信心。若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自然,就会越来越觉得充实。 19、爱情就像一双袜子,越是瞧起来不顺眼的袜子,越有可能永远陪在你身边,越是喜欢的漂亮袜子经常会少一只。 20、妈妈说过没有人值得你为他哭,唯一值得你为他哭的那个人,永远都不会让你为他哭。 21、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 22、曾经的相视而笑,曾经的妒嫉伤心,当日落月升。曾经的刻骨铭心,只不过是云淡风清。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教育公平的现实情况入手,阐述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出现的不公平问题,如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公平,不同地区入学机会的不公平,以及农村和城市学生入学机会的不平等。试图通过剖析现状,提出一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教育不公平对策 一、公平的界定 公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有人将其界定在经济领域,有人将其界定在法律领域,有人将其界定在道德领域,而有人又将其界定在政治领域等等。不管将公平界定在何种领域,公平的含义无外乎两个方面,其一是作为手段的公平,其二是作为目标的公平。作为手段意义上的公平是从具体的操作层面出发解决如何公平的问题;作为目标意义上的公平是从人的理性出发解决如何确立一个理想的公平的社会秩序的问题。公平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关于教育公平很多人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笔者认为,教育公平是每一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等。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关注。教育公平逐渐成为我国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运行中(主要从入学机会是否均等、受教育者受教育过程是否公平、受教育者教育结果是否公平等三个方面)的是否公平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 二、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 (一)教育起点不公平 教育起点的公平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权利公平,二是教育机会公平。我国于 198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确保每一个儿童都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教育起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心得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心得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心得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一篇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所以,周国平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周国平是学哲学的,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就一定会把这个专业背景带进来。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个信念,构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周国平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

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他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二篇拜读了周国平老师的《让教育回归人性》这本书后,感觉像遇到了“陌生的熟悉人”,因为周老师所指出的教育观点与我们271教育理念相吻合。 书中说到:“让教育成为教育,让教育回归教育”。教育的基本道理并不复杂,其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的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这正是我们的271教育的信仰--没有学不好的孩子,271教育就是给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可能性提供可能,让每个孩子原本的可能性成为可能。给每一个孩子营造万物共融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都能基于自己的基础,通过自己的努力长成最好的原本的那个自己。 周老师还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最宝贵,第一是生命,第二是头脑,第三是灵魂。现在教育与生命相应的是体育,针对头脑的是智育,针对灵魂的是德育,大部分学校的教育

应用文-起点平等与规则公平

起点平等与规则公平 '美国 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教授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发生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形”变化。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诺齐克等人认为,一个富可敌国的人,只要他的最初财产来路清白,且后来的财富积累是通过自由交易实现的,那么他的富有便无可非议。我们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看,就暗含了这样一层意思,即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是必然出现的,但只要收入起点清白,分配规则公正,则这种不均衡是不应该抱怨的。库兹涅茨的前半部分结论在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的当代中国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而弗里德曼、诺齐克关于收入分配起点与规则的深刻洞见则不一定为公众深思。事实上,在深入探讨收入分配这一问题时,我们最有必要弄清楚两个问题,第一,收入分配的差距真的很大了吗?第二,我们对分配悬殊不满的真正原因在哪里?然后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前者我们暂且默认;而后者,则是本文拟展开讨论的。市场经济的精髓在于自由竞争,没有自由竞争就没有效率,看不见的手就无法进行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尽管自由竞争可以带来 财富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但是由于无法否定的人类差别(智力、机遇、性格、遭遇等),即使在同样的条件下自由竞争,人们获得平等的结果(包括收入)也是根本不可能的。竞争与公平(平均)是天然的矛盾。所以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承认差别,包括收入的巨大差别的。从 的角度考察,我们立刻发现,人们对那些起早贪黑辛苦劳作来进行最原始的资本积累的人,哪怕他们最终拥有了不少的财富,也是敬佩多于仇恨的;对那些冒着极大风险,把握商机从而赢得巨大利润的人,是赞赏多于指责的;甚至对于那些靠福利彩票摸取大奖的人,也是羡慕多于嫉妒的。毕竟,勤劳、勇敢和运气都不应该被诅咒。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收益没有特权做掩护,几乎是在公正的 中进行的。那么,人们究竟憎恨的是什么?我们的结论是:竞争的起点不平等和规则不公正所导致的收入差别悬殊。换言之,针对的主要是分配中的腐败,是以权牟利的官员和靠不正当竞争规则获利的特权阶层。与自由的概念一样,完全的起点平等和规则公正在现实中的存在是相对的,主要是一种信念而不是事实,它为不平等和不公正敞开了价值上补救的可能性。但任何竞争赖以发生的基础毕竟有相对而言的平等与公正。社会的公平竞争精神是以起点平等而发展起来的,100 米短跑,有人偷跑,就要重来;围棋赛中的让子,也是实力悬殊导致无法正常竞争而采取的给弱者以希望的补救途径。而竞争中的公正规则也是由起点平等所奠定的。举一个例子,如果分家时采取的是首领独霸家产、掌勺者私占大锅饭并奴役众人的方式,那么首领自然不会有兴趣建立公平的竞争规则,而众人恐怕也更在意夺回家产而不是公平竞争了。所谓结果的平等在这里一开始就无法设想。事实正是如此,当自由竞争有个公平的起点并在公正的规则下进行时,它所造成的弊病要比不那么自由、起点也不那么公正的竞争好得多。使竞争结果令人难以接受的,并不是竞争过程的过分自由,而是竞争起点的过于不公,尤其是这种不公又由不公平的规则所放大时,问题就更加严重了。这种严重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目前正面临的。中国正处在从经济向市场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竞争比较幼稚,相对而言,起点的不平等是既成的,而规则不公正与裁判不轨现象也较严重。弗里德曼主张,收入应按贡献(劳务贡献加资本贡献)分配,而不是按权力、身份、背景分配。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大肆宣扬的原因正是由于它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在中国,新体制下的起点不公正在更大程度上是由“前市场”体制下非竞争性的结果不平等所导致。这种不平等与官本位、权力调拨、等级身份制和命令经济为内容的旧体制没有完全消解有关。可以借用7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分析腐败现象的“寻租”理论来加以说明。以布坎南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发现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政

让数学教育回归到生活

实施新课程,开展主题教育之后,广大教师对数学教育产生了诸多疑虑:“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主题里面数学活动少怎样完成教学任务?”“怎样体现生活化?”“如何处理集体教学活动与区角、生活游戏的关系?”……这些问题,指向于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其核心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不可否认,分科教学和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活动都强调兴趣、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新《纲要》将数学放在科学领域之中,这一崭新的理念使其价值取向发生转变,主要表现在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建构”知识,从注重“知识技能”到注重“实践运用”。 一、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 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粗浅的、表面的,对他们而言,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情,只有接通数学知识的生活源泉,才会让数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应更多地取材于生活,打破形式化的叙述,让数学经验成为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实体,我们要打破以知识为主线的设计方式,强调以幼儿的活动为主线,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中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感和数学意识。 (一)数学活动生活化的几种途径 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就无处不在。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活动生活化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1、材料生活化:把生活中的物品作为材料或教具,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经验。如用积木发展幼儿的数数能力等。因其简便易行,深受教师喜爱。同时,某些特定的生活材料具有潜在的数学价值:如玉米、大蒜等具有封闭性排列的特点,让幼儿通过探索发现其规律可以引发对生活的关注,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2、情境游戏化: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包含一定的数学目标,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操作摆弄充分感知体验。如在娃娃家里让幼儿分碗勺等。这种方法游戏性强,受到幼儿喜爱。 3、任务趋动式: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开展活动,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如竞赛性游戏的统计等。这种方法综合性强,发展幼儿的多种能力,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并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二)数学活动生活化的策略 1、走近儿童生活 要让孩子“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引导幼儿“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孩子的生活,寻找最佳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契机。 竞赛性游戏是大班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是每个孩子都会玩的,但他们常会为了赢输而起争执,原因之一是统计方法不合理,记不清输赢。大班数学活动“谁是猜拳高手”再现问题情境,激起幼儿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在愉快的游戏体验中探索统计方法,既满足他们的游戏需求,又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只要具备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一日生活中到处都是教育契机:插晨检牌时,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看看谁没来?数数缺了几个人。我园每年一届的桂花节闭幕式后会组织“评选我最喜爱的节目”的活动,根据各年龄班特点,让孩子用不同的方法统计。剧院看演出,幼儿因为没有掌握单数双数的概念所以找不到座位,教师随即进行了引导,并组织相关活动。 2、增强目标意识 1)理清现有目标体系 新《纲要》作为纲领性文件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和指导性,教师的教学实践需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两者并不矛盾。这就好比在大海航行,既要有灯塔指引大方向,又要有海图指导具体的航程。就目前现状而言:教师只有借助于清晰的目标意识才能把新《纲要》的理念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必须扎实掌握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理清现有的数学目标体系,才能在面对生活情境时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我们可以参考整合省编系列教材、南师大课程指导、数学教学法教材中的目标,形成适合自己幼儿园的教学教学目标。

读懂孩子、理解孩子、教育孩子

读懂孩子、理解孩子、教育孩子 ----------------- 深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有人把教育者比做园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和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可做法却往往不同。 农民日思夜想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父母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有没有想到孩子心灵深处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呢? 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不行时,许多父母却一味指责,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很少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外界环境变化时,农民都知道要改变种植方法;社会环境变革时,父母是否想到要更新教育观念呢? 也许父母不是天才。但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做父母的不可能选择孩子,但可以改变教育孩子的态度。父母的态度变了。孩子的命运也许会发生巨变。 作为家长,你是否在为你的孩子落后于人而忧虑?你是否在为孩子的明天而烦恼?你是否正在怀疑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存在问题?你是否正陷入教育孩子的误区而不知归路?

每位家长都期望孩子能成“龙”成“凤”,将来成为有用之才,能建功立业。但现在很多父母,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问题上,仍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教育方法上走入了误区,一味地要求孩子这样或者那样,去实现一个又一个他们为孩子设定的目标,而从不考虑那是否适合孩子的天赋条件和自身特点,结果使孩子无法健康成长。 俗话说:“只有不会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孩子幼小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不同的家庭教育可以画不同的图画。塑造孩子不同的品性。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个“好”,从什么角度来定义?把孩子教“好”并非单纯让孩子争得第一、获得奖赏、在某个领域出入头地,也跟社会的财富、地位、名声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成才成“家”的资质。孩子有个体差异,孩子之所以是您的孩子,就是因为他是不同的。因此,“好”的标准也应该是不同的。 孩子“好”的定义应该跟孩子的个体有关。“好”孩子,就是把自己做到最好的孩子;把孩子“教好”,就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让孩子成为爱因斯坦、变成为比尔·盖茨。孩子只需要尽量发挥自身的潜能,就足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