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重点复习重点

马概重点复习重点
马概重点复习重点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说,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

创立的,然后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来说,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

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

说。

3、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

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

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来源)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

二、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主要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

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

发展;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其政治立场是革命的: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其理论品质是科学的和革命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其社会理想既是科学的又是革命的: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重点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一)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大意义:

1、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

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它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什么是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

4、人的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什么是运动?为什么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含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理解若设想分割物质和运动,将会导致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绝对主义

四、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1、客观物质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五、(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二)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六、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连接、相互依存。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3)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

七、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八、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九、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实践意义)

基本内容: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实践意义:

1、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的统一,把远大目标和埋头苦干精神结

合起来

2、十六大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是量变质变规律的运用和体现

3、循序渐进、防微杜渐是量变质变规律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具体体现

十、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规律的特点:(1)是事物本质的联系(2)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3)是事物的稳定联系(4)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第二章重点

★指出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1)认识关系(2)实践关系(3)价值关系(小知识点:※在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中自始自终渗透着价值关系

★认识关系既是实践关系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是实践关系的必要条件

一、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实践对认识决定性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应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1)反应具有摹写性,以客观事物为原型(2)反应具有创造性,是反映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表现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

(2)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B、既要刻苦学习,又要注重亲身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的发展不断地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对新课题的探索和回答,形成新的理论

(2)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

(3)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在实践中得到的认识,究竟是不是正确,不能靠主观来判断,只能靠实践来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小知识点※认识本身并不是目的,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任何一种理论知识,都是为实践服务的)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一)二者相互区别

(2)二者相互联系

A、二者相互依赖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三、怎样理解真理是客观性?真理客观性原理。为什么真理是客观的?

一是指真理内容的是客观的: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四、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一)两者的联系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1、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

颗粒

2、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

和构成绝对的真理

B、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二)二者的区别: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确定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近似性(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辨证关系的意义

(1)在理论上,是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武器

(2)在实践上,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五、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的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结果相比较,最后得出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结论

六、价值具有哪些特点?

1、价值具有客观性。

2、价值具有主体性

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4、价值具有多维性

★※辨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1)这是主观真理论的观点,违背了真理客观性原理。

(2)真理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是一元的,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分析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A、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B、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长期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具有绝对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具有相对性

C、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

D、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绝对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相对性,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真理发展的“顶峰”,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相对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具有绝对性,否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客观性及其指导作用,抹煞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第三章重点

一、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3、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政治法律思想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二、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2)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怎样理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A、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B、因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发展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辩证关系原理)极其重要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4、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的重要意义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B、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因素和环节,因此,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改革。

C、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指导下进行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繁荣、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了优越性。

四、试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论述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当它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的调整或变革。(2)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2)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有矛盾,必须及时自觉地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从根本上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五、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如何评价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的作用?

(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1、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

2、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

2、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领导者。

3、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六、如何理解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七、社会发展的动力(五点)P112

★如何理解“时势造英雄”

(1)“时势”即时代条件,它为英雄人物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能的历史舞台,为英雄人物提供了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时势锻炼了英雄人物、时势筛选了英雄人物,时势召唤了英雄人物。

(2)任何英雄人物,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才能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

时势召唤英雄时势锻炼英雄时势筛选英雄

辨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杰出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1) 此命题错误,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

(2) 它片面强调了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忽视甚至否定了人民群众的重大作用。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重点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A、二者的对立(四点)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是使用价值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

3、是不同使用价值的质不同,量不能比较;价值的质相同,量可以比较。

4、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排斥,二者不可兼得。

B、二者的统一:二者存在于商品中

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2、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

(1)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2)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A、二者是对立的(三点)

1、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形成商

品的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惟一源泉;

3、具体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

B、二者是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三、指出价值量变化规律的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劳动的复杂程度与商品的价值量

(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

A、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影响因素

B、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

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私有制商品经济基本矛盾产生的基础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原因

A、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五、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六、简要回答价值规律的内容

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否违背价值规律?

※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为:

第一,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

第二,从商品的较长时间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第三,价格的变化不会无限脱离价值,说明价格归根到底受价值制约。

3、价值规律的作用

(1)积极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消极后果

其一,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其三,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七、指出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1)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力使用价值消费的过程(劳动力的劳动过程)不仅能创造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八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

(2)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

(1)首先考察资本主义价值形成过程,包括生产资料价值转移过程和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2)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A、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了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

形成过程,即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超过了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B、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的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九、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有何不同?

十、指出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A、区别:

第一,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个别资本家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资产阶级都能获得的。

第二,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整个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长期的、稳定的。

第三,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是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本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

B、联系:

第一,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范畴。

第二,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

十一、什么是社会总产品及其组成部分。

(1)社会总产品的内涵:是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2)社会总产品的组成部分

A价值形态:不变资本( c )可变资本( v )剩余价值(m )

B物质形态:生产资料消费资料

十二、简要回答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以及剩余价值的分配。

本质: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剩余价值的分配:

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

银行资本家获得银行利润

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超过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

十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根源是什么?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生产相对于人民群众有

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的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经济危机爆发→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重新激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再一次爆发4、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

第五章重点

一、指出垄断形成的原因。为什么说垄断条件下仍然存在竞争?

1、垄断形成的原因

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2、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

二、指出垄断的利润来源

1、垄断利润

1)含义: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2)垄断利润的来源

A、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

B、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C、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D、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

三、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四种主要形式和实质

(一)、四种形式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有垄断资本)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私共有垄断资本)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通过国家直接投资和国家收购原来的私有企业建立起来的。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三点)

1)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

2)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

3)是资产阶级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四、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哪几种?

(1)借贷资本输出

(2)生产资本输出

(3)商品资本输出

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哪些方面?

1、生产的全球化

2、贸易的全球化

3、金融的全球化

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六、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

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作出的自我调节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

变化(重点内容)

1)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

2)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

3)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4)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六章重点

一、如何评价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历史贡献:

1、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尖锐批判;

2、是对社会主义新制度天才的描绘;

3、是意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4、是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历史局限性

1、找不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2、找不到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3、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二、如何理解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国家?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2)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1)从国体(polity)上说: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

2)从政体(regime)上说,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3)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1)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

2)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目的。

4、简要回答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具有历史必然性?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

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6、如何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1)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2)影响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七章重点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2、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1)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

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

2)共产主义社会消费资料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1、社会关系高度和谐: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和“三大差别”消除

2、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和奉献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概期末重点)

一名词解释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2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由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人们由心中发出对世界上存在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既是内容也是含义)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1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2是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3是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之比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二分析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和标志(时间:1848年。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区别与联系(区别: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及其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实践运用中不断的得到验证和发展的;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辩证法,因而是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因而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联系: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它们的继承与发展) 3哲学的基本问题(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期末考试马概复习重点(全)

马概复习重点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 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 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 (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 (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概复习重点( 含页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终考核复习重点 绪论 1、如何理解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P3最后一段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是什么?P8最后一段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4 第一章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P31 3、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P39 4、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 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P43 6、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6 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方法论意义是什么?P47 8、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P55——P56 第二章 1、认识的本质是什么?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哪些特点?P67倒数第二段 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9第一、二段 3、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P69第三段 4、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P72 5、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P73

6、如何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范畴?其具有哪些特性?P79——P80 7、如何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P85——P86 第三章 1、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各是什么?P102——P104 2、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P105 3、如何理解人们的历史选择性?P110——P111 4、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113——P115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阶级”范畴?P115——P116 6、为什么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P120 7、为什么说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P123——P124 8、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P130 9、如何理解我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32 第四章 1、什么是资本积累?在西欧,其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的?P141 2、什么是商品二因素?如何理解二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P144 3、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其与商品二因素间具有怎样的关系?P145 4、如何理解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9——P150 5、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具有什么特点?P154下方 6、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它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各承担怎样的功能?P158 第五章 1、为什么说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P183下——P184

大学毛概考试重点整理(部分)汇编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话两大理论成果 1.党的七大上,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所做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能够与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①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绝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问题。②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③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两大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6.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民众路线、独立自主。 7.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③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丐哥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并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9.党的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四象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0.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条件?①时代依据②历史依据③现实依据 ④理论基础⑤主观条件 11.十二大(理论命题的提出) 十二届三中全会(商品经济的明确) 十三大(理论轮廓的勾勒) 十四大(理论体系形成) 十五大(邓小平理论) 十六、七、八大(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1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虚的最新成果。 13.要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4.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最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1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治国全面从严知道是战略举措。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制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即使,推动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知道是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16.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29年写的一封信中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概念。1930年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期间又从思想路线的角度,不仅系统阐述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还对其用科学含义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17.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章程》指明“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在诸多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重要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48年,毛泽东完整的描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等建筑以和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5.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明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的核心问题。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 6.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7.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①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噫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②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徒弟归农民左右,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③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8.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重要法宝。 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 10.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11.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三大优良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从中华民族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族主义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②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③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特点:“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创造,相互联系不可分离,“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4.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①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相互合作道路)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用和平赎买的方方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b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③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3.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叙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弥着矛盾②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③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④在我们面前

自考马概重点

马概重点(其他系老师划的)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结论。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哲学的定义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也叫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一)哲学有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历史形态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

毛概各章节考试重点

毛概各章节考试重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第三章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揭示了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总之,新民主主义革

马概辨析题

一、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错。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它的目标是解放全人类,具有阶级属性的。因此,此命题错误 2、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错。因为适度原则讲的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不要冲破读得限制,而不是任何时候都不要冲破度的限制。 3、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对。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万事万物是发展的,我们的认识更要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提升,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认识事物的本质 4、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答:错。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既是相互排斥的,但又是相互统一的 5、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答:错。现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使得在这种生产关系下将生产力更好的发展,但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 6、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生产一件商品花费的时间越多价值 就越大。 答:错。首先,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其次,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平均的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而不是生产一件商品的时间决定的。 7、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真实的反应。 答:错。“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是有待于接受实践的减查的,是感性的认识,不能够反应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8、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错。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应,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身的。 答:错。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应,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应。10、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只有好处,绝无不良影响。 答:错。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首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拉大;其次,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可能同时进行;再次,受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国际社会会出现不同的治理危机;最后,爆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风险增大。 二、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以下分别用A、B、C表示)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组成部分A 答案: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A或B 答案: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A 答案: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4、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B 答案: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现实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影响,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新版毛概前六章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时代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 ●社会条件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物质基础 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代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主要指近代工业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 ●理论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形成发展的过程(※选择题) 初步形成:提出并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成熟: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45年七大写入党章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继续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握事物内的必然联系,按客观规律办事;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坚定不移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马概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2016毛概考试重点总结笔记详细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

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六: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七: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绪论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毛概考试重点归纳必考内容2019

毛概考试重点归纳必考内容2019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⑴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⑵邓小平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

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⑶“三个代表”: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的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⑧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⑵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

大学马概-第一章复习地的题目含详解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f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毛概各章节考试选择题重点(整理过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 D )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A、六届三中 B、六届四中 C、六届五中 D、六届六中 2.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是在( C )中确立的。 A、遵义会议 B、六届六中全会 C、党的七大 D、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 C )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 小平理论 4.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 B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5.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 C ) A、萌芽时期 B、形成时期 C、成熟时期 D、继续发展时期 6.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 A ) A、群众路线 B、思想路线 C、工人路线 D、农民路线

7.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 C ) A、争取外援 B、艰苦奋斗 C、独立自主 D、利 用外贸 8.指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 时间的人是( C ) A、刘少奇 B、周恩来 C、邓小平 D、 江泽民 9.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 B ) A、邓小平理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10.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发展是硬道理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 1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D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姓“资”还是姓“社”的判 断标准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 12.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是在 党的( B )

马概名词解释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目录 1.马克思主义: 2.世界观: 3.人生观: 4.共产主义人生观: 5.历史观: 6.社会历史观: 7.方法论: 8.哲学: 9.马克思主义哲学: 10.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11.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12.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3.科学主义: 14.人本主义: 15.现代科技革命: 16.毛泽东思想: 17.邓小平理论: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目录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最高问题: 3.思想路线: 4.认识路线: 5.哲学的党性: 6.一元论: 7.二元论: 8.多元论: 9.信仰主义: 10.目的论: 11.本体论: 12.本原: 13.派生: 14.唯物主义: 15.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16.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17.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18.朴素唯物主义: 19.素朴唯物主义: 20.自发唯物主义: 21.素朴实在论: 22.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23自然历史的唯物主义: 2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5.机械唯物主义: 26.旧唯物主义: 27.庸俗唯物主义: 28.直观唯物主义: 29.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30.实践唯物主义: 31.辩证唯物主义: 32.现代唯物主义: 33.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 34.新唯物主义: 35.战斗唯物主义: 36.唯心主义: 37.原始唯心主义: 38.客观唯心主义: 39.主观唯心主义: 40.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41.唯我论: 42.彻底唯心主义: 43.绝对唯心主义: 44.唯意志论: 45.思辨哲学: 46.存在: 47.非存在: 48.自然界: 49.物质: 50.物质观: 51.物质不灭: 52.运动: 53.静止: 54.时间: 55.空间: 56.时空观: 57.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58.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有限性: 59.系统: 60.结构: 61.组织: 62.要素: 63.实在:64.客观实在: 65.实在论: 66.唯实论: 67.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68.客观世界: 69.外部世界: 70.物: 71.实体 72.发展观: 73. 辩证法: 74.唯物辩证法: 75.客观辩证法: 76.主观辩证法: 77.朴素辩证法: 78.自发辩证法: 79.古代辩证法:80.唯心辩证法: 8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82.自然辩证法: 83.历史辩证法: 84.形而上学:85.庸俗进化论: 86.机械论: 87.循环论: 88.联系: 89.普遍联系: 90.本质联系: 91.非本质联系: 92.内部联系: 93.外部联系: 94.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95.间接联系:96.关系: 97.相互依赖: 98.相互包含: 99.相互作用: 100.中介: 101.中间环节: 102.运动: 103.运动不灭: 104.自己运动: 105.物质运动基本形式: 106.社会运动: 107.思维运动: 108.静止的相对性的表现: 109.生成: 110.变化: 111.发展: 112.进化:113.过程: 114.规律: 115.规律的绝对性与特殊性: 116.规律性: 117.决定论: 118.非决定论: 119.宿命论: 120.机械决定论: 121.形而上学决定论: 122.独断论:123.一般规律: 124.普遍规律: 125.特殊规律: 126.对立统一规律: 127.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规律: 128.一分为二: 129.合二而一: 130.一点论: 131.两点论:132.两重性: 133.两分法: 134.重点论: 135.片面性: 136.矛盾的普遍性: 137.矛盾的特殊性: 138.矛盾特殊性与矛盾普遍性的关系: 139.基本矛盾: 140.根本矛盾:141.主要矛盾: 142.次要矛盾: 143.矛盾的主要方面: 144.主要的矛盾方面: 145.矛盾的次要方面: 146.次要的矛盾方面: 147.不同性质矛盾的不同解决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