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寓言二则》自主预习单

12《寓言二则》自主预习单

《寓言二则》自主预习单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疏通字词字义 1、字音、字形 lǚ 履suì 遂nìng 宁度:duó量长短dù 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12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12、《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一) 在课堂上,我努力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读出感情,读出收获。 (1)初读课文。老师在导入课文之后,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感知文本,使阅读不再盲目,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2)自读课文。如果说初读课文是为了感知故事梗概,那么自读就是对阅读的更进一步了解。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之上,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2.做游戏,利用游戏提高兴趣,提高质量。 游戏一直是孩子们所期盼的。我就利用做气球游戏这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完成对生字的把握,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使学习变得开心、快乐。 3.创设情境,深入引导。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由此及彼,深入思考。我就用具体的问题,创设出相应的情境,让同学们在想象中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中心意思,从而获得体验。从而体现出育人的目的。 我们的教学往往会有一些遗憾。这节课也是。在对生字词的理解过程中,我总结的方法不够全面,同时,我对这节课掌握得太多,没有把更多阅读的权利留给同学们。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人人参与,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 本课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组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做错了事能及时改正;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故事背后的寓意。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有效的。 2.读故事,悟出道理。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揠苗助长》教学中: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等,联系上下文来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让学生做做动作,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说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例如:说说“巴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什么叫“自言自语”?做做“喘气”的样子……在理解“筋疲力尽”的时候,我让学生来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动作,说说自己的感受,周围同学说说他拔完苗会有什么感觉,什么样子,这样在形象的展示同时通过说话练习就可以非常自然而贴切地理解“筋疲力尽”了。 二、成功之处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整理)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2.运用想象、换词、联系实际等方法理解“焦急、巴望”等词语。 3.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4.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猜谜导入: 1.出示画面,根据画面猜成语。(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画龙点睛、盲人摸象) 2.这些成语中,不仅包含短小而生动的故事,并且故事中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寓言】“寓”是包含的意思,所以它是一个宝盖头。 3.今天我们要学的27课就给我们讲了两则寓言故事,我们叫它——【出示:寓言两则】。 4.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出示课题:揠苗助长】谁来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1.“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这个

故事。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完后想一想“揠苗助长”的意思。 2.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了表示“揠苗”意思的词语和句子,用笔准确地画出来。(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3.【出示句子: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这句话具体告诉了我们“揠苗”的意思。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4.指导将这段课文读通顺。【出示词语: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挺难读的,“筋”、“尽”都是前鼻音。要把它读准。 5.“揠苗”的意思知道了。那么,谁能连起来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呢?【出示:揠苗助长。】“揠苗助长”的意思就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帮助它长高。)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焦急” 1.读了课文,谁能说说:文中的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因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所以他要“揠苗助长”。) 2.课文中有一个词语直接写出了他的心急,能找出来吗?找到后用笔圈出来。【出示:焦急】 (1)指导书写“焦”字。 ①【出示:焦】请仔细观察一下,写在田字格里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仔细观察) ②再仔细看看它们的位置。“四点底”前面两个点在左下格,后面两个点在右下格。(教师示范。)

二年级下册语文_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市实验一小陈思思 寓言故事学生虽然有所接触,但还理解不深。从读懂寓言内容到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是阅读理解的提升,也是寓言教学的难点。于是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寓言本身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同时剖析寓意,让学生理解寓言的本质,最后将它的寓意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引导学生对实例中人物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 比如:学习了《亡羊补牢》后,你觉得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亡羊补牢还不晚?有的说“当我们犯了错误时,我们亡羊补牢还不晚。”还有的说“当我们现在学习成绩不太好时,我们亡羊补牢,努力学习现在还来得及。”也有的说“当我们得了一些小病时,我们要赶紧引起重视,免得小病引起大病。”看来学生对寓意已经理解透彻并能运用了。寓言是用一个浅显的故事蕴含一个深刻的道理。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这个深刻的道理中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素材积累】 1、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2、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部编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12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12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一) 在课堂上,我努力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读出感情,读出收获。 (1)初读课文。老师在导入课文之后,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感知文本,使阅读不再盲目,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2)自读课文。如果说初读课文是为了感知故事梗概,那么自读就是对阅读的更进一步了。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之上,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2.做游戏,利用游戏提高兴趣,提高质量。 游戏一直是孩子们所期盼的。我就利用做气球游戏这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完成对生字的把握,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使学习变得开心、快乐。 3.创设情境,深入引导。 1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由此及彼,深入思考。我就用具体的问题,创设出相应的情境,让同学们在想象中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中心意思,从而获得体验。从而体现出育人的目的。 我们的教学往往会有一些遗憾。这节课也是。在对生字词的理解过程中,我总结的方法不够全面,同时,我对这节课掌握得太多,没有把更多的阅读的权利留给同学们。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人人参与,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 本课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组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做错了事能及时改正;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故事背后的寓意。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2

《寓言二则》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案 第一课时《矛与盾》 教学目的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词. 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要以教学生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为重点,这些也都是难点. 教学过程: 结合单元主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本单元的主题是"冲突"谁能说说看冲突是什么意思,联系实际简单说一说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看来要解决冲突就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这样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和谐美好.板题"矛与盾" 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 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课件出示矛和盾)这两种古代兵器是怎么成为制造冲突的罪魁祸首了呢 2,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

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检查预习,指名读书,提示:注意根据课文内容适当的停顿. 2,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配乐范读) 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 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文 言文拗口,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自由读,个别读.(教师范读,听读,齐读,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才能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句一句仔细读.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个友情小提示,古文中单音词比较多,所以遇到不懂的词,查一下字典一定会解决,还可以把你查到的解释和译文对照一下. 2,自主学习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

5、古代寓言二则

5、古代寓言二则 5、古代寓言二则 一、教学目的 1.从寓言学习做人的道理。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4.了解韩非及《韩非子》的相关知识。 5.体会寓言特点,理解本文深刻寓意。 6.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故事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难点:寓言的特点。 三、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重实用,尚功利。韩非之文》发言直率、思想深刻、锋芒毕露,向以峭刻犀利著称。韩非之文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2.关于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二)、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度其足( )遂不得履()()宁信度()坠于水()遽契() 2.默写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3.借助查工具书,读《郑人买履》,理解文章大意。 4.按时间顺序给文章分层次: 先度足,置其坐 一层:交代人物事件 至之市,忘操之 已得履,返取之 二层:交代经过结尾 返市罢,不得履 人问曰,何试足 三层:对话式的结尾 郑人曰,无自信 5.说说这篇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6.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欲: (2)置: (3)坐:(通假字) (4)度: (5)遂: (6)及: (7)反:(通假字) 7.翻译全文。(师相机指导) 8.通读全文,注意读出郑人说话的语气。 (三)、归纳主题: 这则寓言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告诫人们:不要迷信习惯、成规和理论,而要根据实际得出体会和结论。(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则寓言。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吕不韦及《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 2. 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3. 体会寓言特点,理解本文深刻寓意。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东施效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2、体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共同探究美与丑这一主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欣赏美、追求美、感悟生活中的各种美,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情操、美的心灵,同时对丑的恶行也要加以揭露,警惕大家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寓言——东施效颦,其中东施的做法是否为她增添了美感呢? 二、介绍小资料:将搜集的背景资料介绍给大家,丰富相关知识。 三、自选方式读课文。 四、全班交流预习生字情况:学生把遇到的难词写到黑板上。 (教师指导学生读准音,理解意思。) 颦挈亦 五、小组互读,指名朗读,教师随时纠正字音、停顿。 六、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颦:皱眉挈:领亦:也 七、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或表演的方式复述课文。 八、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讨论遇到的难题,并把解决不了的和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1.为什么村里人看见东施的样子都远远的避开或不出门了呢? 2.课文为什么没有写东施到底丑到什么程度,而是写东施仿效西施后引起人们的反映呢? 3.西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东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丑? 4.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九、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到什么?受到什么启示?(小组讨论,点明寓意) 十、请同学们查找自身和身边类似“东施效颦”的事例,思考“什么的真正的美?”(结合事例) 十一、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东施效颦 《庄子》

古代寓言二则知识点归纳

《古代寓言二则》月考知识点归纳 【郑人买履】 1、文学常识:《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是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郑人买履》这个故事刻画了固执、迂腐,不知变通的郑人形象,告诉我们要尊重客观现实,不要迷信教条的道理。 2、理解文意: ⑴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欲:想要履:鞋者:…的人度:量长短其:自己的,指郑人的而:连词,表承接,然后。之:指量好的尺码其:自己的,指郑人的坐:同“座”,座位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⑵至之市,而忘操之。至:到之:到……去而:连词,表转折,却。操:拿,携带。之:指量好的尺寸 译:到了到集市去的时候,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⑶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乃:就曰:说持:拿 译: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了。” ⑷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归:回家取:拿之:代指尺码 译:就返回家拿量好的尺码。 ⑸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反:同“返”,返回罢:结束,散了遂:最终 译:等到(他)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⑹人曰:“何不试之以足?”何:为什么之:代指鞋以:用试之以足(以足试之)(倒装句,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语序) 译: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⑺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宁可无:不无自信(无信自)(倒装句,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语序) 译:(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简答:你认为这个故事中最精彩之处是什么?为什么? 答:这个小故事最为精彩之处在于末尾的人物对话,既解开了他人“何不试之以足”的疑惑,又把郑人固执迂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刻舟求剑】 1、文学常识:文章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2、理解文意: ⑴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涉:渡者:……的人其:他的,指楚人的自:从坠:掉于:到 译: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了 ⑵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遽:立即,匆忙契:雕刻其:那,那个是:这儿之:助词,不译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 译: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⑶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止:停止其:他所契者:刻记号的地方之:剑 译: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⑷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矣:了而:连词,表转折,却若:像此:这样不亦……乎:不也……吗 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两则寓言在内容上有何共同点?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4、最能反映楚人之愚蠢的句子是: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全文议论性的句子是: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6、起揭示全文主旨,画龙点晴作用的句子是: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寓言二则教案与教学反思

12寓言二则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教学目标 1.会认“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生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5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摘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识记字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第一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难点)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板书:寓言二则)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教师板书课题:亡羊补牢。(讲解“亡、牢”) 3.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4.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读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教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3.小组讨论: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羊?(两次。羊圈破了个窟窿。)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丢羊的? 2.自由读第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后,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1)羊圈破了个窟窿。 ①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②齐读第1自然段第三句话。 ③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④理清这三句话之间的联系。 (2)街坊劝告,他不听。 ①“街坊”是指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②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引导评议,齐读) ③养羊人是怎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互相讨论,指名读句子,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摘意) ④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读,评议)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引导思考: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1自然段,想一想。 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旧是(亡羊)。 5.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 “赶紧”能去掉吗?为什么?(不能,因为“赶紧”能体现出养羊人改正错误的急迫心情。)“堵上、结结实实”说明了什么?(说明养羊人很认真,把羊圈修得很好。)(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指导读出后悔之情) (4)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旧……/如果……旧……) (5)但是他转念一想,现摘修还不算晚,为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从此,他的羊再没丢过。)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蟠龙镇小村小学吴菁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能理解寓言的寓意,并能进行运用。 重点难点: 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言蕴含的道理。 难点:了解词义、弄懂寓意,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表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知主题( 1分钟) 师:亲爱的同学们,寓言是我们中华艺术宝库中一朵瑰丽的花。在生动短小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过很多的寓言故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它们吗? 生:《买椟还珠》、《南辕北辙》、《叶公好龙》、《学奕》、《刻舟求剑》…… 师:同学们,我们学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从中也获得了很多的知识和道理。我想问问大家:这些故事蕴含的道理都是相同的吗? 生:不是 师:请同学们结合本单元的主题,猜猜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故事和什么有关系?生:冲突

师:是的,我们本课两篇小寓言都是和冲突有关系。人们常常在说“冲突”这个词的时候,往往都会带上“矛盾”二字,那就先请我们的同学走进课本《矛与盾》,看看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二、走进文本,知文意( 2分钟) 师:请同学们快速读文了解故事内容;和同桌交流,把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她理解的《矛与盾》的故事? 生1:《矛与盾》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在集市上卖矛又卖盾,夸耀自己的盾坚固无比,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结果遭到嘲讽的故事。 师:我发现你表述的很完整,这说明你读书时很仔细。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从课文配的插图上看有很多人,我觉得集市上人很多,不一定都是嘲讽卖矛与盾的人,可能还有不知道,很好奇的人。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这位同学所说的吗? 生(齐):同意! 师:我发现你补充的很有道理,结合插图联想,还有自己的思考,你真棒!(设计意图:预习课文时已将课文内的字词读音问题解决,再次读文了解文意,旨在让学生组织语言说出故事内容。) 三、古今对读,晓文意( 2分钟) 师:同学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梗概,还能从中有所思考,我觉得你们的学习方法值得我点个大大的赞。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领略古人的言简意赅,诙谐

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

试题 一、单选题(2分) 1.(2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A.把禾苗拔高,它长得快。 B.要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C.禾苗要想长得好,得去锄草。 二、现代文阅读(6分) 2.(6分)阅读理解。 乌鸦和百灵鸟 乌鸦真不明白,百灵鸟为什么能够唱出那么动听的歌来。人们一谈起百灵鸟,都会称赞它。 乌鸦想:我要是能像百灵鸟那样,有一副天生的嗓子,那该有多好啊!乌鸦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去找百灵鸟请教,求百灵鸟帮它达到目的。 百灵鸟告诉乌鸦:“要想有一副好嗓子,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得每天清早起得早早的,不管春夏秋冬都要坚持练习,这样长期不断地练下去,一定会获得成功。” 乌鸦还没听完百灵鸟的话,就怏怏地飞走了。 害怕困难的人,什么也不会得到。 (1)怎样才能有一别好嗓子呢?百灵鸟是怎么说的,用“____”在短文中画下来。 (2)乌鸦练成好嗓子了吗?为什么?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把这句话找出来,抄在横线上。 三、语言表达(4分) 3.(4分)修改句子。 (1)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改为“被”字句) (2)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改为陈述句) 四、填空题(15分) 4.(3分)组词 拔()亡()丢() 拨()忘()去() 5.(3分)我能写出画线字的近义词。 (1)他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 (2)他巴望着田里的禾苗快长高。() (3)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6.(4分)组词。 寓()闷()疲()则() 遇()闹()披()侧() 7.(2分)给“亡”选择合适的解释 亡:A.丢失 B.灭亡 C.逃跑 D.死掉 亡国()逃亡()阵亡()亡羊补牢() 8.(3分)看拼音写词语 quàn ɡào()diū shī() wánɡ yánɡ bǔ láo()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而“寓言”就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它能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文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不仅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导入以学生们感兴趣的讲成语故事开始,使得上课一开始教室里的气氛就比较轻松。教学从课题着手,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长吗?那为什么还要揠苗呢?带着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想象揠苗人的心理、神态,通过模仿揠苗的动作体会辛苦,这样,寓意的深刻理解就自然地渗透在文本内容之中,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短小的文章故事,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精练准确之美,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含义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之间的和谐、融会贯通。即根据寓言简练清楚的内容学习,通过揠苗人可笑的行为与学生自生生活经验的比较,明白寓言深含在文字中的寓意。 综合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要以文本为主,紧紧抓住阅读这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途径和手段,重视语文的说话练习,语言的积累,通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感受、体验和理解,再在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读。以及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12 寓言二则公开课教案

12寓言二则 教材分析 本课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而且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多多少少都读过一些寓言故事,再加上课文选编的两则寓言故事内容较浅显,所以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教学建议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寓言,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词句,了解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和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成语“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难点 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和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亡”“牢”等10个生字,会写“钻”“劝”等6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课后练习第二题第一组句子的不同。

寓言二则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学习课文生字词。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具准备: 投影仪;《滥竽充数》的动画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预想): 第一课时 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 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 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五、阅读课文,由结果和课后第三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习。 讨论:(1)为什么他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 (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铃铛是有人碰它,它就会响的,古时代这样的铃铛就是用来做门铃用的。 生:他只捂了自己的耳朵,并没捂住别人的耳朵,别人当然听的见。 生:这个人真傻,他明明知道铃铛一碰就会响起来,他还想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他以为别人都听不到,这骗谁呀?只能骗自己。生:他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不可能听不见的。 六、联系实际讨论,明白寓言的道理。

最新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与教学反思

12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会认“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生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5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识记字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第一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难点)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板书:寓言二则)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教师板书课题:亡羊补牢。(讲解“亡、牢”) 3.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4.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读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教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3.小组讨论: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羊?(两次。羊圈破了个窟窿。)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丢羊的?

2.自由读第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后,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1)羊圈破了个窟窿。 ①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②齐读第1自然段第三句话。 ③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④理清这三句话之间的联系。 (2)街坊劝告,他不听。 ①“街坊”是指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②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引导评议,齐读) ③养羊人是怎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互相讨论,指名读句子,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④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读,评议)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引导思考: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1自然段,想一想。 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5.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 “赶紧”能去掉吗?为什么?(不能,因为“赶紧”能体现出养羊人改正错误的急迫心情。)“堵上、结结实实”说明了什么?(说明养羊人很认真,把羊圈修得很好。)(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指导读出后悔之情) (4)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5)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四、体会寓意 1.分角色朗读全文,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2.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回家后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 五、指导书写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寓言二则》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包括了《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通俗易懂,分别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遇到了问题,没有接受劝告,及时补救,最后通过反思,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另一个没有遵循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两则寓言中反映的现象随处可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两则寓言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生动地刻画出来。其中,《亡羊补牢》主要是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从而体会养羊人两次丢羊后所展现的心理变化。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劝告他修补羊圈,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这里借助一个带有反问语气的句子,表现出养羊人的不以为然。第二次丢羊后,无需别人劝告,他已经“后悔”,并“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显然,养羊人直接用心理活动和动作表现出他的心理变化。 《揠苗助长》则着重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开篇第一句“他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一个“巴望”把种田人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让学生更能理解他为什么有“天天到田边去看”“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这样的举动,以及后来他不辞辛苦地“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理解了种田人“巴望禾苗长高一点”的

急切心情,自然就能理解他拔完禾苗后,虽然“累坏了”,但感觉“力气没白费”的成就感。 课文给《亡羊补牢》配有一幅插图,图画中一群羊被关由石块和木条搭建的羊圈中,羊圈上的木条断裂了2根。从插图中,可以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羊圈”,了解这就是这则故事的起因。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以往的学习里,已经接触了不少寓言,如二上第五单元安排了《坐井观天》《刻舟求剑》,第八单元安排了《狐假虎威》,还有不少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也读过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加上课文选编的两则寓言内容浅显,学生们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会有太大难度。课堂上,教师应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引导梳理课文内容;再抓住重点词句,揣摩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然后针对故事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从故事走向生活,说说类似的事例。课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系列阅读,感受寓言这种文体“小故事,大道理”的趣味。 教学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寓言二则之 教案教学设计

24寓言二则之2 教案教学设计 24寓言二则之2 《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 例: (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 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 “zh3ng”,不要读成“ch2ng”。 “窜出”的“窜”应读“cu4n”不要读作,“cu1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六)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从中知道 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

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 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孟 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 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 (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 概内容。 ①知人物:古时候一个种田人。 ②知情节: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 ③知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 法帮它们长。”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学反思【20年最新】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识字是中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课堂上多次出现难读的词句,并且注意了学习的层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如,这篇课文里有一个多音字“圈”,在课文里的“羊圈”一词中念juan(第四声),孩子们经常会受“圆圈”中的“圈”的影响,容易读错。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 “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三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 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四、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 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自由表达。 在最后总结全文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读了课文的感受,而是让学生读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言语,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 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以后要多加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