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D卷

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D卷
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D卷

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17七上·富顺期中)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棱(lénɡ)镜稀疏(sū)确凿(záo)窠(gē)巢

B . 攲(jī)斜侍(shì)弄绽(zhàn)开攒(cuán)成

C . 粗犷(guǎng)看(kān)护譬(pì)如论(lún)语

D . 倜傥(dǎng)霎(shà)时莅(lì)临蝉蜕(tuì)

2. (2分)下列各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A .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B . 那高高的摩天大楼像是钻天的白杨树,直刺苍穹。

C . 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

D . 面对着这幽林秀水、佳木野芳,我仿佛是喝了香醇的美酒。

3. (2分)选出划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组()

A . 怡然自得(安适、愉快的样子)应许(应答)

B . 擎天撼地(举起,摇动)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C . 小憩(休息)啜泣(放声地哭)

D . 嶙峋(形容人瘦削)小心翼翼(谨慎、严肃)

二、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

4. (4分)根据下列各句的意思,概括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或短语。

①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________

②形容担心祸患临头而十分恐惧不安。________

③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________

④形容头脑昏乱,眼睛昏花。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24分)

5. (9分)选字组词。

①折、析、拆

________断分________ ________伞

②勾、匀、勺

________结均________ 饭________

③哀、衷、衰

悲________ ________心________弱

6. (15分) 5月18日,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召开大会,为新华书店庆祝80岁生日。新华书店已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近期,新华书店准备开展一次以“传播先进文化,培育读书风尚”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以志愿者的身份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一个不大的书店,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小小的身影,一脸专注的神情。从孔子到鲁迅,从散文到诗歌,从连环画到章回体。在一个个平凡的新华书店里,多少儿童尽享阅读的乐趣,从天真孩童长成热血青年……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华书店发行的图书为扫除数以亿计的文盲(不识字的成年人)起着重要的作用;上世纪70年代末,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刚恢复,新华书店帮助考生走出知识荒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新华书店是我们中学生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的窗口。

材料三:为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倡导,新华书店先后开展了新华大讲堂、爱心阅读、征文比赛等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通过各种公益读书活动,大力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1)请探究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八十年来新华书店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2)本次活动准备办一期展板,需要设计几个读书栏目,请你参考示例,再设计一个栏目并说明设计意图。

示例:栏目一:读世·人间百态

设计意图:引导读者阅读社科类作品,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3)书店将开辟一个阅读体验专区,请你写一小段话,鼓励人们到这里进行阅读体验。(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四、现代文阅读 (共4题;共44分)

7. (5分)课文《差半车麦秸》中作者既写了人物的善良、质朴,又写了人物的一些旧思想旧陋习,是否损害了人物形象?

8. (5分)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9. (17分)(2019·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笔墨童年

余秋雨

①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②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③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④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⑤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⑥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⑦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⑧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

天理不容。

⑨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⑩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选文有删改)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①________

②老师抱我洗去墨迹

③________

④乡人敬惜字纸

(2)本文语言简洁生动,表现力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从不同角度赏析以下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提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提示:从词语的角度)

(3)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作者余秋雨是当代著名学者和作家,读了本文,联系作者的成就,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

10. (17分) (2018八上·平潭期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34个鸡蛋

①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②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马上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身份显赫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③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的交界的一个小地方。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④半年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⑤可以想像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妈说:“这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⑥而就在我决定扔掉那个装果冻的袋子时,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得知我找李暖暖,他二话没说就把我连人带东西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镇。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走到那条街的尽头,转个弯,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⑦下课了,许多孩子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进一间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⑧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看清女孩的面容。我心疼了。我的堂妹李暖暖,她黑了,瘦了,还剪掉了她一直最最喜欢的长头发。

⑨“李大强!”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把就抱住了我。身边的那些孩子不明所以,在我们拥抱的时候,哄笑着围在乐一起。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时,我看到她哭了。

⑩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

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我说再要两个菜,却被她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也不想让他们为此早早地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到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她爸。结果,她就来了,但她来后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是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学校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等在那里,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们英语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被钉在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这时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那个男孩叫路生,早早就没了父母,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那天,她抱着那个脏兮兮的男孩放声大哭。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隐藏在心底二十三年的爱心,被34个鸡蛋瞬间唤醒了。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第二天,李暖暖把我送到车站。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说:“越多越好,没钱给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临走,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2)阅读下面的句子,分析其表达作用。

①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从环境描写的角度来分析)

②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

(3)小说描述了主人公李暖暖的支教经历,她的性格也因支教而发生了很大变化,请简要概括她的性格特点。

(4)阅读全文,请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一段单句成行,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设置了很好的悬念,也为主人公后来的性格发展奠定了基调。

B . 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了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关怀体贴,也清晰地反映了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

C . 文章后面李暖暖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感觉被这里拘禁,而是想向父亲求援,给当地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D . 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五、作文小练笔 (共1题;共5分)

11. (5分)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

①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术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②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③有时候一些余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

4-1、

三、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24分)

5-1、

6-1、

6-2、

6-3、

四、现代文阅读 (共4题;共44分) 7-1、

8-1、

9-1、

9-2、

9-3、

9-4、

10-1、

10-2、

10-3、

10-4、

五、作文小练笔 (共1题;共5分) 11-1、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第17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卷(1)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卷 (1)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6分)给下列加点的字或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训诫.啜泣 ..纳罕.颤.抖摔.死péng乱瘦骨lín xún头晕目xuàn tū出来dǒu峭。2.(4分)解释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悬崖:高而陡的山崖。训诫:告诫,教导 B.嶙峋:形容人瘦削。灌木:灌溉树木 C.目眩:(眼睛)昏花。啜泣:抽抽搭搭地哭 D.纳罕:惊奇,诧异。小心翼翼:谨慎小心 3.(4分)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②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③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④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①D.②④③①4.(4分)选出下列句中标点使用无误的一项() A.“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B.“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C.“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D.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5.(4分)下列各句属于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一项是() A.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B.“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C.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D.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 6.(4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请把这件事你不要放在心上。

B.他很早就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 C.从事实中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D.他的作文不但全校冒尖,而且是全班之首。 7.(2分)你能将下列广告词所运用的成语还原成原来的模样吗? ①衣店广告:衣衣不舍②鞋店广告:望鞋欲穿。 8.(4分)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莫顿?亨特是美国作家 B.“我”在伙伴的怂恿下爬悬崖 C.伙伴们勇敢地一个接一个地爬了上去 D.我终于爬了上去并跟他们一块艰难地下来了 9.(6分)填空 ①记叙文是以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和为主要的文体。其六要素 是、、、、、。 ②《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家、家。 二、阅读理解 10.(22分)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1)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2)“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中对“我”进行了哪些描写?表现了我什么心情?请举例说明。 (5)如何评价那五个小男孩? 11.(40分)①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②“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③“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 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④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14走一步再走一步解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充满 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中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1945 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座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 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2)文题诠释: 题目有深浅两层含义,浅层——父亲指导我走下悬崖要一步步来,深层——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 一个一个地认真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 赢得最后的胜利。 (3)主旨: 通过讲述童年时期遇险脱险的经历,说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4)内容解读: 本篇文章在整个单元中是精读课文,是对前一篇《在山的那边》学习人生话题的延续,《走一步,再走一步》讲述的是“我”八岁时的一次爬悬崖的冒险经历,总结出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将大困难化作小困难,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地慢慢地来解决,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人生哲理。 本文故事性很强,学生读故事的同时要能用心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能联系自己

七上17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

17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激发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预想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遇到过什么困难? 师:比如:老师让你把《春》背下来,你会不会想:那么长的文章怎么背下来?升入初中以来,你觉得自己比较努力,但成绩总和别人有差距;你很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总是遭到同学的误解……究竟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学后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师:板书课题、作者。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及作者。 师: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来,一起读------明确了目标,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文章,了解内容。 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做到眼到、手道、心到。要求: 1、圈点出不认识读不准的字词。 2、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有小组不能解决的字词吗?你可以提出来。 (课件出示字词,检测读音) 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学习的情况.(课件出示抢答题) 1、(时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2、(地点)故事发生在哪里? 3、(人物)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4、(起因)我们去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5、(经过)“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6、(结果)我是怎样脱险的? (1)、时间: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 (2 )、地点:费城的悬崖上 (3)、人物:“我”,内德、杰利五个小男孩、父亲 (4)、起因:无聊,决定爬悬崖 (5)、经过:小伙伴爬下了悬崖,我害怕得在悬崖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险境。 (6)、结果: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一步步爬下悬崖(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师:现在,你能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3、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给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孩子们,请展示你们的星级奖励,让老师看看哪个小组获得的最多。 三、赏读品析,感悟文本。 通过概括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我”童年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速读,把握记叙文六要素。 2、深入文本,评价人物。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能准确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教学难点:深入文本,评价人物,能联系实际谈感悟。 三、教学过程 (一)配乐朗诵,情境导入: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听了上面这首诗,你想说点什么? 老子《道德经》有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实现理想要从眼前的小事做起,再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引出课题)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一)课前热身,预习检测: 1.下边加粗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啜泣(zhuì) 一堵墙(dǔ) 峭壁(qiào) 参差(cēn cī) B.灼热(zhuó) 扒开(pá) 颤抖(zhàn) 嶙眩峋(líng C.凝视(nínɡ) 呻吟(shēn yín) 头晕(yūn) 目(xuàn) D.陡峭(dǒu) 动弹(tɑn) 抽噎(yè) 凌乱(lín)

2.关于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莫顿·亨特是美国作家。 B.“我”在伙伴的怂恿下爬悬崖。 C.伙伴们勇敢地一个接一个地爬了上去。 D.我终于爬了上去并跟他们一块艰难地下来了。 3.记叙文六要素包括哪些? (二)快速默读,整体感知: 要求: 1、眼到、心到、快速(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 3、找出与“记叙文六要素”相应的内容。 抢答: (1)时间: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 (2) 地点:美国费城 (3)人物:“我”、父亲、内德、杰利等5个小伙伴 (4)起因: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5)经过:被困悬崖,进退两难 (6)结果:父亲指引,爬下悬崖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记叙了在一个闷热的下午“我”和5个小伙伴去爬悬崖__险,接着“我”因胆怯__险,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__险的全过程。 (三)合作探究,实话实说 中央电视台曾有一档非常受欢迎的谈话类节目叫做《实话实说》,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类似的访谈。从现在开始大家就是文中的“我”,请就屏幕上的问题依据在组内讨论交流并模拟访谈。 1:你在经历这次冒险之前是个怎样的孩子? 病弱、听妈妈的话、自尊心强、懦弱、胆怯。 2:你在爬悬崖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我”爬到岩石架上,上不去,下不来,进退两难,陷于绝望、恐惧;小伙伴们都嘲笑“我”,并离“我”而去。

《第17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第17 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和学生共同学习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感觉这课有得有失。得在学生结合实际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失在朗读教学环节处理不到位。 由于时间关系,我的教学环节中的朗读训练不够到位。朗读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以读带讲,从读中悟,古人都总结出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宝贵经验。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在教学中也注意了朗读训练。在这篇课文中,“‘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大多数的同学能自己处理轻重缓急,注意到情感的变化。特别是几个朗读好的学生,读起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这是的朗读难点,要把那种哀求的味道,那种软弱地哀求的味道读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朱立然,那个学习不肯努力的小男孩却把它读得那么精彩,那种哀求的味道读得我心软。冯旭满含嘲讽的一句“再见”“你要是想呆在那,就呆在那好了”更是让大家如临其境。然而,因为在引导学生去感悟它复杂的情感上,用去了不少时间,结果本来就满打满算的时间现在是远远不够了,只好忍痛割爱,以至脱险部分也没有充分展开读,原先设计的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只好忍痛割舍。 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

解。这样层层深入,特别是结合自身的感受,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就会牢牢记住这个人生哲理,用它指导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而,因为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后面的安排也被舍弃了。这无疑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通过这一环节的反思,我意识到课上要有主有次,不能面面具到,即使有取舍,也要慎重,语文课堂的琅琅的读书声不能少。 当然,这节课也有让我欣喜的方面。在总结主旨后,我安排了下面的环节: “同学们,人生路上会有许多的困难,要想最终达到成功,也许并不难,它只需要你走一步,再走一步。请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人物的例子,以简单的小故事形式来阐释这段话,好吗?” 我发现,原先的课堂沉闷气氛一扫而空,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为了充分理解,我采用了同伴合作,我给各小组三分钟的时间交流。丰富多彩的答案流泻而出: 1、童第周历经生活的艰难,迈出艰难的一步,最终成为大科学家。 2、王献之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精神,练黑了一墨池的水,终成大书法家。 3、李时珍历经27 年的艰苦钻研,实现了找一棵再找一棵,终于成就了《本草纲目》。 4、唐僧师徒坚持闯一关,再闯一关,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 取回真经,功德圆满。 5、我在练习掂勺炒鸡蛋时体会到:要想成功并不难,它只要你试一次,再试一次。,,,,,,,,

黑龙江省五常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复述故事情节,概括文章主旨 3、培养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的人生态度 4、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善于感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学习重点】复述故事情节,概括文章主旨 【学习难点】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获得教益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1927~1983),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宇宙间》等,是文化界声望极高的专业作家莫顿&8226;亨特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2、了解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莫顿&8226;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的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办法,一小步一小步地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自主预习案】 1. 初读课文,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训诫()屡次()啜泣()迂回() 纳罕()凝视()耸立()嶙峋() 2. 解释词语 训诫: 纳罕: 啜泣: 小心翼翼: 3.辨字组词 耸()屡()峭()暮() 怂()篓()俏()幕()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两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圈出课文中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关键性词句并理清文章脉络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文章脉络:(一)、起因(1――3) (二)、经过 (4——15) (三)、结果(16——22) (四)、启示( 23 ) 5.重点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内容,并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注意示范内容,按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默读,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理解人物心理成长历程。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探讨人生启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课件出示: 1945年1月,在英格兰沃顿空军基地,一位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艰巨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措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基地距德军本土千余公里,且敌方阵地有密集的防空炮火。接到任务的上尉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他想象着飞机座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横尸异国的惨景,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上尉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25000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引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上尉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成了美军中赫赫有名的孤胆英雄。他就是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当他接受盟军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能顺利完成任务,完全是因为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师:故事中的莫顿·亨特就是本课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他所说的小时候的经历到底是怎样的一段难忘经历呢?带着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完成下面任务: (1)借助相关资料,熟悉本文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本文记叙了童年时的“我”随小伙伴们去爬悬崖时遇险,最后在父亲的指引下脱险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师: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根据阅读提示中的“讲述了自己从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明确文章由“冒险—遇险—脱险”三部分构成。再次默读课文,勾画文中标志这些情节发展的语句,理清故事情节。 课件出示: 学习任务一: 小组合作,默读文章,勾画文中标志情节发展的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 (1)小组成员自主勾画标志时间和空间的语句。 (2)小组成员合作,按“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或“冒险—遇险—脱险”的顺序梳理故事情节,完成下面表格。 (3)选出一位小组代表,根据表格内容,以“我”为陈述对象,复述课文。 提示: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讲给别人听。复述时一要注意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二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三要抓住标志事件发展的关键性词语(为什么去冒险—冒险的具体经过—最后怎么脱险的),四可以适当援引原文中的词句。 预设 (1)标志情节发展的关键语句: ①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②然后他们出发了……我犹豫了……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 ③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④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 ⑤几分钟后,他们开始继续往上爬……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导学案 )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重难点: 1、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

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他就是作者莫顿?亨特,刚开始他非常怕死,但是他自己改变了想法,认为自己现在在英国沃顿空军基地起飞,只要飞起来就行。第二步飞二十分钟就可以轻松到达荷兰,第三步不用多想就可以飞到德国,终于完成了任务,成了孤胆英雄。 2、他所采用的方法就跟课文题目一样,采用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难便成小困难,逐一克服,终于取得成功。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①注音 闷.热()训诫.()峭.壁()凸.出()颤.抖() 嶙.峋()迂.回()头晕目眩.()啜.泣()屡.次() 纳罕.() ②解释下列词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单元目标分析 1.对生活由感受到思考,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编选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以及对美好人生的礼赞。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珍爱生命。前三个单元,分别是以亲情、青少年学习生活、自然景物等三个主题组织的单元,从多角度感受生活的美好。而第四单元,则是在前三个单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活做深入的思考,发现生活中的人与事的核心价值,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提升其思维能力。 2.默读目标逐渐细化,“勾画”的要求承前启后。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后题中有这样的要求:“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从整册教材看,默读的要求是逐渐加强,逐渐细化的。从第二单元起,就提出了这样要求:“要采用默读的阅读方式。不出声,不动唇,不回读,一气呵成地贯通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以及一定的阅读速度。”第四单元的要求则是“继续练习默读,力求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妨在课本上勾画、标出关键语句,画出你喜欢的语句或者有疑惑的地方。”细心的老师会发现,第四单元对默读增加了“心到”的要求,并增加了勾画的具体操作要求,这为第五单元增加的“边默读、边摘录”的要求,做好了准备。阅读要求的逐渐细化,引领学生由泛读到精读,思维要求也由感性到理性。 3.整体把握由感性跃上理性的新台阶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道课后题这样要求:“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的语句,然后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本单元对阅读的要求是“在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把握线索,抓住关键语句等方法,概括文章的中心”。从整册教材的阅读要求来看,前三个单元都未对具体的阅读方法做出具体的提示,而第四单元则开始细化要求,为第五单元“注意把握文章内在条理,理清作者思路”做准备。 二、课文教学目标分析 1.引领学生面对挫折并从他人经验中习得化解难题的方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悬崖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走下悬崖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走 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啜泣、纳罕、迂回、训诫、瘦骨嶙峋、小心翼翼”等词语。 2.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能力目标 1、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2、鉴赏课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 德育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意,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及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 教学方法 1.朗读复述法。本文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作者从童年的一次“脱险”经历,感悟到战胜艰难险阻的人生哲理。通过朗读感知文意,朗读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记叙的周密。 2.设疑研讨法。通过有创意的设疑,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研讨,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朗读质量。 课时安排 2课时 创意说明:变读设计即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创造性地“导”,学生创造性地“读”,以改变课文内容、改变学生角色的阅读方式,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最大限度地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于是就没有了路/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一、朗读感知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生词的方式大声地练习读音。 落实如下词语:闷热训诫凸出迂回凝视瘦骨嶙峋啜泣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的方式练习、体会。(同学们活动) 表情朗读“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一部分。 再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朗读“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一部分。 3.朗读时要体味作者的感受。 集体朗读文中最后一段,注意语速与重音,体味作者在这一段中所抒发的人生感悟。 二、理解课文 我们学习课文,首先要认识它。要从整体上把握它,要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它。这就叫做认识课文,理解课文。 1、变标题———理解内容 可从不同角度自拟标题,这既是建立对课文内容及主旨初步理解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又是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主旨更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的策略和方式。可有如下说法: 第一次爬悬崖脱险永远不能忘记战胜恐惧八岁的记忆 最初的那一小步没什么了不起战胜自己才能相信自己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一、蓄势 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位美国的上尉飞行员,他奉命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驾驶一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纳粹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也就是说一旦被发现这飞机不能攻也不能守,只能死路一条,一般人吓都要吓死,可是这位飞行员却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盟军的嘉奖。你觉得这位飞行员身上具备什么素质? 生:勇敢 生:无畏心理强大 师:没错!这些是他与生俱来的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寻找答案吧! (板书: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 师:首先我们来积累本课的字词,一起来读书后的“读读写写” 生:(读字词) 师:注意“附和”的“和”,“参差不齐”的“参差”,“哄堂大笑”的“哄”的读音。字词熟悉了,请大家默读课文,注意结合旁批。 (生默读课文) 师:请用上面字词中的“怦怦、晕眩、恍惚、惊讶”四个表示心理的词来复述课文。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清晰。 生:酷热的七月,我和小伙伴们去爬悬崖,我爬上悬崖后只觉得心怦怦地跳,小伙伴们一个一个都爬上悬崖走了,只有我一个人,我只觉得晕眩,时间一点一点流逝,我上不去也下不来,神情恍惚。后来爸爸来了,爸爸指导我一步一步爬下悬崖。我对自己感到惊讶。 师:复述得真好,如果把时间再确定一下就更好了。那是什么时候的七月天? 生:56年前的七月天。 师:好极!这样就更准确了。下面我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作者的几次心理变化。 (生写出犹豫——害怕——惊讶)

师:这个表述也可以,我们还可以再具体一些: 【屏显】 犹豫——吓坏——爆发——平静——骄傲 二、探究心理 1.心理摧毁 师:看作者的心理变化实际上经历了两个过程,一个是“心理摧毁”的过程,一个是“心理重建”的过程。而其中“心理暗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心理暗示”有积极的暗示和消极的暗示。他们的作用大相径庭。我们一起来看。 师:首先心理摧毁,来自妈妈的警告。 [屏显] 暗示一:妈妈的警告 我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师: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这句话里有几个否定? 生:两个。 师:这两个否定,分别否定了“我”什么? 生:否定了我的身体,否定了我冒险的能力。 师:厉害啊,看得真真的。行!你能不能还原妈妈的话? 生:你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师:你倒是会偷懒哦,只换了一个字,但是情境不够哦。 生:你生过病,没有人家强壮,不能冒险哦! 师:有点意思,但还缺少生活。看来在家里没有受过妈妈这样的警告。(生笑)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设计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通过回忆自己8岁时的一次爬悬崖脱险经历,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我们难免会因路途漫长、目标远大而产生畏难情绪,把可能但不必然发生的风险扩大化,从而畏缩不前,甚至逃避。这时候,把事情化整为零,不去想最远 的目标,而是关注近期目标,一步步做来,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地 就能达成最 远的目标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生活经历。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这篇课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来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所以,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和学生同攻难关。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讨论、探究本课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2)能言之成理地品评人物。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悟父爱的内涵,感受文中孩童间的友情; (2)感悟爸爸教育孩子的技巧; (3)正确理解友情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作者“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内容,要求学生能简单概括本课内容 找出文中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56年前的七月 地点:美国费城 人物:“我”和五个男孩 起因:酷热玩厌了找些新花样 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悟出道理 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提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预设:费城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五个男孩因玩厌了想找点新花样,于是一起攀爬悬崖,途中遇险,作者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14-走一步再走一步-大赛获奖教案

14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导入新课 生活在世界上,每个人都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的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之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懦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后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复述情节,理解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 明确:本文叙述了“我”跟五个小孩子一起爬悬崖,陷入险境,并最终在爸爸的策略引导下,脱离险境,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积累了应对困境的人生经验。 2.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提示: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他游戏玩厌了,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悬崖后不敢下来,在父亲的策略引导下,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 3.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如何理解“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的含义)明确: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而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目标导学二:分析环境和心理描写 1.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酷热” 明确:开头一自然段主要写孩子们为什么想到去爬悬崖。写天气的酷热,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即酷热使人烦躁,小伙伴就厌倦了正在玩的游戏,从而想到很久没有爬悬崖。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学情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

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所执教的七年级四班,虽然基础较为薄弱,但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敢于表达,并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在课堂上大胆地读,大胆地说,并积极地思考。在课堂上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心理描写的方法指导,就是由他们自己悟到的,我又及时地给予点拨,最终完成了精彩的一堂课。 一、生活经验的准备 对于刚刚迈入初中门槛的学生来说,新的生活,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他们带着憧憬、不安走进校园,他们有理想,有热情,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或怨天尤人;或畏惧退缩。所以,学习这一课,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写作指导的基础 初一学生,写作基础参差不齐,尤其是明明对一件事有强烈的感受,落到笔端却是枯燥乏味。如何把自己丰富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是亟待提高的问题。初一学生刚刚完成了一次军事训练活动,几天的特殊经历,尤其是空中断桥和爬毕业墙的经历,让他们难以忘怀,但是交上来的日记,却只用寥寥数笔,匆匆带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也是一次历险,与学生军事训练的生活体验接近,所以指导学生细读文中心理描写的精彩段落,点拨心理描写的方法,对学生更加细腻地体会情感,学会形象地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应该说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三、思维方式的转变 初一学生,对事情往往重感受,却少有人深入思考。这篇课文,最后一段由这一件事,拓展延伸到很多类似的事情,并由此归纳出受益终身的人生感悟。读这篇文章,可以给学生以启示:对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小事进行思考,很多时候就能悟出其中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能够逐渐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深入,由感性向理性迈进。 1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精品教案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导入新课 生活在世界上,每个人都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的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之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懦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后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复述情节,理解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叙述了“我”跟五个小孩子一起爬悬崖,陷入险境,并最终在爸爸的策略引导下,脱离险境,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积累了应对困境的人生经验。 2.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提示: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他游戏玩厌了,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悬崖后不敢下来,在父亲的策略引导下,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3.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如何理解“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的含义?) 明确: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而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目标导学二:分析环境和心理描写 1.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酷热”? 明确:开头一自然段主要写孩子们为什么想到去爬悬崖。写天气的酷热,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即酷热使人烦躁,小伙伴就厌倦了正在玩的游戏,从而想到很久没有爬悬崖。 2.“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这两句话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我”的恐惧心理。 3.当“我”被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我”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明确:“我”的心理状态是恐惧。词语:阵阵晕眩、天旋地转、神情恍惚。句子:“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的内容,并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注意示范内容,按照这样的格式概括)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悟主旨 1.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4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练习题(有答案)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酷.热(kù) 厌倦.(juǎn) 暮.色(mù) B.附和.(hé) 突兀.(wù) 嘲. 笑(cháo) C.哭泣.(qì) 呻吟.(yǐn) 凌. 乱(línɡ) D.警.告(jǐnɡ) 犹豫.(yù) 抽噎. (yē) 2.用横线画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在括号里改正。 (1)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贸险。 ( ) (2)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紧和不可能的化身。 ( ) (3)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砰砰地跳动。( ) 3.根据括号里的解释在横线处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 (迟缓动摇,拿不定主意),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2)这位老人回想着自己过去的生活,神情 (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3)近日,两家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的价格欺诈事件让消费者变得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起来。 4.填空。 文章的题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这里的“步”不仅可以理解为爬下悬崖的脚步,还可以理解为 ;作者通过文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 。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①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②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③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④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⑤“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⑥“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⑦“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14走一步再走一步

A A十_________ . rH TT T . rH 14 走步,再走步 一、导入新课 生活在世界上,每个人都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的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之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懦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后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复述情节,理解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叙述了“我”跟五个小孩子一起爬悬崖,陷入险境,并最终在爸 爸的策略引导下,脱离险境,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积累了应对困境的人生经验。 2?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提示: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他游戏玩厌了,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悬崖后不敢下来,在父亲的策略引导下,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3?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如何理解“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的含义?) 明确: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而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目标导学二:分析环境和心理描写 1 ?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酷热”? 明确:开头一自然段主要写孩子们为什么想到去爬悬崖。写天气的酷热,通 过环境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即酷热使人烦躁,小伙伴就厌倦了正在玩的游戏,从而想到很久没有爬悬崖。 2?“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这两句话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我”的恐惧心理。 3.当“我”被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我”处 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明确:“我”的心理状态是恐惧。词语:阵阵晕眩、天旋地转、神情恍惚。句子:“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的内容,并概括出“我” 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注意示范内容,按照这样的格式概括)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练习

《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练习 一、课内阅读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要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突然间,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1.用波浪线划出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