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寺禅修要领06空海

灵泉寺禅修要领06 空海

今天在这里所讲解的「四念处修行法要」内容,将来都会流通到世界各国,所以空海所面对讲演的对象,不只是在座的各位,面对的是整个无量无边的法界众生,空海讲经说法,一定是对天地负责、对宇宙负责、对众生负责。所以,真的,我们就讲真的;对众生有益助的法,我们就毫无保留的把它呈现出来,跟众生分享。

出入息法:(「阿含解脱道次第」197页)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这一段经文看起来是很简短,在佛陀讲出来之后,包括到后来辗转变成文字,又翻译成汉文的整个过程,里面很多的修行法要都遗失掉了,所以其中的精髓、精神很不容易看出来。如果光从经典文字上看,你不觉得这一段很重要,而且这要实际去修、实际去做也不容易做到。这段确实讲得很简短,但实际操练、实际练习起来,可没那么容易,而且因为翻译得很简短,你要真正清楚的看出来也没那么简单。因此,我们在解脱道课程里面,有跟大家补充从南传的<清净道论>所摘录「安那般那念」。

安那般那念

「安那般那念」就是出入息的十六阶、十六个步骤,在此次的禅修也会讲述到,然后一步一步引导大家如何去体悟、练习。修行打坐要配合「出入息法」,你的心才能够宁静、深入,而逐渐的清明微细。佛陀所讲的种种修行方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一种治病药物,不是越多越好、越贵越好,而是能够对症治疗最好,所花的钱最少、又有效果的最好。

所以,不要在法门上面较量谁的高下,能够真正帮助我们把身心安定下来的法门,当下对你来讲就是最好的。所有的方法都是方便法,这些法门是帮助我们把身心安定下来,不要又以方便为究竟,一直执着在那个法门上面,这样就是本末颠倒了。方便法让我们把心慢慢的宁静、稳定下来之后,进一步是要止观双运,所以「出入息法」是既简单又很实际,这个方法到哪里都可以用上,又不用花费钱,不必浪费很多钱要去设立一个好好的坛城,都不用这些;也不用花很多的钱去买很多的法器、法宝。

「出入息法」是不管到哪里,这个工具都是随身携带、随时可以应用法门,而佛陀在

指导弟子应用各种方法里,其主轴、核心最重视的还是「出入息法」,包括佛陀本人也是一样,常用「出入息法」这个方法。

﹝安那般那念﹞

「诸比丘!此安般念─三摩地修习与多作时,实为寂静,殊胜,纯粹与乐住,对已生的恶不善法即能消灭与寂止」

「安那般那念」就是出入息法,当多修习、多做这个法门的时候,你的身心很快就会宁静下来,会觉得法门很单纯、很殊胜、很纯粹,而在且修习没多久,你的法喜就会产生,所以就能够乐住。

「对已生的恶不善法即能消灭与寂止」在修习「出入息法」之后,一方面当你的身心安定下来,「诸恶不善法」会渐渐的远离。一方面当你的身心宁静下来之后,就有止观的能力,这时要断诸恶容易,断诸结缚也容易,各种缠缚、结缚,你马上就能够有力道去照见而净化、断除。

「世尊这样赞叹之后又说:然而诸比丘,云何修习安般念三摩地?,云何多作,实为寂静、殊胜,不杂与乐住及-已生的恶不善法,即能消灭与寂止?诸比丘!兹有比丘,去阿练若,或去树下,或去空闲处,结跏趺坐,正直其身,置念面前,而彼〈比丘〉或念入息,或念出息。〈一〉出息长时,知『我出息长』,或者入息长时,知『我入息长』,〈二〉出息短时,知『我出息短』,或者入息短时,知『我入息短』。」

为什么佛陀会称赞这一个方法呢?因为「出入息法」很殊胜的地方,是不用浪费钱而且很简单、很单纯,只要能够把我们的疾病治好,不用花费很多钱、副作用又少,这个药就是最好,这个法门不用花费很多钱、没有其他副作用,你携带又很方便,到哪里都可以应用,就是最好、最殊胜的方法,而且不用其它道具的配合、很单纯,这个宝藏人人具备、每个人都有,不要浪费你这与生具有的宝贵资源,因此「出入息法」是非常殊胜的。

我们该怎么做呢?佛陀就告诉我们「诸比丘!兹有比丘,去阿练若,或去树下,或去空闲处」。「阿练若」就是能够让我们专修的道场,就如同今天能够到灵泉禅寺的禅堂打坐、专心用功,这就是来到「阿练若」的地方来专修。「或是去树下」,大家在闻思、体悟之后,再实际去练习,有时候到户外打坐,就是到树下打坐。「或是去空闲处」,在比较安静、宁静的地方打坐;「正直其身」把打坐姿势调好了之后;「置念面前」,注意这几个字:「置念面前」,打坐不是在那里打妄想,不是在那里求禅相,不是在那里枯坐,这时候要把你的念头、觉察力、觉知,放到你的面前,这不是很抽象。

「放到你的面前」就是把念头、觉察力、觉知拉回到当下,而主要的力量放在你的脸

部、你的面前,就是把觉察力收回来。本来你的心是心猿意马,到处东飘西飘、跑东跑西,现在把你的觉察力收摄回来、拉回来,觉察力只要放在你的脸部面前、具体的地方,就是放在鼻腔、人中、上唇附近。「置念面前」就是把你的觉察力放在面前。

「彼(比丘)或念入息,或念出息」,这个「念」就是觉察,清楚觉察你的入息或是出息,这是出入息法的总要领。至于实际怎么做呢?是由浅入深,由粗而入深、入微细,十六个步骤是环环相扣、逐渐的深入。包括到后面的十三到十六阶都是见法的阶段,现在我们把这一章节摘录出来,就是「出入息法」跟「四念处」的完整结合。

「出入息法」十六阶,第一阶到第四阶这四个步骤,就是属于「身念住」的范围,第五阶到第八阶是属于「受念住」的范围,第九阶到十二阶是「四念处」的第三阶段--属于「心念住」的开发阶段,而十三阶到十六阶是属于见法的阶段,也就是「四念处」的第四阶段--「法念住」,这都是完整的结合。所以,大家在这段禅修期间,要好好应用这个法门、逐渐的深入,你的身心很快能够稳定下来,而且很快就能够见法。

实际上要怎么去做呢?这个没办法在半小时或是一小时内把全部讲完,必须要逐次、逐渐分段的讲解。首先介绍第一跟第二个阶段怎么样去练习?

第一个阶段:(一)出息长时,知『我出息长』,或者入息长时,知『我入息长』。(二)出息短时,知『我出息短』,或者入息短时,知『我入息短』。

「安那般那念」的第一、二阶段:

在禅修的第一、二天,大家在打坐的时候,先把这第一、二个阶段先练习好。这第一、二的阶段要练习好、做到了,后面的第三跟第四个阶段,你才能够做到、才能够深入。第一阶段「出息长」,跟第二阶段「出息短」,就是第一阶段在你打坐的时候,观察我们正常的呼吸,如实观察呼吸的进出。吸气的时候,清楚知道我现在正在吸气;呼气的时候清楚知道我现在正在呼气,而你觉察力的重点,第一个阶段是放在人中、上嘴唇的地方,或是鼻腔附近,因为这是你的气息必须进出的要道、关卡。

把觉察力放在这重要的关卡,一方面你容易摄心,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你见法。所以第一个阶段,当你坐下来的时候,你就仔细清楚的觉察现在呼吸的进出,第一个阶段的呼吸是比较粗糙、比较粗,称为长呼吸。当慢慢打坐一段时间之后,你的心会渐渐宁静下来,身心也渐渐的安祥下来,你的呼吸就会渐渐进入比较微细,微细,慢慢也会拉长,所以微细阶段的呼吸,就是所讲的第二阶段--短呼吸的阶段。

有的人把呼吸的长短,变成刻意在那里拉长,或是刻意急促的呼吸,除非你在昏沈而

须要予以对治,你才造作的有意拉长或缩短,不然要让它放松,回复到自然的呼吸。在自然呼吸的情况下,你才能够维持长久;如果你的呼吸有用力、有造作,很快就会觉得呼吸困难或是胸闷,所以觉察呼吸的很重要观念,就是观察自然的呼吸,我们只是一个客观的觉察者,就只是保持清醒明觉。

吸气…嗯!我知道现在气息正在吸进来;呼气…喔!清楚知道我正在呼气;长呼吸,清楚的知道我现在正在长呼吸;呼吸很微细,我也清楚的知道现在呼吸很微细;当吸与呼之间,如果有停止,我也清清楚楚的知道现在处在停的阶段。把觉察力放在第一、二阶段的时候,你的心很快慢慢会收摄、宁静下来,如果加上你能够懂得放松的要领,你的身心很快就会轻安起来。所以第一、二个阶段,须要大家多花点时间去练习,但一般初学者很容易产生用力或是紧张,就好像小孩子在练习骑脚踏车,总是抓得很紧,或是大人在学开车,总是把方向盘抓得很紧。

当要观察出入息的时候,通常一开始都会绷得比较紧,但也唯有你去做了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做放松?什么叫做紧?一定要去练习,不要怕失败、不要怕挫折,没有经历过错误,不知道什么叫做正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