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

第17卷第2期2000年 12月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Academia Sinica

Vol.17 No.2

Dec.2000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

王永新 胡圣标 汪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吴铁生 王延山 冯殿生

(辽河油田管理局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盘锦124010)

摘 要 辽河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具有“三凹三凸”的构造格局.依据12口系统测温井数据和47块岩石热导率测试结果,计算了东部凹陷12个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东部凹陷地温梯度变化于10~50℃/km之间,岩石热导率变化于0.819~2.914 W/m·K之间,平均1.667W/m·K,热流值变化于45.7~70.0×10-3W/m2之间,平均为

56.1(±6.98)×10-3W/m2.热流分布的格局是古潜山带和斜坡带高于洼陷区.

关键词 钻井地温梯度,热导率,大地热流,辽河盆地东部凹陷

辽河盆地是一个勘探程度较高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前人对盆地的大地热流曾做过许多工作,但大多集中在西部凹陷,东部凹陷的热流数据比较匮乏[1,2,3],这给东部凹陷的构造-热演化研究和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带来诸多不便.为弥补这一缺憾,我们系统采集并分析了东部凹陷115口井温数据,从中选取12口代表传导型地温特点的系统测温井来计算热流,并测试了47块岩石热导率(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热物性实验室,张容燕,2000),收集了14个岩石热导率数据(中科院地质所岩石热物性实验室,张容燕,1995),在此基础上,获得了12个高质量的实测大地热流数据.

1 地质背景和测点位置

辽河盆地位于华北板块的东部,东临辽东褶皱带,西接燕山沉陷带,它是一个在前中生代基底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新生代沉积厚度超过10000m.它的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古新世断陷阶段、始新世—渐新世的沉陷阶段和晚第三纪至今的坳陷阶段.盆地呈“三凹三凸”的构造格局,包括东部凹陷、西部凹陷、大民屯凹陷及中央凸起、东部凸起和西部凸起等构造单元.

东部凹陷为一北东走向的狭长洼陷,长轴约130公里,而短轴平均只有25公里.由南向北依次发育了二界沟洼陷、驾掌寺洼陷、黄于热洼陷、于家房子洼陷、界东洼陷、牛居洼陷、长滩洼陷等负向构造单元以及荣兴屯构造带、大平房—桃园构造带、黄于热构造带、新开—董家岗斜坡带、大湾

收稿日期:2000-10-15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资助项目(KZ951-A1-401)

*汪集,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者简介:王永新,男,1973年11月生,1999级博士生

超覆带、三界泡潜山带、牛居—青龙台构造带、茨榆坨高垒带等正向构造单元.

东部凹陷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都很发育,主要为湖泊相、河流相和三角洲相砂、泥岩沉积体,中间偶夹几层薄层火山岩.

图1显示了东部凹陷内热流测点的地理分布和地质背景,其中海12井位于二界沟洼陷,荣7和荣21井位于荣兴屯构造带,桃6井位于桃园构造带,开1、开2和董6井位于新开—董家岗斜坡带,界3井位于三界泡潜山带,龙24井位于青龙台构造带,牛3、牛11和牛59井位于牛居洼陷.从地理位置来看,这12口井分布较分散,既有位于洼陷区内的,又有位于潜山带和斜坡带的,基本上能反映整个东部凹陷的热流概貌

.

图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热流测点分布图

图内测点编号对应表2中的热流测点序号Fig .1 Distribution of w ells used to calculate heat flow in

the Eastern Subdepression of Liaohe Bas in

2 井温和岩石热导率

本次研究共取得了115口井的温度数据,从统计资料来看,有的受地下水活动强烈干扰,井温

数据变化大,不适于进行热流计算;有的因测温时静井时间较短,井温没有恢复到地层的温度,因而不能代表稳态平衡温度,故也不适于进行热流计算.经过筛选,选取12口符合热流计算要求的代表传导型地温特征的钻井来进行热流计算(图2).由于东部凹陷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地下水活动强烈,对区域地温干扰十分明显[2].东营组以下的地温梯度虽然仍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下水活动的影响,但和上第三系以上的地层相比已有了质的不同,影响大为减弱或已接近正常.为消除局部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我们尽量选用远离浅部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两个主要含水层段的深处测温井段,因此主要采用东营组以下的地层的地温梯度来进行热流计算,并利用线性回归法求取相应层段的地温梯度.

为进行热流计算,共采集了47块岩石样品进行热导率测试(桃6、 荣7、 龙24、 牛59、 海12和荣21井),并收集了14个东部凹陷的岩石热导率数据(大15和黄80井),统一汇编在表1

2000年 王永新等: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 12月

中.所测试的样品,既有碎屑岩类也有火山岩类,基本上包含了东部凹陷沉积盖层的主要岩石类型.从统计结果来看,沉积盖层的岩石热导率变化于0.819~2.914W /m ·K 之间,平均1.667W /m ·K ,具体来看,泥岩热导率介于0.819~2.914W /m ·K 之间,平均1.485W /m ·K ,砂岩热导率介于1.026~2.914W /m ·K 之间,平均为1.779W /m ·K .无论是泥岩还是砂岩,岩石热导率只和岩石类型与深度有关,砂岩的热导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泥岩随深度的增加略有增大,但趋势不如砂岩明显.当埋深超过2000m 后,泥岩热导率基本上位于1.6~1.8W /m ·K 之间.由于受采样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需计算热流井的热导率进行系统测试,考虑到各井之间相同岩性、深度的岩石热导率相差不大,为了减少计算误差,对所有热导率样品进行了时代和岩性的分类,并按计算热流井段的岩性采用加权平均值的方法求取相应层段的平均热导率

.

图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热流计算井钻井深度-温度剖面图

Fig .2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th and temperature of w ells used to calculate heat flow

in the Eastern Subdepression of Liaohe Basin

3 热流值计算及分布特征

大地热流是指地球内热经传导方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向地球表面流过的热量.它是可以直接测量出的、表征区域地热状态的综合性热参数,在数值上等于反映地热特点的地温梯度与反映

岩石传热能力的热导率的乘积[4],因此,一个高质量热流数据的获得,直接取决于这两个物理参数的获取和测定[5].

依据上述地温梯度和岩石热导率的求取方法,分别计算了12口井的大地热流值,计算结果见表2.第17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第2期

表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实测岩石热导率数据表

Table1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ock in the Eastern Subdepression of Liaobe Bas in

序 号井 号采样深度

(m)岩 性

热导率

(W/m·K)

1

2 3桃6

2886火山岩1.565

3090.2中-粗砂岩1.707

3093中砂岩1.68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荣7

1514.2细-中砂岩1.297

1545.17粉砂岩2.188

1651.6粉砂质泥岩1.520

1657泥岩1.572

1686粉砂质泥岩1.341

1695粗砂岩1.771

1700含砾粗砂岩1.687

1704砾岩1.578

1710粉砂岩1.591

1760细砂岩1.209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龙24

1575中-细砂岩1.081

1588泥岩1.497

1598细砂岩1.215

1610中-粗砂岩1.487

1614粉砂质泥岩1.109

1622泥岩1.403

1636粗砂岩1.026

1715.5粉砂质泥岩1.416

1750细砂岩1.497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牛59

2499粉砂质泥岩1.703

2504砂泥互层1.760

2505.5粉砂岩1.973

2554泥质粉砂岩1.921

2558炭质页岩0.237

2561粗砂岩2.914

2565.5粉砂岩2.297

2569粗砂岩2.381

2578泥质粉砂岩2.071

2584粉砂岩2.060

2932火山岩1.890

34 35

36 37 38 39海12

2065泥质粉砂岩1.811

2942粗砂岩1.577

2943.5细砂岩1.884

3259粗砂岩2.294

3442细砂岩2.552

3509中-粗砂岩2.081

40 41 42

43 44 45 46 47荣21

1699泥质粉砂岩1.051

2774粉砂岩1.873

2780粗砂岩1.382

2998细砂岩1.823

3099细砂岩2.196

3105.5泥质粉砂岩1.581

3341泥岩1.342

3351泥岩1.478

2000年 王永新等: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 12月

序 号井 号采样深度

(m)

岩 性

热导率

(W/m·K)

48 49 50

51 52 53 54 55大15

1262泥岩1.463

1828泥岩1.626

2236.9泥岩1.437

2797泥岩1.667

3117泥岩1.773

3592.8泥岩1.626

3789泥岩1.925

4214泥岩1.809

56 57

58 59 60 61黄80

1580砂岩1.184

2187砂岩1.532

2290砂岩1.900

2459砂岩1.615

2509砂岩1.909

2632砂岩1.924

表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实测大地热流数据表

Table2 Heat flow data in the Eastern Subdepression of Liaohe Basin

号井 号大地坐标

深度范围

(m)

地温梯度

G±SD

℃/km

相关

系数

热导率

加权平均

W/m·K

实测

热流

mW/m2

1海122141179345200871600~360030.65±0.580.9991.489945.7

2荣212142210245195231050~300037.45±0.660.9991.462654.8

3牛11214942194597281750~275030.81±0.680.9991.518846.8

4龙242148391345822131450~210039.50±1.400.9991.590162.8

5牛32149672345920002750~303330.78±1.220.9601.60849.5

6牛592148897145862952200~320043.73±2.710.9951.30657.1

7荣72142190545150522025~232536.40±0.330.9951.30660.2

8开12143765645475031725~210736.00±0.001.0001.632158.8

9桃62143268045346532854~330043.20±0.880.9991.620770.0

10开22143907645493971100~150035.67±1.280.9991.551655.3

11董62144514345552491200~170038.51±1.210.9991.551659.8

12界32146427745621961100~144133.00±2.420.9961.567551.7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凹陷热流值介于45.7~70.0m W/m2之间,平均为56.1(±6.98) mW/m2,与中国大陆平均热流值相一致.二界沟洼陷的海12井和牛居-长滩洼陷的牛11井、牛3井的热流值最小,均小于50mW/m2,其次为潜山带和斜坡带的界3、开2、开1和董6井,而桃6井最大,为70.0mW/m2.

从大地热流值与所处的构造位置来看,基底埋藏较深的洼陷中心部位的热流值要小于古潜山带或斜坡带的热流值.这是由于洼陷区沉积厚度大,碎屑岩类较发育,而碎屑岩的热导率值相对较低,因此对来自地壳深部的热流起着一定的屏蔽作用,使热流在侧向上向两侧热导率相对较高的斜坡带或潜山带部位汇聚,产生热流再分配,从而导致凹陷的洼陷中心带的热流普遍低于两侧斜坡带或潜山隆起区.

此外,沉积作用也会导致地表热流偏低,其减小量取决于沉积物的热导率、沉积速率和沉积作用的持续时间,沉积速率愈大,热流减小愈显著.牛居-长滩洼陷、驾掌寺地区和二界沟洼陷是东部凹陷早第三纪的沉降-沉积中心,沉积了巨厚的砂泥岩地层,快速沉积及较低的热导率导致这些第17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第2期

2000年 王永新等: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 12月

洼陷的热流值也偏低.

4 结论

(1)东部凹陷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地下水活动强烈,对区域地温干扰十分明显.为得到可靠的热流数据,应选用远离含水层段的深处测温井段,研究中选取了12口代表传导型地温特征的钻井来计算热流,并利用线性回归法求取了相应层段的地温梯度.

(2)东部凹陷沉积盖层岩石热导率变化于0.819~2.914W/m·K之间,平均1.667W/m·K,其中泥岩热导率介于0.819~2.049W/m·K之间,平均1.495W/m·K,砂岩热导率介于1.026~

2.914之间,平均为1.779W/m·K.

(3)所计算的12个高质量的热流值变化于45.7~70.0mW/m2之间,平均为56.1(±6.98) mW/m2.热流分布的格局是古潜山带和斜坡带高于洼陷区.

参 考 文 献

1 Wang Jiyang,Wang Jian,Xiong Liangping,Zhang Juming.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Heat Flow Density Determination in the Liaohe Bas in,North China.Tectonophysics,1985,121:63~78

2 汪集,汪缉安,王永玲,张忠义.下辽河盆地大地热流.地质科学,1986,(1):16~29

3 何丽娟.辽河盆地新生代多期构造热演化模拟.地球物理学报,1999,42(1):62~68

4 胡圣标,熊亮萍,汪集等.江西省首批实测大地热流数据报道.科学通报,1992,37(19):1791~1793

5 王社教,胡圣标,李铁军等.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科学通报,2000,45(12):1327~1332

Heat Flow in the Eastern

Su bdepression of Liaohe Basin

Wang Yong xin Hu Shengbiao Wang Jiyang

(Institu te of Geol 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 ciences,Beijing100029)

Wu Tiesheng Wang Yanshan Feng Diansheng

(Res earch Institu te of Petroleum E xp loration an d Devel op ment,Liaohe Oilfield Administrative Bureau,Panjin,124010)

A bstract The Liaohe Basin is a Meso-Cenozoic faulting-depression basin,characterized by tecton-ic framewo rk of“three subdepressions and three uplifts”.Based on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in12 w ells and therm al conductivity determinations of47rock samples,12heat flow values w ere calculated for the Eastern Subdepression.The geo thermal g radient ranges from10℃/Km to50℃/Km.The rock thermal conductivity ranges from0.819W/m·k to2.914W/m·k.Ranging from45.7mW/m2 to70.0mW/m2,the mean of these12heat flow values exhibits56.1±6.98mW/m2.The heat flow in the uplift and ramp is g reater than that in the sag.

Key words Borehole geothermal g radient,Thermal conductivity,Heat flow,Eastern subdepres-sion of Liaohe Basin

辽河坳陷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成因分析

第16卷第4期2009年8月 特种油气藏 Special O il and G as R ese rvo irs V ol 116N o 14Aug 12009 收稿日期:2009-06-09;改回日期:2009-06-11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项目/辽河探区西部凹陷油气深化勘探理论与实践0(07-01c-01-04)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李晓光(1966-),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1989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地质专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5特种 油气藏6编委,现从事科研与生产管理工作。 文章编号:1006-6535(2009)04-0001-05 辽河坳陷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成因分析 李晓光,刘宝鸿,蔡国钢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 盘锦 124010) 摘要:在近几年辽河坳陷勘探实践中,发现了多个变质岩潜山内幕裂缝性油藏,取得了变质岩潜山深层可以富集油气的认识。在总结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从地层岩性特征、烃源岩、供油/窗口0等方面分析了对潜山内幕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变质岩潜山存在多种岩性组合,纵向上呈/似层状0;裂缝发育受构造活动和优势岩性双重因素控制,/优势岩性0序列决定了储层与隔层交互发育;潜山内幕多套储、隔层组合与烃源岩有机配置,具有形成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可能;油气的分布受内幕裂缝体系及致密隔层所控制。该研究为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的认识拓展了勘探领域。 关键词:潜山内幕油藏;成因;古潜山;变质岩;优势岩性;构造运动;裂缝性储集层;辽河坳陷中图分类号:TE12213 文献标识码:A 前 言 辽河坳陷潜山油气藏历经30余年勘探和开发,先后发现了太古宇、中上元古界、中生界等多套含油层系,探明了10多个潜山油气藏,取得了良好的勘探开发效果。/十五0以来,辽河坳陷潜山在勘探理念和勘探技术进步的推动下 [1,2] ,勘探工作 由寻找成藏条件相对明显向寻找埋藏更深、更隐蔽、更复杂的潜山拓展,相继取得了多个领域重大突破,尤其是针对变质岩开始向/潜山内幕深层0延伸,实现了规模储量的增长。 以往认为,变质岩潜山油藏是在表风化壳形成的一种不整合遮挡油气藏。辽河坳陷在以往的勘探中陆续发现了兴隆台、齐家、东胜堡等多个变质岩潜山油藏,受潜山风化壳含油认识的限制,钻探集中于表层部分,揭露厚度一般较小。2005年在西部凹陷兴隆台潜山主体部位钻探了兴古7井,揭露太古宇变质岩厚度达1640m,并在潜山内部试油获高产油气流,不仅使兴隆台潜山的含油底界下延了1600余米,而且揭示了潜山内幕多层段富含油气的特点,发现了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该潜山已经进行整体开发生产。继兴隆台潜山内幕油藏 勘探取得突破以后,辽河坳陷变质岩潜山油藏勘探成果不断扩大,相继在大民屯凹陷前进潜山、曹台潜山等取得新发现,尤其是前进潜山钻探的沈288、289井在太古宇潜山表层油气显示微弱,但揭开200m 后见到良好油气显示,测试获得工业性油气流,进一步证实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的存在。 位于生油凹陷中的变质岩潜山表层风化壳可以形成油藏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 [3] 。对于变质岩 潜山内幕油藏的勘探与认识才刚刚起步,深入研究和正确认识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的特征及成因机制,对于指导勘探实践,丰富和提升潜山成藏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特征 111 储集空间以裂缝体系为主,油藏具非均一性 分析认为,太古宇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为裂缝性油藏,储集空间主要为受多期断裂活动影响形成的裂缝体系。裂缝发育带的分布受断裂展布和潜山岩性的控制明显,不同岩性段裂缝发育程度不同,储层非均质性较强。 根据岩心观察、镜下鉴定及测井资料分析表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油气成藏特征讲解

目录 第 1 章前言 (1) 第 2 章区域地质概况. (2) 2.1 构造背景 (2) 2.2 地层特征 (4) 第 3 章油气藏类型及其地质特征 (8) 3.1 油气藏分类方案 (8) 3.2 常规油气藏类型及地质特征 (9) 3.3 特殊油气藏地质特征 (16) 第 4 章油气藏分布特征. (19) 4.1 油气藏分布特征 (19) 4.2 分布规律 (26) 结论 (30) 参考文献 (31) 致谢 (33)

第1章前言 研究区主要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部的缓坡带上,是辽河探区重要的油气聚集区之一。西部凹陷油气藏类型丰富多样,由于生、储、盖及构造具有多种成因和多重组合特性,使研究区表现出丰富的石油地质现象,不同区带、不同层位和构造部位的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目前,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释,精细的油气藏分布规律并未得到很好的揭示,这将影响以挖潜为特征的精细勘探。因此,对研究区展开油气藏分布特征和成藏规律研究,对该区开展精细勘探,提高勘探效率,降低勘探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部凹陷是辽河断陷主要的含油气区,西部凹陷陆上勘探面积2563km2,是 在复杂的基底结构基础上,经历“拱张、裂陷和坳陷”三大演化阶段发育起来的裂谷型凹陷。因此,西部凹陷在张裂、深陷萎缩过程中,发育了大量的、多种类型的、主要受构造、地层和岩性控制的油气藏。各种类型油气藏分布受构造和沉积控制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西部凹陷西斜坡是国内著名的斜坡型复式油气聚集带,勘探面积 900km2,该区自70年代勘探至今,共完钻各类探井1000余口,开发井10000余口,开发井10000余口,已发现了古潜山(Ar、Pt、Mz)、杜家台、莲花、大凌河、热河台、兴隆台、于楼、馆陶组等十套含油气层系,截止2005 年底累计探明含油面积351.04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5291.55X 104t。发现了曙光和欢喜岭两个超亿吨级的油气田,取得了良好的勘探开发效果,目前该区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 尽管前人的研究取得丰富的成果,并有效的指导了油气勘探,但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寻找新勘探区难度不断加大,开展精细、挖潜勘探工作迫在眉睫。然而,辽河西部凹陷油气藏类型丰富多样,不同区带、不同层位和构造部位油藏的形成、分布有很大的差异性,目前,对油气藏成藏特征并未得到很好的总结,这是研究区存在的地质问题之一,也是本次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

第17卷第2期2000年 12月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Academia Sinica Vol.17 No.2 Dec.2000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 王永新 胡圣标 汪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吴铁生 王延山 冯殿生 (辽河油田管理局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盘锦124010) 摘 要 辽河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具有“三凹三凸”的构造格局.依据12口系统测温井数据和47块岩石热导率测试结果,计算了东部凹陷12个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东部凹陷地温梯度变化于10~50℃/km之间,岩石热导率变化于0.819~2.914 W/m·K之间,平均1.667W/m·K,热流值变化于45.7~70.0×10-3W/m2之间,平均为 56.1(±6.98)×10-3W/m2.热流分布的格局是古潜山带和斜坡带高于洼陷区. 关键词 钻井地温梯度,热导率,大地热流,辽河盆地东部凹陷 辽河盆地是一个勘探程度较高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前人对盆地的大地热流曾做过许多工作,但大多集中在西部凹陷,东部凹陷的热流数据比较匮乏[1,2,3],这给东部凹陷的构造-热演化研究和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带来诸多不便.为弥补这一缺憾,我们系统采集并分析了东部凹陷115口井温数据,从中选取12口代表传导型地温特点的系统测温井来计算热流,并测试了47块岩石热导率(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热物性实验室,张容燕,2000),收集了14个岩石热导率数据(中科院地质所岩石热物性实验室,张容燕,1995),在此基础上,获得了12个高质量的实测大地热流数据. 1 地质背景和测点位置 辽河盆地位于华北板块的东部,东临辽东褶皱带,西接燕山沉陷带,它是一个在前中生代基底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新生代沉积厚度超过10000m.它的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古新世断陷阶段、始新世—渐新世的沉陷阶段和晚第三纪至今的坳陷阶段.盆地呈“三凹三凸”的构造格局,包括东部凹陷、西部凹陷、大民屯凹陷及中央凸起、东部凸起和西部凸起等构造单元. 东部凹陷为一北东走向的狭长洼陷,长轴约130公里,而短轴平均只有25公里.由南向北依次发育了二界沟洼陷、驾掌寺洼陷、黄于热洼陷、于家房子洼陷、界东洼陷、牛居洼陷、长滩洼陷等负向构造单元以及荣兴屯构造带、大平房—桃园构造带、黄于热构造带、新开—董家岗斜坡带、大湾 收稿日期:2000-10-15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资助项目(KZ951-A1-401) *汪集,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者简介:王永新,男,1973年11月生,1999级博士生

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沉积环境的误区_以辽河盆地滩海东部凹陷东二段为例

第19卷第1期2012年1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大学)Earth Science Frontier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Vol.19No.1 Jan.2012 收稿日期:2011-10-06;修回日期:2011-12- 01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08ZX05009- 002)作者简介:杨 懿(1978—),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沉积学,测井地质学研究工作。E-mail:yangy ichina@126.com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沉积环境的误区:以辽河盆地滩海 东部凹陷东二段为例 杨 懿1, 姜在兴2, 魏小洁2, 陈 冬3, 朱 克4, 徐 杰2 1.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2.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4.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4 Yang Yi 1, Jiang  Zaixing2, Wei Xiaojie2, Chen Dong3, Zhu Ke4, Xu Jie2 1.Colleg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710065,China2.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100083,China3.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Sinopec,Beijing100083,China4.Geoph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Sinopec,Nanjing2 10014,ChinaYang Yi,Jiang Zaixing,Wei Xiaojie,et al.Pitfall in sedimentary interpretation using seismic attributes:An example fromDong 2member in East Depression,offshore area of Liaohe Basin.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2,19(1):221-227Abstract:To better understand sedimentary types in the Dong2member of offshore in the Liaohe Basin,through theresearch of modern river deposition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cores,well logs,and seismic profiles,it wasproved that the dominant facies in Dong2member is characterized by shore shallow lacustrine-beach-bar facies,insteadof the fluvial facies deduced by seismic attributes slices.The key factor in interpreting ancient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is the concept of“preservation”.Migration and divagation often happened during the river evolution,so it ishard to preserve a complete river channel.Analyses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should follow the study order ofcore facies-logging facies-seismic facies,but not only based on seismic attributes.Key  words:seismic attributes;Dong 2Member;fluvial sediment;beach-bar;offshore摘 要:为了解辽河盆地滩海地区东二段沉积相类型,通过现代河流沉积调研以及岩心、测井、地震相综合分析,结果证明:滩海地区东二段沉积相类型主要以滨浅湖-滩坝相为主,而非地震属性图所反映的河流相沉积,地震属性解释存在误区。古沉积环境解释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如何理解“保存”的概念。河流在自身演化过程中迁移、改道时常发生,在漫长的地质时间内,难以保存一个完整的河道。沉积环境分析中,应当遵循从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的分析过程,而不是单纯依据地震属性直接进行沉积相研究。关键词:地震属性;东二段;河道沉积;湖泊-滩坝沉积;辽河滩海 中图分类号:TE12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12)01-0221- 07 地震属性是一种从地震数据体或者是由地震数据体产生的其他数据体(如声波阻抗)中提取的属性。通过对这些属性的解释可获得许多有关地层、断层、 裂缝、岩性和相的变化的重要特征信息[1 ]。自20世 纪60年代兴起发展至今, 地震属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震构造解释、 地层分析、岩相古地理刻画等各个领域,在油气勘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10]。然而,和任何一项勘探技术一样,地震属性解释技术也存在着多解性和局限性,特别是在相变快、连续性差的陆相地层中,应用地震属性技术来进行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