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第六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第六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第六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总结试题附答案

一、基础知识

1、默写。

(1)《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表现诗人背井离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4)《渡荆门送别》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

2、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D.出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3)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二、阅读题。

(一)

三峡(16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阴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幕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本文选自 ________ ,作者是北魏的 ________ 。

7.补全文中的空缺处。

8.翻译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填写有关语句:

(1)侧面衬托山势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水流急速的两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山之秀丽的两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秋境的凄清,令读者恍若身在在其境的两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你联想到了哪个诗人的哪两句古诗?

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三段文字写出了三峡怎样的景色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的哪个词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短文两篇》达标试题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

藻、荇.交横()晓雾将歇.()陶弘.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人语响

D.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③才辞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

4、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

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

6、揣摩加点字含义,并写出一个含有该字的成语。

①沉鳞竞跃.()②月色入户.()③怀民亦未寝.()

④念.无与为乐者()⑤相与步.于中庭()

7、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时人称他为“”。

②《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

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

③《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写四时“山川之美”的句子是,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二、阅读理解: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 晓雾将歇.:______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______

9、翻译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个画面?试写一段赏析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答谢中书书》中,作者书写游山之感,为什么要与“康乐”相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作者在“中庭”所欣赏到的美景是(用原文回答):。

1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月的诗句。(不少于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四首》达标试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属.国( ) 征蓬.(. ) 候骑.( ) 汉塞.( ) 荆.门( ) 仍怜.( ) 荷.锄( ) 燕.然( )

2.填空。

(1)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山水田园诗人_____,字_____。《使至塞上》描绘_____风光,反映了_____生活,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2)李白,唐代诗人,字_____,号_____,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

(3)陶渊明,名_____,字_____,东晋时著名诗人。《归园田居》其三,叙述了诗人的躬耕生活和归隐的决心。诗中_____、_____、_____,达到了有机统一。

二、阅读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回答诗后问题。

(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体会一下全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原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这首诗既有写景也有抒情,其中____联和____联写景,____联抒情。

8.表达作者不忘故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判断正误。

(1)“山随平野尽”的意思是山逐渐从眼前消失了,是一望无垠的低平的原野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

(2)“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交代了友人迎接的地点和作者出蜀游历归来的方向。

( )

(3)“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

第六单元检测答案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

略2、C 3、(1)比喻(2)夸张(3)对偶、拟人

二、阅读理解

(一)6、《水经注》郦道元7、略8、略9、(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朝发白帝,暮到江陵(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高猿长啸,属引妻异10、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11、清荣峻茂12、趋

(二) 12.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3.(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4.(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5.(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短文两篇》达标试题

1、tuí、yù、qǐn、xìng、xiē、hóng、

2、D

3、(1)对偶(2)拟人(3)比喻(4)比喻(5)反问

4、

A 5、①参与,这里指欣赏②考虑、想到③共同,一起④形容水的澄澈6、(1)跃跃欲试(2)门当户对(3)废寝忘食(4)一念之差(5)步履维艰7、①陶弘景、华阳隐居、山中宰相②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③天山之美,古来共谈。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诗四首》达标试题

1.shǔ pénɡ jì sài jīnɡ rénɡhè yān

2.(1)王维摩诘边塞战地 (2)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 (3)潜元亮叙事抒情议论

(一)3.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思想。

4.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5.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6.用语平淡自然,而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7.颔颈尾

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1)√(2)×(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