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世长:中国佛教石窟的类型和形制特征

马世长:中国佛教石窟的类型和形制特征
马世长:中国佛教石窟的类型和形制特征

马世长:中国佛教石窟的类型和形制特征

一、佛教石窟的类型

1.僧房窟僧房窟是供僧尼生活起居之用的洞窟,性质同于寺院中的僧房。僧房梵文音译为毗可罗,过去也将僧房窟称为毗可罗窟。其典型实例在龟兹石窟群中较为常见。如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僧房窟遗存数量较多,有80多个,约为全部洞窟的三分之一左右。由此可见,僧房窟在龟兹石窟中所占比重很大,这表明它在龟兹僧人宗教活动和生活中,曾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龟兹地区的僧房窟,典型的形制是:进入僧房窟居室的甬道,多安排在居室旁侧;居室前壁开凿有方形或长方形的明窗;在居室窟门旁凿出壁炉式灶坑;在居室

窟门的对面,多凿出低矮的禅床;在甬道尽端,有的还另凿出小室,供存放物品之用;居室顶部多为横券式。僧房窟壁面不画壁画,墙面仅作粉刷或装饰简单的彩色线条。从僧房窟的相关遗迹可以判断,僧房窟的甬道门、居室门和明窗部位,原来曾装有可以开启的木门或木窗。并通过门窗采光和通风。在僧房窟中,灶坑中有红褐色的烧土,僧房窟壁面存在多次粉刷的痕迹。这些迹象说明,僧房窟确实是僧人们居住的处所。另据调查,克孜尔石窟的若干僧房窟,在其中、晚期阶段,被相继改造为中心柱窟或方形佛殿窟。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这些洞窟的原有功能大为削弱而被废弃。这种变化意味

当时僧尼的宗教生活方式有所改变,对僧房窟的依赖和需求急剧降低。在若干僧房窟的废弃的同时,礼拜窟的需求数量增加,因而利用旧僧房窟改造为礼拜窟,实是为了减少开凿新洞窟的工程量,颇有废物利用之意。此外在吐鲁番地区的雅尔湖石窟、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等地,也发现僧人居住的僧房窟,它们在僧房窟的形制方面,有诸多自身特点。大多有火炕、灶坑和排放烟气的烟道。

2.禅窟禅窟是供僧尼进行禅修的洞窟,性质与寺院的禅房相同。可以判定为禅窟的遗迹,有单体禅窟和组合禅窟两种。禅窟遗迹主要见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新疆拜城、库车一带的龟兹石窟;吐鲁番地区的石窟;敦煌、酒泉等甘肃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等地。组合禅窟,据目前所知,其分布地点最东不超过甘肃河西地区。组合禅窟,是指一座洞窟中,开凿多个小的禅室。少者四个,多的小禅室在十个以上。这类组合禅窟,似是僧人集体坐禅的场所。最为复杂的组合禅窟实例,见于新疆库车苏巴什寺院遗址。该窟前临库车河,窟前有前室,主室呈十字形,窟顶为券形。小禅室分列于主室两侧。此类组合禅窟,还见于吐鲁番附近的吐峪沟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酒泉附近的文殊山石窟。莫高窟268窟、487窟和285窟,窟内皆附有四个或八个小禅室。除268窟原是禅窟,后被改造为礼拜窟。487窟和285窟均是将小禅室附于礼拜窟内,洞窟平面变为方形,窟顶为覆斗顶或平顶,具

有更多礼拜窟的特征。在莫高窟北区洞窟的清理发掘中,发现一批禅窟。其中有单体禅窟,也有组合禅窟,窟顶有多种式样。文殊山石窟的组合禅窟,位于后山区古佛洞附近,与礼拜窟毗邻。洞窟主室呈长条形,小禅室左右对称,形制上更接近龟兹地区的组合禅窟。单体禅窟,新疆克孜尔石窟的实例皆空间较小,实为一圆拱形大龛。而敦煌莫高窟北区、须弥山石窟的单体禅窟,多作平面方形的小室,正壁前有一低台,建筑空间稍大,但也仅能容纳一人而已。且窟内均无壁画或其他装饰。在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中,还发现有的禅窟,被改为瘗窟。或许是僧人生前坐禅的禅窟,在其死后即将其坐禅的洞窟改作为瘗埋其骨灰或尸骨的瘗窟。

3.影窟影窟是用于纪念僧尼和世俗信徒的洞窟,此类洞窟的性质与寺院中的影堂相似,类似于现在的纪念堂。根据调查,敦煌莫高窟此类影窟规模均不太大。一般多将影窟置于某一大窟主窟甬道的左侧,其与主窟的相对位置关系,似较为固定。一般影窟内放置被纪念者的影像,有的还绘制一些与其生活有关的壁画,或放置其他纪念性物品。典型实例是莫高窟17窟(藏经洞),该窟正壁前低坛上放置洪英(巩言)的彩塑像,正壁上画有枝繁叶茂的树木,树上悬挂挎包和净瓶,两侧各一执扇的女信徒侍奉左右。侧壁龛内嵌有他的告身碑。此类洞窟还见于须弥山石窟。与影堂、影窟性质相近的影塔,此类塔多在塔身部分开龛,龛内置放被纪念者的

影像。影塔多建于寺院内。此外还有刻于摩崖的浮雕影塔,其著名者是河南安阳的宝山石窟。在影塔龛中刻有僧尼影像,在影塔旁侧多附刻榜题铭文。从铭文中可知,影塔又称灰身塔或烧身塔。

4.瘗窟瘗窟是埋僧尼和世俗信徒骨灰及尸骨的窟龛。其著名者有麦积山石窟西魏乙弗氏皇后的瘗窟。一般认为麦积山第43窟即是西魏废后乙弗氏的瘗窟。该窟前有崖阁,

后室为长方形(录皿)顶。洞窟较为低矮,适于置放棺椁。龙

门石窟发现惠灯洞与灵觉洞,均是瘗埋女尼的瘗窟。洞窟附刻有长篇铭文,说明死者的生平和入葬年月。在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清理中发现一批瘗窟,其中包括世俗信徒的瘗窟(窟中放置随葬品)。这表明佛教信仰已经在某些方面影响到传统丧葬观念和习俗。在须弥山石窟等地,调查中也发现有瘗窟的遗存。据调查,龙门石窟也有一批瘗窟。

5.仓储窟此类洞窟专门用于僧尼存储粮食、生活用品和用水等物。如龟兹石窟中的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均发现存在洞窟中存储粮食的仓柜;在须弥山石窟发现专门

开凿的水窖窟,将洞窟窟前的排水沟与引水沟槽相连接,使所排雨水进入水窖存储起来,以备生活时取用。仓储窟一般应于僧房窟临近,便于生活取用。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确实有一部分僧尼是生活在石窟中的僧房窟内。

6.讲堂窟仅见的几例,皆存于龟兹石窟。此类洞窟,

平面多作方形,空间巨大。共有的特征是:在洞窟的三壁或四壁下部,凿出低台供人居坐;有的还在窟内一隅加凿灶坑;窟门开在洞窟的一侧或两侧;每一窟群一般仅有一个此类洞窟。如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均有此类大窟遗存。洞窟的使用功能,有可能是专门用来讲经布道的。

7.礼拜窟此类洞窟是石窟的主体窟形,是僧尼和世俗信徒进行供养和礼拜活动的场所。礼拜窟中,塑、刻佛教造像,或绘制壁画,存有丰富的佛教艺术作品,为佛教艺术史研究者和佛教考古学者所关注,自然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对象。礼拜窟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许多专门研究领域。本文仅就礼拜窟的空间形式,即其形制的特征略作陈述。

二、礼拜窟的形制特征

在中国各地区的佛教石窟中,礼拜窟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然而各地区的佛教石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每一处石窟的开凿和发展,大多相对集中于某一历史阶段,或几个历史阶段。不同历史时期连续凿建的情况是很少见的。而敦煌石窟的遗存,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实例。敦煌莫高窟的开凿,前后绵延一千余年。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石窟遗迹,均有实例保存下来。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西北地区佛教石窟发展、演变的难得的实物标本。在某种意义上说,莫高窟可以说是中国石窟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我

们以敦煌莫高窟为窟例,来说明礼拜窟石窟空间的形式和特点,还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莫高窟的洞窟类型,已发现的有僧房窟、禅窟、仓储窟、影窟、瘗窟和礼拜窟。其中礼拜窟集中于南区,僧房窟、禅窟、仓储窟和瘗窟大多分布于北区。石窟的雕塑(彩塑)和壁画(浮雕),集中于礼拜窟中。而礼拜窟的空间形式亦具有多种不同的式样。

1.中心柱窟(塔庙窟、塔柱窟) 其祖型应是印度的支提窟。学界根据其洞窟的形制特点,通常称其为中心柱窟,或塔柱窟、塔庙窟。印度的支提窟,窟中凿建一座佛塔是其主要特征。这种支提窟传到中国各地之后,其形制在不同地域产生了不同的特点,随之中心柱窟的形制也出现了许多地域特色。如龟兹石窟中的中心柱窟,其塔柱的形式,既非塔形亦非柱形。既不同于印度的支提窟,也与中原地区的中心柱窟样式不同。主室窟顶多作纵券形;环绕柱体的甬道均较低矮,顶部多为券形;有的中心柱窟后甬道增高变为后室,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而敦煌及中原地区的中心柱窟,已将窟中的佛塔演化成方形的楼阁式,塔顶与窟顶连接,并变化为方形的柱体,柱体四面开龛,龛内安置佛教造像。中心柱窟空间形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柱体上的龛形式样和洞窟窟顶的式样和细部装饰上。现以莫高窟为例,分述其主要特征。(1)北朝前期(北魏) 敦煌石窟的中心柱窟,中心塔柱正面开一龛,其余三面多开凿上下两列龛。除圆拱龛之外,还有

阙形龛。后种龛形无疑是模拟中国传统建筑阙的形式,完全是中国本土化了的佛龛式样。而阙形龛据目前所知,仅见于甘肃河西石窟,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屋形龛则是见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地,亦较流行的龛形,是另一种中国本土的佛龛式样;东部地区龙门石窟流行的帐形龛,在敦煌石窟中却不见一例。但在天水麦积山石窟和固原须弥山石窟均是习见的龛形,但出现的时间稍晚。敦煌石窟中心柱窟主室的顶部,多做前、后两面坡式样,即俗称的“人字披”。两面坡的斜面上,浮塑出半圆形的椽子,以表现其空间是两面坡形的木构建筑。屋檐下方有的还塑出挑檐枋,并有木制斗拱承托。凡此种种细部特征,皆是力图表现“人字披”这种形式,完全是对木构建筑形式的模仿。此种人字披形式的窟顶,以敦煌最为流行。(2)北朝后期(西魏、北周) 敦煌石窟的中心柱窟,中心塔柱正面开一龛,其余三面也多改作一列龛,即中心柱每面各开凿一龛。此类形式成为北朝后期中心柱窟的典型式样。除敦煌外,还见于须弥山石窟,其第51号窟,洞窟高达10米以上,是目前所知北朝晚期最大的中心柱窟的唯一实例。东部地区的中心柱窟,则将后甬道变成隧道形式,并取消后壁的小龛。其典型实例见于河北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3)隋代、唐前期,中心柱窟的主流位置被佛殿窟所替代,逐渐趋于消失。不过在隋代敦煌出现了在中心柱上部呈倒须弥山形的柱体,形制特殊为别处所不见。须弥山

石窟,唐前期还存在大型中心柱窟(105窟),已是罕见的实例。此后典型的中心柱窟,似乎在中国石窟中逐渐消失。

2.佛殿窟(方形窟) 此类洞窟,平面多作方形,故研究者将其称为方形窟。因其使用功能与寺院佛殿相似,也被称为佛殿窟。这是中国石窟中最具典型性的窟型,遍布各地石窟,其流行使用的时间也最长。在龟兹石窟中,佛殿窟数量仅次于中心柱窟。洞窟平面一般为方形,或横长方形。窟中的塑像均已损毁,洞窟形制的差异和变化,主要表现在窟顶上。其式样有:券形(纵券和横券),穹隆形,斗四套斗形,盏形等。就敦煌石窟而言,佛殿窟可以说是自始至终一直在使用的一类典型洞窟。因此其空间形态和建筑式样上,出现了许多变化。在北魏末,出现了平面方形、正壁开一大龛、覆斗顶形式的佛殿窟。此种窟形,成为方形佛殿窟的典型式样。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佛龛的形制上。北朝时期,由于佛龛容纳的佛像较少,故而佛龛进深较浅,多使用圆拱形龛,佛龛的龛底距地面较近,龛形高大。故而龛内佛像突出醒目。隋代佛龛龛口渐趋方圆,并出现双层龛口大龛(龛平面作凸字形),佛龛龛底与地面距离升高。由于出现双层龛口,龛内可以容纳更多的佛像。这种佛龛的出现,与佛像组合的扩大密切相关。唐前期(初唐、盛唐),佛龛多为敞口龛,佛龛顶部上口上仰,两侧龛口外敞。这种式样,便于展示龛内塑像。唐后期(中唐、晚唐),佛龛形制规

整,平面多为横长方形,龛顶作(录皿)形顶。龛内安置倒凹

字形佛坛,佛像皆安放在佛坛上。此后龛形变化不大。平面方形覆斗顶的佛殿窟,可以说是中国本土化了的一种窟形。其空间式样,意在模仿世俗社会生活中流行的帷帐。这与墓葬中的方形覆斗顶墓室的形制极为相似。墓室的形制是模拟死者生前生活的环境。方形覆斗顶墓室的形制,在空间形式上与帷帐极为近似。有的墓室中,还安放金属的帐架(敦煌地区墓室中还发现了丝绸帷帐)。两者的意念是一致的,均为将墓室和洞窟的空间营造成帷帐的形式。因此,我们似乎也可以将方形、覆斗顶窟称为帐形窟。支持这一判断的证据有如下几点:敦煌莫高窟285窟,窟顶画出帷帐纹饰以及四角垂悬的流苏,表现帷帐的意图十分明显;东部地区北魏末出现的帐形龛,模仿帷帐的形式十分逼真;须弥山石窟和麦积山石窟,覆斗顶和四角攒尖顶窟,多雕出仿木帐架,并用帷帐纹装饰;敦煌唐代后期出现的(录皿)顶大龛,敦煌文献中即称为“帐”,龛口称为“帐门”,可见古人即视此类龛为帷帐。

3.佛坛窟佛坛窟是佛殿窟的变异形式。在窟中安置方形或长方形佛坛,造像集中布置在佛坛上。窟中出现佛坛,在北朝时期即有窟例,如莫高窟487窟和285窟内,窟中后部地面上凿有方形的佛坛。坛上造像情况不明。龟兹石窟的克孜尔石窟,佛坛窟流行年代似乎较晚,佛坛上的塑像多已不存。莫高窟典型的佛坛窟,流行于唐后期以后。敦

煌的佛坛窟,在佛坛后部增设一座通联窟顶与佛坛的背屏,起了分割洞窟空间的作用。此种背屏与寺院佛殿中的扇面墙的作用相似。此类佛坛窟,还见于唐宋时期的四川广元石窟、河南龙门石窟、陕西延安地区石窟等地。

4.大像窟大像窟是指窟内雕凿或塑造高大佛像的佛殿窟。敦煌莫高窟的大像窟,出现的年代较晚。莫高窟像高33米的南大像(96窟),是武则天时期开凿的。北大像高26米(130窟),始凿于唐开元间。大像窟窟前多附设多层木构楼阁,莫高窟的大像窟窟前木构建筑,历史上经过多次改建。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堪称世界之最。唐代大像窟其主像皆是倚坐像的弥勒大佛,且开凿盛极一时,这似乎与武则天称帝利用佛教而大造舆论有着某种联系。大像窟在东部地区,大约出现在北朝晚期,其例如山西太原童子寺的大佛,是依山凿建的。而在新疆地区如龟兹石窟中,大像窟出现年代更早,数量也多,遍布龟兹各石窟群。龟兹石窟中大像由于是泥塑,均已毁损无存。但从其主室中正壁上残存的固定塑像的木桩圆孔遗迹,仍可想见大像的宏伟与壮观。龟兹大像窟的典型窟形是:洞窟主室高大,其高度以能容纳大像为限。主室顶为纵券形,正壁前下部,大多存有半圆形像台,像台上残存有立像双脚的痕迹。主室正壁两侧下隅,凿有低矮的甬道,可以进入后甬道或后室。具有后室的大像窟,在后室中多有涅槃像。根据大像窟的种种迹象和相关的c“年

代测定的数据判断,龟兹石窟中的部分大像窟的年代较早。宿白先生推测,大像窟有可能最早出现在龟兹地区,然后向周边地区辐射,并影响到其他地区。这一颇有兴味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5.涅槃窟这是专为安置涅粲像而开凿的洞窟,是佛殿窟的变异形式。洞窟平面为横长方形,窟顶有顶、

梯形顶、横券顶等不同式样。涅槃像安置在正面壁的涅槃台上。在中国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涅槃题材的造像,虽然在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但大多不是主像。敦煌莫高窟唐代以后始出现专门供养涅槃像的洞窟,其著名者是第158窟和第148窟,涅槃像长达10米以上。龟兹石窟中,涅槃像出现

年代较早。龟兹大像窟中,有的洞窟有高大的后室,后室内多有大的涅槃像。中原地区涅槃窟的出现是否有龟兹石窟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礼拜窟的形制与造像配置

礼拜窟中佛教造像的配置,受到洞窟形制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类型、不同形制的礼拜窟,其造像的布局情况亦不相同。中心柱窟的造像,主要造像安置在中心柱四壁的龛中。此外在侧壁也开龛安置佛像。方形佛殿窟的造像,置放在正壁

或侧壁龛中。正壁一龛窟,是最为流行的模式。在北朝和隋代,三壁三龛窟的布局,亦较为流行。在佛坛窟中,造像集中置放在佛坛上。四壁一般不再开龛造像。在大像

窟和涅粲窟中,大像或涅槃像形象巨大,占据洞窟中最显著的位置。洞窟中的造像,是佛教信徒礼拜的主要对象。从造像题材和组合来看,不同时期也有所不同。敦煌莫高窟的情况是:最早的洞窟主像为单身像,尚未出现胁侍像。从单身像开始,造像组合内涵逐渐扩大,造像数量渐增。其发展的轨迹为:单体造像→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出现七身一铺或九身一铺的造像之后,石窟的造像,即形成较为完整的组合。这种复杂的组合形式,在敦煌莫高窟大约在隋代以后出现。

四、洞窟的附属设施

我们讨论洞窟形制时,通常是以洞窟现存状态为依据的。但是保存至今的石窟遗迹,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的毁损,许多洞窟已经失去原有的面貌,或部分改变。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现存的石窟状况为据,认为洞窟原来就是现有这个样子。事实上许多洞窟的现存遗迹,仅仅是原有洞窟的一部分。我们要恢复洞窟的原有面貌,必须从现存遗迹中尽可能地寻找更多的线索和迹象。以便使我们能够对洞窟的历史面貌及变迁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洞窟的附属设施,是洞窟的原有结构组成部分之一,大多安排在洞窟之外的崖壁上或地面上。故而易于因自然的风沙、火灾、水灾、地震等外力的破坏而毁损,有的已荡然无存;有的则尚有遗迹可寻。石窟附

属设施的遗迹,在文物保护中最容易被忽略,极容易被人为地破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根据考古发掘和调查的相关资料,目前所知的石窟的附属设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窟前建筑所谓窟前建筑,是指附属于洞窟的木构建筑的实物或遗迹。主要的窟前建筑有殿堂和窟檐两大类。洞窟的殿堂建筑,均附加于石窟的下层洞窟前;而窟檐建筑则多见于凌空开凿的高层洞窟前。洞窟殿堂建筑的实例很多。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敦煌莫高窟进行洞窟加固时,曾进行大规模的窟前考古发掘清理工作。在下层洞窟前发现一批砖结构的殿堂遗迹,详细资料已全部刊布在《敦煌莫高窟窟前殿堂遗址》一书中。殿堂遗址,座落在包砖的台基上。台基前有踏步,殿堂外环有回廊。从殿堂内存有壁画和塑像残迹的情况判断,殿堂内壁面上原来应绘有壁画。这些殿堂建筑与后部洞窟,形成前殿后窟的格局。在形制上和具有主室、前室的洞窟是完全相同的。敦煌莫高窟的窟前殿堂建筑,主要是五代、宋和西夏时期的遗存。大同云冈石窟,大型的下层洞窟前也曾附加窟前建筑。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日人水野清一、长广敏雄调查云冈时,曾清理出部分窟前建筑。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曾先后清理出多处窟前建筑遗址。其中有北魏时期的遗存,也有辽代重修的殿堂遗址。有的石窟,则是在后代重修时增加了窟前殿堂建筑。如固原须弥山石窟圆光寺区洞窟,可能是明代重妆洞窟壁画时,在窟

前增加了窟前殿堂建筑。如果窟前殿堂建筑与后部洞窟是同时建造的,在建筑空间上两者又构成统一的整体。这样窟前殿堂部分,就成为该洞窟形制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在研究该洞窟的形制时,就不能不注意殿堂建筑(或遗址)。

另一类常见的窟前建筑是窟檐。在敦煌莫高窟,保存了多座宋代木构窟檐建筑的实例。邯郸响堂山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均保存了多座北朝时期的仿木构的石雕窟檐建筑。窟檐建筑成为洞窟形制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2.其他附属建筑设施在石窟群中,洞窟前面或附近,还附加有其他类型的附属设施。最常见的是通道和排水设施,个别濒临河水的石窟,往往会有防洪设施——堤坝。(1)通道,石窟的通道主要有木构栈道和石质梯道两类。凡是具有多层洞窟的石窟群,同层洞窟和上下层洞窟之间的通连,多是通过木构栈道或石质梯道来解决。许多木构栈道毁损无存,但栈道的樑孔等遗迹都保存在山体崖面上,它们是了解和复原古代石窟栈道的重要依据。敦煌莫高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配合加固工程进行窟前遗址考古发掘的同时,曾对工程范围内的崖面栈道等建筑遗迹,做了考古测绘和记录工作,积累了完整的科学资料。遗憾的是这批珍贵的资料尚未刊布发表,学术界无法了解和利用它们作进一步研究。我们并期待它们早日发表问世。天水麦积山石窟,崖面上洞窟层层重叠。洞窟之间必须由栈道连通,因而栈道棵孔等

遗迹,密密麻麻布满崖面。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麦积山进行加固维护时,采用铆杆加固技术,同时对崖体喷涂水泥,将众多栈道和窟檐建筑遗迹覆盖。致使有关栈道和窟檐的分布、形制和相关数据等历史信息丧失殆尽,殊为可惜。这是文物保护工程之前,未作考古测绘、记录工作的恶果。类似的情况,在其他石窟的保护加固工程中也有程度不同的反应。如果在加固工程方案论证时,听取一下石窟研究人员的意见,这种保护性的破坏,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石质梯道多用于

洞窟距离较近的上下层之间,明显的实例是南响堂石窟。在拆除第一窟和第二窟晚期建造的砖结构的设施后,发现在第一窟和第二窟之间的岩石隔断壁面上,凿有通向上层洞窟的石质梯道,其两侧保留有插置木栏杆的凹孔。在须弥山石窟圆光寺区的上下层洞窟之间,也存有梯道的残迹。上述迹象表明,石窟在有时也采用石质梯道解决洞窟的通联问题。(2)排水设施——防止雨水进入洞窟,是多雨地区在凿建洞窟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有的洞窟本身有渗水问题,也需要将渗水排出洞外。最为常见的排水设施,是在洞窟窟门(或窟檐)上方加凿人字形排水沟,将雨水通过排水沟引至其他地方。排水沟的规模与洞窟规模成正比,洞窟越大,排水沟也相应增大。龙门奉先寺的大像龛的上方与两侧,凿有巨大的排水沟渠,堪称中国石窟之最。广元皇泽寺、固原须弥山等石窟,都可以见到清晰的排水沟遗迹。在须弥山石窟,在考虑排水

的同时,还特意将水通过若干小的沟槽,引入洞内储水窖内存储。对于缺水的须弥山来说,如此处理真是一举两得。

石窟渗水,是石窟保护中一大难题。古代匠师处理的方法是将水排出洞外。陕西彬县大佛寺在保护工程中,清理窟内地面时,发现在大像的后部建有排水沟。显然是为了解决洞窟渗水问题,专门凿建的。大足宝顶圆觉洞的渗水,工匠将排水沟槽与壁面雕刻巧妙地结起来,增加了雕刻的独特情趣。

(3)防水设施,多建于濒临河水的石窟。河水的河道游弋不定,有时也会改道。莫高窟窟前的大泉(古称宕泉),平时

是涓涓细流,到夏季洪水期,河水突然暴涨,流量猛增。目前大泉河道已远离窟区,但历史上河水曾将大量沙石带入洞窟,导致洞窟废弃。我们在清理第487窟时发现,洞窟堆积沙石高近两米,有明显的水渍。洞窟壁画因水浸泡而脱落。北区崖面下部,河水冲刷的痕迹异常明显。古时的大泉河道,可能距莫高窟窟区较近,因而才会出现“波映重阁”的壮观景象。但莫高窟有无防水的堤坝?情况不明。而大同云冈石窟前,曾筑有防水的堤坝。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云冈石窟进行窟前清理发掘时,除发现中部窟区洞窟前存在窟前建筑外,还在建筑遗址前发现一条东西向的石材砌造的大坝,绵延数十米(实际长度当远不止此数)。这一大坝,显然是用于防水

的专用设施。因此可以认为,云冈石窟前的武州川水当时是临近石窟的,因而防水堤坝是必不可少的建筑设施。

中国寺庙对联大全

中国寺庙对联大全 中国寺庙对联大全杭州城隍庙:上联: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 下联:儿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 乐山凌云寺:上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下联: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应县净土寺:上联:念念不离心,要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始算得打成一片。 下联:佛佛原同道,知佛亦非佛,非佛亦佛,即此是坐断十方。 枣庄龙泉寺:上联:大千世界,弥勒笑来闲放眼。 下联:不二法门,济颠醉去猛回头。 寺庙对联张大千题绍兴戒珠寺:上联:此处既非灵山,毕竟什么世界。 下联:其中如无活佛,何用这样庄严。 张掖大佛寺:上联:一觉睡西天,谁知梦里乾坤大。 下联:只身眠净土,只道其中日月长。 济南千佛寺:上联:笑到几时方合口。 下联:坐来无日不开怀。 杭州灵隐寺:上联: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下联: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大雄宝殿、台湾台中慈善寺:上联:净土莲花,一花一佛一世界。 下联:牟尼珠献,三摩三藐三菩提。 寺庙对联观音阁:上联:问观音为何倒坐?下联:恨众生不肯回头。 此联为日照天后祠联。 祠中观音面北,人称倒坐。 潮州开元寺观音阁:上联:大慈大悲,到处寻声救苦。 下联:若隐若显,随时念彼消愆。 北京潭柘寺弥勒殿:上联: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下联:开颜便笑世间可笑之人。 凤阳龙兴寺、台中宝觉寺:上联: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下联: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广东南华寺:上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空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奉。 下联: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天王殿上联:多闻正法,以广目光。 下联: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此联分别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嵌入联中。

佛教丛林制度

一、丛林制度 (一)起源 “丛林梵语“贫婆那,此云丛林(《祖庭事苑·卷二》)。指挂单接众可以安僧办道的大寺院。许多僧众合聚共住一处,犹如大树丛聚为林,故僧家处得名丛林。 佛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成长了近两千年。不仅寺庙的经济是完全依附于封建统治阶级,即从寺院制度中也可看出封建势力是从教外、教内控制着整个佛教,使佛教为封建主义服务。现今佛教寺院中的丛林制度,并不是自古就如此的。在隋唐之时,只有“寺和“兰若之分,寺的建立要经过政府许可,所谓“敕建。寺的名称要由政府颁发,寺中设首座、寺主、维那,称为三纲,要由政府任用的。兰若的性质,仿佛近代的茅棚,只供少数人居住的,兰若也叫佛堂。到了唐末,由于禅宗依法相传的习惯,于是寺院的住持有了世代之分,如南宋初正觉为天童寺的第十六世,然而这时宗派的修行,随主持而变易,住持个人所传承的法派与寺院主持的世代无关。到了元宪宗时分天下寺院为禅、教、律,各守其业,不相变易。于是法派与寺院成了固定的关系,这就是明清时代汉地十方丛林的起源。 现在汉地寺院大约分为四类: 1. 十方傅贤寺院 由十方僧伽中公选戒德品学兼优的贤能僧伽充任住持。无法派,也不受法卷,虽各行先后而无世系,凡退居与住持,都是平等待遇。 2. 十方选贤传法寺院 由本法门于十方僧伽中选戒德品学兼优的贤能僧伽,先传法印或依法派更改法名,各按其本门习惯行之,按照世代次序传授法卷。 3. 子孙傅法寺院

本寺子孙剃度,徒僧先向十方传法寺请法,接受法印。但于子孙剃度僧徒众中 遴选贤能者嗣法,继续主持。未嗣法子孙不得争求,十方僧众也不得过问。 4. 子孙继承寺院 于本寺子孙择贤能者继承住持,或由徒辈中以长幼次序承袭,或于同宗近支中 推选继充,但不能传法,亦无法卷,其世代次序,照本宗剃度宗派定之。 (二)清规 清规是丛林众僧日常遵行的规制。中国最古的清规是东晋时道安所制,“僧尼轨范主要精神是根据戒律和法律而制定的,这些规制今已不传。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其实百丈所立的清规究竟如何,今日也不可得知。到后至元四年(1338—元顺帝)德辉根据一咸参以诸家诠释,为敕修《百丈清规》八卷,英宗正统七年(1442)又敕令重刊施行。清道光三年,仪润又撰《百丈丛林清规义记》十卷,元中峰明本有《幻住庵清规》一卷,可见宋元之际,各寺规制并不统一,而各寺规制也逐渐繁奇,封建势力也逐渐加深。也于此可见,今日所传仅是历代祖师为了维护修持成就道业,参照佛律订立了共同遵守的丛林各项规章制度,俗称清规戒律,就是指的中国佛教传统的“丛林制度。 (三)僧籍、度帖、戒帖 “僧籍是由政府所掌管的登记僧尼名称及出家得度的簿籍,其始见于东晋。“度帖是由政府发给的许可出家的凭证,最初只是报名登记,遇事发给临时证,其后就成为永久的凭证。至于正式的文帖大约始于唐,由祠部发给。 由此可见,清朝以前,出家为僧必须经国家登记考试录取,方可披剃出家,直至 清朝乾隆皇帝废除考试制度,不需国家度帖,可以出家,因此佛门滥收徒众,滥传戒法,不出僧才,有数无质。[1]

中国十大名山排名

中国十大名山排名 第一名: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之北,总面积250平方公里,古称岱山,春秋时改称泰山,被尊为我国五岳之东岳。古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之誉。泰山拥有丰富的自然遗产。景区内自古命名的山峰112座、崖岭98座,岩洞18处、奇石58块、溪谷102条,潭池瀑布56处、山泉64处,共有植物144科,989种,植被覆盖率为79.9%。泰山风景区拥有连续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现有古建筑群22处、古遗址97处、历代碑碣819块、历代刻石1800余处,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书法等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实物资料。主要景观包括天贶殿、南天门、碧霞祠、日观峰、经石、黑龙潭等。 第二名: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属黄山市管辖。传说是中华祖先——轩辕黄帝修身炼丹而飘然成仙的地方。黄山千峰竞秀,万壑峥嵘。有名可指的就有72山峰,其中“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均在海拔1800米以上,拔地极天,气势磅礴,雄姿灵秀。黄山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精华景区1154平方公里,集“泰山之雄伟、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峨眉之秀丽、雁荡之巧石、华山之险峻”于一体,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争辉,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称著于世。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两游黄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誉。 黄山四季景色各异,日出、晚霞、华彩、佛光和雾淞等时令景观各得其趣,还兼有“天然动物园和天下植物园”的美称,真可谓人间仙境。此外,还有云谷寺、松谷庵、白云溪、翡翠谷等游览景区,令人流连忘返。 第三名:峨眉山 被称为“峨眉天下秀”的峨眉山位于峨眉山市境内,距乐山区30公里,高出五岳,秀甲九州,以雄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神奇迷人的佛教文化著称于世。主要景观有“双桥

中国佛教名山寺院详细分布

1.四大名山 一、山西五台山 南山寺显通寺广仁寺镇海寺广宗寺普化寺金阁寺 龙泉寺殊像寺塔院寺圆照寺碧山寺 望海寺尊胜寺灵应寺法雷寺佛光寺演教寺普济寺黛螺寺灵境寺竹林寺妙德寺广化寺佑国寺善财寺三泉寺寿宁寺极乐寺碑楼寺秘密寺佛母寺 二、浙江普陀山 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梵音洞盘陀庵 梅福禅院无垢庵紫竹林庵观音洞普陀精舍三、四川峨嵋山 报国寺伏虎寺雷音寺神水阁中峰寺广福寺清音寺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严顶

四、安徽九华山 化城寺祗园寺月身宝殿上禅堂下禅堂立庵 天台寺九华寺百岁宫甘露寺旃檀林慧居寺 净土庵接引庵九华莲社念佛禅院广济寺东崖寺无相寺华严寺禅华天寺翠峰寺广福寺福度寺 会龙寺广胜寺圣贤寺龟山寺平坦寺净信寺 广化寺回龙庵甘露庵西天竺庵大桥庵松树庵 长生庵一宿庵双峰庵复兴庵德永庵九莲庵 龙庵通慧庵十王殿莲花庵翠去庵拜经台 念佛堂大厦庵观音庵永兴茅蓬净修茅蓬定西茅蓬心安茅蓬蕴空茅蓬华严洞海会寺金刚寺莲宗精舍双溪讲寺香山茅蓬法华寺天池庵聚龙庵龙安院圆通庵韦驮庙 2.八小名山 一、北京香山

香山寺碧云寺宝相寺二、河南嵩山 会善寺永秦寺嵩山寺 嵩岳寺十方禅院 三、江苏狼山 广教寺三贤寺准提庵四、江西庐山 秀峰寺归宗寺海会寺 黄龙寺栖贤寺天池寺 万杉寺 五、天台山 华顶寺心明庵智者塔院高明寺中岩寺下方广寺万年寺上方广寺中方广寺寒明楼济公院天柱峰庵

六、湖南衡山 雁峰寺南台寺祝圣寺藏经殿方广寺丹霞寺石头寺上封寺高台寺紫盖寺马祖庵半云庵湘南寺罗汉洞明心殿讲经台大善寺 七、陕西终南山 弥陀寺 八、云南鸡足山 祝圣寺金顶寺传衣寺牟尼庵大觉寺九莲寺大钟寺华严寺寂光寺悉檀寺极乐庵弥勒殿大士阁钵盂庵云居斋堂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论中国佛教文化 摘要:国父孙中山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人,佛教是哲学之母,学习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一代领袖毛泽东也曾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受压迫的人讲话。”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提到“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关键词:佛教,文化,丰富性,影响,作用价值 正文: 一、佛教的简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教原产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历史。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为两部分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转。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入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印度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的佛教。二、中国佛教的丰富性: 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教派别繁多。一在汉语系的佛教中,现存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译本约有四千四百卷,其中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为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另外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七、八百万颂。合计约为一千万颂。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共收译典五千块九百六十二部,为和梵文三百万颂,藏文著述数量亦极庞大。二在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汉地由于长期对教义进行钻研和辨析,逐渐形成许多宗派。如地论师、摄论师、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密宗、净土宗、三阶教等,禅宗后来又分为七宗。西藏语系佛教也分为宁玛派、格鲁派、觉宇派、夏鲁派、郭扎派等。傣族巴利语系佛教也分为分润派、摆庄派等。佛教在中国所形成的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佛教内容丰富的体现。 三、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建筑风格:中国禅宗丛林制度实施后大大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社会和民众心中的形象,也促进了禅宗的自身发展。近千年来,大小丛林在全国星罗密布,遍及城乡。丛林的建筑风格一般呈对称,轴对称式。肃穆的山门、巍峨的大殿、宽敞的禅堂等等,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也有的丛林建筑精巧别致,依山傍水,古朴典雅,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浑为一体,中国古典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风格,与其极为相似。这些美轮美奂的丛林建筑,给全国的山水风光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充分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风格。 (二)、教育及教育体制:禅宗的丛林制度及其同修互助的团体生活方式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宋代以来我国普遍实行的书院制,就是借鉴佛教的丛林制度建立起来的。一度对佛教持排斥的态度的儒家学

(完整版)龙门石窟艺术解析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 龙门石窟夜景图(17张) 彩。两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7]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以胖为美,所 龙门石窟(16张) 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8]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

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9] 龙门的北魏石窟,有宾阳洞、莲花洞、古阳洞等八个较大的窟和另外四个小窟。 宾阳中洞洞口作尖拱形。洞口两侧石壁上雕出怒目蹙眉象征其孔武有力的力士,右手五指张开置于胸前,极有神气。 这一洞窟的布置是以本尊为中心,其他各种形象及装饰都是紧凑的互相联系,产生照应及陪衬作用,而在设计意匠中,又充分利用主从,加强与减弱的手法,以突出集中到本尊身上的宗教主题。这一洞窟的完整的布局,代表着北魏末期佛教庙堂的流行样式。这一完整布局的出现也说明佛教艺术的成熟。 宾阳中洞前壁的浮雕,是了解当时绘画艺术水平的重要参考品,可以了解绘画艺术的构图和线条的表现力,以及装饰性的设计。帝后供养人的浮雕在前一节已经谈到。维摩文殊,作为南北朝流行的艺术题材,龙门石刻和云冈石刻一样,时常在一些佛龛的上部或有空隙处加以表现,而宾阳洞的浮雕幅面较大也最完整。维摩洁的形象以现实生活中人物为依据描绘的。须达那本生及萨埵那本生,在敦煌壁画中很多,在内地却不是十分流行的。宾阳洞的浮雕是用独幅的画面加以表现的,不是敦煌壁画的连续性的形式。 莲花洞宽六一五米,进深九·六米,高六·一米,是狭长而深的洞窟。中央为五·三米高的立佛,其旁有二菩萨胁侍,佛与菩萨之间,后壁上左右各有一罗汉浮雕。窟顶中央为一美丽的大莲花图案,花瓣微凹,极富于真实感,而又有装饰性,充分发挥了雕刻的特长。洞口拱门上,浮雕熊熊的火焰纹,非常生动,是北魏装饰纹样中发展了汉代的飘动的云气的处理方法,而获得成功的代表作。莲花洞内壁上有很多小佛龛,都是当时人陆续雕造的。纪年最早的为正光二年(公元五二二年),可想莲花洞最初修建可能是在神龟正光之间(公元五一八一五二五年)。 古阳洞四壁布满佛龛,充分代表了北魏末期贵族社会中崇尚佛教的风气。古阳洞的窟形类似莲花洞,而较深,较高。进深一三·五米,宽六·九米,高约一一·一米。本尊已被后世修改,成为道教的形象,所以古阳洞也称为“老君洞”。胁侍菩萨立像,有优美的姿态,从侧面看,上半身微向后仰,两足力量不平衡,已超出了呆板直立的阶段。古阳洞壁面满布大小不等的各种样式的佛龛。左右两壁各有大型龛排成较整齐的三排,每排四个(右壁最下一排因未完工,所以只有两个龛)。每一龛中,有一释迦佛坐像,或一弥勒交脚坐像,或多宝释迦二沸并坐像。佛龛的上部的横额,样式有数种不同的变化,而且和佛像背后的背光及项光一样,富于装饰性。在各大龛之间空隙处,有后来加雕的许多小龛。这些大小龛中的佛像,特别是各大龛的佛除,都是有时代的代表性,是标准的北魏晚年流行的瘦削形的秀

中国名胜_四大名园、四大名山、七大古都、十大寺庙等

中国四大名园: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这四个园林因此而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分别为: 1、拙政园(江苏省苏州市)编号121-74 2、颐和园(北京市海淀区)编号122-75 3、避暑山庄(河北省承德市)编号123-76 4、留园(江苏省苏州市)编号124-77 中国七大古都: 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 1、北京(战国时的燕“燕京”、五代时的前燕、金、元、明、清) 2、西安(12朝: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3、洛阳(九朝古都:东周、东汉、曹魏、武周、西晋、北魏、后梁、后唐、后晋) 4、开封(七朝古都:战国魏惠王“大梁”,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汴京”) 5、南京(六朝古都:三国孙吴“建业”、西晋、东晋“建康”、南朝的宋、齐、梁、陈及南唐,太平天国“天京”)(注:战国时称“金陵”,元末明初朱元璋改“应天”) 6、杭州(吴越、南宋“临安”) 7、安阳(殷墟,商“大邑商、天邑商、商邑”) 中国四大古城: 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 中国道教四大名山: 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还有另外一说法:终南山是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因王重阳在此修道而得名)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有“金五台、银九华、铜普陀、铁峨眉”之称。 佛教四大丛林: 江苏南京栖霞寺、山东长清灵岩寺、湖北当阳的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国内佛教的“四大丛林”。 禅宗四大丛林: 宁波天童寺、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扬州高旻寺。 我国十大风景名胜: 1、万里长城 2、桂林山水 3、杭州西湖 4、北京故宫 5、苏州园林 6、安徽黄山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介绍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中国佛教圣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寺院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五台县,所在的山西处于黄土高原,地旱树稀,视野里整整一个是土黄色的世界,可以称为金色世界。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海拔达3061.1米,为华北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历史上,印度、尼泊尔、朝鲜、日本、蒙古、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信徒,来此朝圣求法的甚多,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永平十一年,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二人颇受排挤,因此奏知汉明帝。经过重重困难,大孚灵鹫寺建成,大孚灵鹫寺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盛唐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1 ,五台山人文景观代表了中国人民创造性天才在宗教文化信仰领域的杰出成就的显示; 2 ,五台山宗教建筑与人文景观显示出其作为中华大地一处重要的承载俗世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交汇意义的巨大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载体,显示了亚洲宗教景观和建筑文化超越时间和人文领域的对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的巨大影响,以及亚洲宗教圣地对于山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方面的巨大成绩; 3 ,五台山宗教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印证了传统宗教与世俗文明正在不断的和谐共融,彰显了在现代人文化文明生活中宗教文明具有人文与景观建设方面的巨大的意义与发展前景; 4 ,五台山显示了她在中国历史上甚至人类文明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在东方宗教文明方面是作为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和人文景观综合性集大成的一个杰出的例证。

中国佛教的过去与未来_为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而作

方立天 为纪念 中国 佛教二 千年 而作中 国佛教的过去与未来 一、引 言 远在二千年前,古印度佛教僧侣奉持佛经,经由中亚细亚,踏着平沙莽莽的丝绸之路,进入我国新疆地区,再沿着马铃声声的河西走廊而深入到内地,传播佛教。以后,印度佛教的不同派别又分别北上,进入我国西南地区的西藏和云南,弘扬佛教。由此中国佛教形成 了汉语、藏语和巴利语三大语系的完整格局。 佛教传入中国后,它的独特宗教信仰逐渐深入到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传 统文化之中,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国佛教学者也创立了佛教宗派,并传入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的佛教就是中国佛教宗派的延伸。公元十三世纪初,印度佛教被外来势力所消灭。这样,事实上中国成为了大乘佛教的第二母国。 二千年来,佛教不仅深刻地影响了 中国社会,也程度不同地影响了东亚、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和这些地区国家的宗教、伦理、哲学、文学、艺术、医学、民俗等广泛领域,无不显示出佛教的巨大作用,这构成了中国历史和 上述地区国家历史的显著特点。这是不同民族、国家的不同文化自由交流的成功范例,也是亚洲乃至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 1998年是中国佛教二千年,是有历史意义的年头,值得隆重纪念。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最有意义的活动就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国佛教的二千年历程,进行深入的反思,作出深刻的总结。我们认为,中国 佛教二千年的历程,其实质就是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佛教是怎样实现中国化的?有哪些成功的基本经验值得总结?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主题。佛教中国 化的成功经验,是中国佛教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优秀文化传统,构成为中国佛教的优势、长处、强项,也是佛教赖以长期存在和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认为,依托佛教历史经验的丰富思想资源,结合未来社会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课题,加以细致研究,缜密思考,就能比较准确地展望佛教的未来前景,并确定 相应的思路和举措,以推动佛教适应时代和不断发展。下面,我们拟从学术文化的视角出发,就中国佛教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走向,作一冷静的客观的探讨,以此作为对中国佛教二千年的纪念。 二、中国佛教的历史经验 中国佛教的历史经验就是佛教实现中国化的成功实践,总结中国佛教的历史经验,就要深入探讨和分析佛教是如何调整角色定位,应对排拒,化解障碍,消除矛盾,从而为中国人所接受,并得以存在的;就要深入探讨和分析佛教 ! 23!

佛教石窟艺术 阅读答案

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 佛教石窟艺术 李泽厚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 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其中,以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挐好善乐施和五百强盗剜目故事等最为普遍。 可以想象,在当时极端残酷野蛮的战争动乱和社会压迫下,跪倒或端坐在这些宗教图像故事面前的渺小的生灵们,将以何等狂热激动而又异常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来进行自己灵魂的洗礼。众多僧侣佛徒的所谓坐禅入定,实际将是多么痛苦和勉强。礼佛的僧俗只得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把一切美妙的想望,无数悲伤的叹息,慰安的纸花,轻柔的梦境,统统在这里放下,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从而也就变得更加卑屈顺从,逆来顺受,以获取神的恩典。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 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但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它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但它们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梁武帝赎回舍身的巨款和下层人民的卖儿贴妇钱,尽管投进了那同一的巨大佛像中,但他们对象化的要求却仍有本质的区别。被压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为了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统治者匍伏在佛像前,也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下一样,他要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正像他想像神作为他的化身来统治天上一样。并非偶然,云冈佛像的面貌恰好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连脸上脚上的黑痣也相吻合。当时有些佛像雕塑更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情、潇洒风度,都正是魏晋以来这个阶级所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 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了。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最佳选择,给了这些饱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 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那种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被完全排除。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 10.下列有关北魏洞窟艺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寺院布局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杂说 2011-02-28 18:27:58来自: 广志(talkbox: ratmickey) 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 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

中国之最大全

中国之最大全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香港; 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黄河;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汉服; 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发明于中国 世界上最长的防御建筑:长城; 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 世界上最著名的寺院:少林寺; 世界上线路最长的运河: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 世界上最早的造纸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和火药发明于中国; 世界上对日全食最早的记载:《竹书纪年》记载:“懿(yì)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世界上最早揭示月食成因的人:东汉科学家张衡; 世界上最早的检测地震的仪器: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准确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 世界上最早准确测量子午线长度的人: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金刚经》; 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佛教石窟寺:敦煌莫高窟; 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商业城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建造的登封观星台;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乐山大佛;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省份:中国广东省; 世界上施工难度最大的引水渠:红旗渠; 世界上最高的塑像:高106米的炎黄二帝巨塑;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世界上最长的桥梁:全长42公里的胶州湾大桥; 世界土地管辖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内蒙古呼伦贝尔市; 世界最低的盆地:新疆吐鲁番盆地。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金刚经 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乌鲁木齐 中国之最 中国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亳州市 中国最古老、建都朝代最多、影响最大的城市:洛阳 中国最长的城墙:长城 中国最有名的山:黄山 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故宫 中国最大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 中国现存海拔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 中国现存的建于悬崖绝壁上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群:悬空寺 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石拱桥:赵州桥 中国最早设县的地方:甘谷县 中国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中国最大的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最长的河:长江,长6300公里 中国最大的佛像: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 中国最高的木建筑:山西应县木塔 中国保存最完整、气势最雄伟的帝王陵寝:唐乾陵 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 中国最长的地下河:坎儿井 中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含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广东省 中国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浙江东北,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屿,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1.3米)。海景变幻,岛上有千步沙、潮音洞、梵音洞、南天门等风景点20余处。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普陀山即普陀岛,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海中,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在佛教界有“银普陀”之誉。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自唐建立观音道场以来,经历代兴革,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篷,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 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县西南,海拔3099米,一山势逶迤,形如"螓首峨嵋,细而长,美而艳"故名。先全山主要庙宇及风景区有报国寺、万年寺、伏虎寺、清音阁、洗象池等十余处,金顶是观日出、云海、佛光之地。峨眉山在佛教界被称为光明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峨眉,故名。峨眉山由花岗岩、变质岩构成,包括大、二、三、四峨眉,海拔3000米左右,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山上寺宇始建于东汉,起初流行道教,唐朝开始佛教日兴,至明清

有寺庙近百座,在佛教界有“铜峨眉”之誉。后来,寺庙多遭摧毁,建国后曾大规模修建过。现主要有报国寺、万年寺、伏虎寺、雷音寺、洪椿寺、仙峰寺、洗象池、接引殿、卧云庵等。云海、日出、宝光为山顶三大奇观。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即传入峨眉山。近2019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的佛教圣地。寺庙中的佛教造像,有泥塑、木雕、玉刻、铜铁铸、瓷制、脱纱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如万年寺的铜铸“普贤骑象”,堪称山中一绝,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阿弥陀佛铜像、三身佛铜像,报国寺内的脱纱七佛等,均为珍贵的佛教造像。 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五台东北,海拔3058米。五台山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庙宇最著名的是南禅寺和佛光寺,是我国现存寺庙中历史最悠久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五台山,中国佛教第一圣地。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北部的五台县境内。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长百余公里,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最高峰北台顶海拔3058米。五台分别为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之中北台叶斗峰最高,海拔3058米,素称“华北屋脊”。,在佛教界有“金五台”之誉。五台山因气候凉爽,又

中国著名的十大寺庙排行

中国著名的十大寺庙排行 如果你爱旅游、对佛教文化,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想了解更多的这方面的信息,那今天小编给你推荐的这篇文章就能给你一个很好的答案。 寺庙——我国的艺术瑰宝库,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寺庙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同时,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下面为您介绍我国著名的十大寺庙。 第一名: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洛阳市老城东约几公里邙山南麓洛河北岸之间,是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兴建的第一座寺院。 第二名:大昭寺-坐落在拉萨市旧城中心八角街,始建于公元647年。传说,在建寺之前,文成公主运用阴阳、五行,推测出西藏的地形似一仰卧的魔女,拉萨卧塘湖恰为魔女的心脏,在此填湖建寺才能驱魔。

第三名:法门寺-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 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第四名:关帝庙-解州关帝庙在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北靠银湖(盐池),面对中条山,景色秀丽。解州东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国蜀将关羽的原籍,故解 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

第五名:晋祠-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 第六名:孔庙-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建筑群。

意为“兜率天宫讲修宏扬吉祥右旋洲”。 称于世。)

第九名:塔尔寺-塔尔寺位于湟中县鲁沙尔镇,距西宁40公里。 第十名:悬空寺-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山西恒山的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 悬在半空之中。

四大佛教名山

四大佛教名山 佛教是人类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放射异彩但尚未完全被人感受到的一种珍品。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去恶从善、去染成净、护生佐世,用“出世”思想表示其“入世”的态度,亦即用“出世法”改造“世间法”。它的关于“众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的主张,包含着深刻的人人可以教育、可以造就、布衣可以成圣的思想,认为只要通过戒、定、慧三学(同时也是三个阶段)的修习,便可证菩提、入涅磐,亦即所谓成佛。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点是清净、虚寂。为了便于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僧人往往希望远离尘世之名利场,寻求可以寄身托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得阳光雨露的化育,受风霜寒热之洗礼,尤具天地之灵气。林海云涛衬其静,飞瀑流泉见其净,莽莽苍苍显其空,虎踪鹿迹明其虚,自然之风采,天造的神韵,难以状貌。净、静、虚、空在僧人与崇山峻岭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于是产生了独特的人文与奇特的自然融于一体的佛教名山。 “天下名山僧占多”,僧人选择名山修习是一个方面,而他们一旦住山,便从此成为此山的义务护林员、育林员,而且将文化引进山林,形成人文景观,从而扩大、升华了这座名山的内涵,则是另外一个方面。寺于山得其所,山以寺而扬其名,纯自然之名山变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双美之

名山。当中国化的禅宗创立之后,这一趋势和作用尤其变得明显。 中国的佛教名山不止千百,其中以“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这四大名山声名及影响为最。 五台山,清凉圣境 五台山在山西省的东北部,其大部分在五台县境内。五台山属太行山一个支脉,为东北至西南走向。有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大高峰,其中北台叶斗峰,海拔高达3058米,为我国华北地区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座台顶虽峻极云表,峰顶却平坦宽广,“有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又因此山“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广清凉传》卷上),亦称为“清凉山”,并被人们誉为“清凉圣境”。五台山景色宜人,风光秀丽,气候凉爽,是消夏避暑的理想胜地。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汉地,到东晋十六国时期,便逐渐弘传至这一地区。从此,五台山佛教历经沦桑,弘传不绝。寺庙林立,香火兴盛,名僧济济,宗派繁多。五台山成为海内外信众虔心巡礼朝拜的佛国圣地,与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山东省佛教协僧团管理制度

山东省佛教协僧团管理制度 一、僧团山东省重点寺院按十方丛林制度建立僧团组织。僧团除住持外,有四大班首(序职),八大执事(列职)。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后堂、堂主,指导禅堂或念佛堂修行。八大执事即:监院(综理全寺事务,掌管全寺经济)、知客(掌管全寺僧俗接待事宜)、维那(掌管宗教仪式的法则)、僧值(管理僧众威仪)、典座(管理大众饭食斋粥)、寮元(管理一般云游来去的僧人)、衣钵(辅助住持照应庶务,调和人事)、书记(职掌书翰文疏),专管全寺各项事务。由住持按照丛林请职制度和协商原则,定期任命,晋升序职人员,任免列职人员。班首和执事人选条件是爱国守法,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戒行清净,作风正派,有一定的佛学水平和组织办事能力。担任住持、班首,戒腊须十夏以上。担任主要执事,戒腊须三夏以上。住持对外代表本寺,对内综理寺务。2000年9月15日起,山东省佛教界执行中国佛教协会制定的《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退职的规定》。 住持、班首、执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发扬六和精神,实行民主集中,管理寺院各方面工作。凡重大问题由住持召集班首和主要执事及有关负责人员举行寺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寺务委员会主任由住持担任,成员由主要班首、执事组成,吸收爱国爱教、作风正派、有组织和工作能力的居士

参加。寺务委员会的职责相当于上述寺务会议,任期1年。 附: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退职的规定 第一条根据中国佛教协会制订的《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为加强寺院的管理和建设,摄受僧众,令正法久住,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主持(以下简称寺院住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和资格:爱国爱教,遵守法纪;勤修三学,戒行清净,办事公道;有相当组织领导能力;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或同等文化水平,毕业于中级以上佛教院校或具有同等佛学水平;年龄三十周岁以上,戒腊十年以上。 第三条寺院住持的产生必须贯彻民主协商,选贤任能的原则。寺院住持,由当地或上级佛教协会主持协调,经本寺前任住持及两序大众协商推举,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以下简称省佛教协会)审核同意后礼请之。 全国重点寺院及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寺院住持人选,由省佛教协会征求中国佛教协会意见后礼请之。 第四条寺院住持每届任期三年,连选可连任,连任不超过三届。 七十周岁以上的僧尼,除特殊情况外,不新担任寺院住持。 住持在任期内因年老体弱,不能主持寺务、领众熏修者,可提前退居。寺院主持原则上不兼任。

佛教石窟艺术的变迁论文

佛教石窟艺术的变迁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法律标志。伴随着产生了伟大的佛教艺术,其中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它是用来作为一种信仰、崇拜,而不单纯用来作为供人欣赏的对象。 随着时代的变化,佛教经历了变化发展,佛教石窟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实生活的变化和阶级统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各自以自己的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中华名族从接收佛教、改造佛教、最终摆脱佛教这一过程。虽然各个朝代的佛像都具有硕大的身躯,具有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但是它的人事内容去不相同。以敦煌佛教石窟艺术来看,我们会发现北魏、隋唐、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也有差异。 中国最早的石窟因推到北魏的洞窟,从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成为洞窟壁画的主要题材,这些佛教传来未经过变化,主要是印度题材,壁画多为佛教故事,如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奴好善乐施之类的,这些壁画都体现了人灵魂的善良与美丽,心灵的平静与崇高。这是一种反理性的宗教迷狂,带有激烈的热烈迷狂的气氛和情调。从壁画的题材内容是与北魏时期的社会背景戚戚相关的,这是那个时期的真实写照,但确是严重的歪曲的写照,北魏历史总的来说是一个战祸,饥荒、病疫、动乱的历史。阶级和民族残酷野蛮的压迫,阶级之间、名族之间、统治集团之间、皇室宗族之间杀戮不断。而壁画的主题正是要让人在悲惨的现实中脱离出来,努力忘记现实中的不公平、不合理、从而也就变得卑屈顺从,逆来顺受,做到自我牺牲,以获得神的恩典。壁画的故事表现在如此动荡的形式中,正可以体会到他们当时吸引,煽动和麻醉人们去皈依天国的那种巨大的情感压力。 北魏洞窟佛像雕塑秀骨清秀、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的寄托在它身上,佛像身体前倾,目光下视,脸上的微笑不是对人事的关怀和慈爱,而是对人世现实轻视和淡漠,表现了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 跟长期分裂、战乱的南北朝映对的正是长期统一稳定的隋唐,与此相适应的艺术领域,无论是雕塑的面容、体态,还是壁画的题材风格,都开始了明显地变化,与北魏的悲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隋代的雕塑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到唐代以健康丰满的形态为主。唐代雕塑体态健康丰满,与北魏那种超凡绝尘截然不同,唐雕塑更具有人情味和亲切感,佛像也显得更加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不在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神了。 同时这一时期的佛像更是概括性极大,含义不可捉摸,分化不明显的佛,它已经变得更加分工明确,各有不同职责,形象更加具体化、世俗化、精神性也较低了。这与北魏相比,这是进一步的中国化。 这些变化,与儒家思想的渗透有关,至南北朝以来,儒佛道相互攻讦辩论,至唐逐渐协调共存,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了佛教,佛教逐渐符合儒家思

全国著名寺庙对联大全

上联:你眉头着什么焦,但能安分守贫,便将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 下联:我肚皮有这般大,总不愁穿虑吃,只讲了包罗万物,自然百事放宽心。 (——四川成都宝光寺) 上联:花即是禅,鸟即是禅,山耶云耶亦即是禅,钟磬声中随你自寻禅意去; 下联:男可成佛,女可成佛,老者少者都可成佛,松杉影里何人不抱佛心来。 (——甘肃兰州五泉山浚源寺) 上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空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奉; 下联: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广东南华寺天王殿) 上联:乾坤容我静; 下联:名利任人忙。 (——普陀普济寺) 上联:净地何须扫; 下联:空门不用关。 (——福州涌泉寺) 上联:清华真佛地; 下联:庄严古洞天。 (——安徽九华山华严洞) 上联:退一步天高地阔; 下联:让三分心平气和。 (——河南登封法王寺) 上联:剪一片白云补衲;

下联:邀半轮明月看经。 (——甘肃兰州白塔寺联) 上联:笑到几时方合口; 下联:坐来无日不开怀。 (——济南千佛寺) 上联:庙内无僧风扫地; 下联:寺中少灯月照明。 (——安徽凤阳龙兴寺) 上联:千古英雄浪淘尽; 下联:天下名山僧占多。 (——镇江金山寺) 上联:问观音为何倒坐? 下联:恨众生不肯回头。 (——日照天后祠联,祠中观音面北,人称倒坐观音) 上联:人世大难开口笑; 下联:肚皮终不合时宜。 (——陈宝琛撰大同华严寺观音阁) 上联:大护法不见僧过; 下联:善知识能调物情。 (——鄞县天童寺) 上联:自在自观观自在, 下联:如来如见见如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