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卫生改革

农村医疗卫生改革
农村医疗卫生改革

农村医疗卫生改革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增进农村居民健康,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我国从1994年就开始进行医疗改革试点,1998年医疗改革进入组织实施阶段。2000年7月,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得以全面展开。但从总体上看,改革成效甚微,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

1、困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建国以来,农村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合作医疗制度和乡村卫生队伍建设都取得显著成绩,对保障农村居民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有的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失去了活力,农民的医疗保健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1、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公共卫生支出的增长主要由于人员经费增长拉动,公务费和业务费几乎没有增长甚至下降。农村公共卫生的公务费和业务费中,政府支出逐渐走低,公务费和业务费从1991年的2.58亿元下降到2000年的1.84亿元,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年均增长速度为-10.7%;致使公共卫生机构通过“有偿服务”进行“创收”,来解决业务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农村基层预防保健服务经费严重不足,预防保健工作有所削弱,某些已经消灭或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在一些地方时有回升,而且新发生的病种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2、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农民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严重的不合理,据统计,199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为587.2亿元,而用于农村的卫生费用为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当年,城镇人口约为3.79亿人,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乡村人口为8.66亿,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0.7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前者是后者的13倍。农民缺医少药的问题严重,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说,现在中国的农村确实有很多人看不起病。根据统计数字和农村调查研究的结果,估计有40%—60%的人,因为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中国的中西部地

区,因为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因病在家里死亡的人数估计在60%—80%。世界卫生组织通常用三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人均期望寿命。根据卫生部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城乡差距明显,而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是58.2/10万,高出城镇2.6倍;城市婴儿死亡率是12.2‰,而农村婴儿死亡率33.1‰,高出城镇2.7倍。卫生部2004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过去五年,城市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8.9%、农村增长了2.4%,而年医疗卫生支出城市、农村分别增长了13.5%和11.8%。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en(1989)在80年代末就指出,尽管改革后中国农产品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但在生命统计上却相对停滞或退步。可见,农民医疗保健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低,人才匮乏。卫生技术人员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举步维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但经过试点工作发现很多问题,首先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识不足,疑虑重重。这里有宣传教育不到位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对国家的农村卫生政策的稳定性和系统性信心不足,可预期性的利益渺茫。其次是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农民不堪负重。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民收入增加了,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看病难的情形越来越严重。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是2622元,而农民住院例均费用是2236元。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农民住院,他全年的收入可能都要花在医疗费用上。第三,农村医疗机构管理混乱。到2003年末,全国共设立51.5万个村卫生室,其中:村办27.7万个,联营3.6万个,乡卫生院设点2.6万个,私人办15.8万个。[6]而且相当多的村办卫生室也名不符实。所以私人或家族式的医疗服务网点,使农民对自己的资金投入缺乏安全感。

二、农村卫生改革的定位和方向为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医药分家、药品的招标采购、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等,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医疗保健问题。改革的成效与人们的期望值相差深远,其中农村卫生改革的定位和方向不明确是重要原因。首先要坚持一种思想,就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公共产品,

是福利性的公益事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而决不能简单市场化。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双轨”制。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有利于打破城乡分治的基本格局,有利于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党的农村基本政策与改革发展的进程相适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基本解体,绝大多数农民成为自费医疗群体。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跟不上医疗费用的上涨速度,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比较突出。对广大农民来说,“健康就是财富,疾病就是贫困”。所以,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应作为基本的公共产品,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只有政府有效提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风险,才能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树立一种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农民为本,缩小城乡差距。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计,在广大农村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如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决定对农民实施“两减免、三补贴”(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使我国农民直接得到实惠451亿元。同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减免,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以激励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属于公共经济决策中的相机决策。对我国七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粮食生产滑坡等进行紧急矫正性干预,效果非常明显。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2005年一号文件规定:“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实施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也需要实质性的惠农措施来保证。第三要增强一种意识,就是坚持依法办事,强化卫生立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稳定的政策,切忌朝令夕改。否则,农民就会疑虑重重,以至于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采取等待、观望甚至抵触。我国政府已经颁布了多个改革配套文件,并制定了有关区域卫生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卫生监督体制、卫生人事制度的改革文件,由此形成了全面推动中国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政策体系。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医疗卫生改革领域的复杂性以及需要深层次性的协同努力,并且又因为其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通过立法来确保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建设。而且国家对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的财政投入以及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上的转移支付也应该从法律上予以保障,杜绝国家决策意图上的随意性和反复性。在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体系的运作和基金管理方面,也应通过制定公平、公正、公开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设立非营利性的农村医疗保障管理部门,以及由农民、政府与经办机构、专家共同参加的监督审查机构,确保合作医疗制度的正常运行。

三、加强农村卫生事业改革的对策思考要实现“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村卫生工作的目标,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决策。1、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各级政府按照分级管理,以县(市)为主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承担全面责任,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确立乡镇卫生院在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中的管理地位,由县(市)级政府负责,有利于解决农村卫生服务监督与管理缺位的矛盾。在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统一管理下,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才能形成分层经营、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服务体系,只有通过对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才可能对农村卫生工作实现全行业管理,把农村卫生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核心在管理,盘活现有卫生资源,调动积极性,加强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强化县对乡村的卫生业务扶持和监管功能,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2、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扶持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1.6%—1.7%。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医疗费用的70%用在城市,30%用在农村;而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也就是说30%的人口占用了70%的卫生资源,包括政府的支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领域和导向作用,是其它卫生费用来源(包括社区筹资、社会筹资、服务收费等)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应适当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应给予补助。落实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制

度,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对口重点支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建设。要提高投入的有效性,把财政支持的重点调整到支持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人员培训和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上来。3、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随着农村经济、交通、区域和基层组织的变化,原有的三级医疗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甚至重复建设。存在着种种不适应,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一是应打破行政区划布局,解决乡镇卫生院重复设置问题, 原则上坚持“一乡一院”、“一村一室”。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设置要考虑其服务人口多少、服务半径大小。二是乡镇卫生院与乡镇计划生育指导站实行共享,解决两者并立造成的资源浪费。三是对那些离县级医疗机构过近,且生存能力很差的乡镇卫生院,应实行撤、并、转,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四是要控制乡村医生的数量,提高质量。严格实行乡村医生的准入制度。五是在明确服务功能的前提下,严格控制高档设备购置,减少资源闲置浪费。4、改革农村卫生人员培养模式,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还是人才。根据我国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低,人才匮乏的现状,一是要定向培养适用人才,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国家可以安排专项资金委托高等医学院校定向为农村培养全科医生,或由医学院校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面向农村的大专班的方法,即由学校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或合同书,学生全部定向分配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二是要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我国各地农村医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医学知识素质、操作技能、服务态度等与全科医生的标准还相差较远。要加强对在职的乡村医生采取多种途径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 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力争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以及国务院体改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共同签发的《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我市农村实行了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初级

卫生保健网络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农村卫生工作整体上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使得现阶段农村卫生工作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和困难。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体制改革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合作医疗面临很多困难,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突出。

1、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仍然很差。主要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相当一部分乡镇卫生院,还是七、八十年代建的,房屋破旧,设备老化,人员没有更新,许多卫生院简单的小手术都不能做。看病种类和水平有限,群众不愿或不信任卫生院。村卫生室更是简陋,有的和住家户在一起,其状况与性质和个体行医相似。

2、 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匮乏,技术水平较低。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人员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等三低现象。由于乡镇卫生院离城镇较远,条件相对较差,加上待遇较低,有部分乡镇医疗卫生人员不愿在基层,想办法上调或考研,有的辞职,医护人员不能安心工作,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也影响医疗质量。目前由于编制问题难解决,每年各地都有大量医学专业毕业生外流,自谋生路。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缺乏与毕业生找不到岗位的“假性”过剩并存的矛盾,从人才层面上严重制约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村卫生室管理有待加强。很多地方的村级卫生室条件不一,大部分还达不到国家要求。有的村卫生室建设状况十分落后,管理模式以个人为主,存在着这样一些突出的问题:宅室两用,面积过小,功能区不分;一室一人,一人多职,无财政补助;医护人员学历、水平偏低(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不足);主要承担常见病的诊治,难管理;有的村医购药随意,无处方,药价随意;器械消毒没有保障,医疗垃圾随意处理等。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着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农民普遍反映报销比例偏低。

[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加快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增加财政投入,尤其要加大对相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在人员保障,仪器设备、资金支持方面要加大力度,特别是一些偏远乡镇和交通状况较差的地区更要重视,要保障他们具有最基层医疗条件和急救条

件,使之能在第一时间保障病人得到救治,以免贻误医疗救治时机。

2、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卫生机构经营模式。乡镇卫生院可采取撤、并、转的形式,以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和重组,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村卫生室可以由村委会集体举办、村医联办或者乡镇卫生院设点领办,也可个体承办。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资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允许各种成分经济在农村投资举办营利性医院。

3、改革现行人事用工制度,改变人才短缺与人员“假性”过剩并存的不正常现象。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关键是解决富余人员的出路问题。医疗工作是人命关天的特殊行业,建议制定相关法规,规定非医学专业人员不得进入医疗行业。大胆引进学历较高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对大专以上的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医疗卫生人才,应有特殊政策,使人才能留得住,留得安心,在工资,培训,职称考评等方面给予优先。。

4.加强农村医疗市场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医疗卫生相关规定,管理好各类农村医疗机构,建立监管制度,加大督查力度,定期和不定期对各卫生院,卫生室,个体诊所和民办医院开展检查,对药品采购,价格,质量,使用情况,服务质量及医疗垃圾处理加强监管,并制定专门备案制度。

5、努力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个人缴费可以按农民自愿由每人10元提高到30元,用以提高报销比例,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政府要设立专门机构承担资金的筹集和运作,避免由卫生院来操 作给农民造成误会。

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增强农民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投入意识,普及卫生防疫知识,改善农民的居住卫生环境,帮助农民群众培养科学文明的卫生生活习惯,减少疾病,促进健康。为进一步解放劳动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同名1472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同名1472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利于民生发展的惠农政策,自政策出台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发凡的推广并起到了突出的作用。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2489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数达8.02亿人,参合率为98.7%。2013年度新农合筹资总额达2972.5亿元,人均筹资370 .6元。全国新农合基金支出2909.2亿元;补偿支出受益19.42亿人次,其中住院补偿0.93亿人次,普通门诊补偿15.2亿人次。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然而这一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使得制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以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窝铺村为研究对象,调查新农合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我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窝铺村医疗报销改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概述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 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

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0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9年,中国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确立新农合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地位。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参合农民、地方政府、国家三分进行资金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其性质实现了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社区统筹保障制 度向国家社会保险福利制度的转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农村由于补偿程序繁琐,补偿地点距离遥远,很多农民都选择放弃补贴,就我们窝铺村而言, 由于距离报销的医院:历城区人民医院距离较远,很多村民直接放弃去医院的新农合补贴处兑换 补贴,原因大部分是由于每年生病次数有限,花 费虽大但补贴金额有限,领取补贴的成本较高, 因此很多补贴款并不能真正到达农民手中.从需求方面可以看到,由于新型合作医疗以大病统筹

201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指南

201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指南 一、参合对象和筹资标准: 凡是启东市居民,除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居民外,其余居民均可参加户口所在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凡是在每年规定筹资时间结束后出生的婴儿,在该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年度内,如其父母双方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享受住院医药费补偿,否则不可。凡是在每年规定筹资时间结束后从部队回乡的复员退伍军人和转业士官及其他外出人员,如要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由其亲属或委托他人在规定筹资时间内代为交纳。 XX年度的筹资标准为人均600元,其中参合者自缴120元,政府补助480元。 二、筹资时间: 参合者在XX年10月30日至11月30日上午11点30分到户口所在地村委会主动缴纳参合资金,每人交纳120元,逾期作自动放弃,不再办理。参合年度为XX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中途不得参加或退出。 三、门诊医药费补偿标准及结报程序: 普通门诊医药费补偿:符合补偿范围的门诊医药费用,按55%予以补偿,每人每日封顶40元。每人每年累计补偿限额为100元,年度补偿金额不足 100元的,结余部分结转下年累计使用。参合者在全市门诊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就诊时必须主动出示

身份证与合医卡,进行网络刷卡实时结报。 大额门诊医药费用:参合者在使用完普通门诊年度补偿金额100元后,全年发生的未结报门诊医药费,起付线为XX元,超过起付线的门诊医药费按25%予以补偿,全年累计补偿限额为1500元。由各镇乡年终统一办理结报。 四、住院医药费结报程序及时限: 在本市定点医院就诊入院时,参合者必须带上本人身份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办理住院手续。出院时,由所在医院按补偿有关规定给予实时结报。在市外一级以上医院发生的住院医药费用,参合者出院后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身份证、转院转诊单、务工或探亲证明和所住医院出具的医药费用清单、出院小结、医药费发票原件等材料交镇乡财政所初审,由市合管办审核结报。补偿时限:下年度1月30日之前。逾期作自动放弃,不予报销。跨年度的医药费转下年度结报。 五、住院医药费补偿标准: 起付线。每次符合补偿范围的医药费用,启东市外医院600元,启东市区二甲医院(人民医院、中医院)400元,启东市内其它定点医院100元。每次住院符合补偿范围的医药费用不超过起付线的不予补偿。 补偿比例。符合补偿范围在起付线以上的医药费用,启东市区二甲医院按75%补偿,启东市内其它定点医院按90%补偿。经转院到启东市外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按启东市区二甲医院补偿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加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对策思考 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卫生工作是农村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农村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我国从1994年就开始进行医疗改革试点,1998年医疗改革进入组织实施阶段。2000年7月,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得以全面展开。2009年春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再次成为“两会”的热点之一。2009年4月6日,国务院公布了新医改方案,全国人民对新医改寄予厚望。但是从在此以前医改实践来看,改革的成效并不十分明显,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 一、目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举步维艰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但经过试点工作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识不足,疑虑重重。这里有宣传教育不到位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对国家的农村卫生政策的稳定性和系统性信心不足,可预期性的利益渺茫。其次是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农民不堪负重。据悉,在“以药养医”的医疗服务下,药品价格在各环节的实际构成中,生产成本只占30%,商业流通成本占到20%—25%,其中包含医药代表5%的提成,医院环节占45%—50%,包括医院加价、折扣和医生回扣的费用。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民收入增加了,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看病难的情形越来越严重。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是4140元,而农民住院平均费用是2286.84元,比2007年增加了82.84元。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农民住院,他全年收入超过一半可能都要花在医疗费用上。第三,农村医疗机构管理混乱。到2004年末,全国共设立51.5万个村卫生室,其中:村办27.7万个,联营3.6万个,乡卫生院设点2.6万个,私人办15.8万个。[1]而且相当多的村办卫生室也名不符实,使农民对自己投入到“新农合”的资金缺乏安全感。 2. 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近几年来,农村医疗卫生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乱办医的现象比较严重,村级卫生室与个体诊所遍布乡村,导致盲目发展、无序竞争、假医假药等现象愈演愈烈。在广大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网底不牢,功能弱化,医疗秩序混乱。村级卫生室名义上属于集体,实际上属于个人,它们既不承担三级预防保健网的网底任务,更不顾公共卫生道德,以盈利为目的,与乡镇卫生院争地盘、争病原、抢业务,导致三级卫生网原有的层次转诊、业务指导关系基本丧失。为了生存,乡镇卫生院也纷纷走出院门,开办所谓第二门诊、第三门诊,使有限的卫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3. 卫生投入严重不足 一个时期以来,农村公共卫生支出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人员经费增长拉动上。按照要求,各级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应占到财政总支出比例的8%。以湖南省为例,从2007年的数据来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临的问 题与对策 学生崔海娟 指导教师张耕墨老师 专业公共管理 层次专升本 批次 112 学号 w130222112027 学习中心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 工作单位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 2013年8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1

摘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针对当前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而制定的一项惠民政策,是在政府不断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出台的一项重大惠农政策,这对缓解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是一项有力举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但在参保模式、筹资水平、补偿模式、支付模式等方面的设计上都还存在着缺陷,比如财政投入少,农民受益程度低,政府监管不到位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宣传,加强制度建设,增加投入,以利于这项制度的完善,从而在实施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临问题对策

目录 1 引言 (1) 1.1理论依据 (1) 1.2立题意义 (1) 2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 (1) 2.1新型农付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状况 (1) 2.2农村卫生服务总体质量不高 (2) 2.3农民更需建立完善的合作医疗制度 (2) 3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特点 (3) 3.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传统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区别 (3) 3.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取得的主要成效 (3)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中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4) 4.1财政因素制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4) 4.2参合率高,知晓率低 (5) 4.3农民缺乏信任感 (5) 4.4监管机制存在缺陷 (5) 4.5立法不完善 (5) 4.6制度不健全 (6)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今后发展的对策 (6) 5.1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提高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认识 (6) 5.2加强监管,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实施 (7) 5.3落实财政补助资金,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 .. (7) 5.4完善立法建设,保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 (7) 6结论 (8) 参考文献 (9)

浅谈中国农村医疗保障的几个相关问题

浅谈中国农村医疗保障的几个相关问题 ——揭阳市龙潭镇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年5月9日 [调查地点]广东省揭阳市龙潭镇 [调查对象]揭阳市龙潭镇陂尾村、龙东村村民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与入户访谈相结合 [调查目的]农村医疗保障是对农民生命健康权的尊重,是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保障。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曾建立起完善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在改革开放后,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趋于解体,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2003年开始,政府在农村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期完善农村的医疗保障体 系。笔者通过对此次调查中所反映出的情况的论述,试对当前中国农村医疗保障的 几个相关问题作出自己的思考。 1.引言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立法实施的、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对社会成员尤其是那些(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活发生困难的个人或家庭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经济生活的项目的总称。它由一系列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体系构成,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方面。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世界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之一,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称为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农村社会保障是相对于城市社会保障而言的一个概念,是指社会或国家为保证农村社会成员个人及其家庭的经济安全而提供必要的福利,通过立法实施的一种公共计划,其实质是实现部分社会财力的转移,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② 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包括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福利、农村社会救济、农村社会优抚(对军人和军烈属)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是国家通过立法、多方面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享有基 ①参见聂华林,杨建国.中国西部农村社会保障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②参见张曼.农村社会保障——关注农村民生问题[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制改革问题研究1

目录 中文摘要和中文关键词 (1) 一、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现状 (1) 二、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发展的思路 (3) 三、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议 (5) 四、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 (5) (一)有利于我国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实现 (5) (二)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健康水平 (6) (三)有利于促进使用公共产品的公平性 (5)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经济学院金融系李芳 准考证号:030110300953 【摘要】通过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现状的分析,找出农村医疗存在的问题,其中是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缺少专业卫生人才、医疗费用的增长高于农民收入的增长,然后深入分析影响该问题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通过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思路及对策建议,通过改善农村居民医疗保障体制具有深远影响来健全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 【关键词】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现状;思路;建议;意义; 农村医疗保障体制是由政府通过制度设计与维护、基金筹集与管理、卫生维护调控与监督的,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一种综合性医疗保障体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建设也逐渐完善,但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却显得相对缓慢,尤以农村医疗保障体制问题突出。我国有将近9亿农民,而这么庞大的人口看病问题却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这将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瓶颈。本文将从农村医疗保险体制的现状浅论其改革措施。 一、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现状分析 (一)合作医疗保险遇到了重重困难。 由于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及政府不同部门的条块分割,很多地方的合作医疗保险办办停停,几经波折,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如山西榆次和平遥两县的合作医疗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恢复之后,分别维持了2―4年便相继解体、萎缩。到1999年,合作医疗覆盖面以行政村为单位只有6.5%。 (二)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据统计,2000年我国卫生事业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左右,公共卫生事业费用约占总卫生事业费用的15% 。我国农村卫生费用投入严重不足,2010年政府在卫生事业上投入587.2亿元,其中只有92.5亿元投向农村,仅占政府投入的16%。同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亿元,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使用的份额不到25%。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占有的卫生资源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80%的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这样造成了城市医疗设施、医疗技术人员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而农村很多乡镇卫生院基础医疗设施很差,缺少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要求,从而形成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三)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

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报告

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报告 2005年7月1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联合主办形势报告会。卫生部党组书记、部长高强同志应邀到会并作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的专题报告。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看经济发展成果,看政府管理能力,看党风政风建设,看社会和谐公平。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是摆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卫生系统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 一、我国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强调把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重要位置。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遵循“救死

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原则,努力解决根据地军民的医疗卫生问题,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我国卫生工作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方针。毛泽东同志早在1965年,就明确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更加重视卫生工作和人民健康。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医疗卫生部门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出席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时指出,卫生事业是造福于人民的事业。卫生事业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发挥着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1997年和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作出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推动了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新一届党中央强调把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公共卫生建设工作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强调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加强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并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在历届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我国卫生事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关于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问答

《关于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工 作的指导意见》问答 1.什么是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 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是通过推行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将新农合的支付方式由单纯的按项目付费向混合支付方式转变,促使医疗机构调整医药费用收入结构,控制过度用药、过度检查等,实现规范服务、控制费用的目标。其主要内容包括门诊费用支付改革和住院费用支付改革。《关于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从2012年开始积极推进统筹区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和病种全覆盖的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争取到2015年实现在所有的统筹地区全面实施的目标。 2.为什么要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 实行支付方式改革,有利于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增进新农合基金使用效益,提高参合人员的受益水平;有利于合理利用卫生资源,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对于新农合制度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让农村居民切实享受医改

成果,保障参合农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3.如何确保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取得实效? 首先要坚持全覆盖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全覆盖的原则。。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要力争覆盖统筹区域内所有定点医疗机构,覆盖所有住院病人以及享受新农合门诊(统筹)补偿的病人。只有实现全覆盖,才能避免医疗机构为控制费用而选择病人,才能避免医疗机构向未实行支付方式改革的病人转移费用成本,从而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有效发挥支付方式改革的内在激励和制约作用。 二要结合实际,,动态调整新农合支付标准 动态调整新农合支付标准。。支付方式改革的二要结合实际 直接目的是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要保证支付方式改革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就要尊重当前医药费用的合理现实及未来医药费用的合理增长。因此,新的支付标准,要根据基线数据调查、既往医疗费用水平等因素合理测算。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支付标准的确定,还应有利于引导参合人员常见疾病在基层就医。同时,支付标准也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补偿方案调整、医疗服务成本变化、高新医疗技术应用以及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增长等因素,结合实际定期调整。 确保持续发展。。要逐步建立新农合管理三要兼顾多方利益,,确保持续发展 三要兼顾多方利益

农村医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医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编号:建议4237号 建议主题:农村医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议类别:民生类 建议人:aoeiu 政治面貌:群众 提交时间:2010-03-24 10:02:11 内容: 据悉,政府相关部门正针对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酝酿国家层面的管理政策,新医改方案也即将出台。出于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责任感和对农村卫生改革的期待,笔者结合自己在农村卫生所近20年的工作经历,凭借自己对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深入了解,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村卫生室建设与乡村医生目前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医改方案存在的不足作如下分析并提出建议,共有关部门参考。谨期尽可能地为国家医药卫生改革决策层出台村卫生室管理方案及做好乡村医生规范化 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为医改能顺利成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老百姓为什么会看病难、看病贵?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所至: 1、基层医疗条件太差。很多乡村医生把卫生室建在了自己的家里,卫生室与住室、厨房混为一体且非常简陋,常常只有一两间房子,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计是他们的全部设备,室内锅、碗、瓢、勺一应俱全,就医环境令人担忧,很多群众都嫌医疗条件差。可如今宅基地奇缺,乡村医生绝大多数无多余的宅基地,没有合适的地方建卫生室,即使有也大多较偏僻,不适宜建卫生室,群众又都不愿意长期出租宅基地,所以凭乡村医生一己之力很难解决这一问题。再说,建卫生室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如要强制改造卫生室就会给他们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因找不到适宜的建筑用地而把他们逼向绝路。 2、乡村医生没有待遇。乡村医生即要搞防疫,还要搞合作医疗、新生儿登记、疫情登记、疫情上报、疾病普查、结核病转诊、卫生院的工作任务也往乡村医生头上压,有重大疫情时乡村医生总是第一个赤裸上阵。。。。。。乡村医生的工作量较卫生院防疫人员的工作量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卫生院的防疫人员都有国家财政发工资,而现在的乡村医生不仅没有任何待遇,反而每年还必须交纳各种费用和罚款3千余元,大多数乡村医生的收入连一个卖豆腐的都不如,一天收入纯利润也不过 3、4十元,很多乡村医生还挣不到这个数,收入高的乡村医生只占很少一小部分,为了增加收入只能拿病人开刀,不少病人嫌药贵,只好去药店买药,用药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再加上新农合的实施,群众生个小病也去医院住院,使乡村医生的生存更是雪上加霜。 3、乡村医生技术水平普遍低下。由于乡村医生收入过低,没有待遇,工作量大,条件又艰苦,所以,技术较好并有职称的乡村医生都去大城市的私立医院行医去了,一部分没有职称的乡村医生也去了大城市开了黑诊所。致使一些行政村出现了空白村。近年来大专院校毕业的医学生也都不愿留在农村开诊所,师承学医目前也已绝迹,导致农村医疗人员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乡村医生队伍稳定面临极大挑战。许多乡村医生对政府政策失去了信心,不求进取,认为学不学都一样,反正没什么前途。以上因素综合作用,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摘要]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由于政府投入不到位,制度不健全、 保障机制不完善,人才队伍水平和结构不合理,使部分基层卫生机构运转困难,医疗服务质量低下,医疗事故频发。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卫生人才引进,构建人才队伍长效机制;完善对口帮扶、双向互动、定期进修制度;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 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思考 当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包括人力资源、财政支持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价等方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卫生人才奇缺、年龄结构老化、医疗机构简陋、仪器设备落后等,导致大、中医院患者人满为患而乡镇卫生院则成为饿汉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对于满足农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是针对广大农村群众的一种农村公共服务,包括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建设以及对各种多发病、常见病、传染病等的控制与治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村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和救治急症病人,同时负责对下属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而村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向其周围居民提供一般性的疾病诊治工作。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以及承担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即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影响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强而有力的财政支持是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二是政策,政策支持是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基础,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保证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落实预防保健工作、防止因病致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同样大大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和医疗队伍的发展;三是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农村居民的大力配合,才能使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达到一个比较广的覆盖率。 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分析 1.政府投入不到位,部分基层卫生机构运转困难 虽然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乡镇卫生院房屋和配套设施都得到了改善,但部分基层卫生机构仍存在诸多问题,运转困难,主要表现为:首先设施技术水平落后,部份乡镇卫生院由于资金压力无法引进一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卫生和医疗两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区分,所以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回顾,而医院改革则作为本部分的主要线索。按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医疗改革的实际进展情况,现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划分为五个阶段,并逐一分析每一阶段改革的背景原因,具体措施及改革成果。 第一阶段 1978~1984年 背景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坚持了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等一系列正确方针路线,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据统计,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8岁,新生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降低到1981年37.6‰,孕妇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家在经济上濒于崩溃,财政基础薄弱,卫生费用紧缺;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领导水平、技术水平、工作效率都十分低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期间虽然做出过一些努力,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很多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落后,医生护士比例失调,护理人员不足,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知识老化;许多地方疾病多发,卫生状况差。与此同时卫生系统长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控制,导致我们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径进行恢复性的改革的孕育。1978年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拉开了中国30年改革的序幕,一方面为医改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为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 具体措施 本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同时,也包括培养相关人员业务技术,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等内容。 197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提出“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到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上,建设全国三分之一重点县”。同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接着又开展了“五定一奖”和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的办法,并展开了试点。传统医院管理的弊端在这一阶段逐步显露出来,随后加强医院管理的政策相继出台。1981年3月,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开始扭转卫生机构不善于经营核算的局面。在此基础上,1982年卫生部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对医院相关工作要求。 在加强对医院管理的同时,也开辟了医疗主体多元化的先河。1980年,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准,这为转变国有、集体医疗机构一统天下,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促使国有医院的改革更加顺利地进行。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 1前言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村社会通过政府、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资金,用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低费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一种互助互济制度,它既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中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有其时代性和阶段性。2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1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兴起的理论基础 2.1.1社会保障的基本要求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是社会保障的分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大,作为我国公民的主体,广大农民的健康问题直接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为广大农民提供医疗卫生保障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1]。 2.1.2保障农民基本人权的需求 从权利的角度看,尊重和保障参合农民的基本权利--生命健康权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其法理的逻辑渊源和道德支撑。享受医疗保障是广大农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生命健康权是与生俱来的最重要的人格权,不能够变更、转让和放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因此,维持人的生存和发展,维护和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必须发展必要的惠及绝大多数人的医疗卫生事业,这也是国家(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2]。 2.2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衰 2.2.1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最早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当时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仍然极度落后,缺医少药的问题普遍存在。要改善医疗条件,单靠国家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把农业合作社生产上的互助合作机制引入到医疗保健上来。1955年,一些地方出现了由农村生产合作社创办的保健站,通过社员群众缴纳保健费和农村生产合作社公益金补助相结合的办法,由农民群众集资合作医疗,实行互助互济。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医疗保健站,实现了当地农民"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省工省钱,方便可靠"的愿望。随着制度的大力推进,"合作医疗制度"与"保健站"及"赤脚医生队伍"成为解决我国农村缺医少药的三件法宝[3]。 2.2.2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衰退与重建 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原有的"一大二公"、"队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解体,合作医疗的筹资没有了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随之迅速衰落,到1989年,坚持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仅占全国行政村的4.8%[4]。自费医疗制度再次成为在农村占主导地位的医疗制度。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和集体经济的弱化,农村合作医疗处于衰退阶段,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不断出现,农民的健康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由于医疗市场化,农民医疗费用的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农民不堪重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了农村的普遍现象。政府及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推进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同时,也提出了"恢复与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任务,进入了"第二次合作医疗"时期。1997年,农村合作医疗的恢复与重建达到"高潮",但是,其效果甚微,到1998年全国农村居民中得到某种程度医疗保障的人口只有12.56%,其中合作医疗的比重

农村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现状分析

农村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现状分析 作者:郑文娟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地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城乡居民对健康的需求变的十分强烈。但是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以满足广大居民对于健康保障的需求,城乡居民由于诸多原因导致缺乏基本医疗保障的问题尤为突出。健康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福利之一,离开了可及性和可得性的良好的基本健康服务,公民的生活满意程度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农村的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字:农村医疗保障改革现状解决措施。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管理运行机制初步确立后,农民的医疗负担有

所减轻,农民的卫生需求也逐步释放。农村医疗机构和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有所改善,农村卫生工作能力得以提高。截止2007 年,全国已有2452 个县(市、乡)参加了“新农合”试点,参加新农合的人数达到亿人,参合率达到%,与往年相比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不仅如此,医保基金数额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具体见表2-1)。 表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2008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应该清楚的看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农村医疗资源投入不均衡,城乡居民差异过大。 我国当前现有的制度都是将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分割开来,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加以覆盖。在过去的六年里,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人数有突飞猛

进的增长。2006 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5732 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1580 万人,分别比上一年末增长1558 万人和391 万人。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367 万人。2006年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人数已经达到1999 年的倍,增长态势十分迅速。然而,覆盖面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城市,且构成人群为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而农村和城市的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2003 年 3 月,河北省海兴县劳动和社会保障相关部门开展了“医疗保险热点难点问题”调研,结果发现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险问题排在十大问题之首,选择频率为%;紧随其后的是困难企业参保问题,选择频率为50%。同时从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看,社会保障资金投入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一直相当严重(见表2-2)。尽管自2000 年以来国家对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一直在大幅增加,但其占社会保障总支出的比重仍然低于

农村医疗卫生体系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作为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保护农村居民的健康和提升农村居民的入场生活水平的有效措施。它不仅为农村生产和再生产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部分,因此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目前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严重不足。 (1)医疗设施设备的数量和质量非常有限。主要表现在医疗场所布局,消毒措施不规范;基础的检查设备和化验设备都不具备。 (2)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人员结构不合理,能够提供的医疗服务水平较低。目前从事基层医疗工作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多工作人员根本具备医生从业资格,有些仅凭较低层次的经验技术进行工作,有些地方仅配备一名医生或一名医生加一名护士,很难为患者提供准确、及时的就医需求。 2、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仍旧处于较低水平。 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普遍推广和应用,2020年开始城乡医保政策统筹,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费用报销水平,但对于自身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来说,一旦患重病,患大病,仍然会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甚至根本看不起病的现象,因此,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仍旧是处于较低的水平。 3、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尚不规范。 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中尚存在很多散兵游勇,虽然国家一再出台各种政策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管理,但因基数大,范围广,精细化管理存在困难,因此很多大处方,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的问题仍然存在。 4、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支持尚有待加强。目前乡镇卫生院的支出,政府仅负担70%,另外的30%由乡镇卫生院自负,直接导致农村医疗卫生的人员待遇和医疗成本支出受限,难以发展和壮大。 鉴于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二、改善思路和措施: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的认知。全面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有利于改变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状况,强化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 2、加强医务管理,规范从业人员结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改革探索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改革探索篇 各地积极实践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获得可喜成绩。 一、广东--从云浮到番禺:摸索前行 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广东省1391个乡镇中的20975个行政村的4935万农业人口中,已有4137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享受这一医疗保障的农业人口数占到总数的%,这一参保比例居于全国的领 先位置。 1、云浮路径:合作医疗、补充医疗双轨并行 云浮模式在方案设计上十分注重调动农民的参合积极性,采取分档次、积分制、优惠检查费用等,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但主管部门工作量很大。在目前广大欠发达地区,这种模式还是比较合理的。云浮市以其六年来在农村合作医疗领域做出的改革成绩,成为“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 2004年初,云浮市的“创新路径”清晰显露:市县两级政府开始投入额外的财政补贴,云浮实行合作医疗和补充医疗的双轨并行制。具体做法: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户在缴纳10元之后,再多交5元参加补充医疗保险。而在农户的5元的基础上,市县政府共补贴10元,这样一个农户就增加了15元的补充医疗保险基金,以提供10000元的补充医疗赔付额,补助额即可由2000元提高到12000元。2005年起,云浮又将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住院补充医疗保险合并,统称为合作医疗,并实施分档管理。实行高额补助后,当年获得最高限额12000元补助的就有348人。2006年云浮市开始试行积分制,但凡参保两年而又从未享受过合作医疗报销的农户,每户可以累积200分,该户就能提高2%的赔付额度,享受52%的报销额度。这一系列的连续动作,让这个“经济困难市”在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上取得不菲成绩。2007年,全市参加合作医疗已经万人,覆盖率达到%,比省制定的目标高出个百分点。 2、番禺模式: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在2007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上,广州市番禺区以“管办分离、商业公司托管”的基金运作模式得到中央决策层的肯定,被评为全国新农合先进试点。此外,番禺模式被保监会、发改委、卫生部、社科院及全国50个县市的100多位政府官员评价为“标杆”,为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样板,被概括为“政府主导、卫生部门监管、保险公司承办、信息化操作”。这种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基金模式更适合在经 济发达地区推广。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论文

试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摘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社会事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研究农村合作医疗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制定正确的医疗政策,处理好党群关系;有助于我国正确认识农村形势,妥善解决城乡矛盾,努力维护社会的平稳发展,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的侧面对合作医疗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了各种观点,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合作医疗现状,论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涵义,探究了我国当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中表现出的新特征,取得的成绩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未来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医疗改革, 筹资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Abstract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known as "New Rural Cooperative" is a mutual-aid medical treatment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rrangement of serious diseases and is organized by government, attended voluntarily by farmers and multilateral financed by individuals, collectives and governmen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an to realize "three rural" issue is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for our party and our country .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ural undertakings. Studying on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problems helps us deeply understand its importance , establish a right health policy and handle the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well; and it also help us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in rural areas correctly ,resolve the conflict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properly, mainta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afeguard national stability and securit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cooperative medical issu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got many important research results.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existed research an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domestic medical situation discusses its meaning, explores its new features, shows its achievements and the causes of problems. What’s more,some personal recommendations are given to China's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Keywords: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 medical reform , financing mechanis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