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东北地区-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教案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东北地区-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教案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东北地区-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教案

辽阔富饶的“黑土地”》 “东北地区”是晋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中编排的一节教学内容,是一块省际区域。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是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能够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知识目标】

1.读图6.4,找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描述本区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

2.通过分析图6.5,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在图6.10和图6.17 上,找出主要的农业产区和林业基地,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

4.渎图6.19,说出煤炭、石油、铁矿、交通运输和主要重工业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观看东北地区的各种图片或录像资料,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东北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山川河流的情感。

【教学重点】

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找出主要的农业产区和林业基地,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

有关彩图、投影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情景提问法导人。

播放东北地区录像或风光片:一望无际的沼泽地,成群结对的丹顶鹤,成片的大豆、高梁,哈尔滨的冰雕展,美丽的松花江,迷人的太阳岛,天池,林海,拥有海滨浴场和海上石林的城市——大连……学生边看边回答教师的提问:请大家说一说,这些景观位于我国哪些省区呢?为什么这里会形成这些独特的景观?那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个地区。

[讲授新课]

一、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

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在屏幕上展示图6.1,教师提出思考题:

1.读图描述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2.它的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哪些国家接壤?(东面与朝鲜接壤;东北面与俄罗斯接壤;西面与蒙古接壤)

3.本区西南部与我国哪些省区相邻?(内蒙古、河北)

其次,指导学生渎图6.4,提出读图要求:

1.从图中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平原、山地)

2.让学生在图中先找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的分布地区和山脉走向,再找出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松花江等河流的分布和流向,然后指出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的分布以及地势特点,通过读图一一查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在东北地区,平原被山地所环抱,山地外侧又被河流所环绕,从而让学生明确掌握形成东北地区“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的地形特征概念。

二、冷湿的气候

讲述东北地区的气候知识时,指导学生读图6.5,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得出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先让学生把这四个城市的名称标在“东北地形”图中的适当位置上,并分析出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的高低。

2.从图6.5中,读出由低纬到高纬、由沿海到内陆气温值的大小变化和降水量的大小变化。

3.从沈阳、哈尔滨图中,分析出一年中气温在O℃以下、10℃以下、20℃以上的月份。

哈尔滨一年中有5个月的平均气温在O℃以下,有7个月的平均气温在10℃以下;沈阳一年中有3个月的平均气温在0℃以下,有6个月的平均气温在10℃以下;而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月份,哈尔滨和沈阳都只有3个月。

4.根据以上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5.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气候特点的原因。

[反馈练习]课堂活动

参考答案:

1.东北地区濒临的海有渤海、黄海、日本海;相邻的国家是蒙古、俄罗斯、朝鲜。

2.东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上。中部是东北平原,周围环绕着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山地外侧环绕的江河有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

3.沈阳、长春、哈尔滨位于平原地区,七、八月气温多超过22℃,说明东北地区夏季温暖;漠河一月气温在-30℃以下,从十月到第二年四月都在O℃以下,说明东北地区长冬、严寒。

4.东北地区国界线很长,利于我国和俄罗斯、朝鲜等国家进行商贸活动,还可以通过东南部海域与韩国、日本等国家联系。

东南部濒临海洋,地势低平,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水。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在屏幕上展示东北地区粮食、森林的录像和图片: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上的甜菜,松辽平原上的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农作物的丰收景象。在图片的适当位置出示思考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经过四人小组讨论、切磋后,自己归纳出结论。

[讲授新课]

1.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布在什么地区?

玉米、春小麦、高粱、水稻、大豆,主要分布在松辽平原上;甜菜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上,这里是我国最大的甜菜产区。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与分布的特征是什么?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结构中粮食的生产和林业生产占主导地位。

让学生观看录像和图片: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绵延千里的林海;人们乱砍滥伐森林导致环境遭到破坏的场面等。提问:

1.东北地区的茫茫林海中有哪些主要树种?

2.在森林深处,有哪些珍贵的动植物资源?

3.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的原因是什么?

这里有较好的水、土、光、热条件,经过劳动人民长期的垦殖经营,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东北平原土层深厚,黑土面积广大,耕地辽阔,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气候对农业生产有利的影响是:

(1)夏季温暖,日照较长,这里生长期虽短,但是农作物一般可一年一熟。

(2)大部分地区水分条件较好。年降水量自东向西由800多毫米减少至400毫米,长白山东南侧可达1000毫米,东部、北部山区属湿润地区,平原属半湿润地区。降水集中于暖热季节,水热配合较好。全年降水量的2/3集中于六、七、八月,平原地区85—90%的降水集中于暖热季节。另外,积雪和冻土还改善了地表的水分条件:积雪把冬季的降水大部分保存下来,使春播时有较稳定的水源。冻土改变了土壤的水分条件,使第二年春播时土壤有较好的墒情。

(3)冬长寒,气温低,农作物病虫害少。

不利的影响有:

(1)热量不足。冬长寒,积温低,无霜期短,使东北地区的复种指数低,农作物仅能一年一熟。

(2)冻土、沼泽、盐碱地都不利农业的发展。

(3)平原西部受风沙危害,有春旱现象。

(4)夏季降水集中、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区易形成内涝等。东北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这里地势较高,山体外围水源条件充足,冬季漫长寒冷,树木病虫害少等这些都利于农林基地的发展。

4.分析讨论东北地区林区面积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逐年降低,木材蓄积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反馈练习]课堂活动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学习一个地区的工业特征,一般从工业发展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市场条件、交通条件、社会历史条件等)、工业的水平和地位、工业的部门和结构、工业分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但每个区域都有它突出的特征,如东北地区主要的工业特征是发展中的重工业基地。

[讲授新课]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空白地图,图下写出要填内容,让学生临摹自绘一张东北地区空白草图,在图中填以下内容:

(1)重要的工业中心(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鞍山);

(2)主要铁矿、煤矿和石油等重要能源基地的名称(辽河、本溪、吉林、松原、大庆、齐齐哈尔、鸡西、鹤岗、抚顺);

(3)绘出主要铁路干线(滨洲线、滨绥线、哈大线、京哈线、沈丹线、沈吉线),并填出各

线起讫点的名称。

2.指导学生仔细读图6.19,然后,请三位同学到教室前面用鼠标拖动东北地区空白地图,将图下要填内容的名称移到图中相应位置,其他同学自己填。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工业中心、主要矿产、能源、交通的分布,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3.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里采用质疑法,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层次地学习:

(1)东北地区发展为我国重工业基地的条件是什么?

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石油、煤、铁最为重要,是我因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主要油田有黑龙江省的大庆油田、吉林省的吉林油田和辽宁省的辽河油田。大庆油田的开发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我国石油实现了自给。闻名全国的铁矿有辽宁的鞍山和本溪铁矿。大煤矿有阜新、抚顺、鸡西、鹤岗。抚顺有很大的露天煤矿和油页岩,便于综合利用。有较丰富的水力资源,白山、红石、丰满、镜泊湖等水电站为工业提供电力,并有丰富的江河提供充足的工业用水。东北地区有我国最大的林区,木材蓄积量占全国的1/3。有稠密的铁路网、便利的内河航运和海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东北地区还有较长的工业发展历史,为进一步发展工业提供了较好的工业基地和较强的技术力量。

(2)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及工业中心?

本区主要工业城市有沈阳、长春、哈尔滨、鞍山和大连,都分布在哈大铁路沿线。主要工业部门及工业中心有石油工业中心:大庆、吉林、辽河;煤炭工业中心:阜新、抚顺、鸡

西、鹤岗;钢铁工业中心:鞍山、本溪,鞍钢是全国最重要的钢铁工业中心;机械制造工业中心:哈尔滨(发电设备制造)、长春(汽车工业)、沈阳(综合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工业)、齐齐哈尔(重型机械制造)、大连(造船工业、化学工业中心);还有哈尔滨的麻纺、制糖;辽阳的棉纺;丹东的丝织业等。

(3)东北地区的交通特点是什么?

主要以铁路交通为主,有稠密的铁路网,内河航运和海洋航运也较发达。

[反馈练习]课堂活动

略。

地理晋教版八年级下册复习

第五章 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 1.我国可以划分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划分依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 2. 3.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地区,有“中华水塔”之称。这里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柴达木盆地位于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脉的环抱之中,是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盐矿资源品种多,储量丰富,有“聚宝盆”之称。昆仑山脉是亚洲最长的东西走向山脉,公格尔是最高峰,北坡峻巍,南坡平缓。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纳木错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大湖,是世界最高的咸水湖。雅鲁藏布江流量丰富、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是全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4. 秦岭山脉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地区,主体位于陕西省境内,最高峰为太白山。秦岭北坡冬季阻挡西北风南下,使秦岭南部少受寒冷和冻害影响;夏季拦截东南风带来的雨水,加大了秦岭南北降水量的差异。淮河位于长江与黄河两条大河之间。 5. 秦岭—淮河的重要地理意义: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是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线;是亚热带湿润地区和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1月0℃等温线;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河流是否有结冰期的界线。 6.

7. 云贵高原以东、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区为东南丘陵,适宜发展多种多样的亚热带经济林木和果木。长江中下游平原呈串珠状,地势低平,水网稠密。 8. 住宅朝南,在盛夏太阳高度角大,太阳从门、窗射入的光线相对较少,起到遮阳避暑的作用,在隆冬避开西北寒风,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同时冬季太 阳高度角较小,使更多斜射的太阳光线进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第六章认识跨省际区域 6.1 东北地区 1.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的东部,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濒临渤海、黄海,与朝鲜、蒙古、俄罗斯相邻。位于我国地势第二、 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形成山水环绕(平原——山地——界河)的地表形态。气候特点为长冬、严寒。(纬度高,距离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较近) 2. 黑龙江支流以我国境内的松花江为最大。黑龙江的中段及其支流乌苏里江是中俄界河,鸭绿江是中朝界河,图们江不仅是中朝界河,入海口附近还是朝 俄界河。 3. 东北平原包括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的特点是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大兴安岭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 东坡陡,西坡缓;小兴安岭呈西北—东南走向,东北坡陡,西南坡缓。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地势低平,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平原地域辽阔,水土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春小麦、大豆、甜菜等。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全国最大的甜菜产区。山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保护天然林,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4.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是对我国饮食地域差异的高度概括。 5. 东北地区濒临海洋,地势低平,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水。本区国界线长,利于和朝鲜、蒙古、俄罗斯等国家进行商贸活动,还 可以与日本、韩国等国家联系。 6. 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无法种植热量要求较高和生长期长的作物,生长期短,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饲料和防寒 问题,而优势是:长冬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且积雪融化时可以缓解春旱现象,改善土地墒情。害虫过冬困难,缓解病虫害。 7.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已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的生物圈保护区网。 8. 9.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因素:夏季温暖,降水集中,生长期虽短,但日照较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展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人口密度 小,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大。大部分水分条件好,但有冻土、沼泽、盐碱地,都不利于农业发展。夏季降水集中使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区容易形成内涝。 10. 由于人们的过量采伐、毁林开荒、重采轻育及森林灾害等原因使东北林区面积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逐年降低,木材蓄积量大幅度下降。。 11. 湿地、森林、海洋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被誉为“地球之肾”。三江平原的湿地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大豆生产基地。 12. 东北地区发展工业的良好条件:①煤炭、石油、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②有稠密的公路、铁路,便利的内河航运和海运③工业基础雄厚,曾是全国最 大的重工业基地。 14. 东北工业基地面临的问题:资源枯竭、生产结构单一、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设备陈旧、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老化和市场竞争力差。改进方法:转换体 制和机制、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6.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1. 2.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厚,黄土地形类型最多、规模最宏大的地区。 3. 黄土高原“风成说”证据:①厚度均匀②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③矿物成分不同④有古土壤。 4.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透水性强,地表植被稀疏,且降水集中,再加上人口增长太快,粮食和燃料不够,人们到处毁林开荒,使黄土高原成为全国水土流 失最严重的地区。其中以黄河中游的晋西、陕北最为突出。 5. 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后果:带走地表肥沃的土壤,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河床抬高,水库、湖泊变浅,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 6. 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也是黄土高原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7. 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措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种草、种灌木、种树)、工程措施(修建水库、灌渠,坡耕地修梯田、沟壑区打坝淤地)、农业 措施(改变牲畜放养方式、改变耕作方式)。 8.皇姑梁小流域治理区位于山西省岚县,以小流域为单位,三种方式相结合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如山上植树种草,山坡改梯修渠。 9. 黄土高原蕴藏丰富的能源资源。煤炭储量大、煤种齐全、品质优良,被称为“乌金高原”。其中山西省煤炭储量和产量最大,有遍布全省的大型煤炭基 地(大同、阳泉、朔州、太原、晋城、长治、汾西、霍州),另外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神府、豫西和宁夏等也是重要的煤炭基地。火力发电基地主要有朔州、大同、神头、太原、娘子关、霍州、阳城、兰州、宝鸡、府谷等。 10.陕西、山西、内蒙古接壤地区被称为“黑三角”或“乌金三角”。这里的煤发热量高、埋藏浅,已成为我国优质动力煤生产和出口基地。 11. 陕甘宁接壤地区的长庆气田是我国最大的陆上整装气田之一,区内建成输气管道和西气东输管道。

山东美术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4肥沃的黑土地教案设计

4.肥沃的黑土地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能够在中国地图上指出它的大致位置。知道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知道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知道要保护森林和珍稀动物。 三、了解东北具有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知道这里重工业集中,是我国著名的大型工业基地。 四、知道抗战时期东北军民抗战的事例,体会当时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地形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培养体会民国时期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 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图片。 2、《中国地图》、《东北地图》。 3、视频:东北“黑土地”风光、“九一八”事件。 4、小组自查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视东北 1、师:(出示东北图片——肥沃的黑土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中国的哪个地方的吗?(东北)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东北这片肥沃的黑土地。 2、出示:《中国地图》教学挂图。 找一找:中国的东北是指哪里?东北都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 东北,古称辽东、关东、关外、满洲,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以山海关和乌兰察布为分界,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部(即“东五盟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土地面积为1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2019年GDP总量1.6万亿元,占全国的11.76%,人口1.2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8%,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单元完整、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3、观察教材插图及教学挂图《东北地区》图。 找一找:东北平原、大小安岭和长白山。 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东北地区三面环山,西部是大兴安岭,北部是小兴安岭,东部是长白山。在大山的环抱中,有一块广阔的平原,叫东北平原,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4、师:一提到东北,人们都会想到“北风怒吼,雪花飞舞”,“原野上、森林里白茫茫一片,成为冰雪的世界”等词句。除此之外,还通过人们的穿戴和房屋建筑形式也跟其他地区的不一样。(出示照片) 提问:在这种冰天雪地的环境中,东北人民是怎样生活的?[通过图片及教师的引导,指导学生想象出东北地区冬季的严寒状况。体会东北与其它地区的不同之处,理解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及生活方式]

晋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疆域和人口——从世界看中国 1.1 辽阔的国土 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2.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我国东部临海,海岸线较长,利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内陆可与欧洲往来。大部分处于温带,气候南北差异大,为多种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我国海陆兼备,对外交往优越。 3.我国疆域“四至”: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最南端——南沙群岛南缘北纬4°附近的曾母暗沙、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最西端——帕米尔高原。 4.邻国: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隔海相望:韩、日、菲、马、文、印。5.我国从北向南依次分布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舟山群岛是我国最大的群岛。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6.我国的专属经济区,为我国领海以外并邻接临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伸至200海里。 7.北回归线由东到西依次穿过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8.省级行政区简称来历:取全称中的一个字,如京、津、黑;用著名山水名称,如皖、陇、闽、赣;用本省历史名称,如晋、冀、鲁、豫。 1.2 众多的人口 1.20XX年1月6日,我国总人口已达13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从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南部人口稠密集中,西北部人口稀疏分散。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界线。4.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是回族。 5.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6.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 第二章自然环境——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2.1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1.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地势的影响:使河流自西向东流,使河流水能资源丰富,使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自东向西深入,带来充沛降水,沟通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2.我国近海大陆架的范围广阔,包括渤海和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以及南海的一部分。 3.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4.我国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优势:为发展多种农业和经济提供有利条件。 5.地形可以分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基本类型。 6.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雪山众多,冰川广布,宽谷和湖泊镶嵌其中)、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开阔,起伏和缓)、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梁峁众多)和云贵高原。 我国的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我国的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7 8.山区的优势: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有着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是祖国建设不可缺少的财富。 山区的劣势: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增加山区开发和利用的难度,地质灾害较多,使我国耕地资源不足。

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复习(晋教版)

秦岭—淮河: 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 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主;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区域划分的原因: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第五章我国的四地理大区域 形成四大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 第一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一、位置范围 四至:东至渤海、黄海,南至秦岭、淮河,西至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北至内蒙古高原。 范围: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河湖:黄河、淮河、京杭运河、辽河、鸭绿江、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湖、呼伦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 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0%; 民族:以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的回族。 二、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三、农业发展及问题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小麦;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经济作物:棉花、谷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树:东北天然森林、温带水果。 矿产资源:铁。 主要能源:煤炭、石油等。 主要水果:苹果、葡萄、梨、桃、杏、柿等。 四、风俗习惯 人民主食:面食(东北,华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小米为主); 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防寒保温(东北,华北:土坯垒墙,砖瓦房(火炕);黄土高原:窑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下册《走进东北黑土地》教案

五年级下册《走进东北黑土地》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特点及资源状况。 2、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 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图片。 2、《中国地下图》 3、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物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赵本山翻唱的《屯里的人》进行导入,歌曲中唱到我的老家,那同学们你们知道他的老家在哪吗? 一、我国最北的地方 1、出示:《中国政区图》教学挂图。 找一找:中国的东北部是指哪里?东北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

2、观察教材插图《东北地区》图。 找一找:东北平原、大小安岭和长白山。 小结: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东北地区三面环山,西部是大兴安岭,北部是小兴安岭,东部是长白山。在大山的环抱中,有一块广阔的平原,叫东北平原,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最北的地方是什么样?和我国其他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有谁去过东北?东北有什么特别之处?和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描述东北。 二、这里的土地真肥沃 1、播放:东北黑土地风光。 2、阅读教材第47页图文。 (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说明黑土地的肥沃。) 3、提出问题:这里为什么有如此肥沃的黑土地呢? 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阅读教材,教师讲解:黑土地形成的原因。 小结:东北平原在开发以前,到处都生长着茂密的野草。千百年来,野草不断地生长、枯死、腐烂,变成天然肥料,使这里的泥土变成了非常肥沃的黑土。

地理晋教版八年级下册复习

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1.我国可以划分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划分依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

3. 三江 源自 然保 护区 位于 长 江、 黄 河、 澜沧 江的 源头地区,有“中华水塔”之称。这里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柴达木盆地位于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脉的环抱之中,是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盐矿资源品种多,储量丰富,有“聚宝盆”之称。昆仑山脉是亚洲最长的东西走向山脉,公格尔是最高峰,北坡峻巍,南坡平缓。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纳木错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大湖,是世界最高的咸水湖。雅鲁藏布江流量丰富、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是全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4. 秦岭山脉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地区,主体位于陕西省境内,最高峰为太白 山。秦岭北坡冬季阻挡西北风南下,使秦岭南部少受寒冷和冻害影响;夏季

拦截东南风带来的雨水,加大了秦岭南北降水量的差异。淮河位于长江与黄河两条大河之间。 5. 秦岭—淮河的重要地理意义: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是北方和南方的分界 线;是亚热带湿润地区和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1月0℃等温线; 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河流是否有结冰期的界线。

6. 北方、南方地区概况 7. 云贵高原以东、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区为东南丘陵,适宜发展多种多样的 亚热带经济林木和果木。长江中下游平原呈串珠状,地势低平,水网稠密。 8. 住宅朝南,在盛夏太阳高度角大,太阳从门、窗射入的光线相对较少,起到 遮阳避暑的作用,在隆冬避开西北寒风,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同时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使更多斜射的太阳光线进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第六章认识跨省际区域 6.1 东北地区 1.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的东部,是我国纬度最高的 地区。濒临渤海、黄海,与朝鲜、蒙古、俄罗斯相邻。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形成山水环绕(平原——山地——界河)的地表形态。气候特点为长冬、严寒。(纬度高,距离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较近) 2. 黑龙江支流以我国境内的松花江为最大。黑龙江的中段及其支流乌苏里江是 中俄界河,鸭绿江是中朝界河,图们江不仅是中朝界河,入海口附近还是朝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全本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全 本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下载 内容预览: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

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

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提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

第六章北方地区教案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课时数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黄土地”和“黑土地”的区域差异。 2、掌握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3、了解华北平原的重要性以及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明确我国北方地区所处的位置及其自然特征。 2、了解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地理科目的情感。 2、鼓励学生使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式学习地理知识。 教学重点 1、“黑土地”和“黄土地”的自然特征。 2、掌握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教学难点 1、理解导致华北平原春旱的原因。

2、能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各主要地形区及其自然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沁园春雪》。这首词描述的是北国雪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笔下的“北国”吧。 二、新课讲授 (一)黑土地黄土地 1、北方地区的范围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北方地区的地形 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东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面积广阔 西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3、北方地区的气候

温度带: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暖温带和中温带 气候:北方地区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mm;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 干湿区:北方地区属于半湿润区 4、黑土地 东北平原地区在冷湿的环境下,植物不易分解,形成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5、黄土地 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被称为“黄土地” 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华北平原由黄河和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而成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不足: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2、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章从世界 __ 第一节疆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识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 培养读图能力;形成地理位置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运用资料,分析、对比,获得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1. 地理位置空间感的建立。 2. 地理位置优越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回顾七年级地理学过的知识,还记得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吗? (学生回答、更正) (教师补充、归纳)主要从经纬度位置(包括半球位置与五带位置)、海陆位置(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等方面来分析,有时还从与邻国或邻区的相对位置来描述。

二、展示目标 识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理解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问题引导自学探究 1、猜一猜:“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 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请同学们猜一猜:描述了我国的哪些位置? (学生回答、更正)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2、“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分它居东”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1)在地图上指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 (2)在地图上指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

(3)观看教材第3页图1.2标出的五个国家,说说从东、西半球看,与中国在同一半球的是哪些国家?从南、北半球看,与中国在同一半球的是哪些国家? (学生回答、更正)(1) __、蒙古、日本(2) __、 __、蒙古、日本 3、综合比较以上五个国家,说说从经度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三者来看,最能体现我国位置优越性的是什么位置? 4、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及北纬30°、60°纬线的大致位置。探讨下列问题: (1)在地图上指出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界线,并说出中国所处的纬度范围。 (2)在地图上指出五带的划分界线,说出中国位于哪个温度带? 5、与 __、 __、巴西相比,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分析纬度位置优越性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纬度位置→气候(气温)→农业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同步练习晋教版

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傣族人民文化生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大米装在竹筒中焖烤而成的竹筒饭是傣家人喜欢吃的主食之一 B.傣家竹楼底部高出地面一般达2米左右,是为了防止热带地区的蚊虫和毒蛇 C.摔跤是傣家人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 D.傣族的孔雀舞、长鼓舞闻名中外 答案:A 解析:分析: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居住竹楼是为了通风散热。摔跤是蒙古族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长鼓舞是朝鲜族的舞蹈。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双版纳的相关知识. 2.除海南省之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是() A.云南省 B.四川省 C.台湾省 D.广东省 答案:A 解析:分析:除海南省之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是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哪里有大片的原始的热带雨林。属于云南省。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双版纳的相关知识. 3.下列关于西双版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景区到昆明的交通方式以铁路为主 B.近年来其旅游业发展呈上升趋势 C.目前由于受市场规模小等因素影响,旅游业有下滑的趋势 D.加工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答案:C 解析:分析:西双版纳到昆明的交通方式以公路为主。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旅游业发展呈下降趋势,但仍然是西双版纳的重要支柱产业。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双版纳的相关知识. 4.可以看到“独木成林”自然景观的地区是()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西双版纳 C.黄土高原 D.长江沿岸 答案:B 解析:分析: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是西双版纳重要的支柱产业,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残忍的绞杀植物、气势磅礴的“独木成林”等都是热带雨林特有的景观。故选:B

《土地的誓言》教案

背景介绍穿插其中 朗读训练穿插进句子赏析中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过程: 一、开篇词 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得破产得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时,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得泥土。当时背井离乡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段关于土地的誓言。 二、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端木蕻良(1912年—1996年),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昌图人。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端木蕻良是复姓,“红梁”取字于东北红高粱,本叫端木红梁,但因他深处白色恐怖之中,为避免迫害,将“红梁”二字改名“蕻良”。 三、解题 请大家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解释? 【点拨】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耻辱”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是作者发出的,因此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 【点拨】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背景介绍】作者为什么会对自己故乡的土地发出如此的誓言?细心的同学可以在文章末尾处看到:本文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时候写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全境沦陷,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东北境内肆意蹂躏践踏,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端木蕻良也是这流亡人群中的一个。19岁的端木蕻良亲身经历了这一场事变,流亡海外。而10年后,29岁的端木蕻良仍然流亡海外,东北三省仍然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凌辱,面对着抗日战争的艰难处境,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文章。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人教版全册教案)

地理教案 八年级上册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情况分析 总体上来说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 判断的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 二、学期教学目标、任务和培养目标 本学期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 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 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 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 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第三章:中国 的自然资源。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 施。第四章:中国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三、教学措施 根据本学期地理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等情况,我决 定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2、学生运用所学的地 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特别要注重激发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4、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教 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 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 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5、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 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 生的学习基础。6、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 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四、教学计划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 第一章 6 1-4 第一次月考及考试分析 2 5 第二章 8 6-9 期中考试及考试分析 2 10 第三、四章 14 11-17 总复习 4 18-19 期末考试 20

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复习晋教版

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 秦岭—淮河: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 ℃等温线;0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0%; 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主;③是我国年降水量民族:以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宁夏、甘肃的回族。 ,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区域划分的原因:二、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三、农业发展及问题第五章我国的四地理大区域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小麦;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经济作物:形成四大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棉花、谷子、大豆等。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一节植被和果树:东北天然森林、温带水果。 北方地区矿产资源:铁。 一、位置范围主要能源:煤炭、石油等。 北至内蒙古南至秦岭、淮河,,西至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四至:东至渤海、黄海主要水果:苹果、葡萄、梨、桃、杏、柿等。高原。四、风俗习惯宁夏的东南部,甘肃、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范围:包括东北三省、江苏、安徽两省北部;人民主食:面食(东北,华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小米为主);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防寒保温(东北,华北:土坯垒墙,砖瓦房(火炕);黄河湖:黄河、淮河、京杭运河、辽河、鸭绿江、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土高原:窑洞)松花湖、呼伦湖……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粮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交通工具:传统——骡马作役蓄马车;现代——铁路、公路。—甘蔗;经济作物——棉花。运动项目:溜冰植被和果树: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南方地区盆地——植桑养蚕——蚕丝的主要产区;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是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一、位置范围主要水果:两广、闽、台胜产甘蔗;南部沿海地区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北至秦岭、淮河。南至南海,西至青藏高原,四至:东至东海,萝、柑橘、桂圆等水果;海南岛出产椰子;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矿产资源:有色金属。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5%。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丰富。 多个,人5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以上,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有30四、工业发展及问题多万,主要分布在广西、云、贵、川、渝、湘、琼等省区。人数较多5000数的有: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长江中下游工业带(上海、南京、杭州-综合工业区;武汉-钢铁、轻纺;湘、赣地区-有色金属);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带[有南通、上海、宁波、温州、广州、东南沿海受夏季东南季风和西南季地形: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湛江、北海等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等;主风影响大——水田;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磷、钾等养分;成都平原——天要工业部门有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制造等以出口为主的加工工业和府之国;南方地区——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土壤制造业];西南地区[宜昌、重庆-电力、钢铁;攀枝花、六盘水-钢铁、煤炭;;肥沃,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单季水稻、油菜、冬小麦的主要产区)西昌-火箭发射基地]。 珠江水系、沿海港口。河湖:长江、京杭运河、华南大动脉-经济林木有:茶、油茶、油桐、漆树、毛竹、杉树、樟树;发展了制茶、丝绸、℃以上;最低0℃,30℃~28最高气温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二、气候类型:食品、建筑材料等工业。

八年级地理下册 6.1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教案 晋教版

6.1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图找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描述本区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 2.通过分析图,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在图上,找出主要的农业产区和林业基地,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 4.渎图说出煤炭、石油、铁矿、交通运输和主要重工业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 通过观看东北地区的各种图片或录像资料,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东北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山川河流的情感。教学重点 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找出主要的农业产区和林业基地,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提问法导人。 播放东北地区录像或风光片:一望无际的沼泽地,成群结对的丹顶鹤,成片的大豆、高梁,哈尔滨的冰雕展,美丽的松花江,迷人的太阳岛,天池,林海,拥有海滨浴场和海上石林的城市——大连……学生边看边回答教师的提问:请大家说一说,这些景观位于我国哪些省区呢?为什么这里会形成这些独特的景观?那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个地区。

[讲授新课] 一、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 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在屏幕上展示图6.1,教师提出思考题: 1.读图描述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2.它的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哪些国家接壤?(东面与朝鲜接壤;东北面与俄罗斯接壤;西面与蒙古接壤) 3.本区西南部与我国哪些省区相邻?(内蒙古、河北) 其次,指导学生渎图6.2,提出读图要求: 1.从图中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平原、山地) 2.让学生在图中先找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的分布地区和山脉走向,再找出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松花江等河流的分布和流向,然后指出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的分布以及地势特点,通过读图一一查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在东北地区,平原被山地所环抱,山地外侧又被河流所环绕,从而让学生明确掌握形成东北地区“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的地形特征概念。 二、冷湿的气候 讲述东北地区的气候知识时,指导学生读图6.5,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得出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先让学生把这四个城市的名称标在“东北地形”图中的适当位置上,并分析出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的高低。 2.从图6.5中,读出由低纬到高纬、由沿海到内陆气温值的大小变化和降水量的大小变化。 3.从沈阳、哈尔滨图中,分析出一年中气温在O℃以下、10℃以下、20℃以上的月份。 哈尔滨一年中有5个月的平均气温在O℃以下,有7个月的平均气温在10℃以下;沈阳一年中有3个月的平均气温在0℃以下,有6个月的平均气温在10℃以下;而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月份,哈尔滨和沈阳都只有3个月。 4.根据以上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5、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气候特点的原因。 [反馈练习]课堂活动 参考答案: 1.东北地区濒临的海有渤海、黄海、日本海;相邻的国家是蒙古、俄罗斯、朝鲜。

八年级地理教案:水资源

八年级地理教案:水资源 以下是查字典地理网为您推荐的水资源,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说出水资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地理事实中概括结论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通过资料解释世界水资源的有限以及分布不均,了解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切实体会到世界水危机、中国水危机,同时培养学生从数据和图表中提取地理信息以及进一步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初步具有关心水资源的思想,能够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出主意,并自觉地从身边做起节约用水、防止污染,同时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创 新意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水危机的严重性,树立正确的水资源观。 2、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 小组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教学挂图 教学设计

[引入]: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讨论有关水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节《水资源》。 [板书]:第三节水资源 [提问]:你在日常生活中都用水做过什么? (可请多位学生回答) [转折过渡]:同学们说的都是水资源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水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又如何呢? (可请多位学生回答) [启发提问]:以上我们看到了水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你能不能试着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学生可有多种答案,教师均应予以肯定) [转折过渡]:水对人类这么重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回答) [转折过渡]:这些参加循环的水我们人类目前都能直接利用吗?(图3.16) [总结]:人类目前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板书]一、水是宝贵的资源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水资源对人类是如此的重要,可水资源又是极为有限的。那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对待水资源呢? [提问1]:下面我请同学们看图3.17,请同学们思考人类是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全集修订稿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 案全集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课前安排好四位同学穿好新疆维吾尔族、西双版纳傣家族、东南沿海特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服装并通过预习掌握本章四地情况),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讲授新课]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注意:不要一齐打开,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板书: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板书)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本图5.1)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板书)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教师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大屏幕显示)××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 ××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大屏幕显示)××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乡(镇)——三级行政区总结:(大屏幕显示)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板书)板书:第一节四大地理区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活动题目参考答案:1.有相似性。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 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山脉)、(河流)一致。(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2.判断(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新疆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