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哲学第四课教案

第四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课题: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目的:1、理解内、外因的含义及作用,并能运用这一观点,分析具体生活、社会问题。(知识)

2、提高辨证思维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高

考解题能力。(能力)

3、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如正确对待个人成长

中的挫折。(德育)

重点:内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难点: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教师创设多元互动教学情景(如新闻、动画、故事情景)--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高考真题针对练习--解题方法

总结。

【易用错点】外因有时也起决定作用;内因决定外因;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或根本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都是错误的)教程:【复旧】唯物辩证法有三个观点:联

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两个总特征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矛盾的观点。因为矛盾是联系的

根本内容,是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

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今天我们学习事物

发展的原因。

【导新】分析许多超级女生成功的原因,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导学检测】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阅读教材第一段至四段回答:

(1) 哲学上把事物的①矛盾叫做内因, 把事物的②矛盾叫

做外因。

阅读教材第五段至十六段回答:

(2) 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内因在事

物发展中的③ 和作用是不同的。

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④。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

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着事物的⑤和发

展方向。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⑥( 必要条件 )。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外因通过⑦起作用。外因通过促使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从而椎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阅读教材第后一段得出结论:

综上所述,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事

物的外部矛盾,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

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归纳分析]:

一、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1、含义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同其它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例:这是一张小鸡出壳的图片,请大家思考:

①鸡蛋孵出小鸡是不是发展?

②要实现这一过程需具备哪些条件?

同化--异化

温度→→种蛋→→小鸡(投影)

遗传--变异

③从哲学上看,这些条件分别是事物发展的什么原因?

④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是这两个原因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

2、作用:

⑴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根本原因、根本动力、基础、源泉)

--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

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思考:为什么种鸡蛋孵出的是小鸡而不是小鸭?由什么决定?(如果是鸭蛋、石头)

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种豆只

能得豆不能得瓜,这是由他们的内部矛盾--遗传基因决定。例:把气球、篮球、铅球三个不同的球一起放在场地上,一

阵风吹来,气球立刻跑得很远,篮球次之,铅球纹丝不动。例:有个名字叫秋的下棋高手,他的棋艺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棋,其中的一个总是集中精神一

心一意地学。另一个,虽然也坐在那里听讲,眼睛也看着棋子,可是心里老想着打鸟,甚至还隐隐灼灼地听到天空中鸿

雁的叫声,因而想拿了弓箭去射鸿雁。结果,前一个学生很

决就学全了;后一个虽学了很久,到底没有学会什么。

例:二战期间有一个非常的实验:实验者是一名军医,

而实验对象则是一个即将被处死的俘虏。军医将俘虏的双眼

蒙住,绑在一张床上,然后在俘虏的手腕的静脉处插上一支

注射针头,并导上一根导管,在床侧放了一个盆,然后告诉

俘虏,"我将放你的血,直到你滴尽后一滴血为止。"不一会儿,俘虏就听到液体滴在盆里的声音嘀嗒,嘀嗒.......一

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俘虏坚定的信心开始

慌乱起来。两天后,那个军医再观察俘虏时,发现他已经死去。

其实,医生并没有放俘虏的血,那根导管的另一端是封闭的。那种液体滴落在盆里的嘀嗒声,是由一个底部有小孔的容器

装上水让其滴落在盆中发出来的。

讨论: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内因---丧失了求生意志;外因---医生的语言、实验设计

⑵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原因: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总是同周围事物相互作用。

表现:从性质上看,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因此我们对周围环境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既要看到对我

们成长有利的因素,并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用,又要看到对我

们成长的不利因素,尽量抵制其不良影响。)

从量上看,不同情况下,外因作用的大小不同,有时会起非

常重大的作用。

例:"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为什么同样的橘树,在淮南、淮北长得就不一样呢?

淮南、淮北的气温、水分、光照不同,这些都是橘树生长所

需的外部条件。

P120想一想

说明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它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

延缓的作用。

例:唐代诗人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

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说的是三

国时期火烧赤壁的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如果没有东风,战争胜败不同。

例:病人与医生。

那么,外因起不起决定作用呢?

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原因:外因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例:同化--异化

温度→→种蛋→→小鸡(投影)

遗传--变异

例:如果没有万事俱备,再大的东风起不了任何作用。三个球的运动。

蔡桓公讳疾忌医,为什么神医扁鹊也无可奈何?

1962年夏天,郭老游览普陀山,一位两次高考落榜的姑娘,神精颓丧,心灰意冷,对前途丧失了信心,对生活失去了勇气。郭老对她循循善诱,悉心开导,郭老又向那姑娘赠《薄松龄落第自勉联》一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那位考场失意的姑娘在郭老的鼓励开导下,信心陡增,表示从此决不消沉,要从失败中奋起。在这里,郭老的回春妙笔(外因)仍然是通过促使姑娘的思想(内因)发生变化。

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鱼死满仓,而死

鱼卖价大跌,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在船舱里放

几条鲇鱼外号,由于鲇鱼生性好动,四处奔游,造成大量沙

丁鱼见到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增强机体

的活力;因而死亡率大大降低,渔民的收入也就大大提高了。其后人们就把这种利用鲇鱼以增加沙丁鱼活动频率,延长其

保存期的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

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

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想

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当船舱里挤满

沙丁鱼时,由于他们的惰性而被活活压死、闷死,而当放入

鲇鱼时,鲇鱼的生性好动,使沙丁鱼由于紧张而拼命游动,

从而降低了死亡率,延长了保活期,这一聪明之举正是重视

外因,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灵活运用。

P121孟子的话。

分析: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

磨不了,强暴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之所以成为大丈夫,是由坚强的毅力、清高的品格、

无畏的精神等内在因素决定的。而富贵、贫贱、威武都是外因,对意志坚强的大丈夫是无能为力的。其原因就在于外因

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孟子的这段名言,体现了中华民

族的优良传统

【原理】: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1.2.3.4.【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讨论:2005年10月15日神六发射,17日返回,聂海胜、费俊龙为什么能成为"神六"航天员?

具体候选人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强壮的体格,超强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总之,宇航员综合素质超群。

费俊龙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了这个标准,所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其实我国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就已经有了发展载人航天飞行的计划。我们可以假设一个情境:

⑴费俊龙+我国70年代的技术和经济实力=计划搁浅。说明了什么?

那是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成为神六的航天员,完成科研任务呢?

⑵刘德华+我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无法完成预期科研活动,说明了什么?

⑶费俊龙+我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神六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说明了什么?

分析:扶贫有两种方式: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救济式

扶贫的特点:等、靠、要,没有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开发式扶贫则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利用外援发展自己。输血与造血。

分析:西部地区如何实现共同繁荣?下岗工人如何实现再就业?

[课堂练习]:(见活页纸)

[归纳小结]:附

投影设计

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根据)--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矛盾↑

是事

物发通过----要求我们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展的

动力↑加速

↑性质

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条件)延缓

量:有时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教学随笔]:

高二政治上册《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上册《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知识点总结 1、事物发展的原因 原理:(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1)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 (2)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2、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理:(1)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 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2)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有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1)要坚持适度原则; (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3)要重视量的积累(优化结构)。 3、事物发展的趋势 (1)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因而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

强大的生命力;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因而 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2)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 1)旧事物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会竭力扼 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 2)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 一个过程; 3)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方法论:(1)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2)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4、坚持唯物辨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分歧:1)联系和孤立的观点; 2)发展和静止的观点; 3)全面和片面的观点。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

高二政治下册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的本质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 一、课前预习 ★预习指南 1.学习目标: 知识点识记理解运用 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2.学法建议: 学习本框时,可以运用类比推导法和图解法突破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备条件这一重点和难点。 3.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漫画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2)应怎样才能认识“换时装”的实质? [提示] (1)漫画蕴涵的哲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2)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

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样才能透过“换时装”的现象,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披着“民主”的外衣、实行专科统治的本质。从封建帝王到北洋军阀,再到国民党反动派,“时装”换了一件又一件,但专利的本质并没有变。 ★信息点击 新式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一举击溃德军防线。此番胜利与新式坦克的发明与运用息息相关。 1944年1月一个寒冷的黑夜,一艘英国小型潜艇悄悄地潜到法国诺曼底附近的海岸,两名突击队员上了海滩后,一边观察有无德国哨兵,一边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进,他俩侦察了20余次,带回了大量的沙土样品。岩石工程专家对沙土样品进行了分析,发现法国诺曼底海滩的沙土黏土含量高、黏I生大,通过计算,专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不采取措施,盟军的重型坦克在登上海岸后,将不可避免地陷入黏性过大的沙土中而无法动弹。 根据专家的分析报告,盟军的后勤保障部门发明了一种新式坦克。这种坦克前头带有一卷钢席,当它登上海滩后,就开始不断地铺设钢席,形成一条钢席道路,使坦克不致陷入泥潭中。 1944年6月5日深夜,盟军将准备了许久的诺曼底登陆作战计划付诸实施。新式坦克在海滩上铺下了一条条钢席道路,冲破了德军的防线,取得了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善思——成功之舟 杨格是美国新墨西哥州高原地区的一个苹果园主。他曾说过:“你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吗?你想成为大众的好朋友吗?那你就多动动脑筋吧!要实干,要动脑这是项重要的。” 杨格每年都将苹果装箱发往各地。他登出的广告与众不同:“如果你对收到的苹果有不满之处,请函告本人。苹果不必退还,货款照退无误。”他的广告,每年都招来大批买主。高原地区的苹果风味佳美,买主很是满意,所以,从未有人提出退款的要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状态教案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状态教案 The state teaching pla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ffairs in Senior Two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状态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重视量的积累。分阶段去实现 党的xx大报告指出:“根据xx大提出的到二零xx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长期的量的积累过程,是有步骤、分阶段地一步一步地去实现的。 量变和质变关系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重视量的积累。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因此,我们只有重视量的积累,才能实现“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飞跃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全国人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原因 练习与解析 人教版

事物发展的原因练习与解析 一、选择题 1.“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说明了() ①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同一定的条件有关②外在的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因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④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外因是第一位的原因 A.①② B.①③ C.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很明显,②④两项谈到外因是根本原因、第一位的原因错误,故只选①③。 【答案】B 2.有一位哲学家曾说:“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这种观点() A.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否认外因的重要作用 C.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否认客观决定主观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否认内因决定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环境决定论错在否认内因的决定作用,片面夸大了外因的作用,故B不选;夸大外部环境的作用并不等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故C不选;是否承认内因的决定作用,是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根本分歧,不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一定否认客观决定主观,故D不选。 【答案】A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句话体现了()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新事物成长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解析】本题通过分析“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考查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秦的攻打是六国灭亡的外因,而根本原因在六国内部,在于没有治理好国家,内因是根本,秦的灭亡也是相同道理。故D正确。本题虽涉及到联系的观点,但不是本题强调的重点,故A不选。 B、C项在题干中未体现。 【答案】 D 无论是克服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困难,还是21世纪的长远发展,我们都必须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方针。据此回答4~5题。 4.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内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从经济学角度看,推动经济增长必须扩大内需。因为() A.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B.消费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 C.消费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D.消费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高二政治下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练习与解析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练习与解析 一、选择题 1. 我国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析:甲乙两小儿辩日是两人对太阳离人远近的认识,两人认识的根据仅仅是太阳的大小、热凉等现象,因而是感性认识,由于没有认识地球与太阳的本质联系,两小儿的认识都是不恰当的,所以A、C、D都不该选。两小儿的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因而B是正确的。 答案:B 2.“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解析: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为客观事物不断发展,所以认识不断发展,原来正确的认识如果不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必然也会变成错误。所以说:“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故正确选项为C项。A、B、D三项没有说明认识发展的道理,所以不选。 答案:C 3.我们常说,“眼见为实”。而事实上“眼见不一定都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D.本质是眼睛看不到的东西 解析:眼睛看到的都是现象的东西,因而形成的认识是感性认识。而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所以,感性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可靠的。B是正确选项。A、D不能构成原因,C不符合题干要求,因而不选。 答案:B 4.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过程。下列对这四个过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B.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只有经过思考,才能完成认识的任务 D.只有经过思考,认识运动才能完结 解析: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A、B、C表述正确。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不会终结,因此,D表述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内容,故选D。 答案:D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但二者又有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感性认识必然会发展到理性认识 解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并没有终结,A的表述中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正确的,但认为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是错误的。B表述的是二者的联系,所以不选。D表述错误。 答案:C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我国现行宪法进行了修改。据此回答6~7题。 6.我国对宪法的修改说明 A.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B.认识应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C.修改前的宪法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决定的事物的发展进程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内外因理论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事物发展是有原因的,有原因就有结果;事物发展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内因和外因是这种复杂性的重要表现,并且两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同时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根本动力、源泉,它规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外因使事物的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二位的。 这一理论基本上是正确的、全面的,但是,它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必然为一定历史条件所限制,因而,不可避免地会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系统思想产生和发展,内因和外因的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在系统理论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但由于内因的复杂性特别是事物质的多方面性,相应决定了事物变化的多方向性;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并通过内因起作用,但它不仅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或“内因”变化的过程,还可能使事物或“内因”在某个方向的变化进程中断,特别是在事物变化的多方向中决定事物朝此而非其它方向发展变化。 内因,用系统科学的话来说,即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特定的稳定结构。而任何事物的存在既包括决定其质的现在结构,也有现在结构产生前的旧结构残余以及将来可能取代现在结构的新结构或多种新结构的萌芽。同时,由于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那么,从逻辑上讲,事物的存在实际上是无数质或结构或内因的共存。换言之,内因并不“完全”等同于事物本身。比如,人有社会的质、生理的质和心理的质等,但并不能说其中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质完全等同于人。人应是其多方面质的统一。通常说,内因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本质,这是一种简单化的逻辑抽象。也是因为我们在考察事物时,一般只根据实践的需要,侧重把握其中某一方面的质。由此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事物的变化不仅是以某一方面的质或内因为根据的自我变化,也是以多方面质或内因为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自我变化。对内因的这种科学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科学把握内、外因关系的基础和前提。至于外因,从系统科学角度分析,外因即内因或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虽然,影响某一具体系统的环境因素是相对有限的,但从逻辑上讲,相对系统而言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属于外因。因此,外因具有无限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不同环境因素或外因对内因具有不同的影响。大致说来,我们可以把环境因素或外因区分为主要与次要外因、同质与异质外因、必要与缺散外因和一般与偶然外因等八种基本类型。主要、次要外因是就不同外因对内因影响强弱、大小程度而言,同质、异质外因取决于外因对内因的影响是维持还是改变事物或“内因”的原有性质,必要与缺散外因是从外因对内因的影响———即维持或改变“内因”的原有性质———是否具备必要充分的条件分类,而一般与偶然外因则考虑外因和内因关系的稳定性、正常性。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系统和环境的关系。事物或“内因”的存在是系统的存在,内因的变化是系统通过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所形成的自我变化。这种自我变化,是指通过“交换”或者说环境因素影响乃至直接转化为系统内部结构的新要素而使构成系统结构的各要素间原有关系发生量变与质变。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变化特别是质变,不仅表现为系统结构或内因对环境或外因的简单依赖,而且是外因已影响甚至直接转化为内因。如果没有这一直接转化——有时甚至是新结构或内因的主要要素完全来自于这一转化,这种质变或新“内因”是不可能产生的,如科学发现导致科学革命、技术发明导致生产力的

高二政治知识点:实现人生价值

高二政治知识点:实现人生价值 价值、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价值是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即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自我价值)。 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主要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5.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2、4.5.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

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5.4、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6.1、价值的实现方式 人生价值实现的基本标志是为他人、为社会多作贡献、多尽责任。 ◎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社会中才能创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拥有幸福的根本途径。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客观条件:社会所提供的生存条件、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等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个人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事物发展的趋势教案 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新事物为什么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呢?(或:①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第一,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它的成长壮大。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为什么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或:新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第一,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第二,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他们只有从切身经验中认识到新事物的优越性及其与自己利益的一致性的时候,才会积极拥护和支持新事物。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1)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2)方法论意义:学习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①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②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前途充满信心。同时,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事实证明,那些对新事物采取讽刺讥笑态度的人,最后往往被历史所讥笑。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哪几方面?最根本的分歧是什么?(为什么?)它们的根本观点各是什么? (1)分歧:第一,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第三,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2)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因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能够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事物。而形而上学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当然也就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了。)

高二政治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生活与哲学》第8课学案 一、基本原理: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1)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 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例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例2】《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这段话表明的哲理是 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联系的,认识了前者就认识了后者 ②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③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 的 ④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例3】许多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都把GDP最大化增长作为唯一目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在发展观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主要是…() A.没有把握好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B.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C.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没有很好地贯彻全局观念 【例4】(经典题)温家宝指出: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就会更大,财政收人会减少,许多应该办的事业就会缺乏资金;经济发展过快不行,那样经济运行紧张,难以为继。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温家宝总理的上述分析体现了() ①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②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P63--64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2)方法论: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例5】(经典题)2005年全球媒体短信收入将达到425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100%。由于短信在传递信息、沟通感情、增进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快捷和便利,深受人们青睐。这反映了: A.新出现的事物都是符合人们利益的 B.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发生 质变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第四单元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一)最佳选择题 [ 题例1] 下列看法, 符合辩证法的有 A. 和谐就是美和善 B.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 不知地之厚也 C. 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 D. 在纯粹的光明中, 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 什么也看不见 此题命题简单。但要破译两大难点, 一是对题肢准确理解, 二是注意题干有关“符合辩证法”的规定性。分析该题关键在于运用好比较和分析方法, 将题肢的内容和辩证法的① 观点对照和分析,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有承认矛盾, 且主张用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些观点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而具有客观性, 不是主观臆造的。题肢的D 项光明与黑暗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 对立统一,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辩证法的一个观点, 应选。A 项的说法不符合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美和丑、善和恶相对立存在的,和谐不一定就是美和善。B项讲的是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观点,不属辩证法。C项讲的 是亦彼、彼亦是, 就是说是即彼、彼即是, 根本不是矛盾或联系的观点, 所以A.B.C 项都不符合辩证法的观点,不应选。 [ 题例2]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 千越甲可吞吴。”请指出蒲松龄的这幅落弟自勉联蕴涵的哲学道理 A.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 破译思路] 破解此题的最大难点在于读懂题干内客, 抓住题干的中心意思。如果对题目不理解, 或理解有偏差, 就难以作出正确回答。 项羽破釜沉舟使秦军大败,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 其原因有自身的原因, 又有敌方原因, 也有其它条件的作用, 但自勉联中强调的是“有志者”和“苦心人” , 突出个人自身的努力, 从哲学上讲,强调的应是内因的作用,故应选D项。A项强调内外因作用的共同性,B项和C项强调内外因的不同性,它们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题干的意思,但均与题干强调的中心 意思不一致,不是最佳选项,故A.B.C 不选。 [ 题例3] 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的是 A. 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B.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高二政治下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综合练习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其意在说明() A.人是最可宝贵的,人是决定因素 B.人有自己特殊的能力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C.一切都要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 D.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无所不能的 2.水的流动规律在不同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或者是“洪水无情”,或者是“细雨润田”。目前,我国正在兴建的三峡工程,其各种设施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来的新条件,它对于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利的。这主要说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变有害为有利 B.自然规律本身无所谓好坏,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有利或是有害 C.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 D.人们能自觉地创造条件,改变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使规律发生的作用有益于人类 3.胡锦涛在河北考察工作时强调,全党同志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扎扎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上述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全党同志一定要 A.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B.端正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利益出发点 C.认识到客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D.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4.2003年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发生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人们到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程度。这说明() 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D.科学预见离不开对于客观规律的掌握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回到西班牙。全国上下如同迎接凯旋的英雄一般地欢迎他。但嫉妒他的人在宴席上说:“发现新大陆并不值得惊讶,只不过是在把船驶往西方的途中偶然碰到的罢了。”哥伦布回答说:“不错,我也认为这是件很平常的事,不过因自己能先想到去做而倍感光荣。”回答5-6题: 5.从哲学上讲,哥伦布所说的“想”是指 ( ) A.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 B.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取得的辉煌成果 C.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D.人们能自觉地创造条件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6.哥伦布积极地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在 ( ) A.一切认识均能指导实践 B.意志是一种支撑力和推动力 C.人们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主观能动性可以因人而定 丹麦科学家雅各布·博尔。将我们司空见惯的花瓶碎片按大小排列并称过重量后发现:10到100克的最少,1到10克的稍多,O.1到1克的和0.1克以下的最多。尤其有趣的是,在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有着严整的倍数关系,即最大碎片与次大碎片的重量关系比是6:1,中等碎片与较小碎片的重量比也是6:1等。

高中思想政治_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8.2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规定为:(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和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2)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 本节课框题设二个目: 二、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运用新旧事物的含义 2、衡量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新事物为什么能够战胜旧事物? 3、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来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在前进中出现的困难以及人生道路的曲折 4、学会运用量变、质变关系原理分析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难点: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四、学情分析: 学生此前已学过唯物论的基本知识,和辩证法部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课,本课作为前一节课的方法论,学生学习本课有一定的延续性。此部分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学习将有一定的兴趣;发展的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对美术班班学生特别是世界观、方法论、哲学的关系搞不清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上有一定难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思想认识内化,情感升华。 五、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探讨“活动探究”问题、归纳和总结哲理观点,联系实际,运用典型事例来分析蕴涵哲理观点,运用故事、做实验、讨论等具体的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练习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练习 【课内四基达标】 一、选择题 (下列各题各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选出正确的选项) 1.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经验主义哲学家好比蚂蚁,只会盲目地搜集材料,而不会进行加工;理性主义者好比蜘蛛,只会从自己的肚子里吐丝织网,而不知联系实际;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采集百花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一观点①认为经验主义者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②认为理性主义者是唯心主义者③认为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一要具备丰富而可靠的感性材料,二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④肯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C.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活动,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试验 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下列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D.经过理性认识达到思维 4.“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1998年全国高考题)

5.关于现象、本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 A.人们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如同本质深藏在现象的背后一样,理性认识总是隐藏在感性认识之中 C.本质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理性认识总要表现为感性认识 D.不论认识现象还是认识本质,都要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6.我国有“两个儿辩日”的故事,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近大远小;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热,近热远凉。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B.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C.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1997年全国高考题) 7.甲乙两人看到池塘里漂浮的树叶,两人正为树叶是否随着波浪走而争论不休。物理老师说:树叶好像跟着波浪走,实际上树叶还是停在原地,波浪只会使水面上的东西出现上下起伏。因为波浪传到的地方,水在发生振荡,这时水并不向波浪传播的地方移动,因而水面上的东西,包括树叶也不会跟着波浪走的。上述事实说明( ) A.观察现象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必由之路 B.现象有真象和假象,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C.感觉是不可靠的,没有用的 D.现象与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 8.上述材料还告诉我们( ) A.只有认真学习哲学的人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B.一切感性认识都是不可靠的 C.广博的知识、科学的思维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D.科学的理想对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9.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是( ) A.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B.参加实践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

哲学基础——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对学生深入进行难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在第二课、第三课知识的基础上,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一)知识教学点 1、识记 (1)内因的含义、外因的含义。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2、理解 (1)列举实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申的作用。 (2)列举实例,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举例说明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5)选择实际事例,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不同表现做出判断。 3、运用 (1)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应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2)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谈谈对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认识。 (3)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阐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二)能力训练点 总的来说,通过本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哲学观点,对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观察思考和进行分析的能力,对是非、正误的识别、判断能力,对所学理论观点的分析综合能力。具体表述如下: (1)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即达到“懂”和“信”的要求。 (2)通过方法论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理论的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达到“会”和“用”的能力。、 (3)通过对《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及“本课小结”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使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认识事物本质

认识事物本质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 5.2.2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重点】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难点】第二个条件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理解: ①能够结合事例表明,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什么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而关键为什么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②能够联系第一节的知识,说明要创造两个条件实现认识的飞跃,必须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对两个条件的分析,比较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②通过对第二个条件中分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体会到怎样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学好科学化知识; ⑶觉悟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复习提问: 1.举例说明认识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任何认识都能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感性认识多了,就成为理性认识。"这个说法对吗? (设计这个问题,一是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进一步明确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只有科学理论,才能指导实践获得成功;是引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从而导人新课。) 导入新课: (教师在小结学生的回答后,提出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是人类苦苦追求探索的问题,为了少走弯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研究探讨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呢?我们今天就学习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板书) 先请看两例: 两小儿辩日之远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哲学基础——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教学目的: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教学重点 3、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量变和质变的区别联系 2、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为什么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促使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含义: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2)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 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事物的发展是在种种外部条件的作用影响下,促使其内部矛盾双方在力量上不断彼此消长,从而引起双方地位的变化实现的,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 首先,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内因的决定作用。 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外因是必要条件。 内因是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外因也只有作用于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外因是条件: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注意: A、外因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要的,对事物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 B、外因不可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C、尽管外因的作用有时很大,但仍然是第二位的。3、方法论: 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反对割裂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具体说:要高度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运用: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正确对待机遇和顺境和逆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和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课堂思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成语包含了什么哲学寓意?是不是"近朱者必赤,近墨者必黑”。

2019-2020年高二政治深化认识 发展认识

2019-2020年高二政治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1、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是艰苦的探索过程: (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①第一次飞跃: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第二次飞跃: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到修正和完善 (2)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①从认识的对象本身看,它的本质的显现可能需要较长的过程 ②从认识对象所需的客观条件看,主要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实践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们的认识 ③从认识对象所需的主观条件看,主要是人们原有的认识能力限制着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2、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无限性):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 (1)深度:认识要不断深化→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 ①原因:A、复杂事物包含若干层次,整个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B、事物的发展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C、事物发展的矛盾也有一个由表层到深层的暴露过程;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水平制约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人们的每一个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 ②含义:认识的深化是指一个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 ③在认识深化过程中,认识的深刻程度是相对的,认识要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无限的深化下去。人们应当把每一次认识中的宝贵因素保留下来,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使后次认识比前次认识更深刻,使认识无限地深化下去。 (2)广度:认识要不断扩展→更广阔的领域;更抽象的形式 ①原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总是有局限性的,整个世界在广度上则是无限的。客观事物发展的领域在扩大,新事物层出不穷,不同类型事物,不同领域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和规律,即概括和抽象出整个世界普遍存在的一般东西,就要把认识不断地扩展。 ②表现:人们扩展认识,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扩展认识,以更抽象的形式反映更广阔的领域各种事物的共同本质与规律。 (3)进程: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整个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从时间上看,一过程向另一过程的推移是无限的;从空间上看,新的事物、新的矛盾不断地涌现出来,需要研究和解决。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的实践和认识也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人们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不断研究新事物,提出能够解决新问题的理论。 3、方法论: (1)社会: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②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三个代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个人:学习知识,就是要理解知识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不断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移的过程 ①由少到多,由浅入深,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②多问“为什么”:善于提出问题,层层深入,逐渐扩展 ③面对具体问题的复杂程度、变化状况,要研究、思考,依照它的变化而改变我们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