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考试必背重点

马原考试必背重点
马原考试必背重点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及对其不同回答形成的基本派别和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即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

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首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中的基本问题;

其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的概念:

列宁物质定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物质是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③这种客观实在性是可以认识的,即具有可知性;

物质范畴发展的特点: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个性)

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原子(个性)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客观实在性(共性)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永恒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暂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4、实践的本质及特点: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①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的基本特征:⑴物质性(直接现实性);⑵自觉能动性;⑶社会历史性;

5、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一)在实践活动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别:

①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分化于自然的决定性因素;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基本领域和社会的基本结构;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两大基本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系列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

7、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

矛盾的含义: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基本属性:两个方面:对立属性(斗争性)

统一属性(同一性)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辩证关系:(一)区别: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条件性)。

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性)。即它能打破条件的限制,表现出

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因而是绝对的;而同一性本身是不能打破

旧的矛盾统一体的。

(二)相互联结:具体表现在:①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是斗争中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作为前提的。因此,同一性必然受到斗争性的制约,离不开斗争性。)②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因此,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如果两事物之间根本不发生联系,就谈不上互相斗争和排斥。)总之,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面之间同时存在的两种基本关系。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

9、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

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

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

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促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只有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10、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也叫矛盾的共性、一般性、绝对性。

两层含义: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②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11、矛盾的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⑴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⑵相互联结: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13、质变和量变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和量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是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总是相互渗透的;

14、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否定是新事物联系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5、意识的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

16、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3种)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3种)

概念:(词、词组)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

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判断:(句子)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他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1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

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两层含义: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内容,都同谬误有着原

则的区别,都不能被推翻;

②人类认识按具体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

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

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

的。

两层含义:①真理性认识的广度是有限的。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

认识只是对其一个部分或片段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

有限的,认识还有待于扩展。

②真理性认识的深度也是有限的。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

性的认识都是对该事物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

认识还有待于深化。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关系:

⑴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任何一个真理都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相对性和绝对性是同一个真理的两重属性。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

⑵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20、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①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③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④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1、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⑴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⑵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③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章

22、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3、人民群众和个人英雄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个人英雄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一方面:高度肯定他们带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功绩;另一方面:应该指出他们在认识和行动上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包括不回避他们的失误和错误。

第四章

2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的含义及其对应关系: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

消耗。

对应关系: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只有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25、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26、“价值是由活劳动创造的”在当代没有改变的原因:

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真理。(活劳动即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具体劳动)

①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

②只有同质的东西才能进行量上的比较;

③价值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价值是由活劳动创造”作为一个整体论断,体现了人在价值创造中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它突出了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主体地位,说明了一切价值都是劳动者创造的,彰显了人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和意义。(仅供参考)

2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⑴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活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⑵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8、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起作用的条件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

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起作用的条件:???1、商品生产者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动力; 2、价格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

3、交换和竞争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途径。

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促进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29、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特征。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

的商品来支配;

②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

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比需的物质条件;

(即:①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②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

3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者自己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包括三个方面: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即: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

劳动力商品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就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31、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及职能形式和作用: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

①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

能。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②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一起从事资本

主义生产的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生产剩余价值。

③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

职能。实现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的循环的作用: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可以不断地产生剩余价值。

32、劳动不是商品的原因:劳动力是商品,劳动不是商品。

①劳动在出售之前不存在;

②劳动的价值的决定就成了同义反复;

③说劳动是商品将否定价值规律或资本价值增殖的规律;

33、利润率平均化的形成过程: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

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平均化。

34、剩余价值的分配:???分配形式、公式。

第五章

35、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原因: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程度更为激烈持久,后果是破坏作用严重;

竞争主体:垄断资本家;

竞争目的: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竞争手段:凭借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

竞争形式:式样包装、技术专利和广告等非价格;

竞争范围:在国内和国际市场;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原因:垄断与竞争并存。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

①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③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

会生产都包下来;

36、金融寡头对经济、政治进行操控的手段:

经济上: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政治上: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

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

政外交及社会生活。

37、垄断利润的来源: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①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

②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③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国外利润;

④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38、垄断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原因: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垄断组织嘈杂价格带来的结果是抑止了市场上价格的自由波动,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

和价值。但是,从全社会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即①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②垄断价格不能增加商品价值总量;)

所以,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39、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有哪些新变化?这些新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③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⑤政治制度的变化;

上述新变化产生的原因:⑴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

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⑵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

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

⑶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

要影响;

⑷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

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新变化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客观事实,正视这些新变化,深刻分析这些变化的实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①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②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③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

没有改变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论断的科学性,从根本

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

可克服的痼疾。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马原试题(内含答案)

马原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可将哲学派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 2.发展科学技术不属于生态文明建设;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1848《共产党宣言》的 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对行动有指导作 用 5.马克思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 6.钉子——马——国家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7.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 一性;意识是否可以认识物质】 8.真理的辩证法:绝对性与相对性 9.诗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是发展趋势【辩证否定观】 10.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不包括: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 11.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12.恩格斯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1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对意识 能动性的客观解释 14.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不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5.正确指明意识的本质的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6.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7.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18.认识论中最重要的哲学派别是:反映论(唯物主义)与先验论 (唯心主义) 1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0.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 2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最重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22.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23.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 造商品使用价值 24.马克思在哪一方面引起世界的关注(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 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25.跟着感觉走(保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6.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 2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 28.主观唯心主义(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9.蝴蝶效应(一种现象可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外事物进行联 系)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就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二就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与差异。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瞧成敌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同一性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1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人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也称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2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就是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马原期末测验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1 / 10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 / 10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 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docx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详尽版三稿修改稿】 重点内容:绪论,一到五章。 一?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①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也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 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重点,参见书P】 2.马克思主义起源:①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经济学, 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和欧文【重点】)②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经济条件: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无产阶级斗争一一三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 理论的指导)【了解】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 理和发展真理。 二.辩证法与唯物论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的含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这是意识的本质) 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依赖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 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 题型:1、选择(1x10*)2、判断(1x10*)3、材料分析(20x4*) (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 绪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 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

(完整word版)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六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六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 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 ( ) 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C.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 ( ) D.共产主义者同盟上 ( ) 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 D.阶级斗争学说和共产主义思想 ( ) 3.“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 A.社会主义很难实现 ( ) B.社会主义必须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 ) C.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D.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 ) 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 A.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 ) B.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进程 ( ) C.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 )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A.社会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 B.资本主义才是正道 ( ) C.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D.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过时了 ( ) 6.无产阶级要使自己获得最终解放就必须:() A.让资产阶级变成无产阶级 ( ) B.让无产阶级变成资产阶级 ( ) C.让无产阶级变成统治阶级 ( ) D.解放全人类(√) 7.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A.满足无产阶级的需要 ( )

马原考试复习题_(带全答案)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绪论: 有一道选择题选C 可知论 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C A 阶级斗争理论 B 社会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 D辩证法理论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 A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基本内容 B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功能作用 C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基础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C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B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8.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B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B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B D 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 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D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第一章: 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旧唯物主义 B A.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是机械唯物主义 D.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C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

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马原期末重点简答论述(简背版)

第二章 (2) 4[简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2) 4[简3]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2) 5[简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 5[论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5[论2]如何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 第三章 (3) 5[简2]怎样认识发展及其实质 (3) 4[简3]怎样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3) 第四章 (3) 5[简2]试述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 4[论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论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4) 4 [论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 (4) 第五章 (4) 5[简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 5[简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 第六章 (5) 5[简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 5[简5]简述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5) 5[论1]请结合马克思主义论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丁肇中的科学体会的认识。 (5) 5[论3]论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5) 第七章 (6) 4[简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6) 4[简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6) 3[简4]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是什么? (6) 第八章(测试1) (6) 3[简2]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6) 3[论1]如何理解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 4[论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7) 第八章(测试2) (7) 4[简3]金融寡头及金融寡头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8) 4[简4]为什么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8) 3[简5]简述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实质的认识。 (8) 4[简6]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8) 3[论1]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积极作用和实质。 (8) 第九章 (9) 4[简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9) 3[简2]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与联系 (9) 4[简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9) 第十章 (10) 4[简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0) 4[简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10) 2[简5]怎样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及其关系? (10)

2018大二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要点(完美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一句话,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学说。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性的科学体系。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内在根据。 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自觉。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在总结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了列宁主义。 为解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革命的问题,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为解决在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27、唯物主义运动观与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8、“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可以表现在它的对立面中,即表现在静止中。”蕴含的哲理是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的,不了解静止就不能具体地了解运动

马原考试重点试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辨析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错误。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辨析题:“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这是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这一命题抹杀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但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 3 论述题: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在这个问题上有哪些错误观点需要澄清?: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它只有一个本原这就坚持了一元论。二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精神。这就坚持了唯物论,反对了唯心论。三是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就坚持了辩证法,克服了形而上学的缺陷。(2)科学和哲学长期发展证明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科学证明了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意识不过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社会科学证明了社会是特殊的物质体系,也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哲学长期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证明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和科学性,并接受了科学和其它实践的反复检验。(3)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澄清的观点有:①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否认世界的物质性,错误在于颠倒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是反科学的。②旧唯物主义者把世界统一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不能解释社会历史的物质性问题,存在着以个性代替共性的局限性,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不能彻底解决统一性问题。③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用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观点解释世界是根本错误的,它不仅在逻辑上自相矛盾,而且必须倒向唯心主义。④当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潮在这个问题上,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根本对立的。人本主义思潮坚持把单独的个人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从而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或主观唯心主义;科学主义思潮以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经验的结构,经验是世界的本原,暴露他们在对待世界本原问题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和实质。 4、论述题: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双方或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排斥的关系。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联为一体,互为条件,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互相利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的互相贯彻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2)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为质变准备条件。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度,使旧的矛盾统一分解、新的矛盾统一性产生。 (3)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它们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相互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总之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因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5.论述题:试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教学提纲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 2.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 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 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 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 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点 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 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 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怎样的?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和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的性质决定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并为考察哲学史提供了基本线索;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是正确解决哲学其它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这一问题也是实践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即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哲学具有党性,没有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第三条路线的哲学。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1.意识能动性是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 2.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第三,意识活动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过程的调控作用)。 3.意识能动性的实现:第一,前提条件是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第二,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第三,还要借助一定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及其影响 ①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圈地运动,主要在本国) ②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海外殖民掠夺 贤本原始积累使大量货币和土产资料集中在资本家手里,转化为资本;又造成了庞大的雇佣工人队伍,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于欧洲以外地区的人民来说,他们的资源被掠夺,甚至本身就成为殖民者剥削的对象,一些种族几乎趋于灭亡,这些地区成为欧洲殖民国家的经济附庸地,成为生产原料市场和产品倾销地,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些地区的落后与欧洲的不断进步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殖民者伴随原始积累而带来的先进工具和技术以加快了殖民地封建制度的接替,一些积极思想得到传播,这些地区也在逐步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 总而言之,原始积累使得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发展在差距逐步拉开的同时逐渐有了同步性。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第一,二者的含义不同。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价值。 第二,二者体现的关系不同。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三,二者在商品中的地位不同。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的属性,因而是商品的自然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